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有关的励志句子

2025-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学习有关的励志句子(精选7篇)

与学习有关的励志句子 篇1

2. “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维纳

3.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4.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5.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7.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8.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没有非常的精力和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成为天才。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工作能力的所谓天才,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或者是一张只能到月球上去兑现的支票而已。但是,哪里有超于常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那里就有天才。——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9.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

10.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罗丹艺术论》

1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2.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15.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16.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17.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契诃夫

18.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19.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与学习有关的励志句子 篇2

通过前10分钟左右的学习交流, 学生理解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意义, 进入到计算应用阶段。呈现材料:5个书架图;告知信息:每个书架可以放130本书;提出问题: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如左下图)

交流笔算过程后引导:还有不同的笔算方法吗?没有学生回答。无奈之下教师直接呈现如上右图的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可以这样笔算?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将新知“0乘任何数都得0”应用到乘法运算中, 初步体会“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以上实践过程中, 教师对环节目标的理解是正确的, 但其希望一步到位解决简算格式的书写问题, 显得过于仓促。从课堂反应来看, 学生缺少足够的“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体验, 很难想到“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这样简算的。我们知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突出的是“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强调“螺旋上升”的设计要求与实践策略。教学过程不提倡“一步到位”, 而是放慢节奏,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创造学生需要帮助的氛围, 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节点处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良好建构。以下, 笔者就“螺旋上升”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策略作一定的剖析。

一、“螺旋上升”的内涵及其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螺旋上升”这一概念出自哲学中的“螺旋式上升”, 它是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形成描述, 意指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 当然这种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也不是从一个起点回到了原来起点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而是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从而出现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螺旋上升”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现着“螺旋上升”的特点

以“小数的概念”学习为例, 与之配套的各类课标实验教材均安排在两个时间段内学习。如人教版教材, 第一学段三年级下册编入“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学段从四年级下册起系统认识小数 (课题《小数的意义》) 。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 目标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情境中某个具体小数的含义”, 唤醒学生经验中的“小数” (如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 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一课, 很显然已经将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唤醒的经验及习得的方法作为进一步理解小数本质意义的起点了。虽然同样有一定的情境作支撑, 但其学习过程中重点在于建立起“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本质概念, 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 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的分数”……这样的编排, 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螺旋上升”的设计特点。

2.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需要“螺旋上升”的教学引领作支撑

研究表明,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正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曲折过程, 其能力发展的每一步都以前一步为基础。因此, 我们的教学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结构的关键节点, 让新的学习周期能够在恰当的起点上开始, 从而帮助其顺利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 在学习解决“红花有13朵, 比黄花少4朵。黄花有多少朵”此类问题时, 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将最初的解题思路建立在实物操作的层面上进行;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实物操作经验后, 便可以引导孩子以图示的方式 (如符号图、线段图等) 来分析此类问题, 提高认知水平;而当孩子对文字与图示之间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经验联结之后, 我们的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直接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样的学习路径设计, 不管需要分解为几个阶段进行, 其教学组织方式都具有典型的“螺旋上升”特点, 应该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实践策略。

二、基于“螺旋上升”设计理念的课堂教学实施要点

“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基本原则。那么, 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把“螺旋上升”的实践理念体现出来?操作中又该把握哪些方面的基本要素?以下笔者结合《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的设计及实践,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1. 梳理层次, 明确教学关键点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 需要思考几个基本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如何确定?教学环节的层次怎样体现?过程推进中的关键节点在哪里?等等。以《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为例, 我们试着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根据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情况, 《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 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意义,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是本节课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层次二, 将“0乘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应用于乘法运算, 初步体会“0乘任何数都得0”的实践意义;层次三, 重点学习“与0有关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初步习得计算技能;层次四, 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方法的简约化过程, 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

从以上四个学习层次的定位来看, 本节课以“与0有关的乘法”内容学习为主线, 在对“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点逐步认识、理解的基础上, 习得计算技能, 掌握运算技巧。四个层次的学习关键点相当清晰:层次一是“0乘任何数仍得0”的意义理解;层次二是体会“0乘任何数都得0”的应用价值;层次三是“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技能习得;层次四则是当因数末尾出现“0”时的乘法运算技巧的体会与掌握。每前一个层次都是后一个层次学习的基础, 后一个层次均是前一个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环环相扣, 螺旋推进。

2. 深度解读, 厘清教学重难点

以“螺旋上升”理念设计一节课的教学, 除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内容层次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需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厘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我们知道,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基于教材内容确定, 以教学目标的方式体现。教学难点则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 反映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状况。教学中, 教学重点的落实一般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始终, 教学难点的解决有时只出现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因此, 以“螺旋上升”的理念来设计学习路径的关键, 当然在于厘清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合理分解教学重点, 逐步解决学习难点。

《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 其总体教学目标是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意义及其应用。因此, 教学重点毫无疑问是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意义, 并且能够运用此结论进行相关的乘法运算, 掌握基本方法。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去分析, 教学难点则有两个:一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二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技巧的理解与习得。这是由于学生在以前的笔算乘法中, 没有碰到过“0”的参与, 处理计算结果时, 没有用“0”占位的经验。因此, 学生对结果中出现“0”占位或者需用“0”与进上位的数相加的情况处理不适应, 对“与0有关的乘法”运算技能的掌握造成一定的障碍。另外, 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技巧的理解与习得, 则更多是因为现阶段乘法运算数据较小, 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简算的必要性, 造成简算技巧较难探究成功。

当然, 同样作为教学难点, 其性质却不太一样。对本节课而言,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中, “0”与相关数相乘后的结果处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运算技能。因此, 这个学习难点是本节内容教学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写则不同, 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技能, 而是一种计算技巧。技能是一种技术方法的基本能力, 技巧则为一种技能基础上的巧用、妙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技巧不掌握, 不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因此, 这个教学难点可以不作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

显然, 学会“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这节课的基本要求, 习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技巧则是运算方法要求上的提升。基于“螺旋上升”设计理念的课堂教学, 当然需要恰当处理作为基础性知识的“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教学, 与作为延伸目标达成的“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技巧的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3. 逐步提升, 落实学习生长点

“螺旋上升”作为一种周期性运动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其变化中的起点与终点当做学生的学习生长点。体现“螺旋上升”理念的课堂教学, 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生长点, 尊重学生“学”的基础, 找准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的起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的教学, 同样需要考虑每个环节学习生长点的落实。

环节一: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意义。

本环节的学习起点是学生已有的解决乘法问题经验和“一个也没有就是0个”的生活经验。因此, 教学设计可以从情境出发, 组织学生学习。

起始情境:呈现5个盘子, 每个盘子里摆3个苹果。问题:共几个苹果?学生借助解决问题经验, 得到算式3×5, “5个3”结果是15个。

变化情境:盘子数不变, 苹果数减少, 每个盘子里摆2个苹果, 得到算式2×5, 结果是10个。继续变化情境:每个盘子里摆1个苹果, 得到算式:1×5, 结果是5个。最后变化成:每个盘子里不摆苹果, 得到算式0×5,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个也没有就是0个”得出结果为0, 理解“0乘5得0”的意义。

接着进行强化:盘子数增加到6个, 得到算式0×6, 结果也是0;增加到7个, 得到算式0×7, 结果还是0;减少到4个, 得到算式0×4, 结果也是0……充分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意义, 完成本环节的学习。

环节二:“0乘任何数都得0”结论的运用。

本环节是“0乘任何数都得0”结论的首次运用。教学时, 仍然结合具体情境展开, 便于学生继续利用生活经验解释算理。情境:5个书架;信息:每个书架可以放130本书;问题: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

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经验得出算式:130×5, 并独立计算, 写出笔算过程 (如下图) , 并请说明计算过程。利用前一环节的经验, 重点解读“0乘5得0”的意义, 体验解决乘得的“0”的书写位置, 体会“0”在计算过程中的特殊性。因为是“0乘任何数都得0”结论的第一次运用, 不应强求学生出现简写。

环节三: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针对上一环节中学生初次体会了“与0有关的乘法”运算经验, 由学生尝试计算式题402×3, 107×8。此时, 学生已经有了笔算130×5时“积中‘0’的占位”经验的积累, 学习起点已经较首次运用高, 应该有处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结果中“0”的占位的可能性。当然, 本环节新的生长点则是在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 需要处理两种情况:一是不进位时的处理, 二是进位时的处理。如402×3为不进位处理, 个位上的2与3相乘后得6, 直接记在个位即可, 算十位上的0与3相乘时, 因为0乘3仍得0, 即直接在十位上写上0即可, 再进行百位上的数与3相乘。而107×8则不同, 个位上的7与8相乘得56, 个位上是写6, 还有一个5需要向十位上进, 此时, 十位上的0乘8, 便不能因为仍得0而只在十位上写上0, 它需要与个位上相乘后进上来的5个十的5相加, 得5, 在十位上记上5, 然后才能进行百位上数字的计算。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乘法运算中的基本计算技能, 以后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只要某个因数中间有0, 甚至有的因数中间有多个0, 其基本的计算过程都是这样的。因此, 这里的知识生长点, 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是其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

环节四: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技巧。

本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起点相对较高。因此,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技巧的学习可以作为练习的一部分进行。

请学生尝试计算式题:120×7, 1200×7。如果学生在试算过程中, 仍然没有出现简写现象, 则继续在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添上0, 变成12000×7, 甚至120000×7, 请学生试算。运算技巧的发现与提炼, 需要激起学习者探究方法的欲望, 然后通过一定的经历和体验获取。应该说, 此时运算技巧的发现, 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 它已经成为一种心理体验基础上的方法优化。此时的学习生长点, 不仅是知识层面的发现与习得, 同时也包含了思维层面发现规律、表述规律方式的探究成分了。

与学习有关的励志句子 篇3

一、教师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在整个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第一步,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学的设计,教师要对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的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开展合作学习。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设计是确保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教师要严格做好这一基本工作,才能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取得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版本的《中学数学》,教师可以对每一堂要讲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我们以《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根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一是比一比郑强和李明谁高?为什么会得出自己的答案呢?

实际上,以上两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采取了情景设置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会在问题一产生的时刻把注意力集中过来。这不但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帮助,而且对于进一步搞好之后的教学活动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搞好合作学习的第二步,也是小组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参照教材或者参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性别、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总之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还要选定小组的负责人,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等内容。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也要遵守上述原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都布置相应的任务。当然,其他小组的所有成员也要对另外小组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负责本部分的小组上台进行讨论,可以涉及到对该部分所讲授内容的认识,如何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等。应该指出,这种回报是基于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来的,通过小组回报,有利于全体同学对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之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了。

三、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角色转换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演变成导演,在整个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输出者。从课堂的权威变成学习的参与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必要的指导,而不是过多的权威命令或者干涉。否则,合作探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二是在平时。对于课堂来说,教师要真正地把合作学习贯彻到底,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对于表现不积极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教师也要注意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形式、新方法,比如不仅可以在教室内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教室外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

四、确立符合探究性学习要求的科学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合作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合作学习的全体成员,评价态度要客观真实。关于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小组之间互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各种方式。对于取得的成绩要给予积极肯定,对于有问题的要给予积极纠正。同时,教师要确保评价取得较为客观的效果。纵然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高,学生认识水平也较低,但是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在每个小组发言结束之后,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充满信心,以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生参与基础。从评价对象这一角度来看,具体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两个评价对象。

一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是带领合作学习小组的关键因素,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都要依靠负责人的组织予以完成。合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要专门对各负责人进行评价,针对小组负责人的评价,有利于让他们树立信心,在今后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合作学习的全体成员。全体学生是整合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他们的评价。一方面是整体评价;从整体上把握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他们做出综合评价。另一方面是针对小组内的个别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表扬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

有关励志的古风句子 篇4

2. 忍抛得,泪如线。——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

3.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 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5.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6. 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

7.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

8.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9.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

10. 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

11.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2. 今宵求梦想,难到青楼上。——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13. 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14. 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1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6. 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18. 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19.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0.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21.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23.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24.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5.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26.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7.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

28.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有关回忆的励志句子 篇5

03、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不回的昨天。

04、当你真正想去忘记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已经刻在心里。

05、我把她的笑容放在离时间最近的地方。我只想让我的时光中有她的笑容,一直都有。

06、那些过往在记忆里的疼痛并不是无病呻吟。看不见大片憩气下的惨淡才是最深的楚殇。

07、是你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著。

08、你忘了回忆,我忘了忘记

09、回忆吞没的失重感。栖息其中,想念汇流成河。

10、试图用任何方式肆意的抹去。在年岁的时光里我却再没遇见和你给我一样的伤痛铭记。

11、逝去的岁月,怎么找得回来?你曾经的微笑,在回忆里却散不开。

12、整日将自己与那些就快要腐朽的记忆都困倦在逐渐磨灭的岁月。变为层层淤浊而渲染。

13、静静佝偻著内心而不让那份余悸褪去。思绪乱麻一团。倏忽间的难过又幡然的涌出。

14、和寂寞对话,只是不愿意相信你已经离开

15、深浅不一的印记,付之一笑的回忆。

16、流泪,是为了想起一个人,努力去想一个人,是为了提醒自己,至少有一个值得你哭泣的人。

17、记得, 一个雨天、你说你会很疼我,现在、又下雨了、带走了我们所有的誓言……

18、是我太在乎她了么?又或许,只是她不在乎我而已,我们都存在彼此的回忆里。

19、其实醉生梦死也只不过是和遗忘开的一个玩笑,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比记得她的时候更加痛苦

20、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的致命曾经。

21、不知是谁说过:回忆是一座桥, 却是通往寂寞的牢,这是我听过的最关于爱情悲伤的句子. 每每回忆往昔, 午夜梦回,总要为人生中那回不去的时光欢年~永不再现经历体验, 乐-悲-离-留,物.情.感.流下心头的热泪.今夜,不知又困往著谁.

有关坚强勇敢的励志句子 篇6

27、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9、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30、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 ——莎士比亚

31、既然他有勇气去死,他应该有力量去干斗争。拒不接受苦难不是力量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表现。 ——巴尔扎克

32、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 ——罗曼·罗兰

3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列夫·托尔斯泰

34、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费·培根

35、一个顽强坚持自己在正义事业中的目标的人是不会因同伴发疯似地狂叫“错了”而动摇决心,也不会因暴君威胁恫吓的脸色而恐惧退缩。 ——贺拉斯

36、不懂得害怕的人不能算勇敢,因为勇敢指的是面对一切风云变幻坚强不屈的能力。 ——里欧·罗斯顿

37、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亚伯拉罕·林肯

38、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 ——达·芬奇

39、临着一切不平常的急难,只有勇敢和坚强才能拯救。 ——沙甫慈伯利

40、勇敢来自于斗争,勇敢在同困难顽强奋斗中渐形成。我们青年人的座右铭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克服艰难险阻…… ——奥斯特洛夫斯基

41、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封丹(法国寓言诗人)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43、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44、哪有斩不断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中夏

45、意志的力量大于手的力量。——索福克勒斯

46、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

47、艰苦能磨练人的意志。——托·布朗

48、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49、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爱迪生

声乐教学中技巧学习的有关问题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巧学习,实践,问题

声乐教学是声乐艺术体系的组成内容之一, 声乐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素质进行培养, 还要加强学生领悟、感受和体验能力, 加强学生对抽象声乐艺术的理解。声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 对学生进行吐字、呼吸和发声方面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和感受能力。

一、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模拟训练法。

声乐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超常发挥自身潜能。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的穿插各种调节心理的办法, 确保学生临场发挥和平时发挥水平的一致。声乐教学一般都是单独授课, 学生对这种单独的授课环境具有依赖性, 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逐步消除自身紧张心理, 通过重唱或者是合唱的方式来锻炼自身心理素质。

2. 情绪调节法。

声乐教学学生以后要经常参加演出, 学生要加强训练, 进行心理的调整和训练。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个人得失, 这会造成学生临场发挥的紧张,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工作, 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 提高表现水平。此外, 教师还可以使用注意力迁移法来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 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到感情表达和作品的二次创作上来, 帮助学生甩掉思想包袱。

二、声乐教学中技巧学习的有关问题

1. 学生的模仿引导。

声乐教学技巧的首要技巧是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 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要进行理智模仿, 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 保持清醒的思想。首先, 学生可以对音像制品进行模仿, 这种音乐模仿包括了歌词语言发音模仿和声音音色模仿。学生在模仿音像制品的时候要注意, 音乐制品的声音音色是经过处理的, 盲目的模仿音像制品音色会造成学生声音观念和歌唱技术的错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外语音像制品, 但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其次是对崇拜对象的模仿, 学生崇拜的对象可以是教师或者歌星, 学生在模仿过程中要首先把握歌曲旋律, 结合自身的嗓音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 避免盲目的挤和喊, 声乐训练要循序渐进, 避免拔苗助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演唱技法进行研究, 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和表达能力。

2. 教学过程中的想象启发。

声乐艺术一般是作词者和作曲者合作完成的, 声乐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锻炼自身的发音和吐字的能力, 还要提高自身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领悟以及感受能力的锻炼就要通过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有事实根据的想象, 学生要在听觉表象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预想和联想, 对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意境以及情感进行更加深刻的把握。首先, 预想主要是指内心听觉的预感, 通过经验可以预先得知发声质量的好坏。学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锻炼自己的预想能力, 通过预想来选择正确的发声感觉, 提高发声能力。其次, 联想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歌唱状态, 取得意想不到的发声效果, 学生通过想象歌唱者的发声动作, 既可以建立自身正确的发声感觉, 逐步把握声乐艺术精神实质, 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

3. 教学中的感情抒发。

声乐学习既不是对歌唱家和教师音色和动作的简单模仿, 也不是声乐学习中简单的预想和联想, 而是通过教学和学习来锻炼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能力。学生要通过学习来增加自身表演的魅力, 让观众直接、真实的感受到演唱者抒发的生动、深刻和真挚的感情。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重点加强学生的感染力培养, 学生在日常练声的过程中要掺入自身的感情, 充分把握声乐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创作目的, 学生在练声的过程中要尽量的保持微笑。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调节, 帮助学生轻松放松喉头, 在提高学生演唱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顺利的完成教学的目标。此外, 声乐课教学练声的过程中要贯彻整体协调的原则, 实现学生身体部位的整体协调, 锻炼学生的呼吸、发生和共鸣能力。整体协调还包括了声音训练、语言训练和情感训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客观的分析各种难题,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练声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结语

声乐教学是一门综合的技术, 它需要对学生的吐字、发声以及呼吸进行控制, 帮助学生掌握音奏、音高和音准技巧,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体验、感受和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首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消除学生的心理包袱, 提高学生的自信。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声音技巧, 通过想象和模仿来提高自身的模仿能力和发声能力, 在练声的过程中要加入自身的情感, 对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意图进行分析和把握, 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浅谈声乐训练及演唱技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 (02)

[2]王濛濛.声乐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演唱技巧[J].大舞台 (双月号) .2009 (06)

[3]刘媛.声乐换声技巧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1 (03)

上一篇:eda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人事岗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