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各学科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认识、理解、记忆和练习数学,更要制定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经历”数学的机会,通过“做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通过“做数学”讲解新知识
教和学并非各自独立存在的,二者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建构新知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感性知识,并且激发和维持其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以便展开后续教学。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现有一张长方形纸,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0厘米与40厘米,现在其四个角处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接着将其折成长方体,那么该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是多少?”该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其空间想象能力,所以看到题目后,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直接给出答案,只通过文字解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操作,自己剪一剪长方形纸,体验如何将剪去四角的长方形纸折成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个棱长与原本的长方形纸之间的联系,从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其中许多内容是与数学相关的,只是学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亲自体验数学。
二、通过“做数学”攻克知识难点
如今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在这种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多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大胆尝试、勇敢探索,从而发现、分析与理解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其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比如,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算理,如果教师单纯通过演示或口头讲解的方法授课,那么只有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听懂,其余学生则难以理解,还会影响其学习之后的知识。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小棒,如火柴等,除了成捆(每捆10根)的之外,还要准备一些单根的,接着向学生出题:计算26-8。学生发现26个位数的6不够减去8,他们看着2捆小棒,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拆开一捆。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其动手将成捆的小棒拆开,并且与剩余的6根放在一起,用16减8,得到8,而8和未拆开的1捆相加之和是18,所以最终结果是18。学生在亲自操作后,会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扎实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又如,讲解一位数除法时,教师给出题目“计算64÷4”,当学生用十位数的6除以4后,发现有余数就不知怎样继续,即使教师告知其将余数2和个位数4合起来,再除以4,学生仍然无法理解。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小棒帮助理解和体会。先将6捆(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捆,1就是十位数的商,为平均分配剩下的两捆,要将其拆开与4根合并,共24根,将其分成4份,每份6根,6就是个位数的商,所以答案是16。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此类除法的算理,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协调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三、通过“做数学”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与大胆猜测,从而使其形成初步分析、概况、抽象、比较和综合能力。比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时,待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量角器度量角度与常规的画角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其积极创新。如要求学生画120度的角。学生很快应用三角尺与量角器画出120度的角,接着教师再提出新要求:“在不借助量角器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个角准确地画出来?”学生被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马上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并且发现了新的画法:用三角尺中一个30度的角与直角拼起来画,得到的角就是120度的角。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次鼓励其探索新的画法,给予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快各组就发现了新的方法:先画出一个平角,接着减去三角板中的30度角,得到120度角,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成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51
一、前言
一般来说,数学文化包含数学中的思想和精神,还包括了数学方法形成的过程,其中数学史和数学的美都属于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好地感受数学文化,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之美
(一)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数学的简洁美
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数学一直在追求简洁美,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数学通过变得更加简洁而体现出更多的美感。首先,在数学语言上就能够体现出数学之美,教材常常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例如,对于一位数的乘法,教师可以这样总结的:“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对于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又可以这样总结:“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通过这样简单的两句话,把两种情况下的乘法进行了有效的总结,尽显数学简洁之美,这样简洁的方式既表达了数学的意义,又方便实用。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对称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数学的对称美,特别是在图形和物体学习中。对称是指相对于图形或者物体上的某个点、线或者面,形成了大小相同、形状一样对应的关系,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对称的一种。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图形画出对称轴,从而体会对称美。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圆柱或者圆锥的例子,让学生找到这些物体的对称轴,感受一些与长方形不一样的对称美,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学习中的对称文化。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凸显数学的奇异美
奇异美也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美,主要体现在数学几何知识和计算方法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且感受数学的奇异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计算五分之三乘五分之二的时候,用分母乘以分母,分子乘以分子,然后得出答案。但是,在五分之三除以五分之二的时候,就用前者的分母乘以后者的分子作为分母,用前者的分子乘以后者的分母作为分子,然后进行约分计算得出结果。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数学的奇异美,还能够让他们掌握这些运算方法,为以后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开展数学文化史教学
(一)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文化史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数学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数学史知识“平年和闰年”来充实数学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数学积累,实现高效教学。同时,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自行车车轮,从而对“圆”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
(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品质,开展德育教育
在数学史上,有许多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数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简陋的环境下,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纸张,最终成功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正是因为他不怕辛苦,面对困境勇往直前,最终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引入数学家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从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促进他们以后的自主发展。
(三)开展探究学习,体现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对教学有重要帮助,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学习效率快速提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文化,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共同讨论研究,使学生对可能性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思维,促进他们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有效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魏伟标.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考试周刊,2014(9).
[2] 于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 茅婷婷.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
[4] 马梅.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5] 曹玉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6] 王佩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以数学知识的产生为背景创设情境,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认识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如在讲《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创设“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情景引领整个教学。该例子的内容讲述的是: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回家后,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的夫人逼他洗澡。当他跳入池中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池中跳出来,连衣服都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夫人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真疯了,真疯了”,便随后追了出去。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都跟在后面追着看。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答案。通过讲述该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形成于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和总结。同样还可以介绍如球体积公式的历史、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三角等等例子,从而充分的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烘托作用,引导了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寻找数学家的足迹,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可以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对数学史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更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通过一些积累以后,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眼中的数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课外的数学知识和趣事等等。用一种无形的方式去陶冶他们。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作者:郭艳辉
单位:湘潭县云湖桥镇烟山中心小学
电话:
***
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照本宣科缺失人文关怀和乐趣,在传统的教育中,小学数学其教学内容多为数学计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数学教育工作通常为照本宣科,在进行知识灌输后,运用较为繁琐的数学思维以及相关数学理念进行解析,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教育乏味,使得学生失去对数学教育学习的兴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强国,可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被诟病为应试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国外的学生天差地别。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我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也是说一不二,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动力足了,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在教授物体体积时,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趣味性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数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大胆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他们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大胆探索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内容给他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掌握探究内容。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学校教育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直观的图片和动态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效果,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中;在进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的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竞争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知识只是生搬硬套,不能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运用有效的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引导学生感受、发现和体会数学美
( 一) 展示小学数学的简洁美
从古至今, 数学一直追求简洁美,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数学变得更加的简洁。在数学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师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 对数学概念和法则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例如, 在学习数学加法法则的时候, “数位对齐, 各位加起, 逢十进一”, 复杂的加法就被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完整地总结了下来。同样, 在数学课堂上还有“增长了两倍和增长到两倍”, 这样的语言多了就会显得冗杂, 正是这样简单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数学意义。由此可见, 数学的简洁美既实用又方便。
( 二) 体现小学数学的对称美
小学数学中对称美也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是在一些图形或者物体上。对称美主要就是指在图形或者物体上相对于某个点、直线或者平面来说, 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点对称、线对称和面对陈都是对称的一种。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可以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对称美、例如,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对称线, 从而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 三) 凸显小学数学的奇异美
小学数学还有一种美, 被称作奇异美。奇异美可以展现在数学的几何形式上、外在形式上和计算方法上。可以说, 数学奇异美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以,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奇异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1996 + 1995 - 1994- 1993 + 1992 + 1991 - 1990 - 1989 + …… + 4 + 3 - 2 - 1 中, 最后计算出的结果是1996, 尽管后面有许多数的运算。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奇异美,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二、渗透数学文化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素质
( 一) 渗透数学史,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给与学生适当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保证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数学史知识, 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有效利用数学史知识, 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所以, 教师想要保证数学教学效率, 既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的思路,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练习家里面房梁的三脚架, 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数学知识。
( 二) 了解数学家的品质, 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史中, 有许多数学家, 凭借其顽强的毅力和品德, 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些数学家的事迹, 让学生能够养成顽强的毅力和品德, 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例如, 在学习圆周率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祖冲之的故事, 正是因为其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苦和努力, 最终才换来了如此丰硕的成果。通过这些成功教育, 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 三) 开展合作学习, 体现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合作学习文化受到了许多师生的欢迎, 正是因为合作学习的帮助, 才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教师教学也变得更加轻松。所以,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渗透合作学习文化, 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 协调努力, 共同学习数学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例如,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 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更好地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 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 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 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 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给学生更多的人文气息,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 缺少了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就会走入一定的误区, 并且会慢慢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常来说, 针对小学数学的几个重点部分,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渗透数学文化。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从多个方面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进行了简要分析, 旨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0) :82-8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46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体验。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情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一提到数学这门学科,大部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难,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总是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趣、难学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认为数学是最没意思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实现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
《爱的教育》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果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没有丝毫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只是在上课时单纯地讲解数学知识,那么,即使他的教学能力再高,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真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尊敬,继而将这种喜爱转移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上,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主要策略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材进行了改版,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的题目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了主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向学生讲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只有教师具备积极的数学情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除了要做好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之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
(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情感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学习的自由天地。所以,教师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把数学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与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或者某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四)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时间来继续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倡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整个探究活动会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了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因素。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积极的情感因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相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祁彩霞.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8).
[2] 田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策略运用之探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5(10).
[3] 赵光峰,张梅山.渗入情感教育,挖掘学习动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J].信息教研周刊,2011(8).
[4] 范学珍.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09-2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06-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11-05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11-09
小学数学课堂中自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教案06-0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