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共10篇)
课时1
教学目的:
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3、初步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重点、难 点 :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
5、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初步学会模仿、移植现有的例子,撰写实验报告
3、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物质的提纯
2、操作原则:四原则&三必须
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纯实验1-2SO42―等离子的检验与除杂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那么大家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
[板书]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投景实验室全景)[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实验的化学实验室,看到实验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精灵,我们做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有良好的实验品质,在做实验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讲]做实验前,要先读实验室规则,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只有明确了实验室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实验室。有的同学一定认为化学实验很难并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同学认为做好实验很好玩。其实,化学实验是用来检验、探索物质的操作,是学术性的研究,不能依靠个人的一些喜好、情绪来做实验,实验有一定的安全要求,只要你能做到安全要求,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实验,那么,实验的安全又有些什么内容呢?[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以及你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讨论并投影总结]
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2)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
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4)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
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
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讲]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讲]实验安全是为避免
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原则、安
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板书]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
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沙里淘金是从含金量相
对较大的沙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金子从沙里
分离出来。如果是沙和铁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出
来。)[过]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
一些新的方法。
[板书]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
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
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四原则:(1)不增------提纯过程
中不增加新的杂质(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
易分离(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三必须:(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3)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设问]大家初中时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过滤、蒸发、结晶等)[设问]过滤使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固液分离。)
[讲]现在我们来利用初中学习的过滤和蒸发的方法来提纯粗盐。
[板书](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
纯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现象1.溶
解:称取 4克 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粗盐
逐渐溶解,溶液浑浊。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
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
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1、过滤原理:利用物
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操作要点:“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
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
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
体外溢。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
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
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
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结晶原理:利用溶剂对被
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
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
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2)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
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注意:通常我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1)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以免加热时
溶液溅出。(2)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致使液
滴飞溅。[思考题]如何将NaCl 和KNO3 分离?将两者的混合物置
于烧杯中,加少量100摄氏度热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混合物
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冷却(可以用冰水水浴),当温度降至30摄氏度时硝酸钾晶体析出;
过滤混合溶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晶体;蒸发滤液,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思考与
交流]从上述实验中我们所制得的实验是纯净物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
法可以检验出它们?[讲]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所
以食盐中也可能含有这些物质,而它们可溶于水所以在过滤中无法除去,也即是我们现在所
得的产品中含有这些杂质,那我们该如何检验出它们是否存在。请大家先思考一下,在进行
物质检验时,我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先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颜色、状
态、气味等。当试样是固体时,有时需要先将少量试样配成溶液,再进行鉴定。)[思
考与交流]我们现在要设计实验来鉴定食盐中有可能含有的CaCl2、MgCl2 以及一些硫酸
盐。[实验设计]现在有一份经过过滤蒸发提纯的实验,要除去其中的CaCl2、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请你设计实验将它们除去。[实验步骤]将0.5g 盐放入试管中,加
入2ml的水,先滴几滴盐酸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离子。加盐酸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碳酸根的影响,改用硝酸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
过滤。最后加入Na2CO3 溶液。[投影总结] 杂质加入的试剂化学方程式硫酸盐BaCl2 aqBaCl2 + Na2SO4==BaSO4↓+ 2 NaClMgCl2NaOH
aqMgCl2 +2 NaOH ==Mg(OH)2 ↓+2NaClCaCl2Na2CO3 aqCaCl2 +
Na2CO3 ==CaCO3 ↓+2NaCl[思考与交流]加入试剂的顺序能否改变,你设计的实验有引入其他杂质离子漏斗。
么,如何除去?(能改变,只要保证Na2CO3 在BaCl2 之后,盐酸加在最
后就可以;因为BaCl2 +Na2CO3 ==BaCO3 ↓+2NaCl;最后会剩余OH―、CO32― 这两种杂质,为除去,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边加边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气泡
为止)[总结]我们这节课进行了的提纯实验,主要是练习过滤和蒸发的操作。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用化学方法鉴定物质,请看下面的练习:[自我评价]
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慎将酸溅到
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 酒精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C. 实验室中进行可燃性气体燃烧性质实验时,必须先验纯、后点燃D. 配
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2、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______________③③③冷却结晶。(2)用托盘
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B.左盘轻,砝码重C.右盘重,砝码轻D.右
盘轻,样品重(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
_______(4)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______等课后作业:P10—2、3、7 通过实验室的全景的感受,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实验室的一些想法,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思考、讨论、提
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实验安全知识比教师讲的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自己得到的东西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长久的印象,并能成为以后受用的知识。通过对实验的一些安
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学生回答实
验注意问题,教师穿插、补充、完善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与提示,讨论并设计实
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填写课本P7上的表B、D(1)③过滤,③蒸发结晶(2)B
(3)滤液浑浊(4)液体飞溅(5)K2CO3、K2SO4、KCl等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课时1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
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
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1、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重 点萃取与蒸馏的原理;萃取与蒸馏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难 点萃取与蒸馏的操作(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
1、蒸馏实验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2、萃取实验1-4 碘的萃取
3、分液萃取与分液的步骤:a.检
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c.静置分层d.分液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
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粗盐的提纯,通过除杂质过滤的方法得到
比较纯的盐水,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把盐水变为淡水,该怎么做呢?比如说在海边,渔民们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郑和下西洋的那段历史,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展示]海水变淡水[引]做
汤的时候,观察过锅盖吗?锅盖上有水珠,这水珠与汤不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水珠?水蒸
汽凝结?为什么水蒸汽会凝结成水珠? [讲]汤沸腾后,水蒸汽遇温度低的锅盖而凝成水
珠附于锅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我们在化学中应怎么称呼?大家想一想蒸馏是不是一
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果是,那么是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过]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除了过滤、蒸发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新方法:
蒸馏和萃取[板书](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过]首先,让我们利用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杂质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来学习蒸馏的过程[板书]
1、蒸馏[引入]我们引用的自来水
是纯净的水吗?不是。因为自来水厂使用了消毒剂氯对水进行了消毒。使水中含有
Cl―。我们可以利用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实验演示]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讲]有明显白色沉淀生
成,证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
向上一堂课中使用化学方法,加入试剂反应除
(不能。加入试剂后会引入新的杂质,达不到我们实验目的。要想得到纯净水。可以使
用加热将水变为水蒸汽,然后再冷凝为纯净的液态蒸馏水。)[小结]实验室
就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投](1)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
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
蒸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2)仪器:铁架
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
管[实验演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投](3)蒸馏时的注意事
项:a.烧瓶内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烧瓶中还要加
入沸石(碎瓷片)防止爆沸。b.温度计下端水银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测量逸出
气体的温度。c.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d.实验开始时,先开
冷凝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讲]
锥形瓶中的液体就是蒸馏水,我们再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实
验演示]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投影小结实验]实验
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
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
淀不溶解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
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 液体,停止
加热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100℃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于蒸
馏水中,无沉淀 [思考]
1、为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为了使蒸馏出的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带走尽可能多的热量)
2、为
什么温度计水银球的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对于蒸
馏来说,只有精确控制蒸馏的温度才能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而蒸馏烧瓶支管口的温度正是
被蒸馏变为气体某组分的温度,故温度计水银球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或制造无水酒精。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先蒸馏出来的物质是什么?(酒精沸点低,先蒸
出的是酒精。)
4、从这个实验中,大家可以看出蒸馏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投](4)蒸馏的使用范围:
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思考]蒸馏与蒸
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
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衣服
粘了油渍,可以用汽油擦洗,这就是萃取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的一种分离方法,叫
做萃取与分液。[板书]
2、萃取[过]我们先来认识这
个新的仪器:分液漏斗。[展示仪器]分液漏斗的组成,分液漏斗的活塞、盖子同漏斗本身是配套的。使用漏斗前要检验漏斗是否漏水。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
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
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投](1)定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
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讲解+实验演示]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萃取的定义,我们知道碘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碘水呈黄棕色。碘是溶质,水是溶剂。取
10ml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接着,按照萃取的定义,我们要用另一种溶剂加把溶质
碘从碘水中提取出来,这另外一种溶剂的选择要符合一些条件,[投](2)
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讲解+实验演示]那么,我们根据这些条件可以选择了四氯化碳,由于碘在四氯化碳的溶
解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加入4ml就可以了,进行振荡。请大家注意振荡的操作:用右手压住
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怎么(强调放
气的重要性)。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讲解]静置后,大
家发现漏斗中的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紫红色,这一层为碘的四氯化碳的溶液。上层溶液颜
色变淡了,证明碘水中的碘已经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了,达到了碘和水分离的目的,这就是
萃取。[引导]大家想想,萃取后,如何分离?比如汤上面的油层是怎样
弄走的?(勺子舀,吸管吸。。。)[讲]我们试想一
下,可不d.分液[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要掌握的是萃取剂的选择(三
个条件),以及掌握萃取与分液的操作步骤。(四个步骤)[自我评价]
1、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
沙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C、用酒精萃取碘水
中的碘D、用淘洗的方法从沙里淘金
2、下列实验设计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用溶解、过滤的方
法分离B、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氢气
C、用碳酸钠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及硝酸钙溶液D、将氯化钾和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
3、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
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
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C、检验分
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
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就此实验,完成下列
填空:(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3)能选用CCl4从
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课后作业:随堂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
论 提醒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出蒸馏的概念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考与讨论研究,强化
蒸馏的操作(1)C→B→D→A→G→H→E→F(2)使漏斗
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
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可以想办法使汤使下面流走,让油刚好留在容器中。容器下面有通
道,汤从下面流走,在汤刚好流完时,关闭通道,这样汤和油不就分开了吗,这正好符合分
液漏斗的结构。[板书]
3、分液[讲解+实验演示]最
后一步,就是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分开,这就是分液。首先,打开盖子(塞子),为什么?
(平衡大气压)将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漏斗下端口靠烧杯壁。上层液体从上口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1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3f
D.7p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3、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1)1s,3d(2)3s,3p,3d(3)2p,3p,4p
4、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N(2)Ne(3)29Cu(4)Ca
5、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 B.O2-1s22s22p6 C.Na+ 1s22s22p6 D.Si 1s22s22p2
6、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E(3S)E(3d)E(2P)E(4f)。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B.分子的种类由分子组成决定
C.32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D.17188O和8O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前者大
8、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1、16、35号元素的基态的电子排布式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2
1、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2.基态碳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⑴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s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p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
⑵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4、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即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 B C
D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3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A.电子的运动与行星相似,围绕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高速旋转 B.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s轨道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总是在f轨道上运动 C.能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D.在同一能级上运动的电子,其运动状态肯定不同 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的是()
3、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 转变为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4、1.若n=3,以下能级符号错误的是()
A.np
B.nf
C.nd
D. ns 5.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 →1s22s22p63p2时,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转化后位于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转化后镁原子与硅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6.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1s、2p、3d、4s
B.1s、2s、3s、2p C.2s、2p、3s、3p
D.4p、3d、4s、3p 7.下列图象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D)
8.以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新课程在我省刚刚开始,通过高一教学的进行,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以下是我在第一个月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段学习中已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我已有预计,所以以这次的月考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 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学到的知识点有遗忘的情况。这可能与一周只三课时教学时间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
4. 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 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这能完成吗?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中习题
(2)谈谈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4、学习小结(1)知识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5、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地理之谜
地
理
与生产建设
与日常生活
与风土人情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六次信息革命及各阶段特征 (2)用丰富图片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作用 (3)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方面((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与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 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以提问方式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概念:信息是什么?二、新课1.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补充信息的正确定义: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举一个例子:书本内容、文字、图片2.六次信息革命六(表格见后)重点强调第五次及第六次信息革命:计算机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使信息记载、存贮及传播数字化,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又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计算机从只能处理数值到能各处理各种声音及影像信息,从孤立的到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指明计算机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及应用。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门新技术。3.现代信息技术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生及发展: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ENIAC,5000次每秒,理论原理的提出者:数学家冯诺依曼,重量30T,170平方米个人计算机(PC)的产生:1981年,美国IBM公司, PC和计算机不是同一个概念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发发展速度快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速度快: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5.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信息革命处已提及,此处重提,强调一下)网络及多媒体化: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1、课堂练习书面练习:课后作业1-4,可以留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下一次课可抽查完成情况。2.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信息学科等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习题精选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 )。
A.生殖现象 B.遗传现象 C.进化现象 D. 变异现象
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在性状上能稳定遗传,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选项B正确。
2、性状是指( )。
A.生物体的形状 B.生物体的性别
C.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 D.生物体的大小
解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选项C正确。
3、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细胞的各个部分
解 人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遗传物质,大部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附着在染色体上,极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膜中则不存在遗传物质。选项C正确
4、人体细胞中含染色体( )。
A.23条 B.46对 C.23对 D.30条
解 人的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23XtBp 46条染色体。选项C正确。
5、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B.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C.一对基因中、可能都是隐性的
D.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解 A项中叙述的是基因的概念,是正确的。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则成单存在。一对基因可能都是隐性的,此时生物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而且,一对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因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方的精子,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应选选项B。
6、下列病症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色盲 B糖尿病 C. 白化病 D.侏儒症
解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疾病,色盲、白化病和糖尿病都属于遗传病。侏儒症则是由于少儿体内缺少生长激素引起的,不是遗传病。选项D正确。
7、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 )。
A.防止遗传病的发生 B.防止遗传病的传播
C.减小遗传病发生的机率 D.缩小遗传病发生的范围
解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由于近亲很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同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因而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禁止近亲结婚则可以减小遗传病的发病机率,但不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选项C正确。
8、已知双眼皮和单眼皮是一对性状,其中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D表示,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用d表示。有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那么,他们生出基因型为DD子女的机率是( )。
A.100% B.50% C.25% D.0
解 根据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型也定是dd,不可能生出基因型是DD、双眼皮的子女。选项D正确。
9、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那么,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型可能是( )。
A.AA、Aa B.Aa、aa C.AA、Aa、aa D.aa
解 可根据已知条件画出遗传图解,解答此题。选项C正确。
10、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
A.显性性状 B.中间性状 C. 隐性性状 D.无规律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使学生对盖斯定律的学习从直觉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掌握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3、提高对热化学方程式内涵的认识,理解热量与物质的量的紧密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和台阶,引起学生主动探究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2、培养学生从个别问题形成一般方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温 故
1.在25 oC、101kPa时,有两个由H2和O2化合成1molH2O的反应,一个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一个生成气态水,放出241.8kJ的热量。请分别写出这两个变化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1/2O2(g)=H2O(l)H1=-285.8 kJ/mol
②H2(g)+1/2O2(g)=H2O(g)H2=-241.8 kJ/mol
③H2O(g)=H2O(l)△H3=-44.0 KJ/mol
观察发现:①=②+③
H1=H2+H3
反应H2(g)+1/2O2(g)=H2O(l)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两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知 新 2.已知: ①C(s)+O2(g)=CO2(g)ΔH1=-393.5kJ/mol
②CO(g)+1/2O2(g)=CO2(g)ΔH2=-283.0kJ/mol
③C(s)+1/2O2(g)=CO(g)ΔH3=?
①= ②+③
H1=H2 + H3
H3=H1-H2=-110.5kJ/mol
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ΔHBA
ΔH1
ΔH2 C
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 ΔH=ΔH1+ΔH2
H1< 0
S(始态)L(终态)
H2> 0
H1+H2≡0 应用
例1: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
说明:(1)可以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
(2)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理由。
查P7燃烧热表知: ①C(石墨,s)+O2(g)=CO2(g)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CO2(g)H2=-395.0kJ/mol
③C(石墨,s)= C(金刚石,s)H3=?
因为 ②+③=①,故H3= H1-H2 C(石墨,s)= C(金刚石,s)H3=+1.5kJ/mol
观察该热化学方程式,回答:金刚石能自动变成石墨吗?需要什么条件?
你知道神七的火箭燃料是什么吗?
例2: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 ①N2(g)+2O2(g)=2NO2(g)H1= +67.2kJ/mol
②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2N2H4(g)+2NO2(g)=3N2(g)+4H2O(l)
H=?
2N2H4(g)+ 2NO2(g)=3N2(g)+4H2O(l)
H=-1135.2kJ/mol
小 结
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即H= H1+ H2+ H3+……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在100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O2(g)=CO(g);H=-110.35 kJ/mol
CO(g)+1/2O2(g)=CO2(g);H=-282.57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C)A.392.92 kJ
B.2489.44 kJ
C.784.92 kJ
D.3274.3 kJ
测量反应CaCO3(s)=CaO(g)+CO2(g)的焓变
①Ca(s)+C(s,石墨)+ 3/2 O2(g)=CaCO3(s)H1= -1206.8 kJ/mol②Ca(s)+1/2 O2(g)=CaO(s)H2=-635.1 kJ/mol③C(s,石墨)+O2(g)=CO2(g)H3=-393.5 kJ/mol
178.2 kJ/mol
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试测量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
ΔH1=-870.3kJ/mol(2)C(s)+O2(g)=CO2(g);
ΔH2=-393.5 kJ/mol(3)H2(g)+O2(g)=H2O(l);
§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定义
前提条件:定义域关于
对称 奇函数表示式:f(-x)=
;偶函数表示式: f(-x)=
二.分类:
①
②
③
④
三.图像
四.运算
① 奇+奇= ②
偶+偶= ③
奇*偶= ④
偶*偶= ⑤ 奇*奇=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
(1)f(x)x2x3x2 x[1,2](2)f(x)x111
(4)f(x)2 xx45(1)f(x)x
(2)f(x)x
(3)f(x)x
2.设f(x)在R上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
试问:当x<0时,f(x)的表达式是什么?
解:当x<0时,-x>0,所以f(x)x(1x),又因为f(x)是奇函数,所以
f(x)f(x)[x(1x)]x(1x).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晨昏线上(日出日落)太阳高度=0度,昼半球>0度,夜半球<0度。
3.昼半球中心为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度,全球最大),等太阳高度线呈同心圆分布,最外一圈为晨昏线。经过直射点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其上的太阳高度均为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4. 5为物体高度,a为太阳高度)。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物影朝北;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物影朝南。注意:北极点物影永远朝南,南极点物影永远朝北。
6.春秋分日,各地太阳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次年3.21,各地均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出现极昼极夜情况除外)
7.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H=90°-该地纬度 ±23°26′,注意回归线以内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8.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9.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②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90°-直射点的纬度,③晨昏线和6:00或18:00经线夹角=直射点的纬度
10.判断地方时:(1)点: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2)线:①昼半球平分经线为12时;②夜半球平分经线为0时。
11.判断节气:
(1)二分:①太阳直射赤道;②全球昼夜平分;③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夏至: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②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
(3)冬至: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②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
12.判断方向:(1)侧视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3)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4)极视图:①东西:找劣弧,画箭头,前更东,后更西。②南北:离北极点越近,则越北;离南极点越近,则越南。
13.判断晨线、昏线:(1)晨线: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
(2)昏线: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
14.求昼长、夜长:
(1)昼长=昼弧∕15°(2)昼长=(12-日出地方时)×2(3)昼长=日落-日出
(1)夜长=夜弧∕15°(2)夜长=24-昼长(3)夜长=(0+日出)×2=(24-日落)×2
15.求日出、日落时刻:
(1)日出时刻=12-昼长∕2 =0+夜长/2(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16.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太阳高度——最主要的因素,直射时太阳辐射最强,削弱最少(阳光通过大气的路程及等量的光线照射的地表面积的差异)。
(2)大气厚度——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辐射强的一个因素(阳光通过的大气路程短)。
(3)大气密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
(4)大气透明度——阴天云层或尘埃对太阳辐射反射强(阳伞效应——云层或尘埃反射)。
17.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1)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新疆呈东西向分布。
(2)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的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05-23
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07-04
高一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奇偶性》教案06-10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06-14
高一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11-21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11-06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