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1学习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2《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3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
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4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
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5《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我也随着作者的思路来谈一谈。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在哪里”。课文是凭借, 是我们教授语文课程的凭借, 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 从而真正地学习可以受益终生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也就是学生可以学到听说读写的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时可能更多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人文性, 却忽视了课程的工具性, 包括现在有时候处理课文也经常会“教课文, 而不是教语文”。如本学期教授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藏戏》, 我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重点设定为“了解藏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读了这篇文章后, 我开始反思和顿悟, 我设置《藏戏》的教学目标时存在偏差:不应该仅仅关注藏戏这一艺术形式, 更应该关注它的言语表达和运用, 所以应该把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学习介绍戏剧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它的写法”, 让学生学习后不只是了解了藏戏, 更多的是知道如何向别人介绍一种戏剧, 如何落实到笔头。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 不仅要了解更要会介绍, 会写一个传统节日、一种戏剧、一处特色民居。文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觉得很好, 香港老师教授《毕加索与和平鸽》一课, 整节课围绕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设计, 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和词语, 更多的时间是有条理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围绕“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课程设计理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掌握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乍听这节课, 也许会认为这是一节脱离文本的课, 但却恰恰是教授语文课程的最好范例———真正地把课文当例子, 让学生学习了语文方法和技能!语文课上更需要把教师“拉”出来, 把学生“放”进去, 把时间用在语文实践上, 更需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敢于大胆放手!
第二个问题是“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主要与语文课程设计有关”。语文教学有时候会走向“教课文”的误区, 归根结底是对教学设计的偏差。现行的语文教学流程更多的是偏重于对课文解读的过程, 正如吴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被利用来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的课堂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这些都指明了教语文的大方向。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在“牵”的同时, 更要注重“放”。教语文要善于按照“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来设计教学, 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表达、实践。文中提到烟台搞双轨教育实验, 每个星期语文老师把两节语文课贡献出来, 让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从上学期开始, 我校每个班在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孩子到图书馆读书, 这非常棒。就我们班而言, 从四年级到现在, 每个语文午读我都会将其作为孩子的读书时间, 甚至有时候多出的语文课也是用作读书课。我很珍惜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氛围, 这种氛围会影响孩子读书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 但我有时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 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渐渐地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真的有所提升。我认为语文除了教会方法、技能, 还要有所感悟;感悟提升了, 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感悟从哪里来?感悟就从不断地读书中来。
此时, 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刚刚进行的班级“小故事, 大智慧”的读书活动中, 我无意间和孩子们分享了《读者》这本杂志, 从多角度进行了评价, 并分享了其中比较有深度和趣味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午读时间很多学生都自发买了《读者》并且在全班传开阅读, 这让我倍感欣喜。孩子自发购买杂志阅读, 这一主动行为的背后一定会带给他们真正的阅读乐趣, 因为不是“我被要求读”, 而是“我要去读”!由此想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小学就辍学的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文学造诣, 归功于会源源不断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归功于成长在大文人蒲松龄家乡父老乡亲们口耳相传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民间故事。因此, 老师的引领很重要,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文中谈了很多让我们受用的方法,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 合理开发课程内容。不要贪多, 每一篇课文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 确定一个训练点, 从而不断深入, 不单单要教过, 而且要教会、练透!这里的“练透”应该是针对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去实践一个语言训练点。总之,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包含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 这样就不会走偏。
师:同学们,“嚷”是什么意思?
生:喊。
生:叫。
生:说。
……
师:“嚷”字是口字旁,说明它跟“说”有关系,请大家注意,“嚷”字之中有三张“口”,因此是怎样地说呢?
生:大声地说。
(出示句子——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师:嚷字有三张口,我就请三位同学来“嚷”。
(三位学生齐读,读出了“嚷”的音量和语气)
师:现在我请一人来读,用一张嘴读出三张嘴的力量。
(一生朗读,读出了相应的音量和语气)
师:你们觉得“嚷”这样的做法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这样做非常不尊重人。
生:不好,因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师:“嚷”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此张飞受了刘备的批评。刘备批评他不光是因为他在“嚷”,还因为他说的话本身也不对,请大家仔细读读句子,想想他说的这话不对在哪里?
生:他们怎么可以随便去捆人呢?应该有礼貌地跟人家商量。
生:捆绑人是犯法的,只有粗鲁的人才这样做。
生:刘备请诸葛亮来共商“打天下”的大计,一定要以诚相待,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人,这样,人家才肯出来帮忙。
生:就是人家不肯出山,也不能硬逼。要知道,硬逼是没有用的,就是他出来了,也不会真心帮忙。
师:对!这是张飞受到刘备批评的主要原因。学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我们平时说话要注意什么?
生:说话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不能莽撞,乱来。
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能“嚷”。
师:能举举例子吗?
生:问人家借铅笔时,我轻轻地说:“请您借我一枝铅笔。”人家就会借给我。如果“嚷”的话,人家就会不借我了。
生:人家在做游戏,我轻轻地说:“这游戏真好玩,我也想玩,能让我加进来吗?”这样一说,人家就会让我加入。
生:如果考试考了一百分,我也要谦虚,如果“分高气粗”,人家就会讨厌我。
师:学到这里,我们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如何说话、如何做人的道理,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一个知书达理、礼貌待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评析:教者分析了“嚷”字的字形特点,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嚷”的意思,通过摹拟“嚷”声,读出了“嚷”的语气。再回到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张飞所“嚷”内容,认识到他的不妥之处。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待人处世的教育,不该怎么说,把阅读理解和待人处世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备在一个特殊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得知了有诸葛亮这样的高人,便去拜访;但诸葛亮一是清高,再也是为考验一下对方,自己的将来的老板--刘备,是不是一个值的他永远效劳的人;所以,刘备来了两次都没有见到他,(有人说是巧合,便很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他们都是聪明人嘛)在第三次到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在门外等了三个小时,很是诚心。二人见面后,诸葛亮也施也大礼,毕竟刘备已经折腾了三次了。二人见面后,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讨论了当时的时局与志向计划。后来诸葛亮就跟本刘备出山,做他的军师。
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刘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本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物描写贴切自然。
课文主要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来表现刘备的诚心诚意。首先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如:“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刘备的大声斥责,体现出了他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其次,在从刘备下马到见到诸葛亮的这段描写中,作者丝毫没有故意渲染,只是通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快步走到草堂”这些平平淡淡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刻画得淋漓尽致、贴切自然。
2.景物描写蓄势待发。
《三顾茅庐》一文中对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虽然没有直接明示,但是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给读者一种蓄势待发之感。如:“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从内容来看,虽然作者只写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四种景物,但是有山有水,这些词语很容易使人想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及“岁寒三友”。这些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为后文中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1.以“诚心诚意”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三顾茅庐的原因:刘备前两次来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有见着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以“诚心诚意”为主线,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这一课的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弄清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真正原因,明白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问题:刘备是谁?当时天下形势怎样?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有传说的那样杰出吗?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刘备邀请诸葛亮的结果怎样,达到目的了吗?在这儿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烘托中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后面的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做好铺垫。
3.以“诚心诚意”为出发点,突破文章的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来赞扬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诚心诚意”为起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具体描写中感悟人物形象,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可以围绕“诚心诚意”设计以下问题:1刘备、关羽、张飞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按理说他们认识在先,关系也最好,可是刘备为了诸葛亮竟然批评自己的兄弟,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3到了诸葛亮住处以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更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4刘备为什么会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如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些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着课文重难点设计的,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这天,杨绪军照例没有交作业,刘老师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无论刘老师怎样问,杨绪军只是低头看着脚尖,什么都不说。刘老师决定改变策略换个方式问,他亲切地对杨绪军说:“小朋友,你不交作业,是不是因为遇到什么困难了?不论你有什么困难,老师都会帮你的。”这话果真问到点子上了,小绪军听完后眼睛忽闪忽闪的,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刘老师拉着他的小手继续问道:“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孩子说,爸妈都打工去了,家中只有爷爷和奶奶。“那你为什么不交作业呢?”杨绪军红着脸说:“我没有铅笔。我每天叫爷爷买,可他就是不买。”刘老师想了想说:“不要紧,老师先给你买了用,然后再请你爷爷给你买一些备用。”
刘老师随后给小绪军买了一支铅笔,并打电话给杨绪军的爷爷,爷爷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星期之后,刘老师发现他买给杨绪军的铅笔,孩子已经用完了,就问他为什么爷爷还不买铅笔?小绪军听后伤心地哭了,刘老师只好又给他买了一支,心想看来自己得亲自走一趟了。
放学后,刘老师和杨绪军一起乘车来到了他家。门上落了锁,刘老师想,这老人家莫不是还在田间劳作吧?可真够辛苦的,就叫杨绪军带他去找,结果,小绪军却带着刘老师熟门熟路地来到了一家麻将馆。刘老师对正在“砌方城”的绪军爷爷说明了来意,老爷爷盯着牌桌,漫不经心地说:“买铅笔啊,我没工夫。”刘老师听后,强压着怒火说:“好,那我就在这里等您有空!”老爷爷看了看黑着脸的刘老师,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嘿嘿”干笑了两声,放下麻将和刘老师他们一起回了家。
通过一番交谈,老爷爷马上给孙子买了几支铅笔,晚上督促孙子做家庭作业。
第二天,小绪军就按时交了作业,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杨绪军又不交作业了,原因还是没铅笔了,刘老师决定再度家访。到了杨绪军家,还是铁将军把门,这次刘老师直接来到麻将馆,看到老爷爷叫着号子,打得正起劲儿,问到买学习用品的事情,老爷爷挠着头支支吾吾地说,家里不是没有钱,而是他心思都放在打麻将上,连吃饭都顾不上,那有心思管孙子的学习用具。
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杨大爷,老了确实该享享福,但可不能耽误了孙子读书啊!”之后那一段时间,杨绪军同学作业按时交,而且完成得不错。没想到,半个月后,“旧病”复发。其他老师说,干脆你找家长要点钱,把孩子的文具全包了算了。刘老师摇摇头说:“帮助学生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扶愚更是我们的义务,几支铅笔、几个橡皮擦没多少钱,但能治本吗?”刘老师思来想去,决定再去找一趟杨绪军家。
这一次,可不一样,一见面,老爷爷红着脸,放下麻将就赶回家,上烟敬茶,分外热情。老爷爷羞愧地说:“刘老师,您不用说了,就凭你三番五次地家访。我今后不玩了,一定在家好好照顾孙子。”
罗贯中的《三顾茅庐》
这几年,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在搞改革!
改什么革?人多事少,人浮于事,所以要精简!
精简的结果,能干事的下去了,只留下溜须拍马的!
但工作总得有人干。
谁干呢?只好筷子里头拔旗杆!
但能当旗杆的毕竟少之又少!
那怎么办呢?
溜须的和拍马的逐渐达成共识:整人!
怎么整?让他出山,让他操心,让他流汗,让他夜不能寐,让他寝食难安!
今天我就给同学们讲一个人整人的故事。
谁整谁呢?
刘备整诸葛亮!
2、第五则(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这位语文教师说:
灰姑娘要和王子相爱,必须要先接触。认识了,了解了,才会相爱。
这是童话里讲的,很吸引我们的眼球。但现实里比较少!
现实里要将门当户对,讲郎才女貌,讲阿爸阿妈都欢喜!
所以现实里都是公主找王子,白姑娘迷帅哥,豪门傍大款。
要找,就要先碰个面。怎么碰面?
现在,打个电话,定个座位,约会约会就行了。
古代呢?这样不行。要找个借口,要制造机会,要让男女双方都不晓得!
说白了,操心的不是公主和王子,而是公主他爸和王子他妈!
那时候女人地位低,所以王子他妈总喜欢给儿子找还几个候选人,从里头选。
选上谁就是谁,看上哪个就弄个套子,让白姑娘往里钻。
但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男女还是比较相信爱情的,这可就乱了!
乱在哪里?该爱的不爱,不该爱的乱爱!整个一出爱情悲剧!
今天我们就讲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肇事人就是传说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
第三则(李清照《声声慢》)
上课伊始,这位语文教师对学生们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
李清照是谁?是个美人!
哪个时代的美女?南宋的。
怎么美?人比黄花瘦!小细丁一个!
李清照人美,写的词更美!
但她写《声声慢》的时候,人已经不美了。到更年期了。
更年期的妇女,她们的心态是怎样的`?
她们尖酸,刻薄,多疑,烦躁,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也不让别人好!
不信?那就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
因为写《声声慢》的李清照,是更年期妇女的代表!
第二则(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位语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对同学们说: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
有时候想拥有自由,追求孤独,想过个人生活;
有时候又害怕孤独,害怕寂寞,想过群体生活。
所以很多时候,想交几个朋友,
男朋友,女朋友,老朋友,小朋友,都交。
他的生活因此也就发生了变化,
有了各种各样的对生活的体验,
酸啦,甜啦,苦啦,辣啦,咸啦,都有。
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一闪即逝。
但这都不会让人悲哀。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被朋友出卖!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朋友出卖朋友的事!
第一则(鲁迅《药》)
这位语文教师一进教室,就表情严肃地对同学们说:
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时代。
100年前,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候,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拯救国家出水火,许多人抛头颅、洒热血!
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秋瑾就是当时的英雄,被人给杀害了!
秋瑾的同龄人鲁迅熟悉秋瑾,
当他知道秋瑾牺牲了,很悲愤,很伤心,就写了一篇小说来纪念她。
那么秋瑾究竟是谁杀害的?这要从一只人血馒头说起!
这位教师转身书写了六个字:一只人血馒头。
并用括号把这六个字给括住了,随后在其上又大大地写了一个字:药!
张轶
★ 氧气说课稿
★ 氧气教学反思
★ 《制取氧气》说课稿
★ 《制取氧气》说课稿
★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 我是氧气作文
★ 氧气乙炔购销合同
检查预习,放手自学。本学期开始,继续重拾课前检查预习的习惯,通过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再次默读熟悉课文内容。巡视中发现,课文分段、词语注释、导图初构,完成情况比较好。
绘制导图,交流展示。如何帮助、促进部分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小组交流,完善导图成了整体感知及了解课文的一个环节。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黑板上绘制,分工合作,并进行导图内容的介绍。今天扮演的三个小组,各有特色,一组采取的是圆圈图,在关注结构的基础上亮点的提炼了“雨后”以动衬静的写法,教师及时评价,第二组采取的是括号图,亮点是对雨前、雨中及雨后的特点进行了提炼,这很不容易,及时表扬;第三组采取的也是括号图,亮点是点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各组有相同点,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点,交流的同时启发了其他人,完善本课导图,个别没有绘制的同学利用机会完成导图。
聚焦重点,积累语言。如果说导图是框架的构思,是对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培养,是整体关注的话,那局部聚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上,对山雨的“声音”和“色彩”的描写极为生动,朗读,体会修辞的运用,积累好词佳句。好文章既有好结构,又有好语言,才能呈现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指导。
迁移阅读,再次绘图。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课内文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方法,积累语言。能否自行读懂文章,提炼内容呢?课堂上,我补充了《雨》作者按照季节的顺序写了雨的特点,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让表达很生动。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抓住主线,找点春、夏、秋雨的特点。这种当堂绘制展示的训练,就是检测有效阅读的方法。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 “我信着半间儿草舍 ;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 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返回。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 于是,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达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醒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 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 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功立业。
一、语言表达欠准确:个别语句叙述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够快速做出选择。
二、提出问题有难度:一些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挖掘有深度。
三、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以前都接触过了,本以为他们能够很快解决的,但好多知识他们都忘却了,只能重新讲解。这就说明,备课时没有抓住“以生为本”的原则。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通读全篇课文,然后后让孩子找出,“那一段写明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和赞美的?”很明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我就抓住“伟大的奇迹”这个关键词解读全篇课文,让学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体现“长城”的“伟大和奇迹”。这个答案在前面写“长城”的“长、构造、建造”三个方面体现。
问题提出后,第一个学生找的是“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找到后再以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顺带着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也提一提。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后面的教学我就抓住这一突破口,解读全文。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到底有多长啊?”下一环节就顺利的引到了长城的长。
“伟大的奇迹还提现在哪儿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墙的宽、高大坚固等。
在教学中,我较重视语言训练,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做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统一。
课后小练笔的形式单一,可以写写自己有一位什么样的妈妈,例如:能干、勤劳善良、美丽,而且说说自己的理由,例如:我的妈妈很善良,她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妈妈很温柔,她能鼓励我等等。
【三顾茅庐课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01-06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课文《云房子》教学反思12-12
小学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2-16
乌鸦喝水课文教学反思01-18
课文《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06-05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06-25
课文《爱如茉莉》教学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