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方法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人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方法(推荐3篇)

老年人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方法 篇1

因视网膜静脉炎,静脉阻塞,糖尿病,高血压,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出血进入玻璃体,在血液进入及吸收过程中形成红色,黄色,灰白色的片状或团状混浊。

外伤(35%):

葡萄膜炎等使色素颗粒进入玻璃体,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眼内肿瘤或全身其他部位肿瘤眼部转移,引起混浊。眼外伤玻璃体内异物存留,因眼外伤,出血,糖尿病等引起玻璃体内纤维组织增生。

玻璃体变性(20%):

老年人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方法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诊断并收治的玻璃体混浊患者128例, 其中男76例, 女52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 (58.5±3.5) 岁。其中单眼出现玻璃体混浊42例, 双眼患者86例;患者病程最短为30d, 最长为3年, 平均为 (40.5±5.3) d;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出现眼前黑影以及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 按患者主诉黑影症状分为:主诉黑影呈灰尘状者38例, 黑影似网状或片状者53例, 黑影似点状者37例。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明目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碘剂、安太碘滴眼液等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患病程度以及临床主诉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眼科学》中有关玻璃体混浊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 临床表现:患者视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自觉眼前有黑影漂浮, 形状不一, 似灰尘或点状等, 眼球转动时无规律运动。 (2) 眼底彻照法检查可见有黑色或透明点状物体漂浮。 (3)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玻璃体纤维支架间可出现灰褐色点状混浊或条索状黑影等。

1.2.2 排除标准:

(1) 生理性飞蚊症、角膜病变、白内障等。 (2) 手术或外伤引起玻璃体功能下降者。 (3) 继发性改变:高血压所致眼底改变或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增殖性改变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等。 (4) 患有精神障碍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安妥碘肌肉注射, 2ml/次, 1次/d;同时每晚睡前滴注安太碘眼药水, 2滴/次, 以1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2 观察组: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使用明目汤加减进行治疗, 玻璃体混浊按中医分型分为虚火伤络型、湿热蕴蒸型和气滞血淤型。 (1) 虚火伤络型:主证为患者眼前黑影漂浮, 视力下降, 头晕耳鸣、口干、心烦少寐, 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滋阴降火、凉血化淤。方剂为明目汤与生蒲黄汤加减。药物组成为:丹参15g、桃仁15g、丹皮15g、红花10g、栀子10个、生蒲黄15g、生地15g、甘草5g。水煎服, 早晚各1次, 以1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2) 湿热蕴蒸型:主证为视力下降, 眼前黑影网状或点状浮动, 头重、胸闷、口苦苔黄, 脉濡数。治疗宜清热利湿、宣化畅中。方剂为明目汤与三仁汤加减。方剂组成为: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5g、丹皮10g、杏仁15g、白蔻仁15g、生薏仁15g、半夏10g。水煎服, 每天服用2次。以1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3) 气滞血淤型:眼前出现黑影, 视力下降, 眼底检查可见出血, 头痛、胸闷, 情致不舒。治疗宜活血祛淤、化淤止痛。方剂为明目汤与血府逐淤汤加减。方剂组成为:丹参15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6g、当归9g、川芎5g、甘草6g。水煎服, 每天服用2次, 以1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1.4.1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视力明显提高, 玻璃体混浊基本吸收, 不影响正常工作。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视力有所进步, 玻璃体混浊有所吸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玻璃体混浊无明显变化。

1.4.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表现, 治疗前、后患者裂隙灯显微镜下玻璃体混浊程度, 使用视力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 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显效39例, 有效20例, 无效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 有效25例, 无效23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1%。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81, P<0.01) , 说明明目汤加减治疗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皮肤红斑或发热6例, 关节疼痛2例, 胃肠不适反应5例, 其他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4%;观察组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反应4例,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χ2=7.48, P<0.05) 。

3 讨论

玻璃体混浊在中医属于“云雾移睛”、“蝇翅黑花”等范畴, 古代医书对其病因病机有详细的描述, 其病机描述为“数冒风寒、不避暑湿、六淫外袭、七情内伤”等, 可见本病的主要病因为虚火伤络、湿热蕴蒸和气滞血淤。中医治疗玻璃体混浊使用明目汤加减, 方剂中丹参能理血活血, 扩张毛细血管, 增加眼部血液供应, 改善玻璃体缺血状态, 促进玻璃体代谢[2];桃仁、红花亦有活血化淤之功效, 若患者虚火旺盛可配合生蒲黄凉血止血、生地滋阴生津以及栀子清热解毒等;患者属于湿热蕴蒸型加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等来清热利湿、宣畅气机;加用川芎可活血化淤, 使用当归补血行气治疗气滞血淤型玻璃体混浊。

综上所述, 使用明目汤加减治疗玻璃体混浊不但临床疗效较好, 且副作用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92.

老年人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方法 篇3

【摘要】通过典型病案介绍张梅芳教授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经验。张梅芳教授提倡分阶段辨证论治法,明确在阴虚血瘀型玻璃体混浊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行气与利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玻璃体混浊;临床经验;张梅芳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54-01

张梅芳系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老擅长治疗眼科疑难杂症,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来,学验俱丰,在临床中采用纯中医治疗玻璃体积血有显著疗效。笔者有幸加入张梅芳名医工作室跟师学习,现将其验案介绍如下。

1病例情况

患者陈某,女,52岁,2015年7月7日初诊。因“左眼前暗影视朦1周”来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治疗。患者2015年7月1日左右突然出现左眼前暗影,视朦,遂至张教授处就诊,予以散瞳三面镜检查提示左眼黄斑区结构正常,视乳头结构正常,周边视网膜未见裂孔、变性及出血,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要求中医治疗。否认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及心脏病等重大内科疾病病史,近视病史。专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2(自镜)。有双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kp(-),AF(-),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灵敏,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C/D=03,A∶V=2:3,黄斑区未见出血水肿。眠差,二便调,精神紧张,眼部疲劳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云雾移睛(气血两虚);西医诊断:玻璃体混浊,屈光不正;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处方:三七9g,仙鹤草15g,墨旱莲15g,党参30g,白术15g,黄芪15g,酸枣仁15g,木香5g(后下),炙甘草5g,当归15g,远志10g,茯苓15g,合欢花30g,乌豆衣15g,首乌15g。日一剂,7剂,水煎服。

二诊:治疗7天后,眼前暗影减轻。专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2(自镜)。眼底检查同前。眠差,精神紧张。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继续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法,患者眼部仍飞蚊,加用益母草15g予以活血化瘀。

三诊:2015年8月11日复查,双眼前暗影减轻好转。专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2(自镜)。眼底检查同前。眠差,精神紧张。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继续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法。

四诊:2015年9月8日,复查,患者睡眠明显好转,但眼部飞蚊、疲劳。专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2(自镜)。中药予以调整,守方加减治疗,方如下: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5g,蒺藜15g,密蒙花15g,蕤仁肉15g,枸杞子15g,首乌15g,乌豆衣15g,防风5g,知母10g,细辛3g,猫爪草30g。

五诊:2015年9月22日,复查双眼视力12(自镜),眼底无特殊情况。再进14剂。并予以消朦灵片(院内制剂)口服予以巩固疗效。

六诊:2015年10月13日复查,双眼症状好转,患者自诉少许便血。双眼视力12(自镜),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C/D=03,A∶V=2∶3,黄斑区未见出血水肿。予以上方,加地榆15g,予以巩固疗效。

2按语

云雾移睛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朦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始称云雾移睛,其病变在神膏[1] (为眼睛结构之一,指今之玻璃体),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常由葡萄膜、视网膜的炎症、出血、退变以及玻璃体的退变等引起[2]。瘀血、痰饮均是该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变。故化瘀同时应注重利水和行气。

张老认为本病患者初期出现失眠、精神焦虑等症状,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选用归脾汤加减,予以健脾利水,养血安神。待上述症状好转后,患者眼部疲劳、飞蚊,考虑由于衰老,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导致,故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补益肝肾,养血明目之药,并注重行气和化瘀。方中生脉散益气养阴;蒺藜、密蒙花清热明目;蕤仁、枸杞子、首乌、乌豆衣填精补肾;知母滋阴补肾;猫爪草化瘀散结;防风、细辛祛风行气,防滋腻太过。经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予以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明目消朦片口服巩固疗效,方由麦冬、党参、五味子等药组成,有明目退翳、镇静安神之功。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7.

[2] 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3.

上一篇:六一慰问感谢信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质检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