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共11篇)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在接触美术作品时,除了蜡笔、水彩、水粉、油画等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之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数动画片了。由于长期浸润于卡通人物中,过分的甜美,使孩子画出的图形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一种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剌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一、还以想象天性,遵循发展规律
儿童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之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他们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就会大大地影响他的创作。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还以原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活动,海阔天空的想象,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已受了一定传统教育的儿童,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旨在让他们重新回归到那图形的象征主义阶段),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是随意的,不规则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在环境的选择中,创作了非凡的想象)。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了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根据著名美术教育家V.罗思菲德,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描述和心理学家丁.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来比较,会看出这一阶段儿童以自我中心、自我的空间思维的中心是理智的现实主义,一幅画中可以同时出现一连串事件。想象是这一阶段的灵魂。所以,根据这一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
二、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儿童的各种游戏都可以结合,并向各个方面发展。从感性方面,游戏以拟人化和客观化可以发展为戏剧,从感觉方面,游戏的自我表现的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的或造型设计;从直觉方面,游戏的韵律活动可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从思想方面,游戏以,建设性活动发展为手工艺,而这四方面可以融为一体,即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一体。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儿童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了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一,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游戏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变成艺术的活动,因而获得了儿童的有机发展的效果。
2.玩做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途径中,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比如教学《美丽的树林》时,教师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树林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树林不再是三角形、圆形呆板组合了。又如教学《纸盒笔筒》时,纸盒的剪裁、粘贴、装饰都是让学生在玩中完成的。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研究表明, 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 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 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 既包含非逻辑思维, 也含有逻辑思维, 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 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 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互相补充和作用, 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再通过逻辑思维做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数学王子高斯认为, “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 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 进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 偶尔得之”“大胆猜想, 严格论证”, 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 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 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 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 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做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 非欧几何学的建立, 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 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 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 人们在数学教学中, 非常重视逻辑思维, 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 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
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揭示思维过程, 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利用数学中的“形”, 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 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 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 只有这样, 才能甘肃通渭●王健全
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我们知道,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 语言可促进思维, 深化思维, 思维又可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 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 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 它的简练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 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 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 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 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 要把数学当做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 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 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 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 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开展创新教育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 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 但没有成才, 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 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
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从培养人才来看, 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才会产生高效的创造效应。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性 革新
创造,是一个很大的词汇,也包含着巨大的意义。世界、未来和我们的现代化,都是无法离开创造的。科技发展,人类进步,都是从创新的思维中走出来的,靠的是人类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发明、制造运用,然后进行再创造。教育的创造力,就是在于能否教会人找到征服自然力,制造身体以外的工具来进步我们的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学校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的拓展,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于博士生,他们的创造能力远远跟不上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那么,作为小学初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做些什么呢?下面简要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从教师自身做起,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更新观念、转化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剂。思想是革新的先导,是素质教育推行的前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革新者,所以我们的思想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改革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才能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民主开放的教学才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从组织到促进到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链,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兴趣性,逐步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个性。另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自身也要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学识提高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此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去积极感染影响学生,以培养其创造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引导,大胆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意采用探索性的问题进行导课,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想。比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进而推导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在问题提出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利用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学生建议通过三角形来测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应该说,大胆合理的猜想是创造力培养的动力之源,它可以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动手操作的愿望,这样的情境教学自然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学生提出猜想之后,我们要进行的就是验证猜想,因为猜想只是对未知关系作出的一种推判,只有经过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可能带着初步的猜想继续开拓思维,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回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的各种猜想下,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有用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的,也有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的,这些都是对猜想积极的验证,是创造力的有力证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完整的联络和连接。在完成一次猜想教学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以加强知识联系和逻辑方法。在引导反思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中方向不对的猜想也不能一味批评,要适当鼓励引导,可以多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回顾反思的过程,其实是猜想与验证、直觉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的多重统一,这些思想的精髓都是直接体现数学的完美魅力的,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智力,完成创造力的培养。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创造力教育
尽管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借助一切力量,抓住一切机会对小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教育。我们要在课堂、课外,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埋下创新的种子。
(1)营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他们的良好环境,在激发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之后,再通过活动的背景刺激,让他们产生创造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也终将应用到生活中。所以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通过动手實践,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动手操作涉及到的是脑、眼、手等多个器官的协调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手脑相互促进发展,手变得灵活,脑变得聪明。有数据资料表明,在听看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只有50%,而加上动手的情况下,则能吸收到90%。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打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独辟蹊径,完成创新。
(3)利用诱导提问,鼓励学生拓展求异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才是创造力教育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剖解分析,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性思维,去寻找别人想不到或者没试过的方法,尽量创新,尽可能新奇,走与众不同的路线,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4)布置开放型作业,让开放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上,可以尝试给学生设置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型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作业,这样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把握每一个创新机会,积极挖掘出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努力让创造之花开满我们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朱加才. 素质教育与当前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关系[J]. 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1)
[2] 孙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J]. 校长阅刊,2006,(05)
[3] 郭铁良. 设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02)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哪怕是智力平平的学生,而创造潜能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学生打交道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本文试图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几点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方略。
-、为“人”而教,不是为分数而教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应以人为本,教师的目光必须投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举措应该帮助所有学生扩大眼界,使他们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看到自己的优势,并为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现而自豪。然而,一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和急功近利等因素影响.教师眼里只有一个个英语字母组成的知识、分数。没有作为人的活泼的学生,学生成了名副其实口袋一样的容器和工具,英语教学中教师为知识、分数等而教的积极性越高,那么教育中“人”的失落感就越强,充其量最后只剩下少数得意门生,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二律背反误区。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语言技巧,更不是为了学生在升学中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潜能的激扬和创造力的勃郁打下坚实而有效的基础。一旦教师真正为“人”而教,那么,教师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去激扬每个学生潜在的巨大创造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自信,自强,努力地去争取成功。只有到这个时候,学生不再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苦役,也不再仅仅为分数而学,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活动来对待。
二、构筑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作为一种智力的情商因素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正受到愈来愈多教师的重视。不能设想,在师生情绪对立,课堂氛围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学生会有创造的欲望,创造思维的涌动和创造潜能的激发,因为情感因素在认知中更具有广泛微妙的影响,表现为其它认知因素的附加物,认知因素可能因此而彼此间构成强烈的联系网络、由伴随情感的生理激动状态加以激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情感可以促进课题的学习,影响对当时情景的解释,刺激主体创造力的发挥,使思维更加灵活,开放。相反,消极的情感抑制创造力的发挥,致使思维呆滞,狭窄。
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构筑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首先,我注意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通过情感因素的培养,尽可能排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各种心理障碍,创设良好、轻松、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愉快感,没有精神压力和负担,这样可激扬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我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交流。我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潜力的发挥,所以上课时注意以流利的口语、美观的板书、高尚的师德和情操,良好的人格魅力,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对后进学生耐心帮助和偏爱等,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潜能。
其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上新课文the Nobel Prize时,我鼓励学生谈他们所知道的诺贝尔,有的同学讲了诺贝尔设几类奖,有的同学讲了诺贝尔奖设立的意义,有的同学甚至讲了诺贝尔奖中为何不设立数学奖。我不断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不管讲多讲少,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人人都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这大大地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潜力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有时候学生在讲话中有些错误,我以友好平等的态度加以指正,或通过启发引导由其自行纠正,让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其三,变换角色,挖掘潜能。一贯以来,教师备教材,教案写得详详细细,课讲得头头是道,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而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千篇 一律,干人一面,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优生“吃不抱”,差生“吃不消”。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束缚,创造能力会被扼杀。有鉴于此,我在所任教班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我和学生变换角色,整个班级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教学。新颖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准备工作中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试举Don’t give Up课文教学为例。1)以一个较有难度的游戏(用筷子拣起弹于)开始,他们邀请下面在座的其他同学上去尝试,有的同学拣了一下,就放弃了,而有的同学坚持到成功。由此引出课文Don’t Give Up。2)课文理解。3)自由讨论。主题是:现行的教育改革,全社会实行素质教育是否应坚持。4)自编一首歌曲,全班同学以一首歌曲结束了这堂课,这堂课,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兴致很高,学得非常投入,原本坐在下面的学生,走上讲台,使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产生了强烈的创造欲望。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是创造的基础。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即使在平常的事件中,也会有所发现。19的一天,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生病躺在床上,端详对面墙上的世界地图,同样的地图,已经被全世界的人不知看过多少遍。但是魏格纳却通过观察发现,被大西洋分隔的两边大陆,它们弯曲的形态是一致的,南美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和非洲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如果将南美洲和非洲两地大陆靠拢便能嵌合成整体一块。于是,大陆漂移说的雏形初步产生。我利用英语讲述这一故事,旨在启示学生观察的重要。
我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在教授词汇时,我不直接把用法讲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提供一些例句,让他们通过对这些例句的观察思考,总结出该词的用法,然后,再利用该词进行创造性造句,如在学accessible,inaccessible,access时,首先提供了这几句句子:
The mountainous village is inaccessible to traffic.
Computers are cheap enough to be accessible to nearly everyone.
The books are easily accessible as al1 the shelves are open。
Citizens may have free access to the city library.
学生们对这几句的观察研究,总结出该词的用法: be(in)accessible(to sb./sth.),gain/have access to sth.而后,学生们思维活跃,创造了好多内容丰富的语句。
2)辨析词义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个很好的形式,如,辨析offer, provide,supply;know,realize,recognize;install,equip,furnish,fix;hurt,injure,damage,wound,destroy;equipment,device,tool,instrument,appliance;individual,personal,private等近义词时,我让学生查找字典,对字典卜的例句加以观察分析、找出共性和所感觉出的差异,为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3)句型结构的辨析。如, It is two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
It was two years ago that he joined the army.
It won’t be long before he joins the army.
It was not long before he joined the army.
It was l997 when he joined the army.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辨析其应如何正确运用。这样,为以后的创造活动及句型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4)观察时,眼看是一个重要的感官活动,此外,耳听的介入,能更有效地提高观察力。我要求学生听英语磁带,英语新闻,观察模仿,拓宽视野,广览博闻,观察语言的表达。有观察才有发现,才会有创造。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心理系统,由发散,联想,想象,灵感,综合,集中这六种因素构成。在英语教学中,发散和联想思维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我根据课文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作这方面的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它是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而设想出全部或相当多的可能性,以供选择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见别人所不能见,思别人所不能思,从而使思考方式呈立体型向各方尽可能发散,发现新事物,新概念。联想是创造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思考的延伸,是由此及彼的思考,它可以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所以、在英语课上,我尽可能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机会,创设一些能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养成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1)班级讨论。例如,在pollution一课中,学生了解了污染的种种原因,找就给题目:在上海是否有可能完全制止污染?如何才能做到?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组织辩论赛。牛津教材中,学到关于家教利弊一课时,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赛。一方支持学生去家教,另一方反对。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个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因此,教师对问题的组织至关重要。教师对问题的组织一是启发性,二是深刻性。例如,在第六册学了题为A Job
Interview(一次求职面试),我给了一个思考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你去应聘,你该如何参加这次重要的面试?我要求学生首先观察课文中主人公面试为何失败,然后再思考面试前应作些什么准备工作,面试时又应如何应付。学生思维极其活跃,通过一个个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忆和理解是创新的重要智力品质
英语学习中,颇多记忆单词,语法等内容。有人因此而认为只能死记硬背,这与创造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记忆在人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即使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总要从记忆--智慧的仓库中找出必需的材料,才能创造。学生头脑里记忆的材料愈丰富,可供选择的东西愈多。例如,英语作文中,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中,有的学生作文语句优美,用词贴切,关联词恰当,上下文连贯,其中有作文Chatting On Line等曾刊登在中学生英文报上,而有的学生作文语句不通,措词不当,完全是中文式的作文。试问原因,前者过目成诵,旁证博引,博闻强记,而后者学了就忘。由此可见,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活动--英语写作的基本保证。记忆是客观事物通过各种感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个器官的个别活动。所以,我平时注重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眼看,耳听,口说,手写,来加强对学生的记忆训练。1)感知要认真,注意要集中,在记忆单词,背课文,上课时,学生应专心致志,高度注意。2)按时布计明确的记忆任务,每篇课文新单词学了以后.要背,默写,而且,这样的识记应特别注重平时的功夫,而非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考试而进行识记,这样的话,很快就遗忘了。每篇课文也应背诵或复述。3)让学生树立记忆的信念。有些学生,特别是男生,常抱怨英语记的东西太多,或抱怨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不然。每位学生首先应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记住,只要大脑正常,记忆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活,记忆力越炼越强。4)加强理解,要边理解,边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应以理解为前提。在记忆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多动脑筋,理解记忆,这样,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如果只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那么,背好不久就会忘记,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创造活动。例如,《居里夫人》一课的最后一段总结了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如果理解了,五分钟就能背出,而且,以后的习作可能还会用得上。5)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反复记忆。为什么熟人的姓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为什么国语学习顺利得多,这是因为这些刺激一次次地重复。所以,英语的单词、文章等的记忆也需经常反复,不断地刺激大脑,这样的话,可留下较为深刻、较为持久的记忆。
我想,通过这样的记忆,学生的作文一定会相当不错,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创造潜力。例如,教材中,学了课文the Nobel Prize,由于对课文单词、词组、课文的理解记忆,在单元测验中写作题目为the Golden Apple Prize(建平中学特色奖--金苹果奖),绝大多数学生写得都相当不错,所以,老师应对于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进行适当指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创造潜能得到挖掘。
五、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达尔文认为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皇后”,因为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中学课文中,有一些文章似乎余音绕梁,对于作者留下的空白可引导学生骑着想象的野马纵横驰骋,重新设计结构;也可以提供一些课外读物,隐去结尾,让学生设计“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清理之中”的结局,然后对照原文进行品读。这样一来,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例如,在教完Too Many Helpers后,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人公买了一条裤子,太长了,结果,姐姐、母亲分别帮他裁掉了两英寸,最后当地第二天穿上裤子时,可以想象年青人脸上的表情。--这是本篇课文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大胆设想,往下可能发生什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勃发;再如,学了On the Train一课,主人公Mr Black在火车上由于自私自利,用自己的包裹抢占位置,结果包被扔出窗外,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次经历。此时,教师也可让学生想象他以后每次乘火车、汽车,及在生活中他会如何。不管他们说得如何,只要能启动想象力,使他们养成思维习惯,这就足矣。这两个例子说明,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教材,培养学生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谈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美术教学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今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进程都密切相关。中国杰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陶行知就极为重视创造,他曾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我是教儿童美术的,就这方面我感到与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人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让儿童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小孩刚生下来,什么也不会,但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美丽的、惊奇的。孩子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作为美育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师,应该运用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来教儿童。
1.让儿童扩大绘画空间。
小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唱、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世界。小孩子如果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画,是
关键词:创造教育;高职;地理教学;实践;必要性
1创造教育及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1.1创造教育
创造力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在不同的领域其表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其自身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环境等因素影响。是金子总会发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缺乏雕琢的前提下无法释放出自身的能量。高职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创造教育可以通过思维培养、特长培养、心理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1.2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优化高职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高职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线的技术人员,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不同,本科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学术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进行现有问题的改进,因此优化高职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创造性教学来实现。其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全面渗透的今天,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的支持,培养更多创造性较强的技术人员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施创造教育,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第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进行创造教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创造教育的实施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的能力可得到明显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创造教育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2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创造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每年我国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了较多的新兴技术及新产品,这些进步与创新都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高职地理教学中融入创造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全方位发展,创造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因势利导,这对于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十分有利。
2.1强化氛围渲染,深度开发学生的能力
在任何的活动中氛围渲染都可以影响到此次活动的效果及质量,同样在高职地理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在实施创造教育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尊重,构建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探讨与问题分析,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中迸发出新理念、新思维。高职地理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来实施地理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呵护,帮助学生在较好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2.2夯实基础,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任何科学可行的创造都需要充足的理论支持,无缘由的创新缺乏可行性,正如地理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人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则需要科学的引导。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及记忆,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的运用绘图、看图技巧去解析,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观察及分析进行新旧知识的串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的地理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
三、逆向思考。
2.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许多优秀科学家的学习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扎实,再加上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创造发明的本领就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进行适当的示范。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尝试独立读书、独立做笔记、独立寻找资料和信息,并结合问题的实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要挖掘各种自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4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思维因素,训练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模仿、不抄袭、独立思考、设计新颖、独树一帜等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和想象的能力。在地理思考和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还应多创设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消除思维定势。
2.5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脱离实际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目标,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保障学生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进行能力提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月相,记录完整的观察日志,并整理提交报告,在这个完整的观察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观察力必然会得到强化。
3结论
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造教育非常的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任重道远,教师应立足长远,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与新方法的研究,尽可能的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
所谓领域技能, 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 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 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 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 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不能为技能而技能, 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 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 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然而, 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的, 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 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 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 于是, 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小步子教学”成为常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要解决矛盾, 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 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 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 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 在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 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 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 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而给涂鸦命名, 已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
二、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
创造技能, 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 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等, 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 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觉积极的有意想象, 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 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 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 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 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 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 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 学生不能驾驭想象, 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 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 如除了用笔作画, 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 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另外, 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 会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 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 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 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 或呈现同样的风格, 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 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 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 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 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 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 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 不迷信权威
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 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 依附于外来的观念。对此, 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 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 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2. 敢于冒险
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 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 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 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 开展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 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 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 能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 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3. 自信
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 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便得意忘形, 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4. 恒心
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 不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而常常半途而废。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培养创造意识
要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攀登,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学生的典型榜样,可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可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认识到本世纪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要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形成顽强的意志。
二、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观察能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怀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
三、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人都有,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要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进行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培养创造型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决定行为的成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学习将事半功倍。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创造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次,教师辅导时应重视学法指导,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出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五、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渗透审美教育而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快感,无形之中对于欣赏着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要多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让其进行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一、培养学习自觉性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使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二、面对全体学生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还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
知识最终要转化为能力,物理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能力,这是由物理知识所具有的物理知识具有能力的价值,首先是因为物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即使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知识所蕴含的智慧的熏陶,他们能力发展的是有可能的,物理知识能转化为能力,其次是因为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有着雄辩的说服力,它将使学生沿着它的逻辑思维方式思考,引导受到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物理知识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创造教育
创造力是人的最高智力的总概括,是人的创造心理素质即创造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最高水平的综合作用的反映,“创造教育”依据创造力的心理构成及其形成规律,致力于构建民主和谐的环境,实施人的优化教育,使人的心理得到最佳的发展。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我们应当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与时俱进,联系生活中的物理
一、教师应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和文艺作品一样, 有风格的教学, 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 模索教学规律的教师, 他们从内容的理解到教学的方式方法, 都投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正是他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才在教学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1.教师要有乐教精神, 要有责任感、使命感, 要对教学充满热情, 对学生充满爱心;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去认识、去追求、去创造, 在追求和创造中享受乐趣.惟其如此, 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才会领悟到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对于完美生活的意义, 也因此获得了和谐完整的心灵享受.
2.教师要具备健全的知识结构.一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现代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具备了比学教的教材高深和广阔得多的知识, 就能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灵活的处理和准确的讲授教材”.此外还应善于学习研究他人的经验和方法, 得其精髓, 融于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师只有在广泛汲取优秀学科素质教育艺术成果的基础上, 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在教学中发挥创造, 才能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师要具备有效激活并巧妙调控学生情绪因素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在于激活课堂气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师上课可以从“巧、奇、趣、疑”入手,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巧、奇”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认识兴趣;“趣”能使人心情愉快, 唤起学习动机;“疑”能激起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就会像在欣赏一部优美的乐章, 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美育因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和美.
1.物理学家的创造美.这主要是指物理学家在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人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美好的感情.如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力学体系、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 还有原子物理部分讲到的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等等.如果在讲知识本身美的同时, 讲一讲科学家在发现这些理论时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所具有的信念, 以及他们对美、和谐、简洁的形式的追求, 终于发现了真理的喜悦…… 这时任何一个学生的触动都是巨大的, 在触动的同时不但有助于形成很好的观念、品质,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2.物理抽象的内容美.物理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奥秘, 反映自然真貌, 找出自然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 把力和运动 (经典) 统一起来了;万有引力定律, 使天上人间成为一统天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纵横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而这些规律是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分解、约化出的具有简单的、清晰的特点, 使人们能从总体上、有规律地把握自然, 让“无序”成为“有序”的理论, 自然是美的.
3.物理抽象的形式美.爱因斯坦认为物理之美的本质是简单性, “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公理出发, 通过逻辑的演绎, 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例如质点、刚体、弹簧振子、点电荷、波粒二象性、电子跃迁、原子模型等理想模型, 都是本质突出、个性特点鲜明的形象, 如同绘画中的速写, 寥寥数笔, 勾形达意.
4.物理实验的实践美.实践创造美.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得出科学结论, 了解客观现实, 正确认识自然和谐关系, 感受到自然这一“美的组合”.例如,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做光的色散实验, 显示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 多美呀!
三、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教学美, 必须使物理教学过程处在一个动态非平衡状态中, 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一片天空,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攀登、创造、跋涉.
1.创设开放和自由的心理环境.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现师生情感交互.美育需要感情为中介, 教学同样需要感情作为纽带.物理课堂教学应塑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帮助者.这样, 教师对物理学的理解、兴趣、喜爱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喜爱, 使之发生情感的共鸣和转移, 这种情感的交流能给学生以美感和享受.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打破学生认知平衡, 形成思维涨落.打破平衡的原则是指学习活动要创设情景, 创设使学生对原有结论 (知识状态 ) 产生疑问或不足,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如果全体学生都急切要解决问题或以惊奇的心情来听老师的课, 即学生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 则学生、教师、教材、教法、学法之间就会产生最大的共鸣, 使教学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学生的认知结构便随着认知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水平.
3.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开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入大量信息.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 尤其要重视物理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 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记录、思考、表述、手脑并用, 同时重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使信息从各种渠道输入大脑中.要有效地开放学生的思维系统, 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拓宽教学的视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把理论学习和观察实验联系起来;把物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4.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获取事实的知识, 忽视科学的发现过程.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 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 科学探究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学生应用信息加工的实验探究方法,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内化知识, 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如, 在“单摆”教学中, 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单摆的周期公式, 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如查资料、上网等找出与单摆有关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用一个简洁明了的公式描述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许会对纷繁杂芜的实验结果束手无策, 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但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不断努力, 学生终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
四、结束语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推荐阅读: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6-13
浅谈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10-26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0-27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0-2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16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12-11
美术教育中的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09-09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07-0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27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