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建设的看法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校建设的看法(精选8篇)

军校建设的看法 篇1

——打造陆军特色管理文化,服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

摘要2011年10月,原解放军炮兵学院正式更名为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从兵种院校升级为军种院校。这次更名不仅是学院档次的提升,更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我院的目标就是造就陆军的黄埔,中国的西点,因此必须借鉴西方军事强国的办学经验。关键字:陆军军校管理指挥人才

军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部队培养各种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军校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比较完善的军校教育制度,而我国直到近代才开始尝试,经验不足是我军的弱项,研究别国的案例,取长补短是有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初级军事人才培养特点

俄罗斯军事教育源于沙皇时代,已有300多年历史;美国军官学校创建于18世纪中叶,也有160多年的历史,英、法、德、日等国家的初级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历史也都在百年以上,军事教育历史比较长,形成了比较完善、各具特色的培养教育体系。

1.以“精英人才”、“领导者”为培养目标

一方面,严格控制生长指挥军官学历教育规模,确保人才培养精英化。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军队,将生长军官集中在一所学校进行精心培养。如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每年毕业学员只占海军每年补充新进军官数量的一小部分,比例虽然不高,但却个个是精英,美海军半数以上的将军、除两任以外的历任海军作战部长均为该校毕业学员。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军官领导力的锤炼,确保人才培养精英化。发达国家职业军事院校普遍认为,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领导力”的高低。美国西点军校、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和各级任职培训学校都把为军队和国家培养“未来的领导者”作为办学宗旨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美国军事教育的“精英教育”特色。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的目标是“正在为明天和下一个千年培养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50。美军打赢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国防部长在谈到获胜的原因时说,美军高超的军事领导艺术是“迅速取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皇家陆、海、空三军军官学院的目标都是培养未来的军事领导者,学院的校训是“为成为领导者而服役”。在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学院的三年制班级中,领导能力训练是所有学员的必修科目,领导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三年学习与训练的全过程。德军的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也以培养集领导者、训导员和教练员于一身的优秀职业军人为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军队把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领导者,而不仅仅是军官,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培养“人才”或“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者来说,它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确立了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提升了受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能够有力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2.培养规格是高标准、大投入

首先,在选拔培养对象上做到了“高起点”。在世界发达国家,学生要进入军官学校学习,必须通过严格的竞争考试才能入学。如美国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招生制度十分严格,采取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其中,85%一90%为高中生,由总统、副总统、参众两院议员等“资格人士”推荐;10%~15%为优秀士兵、军人遗属和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子弟,由部队主官推荐。为保证质量,每推荐一人,必须同时推荐九名候选人,以供选择。所有被推荐的学员必须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成绩高于一般大学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良好的生源质量,保证了军官学校的大学基本教育与地方名牌大学处于同一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了初级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淘汰严”。西方发达国家军队院校的淘汰机制十分完善,淘汰十分严格。如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学员进入学校实属不易,而入校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更不容易。新生入学后,要进行6—8周的军训,训练要求高、强度大,并有一定的淘汰率,有时可达15%。成为正式学员后,每学期进行成绩评定,成绩不合格者将随时被淘汰。学习四年后如果不符合毕业条件,仍将作退学处理。军校的领导者认为:实行淘汰制可以激发学员刻苦学习、奋发上进的精神和荣誉感,把确实不宜留在军队的人淘汰掉,有利于军队的质量建设。正是这种严格的选拔机制和高达25%一30%的淘汰率,使美国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的每个学员都成了军中的精英。

再次,在教育投入上体现了“力度大”。人才培养规格的“高标准”必然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美、英、法、德、韩等发达国家在军事院校建设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为军事院校创造出比地方重点院校更优越的教学、生活条件。如,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师生比达到了l:l,每年仅招收200名新生,每个教学班约15人左右,每个学员在4年学习期间有3次近海航行和1次远洋航行机会;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年办学经费超过3亿美元,图书馆可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11000个图书馆保持联系。世界发达国家军事教育的经验证明,精英人才的培养质量离不开军事教育的“大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高产出”。

3.培养途径是社会化、合作化

世界发达国家初级军事指挥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是“社会化”,普遍采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军官的做法,由国防部军事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机构,按照高等军事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军官一体化原则共同组织。这些国家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海军生长军官的比例都比较高,一般在30%一80%之间。不同国家采取的依托方式不尽相同,如,美国有70%左右的初级军官在地方院校完成学历教育;英国有三分之一的生长军官在地方大学接受训练;俄罗斯海军对医务、法律、社会科学、人文以及某些工程技术专业采取“3+2”方式“依托培养”,即前三年在地方大学学习普通科学,后两年在军事院校或地方大学军事专业院系学习军事专业。这些国家军队认为,依托地方高等教育培养生长军官,不仅是初级军官来源多样性、军官群体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要,也是保持军官学历教育院校办学的开放性、获取军队和社会办学力量投入、保持较高办学水平的需要。

4.培养模式采取“分段式”、“通专化”

发达国家对生长军官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分阶段长学制”模式。俄军生长军官培养从苏联时期起,走过了一条从“军事专才——指技结合——新型通才”的道路。苏联解体后,俄军调整初级院校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将军事指挥与工程技术学校合并,把一部分工程技术学校改为指挥学校;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指挥学校的专业技术含量,开设了军事与技术结合、文理工交叉的课程,培养科学文化基础扎实的军事“通才”。从1995年起,实行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将原来的四年和五年学制分别改为五年和六年,分“不完全高等教育、基本高等教育和完全高等教育”3个阶段,对生长军官实施系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军事专业教育。其中,“不完全高等教育”阶段为大学第一、二年级,主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高等教育”阶段为大学第三、四年级,主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在此之后,进行“完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时间1~2年,主要进行军事专业的针对性教育,重点掌握与未来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种是以美军为代表的“大学后专业加工”模式。比如,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学员完成宽口径的四年大学本科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后,根据第一任职岗位的需要,被派往海军各兵种学校继续学习,接受担任初级军官职务的专业训练,为期3—15个月不等。兵种学校开设有各种专业训练班,通过短期职业训练使学员掌握独立工作能力。第三种是以德军为代表的“先专后通”模式。德军的“先专后通”别有特点,军官在任排长、连长之前,全部是军事专业教育,不搞学历

教育。优秀的士兵先入军校学几个月,出来当班长,班长再进校几个月,回来当排长,到了连这一级,如果想继续在部队服役,就要签12年以上合同,送到军队办的两所大学学习

科学文化,主修的专业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退役后的打算来决定,一般与军事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学员在校不穿军装,毕业时发国家文凭,不打算在部队干的,就不安排学历教育。

5.人才成长过程是“阶梯式”、“多岗制”

为了不断提高指挥军官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各国都按照军官职业教育连续性原则,建立了“阶梯式”逐级培训体制,几乎所有外国军队都制定了军官晋升和接受培训的严格规定,继续教育体系与军官职业发展相一致,与军官生长、任职和晋升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贯穿军官的整个职业生涯。俄、美、英、法、德、日等国军队均建立了初、中、高三级军官晋升培训体制,在任命新职和晋升之前,必须经过院校和训练机构培训。

除了严格执行“阶梯式”逐级培训体制外,世界发达国家军队还普遍坚持指挥军官岗位轮换制度。这些国家认为,实行军官轮换制度,有利于开阔军官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阅历,达到全面锻炼能力的目的。德军要求各级军官在部队、院校、机关工作的时间各占服役时间的三分之一,并明确规定,总参谋部军官,每隔2—3年,调动一次工作,一般军官轮换时间为3年。法军对晋升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晋升上校,晋升者在任少校至中校军官期间,必须在部队或机关某一部门担任2年主官。

我军的实际情况与上述国家有所不同。此外,各军兵种也有自己的特点。就陆军而言,作为一个古老的兵种,必须保留它原有的特点,而信息化的发展使陆军的技术性不断增强。这方面美国西点军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西点军校园校文化建设

1.西点军校的精神文化

“职责、荣誉、国家”。西点的校训是“职责、荣誉、国家”(Duty、Honor、Country),自1898年正式启用以来,一直被奉为西点人的座右铭。这一校训包含了下列基本道德价值:他要求每一个军官树立献身本职、兢兢业业、老老实实的敬业精神;以值得尊敬的,勇敢而无私的服务来效忠美国和其宪法;同时尊重并维护他人的尊严和财产。西点军校的旗帜、标志、徽章、装潢和纪念品上,常常使用这三个词,同时它被刻在西点的校徽上(如图),印在信笺和文具上,西点的校训在校园里到处可见。

“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品格的领袖”西点军校官方认可的正式使命是:“教育、培训和激发军校生们从而使每一个毕业生都成为有道德品格的军人领袖,致力于实现职责、荣誉、国家这三大价值;寻求作为一名陆军军官在专业上不断的发展进步;为国家献出终生不渝的无私服务。”把西点学生培养成“一个无敌的战士、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仆人、一个掌握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一个有品德情操的领袖。”

“没有任何借口”西点军校一直大力灌输、培养竞争意识、取胜精神和必胜态度。学校积极组织各种体育竞技比赛、辩论赛、模拟敌对状态、模拟联合国竞赛、申请各种奖学金等,是军校生们在一个紧张忙碌的环境里成长,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必胜态度。西点军校有这样一个传统,不管遇到什么事,什么任务时没有任何借口,只能有一个口号和一个态度,那就是“We can do it.”

2.西点军校的制度文化

西点军校为了实现校训所代表的道德规范,而制定了一个简明的军校生荣誉信条:“一个军校生决不撒谎、欺骗和偷盗;也决不能容忍任何人的这种行为。”在这个“四不”最低标准之上,西点军校生无论何时无论何事,都不能有任何撒谎、欺骗和偷盗、剽窃行为,还必须随时报告战友的任何“不道德”行为。如果知情者在24小时内不报告,一旦发现就会被视为同罪。并在1922年正式设立了军校生荣誉委员会和荣誉制度来维护这个军校生荣誉信条。

平时,军校生的纪律约束和处罚,是依据西点军校的点子制度,凡有小的过错或失误,一律作为点子被长官们记录下来。从上课或集合迟到,没有按命令着装,军容风纪不整,到没有对上级长官敬礼,举止不端,房间不整洁等都会被记点子。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确定一次所记点子的多少。当点子积累到一定数量是会有相应的处罚,如做俯卧撑、长跑、做服务工作等。在受到嘉奖时可消减点子,并且到访的国家元首级贵宾可“赦免”所有现存的点子。

另外,西点军校还有多如牛毛的规定,如军中禁烟、禁酒;女生到男生宿舍,男生必须将门打开以避嫌;军校生每天必须穿戴整齐,皮带证章一律周正锃亮,一旦着装就不允许躺下打瞌睡,而只能坐着或站着„„点子制度之外,对军校生大的过错的处罚也有多种,如降低排名、留级、关禁闭、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直至军法审判、关进监牢。

3.西点军校的物质、精神文化

西点校园及其附属教学区位于哈德逊河上游的高山上,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总面积为16000公顷。一系列歌德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从内向外被起伏的群山环抱。内圈主要为校园区,有教学大楼,学员区,运动场和活动中心等组成;外圈有冬季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训练与野营区,整个建筑群以学校大运动场为中心展开。学校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各种纪念碑、雕像等。西点的许多建筑物和军营多数是以与西点有关的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如艾森豪威尔大楼、格兰特大楼、麦克阿瑟军营等。西点校园的建筑里,也到处摆放、悬挂着与美国历史和美军历史有关的艺术品、纪念品等。目前校园里共立有十二座大型历史纪念碑与名人塑像(包括美国军人纪念碑、战斗纪念碑、军校生纪念碑和美军东南亚暨越南战事纪念碑),其中七座是纪念与西点有关或毕业于西点的历史名人的塑像(如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等)。另外还有许多小型纪念碑。军校生团的每个营连乃至排、班都有自己的“英雄榜”,“英烈传”。

西点军校拥有其周报《点人观点(Pointer View)》,这是一份由军校生协助编辑的十六版的报纸,除了报道军校生各方面“战绩”外,还有各种评论、新闻报道和分类广告等。西点军校也编辑每年的学生年鉴和通讯录,并分发给每位西点校友,这些被西点人称为“灰页簿子”(Gray Book)。美国的各大媒体也经常出现关于西点的报道,专题片或影视作品。

三、对我军的启示

军校建设的看法 篇2

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军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是与军事教育方针密切相联、与院校培训目标一致、由军校官兵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 它具有鲜明的军营文化特色。

作为人才成长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微观环境, 军校校园文化兼具组织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特征, 对于实现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军校校园文化的直接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导向性, 其二是规范性, 其三是凝聚性, 其四是激励性, 其五是辐射性。

军队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建设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而是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与政治意义。在近现代军校发展史上, 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有着鲜明的表现。孙中山十分注重黄埔军校的校风养成, 亲自为军校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他要求全校师生, “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 “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 悲喜同心”。在黄埔军校校门上端, 高悬着“革命者来”的匾额。门的两侧则挂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要求全校师生将“不要钱、不怕死、爱国家、爱百姓、终身为救国救民事业而奋斗”作为行动纲领。在军校中, “以血洒花, 以校作家, 卧薪尝胆, 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军歌激昂回荡。在这种校风环境中, 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 有了革命的精神之气, “黄埔精神”也逐渐形成。这种力量在北伐过程中爆发, 使军事装备和人数上处于劣势的革命军横扫孙传芳、吴佩孚等军阀势力。再看抗日军政大学, 当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 吃小米, 住窑洞, 但抗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革命校风,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其精神内涵。团结友爱, 亲密无间, 战斗生活紧张有序,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这一切使抗大吸引着国内外进步人士与爱国青年前来参观、上学。《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在参观这所简陋而充满生机的军校之后, 感叹“以窑洞为教室, 石头砖块为桌椅, 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 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 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所”。再看看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哈军工精神。解放初期, 百废待兴, 毛主席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拨冗亲自撰写并向哈军工颁发《训词》, 规定了哈军工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工作与学习作风, 对哈军工精神建设起了定向作用;其次, 陈赓大将的思想和人格力量影响了哈军工的干部、学员, 使之耳濡目染不断地受到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 陈赓的办学思想和方法培育了哈军工学员的一代英雄风范。哈军工精神是哈军工学员表现出的一种群体风范, 这种风范概括起来表达如下:坚定不移的爱党、爱国信念;激情豪迈的军人集体荣誉感;团结、协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严谨, 求实, 敢为人先的创新学风。国防科大继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精神, 开创了“银河”精神。

在新形势下, 提高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必须确保思想文化阵地的纯洁和巩固, 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的范围日趋扩大, 一些消极、错误、愚昧乃至反动的文化现象掺杂其间, 现代传媒尤其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 各种信息鱼龙混杂, 大量涌入校园, 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无形中受到削弱。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确保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确保思想文化阵地的纯洁和巩固。军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关理念和原则的引导。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涵义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院校建设, 使我军院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确保培养出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军队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着眼于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和部队建设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把文化工作与军校的全面建设联为一体, 全方位地建设校园文化。这要求将军队院校作为一个整体, 既注重有形的物质建设, 又注重无形的精神建设;既注重现实的组织环境, 又注重虚拟的网络环境。

总体来看, 建设新时期的军校校园文化,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院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服务人员及学员自身的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 共同创建富有军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 创造制度环境。

军校要始终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治校。教育者要严于律己, 为人表率。要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训练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教学计划和素质教育目标, 坚持实事求是, 严禁弄虚作假, 端正教风、学风和考风。对研究生和领导干部学员更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2. 创造道德环境。

建设校园文化, 最主要的还是注重对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 需要在“德”的引导下进行。这首先要求院校领导、机关、教员和学员队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以人格魅力影响学员, 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包括爱军习武、科学民主、求真务实、学习成才、创新奉献等。为此, 要激励教员爱岗敬业、潜心教学, 学员专心学业、勤奋求知。

3. 创造文化环境。

军校要按照规定升持国旗, 奏唱国歌、军歌, 张贴领袖题词、英模画像;建立和完善校史馆、荣誉室等纪念场馆和设施;坚持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举行纪念庆典仪式;办好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 搞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要加强对互联网和书刊音像制品的管理, 防止精神毒品流入院校。

4. 创造物质环境。

用文化名人的雕塑、画像和格言装点校园, 让他们崇高睿智的形象激励师生对理想的追求;将校训、校风、岗位职责、文明公约等昭示于校园各个场所, 使生活其中的师生时时事事处处都在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 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重在建设”的方针, 坚持正确的导向, 对校内俱乐部、宣传栏、图书馆、阅报栏、学报、校刊、广播、讲坛、论坛等,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使之健康发展。

5. 规范网络环境。

目前, 绝大多数军校都建立了校园网, 各系部院所都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主页, 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也与网络建立了紧密联系。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有的放矢的措施, 使网络成为沟通校领导和师生关系的桥梁, 成为师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 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舆论、培育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规章, 为网络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对网上和其它传媒出现的错误思潮和倾向, 要及时澄清, 敢于批评, 正面引导。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 将校园网络建设成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训练、业余文化生活的平台, 以网络为阵地, 以网络为课堂, 以网络为信箱, 建设起生动有序的校园文化网络模式。因此, 要制订相应的网络行为守则, 规范学员的上网行为, 防止网络中的思想混乱, 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刍议 篇3

关键词:军校;社团文化;功能

一、军校社团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地方高校发展活跃,而军校从未涉及。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团也在部分军事院校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院校大多以各式各样的综合素质项目形式开展社团活动,其开展具有鲜明的特点,除具有地方高校社团文化施教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自身军事性、综合性和严格性的特点。

1.军校社团文化的军事性

鲜明的军事性,是军校社团文化的应有特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队院校教育应以强军目标为指引,把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为战助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把服务部队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切实培养“能打仗、打胜仗”,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服务于军事作战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军校发展社团文化必须以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作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

2.军校社团文化的综合性

由于军事作战的特点,军营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中处于“特殊群体”的地位,这一群体经过长足发展而形成特有的军旅文化,军校社团文化孕育其中,必然体现军旅的特殊性。同时,军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其内容、性质、特性也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所要求的内容、性质、特性等的影响。由此可见,军校社团文化是军旅文化、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体,具有综合性。

3.军校社团文化的严格性

从军校社团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学员加入社团比较自由,很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学员基于共同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在教员的指导下自主形成社团,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然而,军队是执行特殊使命的武装集团,历来强调严格控制,以正式组织系统凝聚军心,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以保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因此,为履行军队所担负的职能,在军校内部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社团必须受到严格控制,以防止社团异化。

二、军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

军校社团文化发展具有军事性、综合性、严格性的特点,但社团文化本身的价值功能并没有完全被这些特点所束缚,在一些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军队院校往往是国防建设领域所必须具备的先进性、前瞻性、创新性思维的摇篮,而军校社团的发展便于青年学员自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军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军校学员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员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员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和传播新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视野的开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能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种活动,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增长军事社会知识、锻炼组织动员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

2.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营造积极的育人氛围

作为校园文化的子系统,社团文化活动紧贴学员的实际生活,且外在干预对它的影响相对较少,更能激发学员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员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的不同感受,特别是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如竞争、创新、科学、民主、集体、服务等,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得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实践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课堂说教。同时,学员社团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这就使得社团活动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辅助功能。一方面,借助社团文化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为实现强军强我目标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员社团文化建设,使学员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3.军校学员社团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员军心凝聚

社团文化对广大学员会产生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并由此激发学员奋发图强的激情。社团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通过社团的宗旨和社团文化活动来实现。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形成的社团宗旨是社团的核心,是社团的灵魂所在,也是每个社团成员共同的目标。同时,学员参加社团都是自主自愿的,这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都会积极地投入到社团学习中,广泛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进而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社团文化活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员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决心,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激励力。

三、实现军校社团文化建设功能最大化的建议

依据社会学理论,制度化的军队往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在正式组织结构内发展非正式社会系统。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强化了社团组织的吸引力。如何把握军校社团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军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功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

1.正确处理高度集中统一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度集中统一是由军队的特点和特殊任务决定的,军队是有组织的武装集团。只有统一指挥和集中管理,才能使全军上下左右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行动,适应武装斗争和各种复杂情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军校是培养具备十足战斗力的共和国军官的摇篮,应当坚持高度集中统一的原则。然而,军校又是产生先进性、前瞻性、创新性思维的地方,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打仗的人,而且是能灵活适应现代化各式战场的能打胜仗的优秀人才,军校学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尚需要充分发挥与培养。因此,可以在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社团文化活动,以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

2.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为了保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摆在军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院校有组织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引导学员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而社团文化建设是通过非正式组织社团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两者并不相互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会束缚学员的自主性,学员发挥自主性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肆意妄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社团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同样要体现军事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遵循人才培养的方针,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3.正确处理学员连队化建设与社团文化建设的关系

学员连队化管理也是军校改革大潮下的产物,它是指院校参照部队基层连队的编成结构、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在专职干部指导下,由学员依据条令条例实施自主管理的一种运行模式。其组织编成是:高低年级全程混编、高低年级分段混编、同一年级合编,学员连各级骨干原则上由学员担任,保证每名学员在校期间至少担任一次排以上职务。学员连队化建设与社团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发挥学员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员的角色意识和组织动员能力。但是,两者也相互区别,学员连队化管理,是单纯培养学员带兵管理能力,促其迅速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社团组织在提高战斗力能力问题上不如学员连队化建设更加深入彻底,但社团文化对丰富学员连队化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建设的看法 篇4

2.1提高数字化校园的数据安全性

云计算给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再有病毒入侵、数据丢失无法恢复等困扰。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恢复,而有机会接触你的电脑的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窃取你的数据。我们将数据存储在云端,依据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让专业团队来管理信息,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同时,数据的集中存储更容易实现安全监测,通过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或者若干个数据中心,对应的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负责资源的分配、负载的均衡、软件的部署、安全的控制,并有效降低使用者的成本

2.2方便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口前全军各院校教学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分布不平衡。一些重点院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大量的名师教授,数字化资源丰富;而一些规模较小或非重点建设院校在这方面要逊色得多。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不协调发展,必然使全军院校的教育水平受到影响。云计算能够实现虚拟化、动态的资源共享平台中,借助此平台,使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利用,这对加强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全军的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降低教育经费

对于各军队院校来说,无论是日常办公还是教学研究方面的硬件设施投入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了适应本校教学科研的时效性特点和电子设备技术飞速的更新,这些设备往往在投入巨大后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新或升级,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学成本的高投入。使用云计算服务后,院校只需要使用各种终端设备,连入相关网络即可享受云所带来的超值服务,极大地减少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成本,节省人力物力。

3军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校园作为军队院校组织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环境,其建设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系统建设的分散性,现阶段而临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重建设轻运维以及资源共享程度低、规范化标准化不够、安全保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进程。

3.1信息化标准不统一,整体规划不到位

各校整体规划不足,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校准,导致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方案不能有效地落实。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各自为阵,按照自己的思路建设,应用系统设计不够规范,兼容性相对较差,扩充性和开发性不够,以至于数据难以共享和有效整合,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很不平衡,不同部门间业务协同困难。

3.2数据存在多源性,统一数据平台待进一步完善

各应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完全准确,同一个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录入时的差错和统计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可能会有不同的统计结果,无法通过现有系统获取学校教学、科研等真实数据。各类业务数据过于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采集、整理和存储,更无法加以利用,为学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3统一身份认证机制不完善,给用户带来不便

各应用系统都会涉及到用户权限管理问题.用户必须记住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切换时必须重新登录,这给使用和权限的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部分应用系统的账户和密码在网络中以明文传输,很容易被侦听和窃取,缺少有效的安全机制。

3.4缺少面向不同角色用户提供个性服务的统一门户平台

而对繁多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由于界而风格各异,而且零散分布,缺少一个平台进行信息集成和提供统一的资源访问入口,而不同角色用户关心和使用的资源是不同的,教职员工和学员无法快速查找到资源,人性化程度相对较低。

3.5重建设、轻管理,导致使用效率偏低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看法 篇5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更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基层政权的机构改革,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而思考最多的是乡镇认识配臵、财政支配和工作权责的问题。笔者出生农村,至今在乡镇工作已有8年,分管过多项农村工作,现在依然就本乡的改革实际进行思考调研,由此对乡镇机构改革有了些许感性认识。窃以为,基层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乡镇政权建设,而要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应当从以上思考的三方面着手:

一、权责不平衡,职能分工欠缺

乡镇政权主要由乡镇党委、政府和人大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有6项职责任务。在这些规定中的职权分工,乡镇实际上掌握的权力有哪些呢?首先,在人事安排方面。乡镇干部主要由组织部门和县人事主管部门安排,乡镇仅掌握了临时雇佣人员的“聘用权”、村干部的“提名权”。而没有任何自主的有针对性的人事安排权,导致出现“铁打的乡镇,流水的干部”的现象。一些工作的负责人在本乡镇的本职工作干的正是紧要关头,而县直单位认为此人有能力,不管乡镇本身发展情况,任意进行人事调动。干部的分配上,人事主管部门不就本乡镇的发展现状进行所需人才的分配,而是将乡镇作为就业的分洪渠道。一些专业不熟悉的乡镇干部被强行赶上基层工作岗位,凡事都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因为诸多原因,乡镇干部被冠以“万斤油”的称呼。

重,但是如果出了问题,按属地管理,板子打在乡镇。由于权属不明,造成乡镇责任与权力的失衡,这无疑给乡镇的宏观掌控增加了难度,很难形成工作力。有人把乡镇干部形容为“芝麻大的干部,巴掌大的权力,无限大的责任”,上级部门对乡镇的考核检查也过多过滥,乡镇干部肩负了许多原本不应该有他们承担的责任。由于责、权、利不相配套,致使大部分乡镇想干点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解决乡镇权责不平衡的问题,有必要不断加大乡镇权力,尽量减少与乡镇无关的责任。为此,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有明确的乡镇定位。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前沿指挥所,也是面向“三农”问题最直接的政策实施者和执行人。这一地位的确立,是任何单位和部门都无法替代的。二要有明确的乡镇职责。从本质上讲,乡镇的性质和职能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乡镇必须从职责“无底洞”中走出来,乡镇干部要转变“万斤油”的身份,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员、服务员和组织者,使乡镇由行政命令和管理型政府向主动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加强财政支配权,减少债务负担

财政是确保乡镇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巩固乡镇政权运转的基石,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首要做好财政支配的事宜,为乡镇在引领地方发展方面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促进财政增收。各级要加强对乡

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看法 篇6

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会回乡探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所住的村镇虽然不足的两千人,但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巨大且快速的变化,不得不让我感叹。纵横交错的泥巴地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靠近马路的田垄一排排地冒出了许多洋房;普通的农村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变成了大型工业园区,为大量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外出务工人员乘坐着崭新的小轿车返乡也成了新年的一道亮丽景色。现如今马路上每隔几米就耸立着一根巨大的路灯,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如今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迈着大步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从十六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就把三农问题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就这一问题开展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得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06年废除农业税,让9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是对中国农村的一次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松绑”;07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令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而家电下乡和医保的改革等措施也从本质上提高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们不必再像从前那样以食为天,靠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了进城务工,这种劳动力的短缺就造成某种土地利用不再具有经济优势而退耕或转为他用。并且,在外打工一阵,攒有一些积蓄的人家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打地基、盖房子,希望在家乡建起一个未来安居乐业的归处。看着小时候肆意奔跑的广阔田野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荒芜,心中不免涌出一股子惆怅。

大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近几年农村的变化,赞扬着这种大批量建房现象,认为这是农民生活水平上升的象征,并乐此不疲地谈论着谁家的房子大、风水好、结构稳等话题。可是,我认为这种大量的滥用耕地建房,导致田地面积减小,土壤日益贫瘠,粮食生产成本增高,自动化设施难以利用的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弊病。

《飘》中有句话:“土地乃万物之源,给予我们生活的一切,不求回报.人会老去,年华会过去,可只有他不会走总是在那里,为我们培育着一切.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动力”,所以,农民不能没有土地,国家更加不能少了耕种土地的人,我们

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现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 “空壳村”的现象,就是对我奶奶家现有现象的一种形象的归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我认为坚持土地的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已经势在必行。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农村发展毕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但可以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策略探析 篇7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专专业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按照专业设置组织教学, 进行专业训练, 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一是知识分类, 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 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 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 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军校士官教育专业是根据部队士官工作岗位分工, 把学业设计设置为不同的门类, 按照部队对士官人才的需求和士官岗位任职的需要, 以专用技术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来实施的, 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 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在构成上是不同的, 学科专业知识的构成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技术专业知识是由与岗位任职和职业领域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构成的, 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专业建设是根据专业目录, 以相应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 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媒介, 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 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建设工作。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由专业规划发展和专业内部建设两个层次组成。专业规划发展建设主要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 军校是任务的承担者;专业内部建设是专业的基础能力建设问题, 军校提供支持, 专业管理机构是任务的承担者。专业规划发展包括专业设置、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和专业指导专家评任等四个方面。其中, 专业设置是前提, 军校士官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业设置要从部队岗位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偏离岗位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是核心, 军校士官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整体优化配置全校资源, 采取差异化策略, 在专业建设上重点突破、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关键, 军校士官教育专业群建设对合理专业框架的构建和军校士官教育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指导专家评任是保证, 专业指导专家评任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 是专业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内部建设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专业标准建设系统。专业标准建设系统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评判依据, 包括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层次类型和人才规格等五个要素。二是课程标准系统。课程标准系统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三是教员队伍建设系统。教员队伍建设系统是军校士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员队伍建设要按其专业和不同课程教育类型分类, 进行分层次和体验式生涯发展指导, 实施培训, 提升教员专业化发展的效能。四是条件保障系统。条件保障系统是指设备与设施、实验与实训室、质量保障支持与评价。

二、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1.面向基层——满足部队建设发展和岗位需求。

部队岗位需求是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的前提, 是影响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的首要因素。因而, 紧贴部队发展、及时了解部队基层建设和岗位需求是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应坚持的首要原则。部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需产生怎样的变化, 都应该及时地反映到专业建设中来。军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专业目标规划以及可行性的实施步骤, 在办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以部队岗位需求为导向, 建立有效对接机制, 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 及时改革课程体系, 这样才能保持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发展的生命力, 才能更好地为军队建设发展做贡献。同时, 为了真正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在军校内部要科学开展专业评估, 使专业建设从部队岗位调研、专业设置到后期的各项建设都纳入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还必须根据部队岗位需要进行不断调整, 不断创新、增加新的内涵, 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

2.适度超前——适应作战、基层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需求。

随着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化, 军校士官教育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部队进步的问题, 将变得日益突出, 军校士官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度受到严峻挑战。为满足部队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发展, 反映在专业设置上,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要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走向对士官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实现士官人才培养与部队实际需求变化相吻合, 但这种超前性必须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之上, 需认真探索士官人才结构调整和军事科技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周期性规律, 科学预测今后几年的走向, 预先设置新专业。设置新专业时, 要遵循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 利用专业的相关性、相融性和互补性, 促使其互生互长;要突出专业布局、结构优化和专业群的发展, 跟踪世界新军事科技发展的走向, 瞄准国际国内军事前沿, 明确建设目标, 开辟新领域、新方向;要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专业, 不能盲目铺摊子, 做到超前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 着重搞好学术研究、技术储备和预测工作, 确保专业建设规划始终体现其前瞻性。只有这样, 专业建设才能适应作战、基层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

3.突出重点——瞄准新兴领域和高技术岗位。

在事物发展阶段中存在重点与一般。所谓重点, 是指同类事物中的重要的或主要的。所谓一般, 是指某类事物的共同性。任何重点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但重点又存在于一般之中。正确处理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必须从关系全局的角度出发, 尊重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时效性, 实事求是地制定“重点政策”。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作头绪多, 涉及面广, 为保证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必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不仅要遵循士官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更要与时俱进, 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及时跟踪环境和需求变化, 及时拓展研究方向, 凝练专业特色, 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及时更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 确保重点”的建设思路, 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 树立“有重点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快速发展”的理念, 围绕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重点建设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专业, 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兴专业, 积极瞄准前沿专业, 协调发展配套专业, 加强军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军事指挥和管理等专业要素建设, 着力营造与部队一体化训练相近的专业环境;对那些口径偏窄, 内容陈旧, 与部队岗位设置不一致的专业进行重组、合并、融合, 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整体优化;根据部队武器装备发展的特点, 结合院校自身专业优势, 积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 满足部队对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急切需求;打破各专业自我封闭、各自为阵的格局, 加强专业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保持专业建设旺盛的生命力。

三、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策略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军校应成立由部队用人单位专家、专业教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一是指导专业设置。在对旧专业的调整、新专业的增设中, 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 并对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二是指导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请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以论证, 确立具体可操作的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员。每年安排专业教员至少一个月的部队实践或社会实践, 请专家指导了解专业相应岗位能力的构成, 熟悉实际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员亲身实践, 促进教学改革, 倡导教学研究, 把军校士官教育的职业性落到实处。四是聘请专家讲课。邀请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直接将部队实际做法引入课堂, 同时聘请专家不定期到军校来讲课, 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及时传授给师生, 营造了师生与专家互动的氛围。五是指导学员实践。对学员实践的指导包括指导学员的岗位实践和对学员与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两方面的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敬业精神、遵守公德、责任意识、吃苦耐劳、服务意识、团队合作、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 专家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改进士官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专业指导委员会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 担负着军校与部队、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 为专业建设提供丰富的部队岗位、行业信息和重要的技术力量支持。

2.科学设置士官专业。

军校士官教育培养服务部队基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以技术、行为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 以专业为抓手, 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 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来构建课程和组织教学。军校士官教育专业体系结构应与部队实际需求相适应, 专业口径既要考虑专业岗位 (群) 变化的适应性, 又要考虑专业岗位 (群) 的针对性, 专业口径的设置既不能太宽, 也不能太窄, 太宽会使课程体系无法保障, 太窄会造成专业设置适应性不强。因此, 专业设置应结合军校办学基础, 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 做到专业属性明确, 专业名称规范, 专业内涵与外延清晰, 课程体系先进;士官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建设应与部队合作共同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及调整;专业设置要灵活, 依据部队实际对各类士官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 充分做到为部队建设发展服务, 同时要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设置专业, 要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转移到士官教育层面是现代士官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新起点, 在传统武器装备的操作和维修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技术, 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专业设置应考虑采取多设知识接口, 加强专业知识的融合性, 通过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拓宽专业基础, 增强专业适应性, 通过开设选修课, 保证适当的专业口径。其实,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设置专业, 都要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 营造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专业建设服务部队的理念, 在确定发展思想、制订工作计划、出台政策制度时, 以是否有利于专业全面建设, 是否有利于专业可持续发展为标准, 坚定不移地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专业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准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 实现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专业布局是指专业在院校的分布状况, 专业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院校的办学特色, 影响着专业水平的提升。专业布局能有效促进军校准确定位、有利于整合军校资源、激发专业新的生长点。军校进行专业建设应从专业布局的调整与建构着手,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确保各专业点在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框架内生长、成熟。以什么标准来调整专业布局和如何有效整合军校资源是军校士官教育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必须遵循有序调整的原则, “扶强”、“扶特”、“扶需”。二是紧扣合理优化的关键, 从专业点走向专业群建设,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三是充分挖掘现有专业潜力, 积极构建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的新专业, 依托军校学科专业的独特优势, 力求专业之间能够相互支撑, 通过交叉融合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4.创设信息跟踪反馈机制。

军校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岗位导向性。为此, 我们必须不惜人力、物力, 坚持不懈地做好专业调研工作, 做好新专业开发论证报告, 按照部队岗位士官人才需求状况, 科学设置专业, 保证所设专业是建立在良好的岗位胜任基础之上, 具有良好的地方行业背景或产业依托;发挥办学机制的灵活应变优势, 主动适应岗位需求, 适时增设新专业, 淘汰或调整原有的不适合岗位需求的传统专业, 牢固树立“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坚持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由部队用人单位和地方相应的行业资格部门来考核与检验, 定期、不定期由学院、系或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 从战略高度考虑专业框架的构建, 从军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 结合广泛、深入的部队调研, 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 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判断所依托的对象, 做到近期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结合;分析专业岗位 (群) 能力需求变化、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 尤其是分析毕业学员的职业技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问题, 及时掌握部队对士官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 以士官人才岗位需求变化为导向, 优化专业内涵, 及时调整士官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 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不断注入专业岗位 (群) 所需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实训项目, 不断提高士官学员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确保学员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

5.健全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要实现健康发展, 必须健全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对专业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组建稳定的督导队伍, 运用多元化的监控手段, 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督导体系, 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周期化运作, 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 进行长效监控。首先, 要建立督导体系。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管理, 在专业层面, 建立由教研室主任、企业兼职教员、课程组长和骨干教员等组成的督导小组, 形成专业督导小组督导、教员相互评教和学员民主评教的体系, 与学院的督导相互联系、构成一体。专业督导的重心是检查和保证人才培养主动适应部队需求。其次, 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督导工作。从目前士官教育专业建设来看, 最大难点之一是学员的实践性教学问题。如一些专业, 即使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得比较健全, 但与学员实际上岗的真实环境仍存有差距。因此, 校内实训应以仿真性为主, 部队实训采用跟班、顶岗等形式。实践教学的督导有别于理论教学, 既要检查教员的指导, 又要检验学员的实际操作情况;既要检查实践教学过程, 又要检验实践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备.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

军校建设的看法 篇8

习主席强调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着力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近期总部教育督察把学风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军队而言,“作风优良”既涉及到军队形象,更涉及到战斗力建设,最终是为战斗力服务。对于学校而言,抓好学风建设是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的具体举措。良好的学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学风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士官学员学风主要问题

学风主要是指学员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士官学员学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进入军校学习主要是为了混文凭、转士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的带有较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造成平时学习不用功,考前搞突击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学员为了过关,不惜冒险作弊。

(二)学习纪律不严。部分队干部落实跟班听课等教学规章制度不严格,教学管理和检查督促存有漏洞。一些教员重教书、轻育人,课堂纪律管理松散,导致少数学员上课迟到、打瞌睡、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发生。

(三)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士官学员缺乏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成才观,没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总是觉得自己被“定格”在士官上,认为学习前途不大,“混日子”现象普遍。加上许多士官学员进入军校后,不能尽快适应军校紧张的学习,容易出现浮澡、厌学现象。

二、士官学员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员自身的因素。一是学习基础薄弱,信心不足。士官学员实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较差,进入军校学习感到吃力,缺乏学习信心。二是学习缺乏吃苦精神。士官学员有求知的欲望,但又缺乏毅力和吃苦的精神。三是学习追求不高。相当一部分士官学员对军校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这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是为了提高自己。四是学习动机功利色彩较浓。多数士官学员上军校主要是为了“转士官、获取文凭、解决入党”等,学习的内动力不足。五是学习缺乏自主性。在没有教员、队干部在场的情况下,学员自我意识较强,但自主意识较溺,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杂志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学管理的因素。一是部分教员教学能力不高。讲课平淡无味,缺少对学员的启发与交流沟通。二是士官淘汰制度执行不严。虽然对成绩差的学员也进行处罚、淘汰,但不利于操作,说情者多,落实难。三是教学管理有效性不强。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管理现象普遍,学风建设往往挂在口头上。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士官学员年纪较轻,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出现偏差,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静心求学。加上一部分士官学员明显表现出:独生子女的娇气,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给学风建设带来许多困难。

三、解决士官学员学风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学风建设意识。强化学风建设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危机意识。把学风建设作为关系到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树立育人意识。学风问题,不但是学风中的缺陷,更是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要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实践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上推进学风建设。三是树立全员意识。解决学风问题必须全体发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把学风建设的任务和职责分解到具体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员工。四是树立创新意识。重点在营造勤奋向上的环境氛围、开辟有效的实施途径、探索新颖丰富的载体、构建学风建设的实践平台等方面开拓创新。

(二)深化学风思想教育。解决士官学员的学风问题要从思想教育抓起,这是培养优良学风的根本途径。学风不仅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学风所表现的精神倾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中最核心的部分紧密相连。必须加强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系、队干部应随时了解学员学习与思想状况,经常及时地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谈心,引导学员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是学风建设的治本之策。

(三)打牢学风建设基础。学风建设是院校办学中的基础工作。培育士官学员的优良学风,必须认真从教风、考风、队风、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等基本环节抓起。

1.以教风感染学风。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人才培养质量就没有保证。培养士官学员的优良学风,教员起着主导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员应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为人师表、以德育人,以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作风感染学员,培养学员勤奋钻研的学习风气。

2.以考风带动学风。完善试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命题、阅卷,认真做好考前复习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确保学员的考试成绩真实、客观和公正。改革考核模式,以课程考试为主,添加一些辅助考核措施,如期中考试、课堂小测验、平时作业与课程论文、阅读报告等,改变以往“毕其功于一役”的单一考核模式。严格士官学员的毕业资格审查,不合条件者将延期毕业或不予毕业,以促进学风健康发展。

3.以队风培育学风。基层风气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优良队风,不仅关系到学员个人成长进步,更关系到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如果一个学员队主官风气不正,势必会挫伤学风。雷达学院狠抓基层风气建设,在学员队中倡导的六个“绝对不允许”的做法对培育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即:绝对不允许打骂体罚,绝对不允许侵占利益,绝对不允许收取各种费用,绝对不允许私开小卖店,绝对不允许私设电话,绝对不允许赌博。

4.以管理促进学风。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士官学员学风的许多问题反映在习惯上,必须细化学风管理,加强教学检查与监控,督促落实教学制度,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杜绝“上课迟到早退、正课时间随意请假、上课不带课本、不做笔记、看课外书刊、睡觉”等现象,严明学习纪律,规范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以文化营造学风。注重学员宿舍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广场文化等的建设,把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形成士官学员优良学风的重要载体。鼓励学员参加各种文化特色队,通过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员得启发、受教育、练胆识、长才干,努力营造学习风气刻苦、学术空气浓厚、实践意识强烈的氛围,创建健康向上的文明校园,用校园文化积极营造良好学风。

上一篇:心理活动课教案 Word 文档下一篇:节能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