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的新(精选11篇)
一谈起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文言文一直就在教材中存在着,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它的教学问题。
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处理方式,耗时、费力,难理解、难巩固,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乐此不疲)。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是与非,我们先不要妄下结论,我们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探索和看法,以求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难题。
建议一:强化熟读和背诵。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硬记,甚至可以不读文本。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亦步亦趋地记,教师所行使的是告诉的职能,学生所做的是记忆的事情。前人这么做,后人也这么做,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没有人做深入地思考,所以现在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对毕业班年级复习的关注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特别吃力,就像根本没有学过一样。针对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反思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觉得硬记式的教学方式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甚至背诵,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熟读和背诵是增强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理解式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叶圣陶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叶老的这句话应该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启示。
建议二:注重量的积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文言文,数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觉得要么不学,要么就必须是一个规模工程,小打小闹没有什么效果。就现行教材而言,我觉得文言文的数量还不足以把文言文学好,也就是说规模还达不到学好的要求。听一位朋友讲,他的孩子在上海上中学,其中有一个固定作业就是每周自学一篇课外文言文,我认为可能也就是出于文言文学习规模的这种思考。结合教材,进行拓展,确实保证学生文言文学习量的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必然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作为学习的保证,紧紧依靠例子(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不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言文学习中量的积累。
一、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 不可否认, 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 它是有利有弊的。它适合系统地讲授历史事实知识, 但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忽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弊病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的。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 将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改变成为教师启发式的讲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认真学习, 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 在学生的看法或知识方面出现错误时, 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建立师爱生、生敬师而又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把所教的知识变难为易, 变远为近, 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有趣;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 举一反三, 减轻学生的负担。总之, 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出发, 要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使之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以“趣”引路, 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因此, 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且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科学地将历史同现实融为一体。如讲《门户开放》一课时, 引入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等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 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时, 我从他的一副对联“春殿话从容, 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 八州弟子翘首公归”说起, 学生兴趣盎然。同时, 笔者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表, 让学生通过填表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通过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由教师直接传授或灌输知识给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而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结论性内容变为具有探索精神的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 学习知识, 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首先导言要精, 能激趣启思, 造成悬念, 然后学生阅读材料, 观察画面、地图, 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记忆性的浅层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和教材中挖掘的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设计一些精当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给出相关信息, 学生围绕问题, 处理和加工信息,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去思考、去讨论, 师生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 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自觉学习———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是自主学习———学习体现主体性、独立性, 是自己学习———学生学会学习, 有利于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如历史小报小组、历史小制作小组、历史调查小组、历史故事收集小组等, 各种历史活动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 将各方面因素协调统一,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74-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一、让学生玩得更快乐
根据信息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存性,那么学生喜欢上电脑课的原因在哪呢?我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有95%以上的学生希望上信息课可以边学边玩,学生所说的玩是玩“游戏”。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我想,“什么是游戏”,理论探讨永远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游戏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被学生称作“玩”的“游戏”,一类是被教师称作“游戏”的教学。在两个范畴里使用同一个概念,必然会引起师生之间的误解,当教师的“玩游戏”与学生们心目中的“玩游戏”不完全一致时,老师应当认识到,在教学“游戏”完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学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游戏”,但教师必须对学生游戏进行选择性地干预,不能放任。让学生接收教学式的“游戏”方式,学生的学科素质得到提升,操作底蕴得到积淀,指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师生共享教与学和学与玩中的快乐。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利多弊少。“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和学习的功能。例如:当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我发现学生都在玩电脑上的“扫雷”游戏,玩的都是初级“扫雷”。我对扫雷可是独有情种,高级扫雷我最好成绩是121秒,我80%以上的战线是在200秒以内。在共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30—50秒扫完10雷而不被爆炸,有的学生在100秒内扫完40个雷,那种臭美劲,真正感悟到成功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但须切记,游戏的趣味性容易使学生陷入其中而忘却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地位,而不能让游戏的娱乐性掩盖课堂传知的严肃性。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越是“玩”得兴趣盎然,就越能从中获得快乐,而当学生乐亦无穷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便更浓厚了。
二、让学生学得更实在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解决任务、创新信息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擅长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例如,学校要举办“国庆”文艺演出,学校请了三个年级组长、两个音乐教师和两个美术教师组成评委,为每个参赛班级打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我让学生思考怎样用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底分,求出其他五个评委的评分之和)。又如,学习排序时,我拿本班学生的其中考试成绩作排序内容,当最后按总分排序完成后,当各自的排名位置已确定,我提出新问题,要求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你的排名提前就算完成任务(哪怕提前一名)。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有的学生语文考的好就用语文作为关键字,有的是其它学科,有的用姓名,有的用拼音等,当他们都胜利完成任务时,我又提出一个总结性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关键字”的不同,排序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再如在“上网查询信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查询的方法,我先提出要查找的内容,再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小组的同学协作思考如何能查找相关内容。各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表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作为教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个性风采,并从获知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快乐,我能感觉到学生那种成就感,那种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那份热情。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中的实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表现出浓郁的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学得更实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得到更尊重
师生要以将心比心的相处为原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学生以认同和接纳。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去体会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体谅和容忍学生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从而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例如:学生在上我的课之前是一堂体育课,到机房来上课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是满头大汗,这时在我心里感觉到很不适,心里也在默默地想,学生目前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以后,每次上这个班的课时,我都提前半个小时到机房打开空调,我想学生跨进清凉的机房时一定很高兴的,果真,学生一进机房说了第一句话让我至今也不会忘记的,那就是一句最为简单的一句话“老师今天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应该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唯有此教学环境才能变得和谐,且充满平等和新意。而学生一旦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学生从心底认可了你,那么师生和谐的基石就更为坚实。
建立科学灵活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探索创新。例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时的进步,采取激励的方法;对少部分确有突出成绩有发展潜力的同学应该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多引导、多激励,使其拥有赶超别人的信心。评价目的是激励为主,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老师偶尔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
【提要】本文以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深度报道记者交流形式的发端、功能、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不仅仅是深度报道记者之间保持沟通和协作的工具,而且直接影响了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重塑了深度报道记者在产业链中的身份,并且有可能成为构建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
【关键词】深度报道记者 QQ群 虚拟社区 职业共同体 新闻生产方式 媒体协作
一、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概况
本文所探讨的深度报道记者QQ群,特指由深度报道记者为主创建、群成员绝大多数以从事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异地监督报道为主的记者的QQ群。由于中国深度报道记者数量有限,因此,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数量并不多。事实上,对于深度报道记者们来说,他们经常参与的QQ群往往和人数多少、是否活跃并非密切相关,甚至于连这个QQ群的名字中是否包括“记者”二字都不重要。目前,深度报道记者比较集中的QQ群如“小刀”、“蓝衣”、“东八区”,字面上都看不出与媒体工作者相关,但却是深度报道记者最常使用、有效性也非常高的QQ群。
一般而言,记者QQ群创建者的身份、目的十分复杂,由此建立的QQ群也十分多元。比较常见的种类有:
1.由具有正式身份的记者创建的QQ群,如“深度报道记者群”、“小刀”、“蓝衣”、“东八区”等。
2.由非正式的记者或者非记者创建的QQ群,如“律师媒体俱乐部”是由一名律师创建,像鲁宁平、葛树春等民间职业爆料人也建有自己的QQ群。
3.由公关、广告等广义的“媒体人”创建的QQ群,其对广告、公关的诉求目的性更为明确。尽管还没有详细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广告群数量巨大。
与后两种QQ群不同,深度报道记者QQ群建立的初衷,都是帮助职业记者交流信息、完成采访。这样的QQ群往往是几位平常联系比较密切的记者发起组建,并在各自的交往圈中介绍、吸收新的成员,往往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共同语言较多,尽管创立之初以完成工作为目标,但是随着交流增加,完成工作的功利性逐渐降低,情感交流等其他功能的重要性逐步提高。
综合考察上述三种QQ群,不同的QQ群,人们加入的方式和路径存在差别,而其难度也完全不同。
一般而言,要加入一个以深度报道记者为主的QQ群门槛相对比较高、难度比较大。除非是由已有的成员邀请或介绍加入,一个新进者的加入往往需要经过相对比较严格的验证过程。首先,申请加入者必须告诉群管理员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供职单位,管理员会借助百度或者谷歌等搜索工具进行搜索。如果搜索结果和申请者的描述不符,或者申请者发表的报道的数量和性质与群的定位不符,管理员会拒绝其加入。其次,管理员会在群内询问其他群成员是否认识或者了解这位新加入者,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申请者即使已经被批准加入,也会被立即清理出群。最后,群成员往往被要求修改“群名片”,以真实的供职单位和姓名示人,这样,即使有人利用管理员的一时疏忽进入群,也会很快被发现。
二、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发端
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出现,既是深度报道这一特殊新闻报道类型的需要,又是中国新闻生产环境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客观上,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借助各种手段缩短自己和报道领域、消息来源之间的距离。
如果按照报道内容和日常工作方式来对记者这一职业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们分成条线记者和综合记者。中国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绝大多数都是综合记者,其中的涵义包括:
1.由于报道性质和报道领域的限制,在物理空间上,他们的报道范围经常是陌生的;
2.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报道的对象往往不在自己日常交往的范围内;
3.在知识领域,他们的报道内容往往是他们不常接触的。
比如,在《南方周末》这样的全国性新闻周报中,综合记者占多数,即使有个别记者有自己的专属条线,也是长期自发形成而非制度性的。
同样的情况即使在美国也同样存在。赫伯特・甘斯对美国《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的研究也表明,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我怀疑也包括地方性的新闻记者――只是在一个相对小而狭窄的消息来源集合体中腾挪辗转。而在这个集合体中,那些与他们保持经常性接触的人占大多数。①
如果说进入网络时代,通过搜索工具和借助外脑,深度报道记者能够快速弥补知识和背景的缺陷,那么,对于消息来源,他们就必须借助更加多样的手段来发掘。
其次,中国特殊的新闻生产环境决定了深度报道记者之间有交换信息乃至建立自己虚拟社区的需要和可能。
这里所说的中国特殊的新闻生产环境也包括几层涵义:一是中国幅员辽阔,不仅地理环境,而且在风土人情习俗和历史沿革上有巨大的差异;二是中国的新闻管理制度和信息公开现状,决定了记者获取特定信息的难度;三是本地记者在报道本地负面新闻或舆论监督类新闻时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际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上述原因,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他们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远离自己熟悉的地域,进行异地采访报道;必须设法突破异地既有的信息封锁;必须克服社会关系的局限,拉近和消息来源的距离;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弥补知识背景上的差距。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掌握消息来源和采访资源的本地条线记者或深度报道记者来说,由于报道本地负面新闻受到限制,他们有输出手中资源的主观意愿,而这种意愿的强烈程度取决于新闻本身在其个人价值判断中的结果和位置。这种价值判断可能基于个人的新闻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也可能基于个人利益的需要,比如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与记者个人利益直接相关。
对于双方来说,他们所缺少的是联系彼此的纽带,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及时找到本地同行,而本地记者则需要找到对自己掌握的资源感兴趣的外地深度报道记者。
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一种既能迅速发现彼此、又能在一定范围内保密的社交关系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外地深度报道记者与本地同行记者之间的联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十分频繁。例如广西南丹矿难发生后,广西媒体都不敢掀开黑幕,于是《广西日报》有人想到了当时供职于《羊*晚报》的赵世龙,打电话把有关消息告诉了他。第二天,他就飞到南宁,采访了参与前期暗访的多家媒体的记者,并在第三天发表了《大水淹了南丹七个矿》,率先报道了南丹矿难。②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种彼此联系更多是依靠长期互动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具有点对点的特征。进入异地采访的记者,要么是在当地早有朋友,要么是通过其他朋友的介绍去结识新的朋友,具有相当的封闭性。相对而言,这种联系方式对于掌握信息一端的人来说更加主动和便利。而对于深度报道记者来说,一旦在自己现实世界的朋友圈中无法得到反馈,整个联系纽带就会中断。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论坛(BBS)一度成为记者之间彼此交流的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西祠胡同中的“记者的家”讨论版。由于其成员多数是全国各地的记者,因此这里成为同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类似的讨论版不可避免地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由于同行之间存在竞争,记者们往往不愿意在讨论版中发出求助信息,唯恐引起其他同行的关注;二是由于讨论版具有开放性,参与其中的成员的真实身份很难掌握,人们担心在其中讨论新闻报道的信息会引起被报道对象或新闻管理部门的关注,使新闻报道夭折。而那些为记者提供信息或其他帮助的人,也担心在这一过程中暴露身份,引发报复。这使得BBS更多地充当新闻业务研讨的阵地,而非新闻信息交流的场所。
正是新闻信息供需双方对于沟通有效性和保密性的双重需要,才直接导致了调查记者QQ群的诞生。
三、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功能
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的功能很广泛,包括投诉报料、通报信息、发布招聘信息、开展业务互助、娱乐消遣、生活帮助等等。具体到新闻生产上,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在提供新闻线索、寻找采访对象、远程核实事实、实现组团采访、共同应对外部压力上都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在这中间,对于新闻线索、信息来源的交流是建立QQ群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正如美国学者德尔默・邓恩所言:“记者唯一重要的手段,就是他的新闻来源,以及他如何利用这些新闻来源。”③
通过近两年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功能。
案例1:现任中共云南省红河州委宣传部长伍皓,从担任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开始,就以“云南。伍皓”的网名加入了包括“深度报道记者群”在内的多个深度报道记者QQ群,但直到他转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才真正引起QQ群中成员的关注。作为一名善于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宣传官员,伍皓是**群中的活跃者,和群成员保持着密集的互动,包括介绍云南、交流信息,甚至为前往云南采访的各地记者提供各种便利,这也使得拥有官员身份的伍皓得以长期保留在QQ群中。
案例2:1月19日,多个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中传出消息,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在广西阳朔采访时,被荔浦县公安局强行带走,在出示了相关证件之后,荔浦警方仍坚持现场手写“拘传证”,将周范才从阳朔带到荔浦。接到这个消息,QQ群成员迅速行动,一部分人设法和周范才所在单位及同事联系,核实信息;一部分记者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搜集荔浦警方相关人员的信息。在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并得到荔浦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法之后,众多媒体记者开始频繁地给包括荔浦县委书记在内的相关负责人打电话,了解案情、敦请维护记者权益,共同给当地警方施加压力。20日凌晨1时,周范才恢复自由并被送回阳朔。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在207月《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被通缉事件中也出现过。
可见,在广泛的意义上,深度报道记者QQ群具有精神鼓励、技术交流、资源共享、遇险互助、行业自律等功能。互联网社会学研究者巴里・威尔曼(Barry Wellman)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者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价值加入网络或线上团体,既然人都有多种兴趣,在线上的成员身份亦复如是。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原本是工具性而且专属化的网络,最后会提供个人实质上和情感上的支持。④由于记者群体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这个群体与公权力、普通民众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是频繁的。在这一过程中,深度报道记者QQ群在凝聚群体、整合力量、维系稳定上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可以对此加以解释的工具是“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内聚力的群体。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强弱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任务的目标结构、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外界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以及群体规模等,具有强内聚力的群体特征为:领导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员参与共同活动;成员之间经常沟通;经常给予群体内其他成员以肯定评价;成员满意度高;成员的士气高昂。⑤
在拥有深度报道记者QQ群之前,深度报道记者之间尽管有沟通、交流以及共同活动,但往往只能局限于小范围中,并且以具体新闻报道为主要话题,其沟通的经常性、话题的多样性、共同活动的规模性都十分有限。深度报道记者之间竞争的关系大于合作,由于交流不畅,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群体的整体评价。在拥有了深度报道记者QQ群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尽管目前还缺少关于中国深度报道记者相互选择的实证研究,但非常直观的是,自从有了深度报道记者QQ群,以往在线下以及BBS论坛上频次很低的相互联络和沟通变得频繁多了,而彼此沟通的内容也大大丰富,远远超出了信息求助和帮助的范畴。
四、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意义
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出现,首先使得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出现具有了某种可能。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西方,社会职业共同体只有两种: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医生职业共同体,有的还加上教师。其主要认同的标准是,这两个群体受过难度很高的比较一致的职业训练,拥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有着独特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伦理观。而记者以及其他普通知识分子,首先在职业训练的难度上既不算高,也不一致。⑥
有的传媒人也认为:在媒体分类上,恐怕我们有全世界媒体行业最为复杂的分类标准。这种相当复杂的层级划分和分类,背后是复杂的权力格局,承担的是不同的传播功能,体现的是不同的利益机制,形成的是四分五裂的媒体从业人员结构,生产的是五花八门的媒体产品。在此基础上,很难想象会有基本行业共识的产生,会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难想象会产生对共同公共命题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⑦
但正如《南方周末》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傅剑锋所分析的,在深度报道记者这个群体中,从理论上说,存在构成共同体所需要的条件:
1.有难度很高的较为一致的训练或从业经历。他们所受到的限制,以及生存与安全的压力,远大于西方调查记者,他们不是简单地依靠勇气和激情,还有成熟的、高度智能化的技艺。
2.有共同的外部压力与威胁,这种外部压力也促使深度报道记者需要有一个共同体成为他们的庇护所。他们是记者中最需要有共同体作为家园的群体,以抵抗精神上的不安。
3.有初步的共同利益、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⑧
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出现实际上是验证了学者展江的一个判断:“如果说媒体的强项是大众传播――向大众海量输送信息和理念,那么媒体作为共同体的.第一步,恐怕是在媒体界开展有效的组织或群体传播――培养、扩散共享价值观和在特定的事件中发出维权之声。”⑨
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毫无疑问已经迈出了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事实上,由于QQ群的存在,使得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不再仅仅是“想象的共同体”。
其次,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方式,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合作”的出现。
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在诸条件中,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设备、通讯和交通器材工具等)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时间上的准时、有序,都是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⑩
在有QQ群之前,深度报道记者之间的合作往往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信息的需求者无法及时发现信息的提供者;深度报道记者由于缺少经常、有效的沟通而彼此陌生,缺少必要的信任感;由于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缺少共同的旨趣和约束,双方很难有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但在有了作为一种群体内沟通形式的QQ群之后,上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进步是,由于加入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成员往往既要通过身份验证,又要经受同行口碑检验,其身份的真实性得到了很大的保证,其行为规范面临更为明确的约束,这对于提高合作的效率是一项重要保证。
一旦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发挥合作的力量就成为常常面临采访困境的深度报道记者的必然选择。《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说:“一个好记者有几方面要求:第一是人际资源,第二是技术资源,第三是思想资源。这三个方面,或许是超越的基础。”QQ群的出现,无疑是对记者人际资源、思想资源的一次拓展。
第三,正因为“合作”的出现,QQ群使得参与其中的深度报道记者的身份常常发生很大变化。
通常情况下,按照性质不同,合作可以分为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前者是指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后者是指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合作者有所分工,如按工艺流程分别完成不同工序的生产。
由于媒体对一个选题往往只派一名记者、同行之间又存在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因此同质合作并不适合于深度报道。非同质合作占据合作的主流,这时候,深度报道记者不再是单纯的采访者,在特定的新闻事件采访中,他们会重新进行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情况,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在云南盈江地震报道中,几个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中曾经出现了成员的广泛参与和自发分工:一部分人负责收集各媒体赶往地震现场的记者名单和联系方式,以方便同行在一线互相联络、互相帮助;一部分人负责收集和通报救援队、医疗队等社会各界赶赴现场的资料和信息,以帮助在一线的同行扩大信息收集面,并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还有一部分人则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布记者赶往一线的信息,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前往一线的同行提供精神鼓励。
参与这一过程的人虽然本身都是深度报道记者,但是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在自身职业精神的驱动下,自发地进行了分工。那些未被自己供职的媒体派往地震现场的记者,主观上有意愿在此类报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些被派往现场的记者,又受到信息沟通不畅的制约,客观上需要信息的补充和协调。这种分工和协调本应由各媒体来承担,但事实上,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利益的制约,媒体自身缺位了,QQ群及时填补了这项空白。
如果将QQ群视作媒体协作的一种形式,那么必须要说,这种形式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这种协作更多是以现实社会中个人点对点联系的方式存在。在互联网之后,又经历了从BBS到QQ群演变的过程。影响这一切的决定性因素都是技术变革。事实上,即使是**群自身也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群共享”这个功能出现之前,成员在QQ群中更多的是即时询问某个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但是“群共享”出现之后,群中的主要成员往往会将自己的采访资源交给大家随时共享,这使得群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变得更加经常和有效。这恰恰是技术变革影响新闻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值得重视的是,微博的出现将给新闻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化。
无论是BBS、QQ群还是微博,对于新闻生产来说,其缺点和优点都一样鲜明。在BBS上,记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比较少、保密性比较差、效率比较低下;QQ群信息庞杂、议事混乱,虽有一定的效率,但是这种效率受到多种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微博则会牵扯使用者过多的精力,对于工作繁忙、任务繁重的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从一个更大的范围看,记者也同样面临着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中描述的状况:我们像魔术师的学徒一样,在信息洪流中被冲得晕头转向。……在技术垄断盛行的环境里,信息和人的意旨之间的纽带已经被切断了。也就是说,信息杂乱无章地出现,并不指向具体的人,数量难测、速度惊人。但从理论、意义或宗旨上看,却是断裂分割的。
在现有的条件下,记者必须善于综合运用包括线下、BBS、QQ群、微博在内的多种协作方式,才能适应形势的迅猛变化。
注释:
①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第1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②赵世龙:《调查中国――新闻背后的故事》第61~62页,中国方正出版社版
③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第179页,华夏出版社年版
④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44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⑤⑩《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224、9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⑥傅剑锋:《对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愿景》,《南方传媒研究》第26辑,2010年版
⑦石扉客:《反暴力是构建媒体职业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南方传媒研究》第26辑,2010年版
⑧傅剑锋:《对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愿景》,《南方传媒研究》第26辑,2010年版
⑨展江:《新闻职业共同体呼之欲出》,《南方传媒研究》第26辑,2010年版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第251页,南方日报出版社版
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新闻记者》20第3期。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包含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已经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特征。二、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哪一条线索来写?我本意是让学生理清思路: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指出“新装”是线索,进而说出“新装”的种种奇特性质,导致皇帝被骗。最后由小孩“揭骗”,引出主题。出乎我的意料,一提问就有学生大声回答是以“骗”为线索。我马上想到“骗”应该是文眼,因为文中的人物除小孩外,人人都扮演“骗子”的角色。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骗。
我随即提问:是谁骗谁?
有的说是骗子骗皇帝,有的说是大臣骗皇帝,有的说是百姓骗皇帝,还有的说他们自己骗自己……回答个有千秋。然后我就顺着“骗”设计了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会想到用织新装来骗皇帝?(找出相关描写)
2、骗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行骗的?
3、在骗子行骗的过程中,皇帝、大臣、百姓他们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他们有什么特点?
4、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揭穿骗局?
学生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引导理解主题水到渠成,课堂掀起了高潮。
二、反思
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清线索“新装”,把握情节,不料中途却有学生说出以“骗”为线索,意外地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独到发现使教学向纵深处发展。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 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 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 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 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 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 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 将课本认真读一遍, 或者有些干脆说: 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 预习的要求是什么? 怎样预习? 如何算是“认真”了? 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 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 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 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 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 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
课题: 液体的压强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 提前三天时间) ( 由审核组评定得分)
自主学习总分
1. 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 ( 每例加1分) 。
2. 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 ( 器材任选, 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
3. 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 ( 拍摄实验视频短片, 每一视频5分, 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
4. 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 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 ( 方案分5分) 。
5. 提供微课资源 (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 , 进行自主学习 ( 4分) 。
6. 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 并完成下表。 ( 小组长收集, 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 小组分20分)
7. 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 ( 创新动手分20分, 实验设计分10分) 。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 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 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 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 探索实验方法, 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 “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 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 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 学生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 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 生生、师生交流, 若能结合起来, 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 允许有争议, 有补缺, 有质疑。交流时, 限定时间, “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 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 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 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 液体的压强 (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 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 ( 展示、讲解5分)
2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 展示、讲解5分)
3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 你的依据是什么? ( 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 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 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 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在同一深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在深度相同时,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 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 其他同学讨论质疑。 ( 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 在小组合作交流前, 应将任务量化, 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 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 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 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 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 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 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 学会合作、分享、交流, 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 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在传统的市场调查中,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而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购买目的在调查结果中往往被明显夸大,与实际的销售结果相距甚远。或许,这是因为市场调查的结果是理性判断的结果,而消费的瞬间是消费者一时感性冲动做出的选择。无论其中有何原因,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是自己未来行为中糟糕的预判者。
相较起来,如果你问另一组人不是“您将要做什么”而是“将要发生什么”,结果会更加准确。在目前的市场预测中,已经日渐流行起这种问题模式,用于预测产品、创意或是政治候选人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说,预测市场更加类似于股票市场。“投资者们”将自己看作“玩家”,因为他们是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调查和作决定,将一大笔虚拟货币或点数投资在参考答案上。这其中有双选题,比如“这个产品能够吸引4岁还是6岁的女孩?”“产品A能够比产品B更加畅销吗?”抑或是多选题,比如“这些产品中,哪一个最能够受到4-6岁女孩的欢迎?”与传统概念的调查不同,参与者们只需回答他们有强烈意见的问题。
消费者可以评价一个创意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对自己预测的信心程度给出或多或少的点数。这样,他们可以解释他们投资的原因,提供合理的原因以及数字背后的想法。如同在股票市场中,如果你能够让投资者们为他们议论的股票进行投资,那么你就可以知道在实际市场中哪些是最具价值的股票。
最早的预测市场是作为传统政治民意调查出现的,这种方式能够产生乐趣和信任感,随后又被企业用来调查员工的跨部门和一线生产知识。摩托罗拉、因特尔、微软、谷歌等大企业都运用内部预测市场的方式,来测评试验产品的运输时期,销售量和销量最佳的产品,调查结果广受好评。
顾客合作中介公司communispace,对于预测市场的方法是否能够弥补有缺陷的调查测试产生了怀疑,还有最大差异调查和其他的调查方式是否也能准确地评估消费者的偏好?
在学术和行业调查,以及我们自己对50个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事实确实如此。在其中五个案例中,我们的客户将预测市场和其他类型的测试进行横向对比——无论是调查取样规模较大的传统调查还是最大差异调查,他们的高分低分选项数量基本持平,而预测市场方式的被调查者数量较少。特别的是,预测市场在消费者思维和热情上的解读相比传统的方式,却有着极为细微的差别。它能够让我们马上看到两极化的答案,帮助我们识别最具差异和最有热情的顾客想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时间的掌控上,由于在讨论人物形象时用的时间较多,因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续写结尾,只能口头表诉,影响了续写的效果。
在课堂结束后从作业的反馈——续写结尾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较好运用人物的性格发挥想象写出了各式各样的结尾,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大多时写皇帝继续执迷不悟穿新衣,最后国破家亡,这样的结尾比较符合情节的发展,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天马行空。
本课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想象能力,并且了解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我在教学中特意安排了学生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做到形、声兼备。其中在听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想象,这个皇帝为了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其次要注重的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与辨别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有题可做,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了评价,而且人人对主题的认识来看,更是改变了以往就是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的一面,学生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有的是抓住上层人物,有的是抓住百姓,有的从正面,有的从反面,有的从正反面对比着分析主题,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The New Way To Enjoy Life
越来越多的人领悟到:运动不仅是劳体流汗,它还是一种享受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一些高贵的运动正成为都市中的时尚潮流,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在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体现高贵身份和儒雅品位,比如马术运动。
与马的心灵交流
马是通人性的动物。自古以来,它们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与人的互动性和接触性上都是最好的。在还没有历史和文字记载的史前,就有人类留下马匹形象的岩画。马陪伴人类走过农耕文明,为人耕地运粮。在冷兵器时代,战马载着骑兵们冲锋陷阵。人们与马的情感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的马场俱乐部会员中,不少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马匹,他们把马当成自己家庭的一份子,定期回来看它、陪它。甚至有会员自己并不骑马,也没有选择参加马术训练。只是跟马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奇特经历,就买了马,寄养在马会。在这个马术运动的领域,玩马的人都是有一定经历、沉淀下来的人。他们不但是出于爱好,追求马背上的快感,而是有文化方面的探索欲望,有一种对生物对自然的更亲密接触的渴望。这种喜爱与马交流的情感是中国古老马文化的延续。
马术玩家的性格当中往往有精益求精、仔细执着的成分,沉静的心性是他在马背上“坐得住”的首要条件。有时候,马匹也能作为一条家庭纽带。一家子要是都与马结缘,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因为马匹十分通人性,它们会与人交流,忠诚、温顺的性格也在无形间缓和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国外,孩子很小就开始在父母的指引下接触骑马的运动。像现在的中国小孩被鼓励着学习钢琴或者芭蕾一样,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注重用马术运动来锻炼孩子的心境、性格、毅力和爱心。马术运动所赋予的成就感,并不仅仅是征服的快感。马会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忠实的伙伴,在驰骋时的默契配合,在相处时的惺惺相惜,都会唤起人内心深处潜藏的自信,缓解孤独和压抑的情绪。
享受贵族品位
马术刚刚走进大众的视线,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批“死忠”玩家,他们对于马的感情甚至超越了身边的玩伴。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具有财力和注重个人休闲品味的精英阶层。马术运动赋予他们贵族气质——潇洒的动作、宁静的内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西方国家,养马者一般为贵族阶层,成为知名骑士俱乐部的马主会员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能结交一些同样身份、地位的朋友,以扩大社交圈。此外,马术运动十分讲究仪表,一个骑士的装束,绝对能够反映出他的品位和身份。在马术运动中浸染久了,举手抬足间便透着由内而外的高贵气质。
在国内,马术运动开展得较晚。近几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马术俱乐部,马术爱好者的队伍也在慢慢扩大。其中一些俱乐部不仅有精良的马匹可供参与者乘骑,爱马人还可以在那里领养马匹,让它成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可以和马更好地进行交流。古人说马能“引重致远,堪托生死”。亲近如此高贵、有灵气的动物,并建立友谊、互相信任,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健身新宠
骑马是主动与被动运动的最佳结合。初次乘骑后会有浑身酸痛感,可见全身肌肉都得到了锻炼。骑乘时,人体所有骨骼和肌肉,以及各器官都会不由自主地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消耗多余脂肪,强健肌肉。据一些医学杂志介绍,马匹在行走时产生规律的韵律与人类相仿,并可以传导给骑手,产生全身运动感,让平常难以运动的身体部位都能运动起来,达到“骑马10分钟等于按摩10万次”的效果,可以改善腰酸背痛、头痛、脖子僵硬、肩膀肌肉紧张的状态,对治疗植物神经、泌尿和生殖系统方面的慢性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
英国纯血马:速度最快
原产于英国,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品种。纯血马身材高大,以其短距离竞赛速度快闻名于世,步法轻快而有弹性,但是耐力差。目前世界上最贵的一匹纯血马售价高达6400万美元。
阿拉伯马:耐力最强
阿拉伯马被认为是世界所有马的品种起源,众所周知,它也是纯血马主要的基本血统,是马类种族中最古老、最纯粹的后代。虽然没有它所衍生的纯血马那样快的速度,但阿拉伯马仍然是长距离训练或耐力训练的首选用马。
德国温血马:最擅跨栏
德国温血马是用英国纯血马与德国本地的马杂交培养出来的,身材比英国纯血还高大,跳跃障碍能力世界第一,但是速度不如英国纯血马。
教练教您马术基础动作
打浪
马匹慢步时,四只脚步分别紧四节拍的韵律向前移动,这时骑手要坐稳在马鞍上,学习以腰、背、大腿、小腿的力量用力推,使马儿大步向前迈进。这时骑手要放松颈、肩膀与手臂。
压浪
马匹做快步运动时,骑手随着马背震动,臀部与马鞍保持密合状态。骑手要注意,上半身要挺直但放松柔软,不要前倾,肩膀也要放松且张开,手臂放松但手指紧握缰绳。身体保持平衡,伴随着马匹的运动。
【教学方式的新】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方式09-20
教学方式变革09-25
教学方式11-01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10-12
识字教学几种有效方式06-23
情景教学的方式及作用论文10-1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教学反思09-21
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06-10
新课标时代的数学教学方式06-26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