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调适(推荐8篇)
农村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本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探讨了必须进行转变观念教育,必须进行自尊自强教育,必须进行集体观念教育,必须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必须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教育,必须进行自救教育等问题.
作 者:黄荣峰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学院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及分析 调适措施(一)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目前, 职业院校大多开展新生心理普查, 普查的方法不一。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 它由10个因子组成, 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2008年, 某高职院校采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 测查结果见表1、表2。
根据全院2007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 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根据全院2008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 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结果表明, “人际敏感”在新生心理问题的排序中均居第二。“人际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 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问题, 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由此看出, 高职学生因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扰已成为普遍问题。
(二)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
据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统计, 每年接待的来访学生中, 30%以上是因为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具体表现为: (1) 自我封闭, 没有朋友; (2) 害怕独处; (3) 对异性有很强的防范心理, 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 (4) 争强好胜, 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不愿坦诚相待; (6) 有交往愿望, 苦于不知怎么做, 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一般来讲,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决定着交往行为, 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
(一) 认知偏差导致交往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大学生来讲, 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不能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全盘否定;对他人抱有成见, 总以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 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这些认知上的偏差, 影响了学生对交往对象的正确判断, 导致了交往障碍。
(二) 情绪不良导致交往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功能。通常, 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 是情绪情感中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
大学生的自负情感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身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以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 往往表现为主动进攻的倾向, 喜好出头露面, 不管在何种场合都无视一切, 造成人际关系不良。在高职院校中有自卑感的学生较为普遍, 多为贫困、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成长中的挫败经历造成其过度自卑、过低估价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有自卑感的学生, 往往缺乏交往的主动性, 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 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学家柯里说:“在人们的心理中, 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就会丧失信心, 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朝气, 而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 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 自我欣赏, 自以为是, 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三) 性格缺陷导致交往障碍
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 由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倾向 (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 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由于人的个性比较稳固, 且具有习惯化的特点, 因此由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碍较之其他障碍更难消除。在交往中, 性格缺陷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 如性格过于孤僻、内向、封闭;心胸狭窄, 过于斤斤计较、苛求于人;自私自利;急躁冲动、报复心强;娇生惯养且感情脆弱;过于依赖他人, 一味从众, 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调适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 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 同时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 学会自我调适, 避免交往障碍, 维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关系。
(一) 认知的艺术:知己亦知彼
人际交往能否顺利, 与交往者的态度、行为直接相关, 而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选择性, 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必定是建立在对自己、交往对象及交往情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情境了解片面, 甚至完全误解, 人对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就很难正确。当你希望别人理解你时, 你也应清楚他人的需要,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理解了人的差异性,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
知己, 即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有全面认识。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比较而完善起来的。在人际交往中, 应既看到自身的价值, 又能看到不足, 从而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 应通过他人评价不断修正认知上的偏差, 力争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知彼, 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外部特征来全面推测和判断其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 人们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 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所接触的人形成一定的看法, 做出一定的评估, 并由此确定与其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认知正确与否, 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得体。
总之, 在人际交往中, 只有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同时又具有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
(二) 谈话的艺术:会说亦会听
学会交谈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 交谈能否顺利取决于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它们也直接影响着交往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如下谈话要领: (1) 说话得体, 恰如其分。交往语言要注意分寸, 合乎尺度。谈话时做到有礼有节, 让对方先讲;最好不要谈论对方的隐私或忌讳的话题;人多时,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要注意平衡。 (2) 态度真诚。真诚是友好交往的基础, 也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如果在与人交往中能够直言不讳, 同时又能动之以情, 那么交谈的氛围就是愉快而和谐的。 (3) 应避免的交谈方式是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滔滔不绝, 目中无人, 忽视对方的反应;词不达意;注意力不集中, 目光不专注, 或对别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目光长时间盯着对方看, 或审视对方, 让对方不自在, 感觉不舒服;不考虑交谈的对象, 用词不当, 使人听不明白或感到不高兴;不考虑交谈的时间、主题、氛围和效果, 而短话长说或长话短说;在交谈中, 单方面突然结束谈话, 或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交往艺术
善于倾听的人, 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 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样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 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掌握如下要领: (1) 注意力集中, 表情专注; (2) 用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表示你在注意倾听; (3) 听比说更重要: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 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 (4) 尊重对方、平等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心理感受, 就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 相处的艺术:能进亦能退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一般情况下, 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 交往由浅入深都遵循这样的过程:第一步是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 判断交往是否可以继续;第二步是随着交往双方共同特征的发现, 沟通日益广泛, 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 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一层面 (同学、同事、同乡等) ;第三步是双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确立, 亲密关系形成 (知心朋友、恋人等) 。亲密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没有距离感的, 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 给人以归属感和满足感, 是我们情感正常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 能够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因此, 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独处
“独处”与“孤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孤独是指内心渴望交往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而独处是指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独处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满意度上都高于孤独;独处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外界关系中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 必须在独处时经过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 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容面对。现在, 许多大学生没有看到独处的需要, 或者害怕面对独处, 一味从众, 或感觉到独处需要, 但害怕被别人理解为怪异, 不知如何处理。其实, 独处需要不仅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 同时我们能以此需要来更好地理解他人, 为他人适时创造独处的环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独处, 你也会有很好的机会与别人相处。
在竞争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什么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提倡竞争与合作呢?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难以把握, 难就难在合作意味着取长补短, 不能以个人为中心, 要以集体为重, 而竞争更是要学会适量适度, 其实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次认知, 是对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度量。学会了竞争与合作, 其实就是协调好了“理想我”与“现实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关系, 势必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同时, 竞争给人带来的动力也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竞争有时会和“嫉妒”这个词混淆。嫉妒就像一针强心针, 只能给人短时间的动力, 这种动力在发现不能超越别人后变成强烈的负面情绪。两者不同之处更在于:竞争是以“事”为目标, 而嫉妒是以“人”为目标。嫉妒在人际关系中并不能带来益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谨防合理竞争变无理嫉妒, 就要时时注意是否把焦点放在自己的目标上, 而不是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 提倡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竞争对人提出挑战, 使人有动力积极向上, 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 在与外界社会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能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 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同时学会团队合作, 学会如何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配合他人的想法, 在完成共同目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摘要:当前, 高职学生因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普遍。本文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了原因分析, 论述了高职学生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 以期帮助高职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状况, 在校园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易锦海, 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陈桃林, 王晓刚.孤独与独处的语义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38) .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处处洋溢着青春的阳光,此时的同学们正经历着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过度,同时也为自己憧憬的未来默默准备着。而心灵却又是静谧的,大学生的心灵则有更加的敏感和刚性。保持着一颗阳光、平稳的心态,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美好未来的促就。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围绕着同学们,牵动着同学们的心。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调试,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原因
(一)自我认知、评价偏差。
人,生而存在于社会中,即会对自我、他人及周身事物产生认知。只有在对自我和他人产生正确的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的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作出回应。如果不能正确的认知,则会出现认知偏差。在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中,“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心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之间的矛盾会开始加剧,“理想的我”总是完美,但距離现实总是有距离。时而感觉自己很优秀,时而又感觉自己很糟糕,不能把动态的自我评价进行整合,得出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不能纳化为自我的正确认知。
(二)人格的差异
不同的个体,拥有者不同的人格。而所谓的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如今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家庭的小宝贝,从小就倡导个性的培养,又没有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因此,自我和特立独行是当代大学生的标志。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一些自我大于能力的同学,就会处处受挫,在人际交往的战场上,处于下风,或者一败涂地。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身的相貌、家庭条件、学习成绩、性格等原因,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缺乏自信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首先是比较不当。比如有些他同学比较有组织能力,或是口才比较好,而自己恰恰布具备这些能力,所以在比较中,自己总是黯然失色。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表现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性的消极情绪。它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罪疚感的增加等。人际交往的失败,会使个体产生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的感受,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长时间的焦虑,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
(二)冷漠
冷漠即是个体遇到挫折后或预感到挫折时,对付焦虑的一种方法。包括认识动机的缺乏、减退活动意向、淡漠情感、情绪低落、思维停滞、意志衰退等。
(三)逆反
某种意义上,逆反心理与焦虑、冷漠情形相对。是个体在多次遇到挫折后表现出来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情绪体验和行为动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是影响个体接受教育的一种心理障碍。与焦虑和冷漠不同,若前者可称为是“沉默”,则逆反即可称为是“爆发”。多次的交往挫折后,与怀疑自己能力相对的就是怀疑他人的行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每个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心灵一片蓝天,给前进一个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主观偏面、固执偏激,才能达到豁达大度、处事不惊、经得住各种挫折与考验。
(二)客观评价、认识自我
要坚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客观的对自己进行评估,既要肯定自己的优点,不断发扬,树立信心,也还要虚心认识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我,准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力度。
(三)根据自身情况确立目标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蒙娜丽莎,说明每个人的眼光角度是不同的,同时也应该明白每个人的闪光点和能力也是不同的。根据自己的长处制定方向,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出最擅长的自己。
(四)培养、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
处于大学时代的同学们,学习生活节奏紧密且快速,不少同学每天的心情可谓是风霜雨雪,喜忧参半。因此要注意情绪的控制和心态的调整。只有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五)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应加强建设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建立心理健康监测汇报制度,由辅导员做学生与机构之间的枢纽。以各班长和心理委员为主组成心理监测小组,及时的了解、观察同学们的言行、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辅导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及时通过谈心、沟通解决,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郭亨杰:《大学生适应心理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摘 要] 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及交往、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优良品德,提高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学校方面,要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学生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是什么。在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定义看,心理健康涉及面比较宽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综合各方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品质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统一、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优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遵循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在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同时,应尽量将目光投向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观,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本身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处于心理矛盾中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减少各种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身体也会感冒一样。只是在现实中,人们身体有问题就会去看医生,而心理问题往往不会注意,久而久之,就累积成了大问题,最终爆发出来导致各种恶性事件,伤人害己。
(二)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只有当受教育者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下,他们才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第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基于某些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品德修养。第三,从反面来看,心理失衡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偏激,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要防止或消除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不平衡状态。
(三)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吸收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吸收、内化。受教育者要真正地领会知识,需要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如果受教育者存在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甚至有时候歪曲所学的知识。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像学习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性心理异常、消费心理压力、就业焦虑等;二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精神病;三是极端事件,如自杀、性变态等。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自身原因有遗传因素、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综合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认真分析,逐一排除,准确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适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
学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扎扎实实推进,不走过场。
1.打造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关乎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包容大气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如今很多科目的教师只顾上各自的专业课,鲜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
(二)学生
除了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和分析客观事物,从容、稳当地处理事情,不会为一些细微得失、个人恩怨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避免一些小情绪恶化为心理问题。
2.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又可以广交好友、巩固友谊。这种充实的状态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心,同时让生活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平衡,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于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面对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更严酷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 舒芬余亚华
(南昌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 挫折是大学生普遍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其作用具有两重性。文中分析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供心理挫折调适的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和适应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护心理健康。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挫折;原因;影响;自我调适
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是个体动机性活动受阻的事物状态;二是个体动机性活动受阻后引起的情绪状态。心理学中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充满幻想、思想活跃、好胜心强、情绪不稳、个性还不够完善的年龄阶段,所谓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一、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现象变化来看,大学生受挫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学业受挫后的情绪反应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部分学生在高中以前各门功课优良,但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知识结构的调整,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有的同学甚至面临退学的边缘,可以说他们的学业在此时受到了重大挫折。这时有的人会从中吸取教训,调整好方法,重新奋起,也有些人会走向另一极端,从此一蹶不振,状态消沉。
2、工作受挫后的情绪反应
大学与中学的有所不同是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承担一些工作任务。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大学生们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缺点,这样,将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在同学中的威信,给正在寻求工作方法具有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因而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则会自暴自弃,一意孤行 ,为集体做事反而为大家所不理解、不支持。如果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虚心请教,及时调整好工作心态和工作方法,同学对其信任度将会大增,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功名利益受挫的情绪反应
大学生的名利观是强烈的,他们在大学期间这种功名利益的追求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强。大学现行的奖学金制度,综合测评制度,加分制度,助长了他们的名利观念,在强烈追求又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时,其情绪上会受到很大影响。积极一面是淡泊名利,继续努力,成为事业的成功者,消极一面是唯利是图,不顾影响,成了片面追求名利的势利小人。
4、友情、爱情受挫后的情绪反应
大学时期是青春期的重要阶段,男女之间的友情与爱情就逐渐成为他们内部心理冲突的“支柱”,他们需要一些人从正面或侧面给予情感上、道德上、意志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去分析面临的情况,并和他们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解那种由于遭受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和情感体验。
大学生除了自己的友情之外,爱情的体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失恋”也较普遍,失恋常常会给个人心理素质带来重大的影响。当他们遇到失恋而产生懊丧、悲痛的时候,大学生必须克服失恋所带来的痛苦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助于新的更为广泛的兴趣,更加高尚的情操和更加坚强的性格的形成。不排除也有个别意志薄弱的“痴情者”,因经受不住这种失恋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沉重打击,成为精神病患者,甚至走上绝路。
5、就业受挫的情绪反应
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企业纷纷“瘦身”,减少招聘计划,这对本就找工作困难的众多大学毕业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屡遭挫折时,表现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他们自认为已看破红尘,“与其做无谓的抗争还不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决定听天由命等候发落,“任凭东南西北风,我自乘风到天涯”。但更多的毕业生则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降低就业期望值,努力寻找自身的差距,树立先就业后立业的观念,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
二、大学生受挫心理的归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个性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受挫心理的基本原因
独立意识与依赖他人的心理并存。进入大学伊始,有着较浓社会氛围的大学校园环境使得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但由于知识缺乏,生活经验不足,使他们又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好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因此产生受挫心理。全日制普通大学生一般处在18—22周岁
之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具有明显的社会特点,他们感到需要适应社会的方面越来越多,希望掌握新的社会知识,也希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他们个性社会化尚不完全,成为大学生受挫心理的基本原因。
2、客观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受挫心理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在学业、工作、功名、利益、友情、爱情、就业等方面所受的种种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事物存在的客观矛盾和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只有全面了解了客观事物矛盾的规律性,分清了事物内部的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避免走弯路、遭挫折,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大学生们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面对挫折,正视人生,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抓住机遇,促成飞跃,实现自己的目标。
3、身体健康程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受挫心理的条件因素
完成大学学业,适应大学生活,要求大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良好的体质。一个身体不健康的大学生,所受挫折将比正常人要多,因为他除了应付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外,还必须面对身体不健康所带来的麻烦。可以肯定的说,一个有残疾的大学生面对学习、工作、生活所遇的挫折感一般要高于正常人。所以我们认为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是大学生受挫心理的条件因素。此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教育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受挫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
1、面对现实,承认挫折
人人都免不了要经受挫折,大学生要学会忍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的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承认挫折,分析挫折,进而走出挫折,这是一个人有无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解决挫折心理问题的基础。
2、寻求帮助,主动咨询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专门负责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遇到挫折,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时,可向咨询人员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倾述自己的挫折、焦虑与恐惧等心理,不但可为自己发泄情感提供机会,减轻心理压力,而且还能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找到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日前,笔者所在学校就已经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
3、注重实践,自我训练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陶国富.大学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作 者:杨南 YANG Nan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成因:对策
大学生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憎恶、惊慌、痛苦、恐惧、烦躁不安、委屈不满、嫉妒、悲哀、冷漠、萎靡不振、嗜睡等。大学生的意识水平和自控水平比较强, 他们能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压抑在潜意识中, 消极情绪日积月累, 一旦爆发其结果是不可收拾的。
鉴于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消极情绪的现状及成因, 并找出调适策略。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鲁东大学在校大学生159名, 其中男94人, 女65人;大一40人, 大二40人, 大三40人, 大四39人。
2. 研究工具
自编开放性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共3个问题。第1题为多项选择题, 依据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选择。第2题和第3题为开放题, 由被试做主观回答。通过第1题统计出目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几种消极情绪表现是什么, 通过第2题分析消极情绪的原因, 通过第3题了解一下大学生是如何应对消极情绪的。
二、研究结果
1. 大学生消极情绪的表现
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抑郁、焦虑、痛苦。这些状况在大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2. 消极情绪的成因
调查显示, 大学生将出现消极情绪原因更多地归于:理想与现实差异太大、学习压力大、生活空虚无目标、适应不良、环境影响、就业压力、考研压力。其中理想与现实差异太大表现得尤为突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一大二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 所开设课程相对较多, 并且更多地依赖于自学, 新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大三大四的学生大部分都为考研而努力, 同时他们还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3. 消极情绪的调试策略
调查显示, 当面临消极情绪时, 大学生多采用运动、找朋友聊天、外出散心、上网、逃避、顺其自然、迁怒于别人、看励志书等调适方法。其中运动、找朋友聊天、外出散心、看励志书等转移注意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情绪, 但有些策略还有待商榷, 如上网可暂时缓解消极情绪, 但过度使用则会造成网络成瘾。
三、调适策略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了困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 对于消极情绪如不给予正确的引导, 则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如何调适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呢?
1. 开展大学生自我观念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
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 尽量客观地认识自己。作为大学生, 不仅要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比, 也要与强于自己和不如自己的同学比, 还要与过去的自我比, 要全面地认识自己。
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
“大一”定向 (专业方向) , 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等, 初步确定我想干什么;“大二”定域 (发展领域) , 看一下当下最有前途的领域是什么, 锻炼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大三”定型 (职业类型) , 广泛收集各个职业的相关信息, 综合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四”定位 (工作岗位) , 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的特点, 充分运用实习机会, 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 强化求职技巧。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失恋并不可怕, 但要学会妥善处理失恋。首先, 要勇敢面对失恋的事实, 不要逃避;其次, 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分手的原因;再次, 情感宣泄, 将失恋的情绪发泄出来, 如找朋友倾诉, 求助心理咨询机构等;第四, 情景转移, 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
4. 缓解考研压力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保持恰当的自我期望水平。下面介绍六个自我激励步骤:第一, 确定出理想中的分数。第二, 确定付出什么努力得到你想要的分数。第三, 确定一个日期。第四, 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 并马上进行。第五, 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下来。第六, 在晚休之前或早上起床之后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
摘要:通过对鲁东大学1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抑郁、痛苦、焦虑、委屈不满。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消极情绪的现状, 探讨了大学生消极情绪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情绪,调适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玉琴.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及调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2]张培营.大学生消极情绪成因与疏导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1) .
[3]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付宏渊, 庄创奇.大学生消极情绪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3卷, 1999 (2) .
[5]田宝, 郭德俊.情绪心理与调适[M].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焦虑 成因 自我调适
[作者简介]徐季红(1956- ),女,山东利津人,滨州学院美术系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教学管理研究;谢彦红(1976- ),女,山东菏泽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专业教学与研究。(山东 滨州 256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BZXYRW20050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74-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面对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每名大学生都经历着学业的加重、人际关系的障碍、升学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等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极其严重地影响到了其健康成长。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焦虑的成因,及时予以调整,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一、大学生心理焦虑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在困难、挫折、打击面前出现的,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意外事件的打击、失败感和愧疚感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急、郁闷、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一蹶不起,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1.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入学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有些学生茫然无措,产生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2.由于自我认知失调而产生的郁闷焦虑。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多是学业上的成功者,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为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对自我的认识往往高于实际或别人的评价,由此产生自傲心理,表现为清高自傲,或盛气凌人,或过分地争强好胜。当这些学生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时,强烈的自尊与失落相冲突,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表现为胆小退缩或自我封闭。
3.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的学习焦虑。面对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有的同学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学习焦虑。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减弱,记忆力明显下降;晚上难以入眠,大脑昏昏沉沉;整天心慌意乱,茶饭不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精神上焦虑不安等。
4.由于难以协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由于大学生身处异地,更渴望交往。但如何与来自天南海北,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修养和个性各异的同学交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冲动、急躁、嫉妒、猜疑、社交恐怖等现象,随之出现难以排解的焦虑感、压抑感、孤独感。
5.由于交友心理困惑而产生的情感焦虑。青春期的情绪和情感不稳定,使大学生渴望被爱和被异性关注的情感难以遏制,他们找异性伴侣,谈情说爱几乎成为时尚。但在现实中,他们往往对爱情的本质理解不深,加之影视、网络等对性爱的过度渲染以及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和对待爱情与友情、爱情与学习的关系。诱发出的心理冲突导致情感焦虑,一旦失控,就会以病态的、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6.面对困难和挫折承受力不足而产生的挫折焦虑。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关爱和呵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少受到挫折教育。面对个人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例如当学习成绩下降、家庭遭遇不幸、同学友情破裂、交友失恋、一时行为失当受到批评处分等时,就会使感情、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感、焦虑感、挫折感甚至绝望感。
7.由于社会竞争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就业焦虑。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在新的就业模式下,部分大学生面对市场的选择,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和必要的应变能力。当个人过高的期望和现实产生矛盾时,有的学生不是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一味抱怨社会或怨天尤人,由自信转向自卑,整天处于焦虑之中,对未来产生恐惧和压力。
8.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的物欲焦虑。对贫困大学生而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加之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和冲击,更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不现实的虚荣心,从而导致自卑和抑郁,甚至自轻、自贱、自我鄙视等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焦虑的自我调适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除了应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才智、创新的观念外,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要在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注意时刻把握自己,了解、分析自己心理压力的成因,选择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善于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从而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1.认识调节法。当心情郁闷和焦虑时,无论老师、家长、朋友、同学怎样开导和帮助,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大学生自己如何去认识和面对,如果能正确地面对现实、认识现实、分析现实、超越现实,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是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时刻想到自己应具备的心理修养,自觉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二是要正确评价自己。其前提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适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自己进行最优化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使自己处于既不自卑、又不自满的心理状态中。三是要努力提高自己。要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进行艰苦的自我锻炼,对于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当然,优良气质、性格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炼。四是要学会换位思维。对同一事物、同一事情,如果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使人陷入心理困境,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因此,在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要学会转换视角。
2.注意转移法。转移注意力,避开令自己焦虑、痛苦或气愤的情绪,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是摆脱心理困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的心情烦躁,会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心理困境。因此,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策略,避烦求安,是很必要的。当感到烦恼时,出去走走,有意识做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或是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工作,不仅可以回避心理困境,也能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
3.自我发泄法。陷入心理困境时,把产生的不良情绪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把心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就是自我发泄法。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遭到挫折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一定要通过种种形式发泄出来,心理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发泄,随着挫折的增多,不良情绪积累起来,往往会对人有更可怕的影响。
自我发泄法有多种形式。一是倾诉发泄:就是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谈,尽情地将消极情绪倾诉出来,倾吐其全部苦闷。倾诉就是一种解脱,倾听也是一种理解,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书写发泄:不良情绪也可以用写信、记日记、写诗等方式表达出来。当不良情绪被书写出来时,心情也就舒畅起来。三是运动发泄:做剧烈的运动也是发泄不满、抑郁和愤怒情绪的有效途径。如大声喊叫、跑步、打球、蹦跳、打沙袋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遭遇挫折时,习惯于用摔打东西或暴力性的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这种破坏性的发泄方式是不可取的。四是哭泣发泄:许多人认为哭是没出息的表现。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流泪能将人体内导致情绪抑郁的化合物质排除,从而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的压力。可见哭泣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发泄方式。
4.言语暗示法。言语暗示法是以内心的主观想象或内心独白的方法对自己进行自我刺激,并自信它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心理调适法。人的情绪在心理系统中有相对的独立性,言语活动既能唤起人们愉快的体验,也能唤起不愉快的体验;既能引起某种情绪反应,也能排除、克制某种情绪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5.自我安慰法。当人遭遇挫折时,经常会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进行自我安慰,缓解心理痛苦,这种方法就是自我安慰法。人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可能是“自圆其说”,但这种方法却确有维持心理平衡,摆脱心理痛苦之功效。尤其是在当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时,就该安慰自己,接受现实,追求精神胜利,摆脱心理困境。
6.幽默解脱法。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或尴尬时,可以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学会幽默,通过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既可以化解冲动和愤怒,又会使对方感受自己在智慧、道德和教育上的优越感。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化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紧张精神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误会,和缓气氛,释放情绪,摆脱困境。
7.替代补偿法。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原定目标时,及时地放弃原有目标,以另设的目标代替原来受阻的目标,以新的活动方式代替原来的活动方式,以此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是非常明智的,心理学称之为替代补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果某一方面是弱项,那么可以放弃其弱项,发挥其强项,通过强项的发挥来带动弱项。
8.避免心理错觉法。有些痛苦和心理负担是人们的心理错觉造成的,是单凭主观意识想象的,也可以说是自己虚构的。这是因为:一是一个人所有的心境都是由于他的思想或者说“认识”而产生的,之所以会有错觉,正是由于这个人此刻的想法所造成的。二是当感到心情郁闷时,是由于人的头脑正被一种无孔不入的消极情绪所占领,在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看起来都一无是处。三是消极思想几乎总是包含着严重的失真,扭曲的思想差不多是使人感受到痛苦的唯一原因。所以,当一个人排除了这些失真的思想而勇敢地面对真正的问题时,他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因此,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心理错觉的形成原因,在恶劣情绪产生之前就识别和制止它。
9.睡眠及饮食调节法。充足的睡眠与合理的饮食也会调节心理焦虑。美美地睡上一觉,对祛除源自心理压力的疲劳很有帮助。若失眠时,可布置一个舒适的安眠环境:如寝室空气新鲜,被褥舒适,枕头的高低软硬合适,或洗一个热水澡,睡前热水暖足,喝一杯热牛奶;上床后深呼吸,想象清新的空气进入体内,以口吐气,将吐气视做摒弃一天的烦恼或不愉快。同时,在日常饮食中多食有助抗御心理压力的食物,注意钙质、蛋白质、维生素C的补充等等,都有助于抗衡心理压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调适】推荐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05-25
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06-03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探析06-02
大学生的人际论文07-19
人际关系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09-13
大学人际关系09-27
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06-14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07-27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06-14
学生考前心理调适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