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精选9篇)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1

TBL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其应用尚属于探索阶段。有研究表明,TBL教学模式的推行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8],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需要观念转变学习观念并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学生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习惯以讲课为主的学习方法。在应用TBL教学模式时,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观念。再者,学生在运用新方法学习时各方面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可能我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技巧较为缺乏,表现在运用TBL教学模式自学时抓不住重点,引用可靠文献的能力不足,不善于灵活应用所有的知识资源,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2教师同样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并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TBL教学模式需要专家型的教师,最好是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的专家指导学生,才会使TBL教学模式的实施更为有效。因为TBL,不仅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准备资料和安排课程,而且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的知结构和兴趣爱好等,同时需要熟悉本学科专业的知识技能及其内在联系,还要了解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较好的综合素质。此外,由于中国的教师长期以讲授为主,所以教师同样需要适应以教师为中心向着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的转变。

1.3学校要准备充足的图书期刊影像资源,特别是丰富

便利的网络资源与特殊的设施TBL对学习资源的`要求较高,对图书和信息的获取有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些均需投入足够的经费来保证TBL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如果学校的图书资料相对不足、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设备等不能为学生方便地利用,将会影响到此种教学模式的推广。此外,TBL教学模式还需要一些较特殊的要求(比如:IF-AT系统卡),这些方面需要学校及时引进及相关设备的添置与更新。

1.4TBL对知识的传授可能存在着系统

TBL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PBL教学模式同样,运用病案或者练习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可能对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会有所影响。

1.5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

TBL强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形成性评价,这与传统教学更多地依赖于“终末性评价”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进行TBL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和成绩计算方法与权重等,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

2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运用中的建议

虽然TBL教学模式有其明显而独特的优势,但是以上五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可能影响TBL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可能影响到TBL的推广。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①首先,学生不仅要认真对待教学改革,认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更要转变观念并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②其次,老师同样需要注重转变教学观点和更新教学理念,在单元划分、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课堂安排、测试题的准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精神设

计并认真实施教学方案;

③学校要提供包括人员、资源和设备等方面的足够支持;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TBL的要求,调整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及其形成性评价与终末性评价的权重;

④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阶段、学生素质,适当的综合应用和合理选择其它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扬TBL教学模式之长而避其短;

⑤实施TBL教学模式前,要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TBL教学模式有关知识、基本程序与实施步骤的学习动员,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了解TBL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和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明确认识到TBL的优势,特别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领会到实施TBL的本质,使教师和学生都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实施TBL前做好周密筹划,制定出与本学科的实际相适合的教学计划并组织有关教师编写合适的教案;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2

1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 根深蒂固, 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 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 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 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 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1], 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 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 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 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 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 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 这么少的学时, 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 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 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后者 (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 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 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 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 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 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 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 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增加, 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 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 这本身是不科学的, 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 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 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 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 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 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 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 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 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 才容易接受。因而, 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 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增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2]。

2 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 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 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 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 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 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SARS (非典) 流行时, 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 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 以现有的最好条件, 和你一起努力, 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 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 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 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ARS时, 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 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 扶肩说话; ③ 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 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 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 表示患者情况良好, 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 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 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 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 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 一道激光、一束射线, 把SA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 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增加了食欲[3] 。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 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 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4]。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 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 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 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 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 。因此, 实习时, 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 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性语言, 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 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 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性语言, 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 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 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 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 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言, 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 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息, 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 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 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 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 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课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 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 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 社会中的各种风气, 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 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 就应该引起重视, 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 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 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 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增加自杀专章或专节, 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 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仅要与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 也要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服务, 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 对这门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才能使这门课更富有生命力, 更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 (试用)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125.

[2]王宇中.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02, 2:31-32.

[3]王明旭, 刘家全, 毛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1-261.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机能实验学; TBL教学模式;应用

G642;R-4

TBL教学模式最早是美国Oka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在2002年提出来的。他是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革,该方法对人的创造性给予关注,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它具备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医学教学中,该方法就是指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并以团队为基础,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当前该方法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广泛推广,而国内对于此方法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就TBL教学方法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4级我校护理专业二个班级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对于观察组采取TBL教学模式,对于对照组则采取普通的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个班级所用教材不存在差异,同时,每一组的学生均由一位教师进行全程负责,期间不对教师进行调换,且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操考试内容相同。

2.方法

(1)分组及课前准备

对于观察组依据学生的前期成绩进行分组,将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分到各组中,并由组内的成员共同选出组长一名,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进行组织协调。而对于对照组则进行随机搭配。观察组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于一周前将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布置,例如高钾血症。随后学生将采用团队的形式对即将进行的课程进行知识的预习、更新、以及拓展,而对于对照组则只是提前告知实验内容,其他的不做具体要求。

(2)课堂应用

当实验课程正式开始后,对于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而对于观察组的所实施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测验。由不参与授课的教师依据教学的目标拟5—10道选择题,对于实验相关的基本内容进行测试,时间为5分钟。随后教师发放另外一份试卷,让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对所选取的高钾血症的病例展开论述,并完成卷面内容,时间为20分钟。最后教师针对团队答案不理想的题目以及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进行强化,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

(3)课后讨论

当课程结束后,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对课堂内容撰写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应该包括本次TBL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此实验的结果展开讨论。

3.观察指标

對接受不同教学方式的两组学生的试验教学满意度、成绩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统计学处理

试验中所得数据均使用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过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试验教学满意度、和成绩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后可以得知,观察组学生的试验满意度以及成绩考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将以表1进行呈现。

三、讨论

所谓的团队学习是指以一个单位作为主体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此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成员在试验满意度以及成绩考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测验、课中讨论、总结以及课后撰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不但加强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将课外的时间花费到课内的学习过程中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TBL教学方法将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实施TBL教学中,主要采取“主动协作式”教学的方式,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依靠团队的形式完成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而小组内部的讨论、各抒己见。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基础与临床时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可以较好的进行培养,因此,将TBL教学方式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对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将具有较好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将TBL教学方式应用到学生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之中,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将其应用到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之中是可行的、有效的、也是值得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及应用的,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易光辉,陈凯,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4):280—283.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4

中职学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所以对中职学校内的会计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会计实训等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会计专业知识上也应进一步调整完善以符合就业能力的知识结构内容,让中职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拥有更专业的会计知识。

一、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成为了学校内的重点问题也是难题之一,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评判中职学校教学情况的依据,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认为理论知识是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遇到瓶颈的根本原因。中职学校中对会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内容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没有适时进行创新,会计专业中的许多门课程都没有及时更新,限制了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课时安排上实践课程数量偏少,中职学校仍然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核心,并且对于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安排仍然放在基础课程之后。会计专业课程中实训课程是重中之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对于实训课程而言应当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但是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是采取校内实训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实训案例下进行发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实训模式感到排斥,而实训课程的真正意义也没有得到彰显,让中职学校内的会计专业学生无法走进社会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在就业导向下开展会计教学的举措

1.注重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教材是会计课程教学的核心,对于会计校本教材而言需要做到教材内容以及形式上的改革,教学内容上需要将课程分为小的模块,在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再划分,划分的越细致教学时才能更加的具体,在校本教材的编撰上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开发模式,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应当分为更加具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步骤,这种校本教材内容才是学生需要的也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会计学科应当顺应时代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口会进行会计专业职称的考试,所以会计校本教材也在不断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在会计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中需要符合规定以及考试内容来做适当的变动,并且作为中职学校会计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教材反馈的机会,让教材内容可以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中职学校内的会计专业教师人数是固定的,但是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会计学科可以跟友谊学校或者周边学校实现教师的流通性教学,让会计教师可以相互研究校本教材,或者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给每位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确保校本教材的万无一失。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会计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得到满足也能让校本教材得到更好的改良。中职学校内会计教师的相互合作交流可以让校本教材更加的健全完善,集合大家的智慧变得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2.创新实训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内容

中职学校内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改革从教师做起对会计专业教学的任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协调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二者关系,在会计实训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在实训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教师帮助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实训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教师应当以就业为前提导向,所以对学生的实训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上应当以教学案例来辅助教学,在将案例加入到教学中时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例如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去进行模拟实践操作,这也是会计教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单项实训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综合性的实训,对会计核算时的重点内容实施准确的操作步骤,从最简单的凭证的填写到登记入账以及编制报表等等过程都反映出教学内容在一步步走上实训操作。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来锻炼自身。对会计教学内容而言需要会计教师根据实训的教学具体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安排,给学生模拟建造出符合实际的情景氛围,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后会计岗位的气息,教师为学生模拟出就业后会计岗位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更好的进行会计业务操作,包括会计专业中的记账出库入库报表登记等等内容。在会计实训过程中进行实训改革是必然趋势,可以让学生在以后就业中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和发展。

3.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

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在就业前提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在符合企业对会计职位的需求下对学生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落实到学校的每位会计学生。对学校内的会计学生应当以简单基础额会计工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做账以及记账等等才能,给学生以后的会计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会计就业而言这是最为基本的工作内容,在掌握基础知识操作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结语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以就业为前提导向,以培养出社会和国家以及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为核心,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多专业的会计知识来投入到就业发展中。

作者:蓝仕珍 单位:惠东县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世界音乐课堂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5

有关世界音乐的绝大多数专著、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识总是没由来地独成一章,与后面的民族音乐的章节略显脱节。然而事实上,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审美等,甚至是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在各民族传统的乐器中,常常可以看到其材质、音响效果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结构的密切关系。例如:在东南亚等气候湿润的适合竹子生长的环境中,当地人民往往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制作出大量的生活用品,甚至是乐器,如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种摇奏和击奏乐器——安格隆。所以,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除了对音乐本体的介绍之外,我们还应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对人们性格的塑造,对文化的形成,以及对音乐种类产生的影响,甚至是对音乐审美追求的影响。自然环境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这样既脱离了世界音乐教学的主旨,学生也不容易在这个部分找到认同感,所以此章节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其他音乐学科所匮乏的一面,将整个文化连接起来,让学生对文化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学生的世界音乐学习。

二、加强对建筑史、美术史的了解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美术、建筑等艺术文化对音乐的影响。音乐的风格往往不是跳脱于当地的美术、建筑等艺术特征,而是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熟知的巴洛克音乐,“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指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风格盛行后,被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而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批评建筑师把更适用于金盒子和餐具等小物品的装饰用到大型的建筑装饰中。建筑风格特点是规模宏大,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和大量精细甚至奢侈的装饰。巴洛克风格不仅影响了美术而且还影响很多其他的艺术领域,音乐大致承袭了同时期其他的艺术风格,也富有华丽、装饰、壮观等倾向。是来自于建筑,建筑中的雕刻等绘画又常常有乐器的身影,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作为一名引路人,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条未知的且充满情趣的道路,而不是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走马观花,掠光浮影。世界音乐与各类艺术的丰富内容,应该被进一步地探索发现。

三、加强对历史、战争的了解

为什么对于学音乐的同学,历史、战争等相关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呢,我认为,只有对此民族的前世今生有所认知,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他的音乐呈现如此的样子。比如北美音乐中的爵士、蓝调,拉丁美洲的雷鬼音乐等,随着流行音乐的大兴旗鼓而被全世界的年轻人推崇,事实上,这些音乐的来源都离不开被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的非洲黑人,例如:蓝调(blues)就是由美国黑人创造逐渐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先人都是从非洲贩来的黑奴,从登上美洲大陆伊始,就一直用血和泪书写着黑人的苦难史,直到现在,黑人的饱受歧视、贫苦不堪的命运依然没有结束,一直以来,他们用歌声来倾诉心灵的创伤,听来非常忧愁哀怨,与英语中“blues”(蓝色)一词所带来的“忧郁”情感基调相符合。这样的历史是许多同学没有学习或了解到的内容,增加这个部分的了解后,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意义,体会不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才能加深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四、加强对礼仪、风俗的了解

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除了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影响了对音乐、乐器的产生和使用。一如在东南亚的代表性音乐形式“甘美兰”,单看乐器种类不算丰富,材质也大多是铜质、竹质的打击乐,但其在东南亚最初的使用场合多用于宗教仪式和各种庆典,如巴厘岛的甘美兰乐队常用来作为进场曲和散场曲使用,乐曲亦被视为神圣的,能够赶走邪灵,所以这些乐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有神明附着在此,人们不可跨越乐器,如果不尊重乐器,也就意味着对神灵的亵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对东南亚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礼仪规范的了解,理解音乐本体之外,也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音乐类型的文化背景。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与音乐。

参考文献: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6

1 医学遗传学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原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地方性疾病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遗传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 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成了人类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而医学遗传学就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 主要任务是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 包括遗传病的诊断、治疗、筛查、预防、咨询和随访等。另外,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 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开展和人类基因组结构研究的完成, 使得遗传病的病因鉴别有了飞速发展。目前, 遗传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医学遗传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因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医学遗传学课程任务重、课时少, 师资相对不足, 为提高讲课效率, 大部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大班 (4班合堂) 教学, 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能全面系统地、连贯性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且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 通过多媒体使所授内容图文并茂。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但学生是被动地适应教师, 被动地学习, 学生缺乏横向思维, 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 遇到问题时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 缺少合理地、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 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因此, 传统教学法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也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T B L结合传统教学法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优势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 该学科涉及的概念多。如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及染色体畸变、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基因、基因突变等, 只有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好医学遗传学打下坚实基础。 (2) 理论抽象。如遗传的基本物质 (基因) 、雌雄配子的形成等, 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去理解和记忆。 (3) 逻辑性强。许多遗传病, 如单基因病、染色体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分子病和遗传性酶病等的发病机制和传递规律, 都需要用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来分析, 因此, 需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性强。医学遗传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控制遗传病在家庭或群体中的发生, 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因此, 进行遗传病病例分析, 开展遗传咨询等活动, 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目的所在, 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技能。 (5) 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随着人类基因组结构研究的完成, 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要求教师不断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 并运用到教学中。针对医学遗传学上述特点和以往教学经验, 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 易使学生感觉理论抽象, 难以理解, 甚至枯燥乏味, 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因而无法收到预期教学效果。若教师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TBL教学法, 既能全面系统地、连贯性地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应用,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3 T B 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理论课教学。基本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前1周给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 (掌握、熟悉、了解哪些内容) 、教学计划,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 查阅大量资料, 将学生要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科研、进展、实验和病例提出问题, 通过E-mail或由学习委员等途径发给学生。 (2) 学生结合这些问题, 提前预习教材, 或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 或分团队讨论, 或向教师提出问题。对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利用大课合堂集中解决, 并全面系统地对知识点加以讲解, 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效果观察:一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打分, 二是学生对课堂效果和授课方式进行评估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实现) 。

(2) 实验课教学。 (1) 课前分组。 (2) 实验课前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预习教材、上网查阅文献等。例如, 在讲授动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提出:动植物性成熟后性细胞为何要进行减数分裂?动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何意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会出现哪些变化?在卵裂早期细胞中纺锤丝异常, 临床通常会遇到什么样的病例?讲授人体外周血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前提出:人体外周血中哪些细胞有46条染色体?为什么要在含有PHA (植物血凝素) 的培养基中培养?为何要用低浓度 (0.075 mol/L) 的KCL低渗?秋水仙素、甲醇、冰醋酸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细胞培养的哪个时间段加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为什么在细胞培养的不同阶段要加的秋水仙素浓度不同?淋巴母细胞悬液为何要在30 cm左右的高度滴片?染色体染色时有没有最适温度, 染色多长时间最为适宜?在讲授遗传咨询实训前, 设计更多的问题, 如常见遗传病的发病率、危害性、是否垂直传递及终身性, 以及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措施和相关病例分析题等。 (3) 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教材中相应章节的内容, 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 独立思考, 实训时以团队形式集中讨论解决。 (4) 教师上课时先进行关键实验步骤演示, 然后学生课堂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操作, 逐一解答每一个问题。 (5) 总结讨论。在实验操作完毕后, 进行总结讨论。教师对每一组的实验结果和一些共性问题以及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并对各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要书写详细的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教师通过学生实验和实训中的具体表现, 来评价他们对遗传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并对他们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作出评价。

总之, TBL结合传统教学法, 是在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的同时, 以相关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反复思考、团队讨论、辩论和检索文献等多种方式,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盲目变为有针对性, 激发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在集中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维,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符合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另外,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 自己也形成一定的压力,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TBL结合传统教学法, 二者取长补短, 便于学生自我发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值得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完善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秀珍, 李剑平, 方丽霖, 等.PBL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1) :53~56.

[2]高晓秋, 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230~1231.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7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以 “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本应为参与主体,现实却成为被动参与。 所有实验均在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下进行,教师观念是学生要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 掌握实验方法及原理;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思考,按着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操作, 完成学习及作业。 这些方法和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路的扩张和创新性的形成。

(2)实验设备落后 。 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 ,许多新技术和设备日益增多, 对于生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使用新的、先进的设备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具有积极作用; 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的发明思路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在医疗中的作用,并明白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 让学生接触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于未来临床和科研具有启蒙性作用。

(3)实验教学内容枯燥 。 医学学习本来就死板枯燥乏味 ,学生长时间浸泡其中,难免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不重视,课时少,甚至作为选修课。 实验教学本来可以作为调节医学枯燥乏味的调味剂, 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试剂变化多端,对大多数初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说是神奇的。 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原理, 了解生物化学的现实意义, 改变对医学枯燥的印象。 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参与地位,每次实验课都是严格按照教师规定,完全是在指令下完成,实验课依旧是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 感觉枯燥乏味。 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完全是抄袭实验流程,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验的目的。

(4)缺乏实验安全教育 。 医学生物化学在实验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毒副作用,如丙烯酰胺等具有神经毒性。 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开始前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验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毒副作用,保护师生及环境安全。

(5)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医学临床 。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其内容为医学生奠定临床基础,其目的是为临床服务。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后的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铺垫。 生物化学内容涉及临床药理学、医学检验学、生理病理学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现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纯粹的实验课,与临床无关,不能体现临床的实用性。 同时, 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状态,不能体现其实用性的目的。

二、改革建议

(1)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 教学学生占主体, 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明白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后,不能再限制学生实验的流程,而要让学生自行操作,不是在教师指令下完成。每个实验的流程并不是不可更改和变动的,学生有疑问和新的操作方法都是允许的,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论证,只要合理,就鼓励学生去操作,实验成功了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有所发明和创新,他们就有了积极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2)不断更新实验设备 。 科研和实验需要先进的设备仪器来支撑, 新的实验设备对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能力和增加实验承担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有刺激学生了解和求知的欲望,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新的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功能, 现在部分实验设备具备了人工智能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将新的仪器设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这种仪器的大概特征、使用方法。

(3)开展实验安全教学课 。 医学院校实验课程较多 ,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今后必须开展的课程。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哪类试剂有毒有害,如何尽量避免及减少接触,发生中毒如何及时处理、实验废物如何处理等。 在每次实验前, 教师应先告知学生本次实验所用试剂及物品哪些有毒有害,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这样能为实验安全、师生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4)结合临床进行实验教学 。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 , 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生物化学实验结合临床病案分析, 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还增强了教师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奠定学生医学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TBL教学问题及建议论文 篇8

一、我国已经形成的专业学位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考核侧重科研能力培养, 缺乏临床技能培训。自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 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35年的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机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其课程结构和考核安排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相似, 没有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学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 导致课程考核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而不是临床技能。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笔试和提交论文两种, 有明确的量化指标, 对学生科研技术和论文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 但是对专业学位临床技能提高收效甚微[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 课程考核应围绕临床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 然后在临床实践中完善技能的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促进, 有益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才能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能够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的培养目标。

2.专业考核流于形式, 考核水平参差不齐。一是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评价考核仍主要采用笔试和病例答辩等手段;考核标准模糊, 多使用掌握、熟悉、了解等标准, 缺乏系统的统一量化、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及临床工作量计算;对考核人员没有统一的考前指导和培训, 仅仅对列出的几项考核内容, 依靠考核人员对内容的主观理解进行评分, 而很少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进行考核, 考核质量不高[2]。二是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考核质量的有效措施。现在医学院校采取三级学科组织考核。因考核内容多、时间长, 导致管理部门对考核过程监督困难。由学科组织的考核项目, 靠收集学科所提交的考核资料作最终结果, 但是对考核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 很容易出现学科考核过程走过场的现象。同时临床技能考核受病种、病人的限制较多, 而且,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完善, 在病人身体上操作考试已不可能, 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手段, 使临床技能考核很难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完善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考核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课程考核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 课程体系考核应作为临床技能培养的理论部分来学习和考核。按照专业学位的目标要求, 按一级学科开设独立的研究生专业位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3]。同时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加强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研究,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习, 采取“入学即入科”的培养方法, 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同时进行, 互相促进,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为研究生打好宽厚的临床实践基础。

2.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医学院校来说, 实施了研究生主管部门、临床医院、三级学科分级管理模式。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成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专家组, 聘任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为督导专家, 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 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 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和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4]。

3.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相结合, 取得双赢效果。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住院医师培养已取得明显成效, 它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很多重叠之处, 借助这一平台, 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 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训基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第一阶段考核[3]。同时, 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中来。使得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四证合一”的培养、考核与学位授予制度。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借助这两个比较完善的培养考核体系,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师为目标, 其核心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力。但目前的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现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强调建立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提出了构建考核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考核体系,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建惠, 黄河清, 郭海涛, 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分段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10) :113-114.

[2]李冬梅, 王亚平, 韩晓冬, 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1) :121-122.

[3]肖松舒, 蒋建发, 薛敏, 等.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1) :129-130.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及建议 篇9

案例1:一教师的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 教师是这样安排的:课程一开始就通过例题的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应用题, 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列表的方法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之后又对此题进行了各种变式, 讲得很清楚, 很透彻, 可在学生练习中, 有近30%的学生仍然用小学学习的算术方法解题, 对老师强调的列方程的方法“置若罔闻”, 更多的学生拿到题目之后是直接列出方程, 然后,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才在后面补上一个表格, 作为分析过程的一个步骤, 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老师也始料未及, 绝大部分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难道他们是人在教室思想在外?

案例2:一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问题:小张和父亲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 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使了一半路程时, 小张向司机询问到达火车站的时间, 司机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时火车将正好开出。根据司机的建议, 小张和父亲随即改乘出租车, 车速提高了一倍, 结果赶在火车开出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小时, 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然后教师读题, 读完后就说题目很长, 我们来攫取有用信息, 第一句是废话, 题意就是一半路程乘公共汽车, 另一半路程乘出租车, 比全程都乘公共汽车少用15分钟。然后进行列表分析, 把表的框架写好后, 才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方程, 教师点评, 再做后面配套练习。练习中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只好等待老师讲解, 其实练习题和这个例题本质相同, 只不过是换了一下背景。

案例3:教师出示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 然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于是乎, 教室就像炸开了锅, 每个组的学生都热烈地参与交流讨论, 教师看着这么热闹的课堂, 会心地一笑。但当我们走近一听一看, 发现学生在对答案, 当一组学生把答案统一后, 与这答案不同的同学使劲地把自己的做法全部擦掉, 做对的学生把想法和做法讲给他们听。这样看上去好像效果很好, 其实不然, 因为做错的学生他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二是有些组在讨论时抓大放小, 对意义不大的问题争论不休, 白白浪费时间。过了十几分钟, 讨论结束, 学生展示, 把他们不同的想法纷纷说出, 老师说这些方法都可以。接着进入下一题, 如此重复上面的环节, 直至下课。

由上可见, 这三节典型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存在了以下问题:不了解学生已有水平, 凭主观臆断确定教学起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意识不强;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太少, 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不足;对学生的探索引导不够;对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指导不到位;忽视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等。下面对当前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 因此, 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 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 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 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理解。上面第一位教师没有充分地去“备”学生, 没有重视学生从算术中建立起的经验, 让学生有一个重新组织这些经验来建构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的机会。其实, 只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新组织教材, 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应用, 温故而知新, 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对于上面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两个实际问题, 第一题是简单的相遇问题, 学生可自由发挥, 或用算术方法或用列方程的方法加以解决。第二题是一个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不少同学还是尝试着用算术方法加以解决, 但极大部分学生不能成功,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已经有一定方程基础知识的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列出了方程, 没有列出的也跃跃欲试,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师生一起共同探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以及与算术方法相比的优越性, 在共同的活动中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 而列表有助于我们较快的找出等量关系, 课后练习中学生们基本上均能主动地通过列表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而后列出方程。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障碍和困难, 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障碍和困难。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 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思考、理解的基础上, 真正给学生进行主动思维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地自由思考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们知道,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审题和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项本领才能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如果未经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 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特别是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 结果必然会大大降低学习的质量, 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刻程度和洞察学习错误的敏锐程度, 经常造成学习上的“事后诸葛亮” (学生自己苦苦思索而不得要领, 稍加点拨后又恍然大悟) 。像上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信任, 总搀着学生, 不惜去代替学生思维, 把一个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大好机会白白地浪费了。结果是连换汤不换药的应用问题都不能解决,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何谈起?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包含尝试错误、不完善的推理、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间断性, 这种不协调、不完全的现象是达到更高水平理解所必需的中间阶梯。其实, 一开始应让学生自己读题, 自己攫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自己分析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的数学意义, 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 准确理解题意, 抓住数量关系, 联系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恰当引入变量进行列表分析, 在这过程中, 让学生尽情地暴露自己的思维, 针对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修正, 以提高学生领悟能力。在弄清此题的关系后, 至少可以给出四种解法。同时可对此题作简单的修改, 如把“司机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时火车将正好开出”改为“司机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时火车已开出半个小时”。还可将“一半路程”改为“1/3路程”等。还可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让学生自编生活中类似的题, 一开始可让他们不换数据换背景, 然后再作更高要求, 这样举一反三,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富有情趣, 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试题, 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好的试题, 对学生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能促使学生克服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 活学活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中体会到创新与成功的喜悦。同时设计的试题应有趣味性, 使学生乐意去思考这些问题。

如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初一 (6) 班同学步行到郊外野营。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 有10位同学由于学校有事, 耽误了2小时, 将他们组成一个小分队, 命他们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大部队。同时, 他们在出发后, 派一名同学骑自行车做联络员在他们和大部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联络员骑车速度为15千米/小时, 问小分队追上大部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评讲作业时我把它的问题擦去,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有: (1) 小分队追上大部队需要多少时间? (2) 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大部队需要多少时间? (3) 联络员第一个来回需多少时间? (4) 联络员第一次与大部队会合后走了1千米, 自行车坏了在原地等待, 经过多少时间才与小分队会合?这些题目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问和回答, 把这类问题的多种设问都弄明白了。这一过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个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阔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唤醒了学生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像案例3中的老师那样放任学生、听之任之, 那么课堂效率显然是低效的。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交流的目的, 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正确答案, 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对每个学生来讲, 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不同的, 那么, 是殊途同归呢, 还是谁的想法错了, 如果错了, 一定要弄清这种解法错在哪儿, 是一开始就想错了, 还是算错了, 应该如何修改?如果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路方法, 其他学生要弄清他的思维受阻点, 并进行点拨帮助, 让他自己获得解题方法。讨论的结果应该是全组学生都明确此题的正确的做法, 并弄清哪里是关键, 哪里是易错点。

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指导上,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千万不能站在某处无所事事, 而应走下去了解每个组的交流情况, 对有问题的组进行及时指导。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需迅速加以思考, 下一步的教学应该作哪些调整, 哪些问题可以一笔带过, 哪些问题需要再深入探讨, 哪些问题需要教师来亲自讲解等。

五、重视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教育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育人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发展,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丰富的人生体验。如今各地中考中总有几道联系社会热点及现实生产生活的问题, 以考察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题目都非常长, 其实并不是很难, 只要耐心去分析, 基本上还是能解决的。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有一些学生看到此类题的题目很长, 就没心思去看, 计算稍有些繁, 就望而却步。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发挥教育功能, 就不会出现上面这种情况了。有一次我遇到这种情况, 我就说:“解这类题好像是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年能挺过去的是英雄, 今天能挺过去的是社会栋梁。”这无疑对学生的鞭策和鼓励作用是很大的。其实, 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 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 他学会了败而不馁。让学生讨论、交流, 就是让他们学会合作。选择与人的生存相关的问题,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等。

上一篇:家长教育心得范文100字下一篇:医院保安季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