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评价(推荐8篇)

课程评价 篇1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千百年来不仅深受国人的热爱,也为世界好多国家所青睐,书法这朵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正焕发着无限的青春和魅力。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师资队伍的缺失、家庭教育认识的片面等诸多原因,汉字书写在无形中淡化了。为了让学生能写一手标准、漂亮的汉字,让书法这一国粹能继续焕发应有的光彩,我校一直重视书法课教学,着眼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书法水平开展教学。通过一年的努力,硬笔书法组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

一、课程内容评价

两学期我们安排了2课时的书法基础知识,8课时基本笔画,14课时偏旁部首6课时的间架结构练习。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汉字书法的结构特点及书写技法,了解书法章法的相关知识。会写结构正确的汉字,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硬笔书法作品,了解中国历代书法家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激发写字兴趣,培养书写习惯,提高欣赏水平,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认识品位。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两大部分。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堂作业、清洁卫生四个方面。

1、课前准备(既学生的学习):标准:能按老师的要求准备好所有学习用品并摆放有序为优+;能准备好学习用品者为优;准备学习用品不齐全者为良;不带学习用品的为中。每节课进行检查,随时让学生作好记载。

2、课堂表现:上课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勤于思考、勇于发言、会交流与合作者为优;基本能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交流与合作者为良好;依次酌情降低等次。

3、课堂作业:作业态度认真、美观为优;作业态度认真、美观为优;依次酌情降低等次。

4、清洁卫生:完成作业后能保持干净整洁为优秀;基本能保持干净为良;依次酌情降低等次。

(二)终结性评价 让学生根据指定内容自主选择进行表现完成作品,并相互进行评价。具体标准为:

1.执笔书写姿势正确,笔法:起、行、结、提按、方圆、转折、快行、慢行等,准确无误。

2.单字结构合理,重心平稳,舒展,主笔突出,点画呼应,大小一致,用笔流畅。

3.章法布局合理,行列整齐,风格统一,题款位置、大小与正文协调。

三、教师教学评价

1、建立起写字的心理需求

第一节课,我就强调“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写一手一塌糊涂的字,说明他有一颗一塌糊涂的心”,用这些话语来激起学生写字的自尊心,由自尊而自强。

2、展现出汉字的魅力

中国的汉字是四大古文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汉字的造字历史来看,更是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汉字本身就是一串美妙的音符,极富韵致。在上课之初,我会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历史,讲一些跟汉字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中感受其中的神奇和有趣。二年级的学生还小,对于理解汉字的魅力还是有些生硬,所以从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入手,学生会更乐于接受,低年级的孩子,乐趣是最重要的,魅力反而下降到其次,他们所要的就是吸引。

3、养成练习的习惯

孔夫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学生来讲,练习的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从长远考虑,练习的效果是令他们受益终身的。记得周恩来总理小时候每天都坚持写字,哪怕外出很晚归来仍要坚持。今天的孩子这种精神已经很少了,我能做到的就是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练习。每次上课前,我都领着学生把之前学过的写字技巧再复习一遍。这样才会能够将写字技巧不断练习不断巩固。

4、加强个别的指导

尽管有复习,学生的写字还是不尽如人意。当堂完成的书法作业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不会马上就能够写得很好,这个时候教师的个别指导就有了很大的功效。每次课堂上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都会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学生的才会明白自己哪里好哪里不足,写字才会有针对性的改正和坚持。

5、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在书法课的教学中,积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体现书法学科的独特性,如:在数书法的学习方式方法上,执笔的姿势,书写的姿势,临帖的方法等一些问题,要从小处着眼,认真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给予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四、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书法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以致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半途荒废了。

2、缺少完整的书法课程教本,练习系统性还不够。

3、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不浓。

五、努力方向

课程评价 篇2

1、同一化课程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成绩有较大影响

在美国教育史上, 有一份由科尔曼提供的名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他在一项研究中, 对4000所学校的60万名儿童做了调查, 发现白人和少数民族学生所受的学校教育基本是相似的, 课程也是比较同一的。然而, 结果却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水平上落后于白人学生好几年, 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差距还在加大。这种现象表明, 在同一化的课程之下, 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变成了家庭背景。也就是说,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易接受的知识类型, 易接受知识的形式都会不同, 即对课程的需求不同。

2、同一化课程无法适应学习者个体差异

学习者个体的优势智能不同, 导致最有助于学习者接受课程呈现形式不同。根据最新的由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的智能可以分为九个范畴, 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生存智慧, 其中, 后两项为后来补充。不同的学生可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 有的学生可能更容易直接通过语言来获取新信息, 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容易通过肢体动作来获得新知识。而针对这些不同学生, 必须要更适合他们的课程呈现形式才能够体现课程的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是实现课程公平。而要想真正实现课程公平, 仅依靠表面上的“一致”“统一”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要实施针对不同家庭背景, 不同智力结构, 不同认知风格等学生的有差异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者个体的差异, 注重课程的多元评价。

二、课程的多元化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反映

现代社会已经呈现出一个多元化趋势。无论在思想、政治还是经济领域, 身为社会中人,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这种多元化趋势都越来越明显。以社会分工为例, 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 各种分工之间的分化不断加深, 并且在专业内部, 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素质要求。这就使得我们曾经的同一化的课程模式培养出的相似的人才将不再能适应社会需求。这就需要多元化的课程作为支撑, 来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以满足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当然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课程的多元化状态进行评价, 以分析课程是否能够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应用贡献。

三、发展性评价是对多元化课程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当代课程要想符合个体个性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改革。而课程评价则担负着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检验, 并提出发展重任的任务, 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任。笔者经过文献阅读和比较分析, 发现我国研究者现在比较推崇的一种评价模式是发展性课程评价。

1、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提出

课程评价产生之初, 受最初评价产生时的科学效率运动的影响, 更多的强调总结性的功能, 课程评价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结束后判定该课程优劣的一个步骤, 是结果取向的。后来的这一个仅以最终结果而评判出的终结性分数, 并不能体现出, 差异化的课程中,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多元化, 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化的优劣。后来, 在最初的泰勒模式基础上, 针对上述缺陷, 有研究者提出了CIPP模式, 目标游离模式, 对手模式和应答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大都是在泰勒模式基础上的一些改进。据此, 我国学者在综合以上模式, 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模式——发展性课程评价。

2、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含义

发展性课程评价是建立在规范性评价与超规范性评价双向互动的基础上,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为目的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其中, 规范性课程评价以规范为评价对象, 而超规范性性评价则以规范和批判为重建对象。两种类型的评价在矛盾运动中趋于协调并通过自身的运动发展, 促进课程评价活动向前发展。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根本以及终极目的就是发展, 一方面, 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全体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 它强调课程系统的整体发展, 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是否协调, 是否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3、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发展性课程评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程评价对象多元化、课程评价过程多元化、课程评价方法多元化等方面。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意味着参与课程评价和实施课程评价的主体首先要不仅仅是课程评价专家或教师, 而应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使得学生与评价者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此外, 这里的多元化也指教育系统外部的多元化。

4、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保障机制

虽然发展性课程评价是对于能够照顾到学生差异、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课程的有效评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发展性课程的实施仍然需要我们响应的制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在相关制度体制完善的情况下, 发展性课程评价, 这一为了使得课程更加公平的评价, 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公平性, 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公平, 进而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是课程评价领导机构的建设必须要继续贯彻多元化这一特征。其次要对发展性评价进行文化宣传以及法律建设。最后, 由于发展性评价的多元化以及动态性, 使得信息的收集管理在课程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规范并且归类保存, 使各种数据资料达到共享和利用;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使各种层次、各个阶段、各个类型的数据统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和尺度, 并且尽量实现公开化以促进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陈琦:《试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3]董建春:《论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4。

新课程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程评价;传统评价;改革目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对新课程评价与传统评价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传统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

(二)对学生发展的内涵认识片面

(三)对评价功能的认识产生错位

(四)对定量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二、新课程评价与传统评价的区别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双重进步的作用。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学”,这种视角的改变给现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活力。新课程评价与传统评价区别具体表现为:

(一)评价主体

新课程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积极参与性,传统评价过于单一,评价主体是教师自始至终掌握着主动权。

(二)评价内容

新课程评价是建立在平等的、民主的、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更加重视,不再是传统的学业化评价方式。

(三)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是以能力水平为中心的发展性、激励性、开放式、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与其相比,传统评价只追求学生考试的高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呈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评价方式

新课程评价是各种评价方法的结合体,采用了三维教学评价方式——以教学为原点,从原点分别射出相互垂直的三条射线:教师、学生、评价者。

(五)评价过程

新课程评价更加多元化,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化,更加体现出民主化与个性化的特点。

(六)评价目的

新课程评价是通过教学事实的描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价值判断,判断出每节课的知识价值、智力价值和教育价值。传统教学评价缺乏评价意识、评价理论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最主要的是缺乏教学评价的本质属性,即对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判断。

(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评价是综合性的评价。而传统的评价对象重点是教师,其次是学生和教学过程。

三、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一)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所以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为:

1.新课程评价要充分注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性。

2.新课程评价应该本着对被评价者理解的原则,而不是对被评价者进行一味的控制,评价需要充满人文关怀。

3.新课程评价强调将日常课程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区分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新课程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评价内容需要多元化。

6.新课程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二)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试教育开始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完成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关于新课程中课堂纪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教师既需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能对学生过于束缚,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纪律。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把握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纪律呢?

新课程专家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相反,教师管教严格,课堂气氛沉闷。所以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新一轮课程的评价改革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为关怀,强调评价全面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同时课程改革呈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与以往课程改革相比有了大的变化。

在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从而发挥课改优势,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浅析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评价问题[J].科学教育,2009(03).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篇4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课程自我评价(模版) 篇5

通过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作为一名准老师,必选了解和知道这门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所以,这是我们以后职业的基础;再次,将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关键,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了解老师是如何评价我们学生的,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最后加强课后独立思考和讲课能力是也是这门课的特点之一,通过平时的作业,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在课堂上的交流,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也开拓了视野,并且增强自己的交流能力。

回顾一学期的课程,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以下几点的评价:①首先是课前的预习工作:我觉得,在这方面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一般在上去交流时会特别重视预习这块,在其他时候可能会忽视;②出勤率:每次上课都不迟到,不早退,表现比较好;③课堂纪律: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但还需加强;④课堂表现:这方面包括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和勤做笔记等方面,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在积极回答问题这方面还需加强,同时也要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能独立完成并按时上交,并能通过反思之后不断修改,这点比较好;⑥课后复习:在这点上,确实做得不怎么好,一般情况下,只是完成作业并没有自觉去复习学过的知识,这点需要改进;⑦学习效果:这个包括作业的质量,自己从中得到的思考或感想等,自己在思考方面比较少,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应该说,作业完成情况还是比较认真的。

通过对上述7方面的比较,采用矩阵对偶比较法,得出每个因子的权重,再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得出总分。总分b=80×0.06+100×0.11+95×0.1+85×0.17+88×0.2+82×0.11+84×0.25=87.37 a1——课前预习a2——出勤情况 a3——课堂纪律 a4——课堂表现 a5——平时作业情况

a6——课后复习

a7——学习效果 篇二:自我评价 课程评价 毕业总结 个人总结及课程评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道为什么年级越大,越感到一个学期过得那么的快,大三下学期更是如弹指一挥间,蓦然回头,犹如昨日才开学,而今又在电脑前写总结了,有时候真想拖住时间,不想时间过得那么快,现如今,自己快大学毕业了,才知道大学时光的可贵,也越发变得惜时起来。

四年的大学的学习生活使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另一个人生起跑线。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而且每个学期都获得了校级奖学金,这四年,我不但增长了知识,在个人素质上和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更锻炼了自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受益匪浅。在工作上,我大一来边参加了学院的学生会,并在大二时当上了公管系公共领导力协会会长,而且成功策划组织会员举办了学院第二届新闻发言人大赛,并在当年获得了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可以说这次是最锻炼我的一次,从写策划书,到联系老师,都要亲力亲为,也在这个时候,我也开始慢慢变得敢在众人面前讲出自己的想法,不在像以前那么胆怯,那么羞涩。

在活动上,我也积极参加,比如大一参加校级演讲比赛获得全校第七名,大一参加院级主持人比赛获得第三名,参加的活动基本都集

中在大一,也只有那个时候,自己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想锻炼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现在的自己挺差劲的,还不如当初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自己那么勇敢。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待人真诚。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恒心,大学四年使我懂得了做事除了认真外,更重要的是要讲究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敬仰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恒心,就很难达到高的标准和好的效果。正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所在,所以常常警戒自己,慢慢地也有所进步,步入社会后,更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有恒心的人。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人格修养、思想道德、为人处事也都有长足的进步。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学会了宽容待人的道理。专业知识也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从青涩走向了成熟,它是我人生的一大里程碑。它包含我许多的辛勤与泪水、感动和欢笑,使我更加懂得珍惜人生、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两年的大专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两年的开放教育大专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通过两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之即,对自已两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

一、思想政治方面,本人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忠心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平时关心国家大事,总是尽力去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在今年我省汶川大地震中,积极投入到为灾区捐款捐物活动中。平时勤俭朴素,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爱护公物,而且作风正派,是非观念强,道德品质优良。

三、业务方面,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由于所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我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因此非常努力刻苦。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我现在的工作中来,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老师。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一直坚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我的业务能力,我认真运用我所学习的各种专业知识,发

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我工作时所操作的旅游团队,为我解决了很多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通过两年的学习,自身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在工作中还要多多向优秀的人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人生才活得更有意义,让我的人生绽放出七彩的光芒。篇四:学生校本课程自我评价标准

学校地方课程自我评价标准和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以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努力实现评价的教育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形成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评价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智、体、美诸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激励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激励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要做到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评语激励、等级激励等。

4、多元化原则。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又要尊重个体差异。

5、个别差异原则。评价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和当前思想实际以及事实本身的性质,灵活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三、评价内容和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等;学科学习目标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应 体现差异性。既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情况。

具体评价内容和标准:

(一)、评价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广阔空间。为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思想素质

重点考察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自理自律、严于律己、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坚持正义、诚实勇敢、富有责任感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从知识、能力、方法、学业成绩四方面考核。

(1)知识考察

重点要考察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无浓厚的学习兴趣。(2)方法考察

重点考察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否主动、自主学习。

(3)能力考察

重点考察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评价应包括学科的课堂平时成绩、单元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年末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学习的提高幅度。

3、心理素质

能正确的对待生活、正确的对待学习、正确的对待集体、正确的看待社会、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的对待他人评价、正确的与他人共事、正确的对待荣誉、正确的对待困难,意志品质坚定。

4、身体素质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护视力,注意正确的吸取营养。

5、劳动素质

对劳动有正确的态度,乐于参加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公益劳动。

6、个性发展水平

(1)自我教育

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建立起自信,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促进自我不断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2)个性品质

能逐步养成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品质。

(3)爱好特长

重点考察学生具有或正在形成的文化、艺术、体育、劳动等各个方面的特长。

(4)实践创新

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二)、评价的标准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评价体系既包括学科学习目标,也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主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评价。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2、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一般性评价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学习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的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的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四、评价方式:

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实行学生一般性发展、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一)、一般性发展评价 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等级和质性评定相结合;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一般与学业成绩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二)、学业成绩评价:

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a、b、c、d四个等级)。

1、日常评价:

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可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

(1)、书面检测:采用等级制。

(2)、表现性评价:检查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采用质性评价。

(3)、即时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不拘泥于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记录,采用质性描述。

2、期末考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试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

根据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期末考试检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想象力丰富程度等。篇五:课题自我鉴定

课题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立项的时间,研究的年限,选题立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意义)

课题研究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等。(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工作和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做法、操作模式、形成的教材等)、达成的目标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教育效果、区域推广、发表论著等)综述。(创新性)

结论性评价。课题研究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到达了研究目标,达到的水平(范围:国内、省内、市内;比较:同期同类研究;水平:领先、先进),是否值得推广,以及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或问题。(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自我鉴定意见行文样式

(范例)

莱阳市××中学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年×月由莱阳市教科室审批立项的莱阳市教育科学2011—2012学小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自我鉴定如下:

本课题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读写分离、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认真整合和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立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改进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最终探索出了以“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形成了以“猜读导学、自读质疑、互动设疑、拓展创读”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指导思想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过程认真扎实,研究步骤完整、严密,研究成果(比较、相对)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应用(或推广)后,取得了理想(较好)的研究成效,在同类学校、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先进、较高)水平。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自我鉴定意见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是2002年3月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课题组近五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该课题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开展德育活动,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课题研究对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总结了农村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推动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篇6

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导向功能。我教研组各位教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拟定如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1.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座位、室内电器设备、各种电源、网线等连接线„„),并且,上课前涉及到转换教室,需要学生自己按时到所在位置做准备。为保证课前准备的时效性,对上机常规进行评价。(如表1)

表1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较特殊,通过“上机常规”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形成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确意识,并遵守使用规定,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及网络。

2.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1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如下表2)。

2量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性评价工具,通过量规评价工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课堂表现性评价

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如下表3)。

表3平时表现评价指标

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总体上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该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关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将所有的成果都集中到学生自己的档案袋里面,既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又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电子文件夹格式如下图1:

5.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每学年要举行一次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从理论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原来进行笔试测验,以使学生学会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了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兼以项目型任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工作(如下表4)。

表4 阶段性评价笔试测验题目结构组成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这些评价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潜能(如下表5)。

表5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成果记录卡

课程评价 篇7

关键词:教育评价基本原理,高职英语课程,课程学习成效评价体系,现代教育学生评价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最近十年中呈现超常规模发展, 使得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合适的、科学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成效评价仍然沿用传统方式, 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

由于高职英语教育主要沿用本科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 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 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徘徊不前。

一、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1. 教育评价的目的

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论述, 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既包括对显性价值的判断, 也包括对潜在价值的判断。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 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他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的。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又称为过程性评价, 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 改善教学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一般地说, 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 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则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学效果的判断。一般地, 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关联。布卢姆曾经明确指出, 这两种评价的区别在于“明显特征在于目的 (期望的用途) ”。他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 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

2. 现代教育的学生评价观

学生综合评价, 现代教育的学生评价观, 即学生综合评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不否认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技能的必要性, 但强调的是“活的知识”, 也就是对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以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4) 注意与学生素质有关的直接外在环境因素。 (5) 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个别差异。

学生综合评价有五个基本要求: (1) 以过程评价为主, 实行动态的发展评价。换言之, 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4)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 (5) 辩证地对待评价结果,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

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其学习过程, 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使得高职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 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 如果使用得当, 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 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因为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 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现代教育评价观的实践

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在实践中, 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总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 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 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 , 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 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口头及笔头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加强平时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考核, 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50%) , 突出学习过程评价。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平时成绩 (占50%) 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学习态度 (含课堂出席) 、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三项占25%) 、单元测验成绩 (占15%) 、课后作业 (占10%) 。期末 (占50%) , 其中, 期末成绩由口语 (25%) , 听力 (15) %, 笔试综合 (50%) 构成。测试的主观题比例占到总成绩的50%。使测试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个性发展。

2. 实施量化评估,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 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 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 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 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 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并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 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 期末综合评定成绩

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 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且赋予不同的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 修得不同学分。

4.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增强教学针对性

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 如作业、听写、小作文等,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成效评价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课程的目标定位, 科学运用教育评价基本原理,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及科学的评价标准, 从而提高评价质量,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最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陈玉琨著.教育评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Bloom, B.S., et al.,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1971.

[4]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成长记录促进课程评价 篇8

档案记实,分项积累

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只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为学生建立了被命名为“成长的足迹”的“学习档案袋”。使用的方法为:(1)将学生参加课内、课外活动所完成的作品、搜集的资料放入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2)学生在校评价表一张,有自评、组评、教师评;(3)学生在家评价表一张,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情况,例如看电视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数量、郊游的次数、公益活动的次数等;(4)能表示学生进步的作业、试卷等。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另外,建立一份内容全面的成绩记载册,包括听、说、读、写、答、态、法、赛、考等九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这是评价学生语文成绩公正合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记载册中的“听”指听话的能力与习惯;“说”指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的习惯;“读”指朗读能力,阅读习惯,课外读书活动情况;“写”包括写作与书写;“答”指平时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情况;“态”指学习态度,作业习惯,守纪情况;“法”指运用学习工具,学会预习、复习,查引资料等学习方法;“赛”指在语文科的各种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考”指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每项内容可视学期教学内容需要作出增减,并可按学生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选项考核。

听说读写,强项评价

语文成绩的评定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记、说话、朗读、写作能力等内容。因此,语文学科的考评应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测试。主要实行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定性评语、测量法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其中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采用星级制和日常评价方式,以作业、提问、交谈等方式获取结果。并将一定时段中学生最具代表性的学习事例记录在册,使评价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大胆改革过于精细的百分制,并引进和采用粗线条的等级制评定方法,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消除分数带来的弊端、淡化追逐分数的社会心理。也可在期末进行语文素质的全面测评。如“听记”可采取当场播放一个小故事三遍,然后答题(10分钟),测试题目可安排按原文填空、写主要内容、归纳故事说明的道理。“说话”可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练习,按下列标准评价:普通话讲述,音、调正确;讲述流畅,态度自然大方;内容清楚具体。“朗读”可选择课本中的重点段,也可选课外读物中的精彩部分,按《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评价。“写作”则可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主题,限定时间写作。

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语文天赋、能力差异来作出评价。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强些;有的口语表达能力强些;有的擅长于写作,有的能写一手漂亮的字……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考核时要根据学生具体条件作强项评价,以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以赛代考,发挥特长

汉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考核也应根据其特点注入活力,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潜能。一是语文成绩应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二是可以开展各类小竞赛活动。如利用写字课开展“小书法家比赛”;利用读写活动课开展“诗朗诵擂台赛”“课文朗读赛”“课本剧创编与表演”;在口语交际课上开展“演讲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在作文课中搞征文赛;练习课开展“查字典能手赛”“听记比赛”;或把字、词、句与生活联系起来的语文趣味活动等。通过这些竞赛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亮点,发挥出特长,让他们从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一篇: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