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明节的古诗十首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清明节的古诗十首(精选5篇)

写清明节的古诗十首 篇1

一、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有时候, 我们的讲解是苍白的, 就好像面对着一道美味佳肴, 我们首先应该去品尝, 感受其带给我们味觉的美好, 然后才有可能去关注它的烹制方法、营养成分。而诵读就是让我们充分品尝“诗词”这份大餐的最好方法, 它能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 创设情境, 走进诗词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课时, 正值秋风萧瑟之时, 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千二百年前的秋天, 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 长江边上, 秋风凛冽地吹着, 吹得万木凋零, 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 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有一位老人,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 ? 良好的情境, 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二) 寻觅“重读”, 悟出情感

所谓“重读”, 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 增大音量, 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 ? 为什么强调 ? 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 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 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 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 ? 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概括这一句的主要内容。—描写了秋天长江边的景色;b.景色有什么特点?—悲凉、冷清;c.如何能看出景色的悲凉、冷清呢 ?—“急”“高”“哀”“清”“飞回”体现出来的。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 层次推进, 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 学生便能顿悟:哦, “急”“高”“哀”“清”“飞回”一重读, 悲凉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三) 比较韵脚, 体会转变

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 常常通过韵脚的转变来改变情感。以李白《蜀道难》为例。第一段用“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领起, 以“天”字起韵, 至“连”字结束, 连压五韵 (iαn) 。第一句总写蜀道的高危, 突出蜀道的难行, 奠定了全诗豪迈狂放的情感基调, 接着用四韵八句写了蜀道的来历;然后换韵, 以“川”字起韵, 至“叹”字结束, 连压四韵 (uαn/αn) , 写蜀道的难行。一般说来, 韵字开口度越大,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韵字开口度小、音阻大的易于表现凄婉之意;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仄声韵 (含入声) 合于悲抑之情。我们看到, 这一段所压韵脚不单开口度较大, 而且都是平声韵, 所以要读出豪迈狂放之意、昂扬激越之情。在诵读教学中, 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 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 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二、在“思”中加深领悟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早在20世纪40年代, 罗农父先生在《国文教学经验谈》中指出:“只能了解, 不能欣赏, 那么读人家的作品, 就只能懂得它的意义, 还不能辨出它的风格的高卑和雅俗;自己写起来, 也只能做到通的一步, 还不能做到好的一步。”如果说“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思”就是“荡开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能否在色彩绚丽的花儿中看见五颜六色的美, “思考”是加深领悟的原动力。

按照张炳隅先生的说法,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 “思考”指的是“思考”过程中接受美感的审美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此一层面的工作可简言为“对话”。如何构建富有张力的课堂空间,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三种对话必不可少。

(一) 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诗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教学过程最首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收集处理信息, 建构意义。而诗歌教学应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通过对话, 进而领会课文内涵。如在教学《蝶恋花》一诗时, 我提出:“明月不谙离别苦”这里为什么写“明月”而不是“残月”呢?于无疑处点疑, 组织学生讨论,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时候, 好多同学都抓住了“不谙”这个关键词, 正是因为“明月”明亮、饱满, 它才不会明白离别的悲凉和伤感。因此, 适时、巧妙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和文本再一次的“亲密接触”, 会大大深化阅读体验,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二) 构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也会带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让课堂在动态美中生成。而现实中, 很多无效提问不仅会框定学生的思维,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一位教师在讲《声声慢》时发问:“词人为什么寻觅?她丢失了什么?”“丈夫!”一位同学的大声抢答让教室里哗然一片。很显然这样的提问所引起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也破坏了学习氛围。所以, 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场所, 就要让课堂对话具有挑战性。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 我提出:“这个钓鱼的老者在斜风细雨中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结果怎么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须归”?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所以他不想回家。

师:是啊,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坐在小船上垂钓老者看到了——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看到了——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看到了——

生:斜风细雨。

师:如此迷人的景色, 怪不得他不想回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因为他看到了河里的鳜鱼太肥美了, 他想多钓一些回家, 而且他还准备了箬笠和蓑衣, 下雨天他也用不着急着回家。

新的课程期待老师的角色转换成导演, 组织课堂教学, 提示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 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不是放音机, 学生也不是答录机。老师不是解惑人, 而是摆渡人。构建好师生之间的对话,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表达。

(三) 构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 学生对文本意义思想感情的多元性必然会引起学生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 形成“矛盾”。让他们对话, 让感性的同学尽情讲理, 让感性的同学痛快的描绘。

例如在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 学生就对结尾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诗人情感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 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双方各执一词, 据理力争。在“激烈”的“对话”中不仅认识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 也完成了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 从内部打开是生命。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无疑是年轻的心灵所进行的一次次关于文本体悟、关于生命体验的对话, 哪怕幼稚也无关紧要, 他们定会慢慢成长, 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 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对话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对话才有创新。只有在对话中, 在理解中,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整精神境遇的整合与共享中, 才能超越功利性教育, 才能扎根于人的生活境遇, 追寻人生的意义, 使精神获得有价值的生长, 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写”中提升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算是“入得去”的话,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走得出”了,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感悟、思考, 到深入思考, 甚至到研究、批判的变化, 以思维促写作, 用文字来表达情思。

(一) 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

如在教《雨霖铃》时, 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所描写的优美意境, 演绎诗歌的情感。教《邶风?静女》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 把《邶风 ? 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 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 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二) 多角探究, 质疑批判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选词炼句, 美在语言的豪迈, 美在情感的奔放, 美在侧面烘托, 美在视点变化……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 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主旨展开探究, 你倾向于“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哪种说法呢?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言之成理即可。

(三) 横纵联系, 对比激趣

如在教完柳永的《雨霖铃》和晏殊的《蝶恋花》之后, 我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离别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教完李清照的《声声慢》, 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 例如《如梦令》《一剪梅》等, 让学生自主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特点。

(四) 巧用诗词, 连缀美文

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会使文章语句意蕴十足, 文采飞扬, 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 也能体现考生炼字达意的能力。因此, 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将不同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大致一致的诗句放在一起表达一个话题, 不失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如高考作文《打一场母语保卫战》开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宏的气势?

在这一开头巧用杜甫《绝句》以及《诗经·卫风·硕人》和曹操《观沧海》的诗句构筑反问及排比句式, 指出汉语的灵动的气韵、绚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 一气呵成, 入题神速, 引人注目。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 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而这样的“读、思、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开启体验的大门, 在“写”中提升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所读、所思、所写中逐渐领悟古代诗词的魅力, 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认识, 并在写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思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于学生长远需求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朱月明.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J].语文建设, 2009 (11) .

写清明节的古诗词之《清明夜》 篇2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作品赏析

第一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的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是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名家点评

《中华活页文选》: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见长,平淡中意味深远,直白中绵绵情长。这一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语文教学与研究》:红绿这两种暧色调,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岂非同义?

《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最美的十首爱情古诗词 篇3

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春

冯唐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3.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折桂令

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6.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7.更漏子

温庭钧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8.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9.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0.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古诗四十首(精选) 篇4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2018-02-24 汉字书法大字帖中华民族在那远去的岁月里,每一段时空节点上的文化风采,都化作精彩的诗词,升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爆发出了璀璨光芒!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2、《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3、《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

5、《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6、《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可谓设景清丽雄阔。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8、《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9、《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10、《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这首词用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恰到好处。

11、《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写出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1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1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14、《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15、《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起句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16、《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除了激越的诗情、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

17、《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四位,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18、《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1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20、《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

2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22、《龟虽寿》东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什至哉,歌以咏志。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楼眺望,广阔无垠的背景和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24、《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工诗词,虽流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25、《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26、《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27、《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28、《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感情真挚,具有淳朴深厚之美。

29、《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3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供人反复咀嚼,层层追索......31、《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32、《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3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4、《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35、《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豁然旷达的心情。

36、《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以及词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3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38、《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

39、《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把想象都付与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4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2018-02-24 汉字书法大字帖中华民族在那远去的岁月里,每一段时空节点上的文化风采,都化作精彩的诗词,升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爆发出了璀璨光芒!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2、《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3、《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

5、《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6、《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可谓设景清丽雄阔。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8、《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9、《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10、《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这首词用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恰到好处。

11、《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写出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1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1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14、《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15、《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起句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16、《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除了激越的诗情、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

17、《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四位,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18、《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1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20、《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

2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22、《龟虽寿》东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什至哉,歌以咏志。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楼眺望,广阔无垠的背景和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24、《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工诗词,虽流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25、《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26、《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27、《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28、《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感情真挚,具有淳朴深厚之美。

29、《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3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供人反复咀嚼,层层追索......31、《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32、《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3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4、《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35、《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豁然旷达的心情。

36、《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以及词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3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38、《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

写清明节的古诗十首 篇5

一、宋代以前

《杂体诗三十首》大约作于齐建元末至永明初年之间 (1)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抒情功能逐步得到重视,六朝时出现了两部极具影响力的论诗著作《诗品》和《文心雕龙》。《诗品》中对于江淹拟古的评论非常简短(下文提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心雕龙》中虽然没有提及江淹,但刘勰在《明诗》篇中论及五言诗的流变过程时,提到从西汉至东晋的21位五言诗作家,其中16位是江淹摹拟过的。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有相似性的。

唐代诗坛的显著特点是各自作诗,各自用心,一直处于激烈而热情的诗歌创作潮流中,唐人敢于创新,决不拾人牙慧。正因此,唐代的论诗之作几乎都是诗格、诗式之类满足学诗需要的入门书。据收集到的资料看,整个唐代,论及江淹《杂体》的微乎其微,李善在给《杂体诗三十首》作注释时,认为:“江之此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对全组诗作了总体概括。其它诗论家谈及江淹的只有刘禹锡。刘禹锡提出了否定意见,“江淹多杂拟,徒欲仰高山焉能追逸”(《刘梦得文集》卷五),认为拟作是不能和原作相媲美的。

诚然,宋代以前对《杂体诗三十首》的评价少得可怜,但这些事实也从侧面表明,拟作诗歌在六朝和唐代是一件平常事,只是诗人的文学活动。

评论个案列举之《诗品》:

钟嵘在《诗品》中把江淹列入中品,对江淹诗歌的评论只有简短的两句话:

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

但是钟嵘在评论其他诗人的诗歌时,往往把他们和江淹相比,如论述范云和丘迟时,说二人“当浅于江淹”;论述沈约时说其“意浅于江(淹)”。范云、丘迟、沈约三人在《诗品》中都位居中品,钟嵘连续两次用“浅”于江淹作评语,可见在同一品中对江淹诗歌的评价不低。所谓“诗体总杂,善于摹拟”,表明在钟嵘看来,江淹是“善于摹拟”之人,以现存资料来看,明确指出江淹善于模摹拟者,钟嵘为第一人,这就决定了钟嵘之于江淹的重要性。后世对于《杂体诗三十首》的评价几乎都沿着钟嵘的路子走,在摹拟的“善”与“不善”、“似”与“不似”上绕圈圈。

二、宋元时期

宋诗是在唐诗高峰阴影下发展变化的。宋初以摹拟唐诗为主流,其后迄苏轼、黄庭坚立意创新,以才学为诗,自成一家风格,衍生为江西诗派,南宋又有以反省江西诗派自立主张者,故宋诗体派多变,蔚为大观。但是总的说来,宋诗的焦点几乎全在宗唐与变唐上。由于急于变唐并寻找诗歌出路,宋人对唐前诗家关注颇多。

据统计,宋人对《杂体诗三十首》的评价约有十三条。如果说钟嵘的“善于摹拟”只是理论之言,那么宋人的评论则偏于实证性,提供了许多实证的例子。如:

江文通学李陵等《杂体》三十首,内学休上人《怨别》一首,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句,后人便以为休上人语。(吴聿《观林诗话》)

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六诗其末“种豆在东皋”一篇乃江文通杂诗三十篇之一。明言学陶征君田居。……今陶集误编入,东坡据而和之。(洪迈《容斋三笔》)

到南宋末年,严羽在总结前代的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对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作出了总体性的把握。《沧浪诗话》“诗评”部分说道:

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

综观宋代诗歌,几乎处于师法、模仿前人的潮流之中,就学习古人的方法而言,大多数诗人停留在学习个别诗人的诗风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重,严羽提出“妙悟”说,要求在熟读细参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方吸收,从“悟”而入,达到融会贯通。沧浪上面所言本于江淹诗善于摹拟之语,但比《诗品》富于意味。严羽对于《杂体诗》的评价不但肯定了江淹摹拟多位诗人的方法,而且肯定了江淹拟诗的相像与变通。可以说评价极高。

诗歌发展到元代,就文体而言,元代诗歌并不发达,具体诗论自然也不多。对于《杂体诗》的评价,笔者只收集到一条。

论个案列举之《詩譜》:

陈绎曾在其《诗谱》一书中的评价比较中肯。他认为:

(江淹拟古)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其自作乃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

陈绎曾只有短短数语,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江淹拟古诗的优与劣。他沿袭前代评论,肯定了拟诗与原诗的相似性,认为“曲尽心手之妙”,一个“妙”字突出重点,但他并不是简单的沿袭,他还提出了“善观古作”四字,这才是拟作逼真之前提,只有对原作细细斟酌推敲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这是其一;其二,他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江淹拟古诗的缺陷。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无论是字句还是语气都在刻意模仿原作。正因为模仿得逼真,有故意造作之态,缺少了自己所形成的风格特色。故陈言“君子贵自立”。

三、明代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小说、戏曲的兴盛,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在唐宋以后,已经走不出新的路子。因此明代诗歌只能从汉魏六朝或唐宋的宝库中寻找材料,甚至于词汇和表现形式。于是“拟古”成为明代文坛的一种潮流。前后七子掀起复古的运动,其间伴随着“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反对拟古的斗争,明代论诗之话自然就围绕着复古、拟古的论争而发展演化。明代对于江淹杂拟的品论虽然不及清代,但比较具份量。

明代对于江淹杂拟的评论依然围绕着相似性展开,存在两类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类认为江淹的摹拟之作功力很深,足以和原作媲美。如胡应麟《诗薮》认为:“《魏文》《陈思》《刘桢》《王粲》四作,置之魏风莫辨,真杰思也。”又说:“文通诸拟,乃远出齐梁上。”另一类则对江淹的拟古诗评价很低,如陆时雍《诗镜总论》认为“其(江淹)所拟古亦寿陵余子之学步于邯郸耳”。当然,也有从中调和的,如:薛蕙《考功集》就认为“江文通拟诸家三十首,虽间有未尽,然可谓妙解群藻矣”,拟诗虽然有不尽如人意处,但“妙解群藻”,还是值得欣赏的。

评论个案列举之《四溟诗话》:

谢榛主张尊唐抑宋,复古拟古倾向比较明显。但他又看到“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卷一),因而不赞成摹拟太甚,认为摹拟古人应“提魂摄魄”,不拘形迹,“学李杜者,勿执于字句之间,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卷二)这种思想投影到对《杂体诗》的评论上,谢榛分析了江淹的拟作与颜延年的原作后认为,拟作虽佳,但难与原作比美。

《四溟诗话》卷一评到:

江淹拟颜延之,辞极典缛,得应制之体,但不变句法,大家或不拘此。

谢榛认为拟作得原作之体,但“不变句法”,指的是江淹摹拟颜延之诗歌的对偶,尤其是在每句中间的动词都是对偶的,如“留”和“停”,“结”和“披”等等,这种动词的对偶虽然在永嘉诗人中颇为流行,但是在江淹本人的诗歌创作中,这种情况却并不多见,江淹对于颜延之诗歌中的这种对偶方式是有所察觉并有意模仿的,这恰好是谢榛所反对的字摹句拟。

谢榛对《杂体诗》的评价乃至对于拟作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无论拟作多么逼真,毕竟不是原作,这种差别就在于拟作缺乏原创性,当然不如原作深刻。

四、清代

清代诗学作为学术的重要分支,具有集大成的特征。诗歌从体制形式到创作规律再到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前代已成雏形的诗歌理论,到清人手上空前繁荣,对于江淹的品评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几代。有诗评家的评论,有选诗家的评论,更有乾隆皇帝的御批。清代的评论与明代一样,走两极路线。

一类认为《杂体诗》深得原作之神,如:

惟江文通杂体,拟其大略,不仿形似。(许学夷《诗源辨体》)

江文通杂拟,每一染翰如见古人于毫楮间。(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

另一类则认为江淹只是“肖他人之笑貌”,如:

文通于诗颇加刻画,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文通颇能修饬,而风骨未高。(沈德潜《古诗源》)

评论个案列举之《养一斋诗话》:

对于摹拟,潘德舆主张后世学诗者可学习诗歌的“神理意境”,不赞成学习“体制音节”,尚“神”而不取“貌”。潘德舆对拟作的看法其实与谢榛有异曲同工之嫌,二人都主张要得“神”,对江淹的字摹句拟有所不满,但潘德舆的评论要激烈得多,潘德舆认为:

江共三十首,舍自己之性情,肖他人之笑貌,连篇累牍,夫何取哉?

文通一世隽才,何不自抒怀抱,乃为赝古之作,以供后人嗤点。

潘德舆的评论是和他的思想紧密结合的,他于一部诗歌史特别推崇曹植、陶潜和杜甫:“《三百篇》以还,得此三家,人乃不敢以诗为小技。”由此看,潘德舆不只反对江淹的字摹句拟,对于江淹洋洋洒洒杂取三十家、没有择优而学,他也是存在异议的。

梁陈隋唐宋金元明清参与品评《杂体诗三十首》的共有50余名,评语可谓是众说纷纭,其实对于诗歌的欣赏与评价,不仅古今无固定的标准,即使同时代人的评价,亦不尽相同。这些品评虽然大多为寥寥数语,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拟作颇有启发。

摘要:对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 历代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褒之者推崇备至, 誉为一绝;贬之者则极力诋毁, 不屑一顾。本文作者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对于《杂体诗三十首》的评价作了简单的梳理和解读。

上一篇:食品安全提案改善下一篇:市政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