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精选8篇)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1

发展老龄事业大力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风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8月发出《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号召全党全社会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大力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风气。

《决定》指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老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十分关心老年人。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尊老爱幼思想教育,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老年福利、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有了一定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龄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对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们作出了重要贡献。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对我国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要遵循的原则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

《决定》指出,全社会都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宣传迷信邪说、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组织。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要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决定》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城镇,要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

《决定》指出,老年人有受赡养的权利,赡养人特别是子女要依法履行赡养义务。要维护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权利。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

《决定》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兴办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各级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要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活动站,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和函授教育,鼓励和指导社会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兴办各类老年学校。要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认真做好“十五”期间社区建设规划。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拖欠,并随着经济发展合理增长。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扩大农村敬老院的服务范围。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设施。

《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老年群体中的各种思想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办法,把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做深、做细,使广大老年人以丰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安享晚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老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和发挥老年党员的政治优势和先锋模范作用。所有老年党员都要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决定》指出,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及老龄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老龄工作。

《决定》最后要求,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本决定精神,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开创我国老龄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国办转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二月九日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民政部 劳动保障部 财政部 建设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税务总局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为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最值得尊敬和爱戴,也最需要关心和帮助。中华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措施

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一)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

(二)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

(三)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

(五)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组织或促进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促进养老服务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要鼓励建立养老服务行业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于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当前要重点开展好的社区服务是: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条贴近基层、服务居民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不断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学上的解释: 社区服务:

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特征:

1.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它与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是有区别的; 3.社区服务不是仅由少数人参与的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作用:

1.对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可以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让人们从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可以使人们更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 4.通过广泛群众参与,会培养出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

5.有利于早期人们的主体意识,协作意识,法纪意识和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我们社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

从建筑硬件上来说,老年社区的特点应该说并不是很困难,而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软件,适合居家养老的服务,而这应该是由物业公司和居委会共同来完成的。

今天,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国家的政策,在我们这个退休社区里,恐怕不再需要再通过反复辩论来论证这个政策是否适合太阳城了吧?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应该开始研究筹划了。

目前代管门卡,收管理费代管智能卡(水电等),和收费执行电话探视,是远远不够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需要是实质性的服务,购物、洗澡(可能晕倒或滑倒)、推轮椅到花园里走走看看、出了问题如何安全、及时地送医院,保姆搞不好,就通知物业,物业值班人员就应该解决。。-现在雇保姆有一些困难:

---需要可靠的保姆,就需要有组织的介绍和管理;

---每个老人雇一个全职保姆,对部分老年人来说,经济上有困难,生活上也还不必要,而小时工只管卫生,不管照顾老人;---真的到了老人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时候,最困难了。媒体报道过,我们也亲眼看到过,一些保姆用轮椅把老人推到一边,自己在那里玩,也有报道说有的保姆不让老人吃饱,好的东西自己吃掉,有的老人还受到保姆的粗暴对待。当子女不在身边时,就需要由单位来管理这些保姆,所以她们不应该是由老人自己雇用的,而应该是物业公司雇用、老人再从物业这里付费取得相应的服务,而保姆们是在物业的管理、监督下进行服务。

好多老人在一起聊天时都谈到同样的顾虑,需要保姆,又不一定雇得起全职保姆(月工资已经高到1000元/月),还有安全等原因而不敢雇保姆。这正是国家提出居家养老的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这些工作由居委会和社区来组织、来服务(有偿服务),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国家很关心老年人,不断提高养老金,还提出养老的正确方式。关键是在我们这个老年社区如何来落实。现在那些轻松的表面工作,代管什么卡、什么电话探视,可以填在报表上作为工作总结之用,但是,根本解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子女从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定时打个电话,比物业公司打电话更亲切。我不在家时,每天都给家里打几次电话,我的子女也会经常来电话,何必物业代劳?

去年,我到王家场买菜,看到几件让人感触很深的事情: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残疾)坐在轮椅上,由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邻居)推着去王家场买墩布,回来时,进大门那段斜坡给她们带来了麻烦,推车的老太太体力不支,不能控制轮椅快速下滑,眼看要出翻车事故,两位老人都要摔倒,我赶忙过去把轮椅接过来,把这位残疾老太太安全地推回家。

-另一次,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推着一辆小车去王家场买菜,回来时已经累得不行了,慢慢一瘸一拐地回家,我要去帮忙他还不愿意,聊起来才知道,1949年他参加过渡江战役,受了点伤,现在一个人住在这里,子女每周末过来看望他。

这些老人都需要帮助,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难以解决雇用一个全职保姆,所以出现这些困难就勉为其难地克服。如果居委会和物业能组织居家养老的事情,把这些老人的零星需要登记一下,通过志愿服务或有偿服务来解决,不是很好吗?电话探视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前面提到的购物、洗澡、推轮椅、子女不在身边时急病送医院之类的事,都是迫切的问题。我曾问过物业值班人员,如果我们家有人半夜急病要送医院,物业能否解决用车问题,回答是:不能!(999有时40多分钟才能赶到)这样的问题,物业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很好地解决。

我们因为这里是退休社区,买了这里的房。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我们一些很熟悉的老邻居,去年还每天清晨散步时见面聊天的,现在已经不能出房门了。如果没有相应的老年服务,我们又何必住在六环之外的远郊区社区里来呢?

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经验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来源:绍兴市老龄委

2007年2月6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浙江杭州市召开了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经验交流会。

会议总结了各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近年来,各地陆续进行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创新并形成“走出来、走进去”的基本服务模式;建立并实行区分对象、政府分类补贴制度;着力打造专职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建立并实施一整套严格的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等。

会议指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有力缓解了日趋尖锐的为老服务供求矛盾,而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开展,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政府相应承担公共服务的角色还未能准确到位。二是为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这类民间服务团体由于种种因素制约,难有较快发展。还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设备缺乏、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陈旧和儿女们的尊老意识淡薄、服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会议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等特点。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解决我国众多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是加快社会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养老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选择;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关爱老年弱势群体,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老龄事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保证城乡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较好满足。

会议希望各地提高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力量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专题研究,摸清情况,全面掌握分析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情况,制定出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相关文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与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添砖加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龄办专职领导,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老龄办负责人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作了重要讲话,杭州、北京等8个地区介绍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与会代表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杭州市的居家养老工作,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俞仲达出席会议并致辞。

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区共有老年人口 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近年来,我区通过在社区建立“十分钟服务圈”、托老所,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同时我们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上,部分街道、社区作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年,我区成立了江东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都各负其责,按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工作,把加强老龄工作和开展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了抓好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推进了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组织领导、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加大了对社区建设和老龄的工作力度,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老年“星光计划”稳步开展。全区各街道、社区按照“成熟一家,成立一家”的原则,统一样式,统一标识的要求,广泛开展老年“星光计划”建设,为居家养老的对象提供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目前,全区共有“星光计划”50家,社区覆盖率达 %。各站点都设立了图书室、书画苑、棋牌室,健身室、卫生服务站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休闲场所。为老服务不断扩展。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街道级服务中心7个,社区级服务中心 个,初步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服务内容遍及医疗、家政、维修、法律咨询、情感慰藉等数十项,并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同时我区还通过自愿报名、宣誓承诺等运作方式,组织发展了一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能提供自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较为系统、专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载体不断创新。近年来,随着老龄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区也对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服务载体不断创新。如开通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服务;推出“邻居守望卡”、“睦邻卡”,加强与居家养老老年人联系,倡导全社会为老服务;成立“老年互助组”,以自愿、无偿原则,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推行“家庭养老院”,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并由社区各服务机构通过入户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服务。这些有益的探索都有利地促进了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发展。

老年福利机构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福利机构1所,街道级福利机构3所,收养老人 多人。这些福利机构实行成本化管理,收费低,服务态度好,质量高,还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这些机构之间比价格,比服务,比质量,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二)主要问题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五是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一)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首先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首先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如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助老人居家养老”工程,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和日托服务,并对其中生活困难的老人实施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服务的尝试。如对享受低保或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250元;市级劳动模范(全国单项先进)、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归侨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250元;百岁以上老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以上三类对象之外的其他80岁以上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按其服务费用总额的15%的费用优惠,每月优惠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150元。这种服务模式,对缓解日益迫切的才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的矛盾,探索适合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市的海曙区为做好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也在今年提出“政府扶持、非营利性机构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确定服务对象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海曙区政府将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社区老年协会、为老服务非赢利性机构和志愿者队伍,使他们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第二政府还应在制定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和规章上下工夫。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完善的,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实。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银色浪潮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总结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1、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我区的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起步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是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如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这部分老人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对他们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即家务助理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对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这部分老人多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需要一定项目的上门照料服务,如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一般是早出晚归,白天在社区日间护理中心或托老机构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要通过社会救济和低保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他们设立应急呼救电话。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自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使他们在社区中安度晚年。

其次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大力发展托老服务中心(托老所),因为在中国城市4000万老人中,有一半是低收入者,当他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照顾时,往往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承受较高档次的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而依托社区建的托老所则能解决老人和家庭的许多实际困难。托老所面积不需要太大,但必要的设施和功能需具备,它们应根据老人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可以全托、日托,还可以临托(即临时寄养照顾),可以家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在这方面已作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在居家养老工作中推出了“家庭养老院”这一新模式。首先,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在老人得到高质量、便捷服务的同时,失业女性在家门口也实现了再就业;其次,以社区居委会名议与辖区社会服务机构(主要有家政公司、医疗保健机构等)签定服务协议,通过入户服务为在册的社区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为老服务。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组织他们与有关单位协商签订包护协议,切实解决体弱多病、高龄老人的后顾之忧。第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人员可以是长期、短期、定期、临时(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2、重视整台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三)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可在全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我们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另一方面要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援助。如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增加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房屋建筑上设计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提供方便,并给予政策优惠等。

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养老为辅 机构养老为补充,构建多层面的城区社会化养老新格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

金水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98.5万,其中60岁以上9万人,占总人口的9.1%,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3.2%以上。为了应对和破解人口日趋老龄化形势下的社会养老问题,金水区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入手,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强管理等为主要手段,通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组建社区托老站、规范社会养老机构管理等措施,率先在河南省构建了新型城区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深受辖区广大居民欢迎,引起省内各界广泛关注,取得明显社会效果。

一、金水区城区社会化养老的运行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辅,以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

金水区开展城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着眼点是现实形势和群众需求。针对老年群众养老不离家的传统观念,我们强调养老工作要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针对当前社区已经成为老年群众主要活动区域的新形势,我们强调养老工作必须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针对当前政府在资金、人员投入方面精力的局限性,我们强调养老工作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一)建立“家庭养老院”,以老年家庭为依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专门的养老服务队伍,对生活在社区里的老人,分门别类地定时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等方面服务。服务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实行政府全额保障,并提供无偿生活服务。其中60岁-70岁的孤寡老人,每天提供1小时上门服务;70-80岁的孤寡老人,每天2小时;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每天3小时。二是对除孤寡老人以外的其他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采取政府补贴一半,服务对象支付一半的形式。目前政府每小时付酬6元。服务内容包括基本服务和专业服务两种。基本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各种日常生活需求;专业服务包括提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不仅要满足于让老人吃好、住好,还要满足老人在康复、护理、精神等深层次需求。

(二)建立“社区养老院”,以社区托老站为依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托老站在资金投入上,以政府为主,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经营运作上,采取政府补贴和低偿收费相结合的形式,向社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日托、就餐、康复、娱乐等服务,让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区。在人员配备与管理上,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

(三)建立“社会养老院”,以社会机构为依托开展社会养老服务。我们对社会养老机构一手抓扶持、一手抓规范。一是对兴建的养老机构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福利性养老机构。二是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免税政策,加大对其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种社会资源参与。三是严格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福利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五星级福利机构评审标准,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确保老年群众的合法权益。目前辖区内有敬老院3所,民办老年公寓7家,安置老人520余人。

二、金水区城区社会化养老中的政府作为: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 金水区十分注重政府在城区社会化养老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一)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就业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我们对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摸底,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了“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信息库,将他们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一户一档,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将社区各种服务资源、服务工作人员等分类输入金水区社区服务网,在全区统一调配、统一使用。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我们邀请专家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老年心理学、老年人起居护理常识、家常烹饪、家居保洁、病人护理等知识。建立了家庭养老服务中心,接受需求登记、服务咨询以及投诉,确保服务质量。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和服务人员统一建立档案,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搭建就业平台。我们在选择服务人员时,强调尽量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对其进行培训后上岗。这一做法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举两得之效。

(二)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行业管理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实体组织(金水区爱心服务队),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同时进一步规范了社会养老机构在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服务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规章制度。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首先,将为“空巢老人”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人口比例拨给民政部门。今年区财政预算投入100万元。其次,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从今年开始,要用三年时间使全区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等社区用房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区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奖励。再次,加大对社区托老站所的扶持力度,在场地选择、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社会养老机构免征各种税费。三是建立行业管理机制。我们成立了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监督员队伍,开展服务质量跟踪和服务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服务人员和服务内容,实行动态管理。为服务工作人员建立诚信档案,详细登记家庭住址、家庭关系等信息,以消除老人家庭的各种顾虑。我们定期开展评议活动,由老人对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连续三次满意度在60分以下的工作人员,坚决予以辞退。我们还公布了监督热线电话,随时接受服务对象投诉。

三、金水区城区社会化养老工作的几点体会

城区社会化养老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初始阶段,要想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方式,同时应高度重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积极吸收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二是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民政部门应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养老服务进行宏观管理。街道应是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者,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及人员管理。服务机构面向老年人直接开展面对面的服务。部门和社会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共同做好推进工作。三是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社会化养老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先从经济条件较好、条件基本成熟的地方开始,逐步扩大。金水区社会化养老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加强领导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创新步伐,不断完善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造福辖区老年群众。

发达国家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

为健康老人的服务和计划

绝大多数社区提供一系列服务和项目给哪些相对健康及能自己旅行的老人。一般提供这些服务的中心是老年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老人们可以经常得到各种个人和集体的服务。

交通和陪伴服务。美国全国很多社区都开发了这样的项目来满足老人交通的需求。有些社区为老人提供门到门、灵活交通工具的服务,老人们可以选择小轿车、小客车、大客车等车型。这种服务有时称为拨电话搭车(dial a ride)。老人们一般提前24小时打电话给中心调度办公室,并且告知用车的时间和地点。调度会相应排好出车时间表。很多老年中心有从老人住家到中心的班车。中心的班车也可以用作集体或其它活动。另一种交通服务是使用志愿者的私家车,在公共交通不方便的地方,这种方式更加普通。志愿者司机把老人从家里接出来送去看医生、上诊所、上银行、上商店等等。有的社区提供班陪老人外出服务,以保证老人的安全。在纽约,警察就组织了中小学生志愿者做伴陪服务。

老年食堂。符合美国老人条例的美国联邦营养工程,每年为上百万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饭菜。绝大多数老年食堂设在一个中心地带,比如老年中心、学校、社区中心、教堂等,为老人提供一顿午餐。一个食堂平均提供20到60人的饭菜。除了热的营养餐以外,美国有超过1300个饭菜地点提供各种服务和项目,包括消费导向、健康和营养信息、咨询、艺术和手工等等。老年食堂不仅满足老人营养的需要,也为老人提供了聚会、交流、交朋友的场所。有时,聚会比饭菜本身更重要。老人们在这里庆祝自己的生日,度过假期,甚至找到伴侣,举行婚礼。在加州,现在很多中国老人就在这样的食堂用午餐和聚会。

法律服务。老年人所需求的房屋出租、消费者权益保护、准备遗嘱等法律服务与日俱增。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接触过法律。他们有的觉得律师费用太贵,有的害怕同律师打交道,有的并不意识自己的法律权力。为了尽快的为老人开展法律服务,1974年美国成立了法律服务协会。这一联邦项目为贫穷的老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协会并不直接提供这种服务,而是通过资助地方的法律帮助项目。法律帮助老人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老年中心的律师专职助手或律师。这些人很多本身就是上了年纪的律师,他们在较年轻的律师协助下工作。他们为老人困惑的问题提供法律咨询,而且为贫穷的老人进行义务法律帮助。

就业服务。一些非盈利志愿者就业机构是专门用来帮助老人确保全日制和半日制工作的。州就业服务办公室是就业机会的一个好的信息来源。这种办公室为所有适合工作年龄的人服务,很多建立了老工作者服务部门,由专门的人为老人就业服务。

一个叫ACTION的联邦志愿者机构,管理福斯特祖父母和老年互助两个项目。这些项目提供给低收入的老人每周20工作小时的就业工作。尽管酬金微薄,但老人们可以用这个机会发挥特长和经验,以满足社区的需求。工作本身给老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使其感到老有所用和助人为乐。比如福斯特祖父母项目组织老人来支持和帮助儿童的特殊需要,老年互助项目为老人提供照料其他老人的工作,比如照顾那些需要身心帮助的居家养老的老人。还有一些组织,专业性更强一些,如果老人们有教育、运输、娱乐消遣等方面的专长、可以被介绍到私营公司去工作。一些老人自己兴办机构,重新发现和再次发掘老人们的天赋,免费介绍给用人的地方。

(三)专门服务

老人日托中心。如果有的老人不能在家独立居住,但又不愿意去养老设施,去日托中心是个解决办法。日托中心可以满足比如老人的社交、心理和康复服务、健康锻炼、娱乐活动等各种需要。一般中心开放时间是除周末休息日外的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老人每天可以做班车到中心来,中午在中心一起吃饭。显然,对与老人一起居住的家庭其他人员都上班、以及平日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需要休息一下等情况,中心提供了对老人方便的照料和服务。日托中心既可以位于老年公寓里,也可以是老年中心、邻居中心或医院的一部分。

咨询服务。通常要求这种服务的是老人的亲属。有时老人的意见同亲戚的意见不一样,提供咨询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是最好的帮手,来解决诸如包括个人和家庭矛盾、退休、财政、生活安排等各种问题,从而使老人的个人权益得到最好的尊重。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2

《通知》要求, 各地要加快制订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确保其养老金收入不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取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

《通知》提出, 要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待遇, 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各地应当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发放乡村医生补助, 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将补助经费的8 0%以上按月拨付乡村医生, 余额经考核后发放, 不得挪用、截留。

《通知》强调, 乡村医生准入管理要严格依法进行, 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 (助理) 医师证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人口计生委 (卫生计生委)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13]14号, 以下简称《意见》) 精神, 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不破, 现通知如下:

一、加快制订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政府和相关部门, 在引导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要按照《意见》要求, 细化政策措施, 制订完善乡村医生养老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目前部分地区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 如江苏、浙江等地由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保经费, 帮助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安徽、河南、广东等地根据老年离岗乡村医生服务年限发放生活补助。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确保其养老金收入不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取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同时, 建立乡村医生到龄退出机制, 原则上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不再在村卫生室执业, 如情况特殊可延长工作年限。

二、严格乡村医生执业管理

乡村医生准入管理严格依法进行。乡村医生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 (助理) 医师证书, 并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册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允许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 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其他人员申请执业注册, 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乡村医生聘用应当遵循“县聘、乡管、村用”的原则。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的聘用、注册和管理工作。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乡村医生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与乡村医生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要充分认识乡村医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 创造条件使其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按规定需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由地方政府给予补助。

三、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待遇

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 确保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明确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工和资金分配比例, 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 考核后将相应的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合理制订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 原则上为10元左右, 并确定新农合支付标准和办法。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 采取定额补助的方式进行专项补助, 财政补助总体水平与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标准相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提高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作出突出贡献和在边远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补助水平。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安排, 不得向乡村医生收取费用。

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实行预拨制。各地应当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发放乡村医生补助, 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将补助经费的80%以上按月拨付乡村医生, 余额经考核后发放。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不得挪用、截留。

四、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养老保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严格落实相关政策, 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考核问责和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要加大政策宣传和解释力度, 统一思想, 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3年8月21日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 体系

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早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发展趋势,而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对社会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如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在结合自己的国情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基础上,衍生创新出了多种新式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对其分析,希望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法国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在养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相对于其他西欧国家,法国老年人口比重高,总供养系数大,人口预期寿命长,法定领取退休金年龄低[1]。法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1)增加用于老年人的支出;(2)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3)鼓励生育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4)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设施上,法国人忌称养老院,而称公共机构,这种为老年人提供居住方便的福利设施,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即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长期医疗医院[2]。对低收入的老年人,国家还给予福利费予以补贴[3]。收容所设在社区,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有所不同,采取的养老模式就有所不同,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不同的养老模式。

美国是1944年成为老年型国家,老龄化发展速度比法国和瑞典快,比日本和英国慢,在西方工业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2]。美国的家庭属于核心型,三代同堂的很少,不到家庭总数的3%,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仅占老年人数的5%[2]。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主要由“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和“自然形成的养老社区”并存的格局,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可以是地产商人开发而来,也可以是地方政府运用市场手段规划建设而来;自然形成的养老社区多为具名自发形成,青年人口成年后不断迁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该社区便逐渐过渡到老年社区。美国设有强制性老年保险、老年医疗保险、老年医疗救助、老年人养护之家、养老院、老年公寓,收患慢性病的老人、家中无人照顾和护理的老人,对老年人退休后的再就业给予鼓励和帮助[4]。顺应社会需求,1987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养老院改革法案》,详尽规范了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程序[5]。美国的康复设施鉴定委员会和全美日间照料协会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日间照料服务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6]。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一方面保障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在养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美国正在推广的家庭紧急救助系统就是很好的应用。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里一段时间没动静或房门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关闭,系统就会向家人发出警报。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并给老人发送信息。

英国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继法国、瑞典和挪威之后进入老年型国家[2]。在英国,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老年人医院”,英国的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配备老年人健康访问员,按照医师的建议与指导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视,提供医疗、康复、营养等方面的建议[2]。此外还有家庭服务员,提供饮食服务,开办老年人俱乐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等等,充分考虑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英国的政府保障性护理院占护理院总数的17%[7]。但是养老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在英国,私人部门兴办的养老机构占到养老机构总数的60%左右,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事着社区的日间养老照料服务[8]。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2001年,英国有590万志愿护理者,其中大部分属于社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形成了许多种形式,如互助型养老、储蓄型养老等[6]。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日本是进入老年型社会最晚的国家[9],但是在成为老年型国家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有持续升高的趋势[10]。日本政府于1986年发表《后生白皮书》要求建立以个人自立、自助为基础,家庭和社会为依托,国家为后援的“健全社会”。1995年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在《重新构建社会保障体制》的报告中,正式引入护理保险,保障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要。日本老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日本政府以居家养老、宅居看护为发展方向,构建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产生了兼顾各年龄段老年人需求的新型社区文化[11]。由政府出资,培训10万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设立70亿日元的长寿福利社会基金,推出“银色住宅计划”,开发了一批低价位的“三代同堂”式住宅,对愿意入住的家庭,提供优惠贷款[11]。健全高龄雇佣的政策体系,对雇佣高龄者的企业或公司,发给“继续雇佣奖金”;延长法定退休年龄,1986年,日本通过“稳定老年职工就业法”,将老年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对脑力劳动者,有条件者可延长至70岁。高龄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创造者。从日本的养老模式可以看出,家庭是养老的载体,社会共同服务是养老的内涵,以家庭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形式逐渐成为日本养老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腾翀,高飞,尚红等.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73-75.

[2]吴来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推进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方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1):1-5.

[3]纪宁,孙东.法国发展养老服务业 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32-35.

[4]马荣真.试析美国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3):21-22.

[5]张卫国.美国养老社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5):136-149.

[6]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完善北京市养老模式体系政策研究[J].前线,2009,(9):43-45.

[7]邓英.英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张建霞.英国私人养老制度的四维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2):24-27.

[9]杨文杰,陈丽莎,韦玮等.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2010,(6):61-63.

[10]李新伟.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2,(4):44-47.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4

近期,西安市总工会信访室接待了许多前来咨询有关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上访职工和企业负责人,为使养老保险政策的内容和精神更进一步的被企业和职工所知晓,更深层次的落实到基层。现将最新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在本刊物上刊登。本月刊登政策为:关于转发省社保局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通知》的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转发陕西省社保局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市处有关科室: 现将《陕西省社会保障局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社保发【2008】43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操作意见,请一并执行。

一、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编制外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必须整体、一次性补缴。严禁分批、分期补缴。

二、今后各区县经办中心在办理参保企业在职职工的补缴时,事实清楚、劳动关系清晰、政策明确的,由各区县经办中心按规定条件、规定程序审核,经中心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办理,做到严格、公开、透明。对于情况复杂,难以界定的可上报市处指导审批。

三、参保企业超龄人员的补缴,由各区县经办中心按照规定条件、规定程序进行初审,对符合补缴条件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退休条件后,填报《西安市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补缴费用资格审查表》,携带有关资料和超龄人员本人档案报市处审批后办理。

四、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按规定整体参保缴费后,其199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办理了退休手续并有企业按月支付养老金的超龄人员,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按照我处现行超龄人员补缴办法办理,其基本养老金按照到龄是养老金计发办法计算,从办理完退休手续之月纳入统筹,发放养老金。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5

一、关于穷困问题:对于下岗职工基本的生活来源,按照社会救助相关规定,家庭人均收益低于每月160元的家庭,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改制企业职工符合低保前提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社区或者村委会申请。对于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中的低保人员,凭有关证件可向市社保局申请暂时封存养老保险关系。

2、关于无力交缴养老保险金问题:国度、省有关文件对社保费交缴和封档停缴等养老保险政策都有明确规定,应按政策规定执行。考虑近年来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较快,2009缴费,个别工商户和灵活参加工作人员仍可按不低于去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90%申报缴费基数。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除国度政策规定可以封存养老保险关系外,其它人员仍应接续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费。办理了赋闲证的人员,在原领取赋闲布施金时期未封存养老保险关系的,可申请顺延封存时间。但办理封存手续时,应缴清封存前所欠的社保费利钱,所欠社保费的滞纳金,由社保部分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此后要是国度对改制企业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按照新政策执行。

据了解,一些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下岗的职工,现已四五十岁,年龄偏大,就业能力差,多数都找不到固定工作,每月的打工收入只有几百元钱,而每年的养老保险要交数千元,生活十分困难。这些人都企盼着能早日领取养老金,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不到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处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境地如果家里有病人,日子过得更加困顿、艰难。这些人对国家是有过贡献的,工作了二三十年,用一两万元钱就买断了工龄,实在有欠公允。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6

浙人社发〔2011〕222号

关于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分参保人员待遇政策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的意见》(浙发〔2011〕19号)精神,为继续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对部分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享受政策进行调整。

一、调整范围对象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下列人员列入调整范围:

(一)曾经从事乡村医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等城乡居民;

(二)原下乡知青(含分配在农场、兵团当职工的知青,下同)。

二、调整待遇标准

(一)曾经从事乡村医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等人员,按其在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原在岗工作时间,增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增发标准为原在岗工作时间账户化额度除以个人账户养老金记发系数确定(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对应年龄的计发月数执行)。原在岗工作时间账户化额度,以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条件时当年当地平均缴费额上政府缴费补贴为基数,乘以其原在岗工作时间计算。缴费年限养老金月增发标准按认定的本人原在岗工作间分段计发,计发标准与其他参保缴费人员相同。

本通知下发时,已参保缴费尚未达到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的先确定其原在岗工作时间,待其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条件时,按当年当地平均缴费额加上政府缴费补贴为基数,乘以其原在岗工作时间计算账户化额度,增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年限养老金按本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原在岗工作时间之和计发。

(二)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下乡知青,按其原下乡劳动时间,增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具体办法同上。

(三)乡村医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其原在岗工作时间和原下乡知青下乡劳动时间,按本人在年满60周岁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实际从事相关工 作的时间和下乡劳动的时间计算(不满1年按1 年计算,超过60周岁后的年限不计算),原在岗工作,下乡劳动时间和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之和累计不超过44年,城乡居民养老金计发办法与其他参保人员相同。参保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中金余额继承办法按《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社发〔2010〕166号)规定执行。

三、审核办法

(一)乡村医生原在岗工作时间,以其从事乡村医务工作之日起至离岗或年满60周岁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实际从事相关工作之日止,其身份和时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确定。

(二)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原在岗工作时间,以其被招用之日起至被辞退或年满60周岁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实际从事相关工作之日止,其身份和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定。

(三)农村电影放映员原在岗工作时间,以其被招用之日起至离岗之日止,其身份和时间由当地广电、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确定。

(四)原下乡知青的下乡劳动时间,按本人户口由城镇迁入农村至迁回城镇或按政策规定可以迁回城镇的时间确定。其身份和时间由当地人力社保行政部门审核确定。

各市、县(市、区)卫生、教育、广电、文化、人力社保行政部门应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和相关原始证明材料进行审核、认定和公示。公示完成后,将正式核准当地人员名单送当地人力社保部门社保经办机构,并报相关人员的省级主管部门备案。具体的审核认定实施办法由(各市、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审核认定工作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

四、发放办法

符合条件人员增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由户籍所在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发放,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

五、其他类似人员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他曾由乡镇聘用、从事农村相应社会服务工作的类似人员,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待遇调整完善政策由各设区市参照上述办法制定,报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备案。

各市、县(市、区)要继续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重大惠民政策,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此次部分人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调整完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各地要认真组织本地区实施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认定范 围和标准,督促检查政策落实到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这项工作基本原则和政策内容的宣传,促进城乡居民对待遇调整完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注意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有关部门报告。

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7

1.1 中国老龄化困境

长期以来, 出于我国“养儿防老”的文化根基,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然而,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问题的显现, 家庭规模逐渐趋于小型化, 加之青年人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 导致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与此同时, 伴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膨胀, 财政在养老支出上的巨大压力, 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尽合理, 推动政策养老向产业养老转变迫在眉睫。

1.2 消费信托

所谓“消费信托”, 即“理财+消费”, 是为消费而进行的投资理财, 消费信托产品兼具金融属性与消费品属性。信托公司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具体的消费权益替代金融产品资金收益, 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 在收回本金基础上获得消费权益, 直接连接投资者和提供消费产品的产业方, 从而将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和消费需求整合起来, 达到促进消费、投资理财的目的。

消费信托自产生以来快速涵盖旅游、珠宝、汽车、家电、影视等诸多领域, 这让我们在“信托”这一金融工具中看到了无限可能, 如今中国陷入老龄化深潭, 我们不禁设想能否通过扩大“消费信托”的覆盖面, 让“消费信托”结合“养老服务”, 为财政养老转向产业养老开辟新的方向。如此, 金融工具就不仅局限于资金的保值增值, 同时也致力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1.3 普惠金融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 “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 目的是降低投资门槛, 使最为广泛的大众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让我国的金融体系向一个更平等、开放、便利、大众化的方向迈进。

基于这一背景,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设想的提出, 一方面设计出较低投资门槛的产品;另一方面, 体现出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不应仅限于低门槛, 更应向金融能够涉猎的范围进行延伸, 关键是“金融工具”能否解决大众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产品理念及模式设计

2.1.1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总体而言涉及三方当事人——养老服务机构、信托机构和投资者。在产品供应方, 由信托机构与服务机构进行合作, 信托机构吸纳投资人资金进行投资, 而这部分投资收益中银行同期利率的部分作为投资收益返还投资者, 而超出银行同期利率部分则作为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报酬以及信托机构的收益;在产品购买方, 投资者购买产品, 获得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 资金到期收回本金和符合同期银行利率的利息。

2.1.2 服务设计

我们团队将消费信托与养老需求相结合,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需求, 对养老服务进行设计, 服务根据不同类型可分为基础型、健康型、高端享受型。基础层面, 受益老人可配套免费或超低折扣养老机构入住权益、家政公司上门服务;健康层面, 受益老人可享受心理咨询师、健康咨询师、营养师咨询服务;高端享受层面, 包含夕阳游、景区度假等权益。

2.1.3 购买者年龄分层

基于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 我们以60岁作为享受养老服务的年龄起点, 在60岁前和60岁后购买产品享受不同的收益水平, 简单来讲, 投资时间越长, 收益越高, 那么越早购买产品, 享受服务的价值和质量也就越高。 (假设20岁~30岁投资, 享受服务价值M;30岁~40岁投资, 享受服务价值N;40岁~50岁投资, 享受服务价值X;50岁~60岁投资, 产品价值Y。则M>N>X>Y)

2.1.4 互联网平台设计

自2013年起, 互联网就开始与金融领域发生联系, 科技巨头们开始了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布局, 余额宝、理财通无一不是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卓越成果, 市场上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探讨与创新也在不断增加。

在互联网的全民时代, “互联网+金融”已经不是新鲜事。秉持“互联网+”理念, 信托机构可联合养老服务机构开发“养老服务信托平台”, 将其延伸到线上移动终端。拥有独特消费服务需求的投资者线上购买信托产品, 线下享受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配套养老服务, 如此实现由信托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投资者共同搭建的互动平台。

2.2 可行性调查

提出方案后, 我们又进一步在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的基础上, 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调查。针对陕西西安地区、宝鸡地区、商洛地区, 20岁~70岁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与互联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了不同人群的理财方式及养老状况。

在基于三百人的调查范围内, 低于60岁中有近75%的调查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养老担忧, 反映了现有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 因此在子女养老、退休金、政策补助、养老院之外, 我国产业养老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空缺。

我们需要大众对养老有具体的规划, 更需要在外部为养老服务提供多元的供给方案, 因而,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的提出对于大众而言未尝不是一个选择。在市场接受度方面, 调查显示有80.65%的人愿意了解和尝试以具体的服务返还代替利息返还的金融产品, 可以发现,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存在一定的可推广性。

3 结语

我们要看到, 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提出和推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空间, 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需要让这一解决途径在促进养老从政府层面向产业层面的转型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其基数大、发展快的特点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这同时也对我国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 因而, 促进政策养老向产业养老转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消费信托”作为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 以其“消费+信托”模式备受瞩目。本文拟融合“消费信托”理念, 提出“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设想, 以养老服务替代具体的“消费品”, 结合金融互联网化的趋势, 提出建设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平台的设想, 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的影响力。以期希望通过“金融产业+养老产业”的模式, 为政策养老向产业养老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养老,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金融互联网化

参考文献

[1]张继胜.“消费信托”的交易结构设想[J].特区经济, 2014 (7) .

[2]周心莲.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消费信托的发展浅析[J].北方经贸, 2015 (8) .

[3]尹龙.把脉中国养老——养老产业的短板之殇[J].经济导刊, 2015 (6) .

[4]董禹, 秦岭.信托产品创新——以消费信托为例[J].武汉金融, 2014 (11) .

[5]尹隆.老龄化挑战下的养老信托职能和发展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 2014 (1) .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 篇8

为克服危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瑞典通过反思和重构,在1999年通过了养老保险改革法案。2001年,瑞典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新制度含三种类型:一是国民年金,主要面向无收入和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凡满65周岁、在瑞典居住满40年者,均可领取每年7万克朗的税前养老金;居住不满40年者,按每年 1/40 的比例递减。新制度将国民年金与个人收入相联系,设立了收入关联养老金项目,并将其与普通国民年金挂钩。当收入关联养老金低于4.4万克朗时,政府为其补足到规定的7万克郎。二是收入关联养老金,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按照工资总额和缴费工资各缴纳9.25%来共同承担。改革后的这部分由名义账户、实账积累两块组成:名义账户部分,由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将缴费的 16%计入参保人账户,并转入公共投资基金进行管理运营,同时作为退休时个人领取养老金的依据,在财务模式上实行现收现付制;实账积累部分,由养老基金管理局将缴费的2.5%划出后投资到私人基金和共同基金公司进行运营,努力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职业年金,即在职居民所享有的养老基金,其费率取决于居民就职行业和参保人员年龄,平均费率为工资总额的3%~5%,一般由工会与企业主商定建立。目前,瑞典国民中90%以上的在职居民参加了职业年金,它的投资运营主要由各私营基金公司负责。

新世纪以来的运转实践表明,瑞典这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高瞻远瞩、效果显著,其积极意义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确保养老保险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养老金支出增长过快的压力得到缓解。2000年,瑞典养老金支出占GDP比例为37.3%,2004年为37.9%,仅提高了0.6%。由于养老金津贴是瑞典最大的单项社会福利开支,养老金开支增长的放缓大大减轻了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瑞典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例由1995年的34.6%下降到2004年的32.7%,这就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二,促使养老保险金与居民收入挂钩,进一步提高了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在新制度下,蓝领工人养老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白领阶层,其养老金收入平均增长了4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蓝领工人工作年限长,较白领阶层更能充分利用更长时期的综合收益。由于新制度增强了对工作的激励,再加上实行灵活的退休年龄(新制度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1岁,但61岁之后,居民可根据偏好选择退休时间,工作年限越长,养老金收入就越高),瑞典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状况大大缓解。其三,采取平稳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有效降低了改革的风险和阻力。新旧制度的交替必然出现一定利益矛盾,因此,瑞典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规定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居民仍按旧制度执行养老政策,1954年之后出生的居民执行新制度,而1938~1953年出生的居民养老金按照 1/20的比例逐年向新制度过渡。此外,瑞典为低收入者建立了养老“安全网”,且养老基金的投资运作由政府监管,使得新制度保持了传统体制的安全性和共济性,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特色并未因此而削弱。

为稳固这一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瑞典还实行了行之有效的配套举措。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养老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瑞典重视养老法制建设,并设立专门法院监督、管理和执行。瑞典多次出台或修订养老金法案,分别为1913年《国民养老金法案》、1948年《养老金法》、1962年《国民保险法》,以及议会1980年通过的调整社会保障支出保值方法的法案、1994年改革政府养老保险体制的决议和1998年实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法案。这些法案赋予了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法理依据,提供了强制参与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加强了对税收征缴和企业执行政策的监管,从而保证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畅运行。二是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养老资金运营效益。在过去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下,瑞典的养老资金管理较为简便,保值增值压力不大。但新制度实行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将进入市场参加投资经营。为此,瑞典对个人账户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国家养老金管理局。该局对国民社会保险委员会和金融监管局负责,负责个人账户的统筹管理,宏观指导基金公司的投资运营,保障养老资金保值增值。三是拓展社会服务,配套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瑞典各级政府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主力”,建立了周密的社区家政服务网。根据瑞典政府规定,在地方设立各式家政服务区,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全天候服务,体现了“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在家中养老”的理念。目前,瑞典全国参与社区服务人数近30万人,50多万老年人在社区享受细致、周到的照料服务。此外,在卫生部领导下,瑞典设立了国家三级养老服务工作机构,指导老年人的健康和社会照料服务工作,将有能力、有经验、有爱心的人聘用到社工组织中来。

上一篇:两个体系报告下一篇:我是一片云小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