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1

1、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不仅赋予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力,而且也是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虽然“依法行政”的口号得以广泛宣传,但有些口号甚至于依法行政本质相悖。而且在实践中,诸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将把法律仅仅当做行政管理工具。

2、行政立法上的缺陷。由于行政行为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行政法律法规难以面面俱到、把所有行政行为都纳入其中。而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层出不穷,二理发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行政立法上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行政执法不当。我国行政权分散存在,主体多头混乱,执法队伍过多,主体不合格等问题。在执法中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趋利避害,甚至把执法当做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这与依法行政的目的严重背离。另外,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正当第敢于也是导致行政机关执法不当的重要原因。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2

一、当前我国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

( 一) 设立行政审改办, 牵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了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3年6月, 国务院明确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先后六次下发了关于取消、下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并明确提出, 转变政府职能, 必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力简政放权。

( 二) 发布各种通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国办发〔2013〕73号文件指出要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加强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信息公开, 重点围绕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工商登记审批等方面, 及时公开取消、下放以及实施机关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推进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 重点做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过程、审批结果公开工作。推进行政许可信息公开, 包括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时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 重点做好行政许可办理情况的信息公开工作 ( 中央编办牵头落实) 。同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 决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 降低14个部门20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

( 三) 各地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各地积极探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海南省政府通过《第七轮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结果的决定》, 共减少792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 减幅52. 8% 。济南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动真格”简政放权, 创新建设项目和企业设立两大关键领域审批新模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继取消和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行政审批相关法律也在进一步修改中, 但是仍存在着一定问题。

( 一) 观念落后,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当前,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态度上总体上有较大改善, 很多地方出现了“政务超市”、“便民中心”、“行政审批大厅”……, 办事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尽管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但仍有部分地区政府及部门的主要领导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是按照以往的陈旧的行政管理方式, 对行政审批过于以来, 而不能很好的对市场经济加以利用和借助。

( 二) 行政审批程序不科学、不公开、不透明

在地方进行行政审批的实际操作中, 有些地区在审批设置过程中缺乏调研和论证, 缺少专家参与、专家咨询, 设置的审批往往只反映了管理部门的单方愿意, 有的审批事项甚至是根据行政机关个别领导的意见设置。有些地方虽然开设了群众监督意见箱, 开放了政府信息开放政务平台, 但是在时效性和信息发布量上不能及时发布和更新。

( 三) 行政机关对行政审批的行使存在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从目前状况来看, 我国行政审批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于广泛。同时, 有些地区行政审批项目还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在审批过程中, 关于审批事项以及相对人是否符合法定的条件有审查的程序, 但是对于事后监督就显得极为忽略。并且, 在行政审批监督的制度和体系上意识也不高, 对于那些对权力较大, 情况较为复杂的行政审批运行过程, 舆论监督的监督还比较欠缺。有些地方虽然开设了群众监督意见箱, 开放了政府信息开放政务平台, 但是在时效性和信息发布量上不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在和网民进行互动方面更是不能及时回应, 无形之中成了摆设。

( 四) 利用行政审批乱收费现象仍然严重

目前, 我国审批制度中, 由于审批和收费没有脱钩,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审批时, 往往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有的部门对行政审批设置前置条件, 利用行政权力, 变公共服务为有偿服务, 变自愿服务为强行委托、强制服务、强行收费, 变行政审批为收费审批。在行政审批清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以批代管、重批轻管、只批不管等问题。审批几乎涉及了所有行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政府的审批机构多, 审批人员多, 审批工作量大, 审批在政府的管理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即使是要办一件事, 也要经过不同的多个行政部门的批准。并且通常只对于相对人以及审批的事项是否符合法律、符合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 而对于事后监督则非常的少见。另外, 在行政审批监督体系的建立上意识较低, 在审批监督的成本上则较高, 且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行政审批, 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也非常的欠缺。

三、完善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 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也绝非是盖几个便民中心、建几个服务大厅就能完全做到, 而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将为民服务的理念深植于公务员心中。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的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 二) 修改、完善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

通过积极推动立法、修法, 来指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 调研评估和依法修改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尽快制定出针对性、操作性、覆盖性更强的实施性配套法律文件, 依法推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管理制度改革, 使得行政许可、审批的范围更合理、更清晰、更严格。

( 三) 建立健全评估、考核等相关机制

建立健全竞争比较机制, 定期向各部门发送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进度表, 让部门相互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把推进改革的情况和效果, 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价范围, 督促各部门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同时, 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对改革的成效进行独立评价, 并据此对相关改革措施进行适当调整;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将改革进展情况向社会公开, 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对每一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 都及时向社会公布, 防止改头换面后变相审批。对保留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时限和审批状态予以公示, 推动部门进行流程再造, 提高审批效率。同时, 建立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监督渠道, 受理群众投诉举报。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加强舆论和网络监督, 构建人民群众监督的社会防线。

( 四) 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 保证行政审批制度的公开化

建立多元的监督机制, 将内、外部监督、专项和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相结合, 共同构成监督体系。同时, 对于行政审批的制度要向社会公开, 使得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可以及时的对所需的信息进行了解, 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确保公民的信息知情权。此外, 还可以在办公点公布投诉电话, 投诉受理的机构等, 进而可以切实的对行政收费等行为进行监督。

总之, 随着国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视,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逐渐走向完善, 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但是在个别地区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阻碍了功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只有创新多种有效审批形式, 提高审批效率, 对不同审批内容采取不同管理办法, 加强行政审批程序的公开和透明度, 提升服务的理念, 完善相关法律和不同方面的监督才能真正有效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如何改善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审批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管理体系

一、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照搬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新兴的阶段,将生产和销售的发展放在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忽视了企业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在管理方式上面非常教条,没有根据最新的市场动态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机械化的工作模式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企业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企业的行政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不了解、不熟悉,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真正地内涵,致使发布的规定不宜推行而遭到其他部门的反对。还有,人员素质的偏低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从而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是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偏低造成的,亟待解决和完善。

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目前企业较为关注的中心仍然集中在企业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比如系统数据完善、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以及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这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集中点放在了行政事务方面,缺乏对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系的构建于完善,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补足和创新。

二、改革企业行政管理的良好措施

1.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企业的行政管理要想真正在企业的发展实际中起到作用,就要构建与企业一切组织机构相协调的模式,才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坚实而有力的基础。详细一点来讲,首先,企业要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出发点,科学制定相关制度,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尝试引进科学的目标管理、成本核算以及绩效评估方法等,将企业管理中讲求投入、成本核算以及产出的精神融入到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去,不断地创新各项工作细节,逐渐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照搬照抄的老旧模式,促使行政管理模式朝着更加宽阔的发展方向迈进。再者,企业行政管理者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鼓励员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断地集思广益,为行政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模式的充实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还有,行政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最新的工作动态进行相应的工作细节的完善和改革,促使企业的行政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都能够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把行政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的操作流程清晰化、简洁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管理资源,而且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前提下为企业凝聚了更多的进步力量。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随着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养是形势所趋。具体来说,企业要注重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尽可能多地为员工提供诸如外出学习、内部培训、专题会议讲座以及员工学习手册发放等机会,全方位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尽可能地促使员工在熟悉工作要领和概况的基础上更加精益求精,获取更大空间上的进步。还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注重对“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员工的最新工作需求和生活状态,在满足他们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忠诚度,从而积聚更多的人才,为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也提供一份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企业在强化员工素质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加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不断地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正确早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3.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整体统一的管理体系是企业获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在行政管理进程中,要重视合理体系的建立,打造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政管理的目标到行政权力的合理分配再到行政技术手段的运用,始终要保持着系统观念,建立起适应性的企业行政框架,促使各项行政工作在一个网络型的环境中不断地前进。还有,企业应当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要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强调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除此之外,行政层的领导者是影响管理决策的核心人物,要想促使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发挥出强大的作用,领导者要不断地在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汲取其他企业在行政方面的管理长处,更大程度上发挥出企业行政管理的优点,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实现有效运转,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的良好途径和措施,以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爱武:《论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2]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改革与战略.2010(01).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影响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人员分配来看,国务院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为200人,省级法制机构一般为40―70人,地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为10―20人,县级法制机构一般4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人,多数还是兼职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二是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事”不对“人”,影响政府法制机构权威。政府法制对于违法执法人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严重影响监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依法行政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视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

3、部分规范性文件不规范。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法律法规起到必要的和有效的执行作用,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程序不规范。由于一些文件起草单位和个人的程序意识淡薄,有的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有的不遵守文件制定计划,有的未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有的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便进入审议程序等等,给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致使一些急需出台文件却迟迟不能出台,使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二是内容不规范。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设定了禁止条款,却于法无据,造成了禁而不止,禁而无效的尴尬局面,降低了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将外地经验和文件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没有细化法律法规,没有结合实际,缺乏本地特色,致使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有的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甚至出现法律常识性错误,致使规范性文件出现歧义,严重影响了规范性文件的正确执行;有的名称不规范。规范性文件一般应采用“规定”、“办法”之类的名称,而一些地市级政府却贯于“条例”、“实施细则”等名称,极易造成误解和混肴;有的实施主体名称表述不一致,在一个规范性文件中,有时是某某行政主管部门,有时是某某局委办,有的还从行业角度出发,编造其他名称,如燃气行业管理部门,供水企业管理部门等,却不直接点明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使人民群众无所适从;有的规范性文件强化部门权利的条款多,提供服务的条款少,强调相对人义务的多,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少,出现了不适当强化部门利益,以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错误倾向;有的行政机关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法律相抵触;有的行政机关为了争权夺利,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打架”现象,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情况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的审核把关不到位。一些地方的政府法制机构由于人员力量薄弱,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做的不深不细,致使文件粗制滥造;有的屈从于上级领导压力,不敢坚持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出现违法条款。三是备案审查工作不到位。当前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制而不备以及备而不审,制而不备逃避了上一级政府的监督,备而不审导致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出台了备案审查的原则要求,却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保障,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难以落实。

4、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工作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法制协调和行政复议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些地方每年仅开展1―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规划、公安、建设等大的执法单位,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违法行政问题突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同时,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和评价政府,认识和评价法律,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一是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表现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能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利益化”。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甚至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有的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事后收拾“残局”,有的故意设置“圈套”,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然后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三是执法程序“随意性”。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有的该适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该适用简易程序的,却适用了普通程序。四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从文化素质看,基层执法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0%,大多数为高中学历,甚至是初中、小学学历。从法律素质看,目前,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从道德素质看,目前,有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原属社会无业人员,甚至是违法违纪人员,这些人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严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治”思想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官贵民轻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是法治的大敌。建国后,我国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单单依靠方针政策调整就可以维持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法治既谈不上信仰、渴求,更谈不上实行、遵守。一谈到依法行政,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是 “治”民,而且这个“治”往往是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故意整治,可以说在依法行政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在作怪。

2、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因素。对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有的领导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政绩”,不支持有关监督部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并可能构成犯罪的案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在执法机制上不够完善,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未及时移送,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3、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媒体监督没有放开。三是能够对执法人员起直接监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其享有的权利、司法救济方式以及投诉渠道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诉。四是一些涉及行政执法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起草的,容易出现强化部门权力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的倾向。

4、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限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

1、加强行政法制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作好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的,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公众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2、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要树立以维护市场权力为本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宗旨的意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好及时“跟进”社会实践和适当“超前”的关系。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调研工作。要下功夫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现和寻找事物的客观的、一般的规律,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改革精神,对现实中合理的和代表发展趋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予以肯定;对那些不合理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四是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法制审核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五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把备案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上来,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对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的,对违背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设置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以及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不合法、不规范的,政府法制机构要责成制定机关及时修改、或依法予以撤销。积极探索备案审查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的机制,建立备案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备案工作顺利实施。

3、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是改变“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设置。要在乡一级政府设置政府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力量,使地市法制机构人员达到20人以上,县级达到10人,乡级达到3―5人,使“倒三角”为“倒梯形”,进而发展为“正梯形”,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二是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置、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市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同时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要实行下级行政首长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制度,对依法行政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四是要进一步改变依法行政工作的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4、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可根据情况的发展,要求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中须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由人事、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考试,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四是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5

【摘 要】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是行政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行政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因素,它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和维护党的方针、政策,惩治腐败,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着多种问题,没能完全地、充分地发挥出行政监督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现状 问题 完善 建议

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行政监督这一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如何定义行政监督,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学者古德诺曾在《政治与行政》中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著名论断,其将行政从政治中脱离出来后,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行政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论述[1];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马歇尔·E·狄莫克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机构中某些人对另一些人进行指导的工作,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去做;另一位美国学者凡德色尔认为监督系发动行政人员在最有效的情况下同心协力完成组织所担负的任务[2]。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3]因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着手从制度与实践两个层面建设行政监督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国已拥有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该体制是由外部行政监督和内部行政监督构成的。

外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为保证行政工作的正确性、合法性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我国外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各民主党派的政党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补充,有利于行政监督的完善及自我弥补。

内部行政监督,是在行政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有效的自我监督。我国内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内部行政监督是行政组织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主要工作和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内部行政监督是外部行政监督实现的有效条件。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内外双层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监督体系庞大杂乱,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难题、问题,“难监”、“漏监”、“虚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虽然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但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现行的监督体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监督体系整体功能不强。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依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的行政监督体系。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政府机关内外监督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的理顺,监督主体之间各自的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和联系。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战,不能做到运行高效、分工合理、协调互动、严密有序的方针,往往使监督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或完成。

(二)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4]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去约束监督机关和行政机关,监督更是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必要的独立性。首先,监督主体在监督实践中的实际权力较弱。例如,人大对法律的监督,理论上拥有的权力与现实中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差甚大。同时,政党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司法监督也存在同样的在现实中权力弱化的现象。其次,监督机构的工作环境不够独立。监督部门的负责人一般是由同级党委或政府部门任免,因此同级党委或政府的主要领导不仅能在经济上控制监督部门,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监督部门的工作,致使监督部门形同虚设。

(三)行政监督缺少法律法规的引导。

行政监督的无法可依,使行政监督缺少必要的指导性依据,导致了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漏洞百出,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又比较匮乏,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的情况下,建立一整套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偏重事后监督,缺少监督的预防。

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监督却是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往往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忽略了对行政机关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对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导致了大量的行政行为的偏错,而监督机构又忙于“纠错纠偏”,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果就是监督机关的被动消极监督。因此,在行政监督中应当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与执行中的错误和偏差,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监督应该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行政过程中的控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对行政人员的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主体的素质与监督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比较极端的功利主义社会时期,监督人员的素质一旦受到功利主义的侵入,往往就会出现腐败的现象。而目前就我国监督主体的道德监督上还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来对其进行限制或者约束。对行政道德的理解仅限于几条职业公德规范,甚至和行政法规混为一谈,道德监督成了法律监督的辅佐。因此,在探讨监督体制问题时,不能只顾着解决外部监督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道德监督机构同样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议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5]。而在上文中我们也谈到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协调以及没有协作的法规等问题。因此,要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就必须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尉健行同志曾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集中力量查办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要加强同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联系,加大对重点经济领域监督检查的力度,通过执法监察、专项检查和巡视等各种方式,主动发现大案要案线索。要健全查办大案要案的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工作。各级纪检、法院、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 [6]而要做到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就应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要确立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核心地位。其次,建立相互协作的制度,使各监督主体之间能够做到克服实际存在的相互封锁、排斥等错误倾向,达到相互相互配合的目的。最后,建立一个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进行总体把握以及具体指导,从而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

(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

有法可依可以对行政监督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立法来完善和明确监督主体的各自权限、地位、职责及活动的方式、程序和范围等。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没有很完善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法为行政监督提供一个系统的指导方针,因此,只有加快建设行政监督的立法规定,才能避免或者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我国现状、我国国情及行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有高度可行性、具有专门的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特别要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制度能否真正被运用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正确实施和有效运行。

(三)增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就是要求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的内部监督。然而实践证明,双重领导的内部监督体制由于监督主体的地位不高,很难容易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易导致监督效力弱化。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相互协作关系,要重视创新行政监察部门的职权。

(四)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预防往往必打击更为重要。”注意加强行政监督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有利于改变我国长久以来的偏重于事后惩罚性的监督方式,有利于改变现行的监督体制事后“亡羊补牢” 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应当以“防患于未然”与加强事中行政行为的控制为主要任务,从而改变行政监督的消极被动的局面。而且,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及效果。

(五)注重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的直接实施者,也是行政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因此,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提高行政监督效是成正比的。作为行政监督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不仅要不断的接受业务培训,还要积极地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层次,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且拥有超高业务水平的行政监督人员。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行政监督人员完全依靠道德素质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而是要学习古代检察制度的“教之以礼,裁之以法”的监督思想,做到提高业务水平与道德素养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完善法律制度,使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6

基层行政监察作为基层行政机关内部一种自律性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基层行政监察在促进政府依法办事、防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基层,行政监察工作依然存在诸多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行政监察机构职能的发挥。在我国基层行政监察是指基层级政府通过所属专门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其任命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综合的监督监察。基层行政机关作为与人民直接接触的部门,其工作的好与坏、到位与否直接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域更加宽泛,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双重领导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行使监察职权。

(1)我国在行政监察体制上实行双层领导体体制,即行政检察机关既要从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又要服从于上级行政检察机关监察,业务上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这种领导体制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检察机关实行很好的监督,但,对于一些事情,再多情况下,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检察机关给的意见完全相反,那,基层行政检察机关要听命于谁呢?监察业务上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本应该听上级监察机关,但基层行政监察机关的人员编制、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问题,均由本级人民政府统一支配和安排,又不得不考虑到本级人民政府的意见。致使基层行政检察机关难以做出选择。

(2)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上级监察机关“管得着”但“看不着”,本级监察机关“看得着”但“管不着”。监察机构设置于政府内部,在政府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看,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且没有实际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政府首长的监督显得责大权小,位卑言轻,结果是同级监察机关对行政首长的违法违纪行为无可奈何,有心监督但力不从心,甚至唯首长之命是以;而上级监察机关对于下级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则是山高皇帝远。

二:基层检察机关适时参与,疲于奔波,致使检查效果不到位。

当前的很难多的基层的政府部门,为显示自己的工作合法合规,经常邀请本级监察机关派出人员对该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察,致使基层检察机关大多忙于这里面。又加上,基层的行政编制本来有少,从而使得监察部门自身工作得不到及时开展,即使开展起来的工作,最后得到的行政监察效果也不是很到位和理想。

三:纪检委和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致使基层行政监察机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基层行政监察部门不仅受基层人民政府和上级的检察机关的领导,在很多的情况下,还经常接受本级纪检委的指示。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目的是为了整合纪检监察两项职能,避免人员和工作重复交叉,发挥整体优势。合署办公有利于党政监督合力形成,总体上提升了纪检监察工作总体水平。但从机构设置上,合署办公后,中央和省级两级纪检监察机构由于加强了领导,整合了人员,行政监察职能工作得以更好开展。但在市、县、乡等基层行政监察实际工作中,由于纪检监察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纪委属于党群系列,行政监察机关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工作中重视了纪检工作,履行行政监察职能被忽视,使行政监察机构实际上处于纪委具体办事机构状态。在发挥职能上,合暑办公后各级纪委常委会对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负总责。由于纪委常委会尤其是纪委主要领导,在和监察领导班子履行职责,讨论决定事项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工作力量部署和安排上,更偏重纪检工作。工作紧张时,监察人员有时不得不停止要开展的工作,而集中力量先去从事纪检工作。这就使党的纪检职能得到强化而行

政监察职能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要按照纪委常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纪委常委会决定的事项,结合政府工作,研究和确定监察工作的重点。

四:监督系统之间缺乏互动,基层行政监察系统往往单枪匹马,效率很低。

我国的人大监督系统、政协监督系统、人民监督系统等系统之间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但是要实现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各个监督系统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地位、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资源,监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思想认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由于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发挥行政监察职能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监察人员被动应付的局面,而监察机关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重点监察事项又相对较少,客观上阻碍了正常监察职能的发挥,削弱了监察机关对政府自身的管理和对各部门工作的监督职能。

六:行政监察人员编制少,监察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普遍不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情况越来越复杂。目前,行政监察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深,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都对行政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高标准要求。而合署办公后,行政监察部门编制有限,监察人员本身就较紧缺,同时对监察人员的培养培训不足,制约了行政监察工作效果和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简言之,我国基层行政监察机关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严峻的形式。为了促进和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立法保证政令畅通,促进行政机关清正廉洁提高行政效率,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归纳起来,我们有以下几点改革建议和措施:

一:建立纵向独立的行政监察机关,就像独立的司法机关一样,纵向独立。对于行政监察机关的首长任免参照于各级人民政府首长任免方式进行任命和罢免。行政监察机关的人员编制、工资等关乎监察人员利益的问题应该明文规定。可以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可以将本级监察机关的工资福利等等上缴到上级财政部门,由上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基层检察机关的账户。

二:切实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结合合署办公以来的实际情况,行政监察工作在接受本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领导的同时,对内要接受纪委常委会的领导。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行政监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真正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切实解决行政监察工作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加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将纪检监察机构在行政系统中单独设置,改变现有的既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又受本级地方政府领导的双重领导机制,实现垂直领导机制,使纪检监察机关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领导成员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后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批准后任命。切实提高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法律地位,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和同级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

四:加强基层行政监察队伍建设。

(1)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监察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根据现有监察干部队伍实际,有计划地对基层监察干部进行培训,不断优化和提升基层监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

(3)要加大监察干部的培养、提拔和交流力度。让基层监察干部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始终保持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

五:完善监察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收集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渠

道。在互联网上建设纪检监察外网,做到纪检监察政务公开、同时在网络上设立举报信箱、问题解答、群众意见等专页,实行网上电话回访,了解群众对干部的看法和意见,使违法违纪现象及时得到发现、处理,尽可能将不利影响和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7

1 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政策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法律总是滞后于事实,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环保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以前法律没有界定的, 这就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1.2 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执法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环境法律专业知识或者不具备环保专业技术知识, 环保专业毕业的人才在执法队伍中所占比例低, 一些老职工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以适应新形势对环保人员的要求。有些执法人员缺乏环境执法的实践经验, 因而在履行法定职责时, 往往不敢大胆执法。

1.3 创新意识不强

在执法实践中, 执法人员往往受现有知识和以往经验的束缚, 容易墨守成规, 在出现新形势、新问题时, 创新和探索意识不强, 出现迷茫和困惑。

1.4 缺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当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社会风气日益低下, 有些人经不住诱惑, 原则性不强, 导致在工作中敷衍塞责, 对一些关系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特别是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受地方政府的保护, 由于行政权力的压制, 导致环保执法人员不能坚决按法律规定办事。

2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2.1 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做好的四件大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四件大事就是:一是以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实践主体, 丰富完善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升华才能带来实践的变革, 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是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的关键构成和重要基石。二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龙头, 全面构建环境法律法规框架。配合全国人大修改好《环境保护法》, 重点解决部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司法保障支持不够、一些制度不符合当前实际、与单项法律法规不衔接等问题, 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环境标准建设。三是以出台环境保护部组织条例为契机, 理顺健全环境保护职能和组织系统。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2.2 加强学习, 及时“充电”, 内强素质, 外树形像

2013年6月1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 对环保行政执法人员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认定区分一般的环境行政处罚和污染刑事案件, 是摆在环境行政执法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及时认真领会《解释》的精神内涵, 对立法出台的背景、污染环境罪的入罪标准及每一条的具体内容、涉及到环境污染罪的一些概念的内涵、外延深入领会、研究透彻, 才能在环境执法工作中更好的依法行政, 为企业提出更好的环境管理建议, 遇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环境污染问题, 也能按法律程序立案、调查取证, 并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 避免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和渎职罪。

2.3 不断强化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些现代化工业企业项目, 尤其是化工、制药类的高危项目落地, 从原料、生产工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配套相应规模的环保设施, 行政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会不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我们不能被以往的一些思维套路禁锢自己的思想, 要敢于放开手脚, 敢于大胆尝试, 在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 敢于创新。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

2.4 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要立足本部门工作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脱离实际, 不好大喜功,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一步一个脚印。要讲究工作方法, 坚持调查研究, 掌握真实情况, 使工作的决策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实际;要着力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取得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工作。

2.5 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法律依据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就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化进一步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办法等, 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裁量种类、法律依据、运用范围、裁量标准、处罚幅度。同时, 通过政务网及本单位的网站向社会全面公开, 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避免因执法不公导致的上访告状。

3 结论

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环保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据, 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不能重实体、轻程序, 要有法治的理念、创新的理念、服务的理念、程序的理念, 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 才能更好的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下, 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的环保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临汾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汇编》.2004 (10) .

[2]环境保护部《.环境行政处罚办法》.2010 (01) .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经常项目 依法行政 建议

In the advancement project foreign exchange legally administration exists frequently question and suggestion

Huang Ying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on is legally our country legislative work important content,is rules a nation legally the principle in the administrative domain concrete utilization.Because “Administration Permitted Law” promulgates the time late also a relative stability,and but frequently the proj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ffected area broad its transaction behavior and the management goal have the polytropic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both the unavoidable existence do not tally in the detail the place,causes in the practice the concrete operation to have in the detail devia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ject legally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exists frequently,proposed correspondingly speeds up frequently the project legally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on advancement mentality.

Keywords:Frequently the projectLegally administration Suggestion

【中圖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36-02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是外汇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有效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本文拟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立法和依法行政的现状入手,分析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依法行政进程的建议。

1.我国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的情况和立法现状

1.1 以真实性审核为主要内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适合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趋势,符合IMF第八条款的要求。

目前我国仍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这就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以避免资本项目收支假借经常项目名义规避管理。因此对经常项目严格进行真实性审查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外汇管理的要求,也是符合IMF第八条款的。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涉外经济迅猛增长的形势,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适时调整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消部分限制,不断简化审核手续,缩短业务办理流程,其管理内容、方式及手段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切实履行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承诺。

1.2 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情况。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具有监管与服务、日常外汇监管与行政许可相互交织、界线模糊的行业管理特征,其法律依据基本上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及根据《条例》所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少数的内部操作规程。由于大部分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时间早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时间,因此,目前列入行政许可范围的经常项目外汇行政许可项目所含内容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普遍缺失公示和受理时限等。

1.3 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

1.3.1 不断创新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管理手段,服务被许可人,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国际资金流量不断增大,对我国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严格遵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实施外汇管理行政许可有关程序问题的通知》的精神不任意增设行政许可项目,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如:外汇局福建省分局从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操作模式出发,设计开发了“贸易外汇服务直通车”(以下简称“直通车”),即企业的出口收汇核销单通过外汇局网上核销报审系统审核通过后,可利用“直通车”查询和打印“已核销清单”,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直通车”查询企业的已核销信息,大大方便了出口企业核销退税。通过“直通车”这一交流信息的纽带,向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全新、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外汇局、税务部门、银行及企业间的流畅沟通。又如:外汇局福建省分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改进名录监管方式,开发了新的银行端的名录(单)信息外网查询系统,真正实现全省企业“名录”监管信息的实时公布和共享,提升了进口单位付汇备案核准的行政许可工作效率;同时,还取消辖内进口异地付汇事前备案制,所辖进口名录企业需到省内异地银行办理售付汇业务的视同本地付汇管理,企业无需逐笔办理备案手续,凭有效商业单证到付汇银行直接办理进口付汇业务,降低了企业成本;此外,在按规定每月定期清理进口付汇逾期未核销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逾期催核方式,充分利用外汇局“直通车”的功能,定期将企业进口付汇逾期未核销明细信息挂到“直通车”上,进口企业无需亲自到外汇局就可及时了解自身进口付汇逾期情况,方便企业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3.2 许可与监管并举,完善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事后检查和管理工作。

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采用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非现场核查中,主要采用各类外汇收支风险预警指标,运用各种专业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密切关注地区资金交易的关键问题,实现对辖内外汇资金流动的即时监控和管理,完成相关的业务分析及预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跟踪检查,从而实现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有效监测外汇资金流动的最终目标。在现场核查中,以外汇监管和服务并重为宗旨,注重政策宣传,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违规环节进行监督,促其整改,从而确保地方经济稳健运行。

1.3.3 做好经常项目依法行政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创新依法行政内部监督方式,采取上级对下级、本级自设检查组、下级对上级的检查方法,从内控制度建设、日常监管及非现场核查等方面开展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以防范风险。同时,将内部检查与员工业务培训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政策解读能力、系统运用能力和监测分析能力,确保经常项目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避免发生偏差,进一步提升经常项目依法行政水平。

2.我国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2.1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层级较低,大多是规范性文件或内部操作规程。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层级较低,常常只能依据规范性文件甚至内部操作规程执行。依据内部操作规程实施经常项目外汇行政管理,特别是实施行政许可,其行政合法性值得置疑,容易使外汇管理部门在经常项目外汇行政诉讼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如:《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操作规程形式下发执行,因其中所含内容欠严密性,因而法律效力低,不宜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否则在行政诉讼中极可能處于不利地位。

2.2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项目的确定不准确。

《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但由于管理对象和目标的特殊性,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领域的行政监督与行政许可常常处于界限模糊的状态,一些原本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事项因为管理目标和手段的变化,不再具有行政许可的明显特征,而成为事后监督管理行为,相反,一些原本的监督管理行为也会因管理目标变化的需要而成为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行政行为。可见,经常项目行政许可与经常项目其它行政管理行为常常处于互相转化的不确定状态。《行政许可法》中行政许可实行项目管理制度,而项目管理制度中项目设定的相对稳定性就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上述特征构成了矛盾,现行项目表中的16项经常项目行政许可事项,有的就已不具备明显的行政许可特征,而那些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却又未被列入现行项目表中。如:随着进出口经营权门槛的放宽,企业的外贸经营申请只需办理登记备案,进口名录管理实质上只是进口付汇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不带有行政许可的色彩;同时,进口付汇核销属于日常当场办结的事后数据核销业务,不涉及行政许可内容,而这些却都被列入行政许可范围,给管理者与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程序和麻烦。又如:《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个人外汇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个人提取外币现钞备案具有明显的行政许可特征,但却未被列入现行项目表中。再如:《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外汇局不再核准个人结汇、购汇等业务,但现行项目表中却仍有此项目。

2.3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之间衔接不严密。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之间衔接不严密,如:作为贸易进口项下发生的从属费用——进口索赔,未被纳入目前贸易进口外汇收支管理规定中,因而,时常被划为非贸易外汇管理所属内容;而在非贸易方面,虽制定了“国际赔偿”售付汇的规定,但又特别指出不含国际贸易项下的赔偿,导致进口索赔资金管理徘徊于贸易和非贸易之间,其资金性质难以有效区分和界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汇局、银行内部都易产生扯皮或推委现象,出现监管“盲区”。

2.4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与《行政许可法》之间衔接不严密。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市场,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无论是交易主体还是交易规模都将大幅度增加,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但是,制定行政监管法规或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经过一定程序,特别是实施行政许可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审批,往往滞后于行政监管措施的制定。这就使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在与《行政许可法》的衔接方面产生了问题。《行政许可法》出台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系列法规因涉及面太广,只能针对许可项目和核准时限进行了全面疏理,原有经常项目相关规定与《行政许可法》在细节上的不吻合之处尚未及时全面调整,因此,在日常业务中凡遇这种情况一般按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办理,未完全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相吻合。如:《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此份书面凭证由于内控制度未做规定,因此,日常业务中常常缺失。

3.推进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建设的建议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行政许可法》施行后应将《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贯穿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正确履行外汇管理职责,因此,只有建立以《行政许可法》为核心元素、以外汇管理系列法规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为保障的管理框架,培养一支懂法、文明的队伍,才能许可与监管并举,权责分明,有效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进程。

3.1 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依法行政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的精神,才可使外汇管理准确步入法制化运行的轨道。现阶段,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工作主要应着手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坚持资金流入和流出均衡管理,争取监管与服务双赢,以真正落实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3.2 依据《行政许可法》制定或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修正旧法规或出台新法规,应严格遵守《立法法》,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充分考虑上位法与下位法的统一问题,实现立法超前、执法公开透明,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因此,建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将《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要求作为核心元素,全面开展对外汇管理法规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及时重新调整有关办法和规定,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特别应针对外汇管理法规存在监管空白点、法规之间的冲突、目前尚存争议的操作规程等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增强法规的统一性、可操作性,以保证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到由内而外地将《行政许可法》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对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应设计统一格式的文本,且最好植入各相关的系统中,由系统自行打印,以规范操作,便利企业,提高行政审批办事效率。

3.3 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被许可人的自律能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硬约束使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面临开放与管制的矛盾。《行政许可法》限制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便利了被许可人。外汇管理部门只有管理适度,才能正确行使外汇管理职责,有效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进程。因此,外汇局应集中精力,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分工应做到明确并细化,以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应加大外汇检查处罚力度,震慑外汇违规行为,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经营秩序;应加大外汇法规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银行、企业、个人自觉遵守外汇法规,合法、合规地利用外汇资源,公平、公正地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竞争。

3.4 加强对行政许可业务人员的培训。

上一篇:关于暑假大学生保险公司实习总结下一篇:“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