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通用7篇)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1

III.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结合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范围。必修课程中“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与选修课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要求的语文能力,均属于2014年考查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文本内容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本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认识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三、试题类型:

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全部为必考题,不设选考题。

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第II卷为非单项选择题。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

全卷共21题,试卷内容、题型、赋分如下:

古代诗文阅读(37分左右)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左右)

共1题。填空题。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左右)

共5题。单项选择题,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翻译题,简答题。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左右)

共l题。填空题,简答题。

现代文阅读(31分左右)

现代文包括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本。

共7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语言文字运用(22分左右)

共6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写作(60分)

共1题,写作题

四、试题难度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2

一、《说明》的依据与要求

《说明》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并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基础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与要求。这表明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做到紧密联系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而且, 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 适当体现浙江地方特色。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从《说明》提供的样卷可以看出, 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卷, 仍然采用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的方式,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试题分值、试卷的结构与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政治科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统计看出, 与以往不同的是, 《说明》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样卷”取代以往的“题型示例”, 样卷不仅可以说明试题类型, 而且对试卷中的题量、分值以及考试内容比例等也作出了说明。样卷试题也不再是出自以往高考试卷的陈题, 而是自主编制的新题。

文科综合试卷分为Ⅰ、Ⅱ两卷, 两卷中政治学科满分为100分。第Ⅰ卷题型为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科12题共计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综合题) , 两个大综合题下设置的5个小题, 共计52分。其中各模块分值的比重为:《经济生活》占30分, 《生活与哲学》占26分, 《政治生活》占14分, 《文化生活》占16分, 《国家与国际组织》占14分。难度总体在0.5~0.65之间。

从样卷中还可以看出, 试卷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名人名言、引文、图表、“注”等。第Ⅰ卷同一个选择题不作模块间内容交叉, 组合选择题采取两两组合和三三组合。第Ⅱ卷综合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 没有出现与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试题。综合题中的小题之间存在模块综合, 小题内没有出现模块间交叉, 但是模块内的综合程度较高。比如第40题的 (1) (2) 和第41题的 (1) , 都体现了模块内的知识综合。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

从对《说明》“能力考核要求”的剖析我们发现, 根据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 把考核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 在每一个层级的考核目标中, 又分别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 从而将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 更加突出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和能力素质本位价值观的体现。

与以往的区别是:《说明》将第四个层级的目标“论证和探讨问题”改变为“论证和探究问题”, 并且对四个层级下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内容都进行了较大调整。纵观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我们可以划出两个大的能力等次 (见下图) 。

第一个等次主要是认识、阐释与评价能力, 第二个等次突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信息, 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以及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价值理念, 表明了新课程对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 反映了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考核离不开创设新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 “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仅是指定模块的内容, 还包括重大时事信息。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也包括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这表明教科书不再是情境创设与答案设置的唯一资源, 无论是提供的背景材料还是答案的设置都可能包括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景的探究生成或重大时事信息。这些在近年高考试题命制中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四、考试范围与内容

《说明》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 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时事政治。其中, 经济生活约占30%、政治生活约占15%、文化生活约占15%、生活与哲学约占25%、国家和国际组织约占15%, 时事政治不独立出题。与以前相比, 现有考试范围也扩大了, 考试内容适应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要求的新变化, 特别是增加了文化模块和选修部分。

《说明》规定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共有12个知识点, 每一个大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12课的内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分别有4个大知识点, 对应课标或教材的四个单元主题。大知识点下有多少不等的小知识点, 小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的“框”或“目”或对教材“目”下主要知识的整合。从规定的知识范围可以看出, 在具体知识点的拟订中尊重了考生所学的教材以及遵循减负的原则, 对教材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 尤其是在《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选考《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经济学常识》中删减幅度较大。

五、备考策略及建议

1. 心中有《说明》, 做到“知己知彼”

《说明》是试卷取材、立意、问题与答案设置的重要依据。复习中首先要研读好考试说明, 对“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以及样卷中“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题型结构”“内容比例”“试卷难度”等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考试目标与要求, 需要认真学习和分析, 运用有效方法逐条予以落实, 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 较均衡地利用时间, 并选择好复习用书, 找准训练用题, 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课标为根本, 把握复习着力点

为了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吻合, 《说明》在表述上分为“考核目标、要求”和“考试内容“两部分, 实质上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标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两部分。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备考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贯通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运用,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

3. 构建“知识树”, 夯实学科基础

能力与素质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 题目主要是根据现实生活问题与考查能力的需要盘活教材, 突出模块内与模块间知识的整合。所以,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 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 而是更加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的理解与运用的要求, 提高了基础知识在综合运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在认真研究、全面掌握《说明》所列考点, 注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及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要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点点准, 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并在此过程中训练获取和处理信息等的能力和针对问题调动自己知识储备的能力。同时, 由于2009年考生所学的教材是2006年版的, 贯彻的是党的十六大精神, 在复习过程中应根据有关通知的要求,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4. 训练高考真题, 提高应试能力

从《说明》的思路来看, 2009年高考“坚持以问题立意、素质本位、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的特点和走向基本不变。以前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题对我们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新教材与时事的变化对其进行适当改造。要多花一些时间思考研究试题是如何考核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以及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对做过的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要给予一定的总结和归纳, 注意过程的探究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5. 关注重大时事, 把握时代主题

试题以重大现实生活问题立意, 就离不开问题情景与时事热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较多, 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意志以及社会生活重大主题,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关注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活化主题的选取也会适当关照学生自己的生活, 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综合分析近年高考涉及的时事热点, 具有以下几个趋势, 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坚持“以我为主”, 着眼于我国的实际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 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 特别是国内一些持续性的热点, 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 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 而是要看国际热点与我国的相关度。

第二, 关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把握时代的主题。突出思想政治的教育性, 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政治科高考突出的特点。同时,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相统一取向的内在要求。所以, 政治高考绝不回避党和政府在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及其相关热点问题。比如, 科学发展是我们的主题。此外, 我们也应当关注本年度浙江人民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第三, 了解社会生活的长效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为减轻负担, 避免死记硬背, 命题中一般会采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近年来延续的热点问题。比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食品安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依法治国、关注民生、扩大人民参与社会管理、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 依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3

一、命题立意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

与其他省市的考试说明和江苏省前两年的考试说明相比,《2008考试说明》在内容、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都有显著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贯穿其中的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正确解析它的钥匙。

《2008考试说明》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07考试说明》)的提法是“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2008考试说明》则提出“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它要求对学科主干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覆盖,并在具体内容和等级上有所强化和调整;它扩大了名句名篇、修辞手法、文言虚词等的考查范围,加试题中还有文言句读的考查。与《2007考试说明》相比,《2008考试说明》对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层级整体上提高了一级,从2007年的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E级,到2008年的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写作的分值由2007年的60分增加到70分,而且基础能力层级也由D级提高到E级,这说明对作文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2008考试说明》突出了对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对常用字字音的考查强调了应用性:“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把汉字与标点符号的考查放在作文的具体语境中,因为作文最能看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考查由2007年的6题24分改为2008年的5题18分,但相应的增加了现代文阅读和默写的分值,体现了课程改革强化阅读记诵和写作的基本趋向。尤其要注意的是,文科加试中的文本材料可能来自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是对应用能力直接而有效的考查。

《2008考试说明》特别强调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在鉴赏评价方面,《2007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指向评价的准确、严密和深刻。《2008考试说明》则突出了审美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探究是新课程的重点,也是学习和考查的难点。《全国考试大纲》的探究题放在选考部分,让考生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种。江苏则将探究题放在必考部分,而且明确规定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文学类文本较之实用类文本要丰富复杂得多,更能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新,进行个性化探究,它可能是与审美结合在一起的更高级的探究。这当然增加了难度,但也成为《2008考试说明》的亮点。根据苏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的体例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就应开展探究活动,而且近两年江苏高考已对探究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8考试说明》加大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当是必然的。

二、内容结构凸显江苏高考特点

准确认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才能深刻理解《2008考试说明》。与传统模式相较,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考查、评价、选拔等方面的理念和方法都有较大改革和发展,具体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统考录取看语数外三门总分,突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选修科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采用ABCD四个等级,淡化分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要上本科者选修科必须在B级以上;考生综合素质必须合格,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公民素质。《2008考试说明》就是在此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的。

1.结构调整。(1)板块调整。语文考试为150分钟,满分160分;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另有加试题,延时30分钟。试卷内容有必考、选考和加试三块。必考有四大内容: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选考内容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加试内容为文言文阅读、名著名篇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2)必考、选考比例调整。《全国考试大纲》要求必考内容占80%~85%,选考内容占15%~20%。江苏则必考为142分,占88.7%,比例偏高;选考为18分,占11.3%,比例偏低。但选修历史的文科考生另有40分加试题,与选考相加为58分,占总分的29%,则又高于《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文理科考生均加大了必考内容,选修历史的考生还另有加试,必考、选考两方面的增容,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2.加试区分。根据高考方案学业水平的等级划分,选历史科的考生有50%能达B级,但江苏省选修历史的文科考生多而录取人数相对较少。据测算,这50%中仅有40%能上本科,所以必须加大区分度,选考历史科的考生另设加试题40分。选考历史的文科学生也应当具有更全面更良好的语文素质,加大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3.分值提高。《2008考试说明》比《全国考试大纲》多10分,这10分加在作文中。以往作文高考分数偏低,说明作文教学有待加强。高考增加作文权重,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作文加分后也提高了录取总分,也有利于对理科人才的选拔。

4.权重变化。《2007考试说明》鉴赏评价的层级为E,《2008考试说明》则降为D。鉴赏评价中有些题目可能与探究题交叉,鉴赏中有所发现、评价中观点有所创新,就是在探究。对鉴赏评价层级的调整有利于其与探究题相区别。变化最明显的是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全国卷、2007年国家课改四省区卷和江苏省前几年的试卷,第一部分都是字词注音,现代文阅读一般放在Ⅱ卷,而《2008考试说明》将它调至开头,开卷就是现代文阅读。同时还加大了现代文阅读的分值,江苏2007年现代文阅读已从2006年的7题31分提高到8题34分,《2008考试说明》则进一步提高到8题38分。现代文阅读权重的加大,增强了时代感,更具实用性。

5.体现苏教版语文教材特点。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有强调人文性的倾向。2006、2007年江苏高考就非常重视选文和命题的人文性、时代性和经典性。20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的《麦天》,均文质兼美,具有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同时,这两道题也被公认为有探究性:《一幅烟雨牛鹭图》最后一问“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麦天》最后一问“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而作文方面,江苏高考题追求诗意和美感的倾向一向较为明显。

江苏新课程各科实行一纲多本,但语文基本上使用苏教版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秉承新课程理念,在内容、体例上有独到的呈现。教材呈现方式势必影响日常教学行为,日常教学又势必影响高考。新课程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以知识能力为体系,而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学习专题以探究为核心,在必修教科书中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学习专题强调的人文性和探究性,一定会在2008年高考中有所体现。

三、守正出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包括高考在内的语文课程改革只能是一个守正出新的渐进过程。守正出新,是传承和扬弃,是提高和创新。《2008考试说明》在结构、内容、赋分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守正中的出新。

《2008考试说明》较《2007考试说明》还有多处精细调整和修正,或更具体,或更准确,或有所提高。在“考试内容及要求”的“分析综合”部分,多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并且具体明确为:“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在谈到鉴赏评价时,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语言”独立出来,将原来对语言的要求“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改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并注明“‘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要求改为“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技能”,并将表达应用的能力层级由D级调到E级。

《2008考试说明》具有刚性原则,但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如在内容方面,对现代文阅读提出“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对鉴赏评价,提出“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在难度方面,提出难易比例为:易30%、中50%、难20%。具体试题的难度界定,不仅要根据课标要求,还要看具体学情。因为课标的要求很原则,没有也不可能细化,是难是易还是中,归根到底要以学生的掌握为尺度。

对选修历史科考生的加试很有创意,加试的三个题目从三方面立意:必考、选考部分侧重现代文,加试第一题则用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断句和问题回答可考查学生的功底,这一项侧重阅读的深度;第二题名著名篇阅读,可能涉及本已停考数年的文学常识,这一项侧重阅读的广度;第三题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是新题型,涉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这一项着眼于阅读的创新性。这三题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考查选考历史科的学生的水平。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4

语文科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定制的。对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语文卷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具体说明,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有助于学生复习时对《考试大纲》的理解。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说明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与要求”作如下具体阐释。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确定我省语文科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的理解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侧重于理清行文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学作品主旨。考查时也可与“鉴赏评价”综合在一起进行。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侧重于考查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一般考查小说中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考查散文中形与神、情与理等方面的关系及所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赏析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进行。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求。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显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三个方面内容。

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具体篇目和默写范围见本考试说明的“附录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侧重于“常见”。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指定句中字形相同的虚词,要求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对这些句式特点和词类用法的考查,一般放在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进行。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中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把握隐含在文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一般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在一起进行。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里是指鉴赏古代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常常对古代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只要求辨识正误而不要求拼写。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等。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和规范。(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采用非选择题形式。(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根据特定情境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一般是根据要求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为一句话或几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为几句话或一段话。“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根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主要考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目的等选择恰当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仿用和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根据特定要求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写和变换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考查可以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以采用非选择题形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侧重于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在现代文和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中,多要求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要求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写作范围、立意主旨、表达方式等。

(2)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包括两次意思: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考查时可以给予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而是要求考生在选择了某种文体后,必须按这一文体的规范去写作。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文章表达的感情自然、真诚,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思想健康”要求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要求文章言之有物。“中心明确”要求文章有清晰明确的统领所有材料的中心。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要求文章语言规范、准确、连贯。“结构完整”要求文章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正确”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要求文中使用现行规范汉字,书写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

2.发展等级(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指文章的见解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指文章材料充足,内容翔实。“论据充实”指论述时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形象丰满”指描述对象具体可感,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指所写内容情景交融,言近旨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这是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提出高一层次的语言要求。为了使文章有文采,或用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用灵活多变的句式,或用恰当形象的修辞,或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句。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材料新鲜”指文章选择的材料鲜活,具有时代特色。“构思新巧”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新颖别致。“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文章推出的新结论或创作的新形象往往是一般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有个性色彩”指文章能体现出考生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占20分。发展等级有四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6个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分,直至得到满分20分。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阅读题(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选修课程内容),占分比例约为44%;第Ⅱ卷为表达题,占分比例约为56%。全卷指定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查,占分比例约为15%。

试卷内容及占分比例: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约占23% 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显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

约占21%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约占16% 写作 约占40% 试题类型:

第Ⅰ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等,第Ⅱ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Ⅳ题型示例

附录一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题分析

附录二

古代诗文篇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篇目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

(四)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4.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 韩愈 *4.阿房宫赋 杜牧 5.赤壁赋 苏轼 6.氓(氓之蚩蚩)《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8.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 9.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10.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白居易 11.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三)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 *1.过秦论(始皇既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2.陈情表 李密 *3.短歌行 曹操 *4.兰亭集序 王羲之 *5.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7.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8.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9.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10.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12.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5

吴锦教授对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及思考

一、变化的背景:

① 明年的高考是新课改实施之后的高考

② 08年江苏高考会有一个新的方案,有和其他各省颇不相同的内容都要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但对过去的考查方式会有所继承,有很大的继承性。不是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的。

关于课改背景对08高考的影响:现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工具性在前,人文性在后,但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很难的,现在提阅读、鉴赏、表达和交流只不过是比过去稍

去稍微完善了一些。

教育部考试大纲规定的文本类型主要有三种:论述类、实用的、文学的。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要掌握这些,必然要透过富有思想内容的文本获得。课标中间提到了语文的运用能力,尤其提到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新的考试大纲有专门的文字叙述,所以高考中应当有这方面的体现。

课程结构性改革,各校表现得参差不齐,选修教材,多选择与高考联系密切的的课程,考试说明中有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但对应的不是必修和选修教材,甚至没有关系。

江苏高考方案对08高考的影响:

⑴平时的学科成绩、素质报告书,目前还是一种试探,模仿美国高考制度,但目前对高考的影响还很小。

⑵分值的变化,我的想法也是很糟糕的,学生很苦,而30分钟要完成40分,对考试说明的制定和实际命题来说,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高考说明,教育部实行的是统一考试,分省命题。除了北京上海有自己的考试大纲之外,其他各省都是根据教育部的考试大纲来进行命题的。所以江苏虽然很向往上海的考试模式,但不可能跟着上海跑,只能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受考试中心的框框束缚。

二、江苏的考试说明几经变化,现在已经定稿。不得不考虑各方面的意见。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分三大块,必考选考加试。

必考部分:

现在定下来的方案,第一块,现代文阅读(替换科技文),是文学类阅读,(20分,题型,简答题和表述题,不再考选择题)不是论述类,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希望能够了解这几种体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以散文和小说为主,也可以,实际上很少或不会,千字以内。选诗歌势必要选新诗,但新诗选材有一定难度,二新诗的命题也有一定难度。大体有两路,一是象征性比兴式的,有一定的哲理,如04年的《草堂•诗魂》,06年的《烟雨牛鹭图》;另一类是日常生活类的,比较平的,07年《麦天》,命题方式会有所不同的,复习的时候是否可以注意这两类文章的区别,表达、内涵、命题的角度小说,考试中心《林冲见差拨》,这一类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内容,一是分析作品结构和主题、分析鉴赏评价,主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语句的表现力,作品中的形象等等,大纲上都有体现。新增加了探究,按照大纲上讲,探究性阅读包括三个方面:不同角度层面发现作品的丰富意蕴,从内容和各个角度来探究思想性,二民族心理和人文性,主要注意时代背景、环境、细节、语言表达等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举例解释:

考试中心选《林冲见差拨》,“„„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一题。表现林冲的什么身份、性格、心理。

广东,“我们也不会刻意去制造一种泥泞„„”一题,怎样理解?

山东:“我不会怕冷,却会„„”一题,怎样理解?(寓意、象征意义)

另一题,“作者说人在„„的环境中,往往会„„,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价值?”也带有一定的探究意味。

江苏06,《烟雨牛鹭图》,“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思辨的角度。

07《麦天》,“麦天的忙碌和喜悦,把„„”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鲜亮”“滋味”的理解。学生都是去找句子,不是谈自己的理解,所以得分率很低。

好的探究题,可以因人而异,作出不同的解读,但一定是和文中有很深入的联系,让你透过字面获得深层次的思考。不是表面的。

第二块,古代诗文阅读(20分)

古文3题,3题,没有变化。四选三,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推断和想象。重点是实词。选文比较难,记叙类的文字比较浅易,便于学生理解,要压缩字数,今年570字,但信息量比较大,“率精锐顺江下”基本上都没有翻译正确。文言文的得分率相对还是比较好的。

关于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是15个,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与、于、予、则、之句子翻译9分,直译不要意译,实词要准确翻译,文意畅通,句意错也扣分,语气也要注意。

古诗鉴赏8分,唐宋诗词为主。要注意诗句的前后联系。注意诗中可能包含几层意思,理解不要过于单一。

名句名篇的默写,8分。14篇,《逍遥游》全篇

义务教育阶段,选25篇,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醉翁亭记、爱莲说、蒹葭、观沧海、使至塞上、送杜少府、行路难、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泊秦淮、无题(相见时难)、一曲新词酒一杯、明月几时有、游山西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过伶仃洋、枯藤老树昏鸦、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语言文字的运用(18)六选五

语音、成语、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简明生动连贯得体,选用、仿句变换句式

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关于标点符号、汉字书写规范放在作文中字音要关注07年的命题方式,注意读音与词义的相关性。

词语使用与病句复习时建议分类复习。

注意到金陵中学、南京一中的两次月考都基本是这种结构。近年来长句变短句比较少了,简明、连贯、得体,口语、书面语转换,大致可能延续变化比较大。

四、作文(70)

命题趋势

1.降低审题难度,要让他的精力放在表达上;

2.题目开拓的面可以比较广,不会只有一个方向,限制比较死,(必须跨过这道坎,不好)面要宽;

3.会有一段说明,主要是为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同学设想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想要获得高分,应尽量跳出这个范围。

五、选考(18分)

从文本上讲,包括实用类、论述类,二选一

论述类文章包括:论文、评论、杂文

实用类文章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

平常要认定一种文本训练,做的时候选择根本来不及

题型单选和简答,包括四题,很可能2单选6分,2简答(共12分)

内容和能力层级,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分析综合(筛选信息、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概括内容要点、评价作者在文章的观点和态度)(没有探究题)

六、文科加试(40分)

三个类型

文言文阅读(断句、划斜线,并回答有关问题)10分,断句6分,简答4分

名著名篇阅读。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等(15分)题型包括1道多选,一般选两个错误项,答对一个得两分,答对两个得五分(5分),两个简答题(10分)

例:巴金的家觉民、觉新、觉慧表现了(知识分子、反抗)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抗

例:关羽能够温酒斩华雄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

必须对文本熟悉

哪些名著名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24部作品,三国、红楼、呐喊、家、边城、女神、雷雨、欧也妮、哈姆雷特、老人与海。边城和雷雨课本上选了,就在那个上面延伸一点。《呐喊》(课本上有过一点),从命题的导向上来看,希望大家读这些作品。

简答题

例:老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包括了古今中外,减轻了学生负担。

建议老师分工合作做讲座,每人专攻一块。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5分)

中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

例文:根据文中所讲到的,分析,中国水资源存在哪些问题(全部要达到,要限制字数)

分析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存在哪些途径,文中没有,(会考虑到高校录取,涉及到法律、管理等各文科专业领域)

2014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 篇6

语文变化极小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与2013年相比,今年语文学科的变化极小,这透露出今年高考将会平稳过渡的信息。

近些年教育“减负”的呼声不断,其他一些省份《考试说明》中体现出“难度降低”的趋势,结合我省《考试说明》的些微变化,估计今年高考语文理解能力题的难度将会有所降低。

今年“语文参考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前四题和第6题,“古诗文阅读”板块的所有题目,以及作文题与去年的一模一样,从中可以看到“平稳”过渡的意图。参考试卷中大部分题目“不变”,考生更需关注那些“变化”的题目,其中三项内容考生尤其要引起重视。

其一,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第5题,该题是一道有关对联的选择题,其浓重的文化味与我省高考的一贯追求较为一致。

其二,“现代文阅读”板块的两篇选文。实用类、论述类阅读的文本是《张柠和格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话》,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文本在我省高考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的选文中从未出现过,而重视此类文本的阅读是网络信息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

其三,文学类阅读的文本《魔盒》已在2009年高考中出现过,此次出现在参考试卷中,似乎暗示着今年的文学类阅读文本以“叙事类”的可能性最大,重回小说文本也不无可能。

(郭天彪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数学难度与去年相当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2014年高考数学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试卷结构将保持稳定,在2013年的基础上,对个别内容作了适当修正。据此推测,今年的高考将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点,稳中有新,难度将与去年相当,不会有较大起伏。

2014年《考试说明》对个别内容作了适当删节。如文、理均删去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整节内容。

参考试卷与去年相同,但是理科解答题从五题增加至六题(在正式考试中,解答

题只考其中五道试题),前两题中数列、概率、三角函数“三选二”。

建议考生最后一学期在复习数学过程中抓住三点:

其一,重视基础。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立足课本,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方法的掌握,熟记概念、定理、公式等。不轻视基础题,做到会做的题不丢分。

其二,强调反思。数学的学习与复习需要考生做一定的练习,但是仅采取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更需要考生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所做过的题不过是一种知识载体,要通过这一知识载体去挖掘其中的数学本质,寻找其中的通性通法。

其三,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要做好知识的重新梳理,整理知识的主干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灵活应用。

(朱燕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英语试题难度不会降低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高考英语考试是“选拔性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近几年,浙江英语高考试题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已经处于较低的难度区间,因此为保持“必要的区分度”,高考试题不可避免地要保持“适当的难度”。

从《考试说明》看来,今年英语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求、题型与去年相同。第一部分语言知识运用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其范围一般不会超出《说明》中附录2“语法项目表”、附录3“功能意念项目表”和附录5“词汇表”的范围。词汇量仍然是2800个。第二部分阅读理解测试考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读懂书、报、杂志、网络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短文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生词量不超过3%),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题型包括主旨要义、具体信息、猜测词义、判断推理、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态度。第三部分写作要求考生能够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考试说明》使用的是2013年的样题,只是作细微的改动。单项填空第7题由原来考查形容词辨析改成了时态题。第9题虽然题目改了,但是考查的语法细目没有变,仍然是考查名词的辨析。阅读理解的A篇阅读换了,但是从文体和设题的角度看,没有明显变化。

建议考生在复习迎考时,要以阅读为主线,带动语言知识的复习、积累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蔺海滨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物理试题重视实验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物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不作改动。从2013年的高考试卷和2014年的样卷可看出,试卷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更体现物理学科有用、有趣的一面,同时更加着眼基础,注重分析物理过程,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减少难题、怪题和重复题。

建议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四个环节。

1.查漏补缺,关注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要关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订正,在错题处标注出出错的原因和正确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并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注意点和程序,及时寻找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

2.结合实际,关注生活,注重建模。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并能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一些难度级别不变,但考察角度更注重应用实际的知识点,如“静电现象的应用”,学生在最后阶段要加强联系生活、科技的实际问题。

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近两年的实验高考通过照片提供真实的实验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细节的把握,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对实验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必须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复习,既重“物”又见“理”。

4.重视解题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适当参考近年来高考的参考答案,了解图示、文字和公式在解题中的表现方式。

(翁丽波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化学试题难度保持稳定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化学《考试说明》总体保持稳定,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和依据、目标和要求、范围和内容、试卷结构以及试题题型和分值分布等方面的“说明”未作修改。

各知识点不超出《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化学·2009版)中所规定的要求,注重测试能力,在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复习中应该脚踏实地落实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能力,注重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提升、学科

素养的形成。

按《考试说明》,“考试范围和内容”中关于“

(五)化学实验”的第12条“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处理”改为“能对化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结论”。这一条修改,使“考试范围和内容”更明确、更准确,体现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能有效落实“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尤其为突出“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考试命题的依据。

相对而言,“参考试卷及答案”的化学试题变化较大,7道选择题换了3道,4道大题换了3道。尽管如此,相信2014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与前几年相比不会有大的变化。

(顾松挺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生物考试内容有所调整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生物考试内容有所调整,必修部分有5处调整,选修IB中选修1的要求没有改变,但选修2有两处调整。在调整考试内容的同时,考试难度也有所提高。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考生应主要做好五点。

1、全面复习考点所涉及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及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应用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复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2、注重习题的选择和组卷。从这次的样卷来看,试题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小的变化,例如:六道选择题都是对必修1、2、3的考查,选修3的内容(农业生态工程、原生质体培养)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30题和第31题,所以多种组卷形式的练习对于学生的临场应对是有益处的。

3、重视实验复习。掌握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书本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分析能力,并能提出实验思路,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

4、注重答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用准确科学的生物学术语答题。

5、关于选修1部分,从去年的考题明显可以看出,单纯记忆课本知识已经拿不了高分,学生要注意用学过的实验方法和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韩瑛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陈慧霞 镇海中学一级教师)

地理存在三大变化趋势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2014年地理高考命题可能存在三大变化趋势:

一、就区域发展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命题中会越来越重视对区域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论证能力的考查,区域主观题的命题趋势可能转为对区域的某个具体化主题进行逐层深人式探究。

二、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特征、存在人地矛盾的区域等都可能是考试重点。

三、更为重视对信息的现场获取能力和解读能力。

针对以上可能的变化趋势,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决突破区域定位瓶颈。空间定位是区域分析的前提,区域定位是解开各类区域试题的“钥匙”。要通过难点分散、结合试题等多种方式突破区域定位的瓶颈。

2、结合某区域,以某一地理要素为主线,深入进行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3、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善于从区域联系和区域差异的角度,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4、加强对知识的重组和加工,针对薄弱点、重难点做针对性训练。注重相似题型的整理和拓展。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和错误的答题习惯。

(余勇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历史试题形式没有变化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2014年高考历史不论是试题形式还是试题难度都将保持相对稳定,命题依旧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考生后期复习应注意:

1、抓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最好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考点全面落实,逐一梳理。注意知识的内涵、外延及逻辑关系,同时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也要给予特别关照。

2、要加强对专题知识之间和各模块之间知识的梳理与整合,重视对历史现象发展线索和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掌握。建立起以通史为主线,兼顾专题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3、强化通过文字、图片、图表、数据资料等形式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训练,获取与主旨相关的有效的信息,排出干扰项,同时要准确地与教材相关知识的对接。

4、主观题注意小切口、深分析和答案开放,注重探究等问题。

5、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去认识和审视历史的发展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善庆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从《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看,政治试题的选材与设计、考核目标与考查重点、题型与结构、各模块的分值和比重、试卷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基本上与2013年浙江高考保持了连续性,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建议考生在最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做到四点:

1、梳理考点,夯实基础。根据《考试说明》,以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为基本单位梳理各考点,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2、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平常的训练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答题思想性、逻辑性、规范性训练,通过强化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效性,培养政治学科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尤其要突出准确而完整地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而快速地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总结反思,提高技巧。在平常的训练中要反思复习和做题的时间分配、反思错误和失误,逐步积累应试技巧,提高审题速度和解题成效。

4、关注热点,关注生活。高考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热点材料不回避,复习时一定要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与这一热点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篇7

何以言之?

一是高考语文试卷长期模式化直接导致了良莠不齐的试卷泛滥成灾。走进大大小小的新华书店,繁荣昌盛的《题王》《题霸》《秘籍》《内参》《同步》《兵法》《高仿真》之类的教辅材料一定会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打开来一看,多是东拼西凑,你抄我我抄你,换个体例或书名就出来蒙人骗钱。

教师也省心了,照着配套的教师用书就敢开讲,即便不会讲还有详解答案,谁还管试题的针对性如何,谁还管学生做题后的效果如何,谁还管试题答案的科学性如何,谁还管孩子们的负担如何……只要形式上有点相像就是命制成功的试卷,就可以强行地压给学生去做。课上做,课下做,考试做,不考试也做,几代人逼着守着孩子们做……搞得学生除了做题之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语文了。做题的量上去了,准确率也高了,但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却大大地滑落了。做文字题时斤斤计较,务求正确,平日里却对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做病句题的时候能找到正确答案,但在课文和媒体上却找不出一个病句,更谈不上听出病句了;阅读题是会解答了,但自己读书时却抓不住要点,也欣赏不出个门道和味道;应试作文会写了,说话却还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就是写个考试总结都干干巴巴,条理不清。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读得太少了,写得太假了,想的和做的都太功利了,已经远远不是在学语文,并且早已没有一点儿学习语文的乐趣了!

二是高考语文试卷长期模式化直接导致了集体趋利心理的膨胀。明眼人都清楚,现在的语文教辅资料和高考辅导等早已都产业化了。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市场依然在高定价高回扣的潜规则下一派欣欣向荣。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只要能把资料推销出去,只要能赚钱盈利,只要能满足一己私利,谁还管这些资料的质量如何,谁还管这些资料是否已经压得学生都喘不过气来了,谁还管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身心健康状况怎样!在这种集体趋利心理膨胀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已成为“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成为“最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最令学生反感”、最缺乏学生生命感受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怪象似乎只有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才能发生!

三是高考考试说明对此怪象更是推波助澜。考试说明每年都有些新玩意儿,有点微调似的新面孔,有时就是换了几个词汇,也许就是想把话说得更严谨一些。可就是这么个东西,年年都搞得神秘兮兮的,都要求每所学校的高三语文老师认真研究,甚至要钻到字缝里窥出微言大义,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地备考。笔者认为,这无疑更强化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的心理,给本已深陷沉疴的语文教学又雪上加霜,更加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和异化。这些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清楚,但为什么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呢?很简单,考试说明不仅对高考升学有利,对很多人也都有利,此其一;考试说明就是某些部门的财路,没有哪个傻瓜会自绝财路,此其二。最近,举国都在控诉、声讨网络黄毒,痛斥它简直毁了我们的下一代。但细想一下,哪个不晓得黄毒会毒害青少年,但为什么一些人、一些网站偏要那么做?据报道,国家管理网络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都有2.6亿元的网络注册管理费进账,可他们却把网络域名注册权层层下包,只要交域名注册管理费,一个人就可以注册几十个域名,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域名注册管理的混乱。是什么在驱使某些人可以视下一代人的灵魂健康于不顾呢?只有两个字——利欲!利欲熏心,天大的窟窿都敢捅,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又算什么!

总之,高考模式化试卷和考试说明早已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深陷沉疴,病入膏肓了,早该休矣!只要我们能取缔高考模式化试卷和考试说明,天就可能晴一大半儿了。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大纲已定,考纲亦已定,但就是不定高考试卷的模式,就是不让你摸到每年都考什么、试卷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反正不超纲就是了。这样一来,势必逼着语文教师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按照大纲和新课标教语文,那语文教学能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还会出现“全民”命制模拟试题、为谋私利而不顾一切的混乱局面吗?那些资料还会有这么大的市场吗?可怕的是,我们正处于全民麻木的冷漠期,正处在集体无意识的趋利期,正处在有识之士想说又不大敢说的混沌期!

高考语文模式化试卷和考试说明当休矣!

上一篇:整脏治乱制度下一篇:基层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