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精选8篇)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篇1

管理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需要,为深化学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研竞争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学校科研队伍体量,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机构,负责专职科研人员的聘任与管理。

第二章 招聘

第三条 招聘的对象

根据工作岗位性质对应聘人员的学历有相应要求,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人员优先。

第四条 岗位设置与招聘

1、由二级学科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科研课题的合作教授向科研院提出岗位设置计划(IST-XJTU-001 表),科研院组织评审;评审通过的岗位由科研院发布和组织招聘;

2.应聘人提交书面申请(IST-XJTU-002表)和相关材料,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人员与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设的事业法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IST-XJTU-003 表)。合同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管理,报学校人事处备案。

第三章 待遇与工作条件

第五条 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年薪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合作任教授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另一部分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发放。根据不同学科的岗位设置,年薪可有差异。具体的年薪数额由合作教授根据工作任务等条件提出建议,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审定。

第六条 合作教授和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保障聘用科研人员的工作条 件。

第七条 专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参照学校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办法执行,并享有学校教师申请各类课题的同等权利。

第四章 管理与考核

第八条 专职科学研究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组织实施。一个合同聘期一般为3年,聘期考核合格,可以续聘。

第九条 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工作期间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归西安交通大学所有。

第十条 专职科学研究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解除合同:

1、违反国家法律;

2、有学术不端行为;

3、考核不合格。

第五章 附则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篇2

1 油田工程项目预算、结算出现偏差的原因

1.1 预算偏差原因分析

建设单位会在建设项目进行之前对于完成某项工程所需费用进行预期计算, 即为工程预算, 其属于对各个项目费用的计划和预测。由于工程预算是在项目建设之前进行的, 与工程建设结束后进行的结算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在实际的施工中会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及其他尚未预测到的费用消耗情况, 即会造成预算及实际消耗的偏差, 这也是预算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影响偏差的因素较为丰富, 如出现意外情况后, 对工程的设计进行调整、政策性价格变化、材料的价格差异等, 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预算偏差[2]。

1.2 结算偏差的原因分析

工程结算与预算相比, 有本质的区别。工程预算是预先的条件下, 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理想的计划与预测, 包括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价格及使用量、费用的定量等, 而结算的编制包含的内容丰富, 在施工组织、工程设计的调整及完善、现场签证、材料的价格差异、价格变动、图纸审核纪要等因素下, 实际消耗的费用及使用的资金的总额。在编制的时间上, 预算是在工程建设之前设计时进行, 而工程结算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的, 二者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关系[3]。

2 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

2.1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分析计算结算出现偏差的原因, 并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即精细、准确、细致、严谨, 实施于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各个流程及方面, 使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具有全面性、立体性等特点,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从而提高工程项目预算结算精细化管理的质量, 尽量减少预算结算的偏差, 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基本思路如下:

2.1.1 管理目标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精细化造价控制为主要目标, 控制质量、保障安全及控制进度为主要方式, 并严格按照经济适用、合理计算、精准严谨、效益优先的要求进行各项管理工作, 贯穿于整个建设的过程中, 包括建设前的设计准备, 建设过程及相关后期工作, 建设单位的各个部门及其二级单位也需要积极配合控制工作, 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 尽量降低建设成本。

2.1.2 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大致为先将精细化管理任务进行细化, 根据不同的性质及特点分配给各个部门, 控制好管理过程, 按照上述方式确定造价相较该时期内同类工程的成本更低。该精细化控制重点为控制设计成本、材料成本、设备费用等, 并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至工程预算及结算管理的各个方面中, 从各个环节的强化来全面扩大管理的效果, 包括决策的确定、施工过程管理, 合同的研究, 资金管理等, 分解管理计划后, 分级进行落实, 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审核, 具体方式包括定期报表检查、造价审计、竣工验收等。

2.2 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是贯穿于投资决策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发包、建设施工等各个结算及缓解中, 将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的资金额度保持在批准的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目标内, 将资金合理的应用到每个建设项目中, 减少额外的支出, 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最终达到竣工决算时, 造价保持在审定范围内的目标, 需要重点管理的即为投资决策及建设施工过程。具体管理内容如下:

2.2.1 投资决策

项目投资决策与工程预算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后期环节中, 工程项目各个方面造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施工前的初步设计阶段, 投资决策对项目造价影响的概率为90%左右, 技术设计阶段, 对于造价带来影响的概率为75%左右, 在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时, 其影响则为35%左右, 因此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造价控制的焦点, 将控制重点集中于设计过程中, 对于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是极为有效的途径[4]。

2.2.2 建设施工过程

最大化的发挥出工程建设的预算结算的管理及监督作用, 并分析工程的各种因素, 合理的制定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目标, 进行编制执行概算, 使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具有其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立体性。在工程竣工后, 需要进行工程结算, 其能够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项工作, 因此施工单位及业主对于工程价款的核算均极为重视。经过审查的工程造价与预先编制的工程计算总额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偏差达到20%左右, 因此实施相关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消耗。

3 总结

油田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应与工程的建设情况保持同步, 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包括建设前的准备、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及后期投入, 如在建设项目开始之前, 对于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 并强化合同的管理;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使用资金时, 根据预算的资金项目, 严谨费用科目摊入等。由于该项工作的特殊性, 其也具有专业性较强、细致、政策性强的特点, 管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精细化管理理论技术, 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石油工程项目的设计、材料、所需要的设备施工技术、流程等极为熟悉, 还需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 保障预结算精细化管理的质量, 尽量降低工程的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瑞华, 张碧雪, 成大成.石油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2 (04) :369-371

管理科学研究随想 篇3

在过去的十年里,管理科学是一个发展很快的领域,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进展快速、应用领域疆域不断扩大。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未来的管理科学一方面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与现实问题之间有强大而且重要联系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发展的有用性只有通过将其付诸于现实应用后才能做出衡量,合理可靠的理论背景才能保证所运用管理科学处理具体问题的正确性。

不少管理科学专家认为:应用研究不同于理论研究,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范式必然不同于理论研究范式。如果说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范式可以利用理论研究范式,那就意味着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十分类似,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管理科学带有理论研究范式,不适合于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范式。如果是这样观点,理论与应用的范式是水火不容,没有必要探索一般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范式。但也有一些管理科学专家认为:管理科学只存在一种研究范式,即脱离了经验主义的观察和对管理环境与政策的关心,完全独立于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适性。如果是这种认识,只有一种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其研究只要照搬便可,根本没有必要称它为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范式。

显然,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简单”与“机械”。科学技术的进步常以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思想解放带来的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是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文艺复兴造就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思想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而引发了产业革命。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关注科技的社会责任,关注科学伦理。哲学社会科学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有先进的自然科学,更不可能有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无论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科学实验中的新发现或新科学方法的提出,首先指的是观念上的突破,观念的创新。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条件,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基础,还需要精神条件,需要一种足以启迪思路、预示方向、锤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哲学。科学的原始创新性就更需要对旧观念、旧思想敢于怀疑又善于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民族的思想和大脑,就是这个民族的哲学和科学,就是由这个民族的全部思想家和科学家组成的思想界和知识界。忽视哲学基础的自然科学,决不会取得真正的具有原始性创新的成就。因此,建立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离不开管理哲学的繁荣与发展。

从哲学的层面上看,解决问题均涉及的到“立场、观点、方法”。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无产阶级;观点:辨证统一;方法:革命。当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人民群众;观点:科学发展;方法:和谐。管理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其立场:致用学科;观点:统筹;方法:综合集成。研究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管理科学的性质和对待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利用有限资源进行生产与服务的管理实践活动,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人们在这种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因此,不论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理),还是人与物的关系(事理),以及物与物的关系(物理),其内容都应该在现实中存在原像,它的概念、命题、原理,都应该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的证明与实践的检验是在一定时空内进行与完成的,同其他科学一样,管理科学因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所揭示的规律均是有条件的真理。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共同采取的技术工具。然而,因环境的不同、事物发展阶段的不同,所采取因时因事不同的形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管理科学研究的实际形态总是刻有时代和发源问题深刻印记的具体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范式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不同管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具体解决路径不尽相同,那么,有多少种管理问题,就有多少种管理科学研究范式,或者说具体的管理科学研究范式。其实,即使是共同的问题出现在不同的环境结构中,共同的方法被用于分析不同的管理问题,共同的技术工具在不同类型环境中的作用范围与方式,均将有不同的结果。甚至是面对同一种管理问题,也有多种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当今主流管理科学与诸非主流管理科学的对峙,就是例证。

管理研究评价:科学性和有效性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运用人力、物资、设备、信息等各类资源,来达到预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及过程。从抽象的角度讲是将“人理-事物-物理”有序化。管理是生产力中的软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将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管理既有艺术的运用之妙,又有科学的规律可循,还有工程的操作之法。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如严密计划、定量计算、全面评价、优化决策等;但具体管理活动中除了需要运用管理科学理论与工程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管理者发挥随机应变、周密算计、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现实问题。因此,对管理科学研究的评价应该是:科学性和有效性。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管理科学的局限性在于它难以精确地分析和判断人的行为,特别是一些非理性行为,以及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也难以精确地预测环境的变化。因此,管理科学虽然能提供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手段,但因受环境和人的制约,并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从事管理科学学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保证其研究结论完全正确;又因管理者在视野、价值观、风险性判断等方面与从事管理科学学者有所不同,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管理者完全按照从事管理科学的学者的意见进行决策。由此可见,在决策过程中最终还要依靠管理者的智慧、胆识、决心和魄力。何况从事管理科学学者只是支持管理者的决策,并不能代替管理者决策。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的介于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及工程方法、社会信息技术来研究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其职责是探寻管理的科学规律与工程方法,以帮助管理得更好地达到其目标,从事管理科学的学者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因此,对管理科学的要求与期望应当恰如其分。

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从本质上讲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管理科学创新的理解既包括新理论、新方法,也包括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成功实践。于是有人提出要“顶天立地”作管理科学的工作的判断或“学说”。目前,管理科学中所谓“顶天”就是在G. B. Dantzing(1955)、L. A. Zadeh(1965)、Z. Pawlak(1982)首创的随机、模糊和粗糙等概念的基础上,依据管理者的行为特征,对不确定变量进行随机、模糊、粗糙的度量,构筑随机、模糊、粗糙管理统一模型,讨论其广义与恰当有效解,有效性条件,存在性、几何性以及解集的性质;结合Genetic Algorithms、Neural Networks、Simulations等算法,形成新型求解不确定多目标、多层次、多时段管理的方法;在抽象空间上建立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与一般算法。所谓“立地”就抓准现实中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科学问题,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结合具体对象,研究特殊的管理科学问题,如不确定型群决策、不确定交通问题、多效益生产计划、资源的投入产出、不确定作业工序等,研究具体的管理科学,并付之实际应用。

但是,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讲,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实在是难了一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全社会完成的任务。顶天需要综合素质,要炼“轻功”,需要理论积累,需要抽象思维,需要逻辑推理,需要专门训练;立地要有“土囤”,有地心“引力”,或多或少有点办法,看似乎能够办到,其实不然,它同样需要综合素质,只是则重点不同而已,在某种程度上难于前者。两者之间的研究水平孰高孰低难以断定,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条路径均有研究思路与范式。在管理中,什么样的逻辑前提通过分析导致什么样的逻辑结论。管理问题的逻辑前提是合理的,其理性分析与逻辑推导是无误与正确的,其逻辑结论在现实意义下是有价值的,满足这样的逻辑所构成的管理科学理论便是科学。

“立地”——应用研究,其研究主题是问题框架,充分利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分析问题框架的结构,运用模型群技术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通过研究问题框架与模型框架的同构或同态性展开应用基础研究,用计算机模拟来实现具体应用,由实践或实际效果或效率来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应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为形成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做个案准备。其代表人物: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Л. В. Канторович,钱学森、华罗庚等。

“顶天”——理论研究,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其研究主题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理体系,运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定义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已总结的原理与原则,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管理模型展开基础性研究,主要的方法是数学与统计工具,比如解的存在性、算法分析、包括计算有效性,以及大范围的趋势判断等;然后,通过具体模型来讨论实际应用,实现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对比类似模型方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模型有效性。最后形成新的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其代表人物:V. Pareto,J. von Neumann,O. Morgenstern,Gerard Debreu,K. J. Arrow,A. K. Sen等。

当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根本出路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篇4

附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格式

┎────┰─────┰───────┰──────┰───┰───────┒

┃基层编号┃ ┃部门或地方编号┃┃登记号┃ ┃

┠────╂─────╂───────╂──────╂───╂───────┨

┃建议密级┃ ┃ 核 定 密 级 ┃┃分类号┃ ┃

┖────┸─────┸───────┸──────┸───┸───────┚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

成 果 名 称

任 务 来 源

完 成 单 位 及

主要研究人员

主要协作单位

工作起止时间年 月 至 年 月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 报 单 位

(盖章) (盖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

┃ 内 容 摘 要 (包括成果的主要用途、原理、技术关键、预定和达到的技术指标、┃

┃ 经济价值、国内外水平比较等): ┃

┃ ┃

┃ ┃

┃ ┃

┃ ┃

┃ ┃

┃ ┃

┃ ┃

┃ ┃

┃ 题 目 负 责 人 (签字): 年 月 日 ┃

┖─────────────────────────────────────┚

注:如本栏填写不下,可添页(大小应与本页同)

┎─────────────────────────────────────┒

┃ 签定或评审意见: ┃

┃ ┃

┃ ┃

┃ ┃

┃ 鉴定或评审单位:鉴定或评审日期: ┃

┠─────────────────────────────────────┨

┃ 推广或处理建议: ┃

┃ ┃

┠─────────────────────────────────────┨

┃ 资料目录: ┃

┃ ┃

┃ ┃

┃(盖章) ┃

┠──┰───────────────┰──────────────────┨

┃ 审 ┃ 厅、局: ┃ 部门或地方科委: ┃

┃ 查 ┃ ┃┃

┃ 意 ┃ (盖章) ┃(盖章) ┃

┃ 见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说 明

1.此表由各部门、各地方科委按规定的尺寸和格式统一翻印。

2.表中除“部门或地方编号”、“核定密级”、“登记号”、“分类号”、“登记日期”、“审查意见”外,其余各栏由填报单位逐一填写,不得遗漏。

3.本表要求填写工整,有条件最好打印。但“填报单位负责人”和“题目负责人”签字或盖章不得用打字代替。

4.“填报单位”是指院、所、厂、校一级基层单位;“完成单位”的名称和顺序应与成果鉴定证书一致;几个基层单位联合上报时,应加盖各单位公章。

5.“主要研究人员”是指对解决该项成果的关键技术问题有直接贡献的研究人员中主要者,应分单位填写清楚。

6.“内容摘要”栏,由题目负责人认真撰写(对成果的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情况及效益应着重说明),以便发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时摘登使用。

7.“资料目录”栏应填该项成果所包括的全部技术资料名称,并应由填报单位档案机构盖章。

8.“鉴定或评审意见”是指成果最终鉴定或评审的结论,重大不同意见应列出。

9.“审查意见”栏应有具体意见并加盖审查单位公章。

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实施细则 篇5

(一九九七年二月公布)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五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以下简称《评审办法》,为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评审办法》的有关内容和规定,制订本细则。

一、评审组织

1、根据《评审办法》规定,执行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取得的软科学成果,由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会同科技成果司组织评审。

2、执行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软科学研究计划取得的软科学成果,即计划内项目成果由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相应科技管理机构组织评审。相应科技管理机构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科委在本细则发布之日前,负责管理软科学评审的机构。

3、不属于各地方、各部门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即计划外项目),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评审或验收。

4、评审工作可采用会议评审和通信评审两种形式,组织评审单位可以根据成果的特点选择采用。

对于跨地区、多学科、协作规模大、技术难点多,以及需演示和答辩的研究成果,应当采用会议评审形式。会议评审由组织评审单位聘请七至十一名同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被聘请专家不得委派代表参加评审会,组织评审单位或主持评审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而临时更换评审委员。

通信评审由组织评审单位聘请七至九人同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通过审查成果完成单位提供的有关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提出书面评价意见。

5、申请评审单位不得自行聘请评审专家。

二、评审程序

1、申请途径

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软科学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根据任务来源,向相应的组织评审单位申请评审。确有必要由国家科委组织评审的重大成果,可以提出申请,由国家科委政法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会同科技成果司审查同意后组织评审。计划外项目可以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申请评审。

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根据任务来源申请评审。同一研究成果只能评审一次,不得多单位分头申请评审。

2、申请评审程序

凡符合申请评审条件的软科学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申请表》,经成果完成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向组织评审单位提交申请。申请评审单位应在建议评审日期前45日将评审申请表、研究成果报告同时报送组织评审单位。组织评审单位在接到申请后,应及时、认真地进行形式审查,并在30天内批复审查意见:

(1)同意组织评审的,应确定组织评审单位和主持评审单位。可以由组织评审单位组织和主持评审;也可以由组织评审单位委托其他可以组织评审的单位主持评审。(2)不同意组织评审的,应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3、组织评审单位的职责

(1)对提请评审成果的全套研究成果报告进行预审查;

(2)根据成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评审形式,并批复申请单位;

(3)确定评审委员会及测试组组成人数和名单,以及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测试组组长;

(4)发出召开评审会或组织通信评审通知;

(5)在确定评审日期前14天内将成果研究报告送达承担评审任务的专家;(6)组织并召开评审会,行使监督职能;(7)审查评审委员会所作的评审意见;(8)签发《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证书》

4、主持评审单位的职责

主持评审单位接受组织评审单位的委托,组织召开由组织评审单位聘请或经组织评审单位认可,由主持评审单位聘请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委托的评审成果进行评审。主持评审单位对组织评审单位负责。

5、成果完成单位在评审工作中的职责

(1)在组织评审单位的具体指导下,办理有关评审工作的具体事宜。为评审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向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报送研究成果报告和演示软件成果。(2)在评审会上向评审委员会介绍研究成果,接受评审委员会的质疑。

(3)成果通过评审后,应适时填写完《评审证书》中除主持评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签章的栏目的内容后,报送组织、主持评审单位审核、签章。

6、会议评审的程序

(1)由组织评审单位宣布评审委员会组织名单并对委员资格予以确认。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主持召开评审会,开展评审工作;

(2)由成果完成单位负责人介绍研究成果、演示软件成果;(3)评委质疑、讨论和评议;

(4)评审委员会讨论评审意见(课题组成员应回避);

(5)评审意见形成后,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宣布评审意见,并签字。

7、通信评审程序

(1)由组织评审单位发出评审通知,与成果研究报告一并送交评审委员会各专家;(2)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填写《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意见表》;(3)组织评审单位安排专人会同评委会秘书长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整理,形成评审意见汇总稿交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审定签字。(4)通信评审的上述程序应在60日内完成。

8、颁发《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证书》

(1)成果完成单位将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已签字的评审意见填写在“评审意见”栏中,再将《评审证书》送主持评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主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评审的,由其主管司(局)长签字;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轩科委组织评审的,由主管主任签字。(2)评审证书由组织评审单位按年度统一编号。

(3)成果完成单位按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编制《评审证书》。

(4)《评审证书》先送主持评审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主持评审单位印章,《评审证书》生效。每一研究成果报送《评审证书》最多不超过十份。

(5)研究成果评审会全部程序完成后,成果完成单位应及时将成果评审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手续。

三、评审管理

1、对参加评审的专家,组织评审单位可发给适当的咨询费,所需费用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但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评审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和礼物。

2、组织评审单位和主持评审单位应当严格控制评审会的规模,除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

3、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评审过程中弄虚做假的,一经查实,组织评审单位应当中止评审;已经完成评审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应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4、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组织评审单位可以取消该专家若干年承担评审任务的资格。

5、参加评审工作的有关人员在评审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可以刻制“软科学成果评审专用章”。

四、附则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 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

第五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主要包括: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选题由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基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并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投标。

3.一般项目。①规划项目,含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经费由教育部资助;②专项任务项目,经费由申请者从校外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自筹。选题由申请人根据教育部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个人前期研究积累自行设计。鼓励申请人从实际应用部门征得选题并获得经费资助。

第六条 设立教育部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指面向基础理论研究设立的,已完成大部分研究工作并有阶段性研究成果,预期能产生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申报工作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一般在每年第一季度征集并确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合称重大项目)选题;第二季度发布各类项目的申报通知或招标公告,集中受理申报材料。

第八条 各高等学校根据统筹规划、分层设计、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申报。

1.申请人必须是高等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身体健康,能作为项目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申请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重大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申请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者须获得校外实际应用部门的经费资助,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原则上应组成课题组申报。应用对策性研究课题,提倡吸收实际工作部门人员参加课题组。鼓励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境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课题组予以优先资助。4.申请人所在学校积极支持,承诺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5.已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教育部各类项目;已承担国家级或教育部一般项目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已获得立项的课题或其中的子课题,不得重复申报。

第三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九条 教育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视不同情况分别组织通讯评审或会议评审。1.通讯评审实行匿名评审。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评审,提出是否立项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会议评审公开进行。专家评审组在经过充分评议后,进行无记名差额投票,获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的申报课题方能立项。

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需要紧急决策的国家特殊目标的课题,由教育部另行规定评审立项程序。

第十条 项目评审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是: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第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各项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纪律。

1.实行同行评审制度。不断更新项目评审专家库,通讯评审专家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熟悉被评项目所在学科专业领域。

2.实行评审回避制度。评审专家组由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含申报者所在学校),且不得是被评项目的课题组成员。

3.建立专家信誉保证制度。评审专家必须廉洁自律,评审期间不与课题申请人私下接触,不接受申请人任何宴请或礼物,不泄露与评审有关的情况。项目评审结束后,教育部对评审情况进行评估,建立专家信誉度档案。

第十二条 教育部在正式下达立项通知的同时,公布项目立项情况。在有关网站设立专栏,为批准立项者提供专家评审意见的查询服务;对竞标落选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投标人反馈未获立项的信息。

第四章 项目过程管理

第十三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项目合同制管理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正式批准前,教育部与中标人和依托学校签订项目合同和研究任务书,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经批准立项后,申请人填报的项目申请评审书即为双方的项目合同。项目合同是进行项目管理的依据,有关各方应严格履行合同规定。

2.项目申请人即项目责任人,一个项目只能确立一个项目责任人。项目责任人依照合同规定,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总体研究计划的实施,推动课题组成员间的协作研究。

第十四条 为保证研究质量,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1.中期检查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一般在每年第二季度下发项目中期检查通知;中期检查的结果,作为后续拨款的依据。

2.中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原则上至少须有1篇项目责任人作为第一署名人正式发表的论文,并标明“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字样,否则中检不予通过。

3.教育部在每年第四季度公布中期检查结果。对于没有进行实质性研究的项目、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停拨后续经费。

第十五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经批准后不得随意更改研究计划,确需变更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项目依托学校在审查变更申请时应严格把关。

1.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1~2年,但须经依托学校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备案。

2.变更项目责任人或依托学校,须经原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学校提出申请,报教育部批准。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做撤项处理:

1.项目实施情况表明,责任人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能力;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责任人或研究课题;

3.在规定的项目周期内未能如期完成研究任务者。

凡被撤销的项目,由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或其剩余部分,用于本校自选课题立项;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项目。

第十七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应严格遵守下列各项保密规定: 1.涉及保密内容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项目研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未公布数据、内部文件资料仅限于课题内部使用,不得公开。

3.项目研究活动中有关涉密和敏感问题的专项调查、学术会议和其它学术活动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批。4.涉及保密内容的研究成果要注意保管,使用去向要登记备案;报送有关部门要通过机要渠道。涉密信息不得上网,不得通过互联网传送。第五章 项目经费与使用

第十八条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分为教育部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教育部资助项目包括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规划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主要指从校外有关部门获得经费资助的专项任务项目。鼓励项目依托学校或其它部门提供项目配套经费。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期拨款”的办法。由教育部资助的项目经费分期下拨项目依托学校,第一次拨款与立项通知同时下达,后续拨款视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确定。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不予拨付二期经费;未通过验收结项的项目,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与项目研究无关的开支。项目责任人按项目合同所列的各项经费支出范围,在依托学校财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依托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

1.图书资料费:指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以及打印、复印、誊录、制图等费用。2.数据采集费:指围绕项目研究而开展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所需的费用。

3.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及其它费用。确需赴国外境外调研者,须经依托学校审核同意并报教育部备案。

4.设备购置和使用费:指购买和使用收集资料、采集分析数据所需器材的费用。设备使用费包括资料录入费、资料查询费、上网费和软件费等。

5.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项目开题、专题研讨、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用。6.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

7.劳务费:指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助研津贴,以及非课题组成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8.印刷费:指打印、誊写调查问卷材料、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的费用。

9.管理费:指项目依托学校提取的用于管理项目的费用。一般项目的管理费每项不超过2000元,重大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3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10.其它: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其它支出。

第二十一条 教育部资助的项目经费一律纳入依托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参与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

1.项目责任人要合理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严格执行项目合同的经费预算方案,保证将项目经费用于科研本身。项目结题后要及时办理结账手续。

2.依托学校对项目经费开支行使监督权,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有力,确保项目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年终由依托学校财务部门按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报告,上报教育部。

3.用项目经费购置的图书、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项目依托学校,其中固定资产必须纳入依托学校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资产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章 项目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完成后,均需进行验收和结项,履行必要的结项手续。1.一般项目最终成果鉴定工作由依托学校组织,鉴定专家主要由校外同行专家组成;成果鉴定合格者方可申请结项,并提交由鉴定专家签名的鉴定证明材料报教育部备案。

2.重大项目最终成果鉴定工作由教育部组织,项目责任人可选择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方式进行。通过鉴定后,须按教育部提供的带统一标识的封面和规格出版。

3.申请结项须填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终结报告书》,提供最终成果鉴定证明及成果原件、成果摘要报告(含电子版),经依托学校和申报单位审核同意后,在每年第二季度由申报单位汇总后集中向教育部报送。

4.教育部对通过验收、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结项证明或鉴定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其余部分,并将验收结项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三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价值。

1.最终成果形式可以是论文、专著、咨询报告、软件、数据库、专利等;除学术成果本身外,项目责任人及课题组成员结合项目研究进行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术报告、咨询服务及其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等,一并纳入验收范围综合考虑。

2.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是:项目责任人按项目合同和任务计划书完成了研究任务;最终成果与立项时批准的“最终成果形式”相符,不存在署名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经费开支合理合法。最终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标明“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字样,否则验收时不予承认。咨询报告类成果须有采纳单位的证明材料,并详细注明采纳内容和实际价值。

3.项目验收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一般项目中的优秀项目由依托学校推荐报送,教育部对学校推荐的优秀成果进行复审。教育部每年对一般项目组织抽查。重大项目由鉴定专家在打分和投票基础上确定成果等级。

第二十四条 建立项目成果奖惩制度。对成果验收为优秀的项目,予以通报表扬并作为项目责任人下次申请项目的重要参考;对成果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一律做撤项处理,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育部社科项目。

第二十五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充分发挥教育部社科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

1.各类项目结项时,须同时报送3~5千字的成果摘要报告,简述本课题学术价值、创新内容、社会影响等情况,经依托学校审核后报教育部。教育部除择优选报有关部门外,还可向有关媒体推荐刊登,或结集出版。

2.鼓励项目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向决策咨询转化,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服务;向社会转化,为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服务;向文化产品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3.项目责任人应注意收集本课题的引用、转载、采用、获奖或进入教材、产生效益的情况,由依托学校择优上报教育部。对那些通过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创新领域、一支创新团队、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其成功经验。

4.建立教育部社科项目成果库和学术精品库。所有验收合格并正式出版、发表的项目成果转入成果库集中保存、展阅。对其中优秀的作品以“学术精品”的形式统一出版和展示。成果库分设实物展示库和电子文本库,面向高等学校和社会开放。

5.申报单位和各高等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资助项目优秀成果的出版,积极做好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在提交有关部门的同时须报送教育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一般性规则,各类项目可根据需要据此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构成本办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浅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 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数字化

1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分类

从资金来源角度可分为专项投资项目和生产成本项目两大类:

1.1 资金为专项投资项目一般是由上级部门下拨专业资金做为研究经费, 这类项目档案相对比较集中, 有专门负责项目资料收集人员, 按照有相关的规定和制度进行日常管理, 在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单位集中向档案部门进行移交。

1.2 资金为生产成本项目, 这类项目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研究, 与生产结合的相对紧密, 但这些项目在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更注重实际和现场, 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跟进项目管理, 做好资料前端控制。

从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定结果主要分为获奖项目和技术研究项目, 获奖项目是参加各类科学技术优秀成果或申报国家专利的项目, 这些项目档案在参加评选时就已形成, 归档也比较及时。

技术研究项目是针对目前和今后发展所做的科学的技术研究, 这些项目因为研究内容不同所需要时间和人员都不同, 这样归档的时间就不确定,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档案。

2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收集应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一般情况下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都是坐等归档部门上报归档, 按照项目合同内容要求归档, 从内容和范围上都比较单一。

其次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相对比较独立, 缺少与项目研究人员沟通和交流, 对项目进展及跟踪不能及时进行, 使项目归档工作不能及时顺利进行。

档案管理部门应从独立的、坐等上门的方式转变为参与项目研究过程, 全面跟踪项目进展, 掌握了解项目研究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归档资料齐全完整。

3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管理质量有待提升档案

人员队伍要大力引进专业性强、会档案、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做到各类档案有专人精通, 使档案人员向知识化、专业化发展, 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技术型。

4 科技档案管理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

首先, 应建立与科技管理系统数据接口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块, 通过局域网、因特网将所属单位科技档案文件、表格、单据、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 通过网络传输到科技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归档、网络查询、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 资源共献。

其次, 通过“企业档案信息网”等网络资源, 及时建立有效地链接, 利用相关“档案查询”链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用户注册, 部门用户可以根据权限进入系统, 查找科技档案, 查阅电子档案全文。所属单位用户通过互联网在权限控制下方便快捷地使用浏览器, 便捷、准确共享科技档案信息。

最后, 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 开展科技档案在线服务, 突破空间及地域限制, 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充分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有效预防和杜绝网上泄密、侵权或违法行为,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科技档案, 促进沟通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篇8

一、《办法》的制发背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北京市委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面对市委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科研工作的任务会更加艰巨,要做好档案科研工作,就要结合北京市档案科研工作的特点,完善各项制度,广泛开展科研工作,为档案事业发展服务。《办法》作为北京市科研管理规范性制度之一,也随之产生。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本办法共十一条。

第一至三条,主要规定了《办法》的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原则等。本《办法》的目的,为加强北京市档案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管理,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本《办法》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市档案科研立项项目和档案科技优秀成果评审工作的管理。

第四至八条,主要规定了工作形式、方法、程序。北京市檔案科研评审工作采用组建委员会的制度,市档案局建立北京市档案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每次评审委员会由市档案局从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15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本市档案科研立项项目评审,负责本市档案科学技术优秀成果评审,对本市档案科研工作提供咨询,对有质疑的档案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进行技术鉴定。评审专家的任职条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经验与较高的档案科研水平、对被评审项目所属专业领域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

第九条,主要规定了北京市档案科研评审工作的依据。

第十至十一条,主要为办法的附则。

上一篇:《植树的牧羊人》设计下一篇:硕士论文导师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