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精选8篇)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1

按照学校和高三年级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现将参加此次会议的精神和感想汇报如下:

研讨会共进行了两个讲座,第一个讲座主讲人曾玮(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2010年广东省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阅卷组题组长。)第二个讲座主讲人尹德荣(韶关市一中地理科组长,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考备考专家。)尹老师所作报告内容,在地理科组会议上汇报。我主要就曾玮博士所讲内容进行汇报。

第一部分,回顾反思2010年高考。2010年.是广东省实行文科综合考试的第一年,文科综合的考生达279865人,比理综的报考人数略少。而2011年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补习学生也将增多,因此文科考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形势不容乐观。

地理题型设置:地理科共13道题,其中选择题11道,每道4分,共44分。非选择题2道。其中第40题26分,41题30分,合计56分,总分为100分。试题的布局位置为一前一尾。试题的难度中等,但从综合题的阅卷结果看,考生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地理平均分为56.25分。而文综的平均分为177.1分。可见地理的分数值在文综的科目来说很低,是拉分的科目。而且地理学科的非选择题的答案特点来看,字数远远的要比历史、政治的字数要少得多。因此曾教授建议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应该先做地理的题目。

第二部分,2010年高考地理科考试存在的问题。

1、区域定位不准确

地理科综合题的考查,大部分都是以区域为载体来考查考生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是结题的第一步。例如第40题的第一问,只要考生能够看懂“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找到图中的图例“中国商品出口方向及总额”,就可以准确作答。许多考生却答成了“非洲”、“南美洲”、“拉丁美洲”、“澳洲”、“大洋洲”、“美洲”等,不能正确地对图中所示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2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许多考生存在着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计算和地理分布等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即便是考查非常基础的地理专业知识也错误频出。

另外,考生在答题的时候,错别字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填空题,一旦有错别字就不能得分,应该特别因此考生的注意。

3.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欠缺。

在地理科的综合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文字信息和图标信息。考生在解答每道题的过程中,都需要从试题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调用自己的存量知识,如果不能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不能进行准确的解题。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包括从试题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和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的答案就在图表信息中,只要看懂图就可以得出答案。如第40题的第(1)问、第(3)问以及第41题第(1)问的第一空、第二空,第(2)问的第一空,都可以直接从图表中获取答案。这一部分试题的分值大概为19分,占综合题总分的三分之一强。

4.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其思维主要有:试题问什么?需要从试题中获取哪些有效的地理信息?需要调用头脑中的哪些存量知识?从哪些方面去解量题?而许多考生在看到试题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在教这一内容时是如何讲的,该题的答题模式是什么,然后就将他们套上去,而不是根据试题的设问进行分析解答。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不针对试题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导致所回答的观点不是针对具体的地理问题的是针对某一类问题的。

第二种是答非所问,解题的针对性不强从而失分。例如第41题第(4)问,“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2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很多考生答案设形成产业链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要求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可许多考生却忽略了这一条件。而没有从产业链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引进这三类工业部门,所以就不能得分。

5.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

任何一门学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其专业的语言和专业的表达,学科性特点是最根本的特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

第三部分、错误的归因分析

1、初中地理知识普遍欠缺。在现行的学制下,考生一般是在初中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地理科,初三的时候没有地理科,所以,大部分的考生初中地理位置的基础非常薄弱。

2、第一轮复习过快基础不扎实。

第一轮复习过快,考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以没能进行了有针对性 的巩固练习,所掌握的地理位置知识零零碎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面体系,以致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薄弱。

3、重知识面掌握轻能力培养。

学生在复习资料迎考的时候,重视的是各知识点的复习和练习,却不太注重地理位置能力 的培养。广东文综卷地理科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面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4、重现象分析轻原理归纳。

文综地理科综合防治题中,其实都是给考生一些地理现象或地理位置问题,让考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规律、地理位置原理来解释这一地理现象或者解决这一地理问题,考生寻地理现象分析或者地理问题的解决仍然仅停留在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理上,导致在答题时总是用地理现象解释地理位置现象。其实地理科的综合题,尤其是其中的开放性试题,都是需要考生运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去解释地理现象或者解决地理问题的。在读懂了问题的关键之后,考生就不容易出现答题的方向错误。

四、备考策略

1、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地理位置主干知识面结构图。实行文综考试方案后,试题的覆盖面明显缩小高考不可能覆盖《考试大冈》中所列出的全部考试内容。只能以抽查的方式考查地理基础知识面,而其中《考试大冈》中所列出的主干部知识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可以按照模块或者按照专题来构建地理主干知识结构图。

2、突出地理能力的培养。

文综卷地理科的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的主干部知识和基本能力,“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生应注意突出培养如下能力: ①空间定位能力。②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③获取与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④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⑤地理探究能力。

3、训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技巧。

从阅卷的情况看,考生综合题的得分率。与考生答题不规范,文字表述不准确、不全面,口语化严重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多角度表述。将一些重要的观点或者是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定在前面。

第二、按条理分点表达。第三、把握答题的关键词。第四、就事论理而不是就论事。

曾老师同时还展示了部分考生的答题卷,对我们教学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考生试卷涉及到保密问题,所以在课件中删除了。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2

一、认真揣摩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从教学角度来讲,研究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教育价值,整体规划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选准教学角度。在课程观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还要求教师的引导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二、把握文综模式下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试卷,可以发现文综模式下的历史学科考试有以下特点。

1. 重视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即强调“以能力立意”。具体表现为:(1)更加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2)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3)增加应用性、能力型试题;(4)适当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给考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考能力;(5)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有利于人才选拔;(6)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适当增加开放性、研究性试题,鼓励考生创造性地答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科的整体性,即要求考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有整体观念。

3. 重视学以致用,强调考生善于运用知识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

4. 试题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较浓的人文色彩。特别重视学科知识与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自然、人口等热点问题相联系,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前途、人类的命运,确立正确科学价值取向。

5. 试题新颖巧妙,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同一组材料汇聚了多学科的知能要素,不同角度的设问,使整体的综合与局部的独立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6. 学科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学科内知识考查的非系统性相统一。命题更多考虑的是联系实际的广泛性和典型性,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成为主体。

把握了文综模式下历史学科考试的上述特点,有助于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采取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必须构建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发展学生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很多,这里例举两种模式,仅供参考。

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该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教学流程为:提出问题—学生质疑—教师释疑—综合训练。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第一步,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列出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自学、探究。第二步,学生发表见解,特别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或提出相关问题大胆讨论和联想。第三步,教师及时给以评价,指明得失,引导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步,综合训练,即多科知识适当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社会观念和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开放教学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2. 情境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于先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景,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从而使学生感悟认知历史知识,避免向学生强行灌输、要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其教学流程为: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讨论释疑—综合训练。

上述教学模式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历史学科双基教学,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了学科能力,培养文科综合能力的目标才能实现。相反,如果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走捷径直接进行文科综合能力的训练,就必然使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成为空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3+文科综合”高考模式后,高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要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系统传播基础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材料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推理、判断、抽象、概括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历史学科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打下深厚的基础。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3

一、地理非选择题的评阅情况及反映出的问题

第36题: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答案: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

本题平均得分:2.13满分率:11.1%0分率:64%

出现的问题:

许多学生想从位置上来判断或者说是记忆地形,实际上不需先定位,况且有的空间定位还不准,这是出现的主要错误,也是本题零分率高的主要原因。具体问题如下:

①审题不清:a.写出整条河流经的地形类型;b.分端点答;c.罗列5种地形类型;d.地形区与地形类型不分。

②表述不明:a.判断理由时,不知道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b.不知道怎样去表述。

③错别字严重:“低”写成了“底”或“第”、“支流”写成了“枝流”、“盆地”写成了“盒地”等。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答案:流域位于赤道地区(2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3分);流域大部分为盆地(2分),集(汇)水区面积广(2分)。

本题平均得分:4.8 满分率:19%0分率:12%

出现的问题:

只描述具体的经纬度位置,而没说明位置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如答“在0°纬度带附近”;将与降水的关系写错,如答“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位置弄错。具体问题如下:

①空间定位不准(例如:华北、长江口、亚马孙平原……);

②地理用语不规范(例如:多下雨、下雨大、水系密布、河流广布等);

③对盆地地形有利集水,大多无此概念。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形高差大(2分),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

本题平均得分:3分 满分率:0.15% 0分率:40%

出现的问题:

①审题不清:“指出”和“分析”混杂在一起,导致得分率低。理不清“指出”原因和加以“分析”的内在区别,实为“因果关系”。如果考三角洲的形成的条件,考生会很熟练地回答“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泥沙沉积”,但考河口三角洲没有形成的原因,考生则无所适从,寥寥数语,得分不高。而标准答案正是以“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两方面展开分析的,而且图中已经给出了等高线、经纬度等信息,考生据此可以进一步推理“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G河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分布,水土流失较轻”。

②知识漏洞: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基本原理不明、赤道盛行下沉气流。

③表述不当:“植被覆盖好”表述成了“草多……”。

④分析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能力欠缺,习惯于死记硬背。

第39题: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答案: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2分),距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4分)。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4分),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2分)。

本题平均得分:2.5满分率:0.2%0分率:35%

出现的问题:

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分别说明”这一关键词,而是笼统地罗列“受中纬西风的影响”,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受山地地形影响,多地形雨”。尽管在每一句话前面加了序号或分段,但无法确认答案的每一要点是针对土尔扈特还是伊犁河谷地以致于失分不少。答题的有效性、规范性欠佳,成为2008年许多文科考生的通病。

另外,说明土尔扈特汗国水资源丰富的原因时,有考生写“受暖流影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受北冰洋寒流气候的影响” “受副极地低压影响”等。实际上,“暖流”和“暖湿气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发生在海洋,后者发生于大气层。欧洲西部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土尔扈特汗国位于中亚,远离大西洋,“距大西洋较近”是相对伊犁河谷地而言的,形成的降水原因各有侧重。虽然试题没有要求考生进一步阐述土尔扈特的降水成因(西风与西伯利亚寒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降低了难度,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考查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具体问题如下:

①答题格式不符题干要求:a.混在一起,不指代;b.没混在一起,但答时指代错误。

②知道原因,但不善于组织答案。

③基本原理知识欠缺:a.未能真正理解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差异;b.忽视距海远近。

④表述不清:如对“地形雨”的表述,心明而写不明。

⑤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冰川融水、冰山融水、积雪融水、高山融水、高山融雪、高山流水等;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湿气流;西风带和西风漂流等。

⑥错别字:融→溶、螎、滆(gé);地形雨→地型雨;伊犁河的“犁”→利、梨等。

(3)土尔扈特汗国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答案:冻害(气候寒冷)(3分);缺水(干旱)(3分);缺草(料)(3分)

本题平均得分:2.4 满分率:0.8%0分率:38%

出现的问题:

只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而没指出“自然的威胁”;位置错,主要的威胁也就错了;答成了人为的原因。具体问题如下:

①审题不准:a.时间定位不准(夏季);

b.答的不是自然原因(少部分)。

②概念不清,表述不准:

a.天气与气候分不清(天气“干旱”、气候“干燥”);

b.严寒(寒流、冰冻等)。

③知道原因,但不善于组织答案。

④不能充分挖掘材料信息,没答“缺草(料)”。

⑤错别字:旱→汗、捍等;严→炎;稀少→希少……

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地理综合题平均得分率低于地理卷总得分率,各小题零分率都很高,但个别题也有一定的满分率,地理成为文科综合中的“瓶颈”,而综合题又成为拉开总分的“分水岭”。

二、引发的相关思考

赏析每年的高考试卷,可以从中获取可贵的启示,反思后,联系复习备考中的问题,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制定更为有效的行为策略。

1.注重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文科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结合实际,我们要不断增强学习兴趣,与老师同学交心谈心,释疑解惑,树立信心。

2.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锻炼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锻炼。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以第39题为例,“在哪里”(区域定位)——欧亚大陆内部或中亚,“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威胁有哪些,“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3.注重图表分析

高考地理题不离图,且趋于图表多样,设计新颖。要提高读图能力,需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突出“图”的地位,利用图为载体,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图像的认知。复习中应针对图像进行专项突破,将图像分类,在同一类中对图进行变式解析,加强图像转换的思维锻炼。如平时简图复杂化或复杂图简单化。同时,还要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以0°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4.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锻炼,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要求阅卷教师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考生对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大家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地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同时,可根据自己兴趣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亲身的体验。例如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就得到扩展,如汶川地震可结合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扩展。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规范了语言表达。

5.从典型题例中分析总结思维方法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4

文科综合 地理部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144 分)图 1 示意近8 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读图完成 1-2 题。

1.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

A.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 B.太平洋沿岸地区 C.五太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 D.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2.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与技术 B.政策与市场 C.能源与交通 D.土地与劳动力

图 2 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2000 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图 4 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 8-9 题。

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宰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9.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图 5 中 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读图

完成 10-12 题

10.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11.若观测到 M 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 12 时 40 分,则 M 地大致位于

A.66ºN,110ºE B.67ºN,110ºE C.66ºN,130ºE D.B.67ºN,130ºE 12.若在 M 地垂直立竿.则图 6 中 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7.(37 分)图 13 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 分)

(2)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 分)

(3)据表 4 归纳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 分)

(4)分析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12 分)

选考部分(40 分)

40.(15 分)地理

在 A、B、C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答题号后面的方框。A.[选修 2—海洋地理] “海洋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图 15 示意东亚部分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海岸类型,并说明该海岸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9 分)

(2)简述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6 分)

B.[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 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 的特点。图 16 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 原因。(9 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 分)

C.[选修 6—环境保护] 图 17 为 2000 年中国南北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 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C .A

7.B

8.C

9.A

10.D

11.B

12.D 37.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 R 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4)城市密集,经并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40.

A.[选修 2—海洋地理](1)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有众多的海蚀地貌景观.海域水浅,光照充足,水生±物多样;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2)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变暧)等。B. [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温热,风化强,多暴雨。(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5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500米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米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1.“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甘肃省酒泉市的瓜洲,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因风能丰富被称为“世界风库”。近几年,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打造“风电三峡”工程阶段。据此,完成4—5题。

4.甘肃酒泉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该地区

①身居内陆,温差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③狭管效应,风力加大 ④多草原,缺乏风力屏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甘肃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有利于

A.解决甘肃能源缺乏状况 B.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 C.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D.发挥甘肃劳动力丰富优势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吸引苹果、中兴和酷派等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累计生产手机4亿部,2015年手机产量达1.39亿部。另有手机研发中心、生活小镇、准时达电子商务、苹果手机翻新维修、航空物流园等多个相关项目建成和推进。据此,完成6—8题。

6.郑州航空试验区将力争打造成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作为发展目标,其主要得益于该地

A.自然资源丰富 B.劳动力资源充足 C.消费市场广阔 D.协作条件优越 7.郑州航空港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能够

A.增加手机生产成本 B.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C.减轻环境污染 D.提高产品创新力 8.目前手机可通过手机商务进行销售,可能导致

A.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B.削弱产品的市场开拓 C.降低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要求 D.增加产品的流通环节

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国家,丹吉尔是摩洛哥的免税工业园区。目前进驻的有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汽车配件、电子、服装等产业、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据此,完成9—11题。

9.该地区西部附近鱼类资源丰富,其主要影响条件是

A.盛行上升流 B.寒暖流交汇 C.大陆架狭小 D.河流入海口 10.影响图中甲处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的因素是 ①地形 ②洋流 ③大气环流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丹吉尔工业园突出优势是

A.劳动力廉价 B.地价低 C.地理位置优越 D.政府支持 3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城喜阴凉类的鱼虾养殖增多,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2017年1月11日,在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周巷水库和长河镇长河水库水面上,全国最大规模“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投运,项目总投资18亿元,总水域面积4492亩,总装机容量达200兆瓦,预计年均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

(1)简要分析“渔光互补”模式对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8分)(2)描述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后对鱼虾生存环境的影响过程。(3)说出“渔光互补”布局的区位条件。(8分)

37.提起墨西哥,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墨西哥人头戴的大草帽。墨西哥有一句话,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足以看出草帽在墨西哥人心中的地位。读“墨西哥主要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墨西哥的地形特点

(2)简述墨西哥人喜欢带大草帽的原因。

(3)墨西哥境内植物资源丰富,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4)几年前,墨西哥国会对能源法进行了修订,放开了国家对石油开采领域的控制。吸引了多家国际能源巨头为此展开激烈竞争。若你是政府有关人员,是否赞同放开对本国石油资源的开采领域的控制权?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在海南省三沙市蔚蓝的海面下,有一片美不胜收的“热带雨林”。五光十色的珊瑚摇拽多姿,组成海底森林,变长各种海洋生物的“乐园”--------这样的美景,是“美丽三沙”中最美的部分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试分析三沙市游客日益增多的原因及对当地带来的影响。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调查显示,全国90%地下水被污染,其中,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的面积达六成。环保部门初步判断,我国地下水污染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地形水形势已刻不容缓。简要分析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措施。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1.C【解析】当晴朗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升温较快,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开始凝结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受到强烈的西风影响,于是“旗云”飘扬在峰顶。阴雨天、日出前后及晴朗夜间由于气温较低,热空气不会沿坡面上升,因此不会形成“旗云”。故选C。

2.D【解析】“旗云”和山谷风、华北季风以及湖陆风的成因相似,都与热力性质有关;盛行西风是位于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与热力原因联系不大。故选D。

3.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若“旗云”上掀,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选项A错误。若“旗云”下倾,表明对流运动弱,风力大,不易登山,选项D正确。“旗云”飘动的位置与高空风力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选项C错误。

4.D【解析】甘肃酒泉的瓜州深居内陆,温差大,风力较大,①正确,靠近冬季风源地,②错误;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加大,③正确;多戈壁,植被稀少,④错误。故选D。

5.B【解析】甘肃当地经济落后,对能源需求量较小,因此不存在能源缺乏问题;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因此利用风能发电可提高风能利用率;甘肃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少,因此对增加就业机会影响不大。故选B。

6.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手机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该地得以建成和推进,因此协作条件优越,有利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成为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故选D。

7.D【解析】郑州航空港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使不同手机生产厂家信息与技术交流加强及企业竞争加剧,为促进各自企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利于不同手机生产厂家以提高产品创新力。不同手机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会降低手机生产成本;由于对于消费市场距离影响不大,因此没有降低运输成本;手机生产厂家在该地区集聚,对环境问题影响不大。故选D。8.C【解析】由于电子商务多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进行网上销售,因此降低手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要求;产业升级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手机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对产品升级换代影响不大;手机销售通过电子商务不会削弱产品的市场开拓,会增加市场开拓;手机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通过厂家售后部门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会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故选C。

9.A【解析】该区域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受离岸东北信风的影响,图示海域盛行上升流,带来海洋底部营养物质,引起鱼类在此汇集;该海区没有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大陆架宽广是形成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因为大陆架宽广光照资源丰富,水温适宜,有利于鱼类的生存;该区域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数量和水量并不丰富。故选A。

10.B【解析】冬季甲地西侧位于盛行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于甲地东侧的背风坡。故选B。11.C【解析】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离欧洲比较近。丹吉尔工业园位于摩洛哥的北部,直布罗陀海峡和大西洋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故选C。36.(22分)

(1)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鱼类生存环境;缓解能源紧张;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每要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太阳辐射到达河面之前,受到光伏板的阻挡,到达河面的太阳光照面积减少;(3分)由于到达河面太阳辐射较小,河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此河面温度较低,适合喜阴凉的鱼虾生长。(3分)

(3)水域面积较广地区;(2分)太阳辐射能丰富且常规能源短缺地区;(2分)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地区;(2分)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2分)37.(24分)

(1)以山地高原为主,(2分)沿海平原面积小;(2分)地形有起伏,有火山分布。(2分)(2)海拔高,光照强,可以防晒;(2分)雨季时,降水丰富,便于遮雨;(2分)当地草类资源丰富,便于取材。(2分)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分)南北所跨纬度广,水热差异较大;(2分)山地垂直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2分)

(4)赞同:石油资源丰富;(2分)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量大;(2分)会增加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2分)

不赞同:增加本国能源风险程度;(2分)开采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2分)本国经济效益较低。(2分)42.(10分)

原因:旅游景观独特;(2分)居民收入增多。(2分,其他要点合理即可酌情给分)影响:增加当地经济收入;(2分)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2分)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2分)43.(10分)

污染来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倒灌;(1分)工业污染用水;(1分)农业污染用水;(1分)生活污染用水。(1分)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6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诸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目前,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刷漆、组装、产品检测等生产环节。2015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城中的应用。2016年我国某知名家电企业收购了德国某机器人公司。据此完成4-6题 4.工业机器人目前广泛应用于 A.建筑设计

B.汽车生产

C.桥梁建设

D.矿山开采 5.我国政府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原因有 ①劳动力性别比失衡 ②人口老龄化加剧 ③劳动力工资上涨 ④人口素质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我国某知名家电企业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品牌影响B.加强家电研发C.扩展国际市场D.实现转型升级

下图示意某年6月球东沿海某地理事物分布(图甲)和海水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乙)。据此完成7-9题。

7.六月,琼东沿海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根据乙图推断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A.浮游生物 B.降水总量 C.光照资源 D.风能资源 9.与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时空分布最相似的海区是 A.澳大利亚西部沿海 B.秘鲁西部沿海 C.索马里东部沿海 D.美国东部沿海

平顶山顶部沉积物的厚度与沉积物底部基岩的陡缓密切相关。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中某海底平顶山等深线和沉积物等厚度线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该平顶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岩浆喷发冷凝--海水侵蚀破坏--地壳上升中接受堆积 B.岩浆喷发冷凝--海水侵蚀破坏--地壳下沉中接受堆积 C.海底沉积物固结成岩--地壳断裂抬升--海水搬运堆积 D.海底沉积物固结成岩--地壳褶皱隆起--海水搬运堆积 11.M,N两处沉积物厚度差异反映两地基岩状况的差异为 A.M处低而缓、N处高而陡B.M处高而缓、N处低而陡 C.M处低而陡、N处高而缓D.M处高而陡,N处低而缓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玫瑰多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花期日照时数需大于8小时。厄瓜多尔被称为赤道上的玫瑰园,这里的玫瑰花花冠饱满硕大,衣色鲜艳绚烂,不易凋谢,在中国市场广受赞誉.2016年我国某电商企业在厄瓜多尔承包万亩玫瑰花田,建立直供鲜花基地,计划将鲜花直销国内。

(1)说明厄瓜多尔玫瑰主产区玫瑰花品质高的气候和土壤条件。(8分)(2)分析科技因素在厄瓜多尔玫瑰花直销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6分)(3)近年来,我国玫瑰花市场需求息剧增长,电商企业设想用海运替代空运运输厄瓜多尔玫瑰花,请说出这种设想的依据。(8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云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6分)(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问题①:分析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可行性。

问题②:从转变乌伦古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措施。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砚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小亮拟于7月到下图所示区域旅游,他计划先去游览吐冬番盆地的火焰山,然后去攀爬天山博格达峰附近的冰川。

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说出小亮去两地旅游需要准备物品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荷兰西南部莱菌河和马斯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河汊交错。为抵御风幕潮灾害,荷兰人在河汉处建说多道防潮闸坝。

简析这些闸坝对闸内水环境的影响。

地理参考答案

1-5DBABD

6-10DCACB

11A 36.(22分)(1)厄瓜多尔玫瑰主产区位于赤道地区,每天昼长约12小时,大都满足8小时日照时数;位于高原和山间盆地,海拔高,(上升气流较弱,对流雨较少)光照充足;纬度低、海拔高,全年温和(或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受火山活动影响,火山灰覆盖,土壤肥沃。(答对两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8分)(2)互联网科技减少了鲜花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科技促使交通运输朝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费用;冷藏保鲜技术进步,可以保证鲜花品质。(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3)海运运量大,适应急剧增长的玫瑰花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延长了鲜花保鲜时间,提高了海运速度;厄瓜多尔玫瑰花不易凋谢,保存时间较长。(答对两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8分)37.(24分)(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2分)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2分)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2分)(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2)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答对两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8分)(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4)问题①:(5-6月)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问题②: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42.(10分)去火焰山需要准备

防暑药品:吐鲁番盆地夏季白天酷暑难耐;饮用水:吐鲁番盆地炎热干燥,需要更多的饮用水;保暖衣物:吐鲁番盆地昼夜温差大,夜间需要穿毛衣适当保暖。去冰川需要准备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7

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内涵

所谓文科, 又称人文社会科学, 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总称。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和专业, 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所包含的学科和专业均可算为文科。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是指依托于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平台, 对各具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进行创新融合, 将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 共同参与完成某具体实验项目, 从而实现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资源高度集成和高效利用的教学模式。如对一项“ (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传统手工技艺的开发利用综合实践项目”可由文化产业管理、广告、艺术设计、新闻学、秘书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 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旅游产品设计、广告策划、新闻报道、会议筹备、旅游项目管理、产品品牌包装与营销、公关策划等专业训练为一体。这种综合集成的实验教学以“集中管理、统一建设、综合实验、开放共享”为原则, 通过打破专业藩篱,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其“以项目为载体, 面向多个专业, 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协作, 同时利用多个实验室来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灵感, 使学生提高了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而且在与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 也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对文创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明显弊病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积累、轻具体操作, 相邻专业之间条块分割, 缺乏互动与合作, 学生所学技能单一, 没有相关专业之间的联动, 难以培养出能与市场对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对文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就是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为依托,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影视、动漫、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旅游管理、新闻、公关等大文科专业的交融互补, 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构建情境化、仿真化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通过加强创新性实验训练, 促进学生多元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关键点在于相关学院和各专业之间须实现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实验设备条件和对接社会企业资源等的共享和学科认知结构上的相互融合, 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基础+艺术素养基础+规划设计 (艺术设计、传媒制作) 技能”的复合型创意人才①。

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对文创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

(一) 构建跨学科实验教学团队

我国高校原有师资配备处于专业分割、以邻为壑的状态, 文化创作、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 彼此缺乏整合与交流合作, 导致文艺创作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 而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教师又不懂文艺创作, 这种师资配备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不符合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②。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要实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目标, 首先须得在教师层面打通专业壁垒, 组建一个由文化创意相关学科与专业背景的实验教学团队, 积极鼓励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 以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其次要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各专业实验课程任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知识点以及实验内容, 联合制定实验教学的方向, 共同协商选定具体的实验项目, 探讨拟定整体实操方案以及预期教学效果。而教学团队成员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亦同时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 改善了知识结构, 达到专业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理想状态。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每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实验课程项目。

(二) 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跨专业的学生组合共同操作同一实验项目, 如果涉及的专业设立在不同的院系, 那么这其中所需的统筹兼顾单靠某个教师或某个院系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而要实践这样的设想, 须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从学校顶层设计, 由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宏观统筹安排, 以对各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完成特定实验教学项目为形式, 建立一套完整的、便于操作的联合培养方案, 尤其对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 应将不同专业学生须在综合实验项目中涉及应用到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学期开设。相对而言, 在大三时期开设综合实验课程较为合适, 因为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积累, 综合实验项目的整体运作正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之前所学的理论更易融会贯通和理解运用。而经过综合实验课程情景式的仿真实践训练, 也为学生在毕业时选择通往就业或创业之路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

(三) 创新设计实验操作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讲课+实验”的模式, 学生往往根据先听老师讲了一大堆的理论, 然后再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被动学习为主, 学习积极性不高, 热情未能激发, 创新意识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亦得不到发挥。因此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在实验操作设计上须有所创新, 应以毕业生必需掌握的实验知识、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为主线组织实验项目, 以教师的应用性科研成果项目和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项目课题为设计性实验内容③。这样做的好处是实验项目更具实操性, 学生得到的能力锻炼更易与社会要求对接。可给学生提供多个选题的具体实验项目, 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由组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 共同完成同一项目。采用总体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 以成果为导向, 激励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其在任务完成的实践过程中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多专业跨学科、集成化、协作式横向综合实践课程, 开发了一批综合集成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综合实践项目《》中, 由历史学专业学生挖掘旅游区历史文化资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做旅游规划、广告学专业学生做营销策划、新闻学专业学生做宣传报道。这种专业融合度较高的实验教学模式就因选题具有社会现实性, 实验场景贴近现实工作场景, 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叉、能力综合和团队协作精神,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 创新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创新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做好校内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好各种创新创业及创意大赛的社会实践平台、组建校内教师主导的专业工作室平台。

校内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实施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主阵地, 学校应在中心建立好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如广告策划、视觉传达、全媒体、非线性编辑、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公关策划实验室等, 对所有实验室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建设、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实训项目。

切实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真正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入企业。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的行业专家参与到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指导, 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战性;另一方面, 还可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既可引导企业为实验室投资, 亦可引导企业将工作部门搬进高校, 如像一些广告公司的策划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的媒体运营、视频制作、品牌推广部门等。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作项目, 按照企业的开发流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④。全方位深度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引进目前主流的仪器设备、技术以及相关行业培训, 在短期内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综合实训平台, 让学生在校内接受企业实战培训, 达到一毕业即就业。

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亦应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学生而言, 各类技能大赛是一项具有实战意义的综合实验项目, 跨学科专业的团队组合在比赛竞争中更具优势, 更易获得显著成果, 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另外, 还可由专业教师组合成立工作室, 通过对外承接工作项目, 以导师制形式带领学生参与到项目运作中。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又能促进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成效;既能推动教师团队的产学研能力提升, 又能提高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五) 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 文科实验教学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地位次要, 难以得到学校重视, 教师的劳动付出也得不到相匹配的待遇。如一些地方院校对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计算, 只是乘以0.8的系数, 低于理论课1.0—1.2系数, 原因在于学校认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课堂讲解少, 花费精力少。但实际上, 教师对实验教学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比理论课时少, 从教学大纲、教学教案、实验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到教学质量分析等均须认真对待, 精心准备。相反, 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还要经常带学生外出考察实践, 所消耗的体力与承受的心理压力却是理论课没有的。

应建立明确的制度, 完善对实验教学的考核与激励管理机制。教师为实验教学付出的所有努力均应得到认可和激励。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正确对待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给予人文的关怀。如一些地方院校, 教师带队外出实践须先经学院同意再呈递学校教务处, 还要层层上报到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 如果有时候正好碰巧校领导出差在外, 审批表暂时搁浅, 即使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师也不敢在没有领导签字审批的情况下带队外出。这在时间与效率上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 也让任课教师心力交瘁。因此对教师带队外出实践的报告与审批制度应删繁就简, 减少审批流程, 应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还应适当增加对教师带队外出的津贴补助, 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保险, 如此方可让教师放心带队, 学生有所保障, 也令整个实践课程教学更为轻松自如。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大赛及技能大赛等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很难出好成果的, 此类工作在很多学校基本是老师本职之外的无私奉献, 全凭职业道德在支撑。为了使本校学生更好的参与各类赛事, 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制度, 使指导教师也能得到相关保障, 付出也能得到收获, 激励更多教师投入进来。鼓励教师加强教材建设, 编制、修订系统完整的实验课程教材, 反观大多数院校对于教材编著, 都不纳入科研成果统计中, 即使纳入科研成果, 科研分数也算得极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优秀实验课程教材的产生。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条件, 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在大文科的视野下, 通过具体实验项目的拟态仿真甚至是实战练习合作, 让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既大大提升了本专业的实践能力, 又学到了许多与本专业相得益彰的领域外知识, 群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师资共享, 资源共享, 既提高了学校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 又节省了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投入, 还推动了实验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实验室建设, 对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地方高校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注释

1 张学权.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 (12) :70-72

2 欧阳有旺舒明赵立秋.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6 (11) :176-178.

3 周文富.地方高校实验-实训-科技创新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 (4) :16-19

文科综合(地理)教学研讨会 篇8

一、全国高考地理卷中选修6《环境保护》选做题的特点

2012~2016年涉及该部分的题目分别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和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锰矿)尾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和防治措施;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高位养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新课标全国卷的《环境保护》选做题命题有一定的特点:试题信息主要通过图表形式展现,突出对图表的考查。设置的问题常在信息重叠处。每道题目均设置1~2个问题,且问题的切入口较小,利于考生答题(表1)。

从试题的命制特点可以看出,试题多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模式,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危害及解决措施。除此之外,试题的内容、立意和考查能力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

2012~2016年《环境保护》选做题联系的案例背景分别为:饮用水水源地、切沟、尾矿渣库、喀斯特地区的土壤、高位养虾池。从题目的设置和内容选择可以看出,试题强调生活与生产实际中与人类健康、生产安全、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要求学生时常关注周围的环境,掌握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与“人地观”。

2012~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环境保护》选做题中大量考查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体现了“地对人的不利影响(危害)”,“人对地的影响(防治措施)”。这些题目既吻合选修教材要求,也潜在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观念”。也就是说,这些选做题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如何利用正确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方面进行考查,如“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与“人地观”,增强他(她)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综合性的分析思维。

以2015年全国课标I卷第44题为例: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思维过程:第一步,从“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层薄”“道路施工”等关键词已提示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引导学生意识到“水土流失”相关知识点,如受当地的气候(降水)、植被、土壤、人类活动(题目中提及的道路施工)等综合影响。第二步,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提示下,得知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重点是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土壤保护,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环境保护知识。

该类选做题主要是从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成因、危害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设置,而成因、危害、具体措施等对应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线索清晰,逐层分析即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问题分析过程。这些很好体现了对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的要求。

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 资源、 环境、 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而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环境保护》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且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因此,该选修模块融入的知识量和思维过程要求较高,而学校在日常教学上,考虑到选修模块的部分知识点在必修模块有所渗透,将教学精力放在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必修模块的教学上,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花费时间较少,作为三个选修模块之一的选修6《环境保护》所耗时间更少。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和答题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困惑。

在笔者随机进行调查的4个文科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与上面描述的教学困难情况是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内容多、抽象、量大,太多纯文字的信息;从问题的本身到具体措施,没有生活经验,无法理解,用得不多,不熟练;看到文字的描述理解并不困难,但由于时间短,大概问题、分布可以记住,但对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措施的细节无法全面涉及;涉及概念太多,不知道对应的实际情景,专业术语、概念不清楚,容易混淆。也有学生反映如果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地图、图表数据等呈现会好理解些,但也需要一个渐进的体验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

2. 答题误区。

以在笔者任教班级进行2012年高考地理(上海卷)选做题《环境保护》的答题为例,其中第(2)和(3)小题的班级(44人)平均得分只有2.4和1.32(原题设置分数均为6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如下误区:

第(2)小题考查PM2.5发生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高低、降水量等)及具体影响,影响要结合相关天气、气候知识和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回答。但学生没有明确气象因素的概念,漏答情况明显,多数同学只能答到风速或降水;在描述影响时,多数同学无法答到“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中的“逆温”,而是“用空气无法对流、大气下冷上热”等大概描述方式进行解答。

第(3)小题题目综合考查PM2.5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考查降水原理、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关系、空气能见度高低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到PM2.5污染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大气中的几个常见要素“气温、降水、能见度”进行分析。但在描述热量方面却简单地解答为“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无法准确描述“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部分同学对于PM2.5、大气环境的概念不清晰,误答为“PM2.5会阻塞树木植被的气孔,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削弱植被对空气的净化能力。”

从以上题目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环境保护》类答题过程中常出现专业术语等概念、原理上的理解错误。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不熟悉,答题时容易漏点,对于知识的延伸、拓展不够,不成体系。

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的学习策略

1. 落实基本原理。

高考地理考试内容突出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即地理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避免偏、冷或有争议的内容,不可能涉及到考纲中所列的全部考试内容。环境问题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多方面的知识,但问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内容都与基本的原理知识密切相关。以2013年全国课标I卷为例,题目中尾矿渣库的危害涉及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气候、植被破坏、地形、大量松散堆积物(人类活动)等因素。因此,对于准高三的学生,高考的地理备考内容一定要从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入手,注重知识的形成分析过程,即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记忆;对于概念模糊或对比不清晰的专业术语,要注意反复推敲,咬文嚼字,逐个要素分析透彻,必要时要进行专业术语等概念、原理的整理。

2. 积极积累素材。

通过基本原理的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趣、有用、有理的地理知识,因为地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的最终回归是生活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自觉多积累素材,既为原理的应用增加案例,又提高做题过程对信息提取的敏感度,还可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素材积累的途径可以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尤其是在遇到比较抽象、难懂、陌生的环境问题时,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源进行学习。素材积累过程中文字信息的提取非常重要,注意提取与地理基本原理相关的信息。素材积累的方式可以多样,剪报、电子存储都是不错的方式。

3. 强化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之魂,各类地图和统计图表等是高考中常见的图像方式。除2015年外,近五年全国课标I卷的《环境保护》选做题均使用了图像分析,它往往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处理及总结能力、地理空间位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地理原理推理应用及迁移能力。因此,备考中要注意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训练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识图、填图、绘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例如,一轮复习中对于基本的地理信息空间定位能力、信息提取全面性和信息综合过程分析要注意反复训练、反复记忆,强化图表的分析能力。

4. 归纳整理错题。

大部分学生喜欢利用错题整理来归纳自己的学习漏洞,尤其是理科的错题集十分常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错题整理归纳也是致胜的一大“法宝”。但错题整理要注意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错题本的整理形式上,建议采用活页纸的形式,方便随时加入新的错题类型;在错题旁边注意留白,为补充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点和感悟。其次,错题本的整理内容上,建议把错题按专题进行分类,对应自己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内容;也可按内容进行分类,例如一模、二模等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搜集;还可按照题型进行分类,例如选择题、综合题、选做题;错题下方需备注原先的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最好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路(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原理分析过程),避免重复犯错。最后,整理出来的错题本需要反复查阅,不断补充,与老师、同学交流,从反思中获取题目的解答思路,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四、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的答题策略

学生在作答时除要注意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减少涂抹等基本答题注意事项外,还可以注意以下答题策略。

1. 审清题目信息。

加强对文字材料和图形的阅读训练,读懂题干和文字材料才能明确题目的导向性,从题中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关键句的提取和结构划分,是提取题目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关键词、关键句与相应的知识点之间的对接联系进行题目信息的转换是日常答题训练的重点。例如,2014年高考卷中的“切沟”,关键词是“流水侵蚀”“坡耕地”,对应的危害信息是“水土流失”“切沟分割土地”。

2. 解读图像材料。

考试时由于时间安排和考试心理的状态影响,可能会导致图像材料的信息解读出现遗漏或失误。因此,为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在答题时要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图名、图例、内容的读取要全面,读图的内容要注意有一定的序列认知,如按一定的时间序列、空间序列、认知序列4,以此推理图像中的时空规律。此外,图像资料和文字信息中的关键词句要对应分析,互为补充作答,例如,2016年高位虾池在题目中“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与图像中“农田”“村庄”“海平面”,这些信息之间的对应最后可以完善为答案信息“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文字和地图信息的提取是题目信息的最重要部分,直接决定了答案的完整性。

3. 规范专业术语。

口语化描述和错别字往往是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强化规范专业术语训练,注意易混淆的专业术语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温室效应描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一个原理,可以合理利用为农业生产服务——温室大棚生产,而全球变暖是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而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等现象;措施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分别从能源利用角度和产业比重分布来进行区分。

4. 注意因果关系。

从近五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有所提高,试题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有所增强,考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思维深度。因此,答题过程强调地理要素组织的思维过程,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逐层推理,从时间、空间角度,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进行剖析。例如,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包括: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流经本地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从气候的降水量到河流径流量对本地区水资源丰谦程度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而形成,逐层推进分析。

上一篇:兼职大学生权益下一篇:病案信息管理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