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诗词——王国维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人诗词——王国维(精选5篇)

名人诗词——王国维 篇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今天是周雪光老师的最后一节课,结语是,关于定量研究,周老师又摆出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大海老师说,应该改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此乃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此乃第三境界。关于定量研究,我听得稀里糊涂的,这里不做太多的评价,唯一很清楚的是在定量的道路上,我还需要走很久。关于人生三境界,想说的很多。

记得高三暑假补课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老师说,高三的我们处于第二境界,所以肯定要“为伊消得人憔悴”,等我们考上大学了,就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我们都很习惯了过着食堂、教室、家里三点一线的生活,因为我们坚信校长在大会上讲的“读书是改变每个人的命运相对公平唯一的出路”。再苦再累,成为每天的一部分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了。

读了大学,一切就好了。我们当时是这么以为的。

上大学了,其实四年混得很快的,说句通俗的话就是转眼间从樱桃变成了西红柿。去年暑假准备考研的时候,还记得再次把自己所有的状态都改成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后起早贪黑的去占位子,上无聊至极的政治班,结果一半的课都睡过去了。在那段绝望的日子里,仿佛认为上了研究生就万事大吉了。

几经周折,保送上了研究生,托潇潇吉言啊,说什么保不上研全北京我想去哪儿吃她都请我,然后就是我们最后去了小南门的专业麻辣烫。

保研之后的生活倒是颓废了一阵子,不过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前曾经奢望的到头来发现根本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未来依旧渺茫,自我认同危机困扰了自己很久。成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人总会长大的,总会慢慢的在这个即使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找到自己的坐标,然后各自朝着自己的梦想也好,理想也罢,去奋斗。恍然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

忘了谁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折腾。有时候,不倒腾得死去活来,枉费了所谓的青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哪三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大师精妙以三首词道破人生之路.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蝶恋花柳永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阕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阕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名人诗词——王国维 篇2

王国维在由哲学研究转向文学研究时,曾自述是因“近年诗词创作颇有成就”,自信之感可见一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哲学依然影响着王国维先生的诗词创作,他的诗词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一、古典诗词中的现代哲思

读王国维的诗词会获得与以往的古典诗词完全不同的印象,因为他的诗词在古典的形式中透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所谓的“古典”,是专就一种形式而言,因为汉字和汉语本身的特点注定其与格律整齐的古典诗词具有天然的联系。但由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相对稳定,所以千年以来,古典诗词内容的变化很小。而清末民初是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王国维的时代嗅觉又非常敏锐,故其思想超迈卓绝,一旦为诗,其内涵也必然新颖卓异。

此外,王国维曾是西方哲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所以其诗词创作中含有明显而浓厚的形而上意味。虽然哲学性的思考并不是进行文学和艺术评判的唯一标准,文学创作也不是哲学理念的翻译,但是好的作品确实往往是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按照原型批评的理论来说,好的作品往往触及到了人类情感的原型,触及到了人类广泛的集体无意识,会给人一种“整个人类的情感在心中回荡”的感觉,而这种原型,就其广泛性和超越性来说,就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品格。

那么,有人要说,在王国维以前的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创作中就没有所谓的形而上意味吗?当然有。汉末魏晋诗歌中的生死主题,古诗十九首反映的人类情感的永恒性,乃至后来的玄言诗,佛教的偈颂,宋代理学家邵雍、朱熹等人的诗歌都含有形而上的意味,但王国维的独特性在于其思想的迥异性。在他之前,诗词中的思考都是东方式的,而王国维的诗词中西方的影响较浓厚。

二、王国维诗词解析举例

王国维的词集以“人间”为名,据统计,《人间词》150阕中,“人间”二字共出现38次。“人间”一词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味,既有作者在尘世中的真切感受,即“能感之”,又仿佛超脱于尘世在半空中俯瞰,即“能观之”,这与其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宇宙人生”一语异曲同工。其实,《人间词》表现的正是其对宇宙人生的困惑和感叹。

先看一首《浣溪沙》: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潺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读这首词,不禁令人想到苏轼的同名词:“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虽也有向田家求饮的情节,看上去非常相似,但王国维词因其最后一句而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意境。“只应游戏在尘寰”,“尘寰”二字透露着浓厚的形而上的味道。“游戏”一词也包含着大量的哲学信息。王国维酷嗜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席勒的“游戏”说,以及后来谷鲁斯等人的学说对其影响很大,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加以发挥,认为文学是“天才之游戏耳”。此外,王国维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浓重的悲观情节,这些思想在本词中都有所体现。相比之下,苏轼的《浣溪沙》只能算作是野趣遣兴之作而已。

王国维的诗词中虽也有轻松清新之作,但大多都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这种悲观不是简单的慨叹,而是上升到了理性的哲思层面,使其具有了形而上的普世性。再如以下两首《浣溪沙》:

天末彤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朝欢宴胜平时。

“天末彤云”一首写孤雁,为寄托之作。首句色调阴沉,气氛压抑,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随后写失行的孤雁逆风而飞,实际是在写人生,并借诘问孤雁“江湖寥落尔安归”,写出一种彷徨不定之感。接下来的画面是闺中美人调试着新煮熟的肉汤,而所烹即为那只孤雁,人们欢笑聚会,称赞着美味佳肴,一片祥和的场面。但这种温馨祥和背后却有着另一重被忽略的事实,即人们享用的美味就是悲惨死亡的孤雁,鲜明的对比似乎在解释人生的真相,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就是意志所化成之个体之间的相互争夺和残杀。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这首《浣溪沙》似乎是登山时所作,或者登山本是虚写,但这并不重要。作者所写的是在半空中俯瞰滚滚红尘,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的一次对人生真相的静观。上半阕渲染一种昏暗的色调,“微茫”、“夕曛”、“半山昏”,不仅昏暗,而且毫无生气,一片阒寂,山寺本身就是寂静的意象,而孤磬声声,更衬托了这种寂静。这种昏暗和寂静是人间的景象,还是天上的象征,或者是诗人心境的描摹,或者其实就是一种浑然的境界,这似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在这种昏暗和寂静中得以静观人生,并在心中泛起清苦和悲哀之情。下阕写“试上高峰窥皓月”,皓月可以象征很多东西,比如世俗的理想、超世间的信仰,或者就是作者苦苦追寻的人生本质的澄明答案。但这种答案可以寻得吗?“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两句写得十分绝望。世间熙熙攘攘,痴痴蠢蠢,互相争斗,人们陷入其中而不自觉,偶有天才者脱离世俗的利益限制,就会看到这个令人灰心的人生的悲惨本质。但是所谓的天才也只是偶然开“天眼”而已,天才如想活命,就要顺随世俗。悲剧不仅在于人生的互相争斗,而且在于此罗网的终究不可解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王国维虽然信奉叔本华的基本学说,而叔本华认为人毕竟可以自己灭绝意志而达到解脱,王国维对此却依然表示怀疑,其悲观更加深沉。

下面讨论王国维诗词中另一个重要主题,即感叹宇宙人生真相的不可索解和由此产生的怀疑、绝望与虚无。先看这首《点绛唇》: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这首词表现的是诗人的追寻和迷失。“万顷蓬壶”是追寻的对象,虽然岛屿萦回,但有曲折的小路相通。这样看来虽然路途曲折,但终究可以通达。但下阕却意思翻转,追寻之对象高高在上,尘世之人只能看到水中的倒影,而且断崖如锯,叫人无处停桡。王国维曾有一首诗写到人能触及到的仅仅是表面的现象,仅仅是洞穴里火光映出的影子,真正的理念和实体在另一个世界中,是不可见的。这种思想来自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说也与此相仿。王国维有一首《鹧鸪天》,内容与此词相近:

阁道风飘五丈旗,层楼突兀与云齐。空余明月连钱列,不照红葩倒井披。

频摸索,且攀跻。千门万户是耶非。人间总是堪疑处,惟有兹疑不可疑。

上阕写阁楼中的藻井不能被明月照到,有真相不可触及之意。下阕直接陈述,“频摸索,且攀跻”,诗人苦苦追寻,但却迷失在众声喧哗之中。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人们各执一词,真理破碎无处可寻,于是只能感叹“千门万户是耶非”。最后两句十分经典,“人间总是堪疑处,惟有兹疑不可疑。”世事真真假假,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我在怀疑这个事实。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思路,哲学家们怀疑一切,只有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

当然,王国维的诗词并不都是这么鲜明地表现其哲理思考,大多数还是纯粹感情的兴发感动,理性色彩没有那么浓,比较接近于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风格也同样清澈,如《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总之,王国维的诗词创作说明古典诗词的形式是可以容纳现代思维的。如果说现代诗可以更好地表现一种现代的繁缛之美的话,那么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是一种宁静简约的思想之美。

王国维“境界”说和诗词教学 篇3

关键词:诗词的境界;创作流派;艺术效果;诗词教学;探究赏析

王国维从日本归国后,经过长达数年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著名哲学理论、美学观的研究,完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运用西方的科学哲学、科学美学来评论《红楼梦》。在此前后,又陆续成了《人间词》的创作(1904~1907)。对西方文艺、美学理论的吸收消化,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甘苦之品尝,实际上是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的准备过程。1908年,《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上连载,王国维又向国人奉献了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美学巨著。他试图以“境界”为中心对古典文学的各个方面作全面的评述,建立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民文学出版社《人间词话·蕙风词话》则一,191页)

对于什么叫“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没有作具体的严格的概念界定,而是拈出与境界有关的六组关系。

境界之有无: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则六,193页)

境界之高低: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则十八,198页)

境界之大小:境界有大小,不以是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由箫箫”;“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隔与不隔: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则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则四十,212页)

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已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则二,191页)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则三,191页)

这六组关系,大致构成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框架。研究者通过细致的探索。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第一组“境界之有无”。第二组“境界之高低”,侧重论述文艺批评、文学欣赏的标准尺度。第三组“境界之大小”。第四组“境界之隔与不隔”主要论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段,表达效果。第五组,境界有“造境与写境”。第六组境界之“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总结文学创作中的流派、过程及方法。诗词的特点在于美,在于丰富,在于含蓄,古诗词尤为如此,如果教师对文本进行“碎尸万段”的填鸭式讲解,固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丰富内涵,但是却把诗词的美和含蓄破坏殆尽,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被扼杀,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发现美的快感。现实情况是,学生接触一首古诗词,只感到它是好诗,很美,但是要具体说出其妙处,或几首诗词哪一首更美,境界更高时,往往就没词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如果能够学生“愤悱”之时,用“境界说”的六组关系,三个方面去启发他们体验探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真景物、真感情”为境界理论的核心内容,判断文学境界之有无的标准

首先,学生知道了“真景物”对诗词之重要,那么,何谓诗词之“真景物”呢?

王国维认为:“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则五,192页)王国维所以强调要遗物之“关系限制处,或遗其一部”,就是要通过文学的各种创作手段,将自然之物的“不完全之美”升华到文学中的完全之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限制处,是物与物之间的偶然关系,或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假象”;是物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人之功利观念。依王国维看,如此方能“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产生真正的文学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25页)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一切景语,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感情、理性。这种感情、理性在诗中的注入渗透,其实也就是对景物(包括其他现实生活)独特的观察体验后得到的独特的表象特征,而绝非一般性的简单的描述。叔本华曾说:“美的景物,作为个别事物,以它的各部分这间极清晰的、明白现定的含义深刻的关系,来纯粹表现它的族类的理念。”(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18页,商务印书馆)不以“个别事物”转化为“族类”的理念,文学作品的完全之美也无以谈起。王国维举例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则七,193页)

诗词境界的产生,并非仅仅是“闹”“弄”两字的运用出乎意料之外,或将花、春意拟人化,更是因为诗人们在体验客观现实事物时,不再把它们看成是某种特殊的单独的偶然的个体,而是代表其全体族类的“个象”,即充分显示其全体族类“内在本性”的个体形象,不仅写其形而且注重传其神,深刻地把握艺术形象的幽深、玄妙之处。他又说: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则十四,197页)

为什么李后主的词作为成就高居在温庭筠、韦庄之上呢?他回答说:“词到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自然”并非是客观事物(景物)的本来面目,而是诗人所独自观照的、充分体现审美对象本质的“真”,虽取之于“自然”,又必经过诗人的“生发”,使它与诗人的“美的理想”相结合。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说:“真正之诗人,则又经人类之感情为一己之感情”。简洁地说,王国维所说的“真感情”,是指诗人们摆说了“自我”超越“自我”到达“大我”的状态,完成由“薄情”到“深情”乃至“高情”的升华。叔本华也认为,处在相同境遇之中的人们,往往能在杰出的诗作中发现人类内在本性(即共同感情)的真切表现。“因为某些境遇重复出现,如同人类本身一样是永久的,所以总能唤起相同的感受,真正诗人的抒情创作经过数千年而能保持真实、有力与新鲜”。(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322页,北京大学版)什么是“人类内在本性”呢?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为词人所长处”。(则十六,198页)

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荷人类罪之意。(则十八,198页)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例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则十一,197页)

“甚与北宋人颉者,唯一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千云之慨,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则四三,213页)

唐之代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有句,唯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子瞻、幼安数人而已。(删稿之则四下,240页)

王国维所以在五代到南宋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如此推重李后主及辛弃疾、文天祥。(删稿之则十一,236页)正是因为这几位词人作品中表达分”真感情“,李后主侧重“忧生”,辛弃疾则在词中表现“忧世”。(第二十五赠,202页)诗人的理想从个人悲欢离合之感(即王国维讥宋徵宗的“不过自道身世之戚”)进入“忧生”“忧世”这种相当高远博大的人生境域,才能升华作品内容,提高作品的品格。因而王国维宁取苏轼、辛弃疾诸人的“狂”“狷”之作,而摒弃仰依前人、鹦鹉学舌的“乡愿”之词。在王国维看来,“忧生”“忧世”这类真挚的感情,才能使客观现实处于净化的状态。认识客观现实之“真”,从而提高词的艺术质量。他反复重申这一主张,“诗歌者,感情之多物地”“感情者真,观其物亦真”。(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华书局)

因此,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之“真感情”,其中所包含的有可能是一己之私情,也有可能是“忧生”“忧世”之“大我”之情,两者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诗词教学既是文学教学,更是人生思想境界的熏陶。

(二)文学作品要达到“真景物”“真感情”和谐统一,须认识审美客体时能“出”能“入”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则六十)这其实在论述创作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主体与客审美客体之间彼此矛盾又彼此统一的关系问题。简言之,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达到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状态,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感情”“真景物”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入乎其内”,就是审美主体必须深入美客体,体物入微。王国维认为如此“重视外物”,方能“与花鸟共忧乐”。(则六十一)这“入乎其内”,是一个古老的美学命题。如何“入”呢?庄子《养生主》的回答是:“以无厚入有间”。审美主体的“无厚”就是王国维所谓的“胸中洞然无物”,不迷惑于外物,才能寻求和突破审美客体“物”的“有间”——事物的内部规律,从而从整体、本质上去把握事物,达到“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的澄明和禅味状态,使审美客体不着于“小我”之偏私、狭窄、急躁等功利,显示出自身的“生气”。“出乎其外”,就是审美主体不被审美客体所摆布,不被动地接受审美客体,而是“轻视外物,以奴仆命风月”。(则六十一)审美主体的“大我”能主宰万物,即刘禹锡所谓的“坐驰以役万象”,金若虚所谓的“妙在形似之外,而不遗其形似”,袁枚所谓的“不是此诗,恰似此诗”。审美的主体的真感情,使审美客体本身的美得以升华,使之与审美主体的某种襟度、风致、遭遇相浑然融合,审美客体中处处体现着审美主体,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似其物,有不似其物,具有比审美客体本身更多的内涵,呈现令人把玩不已的特殊情味。

王国维把诗人们“重视外物”的“入”与“轻视外物”的“出”的处理效果上,概括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风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末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则三,191页)

从王国维对诗句的具体评赏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无我之境”,并非纯粹“无我”,而是审美主体能隐匿于审美客体之中,既能深入客体,又能跳出客体,在较高程度上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罢了。并且王国维看来,能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高明诗人不多,唯有少数“豪杰之士”才能树立。所谓“有我之境”,或是审美主体“入”而不能“出”,“出”而不“入”,或滞于我,或滞于物,造成物我之间不能高度统一、同一。他进一步论证说,物我关系的“出”“入”之处理,表现于作品中,有常人与诗人、政治家之眼光与诗人之眼光的区别:“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删稿之则三十七)“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附录十六)王国维举例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力之不可强也如是。(则六十七,210页)

的确,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将杨花的动态美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文学作品中的杨花,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杨花。换言之,章质夫词中的杨花,未着审美主体之色彩,未能做到“物我”的高度统一。而苏东坡笔下的杨花则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谁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简直分不清是杨花还是人,颇有“物我交融”之致,的确如苏东坡自道:“似花还似非花。”当然,“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诚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至今难辨”,(《词学》202页,陈兼与《人间词话》述评)因为写作含有主观成分、形象思维,终不能无我在。但在物我关系的“入”“出”的处理上,的确有“物”“我”何者为主的不平衡性。王夫之在《黄斋诗话》说的也是物我交融的问题:“我”由“物”而显,所以,王国维说“非物无以见我”。“物”则必以“我”之需要而有所取舍,故王国维说“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是提出物我之间相反相成的交互过程:“物以情观”“情以物兴”,一方面“我”“随物婉转”,一方面“物”“与心徘徊”。在王国维看来,正是物我之间的不即不离的关系,造成了迷离恍惚、意味无穷的文学境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也引用“境界说”理论来赏析,只一诗,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认识审美客体时的能“出”能“入”,以及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第30课的四首诗,哪些诗句是“有我之境”,哪些又是“无我之境”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地,让学生在思辨争论中提高诗词赏析水平。

(三)“真感情”“真景物”之有无,在创作效果上表现为“不隔”与“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中,以黄庭坚的诗为“隔”的代表,我们便可知王国维所谓的“隔”与“不隔”的具体含义。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的诗歌的材料和词汇,从古人的诗里面孳生出自己的诗人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内容愈来愈贫弱,形式愈来愈严密”。(钱钟书《宋诗选注》18页),黄庭坚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文书》)。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法,便是在诗中大量运用代词。王国维的意见是:词忌用代词。……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瑕代,语妙则不必代。(则三十四,206页)

王国维认为“唯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华书局)用了代词,便如雾里看花,不可能形象感人,因为用概念、逻辑这类抽象事物代替了具体的形象特征。“隔”的结果之一,就是破坏了文学作品“真感情”“真景物”的形象性,不“真”不“自然”。近人钱振煌体会到这一点:“静安言词之病在隔,词之高处在自然。予谓隔只是不真耳。真则亲切有味尔,真则自然尔。”(《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4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也说“‘不隔’是自然自观,不假修饰”。(《沫若文集》12卷5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国维是非常注重文学作品中的“真”“自然”的:

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柬之志。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夜。(则五十,219页)

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下,……非不华赡,惜少真味。(删稿六,224页)

唐五代北宋之词,自谓真香生色,若云间诸公则彩花耳。(删稿二十,231页)

这“真”“自然”便是“不隔”,便是审美主体、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的高度统一,客体的内在意义、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作者的创作达到“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语)的高度自由的境地。

“隔”的结果之二,是破坏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的“联想”效果。作家具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中诞生“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自有其“不可穷尽性”,能引起读者阅读中的自由联想和再创造,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共性与个性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理念、意识、情志的过程,王国维评述南唐中主李璟词说: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悉起绿波间”,大有众芳羌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古之知解人正不易得。(则十三,196页)

王国维推崇此词乃是因为此词有完整的艺术形象。主词脉注于“残”字。“菡萏香消翠叶残”,残荷者也;“西风悉起绿波间”,残秋者也;“还与韶光共憔悴”,残年者也;“细雨梦回鸡塞远”,残梦者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残曲者也。“全首脉络贯通,概括性强,意象丰富而统一,确有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意味。”(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10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显然,除“不隔”外,还应有艺术形象的整体性、完整性,才能千古流传,引起人丰富的想象、享受审美的愉悦。否则,虽然“不隔”,具有“形象”,但因为文学作品不匀称,不统一,美感形象被破坏,即使有警句、名句,“警句亦成死灰矣”。(刘熙载《艺概》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是这个“有佳句而全篇不太匀称”(钱钟书《宋诗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原因,钱钟书在编《宋诗选注》时,也大胆地不选某些传颂的诗作,如林逋的成名作《山园小梅》。尽管《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把梅花的气质气韵尽写绝了”“压尽千古无诗才”。(缪钺等《宋诗鉴赏词典》4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叶嘉莹以为,创作的联想与欣赏的联想,实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情思’经由联想而化成‘具体之意象’。”(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302页,中华书局)这中间“情——象——情”之间的创造、还原过程,所依靠的是艺术形象充分的暗示性、丰富性、统一性,也就是“不隔”“真”“自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没有选用黄庭坚的诗词,但是这“隔”与“不隔”的例子还是俯首可拾,例如刘禹锡的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隔”也;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隔”也。引用夏丏尊的“触发”理论来讲:“触发必须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夕阳来比喻老年,用光阴似箭来比喻岁月流逝对于首创者都是好触发,但是后来者一再引用,就变成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结果令人生厌”。因此“隔”与“不隔”的境界高低不言自明了。

应该说,诗话的写作方式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未曾对文学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开更为深入透彻阐释,还是有些“语焉不详”,我们已无从领略他的更为精深的理论见解。例如,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末花弄影”这类诗歌,他在第七则只说“境界全出”,至于为什么出,他没有展开。半个世纪以后,钱钟书先生才把这类现象总结成一个文学规律——“通感”或“感觉移挪”。(钱钟书《七缀集·通感》,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外像如何“出”、如何“入”,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国维也未曾详述,这限制了这部文艺美著作的应用指导价值,因此“境界说”并不是中学教师进行诗词教学的唯一利器,教师必须具备更多更全面文学理论知识才能对诗词教学游刃有余。虽然以王国维的学识才情,他应该可以根据《庄子》中的《齐物论》《大宗师》以及《秋水》等篇行来阐述的。(钱钟书《谈气录》40页,中华书局)但是,比之前人,贯穿“境界”说什么体现出来的学术思想、美学思想的发展进步,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王国维的“境界”说一破长期以来,古代文论中争执不休的文学是“言志”还是“载道”的束缚,关注于从文学本身来探寻文学规律,给文学以独立的地位,而不是用陈旧的迂腐的目光来看待文学,这是对作品、作家文学意义上的尊重。第二,从概念感觉上,严羽的“妙语”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虽然已切入“诗中最高境界”,(钱钟书《谈气录》277页,中华书局)但是他们在理论阐述上,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还可能缺少更深切的创作实践,只能以“香象渡河”“羚羊挂角”等含义不明的词句来表述。而王国维的“境界”说,从六组关系上,揭开了“神韵”“妙语”“气韵”等重要文学概念的神秘面纱。这不能不说的“境界”说的一大进步。第三,宋明清之诗人,重句子雕琢而不重感情切入,重借鉴而不重创造,学究之味浓而文人之气少,镂金镌玉的雕琢之美已成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境界”说提出,“真感情”“真景物”的反复强调,是对北宋黄庭坚、南宋吴文英为代表的七宝楼台式文学作品的矫正、反对,是对健康的“忧世”“忧生”之情,正确的创作、欣赏手法的呼唤。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反复赞叹清水芙蓉的自然之美,进一步证明王国维所倡导的“不隔”之美、“真感情真景物”之美是极有见解的。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所以认为严羽等人的“兴趣”“神韵”说,只道诗歌之面目,而“境界”说则“探其本”,就是因为他将“境界”说发展成比较系统严密的文论体系,并从批评、欣赏、创作、流派等多方面对艺术奥秘作了富有诗意的探寻。在“境界论”中,王国维一方面继承且发展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运用西方哲学,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采用“诗话”这一传统文论方式,王国维的评论却不是即兴式的,相反,使古老的诗话传统有了新的艺术魅力,也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大大丰富了诗词教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本文引用《人间词语》,语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以下只注则数。

[2]见姚一苇《艺术的奥秘》317-321页,开明书店版。

[3]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18页,商务印书馆。

[4]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322页,北京大学版。

[5]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华书局。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华书局。

[7]《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4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8]《沫若文集》12卷5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9]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10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10]刘熙载《艺概》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1]钱钟书,《宋诗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2]缪钺等《宋诗鉴赏词典》4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302页,中华书局。

[14]钱钟书《七缀集·通感》,上海古籍出版社。

[15]钱钟书《谈气录·神韵》40页,中华书局。

[16]同上,277页。

[17]萧艾《王国维评传》69-7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名人写景诗词名句 篇4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0、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2、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18、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2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23、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7、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8、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9、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1、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32、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3、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34、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5、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3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9、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4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4、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45、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4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8、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9、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5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5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历代名人咏茶诗词 篇5

《茶诗》------[五代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喜园中茶生》------[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尝茶》------[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

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

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

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峡中尝茶》------[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湖州贡焙新茶》------[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茶》------[唐]元稹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重过何氏五首》------[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请,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围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对茶》

------[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

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

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尚书惠蜡面茶》------[唐]徐寅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茶》------[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宋]苏轼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咏茶》------[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汲江煎茶》------[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卧听山城长短更。

《尝新茶》------[宋]曾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水调歌头咏茶》-------[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茗饮》------[金]元好问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尝云芝茶》------[元]刘秉忠

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

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雪煎茶》------[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咏贡茶》------[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茶烟》------[明]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采茶词》------[明]高启

雷过溪山碧云暧,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水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蓝素轩遗茶谢之》------[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清]陆廷灿

桑?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采茶歌》------[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上一篇:心理学讲座学习体会下一篇: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