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精选8篇)
心理学,一门富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乍一看觉得内心情绪的活动和体验这种感性的东西和统计学生理学这种理性的东西毫无关系,但是它们却在心理学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调和。心理学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很多人都很喜欢做心理测试,通过回答一道道有趣的问题,就能洞悉你内心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测测你内心中的阴暗面”、“你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也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很多心理测试都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但是这个现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大众对于心理学的爱好。
而在其他各领域中,心理学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医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而20 世纪以来,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经济理论中,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在教育事业中,认知论在学习和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社会心理因素使得教育理论面貌一新。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是从《犯罪心理》开始的。我承认这有点烂俗:看美剧《犯罪心理》,然后就对心理侧写很着迷。最初我认为心理学是以研究他人行为、心理为目的的学科,心理学往往能够洞察人的内心,分析人的性格以及做事的动机。学习心理学你可以透过人的某个言行继续分析他背后的动机,结合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你对他的了解,很容易就能看清楚这个人,而今才发现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说:“Know yourself!”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而不是这样想。在进化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为了能获得比较正统的心理学知识,我开始看布伦特·E.特维所著的《犯罪心理画像》,但是这本书十分枯燥,不过这也让我明白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完备的理科的严谨性和体系性。后来又看了Jess Feist和 Gregory.J.Feist所著的《人格理论》和钱铭怡所著的《变态心理学》。这两部书都是用一些实际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给我这个心理学入门学生一个心理学,尤其是犯罪心理和人格理论的大致的轮廓。
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在北京的一个朋友现在在做心理咨询师,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有时会从各个细节上通过心理学的理论来推理人和事,这有点像《Lie to Me》中的Dr.Cal Lightman,只是没有那么神奇罢了。比如通过车贴来分析车主的性格:比如贴着“别追我,已婚”的车主多半很有幽默感;“新手上路,禁止恐吓”的车主比较胆小,性格温和;“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的车主比较叛逆。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看《非诚勿扰》,一个男嘉宾刚上场,他就推断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唯成功论的人,对名誉极度看重。事实证明果然如此,那位男嘉宾抛出了“不成功的男人就没有资格„„”的言论。心理学真的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起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这样的。虽然不是“读心术”,但是推断人内心活动的能力确实令人佩服。
我在大学生活中遇到过不少问题,常常困惑为什么在心理问题上许多想法是矛盾的,许多心理障碍今天刚刚克服明天又有了。这学期阴差阳错的选了“大学生心理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中对心理学又有了其他的理解,课上老师讲到大学阶段的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当外在物质满足不了内在心理的需求时,就会出现内心的不平衡,心理的落差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会出现困惑、焦虑、偏执等。另外性格是心理学中最平易近人的部分了,九型人格测试、四类气质测试、16维度性格测试等等五花八门的测试项目被大家所熟知。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四类气质测试,我的结果是三种结果的综合体,是说我这个人比较分裂么„„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1、厌学情绪
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 学习的过程都是老师安排的。到了大学, 学生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但是没有了老师的陪伴, 没有了老师的监督, 面对高度自由的可支配的时间, 显得不知所措, 无法应对。另一方面, 大学课程设置较满, 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难度大, 再加上计算机、英语过级、研究生、各种资格证书等考试, 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苦读与临战中, 由于学习压力大, 学习效果不佳,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学习焦虑、厌学的心理障碍。
2、自我封闭
在大学里,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且多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依赖性较强, 自立意识较差。这些学生高中时的任务就是学习, 除此之外, 父母包揽一切。进入大学后, 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处理, 造成对生活和环境的不适应。部分同学面对与自己性格、兴趣、习惯、爱好不同的同学, 不知道与之怎样相处, 就把自己封闭起来, 逃避现实人际关系, 在网络世界中虚拟人生, 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
3、心理失衡
主要表现为角色转换中产生的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 在中学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 家长夸奖, 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有很强的优越感。到了大学, 一旦失去了学习尖子的地位,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少数学生由骄傲走向自卑, 自信心下降, 意志消沉, 长期处于焦虑、冲动、退缩、忧伤和孤独的状态, 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4、生活迷茫
大学纷纷扩招, 每年的大学新生和毕业生的数量都快速攀升, 社会的竞争更是日益加剧, 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致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 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5、消费畸形
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因学习和生活的矛盾而苦恼, 因囊中羞涩而自卑。一般学生也不同程度存在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 盲目攀比, 出现畸形的消费问题。
由此可见, 我们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与否, 不但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状况,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第一:必须认识到心理教育的作用;第二:认真研究心理教育的对策。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只有彻底解决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 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生活, 走进学生心理, 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 摸清他们所思所想, 所忧所虑, 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 才能大大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 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两者密不可分
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教育方向;而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测试、个别心理咨询等手段, 着重在于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实际, 进而分析其深层次的心理状况。这样有益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因就业、社交、恋爱、职业等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把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平台, 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1、构筑心理咨询平台
学校应在校区建立多个心理咨询室并建立心理档案, 归纳、总结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以便长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着手解;大学生可以通过咨询排解心理困惑, 减轻心理压力, 并且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开发潜力, 完善自我。
2、完善网络教育平台, 构建大学生自助与互助机制
高校应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学校应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比如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通过校报、板报、广播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意义, 介绍心里调控的方法, 使学生树立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提高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平台
学校要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特点,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功能,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情趣和生活情趣。学校应经常邀请专家, 教授来学校讲学, 开设各种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促进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的心理品质。
4、充实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发挥自己的特长及聪明才智, 让大学生通过实践, 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平台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 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的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 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目前大学生数量庞大, 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 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高校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并加以定期培训, 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 经常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 全面反馈学生状态, 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2003年, 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呼吁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文明神建设,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 建设和谐社会, 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 阐述了心里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浅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指出了要提高教育的实效,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同时构筑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平台, 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好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分析》[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2]丁雪雁、曾铖:《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2)
[3]黄远春:《论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渗透》[J], 西昌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9)
关键字:中学生 异性恐惧
【分类号】B844.2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第二性征及“心理断乳”现象的出现,异性交往逐步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发现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异性恐惧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还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恐惧、焦虑这些负性情绪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就中学生异性恐惧的表现、成因及心理自助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中学生异性恐惧的表现
1、在异性面前存在三方面的恐惧:即赤面恐怖、视线恐怖、面部表情恐怖。在异性面前总是紧张、心跳加速、目光呆滞、面颊发烧、口干舌燥、语无伦次。害怕与异性目光接触或身体接触,只要目光一接触就会出现其它的各种伴随症状,内心感到紧张和恐惧,而且断定对方看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自身存在的“毛病”,于是焦虑情绪更加严重,恐惧心理愈发愈强烈。
2、虽然在异性面前感到紧张和恐惧,但又有与异性接触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有的是鲜明的存在意识之中,有的埋藏于潜意识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会使人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幻想等心理现象。
3、对异性的言行尤为敏感,有时对方的表情都会影响到自身的感知、情绪。
二、异性恐惧形成的心理分析
异性恐惧大多初发于青春期,这段时期的中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社会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观念为这些自然愿望的实现设置了无形的障碍,成人很少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异性接触往往持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闪烁其词,躲躲闪闪,甚至闭口不谈,百般回避。这些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中学生形成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对两性交往也会存在畏惧,即使在正常或不得以而为之的异性交往中也总感觉到十分紧张。另外,存在异性恐心理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腼腆、行为规范甚至有些刻板,有的异性恐惧的中学生还会存在过一些特殊的经历,比如在幼年期偶然看到过父母亲热,或是对某位异性同学产生向往和好感,遭到地周围人的嘲讽和非汉。
三、中学生异性恐惧的心理自助
对于异性恐惧症的患者可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获得支持性治疗,对于症状不严重的学生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自助方法:
1、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
异性恐惧多是因为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太少而导致的,因此想要改善这一现象就要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接触越少,这方面的经验就越少,在和异性见面的时候就会越不知所措,越来越感到恐惧,不能一味的逃避,否则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多接触异性才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2、完成行为作业
可以给自己规定作业并按时云完成,比如:去和超市异性营业员讨论一分钟关于商品问题,每周三次向陌生异性问路,学着在公共场所和不讲理的异性争辩等,每完成一次作业,都做详细记录,写下成功的体验,并不断创造新的行为方式。一开始心理上可能是被动的,但实际上行为上是主动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会获得一个新的自我。
3、努力重建信心
异性恐惧的发生,在时间上最敏感的是开头一刹那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心理是“又碰见她了”、“肯定像上次那樣糟糕”随之恐惧症状按程序依次出现。这说明开始瞬间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交往全过程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接触异性前,应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并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别从容镇定,情绪好极了!”重建自信心。
4、完善处理异性交往带来交往心理挫折
有一部分有异性恐惧的学生是由于与异性交往时吃过亏,或者是被异性嘲笑过,这样再见到异性的时候就会感到很不好意识,刚开始是挫折,后来导致了难堪,又由难堪发展成了反感,最后就变成了害怕和恐惧,这类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时受到的心理挫折,不要以篇盖全,也不能错误归田因为这些挫折就不与异性交往。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异性交往实际是在促进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实现个性健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见识的累积,有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恐惧方面的困惑会得到解除,有的得不到解除反而把早年的困惑长久的保持下来,以致成年之后,在性心理和行为方面受到干扰,造成长久不适。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对于其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具有非同小可的意识,作为家长、教师不能忽视这一问题,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及心理特点[J].教育研究,2006,27(9):74-81.
[2]张彦文.关于高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5(6):28-31.
[3]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对于心理学我只是个门外汉,心理学对我来说就是让我能更好的去与人接触,改善我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适当的开解周围的人,缓解矛盾。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至少我是那么觉得的,平时所说的心理健康也只是相对的,根本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学习心理学的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想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心理趋于绝对健康。以上是我学习心理学的主要原因。
对于心理学其实我真的懂得不多,但我觉得学与不学还是有差别的,我觉得学习心理学会让人更加的善解人意,更好的去从他人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缓解矛盾,引导自己的心理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从个人角度,同时从他人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适当的去开导身边有偏激思想的人或者去疏导周围发生的各类矛盾,这样可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心理学是一种利人利己的事情。
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并不可能去看透别人的心思,又不是读心术,只是从某方面比常人更能察言观色罢了。我觉得察言观色还能蛮重要的,这是说对话的前提。
我觉得做一个善解人意,会察言观色的人很重要。前者可以让你在生活中有很好的人缘因为大家都会愿意和你交往,愿意和你吐露心声。后者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因为懂得察言观色就意味着能适时的做出正确的行为。
人的心理是一个超复杂的东西,至少我是那么觉得的,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和人交往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和人交往遇到对味的还好,要是遇上不对头的人而那人心理偏激就麻烦了,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心理偏激,和正常人不一样,于我就直接忽视眼不见心不烦的,可我觉得这样不好,所以我想学习心理学试着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去了解那些人的心理,以上绝对原创。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大致有一下几方面1.心理学帮助我们适应现实,感觉幸福!通常情况下,生命不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已经将现实的条条框框强加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不可避免碰到诸如“不公平”与“潜规则”,继续活在愤怒与旁人施压的生活中,还是敞开心灵接受现实的规则,无论如何,心理学将让我们敞开心灵,在社会的规则下,尽可能感觉幸福!2.心理学帮助我们提高职场情商,获得更大发展!有人说:“公司就是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太多的技术性人才,他们懂得如何和自己对话,懂得如何支配自己大脑与时间;但是,当他们有一天受到提拔与重用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难以适应融入组织的工作模式,更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心理学将告诉我们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无非那么几种,协调好了,绝不会乌烟瘴气。3.心理学帮助我们少犯“低级错误”很多人梦想成为比尔盖茨,因此他们认为比尔盖茨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天4点就起床是他成功的原因;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人和人不一样,成功的原因也千差万别,比尔盖茨睡到4点就睡不着了,只能起床,而那些3点就起床,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人,也不一定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甚至任何成绩都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常常犯很多低级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教材里早已提出!4.心理学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女朋友,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什么是保证家庭幸福的因素,爱情心理学博士黄维仁早就说过,夫妻间的差异绝不是离婚的原因,而差异中的理解才能帮助我们维持幸福,同理,什么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决定因素?严厉管教?还是拳脚相加?都不是,在子女教育中,理解也是决定的环节,想想!那个孩子不想得到爱护与赞扬?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处于封闭环境中,大脑会对所思维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加工,然后在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受器官中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模拟,这就是理智思维的全过程。(自己理解的)比较突出的就是梦境。
我认为,每个人的理智思维应该和身体享有一种同样的权利,就是思维权力。目前的仪器已经可以对人的思维进行干涉和透视,我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科技的发达不应该用来伤害人类,而是应该造福人类!
但是,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化过快,传统观念和胎教的重视不足让人们的客观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的很快。自杀率升高、神经性疾病的普遍开始对人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心理卫生的重视不足更是引起了多数人出现心理健康疾病!
我认为心理学应该由“读心”转向“谈心”中国的道家就很符合这个道理。我们要增强新生代的环境抵抗力,就必须从出生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和培训。否则,人类最终将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毁掉自己!
总而言之我想要接触心理学的原因还蛮复杂的,同时认为心理学这玩意还蛮博大精深的,我也不是专门学习这个专业的,参加心理沙龙正好给我个机会能让我学习到一些皮毛我还挺高兴的,希望能在此过程中收获很多。
姓名:王鑫班级:工管12-1 学号:120801440127
我初次接触管理学,觉得它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职能管理学派的代表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一条重要的理论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现在的管理学,但它仍旧在不断发展。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的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活动和过程。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具有科学性和管理共性,社会属性具有阶级性和管理个性。自然属性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的相适应。社会属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管理为所有者服务。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玉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虽然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那么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有哪些因素决定呢?
1、管理的作用和地位。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的作用,如“有序化”作用、整体优化与推动作用、放大作用等等。由此也突出了管理的地位。管理是一种生产力、是组织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一只“摸得着的手”。
2、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决定。
3、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自身发展所决定。
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收获!最后,该如何管理?不同的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方式都可以采纳,而应该有所选择。管理必须符合以下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力原理、效益原理和和谐原理。我认为,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点。第一,管理需要战略意识。管理者首先得带着某种目的性出发,然后针对那个目的做出详细的计 划和安排。第二,管理需要艺术魅力。在管理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沟通交流这 一环节障碍重重。管理者在细节之处一定要特别关注,安排任务时要暗示被管理者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并且积极鼓励;交流观点时要认真聆听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等等。第三,管理需要变革创新。没有创新的管理不可能永远站稳脚跟。管理者必须关注现实、联系社会实际,积极改革创新,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 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 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
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
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 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 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 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 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一、功的概念
功的内容是安排在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 如果物理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 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从教材中易知,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是做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因而, 功等于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当物体的位移方向和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功等于力的大小, 位移的大小, 以及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为W=Ftcosθ。当然, 这是功的定义式, 也只有是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恒力做功的表达式, 也就是一定记住该式的适用条件。
二、合力做功
动能定理指出: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为W总=Ek2-Ek1, 根据动能的变化量求合力做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另外, 功是一个标量, 也可以根据标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求总功, 即W总=W1+W2+…。当然, 如果几个力做功, 只有一个力做的功不知道, 也可以根动能定理, 先求总功, 再求某个力做功。
三、变力做功
物体受力可能很多, 可能有恒力, 也可能有变力, 学生最困难的也就是如何求解有关变力做功的问题, 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功率一定。
这类问题常出现在汽车的启动问题上, 如汽车保持恒定功率行驶, 求某段时间汽车牵引力做功。这时可直接用公式P=W/t得W=Pt, 可直接求解。
例, 卡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 设此过程中发动机功率恒为P, 则在t时间内, 发动机所做的功为%%%%。
解:用公式P=W/t得W=Pt, 可直接求解。
2. 物体受一个力, 且为变力, 可用动能定理求解。
这类问题在高一刚讲新课是作为和恒力做功的比较, 为常见题。
例:一人用力踢质量为1kg的足球, 使球由静止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飞出, 假设人踢球时对球的平均作用力为200N, 球在水平方向运动了20m, 那么人对球所做的功为 (%%) 。
A.50J B.200J C.4000J D.非上述各值
解:因为足球运动员踢足球的力为变力, 且位移应为所受力的位移, 不是题目中的20m, 故无法直接用功的定义求人对球做功。如用动能定理, 因此题可认为人在踢出球过程只有一个力做功, 所以直接用动能定理求解。由得因而选项A正确。
3. 物体受一个力且知道力随位移变化的图像, 可用“面积”法求功。
如果力F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明确, 始末位置清楚, 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F-S图像, 图像下方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功。图像求功具有形象、直观、简捷的特点。
例5: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 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击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第一次时, 能把铁钉击入木块内1cm, 如图1。问击第二次时, 能击入多深? (设铁锤每次做功都相等)
解析:因为阻力F=kx, 以F为纵坐标, F方向上的位移x为横坐标, 作出F-x图像, 如图2所示, 函数线与x轴所夹阴影部分面积的值等于F对铁钉做的功。
由于两次做功相等, 故有:S1=S2 (面积)
4. 物体受多个力, 只有一个力是变力, 其余力为恒力, 可用动能定理求解。
动能定理为高中物理学的主干知识,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学生应当深刻领会掌握动能定理的各种形式。
例4:如图3所示, 质量为m的小物体沿1/4弧面无初速度滑下, 圆弧的半径为R, A点与圆心O等高, 滑至最低点B时的速度为v, 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解:小物体受重力、支持力、阻力, 其中支持力不做功, 重力为恒力, 但阻力为变力。因而由动能定理:W总=Ek2-Ek1得, mg R+W阻=1/2mv2-0, 所以W阻=1/2mv2-mg R, 即W克服阻力=mg R-1/2mv2
5. 知道力随物体位移的变化规律, 可用数学上的积分工式W=蘩Fxdx求解。
一、营造氛围,真诚沟通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门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活动中,我积极创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的和我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1.教师要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而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微妙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個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他渐渐地对辅导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地和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二、贴近实际,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谈论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1.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求辅导老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当代小学生,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辅导教师帮助什么?为深刻地了解这些,我们辅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乡镇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问题。其中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分别为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自我认识方面。针对这一实际,在活动课中,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爱学乐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动机和兴趣是学生中的动力因素,我主要选了《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中的《我喜欢的课程》等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十分有趣的。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选择了《不做“小拖拉”》等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我,从而自觉学习,消除学习上的不适应情况。
(3)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我选择了《同好书交朋友》等内容进行辅导,交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2.活动形式多样。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但缺少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让学生确实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保持一份好心情。
三、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教学原则,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得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灵感悟。小学生的心里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恰好与成人的心里世界相通。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对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铭记在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反映出来。
今天,他们面对的是菁菁校园,明天,他们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上好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的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
【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的认识09-08
对上海财经大学的认识05-31
关于大学入党申请书对党的认识09-11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11-17
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感想10-11
大学体育课的认识07-24
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09-19
谈谈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07-22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09-09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