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了美术教学课件(精选6篇)
实验小学 王昭然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6课《风来了》 教材分析:
本课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利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的感觉。学情分析:
启发儿童从可视的线条形象中去体味风的方向、大小、疾缓,帮助儿童从中获得方法和经验的体认。本课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有关风的感性体验,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一般可以根据记忆和想像画出对风的感受。教学目标:
1、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导入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莫测,给我们带来了风雨、雷电、阳光……,让我们有了温暖、凉爽的感觉。听,这是什么声音?(风)。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风吗?那你想知道在大风来的时候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风来感受风,唤起学生对风的记忆。)
三、记忆交流
回忆大风来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树被风吹弯了,地上塑胶袋飞上天……)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看画家笔下的风来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交流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风来了时的情景,教师加以点拨,为学生创作提供了素材)
四、欣赏评述
1、《阵风》中表现的人物在风来了的时候有什么变化?(衣襟、头发、帽子……)
2、《阵风》用什么来表现风?(物体的形态变化)书上的画是用什么来表现风的?(用线来表现风的)
(设计意图:体会画家笔下的风,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表现风的方法。)
五、读儿歌
风儿吹,小草弯弯腰;
风儿吹,柳枝婀娜地舞蹈;
风儿吹,我的衣裙飘呀飘……
(设计意图:通过读儿歌,放松学生的情绪,在读儿歌中感受风的存在。)当风吹来的时候,小草有了变化,柳枝有了变化,看看这些物品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六、尝试训练
1、出示范画,看看这些物品在大风吹来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小花、蒲公英、柳树、裤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训练来感受风来了的时候物体形态的变化。)
2、找错误。(出示作品)请学生找出画中错误的地方。
错误:画中风吹来的方向不对。
学生总结在错误中找到的作画应该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错误强调学生在作画时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
七、学生创作
1、要求:涂色要认真,颜色要鲜艳,如果是用线来表现风,那么不要画乱,可以不用黑笔画线条。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八、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农村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校已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多媒体逐步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新课程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广大农村教师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几年的应用和摸索, 我发现多媒体的运用犹如“催化剂”一样给农村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学模式
过去的美术欣赏课, 我们只能搜集一些教学挂图口头讲解,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 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使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以交互的方式, 将图像、声音等直接展示给学生,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 让学生既能对某一作品的全貌进行赏析, 又能对其中某一局部进行细致观察。在欣赏建筑园林艺术时, 我还将它的内部结构通过屏幕一一展示出来, 或者按一定的行走路线进行内部游览……所有这些无一不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开阔了学生眼界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欣赏经典名著时, 只要教师用鼠标轻轻一点, 某一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简介就会出现在学生眼前。不但可以看见作品, 画家的相关作品以及与这一画家有关的同一画派的作品都会尽收眼底。这样, 学生就能以直观的方式, 对作品画面进行描述。
多媒体的运用使美术欣赏课的容量明显增大, 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故宫、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馆藏艺术珍品。学生身在课堂, 却能打破时空的局限, 跨越古今, 驰骋中外, 在绘画长廊里漫步, 在想象空间中飞翔。寓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界开阔后, 学生的绘画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能力
以前, 我们上美术欣赏课, 最大的资源是教科书。而且, 教科书的插图旁往往有一些参考性的评述文字, 这就造成学生在评述作品时不加思考, 直接读教科书上的原文,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运用多媒体课件后, 我将这些作品直接投射到屏幕上, 让学生合上教科书, 自己观察、思考和揣摩,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学生不再囿于教科书上对名画的欣赏评述, 思路开阔了, 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美术欣赏课上碰撞、迸溅,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业类型:绘画创作课
教学重点难点:生动地表现风来时的情景,认识风来时的情景和人物变化的动态。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新课
1、板书课题
2、起发学生风来时的情景。
(1)谈谈风中的人物和景物是怎样的,描述自已的感受。
(2)教师教学生描述的情景,简炼、生动地延伸出来。
欣赏与体验
欣赏教材16页中的作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风来时的`情景与人物动态的变化,加深印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启发构思
除了表现景物在风中的变化之外,还可表现不同季节中刮风的情景。
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创作。
安排构图,描绘具体印象。
教师巡视辅导,发现新颖、有创意的作业和形象生动的画面及时展示,引发学生更大的创作兴趣。
结束教学
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用具。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从上节课的作业中,选取具有独特构思的画面介绍给同学,提出对画面的要求。
三讲新课
重点讲色彩的表现方法。
对颜色的使用应有一个整体设想。
设色应有利于表现人物,环境要简明,不能杂乱。
欣赏作品,进一步了解设色的表现方法。
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明确画面设色方法。
处理好作业中人物和景物的色彩。
小结
《风来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难点】
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扇子、学生作品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风来了。
师:对。因为风来了。(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环节二:讲授新知识(一)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二)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即兴板演柳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春风来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的叶子剪出。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白铅笔画《放风筝》。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但,一天天过去,风的脾气变大了。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风越大树的变化会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观察 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 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 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环节三: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
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习惯。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 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五、板书设计 风来了
风的形成和作用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六、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解析
一、设计理念:
神奇的大自然变换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和震撼……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关于风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他们上课思维活跃,敢于想象,乐于动手。通过媒体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和小组探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经历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是很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性质风的特点,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三、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风在不同季节时的特点;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绘画形式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
如何运用不同绘画形式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范作、示范教具
学生: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到了怎样的场面?
生:(惊喜的异口同声回答)是风的声音!板书课题:风来了。
分析:利用听觉来让孩子们初步感受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说出这是不同的风声,自然也联想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很快地就进入到情境中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实验:风扇和柳树(模型)。师:仔细观察当风吹来的时候,柳树会发生什么变化?想想当风速、风向发生变化时,又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时候有个学生自告奋勇的提出:老师,让我来试试!
大家在观察中顺利得出下面的结论:
A、强弱不同,摆幅不同; B、和风的方向一致。
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变化过程,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就能很快总结出我要引出的两点,自然且巧妙。让学生自己体会出物体随风而动和风的大小对物体的影响。这一环节的设计为进一步了解本课做下了很好的铺垫。
(二)发展阶段:
1、师:和电闪雷鸣一样,风是一种常见的大自然现象,你见过什么样的风?带给你什么样儿的感受?
生:大风、微风、狂风……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A、不同的风对四周景物影响一样吗?
B、不同季节的风给人感觉一样吗?
C、表演:大风吹来的时候我们怎么走路?
(欣赏各种风的录象后讨论)
分析:这一环节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观察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兴致更高了!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进行学习,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的交流,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
2、讨论:
师:看完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有的风威力那么大,我们可以转换利用它吗?
分析: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飑风、水龙卷和陆龙卷风.能在美术课堂上也接触到了一些自然知识让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生动有趣的场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在他们的脑海里勾画出了各种风的景象,也为后一步的作画铺下了良好的基础。
3、师:其实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在绘画中我们怎样表现风来了的效果呢?
A、线条表示;B、物体所发生的方向变化。出示三幅图片,分别是晾挂的衣服、高楼大厦、蒲公英。
师:当风吹过的时候,哪些物体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
生:不同的风会使物体发生不同的变化。如…..(翻转图片,肯定学生的预测)
师:你能用线条来尝试画画风向吗?
(接着拿出一幅旋转着的树叶的图片引导学生)
这种风又有什么不同?
4、(出示画面一静止的画面)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画面中哪些物体会发生变化?鼠标点击学生说到地方,肯定学生的结论。
5、(出示画面二——有几处错误的画面)
师:这幅作品画的如何?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分析:三幅巧妙的范作引导学生预测风来的时候会有什么变化以及风的方向,他们联想到不同性质的风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使每一位孩子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6、欣赏分析画家与学生的作品。
①这些作品各表现的是什么场面?
②表现不同的风画面的色彩有不同吗?
③画法有什么不同吗?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可同桌互相讨论后回答)
分析:这环节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欣赏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动手实践,应用创新:
师:想把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告诉大家吗?准备画什么?画面色彩?线条?物体?
生:谈谈自己的构思.分析: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表现形式和画面色彩,表达自己内心对风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交流成果,互相评价:
选择部分典型作品进行展评,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对作品的感受。
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能说出好的作品好在何处,它们又有什么可以相互吸纳的优点?并对有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各种富有个性的创作思维得到相互碰撞,是对自己审美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师:除了绘画表现风,谁还可以用别的方式表现?
生:音乐、舞蹈、诗歌……
师:你可以为大家表演一下吗?
师:同学们棒极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老师发现还有几位同学是共同合作的,用的是剪贴的方法,主题突出,色彩鲜明。还有几位同学的画面构思巧妙,还有很多同学的作品非常出色,下课了大家可以继续互相交流传看,把你的意见告诉他们,相信你们会共同进步的!
一、引导积累, 生活铺垫
谁不希望学生的作文妙笔生花, 字字珠玑?可翻开他们的作文, 我就好像来到了语言的荒漠, 遮眼蔽纸的都是一些单调乏味的词语。张中行先生说:“所谓作文, 不过是把经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如果没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 作文的内容从何而来?没有内容, 怎么能写出文章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学生生硬、淡而无味的作文中, 我断定学生在积累上下的工夫不够, “水积则生吞舟之鱼, 土积则生梗楠豫樟, 学积亦有生焉”。为此, 我实施了语言积累计划。语言积累, 分生活积累、自我积累和交流积累。生活积累, 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自己认真观察、亲身体验, 得出实实在在、真实精彩的情感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
“自我积累”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每天摘录一些精美的词语、句子, 储存到自己的“精美词句家族” (摘录本) 中。日久天长, 积少成多, 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储存大量丰富生动的词句, 等写作时再根据写作要求从中“调兵遣将”。“交流积累”是指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拜访”对方的“精美词句家族”。在“拜访”中, 学生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收集量, 又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巩固加深自己的理解, 等收集到一定数量, 学生就进行分类整理, 以便在识记提取时更加方便快捷。词句积累多了, 头脑中的形象丰富了, 学生写作时就会妙语连珠, 吞吐自如, 流畅得体。上课的时候, 我不再说“熟读课文, 清除文字障碍”, 改说:“同学们在字词方面都结识了哪些新朋友?你准备如何与这些新朋友重逢呢?”“你认为哪些词语值得积累?为什么?”“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最精妙的词句, 说一段赏析的话。”课外, 我带领学生阅读名著, 打印了许多时文美文。
如此半年有余, 学生的剪贴本、摘抄本也已厚厚一撂了, 可打开他们的作文, 佳词依然寥寥无几, 妙句还是难觅芳踪。这下, 我困惑了!我感觉同学们就像《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虽有内功却施展不出来。怎么办?
二、指导修改, 精心提炼
经过本人认真观察, 发现学生写作文居然是一挥而就, 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的。其实, 作文的形成, 必须通过“构思、写作、修改”这三个阶段, 而修改, 是诞生好作文的关键途径, “文章不厌百回改, 改中自有万钟粟”。而学生缺乏必要的修改意识;“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缺乏杜甫的炼句习惯;“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他们更缺乏贾岛的苦吟精神。
我找了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 在班上示范修改。修改时, 特别强调了平实语言生动化, 指导他们巧用修辞增光彩。如:“秋风起了, 树叶飘落下来”这一现象, 可以换成比喻、拟人句:“秋姑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她的裙裾旋转着, 树叶看红了眼, 挣脱大树母亲的怀抱, 迫不及待地加入飞舞、旋转的世界。”学生被这优美的语句吸引了, 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 训练他们运用修辞时的创新意识。首先, 我说出一个比喻句, 让学生探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例如“他的话像刚破土的嫩草”这个比喻句, 让学生探究“话”与“嫩草”之间相似点。结果同学们有许多独到的发现:有的说她是一个小女孩, 说的话像嫩草一样稚嫩可爱;有的说她的话像嫩草一样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有的说她是个作家, 她的语言来源于生活的土壤, 提炼于百姓的语言, 正如嫩草破于土;有的说她是个美丽的仙女, 一说话, 即使是荒山秃岭, 也会嫩草遍地, 她的声音就能创造生命……同学们不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让我感到新奇不已。我加深了难度, 再以一个比喻句为例, 我点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有共性的喻体, 组成独创新颖的比喻句。如“有个魔鬼, 他的话很美, 但都是骗人的话”, 根据这点找个恰当的喻体。下面是学生造的句子:“他的话是鲜花下的陷阱。”“他的话像春天里的酸雨。”“是披着羊皮的狼。”……这些句子独到新颖, 妙喻叠出,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接着我又出台了新的“法规”:交作业时必须把草稿附在后面, 老师要重点检查草稿的修改情况。检查时, 我发现了许多修改成功的语句, 如“那天我玩得过了头”改成“那天我玩得天昏地暗”, “说他乱花钱吧, 可是又很节约”改成了“说他花钱大手大脚吧, 可是有时又精打细算”, “我灰溜溜地逃走了”改成“我像夹着尾巴的大灰狼灰溜溜地逃走了”, “教室里的杂音太大了”改成“教室里的杂音都快把屋顶掀翻了”, “让我去, 休想”改成“让我去, 除非冬天打雷, 夏天下雪”, “他愤怒了”改成“他像吞下了炸药包似的”, “他真小气”改成“他是大衣柜没拉门———抠门”, “忍让不吃亏”改成“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 海阔天空”……对那些认真修改的同学, 我及时进行了表扬, 并将修改成功的例句打印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两三次成功修改经历后, 我又开展了修改交流活动。
通过修改、提炼, 我发现好多学生的作文真的有模有样了。同时, 学生也看到了、体会到了原先自己写的作文, 通过修改后产生的进步, 品尝到了其中的快乐, 从而改变了原先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三、赏识激励、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 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所以,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写作的兴趣。有了丰富的情感, 常常会产生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便如“有源渠自清”, 下笔顺畅, 仿佛欲一泻千里, 倾吐而后快。并在写作过程中, 会有阵阵灵感、美感、快感。如此创作的文章, 也会很感人, 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应该说, 上述举措收到了一定成效, 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我又趁热打铁, 增设附加分———“语言闪光分”:用一个佳词的2分, 用一个修辞的3分, 有一处精彩描写的4分。我要求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佳词、修辞、描写都画出来, 自己统计“语言闪光分”。经过一学期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的“语言闪光分”能达到50分, 有的学生竟超过100分。
接着, 我又教学生点评, 使他们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抢着点评, 有的点评讲稿竟然达到两千多字。如姚莉同学的讲稿:“‘滂沱大雨, 如天河之水涌到人间’, 杨飞同学没有用‘倾盆大雨’‘大雨如注’这些常见的成语, 而是极富创意地把暴雨想象成天河之水。天河肯定是无边无际的, 天河之水决堤而下, 你想这水是何等凶猛。”“‘如果说我是一颗高高的香樟树, 那么树的根就是他,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如果说我是皎洁的月亮, 那光亮如火的就是他, 月亮折射的都是太阳的光’, 周凯连用两个饱含深情的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哥哥给‘我’的影响之大。”“李庆元同学把自己与李杰的冲突比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你瞧, 预备, 开战!这时, 他就像一座火山喷发了, 我逃也逃不掉。他两眼溅出可怕的火花, 嘴里射出一句句责骂的话, 再加上狮子一般的嗓门, 使我有口难辩。’看了这些文字, 你一定能从夸张的语句中了解到李杰的个性吧。”
通过学生的互评、通过老师的激励, 使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从而爱上写作, 擅长写作, 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风来了美术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二年级上册美术风来了09-24
《等风来》随笔写作06-03
四年级美术放学了06-12
托班美术:下雨了06-29
下雨了二年级美术07-05
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下雨了》07-25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10-06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07-05
素描美术课件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