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1

(------色彩在平面、立体、空间中的运用)

轩 德 军(07装潢艺术设计)

《设计色彩》教学教案

------色彩在平面、立体、空间中的运用

课程重点:

1、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色彩在各项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色彩在各项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了解色彩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设计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 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

包装是商品的外观形象,其中色彩是最能打动人心、吸引顾客的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试想如果包装不用色彩,其艺术审美性必将大大减弱,因为色彩在现代商品包装上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表现力,但并不是说,包装上的色彩是越艳丽越好,不同的色彩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作用是不同的,不同的商品也有不同的特性,而包装设计本身就特别在乎色彩运用的品味,在乎色彩整体的配置。色彩之间的配置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格调情趣,反映各种不同商品的特色,色彩的格调繁多。每一种都有其针对性。而随着人们对色彩的深入研究,色彩格调越来越微妙多样。所以包装色彩的运用就应恰到好处,形成特殊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和谐效果。

 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每当我们步入市场、超市时,面对货架上种类繁多的商品,件件都展现优美造型及鲜艳的色彩,我们更容易被那些具有强烈色彩的包装所吸引,这便是包装色彩的作用。它使人产生注意力,有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识、联想,从而激起购买欲,而商品包装设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色彩的运用,因为色彩对于烘托主题,美化产品,便于消费者识别商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设计色彩与专业色彩

  色彩基础 专业水粉

水粉画是一种将水溶性颜料用水调和作为作画手段的画种。由于在颜料中搀入了一定比例的瓷土,因此具有一定的覆盖力,便于画面上反复修改和塑造。在表现技法上有着相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既可以借鉴油画的造型手段,可以画得很厚,笔触也比较外露,画面效果与油画很相似,与此同时水粉画又可以依据水彩画的表现技术,又分较大,颜色较薄,画面效果是清新润泽的,效果与水彩画很接近。另外还可以将两种方法兼容并用,这就形成了水粉画在色彩上所独有的优势。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它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粉画的性质和技法,与油画和水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与水彩画一样都使用水溶性颜料,如用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以较多的水分调配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在水色的活动性与透明性方面,则无法与水彩画相比拟。含粉意味着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产生限制的作用。因此,水粉画一般并不使用多水分调色的方法,而采用白粉色调节色彩的明度,以厚画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独特的色彩效果。这一点近似于油画的绘制方法。因为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与油画颜料都是具有遮盖力的颜料,所以水粉画是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它是通过吸取水彩画与油画的某些方法与技巧而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法体系的。

 设计色彩分析

淡的颜色→→使人觉得矛软 暗的颜色→→使人觉得强硬 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 明的颜色→→给人轻的感觉 暗的颜色→→给人重的感觉 红色→→有兴奋.热烈.冲动

在深红色的底上加上红色→→有平静.热度熄灭 在蓝绿色的底上加上红色→→有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加上红色→→有一种冒失.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加上红色→→有被积郁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

橙色→→有十分欢快活泼.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有一点黑色或白色渲染→→有稳重.明快的感觉 较多的黑色→→烧焦的感觉 较多的白色→→甜腻的味道

黄色→→亮度最高.灿烂.辉煌。象征照亮黑暗的智之光。有金色光芒,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最骄傲的色彩。

黑色或紫色衬托→→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淡淡的粉红色与黄色搭配,达到最佳。绿色→→美丽.优雅.宽容.大度。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灰绿色→→宁静.平和.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蓝色→→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也是最冷的色。有辽宽的感觉。蔚蓝→→冰川的倒影,冷静.理智.纯净。

弄浑了的蓝色→→令人的情感缩到冷酷悲哀的感觉。

紫色→→神秘.印象深刻.压迫感.象征虔诚,倾向紫色,可以产生恐怖。蓝紫色→→孤独.献身 红紫色→→神圣的爱

深化紫色→→蒙昧迷信象征.潜伏的大灾难就常从暗紫色中爆发出来。紫色渗入少量白色→→优美.动人。第二章 色彩在各项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在产品激烈竞争的今天,产品的质量固然重要,产品的包装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理念是降低成本增加视觉效果。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首先是注意色彩,然后才会注意物体的形状及其他因素。色彩的魅力举足轻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感觉,只有室内色彩环境符合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才能使人产生舒适感完全感和美感。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须着重考虑色彩问题。色彩在整个产品的形象中,最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可以说是"先声夺人”。产品色彩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协调或弥补造型中的某些不足,使之如花似锦,更加完美,很容易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产品的色彩处理不当,则不但影响产品功能的发挥,破坏产品造型的整体美,而且很容易破坏人的工作情绪,使人出现一些枯燥、沉闷、冷漠、甚至沮丧的心情,分散了操作者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产品的造型中,色彩设计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其色调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色调就是一眼看上去工业产品所具有的总体色彩感觉,它可以表现出生动、活泼,也可以表现出精细、庄重,还可以表现为冷漠、沉闷或是亲切、明快等等。色调的选择应格外慎重,一般可根据产品的用途、功能、结构、时代性及使用者的好恶等,艺术地加以确定,确定的标准是色形一致,以色助形,形色生辉。比如:飞机的用途和功能是载客载物在高空高速地飞行,所以它的主调色彩一般都处理为高明高彩的银白色,很容易地使人感觉到飞机的轻盈和精细,这就是形色一致,而且色助于形;如果相反,把飞机涂成黑灰色主调,则很容易地使人怀疑它笨重得是否能够飞得起来,这就是色破坏了形,色调选得不对。色调的确定一般还要参考以下几点:

(1)用暖色调有温暖的效果,用冷色调会使人感到冷清。

(2)以高彩度的暖色为主调能使人感觉剌激兴奋,以低彩度的冷色为主调可以让人平静思索。

(3)高明色调轻爽、明快,低明色调深沉、庄重。

总之,色调是在总体色彩感觉中起支配和统一全局作用的色彩设计要素。第二节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的功能是促销,精美的设计有利于销售,包装设计要想获得成功,设计不仅要好,而且要超凡脱俗,简单易行,非常特别。也许设计的抢眼之处在于传统的典雅高贵,也许成功之处在于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比较幽静、简洁、素雅一点的东西,也许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全新的样式,有很多方面需要设计师来考虑。而包装设计,就在于孜孜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情怀。色彩是极具价值的,它对我们表达思想、情趣、爱好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把握色彩感受设计,创造美好包装,丰富了生活,更为时代所需。无彩色设计的包装犹如尘世喧闹中的一丝宁静,它的高雅、质朴、沉静使人在享受酸、甜、苦、辣、咸后,回味着另一种的清爽、淡雅的幽香,他们不显不争的属性将会在包装设计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第三节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的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进入某个空间最初 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 体。所以,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 因素。在室内环境中的色彩设计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更好的使色彩服务与整体的空间设计,从而达到最好的境界。

(一)、整体统一的规律

(二)、人对色彩的感情规律(三)、要满足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四)、力求符合空间构图需要

第四节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对色彩的反映是强烈的,但并非对色彩的感受都所见略同。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对象的年龄、性格、修养、兴趣与气质等相关因素,还要考虑到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下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情感反映。例如,我国历代皇朝崇尚黄色,认为黄色是天地的象征,使黄色赋予威严华贵、神圣的联想。而黄色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却被认为是叛徒犹大服装的颜色,是卑劣可耻的象征。因此,服装的色彩设计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定位设计。

在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组合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服装整体风格的塑造。设计师可以采用一组纯度较高的对比色组合来表达热情奔放的热带风情;也可通过一组彩度较低的同类色组合体现服装典雅质朴的格调,在服装设计中最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类色配合、近似色配合、对比色配合、相对色配合四种。(1)同类色的服装配色:同类色配合是通过同一种色相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来进行配色。

(2)近似色的服装配色:近似色配合是指在色相环上90度范围内色彩的配合,给人们温和协调之感。与同类色配合相比较,色感更富于变化,所以它在服装上的应用范围比同类色配合更广。

(3)对比色的服装配色:对比色的配合是指色相环上120度~180度范围内的色彩配合,所体现的服装风格鲜艳、明快,多用于运动服、儿童服、演出服的设计中。

(4)相对色的服装配色:相对色配合是指色相环上180度两端两个相对色彩的配合。其效果比对比色配合更为强烈。在相对色配色中要注意主次关系,同时还可通过加入中间色的方法使对比效果更富情趣。

3.流行色与服装设计 服装领域一向是崇尚流行意识的,流行色在服装中的应用是人们对色彩时髦的追求,突出反映着现代生活的审美特征。

作业:做一张室内空间的效果图 要求:

1、用A4纸张。

2、用水粉颜料、水彩、或彩色铅笔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公开课教案-活泼有趣的文化衫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一件文化衫。

2、恰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在文化衫上的运用。

3、用自己喜欢的适合主题的颜色去搭配自己的文化衫。

4、合理的运用材料使自己的文化衫更具表现力和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文化衫的设计特点。

三、教学难点:

怎样找到合适主题的元素、符号和色彩、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评价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老师绘制的文化衫。

(3)纸质文化衫模板。

(4)色彩搭配卡纸。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根据三个提示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1.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

2.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它”,用以护身。

3.人类最初的它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

下面啊,在动感的音乐伴奏下,每一组派一名同学依次在教室里面展示自己的服装。需要同学们围绕着我们的讲台转一圈,在讲台中心的时候呢需要你停留一下,让其他的同学都清楚地欣赏到。然后咱们一起来比一比,哪一组的表演最出色呢?哪一组的服装最有特色?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服装呢?如果大家参加主题活动,市面上服装能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吗?所以啊,市面上的服装虽然漂亮,但是终归是机器大批量生产,缺少个人风格,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就要充当一次服装的设计专家,设计出能够体现自己的审美观的文化衫作品。

2、新课展示:

刚才老师提到了一个词“文化衫”,其实关于它的产生还有一个小故事,美国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注意到欧洲士兵使用的棉质内衣轻巧舒适,而自己的士兵则穿着羊毛(绵)制服,大汗淋漓。这种棉质汗衫在美国士兵之间马上成为抢手货,并其形状而称之为T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T恤成为了美国陆军及海军的标准内衣。T恤成为了自我表达甚至宣传的媒介,展示的图案包罗万有,可以是文字、图画甚至是照片,因此也被称作“文化衫,它不仅仅是一件好看的衣服,更是穿着者对个人生活喜好与信仰的一种自由表达。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近文化衫,看一看它们都向我们传递了哪些文化信息。

(出示课题:活泼有趣的文化衫,展示教学目标。)

1、欣赏评述

(1)欣赏有代表性的文化衫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文化内涵。

A、分析奥运主题文化衫:

提问:这件文化衫为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灵感取自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中国传统乱针绣的运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

(选用国旗色——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可以表达中国人的喜悦心情,增添祥瑞之气。黄色则象征端庄、典雅,让人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分析“5·12”地震主题文化衫:

提问:这件呢?这件文化衫又为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欣赏其他风格各异的文化衫图片(包括政治、影视等主题),体会不同风格的文化衫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2、启发构思

(1)启发:如果能拥有一件可以展现自我审美标准和个性品味的文化衫,你喜欢具有什么图案的文化衫呢?(学生畅所欲言文化衫的图案构想)

3、文化衫图案的表现方法

(1)探讨文化衫图案的表现方法(印染、绘画)(学生讨论并回答)

(2)介绍文化衫图案的表现形式:文字式、纯图式、图文并茂式、漫画式、标志形式、抽象形式、剪贴形式)(结合图片说明)

(3)色彩的合理搭配。(展示图列并分析)

要选用鲜艳的颜色,比如说最具有视觉冲击感的对比色。能给人一种强烈色彩视觉感

(4)学生平时作品制作成T恤欣赏

1、大家看到的都是老师把大家日常的作业通过电脑合成到了平面服装上面,视觉效果很美,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可以在纸面上创作出美丽的作品,为什么不把它用到服装上面呢?

这些形式都可以体现我们的个性,大家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创作。但是在选择的时候注意我们是手绘在文化衫上的,所以不能太复杂,比如写实图案就不太适合了。另外图案绘画的位置可以是在胸前,背后,前后图案的风格可以一样, 但是大小不可以一样,不然看起来就有点呆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图案画在那里呢?(生:袖子上„„)

2、动手尝试

师:看了这么多的有个性的文化衫,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做一做呢?那么做之前希望同学们能够考虑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一件有“个性”的文化衫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师:有个性的东西必然是符合我们个人的爱好和性格特点的。比如我性格开朗,喜欢中国特有的一些艺术形式,所以我就在设计文化衫的时候画了一个比较现代感的京剧人物在上面,色彩的运用上比较鲜亮明快,也反映了我的开朗性格特点。所以大家在设计文化衫图案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个性的因素。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

选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法,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以文字式、纯图式或图文并茂式的表现形式在空白设计图设计表现,完成一件能够展现自我个性和审美标准的文化衫。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4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

孙雁群(2012.10.9)

【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

本课时在前4课时按照高考考纲考点据点分析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讲解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等方式,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并通过课堂训练典型主观题型以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答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活动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统领。

【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培养学生依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意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方式、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反思、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展示单元重要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背诵。)

二、考点导航(展示2012安徽考试说明规定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目标)

三、考情回顾(展示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卷涉及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内容及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本专题高频考点及常见的考查方式)

四、知识整合

1、《政治生活》主要线索(略)

2、《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导图 ▲一个性质: 国家性质(国体)▲两对关系:民主与专政、权利与义务

▲三个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四条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知识构成及知识联系。(略)

五、易错点分析(学生先分析,然后由老师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

3、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享受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7、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国家政权机关。

六、知识整合及热点探究

► 整合一

我国的国家性质

【热点探究一】“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提出探究问题并归纳总结)

1.我国为什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

2、上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 整合二 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易混淆知识点的辨别,做典型例题巩固。)【指点迷津】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

1.具体方式不同:前者概括为:三“社”一“专”,后者概括为:“信 人 舆”

2.强调侧重点不同:对于公民的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是建设性的(让你出谋划策的),属于民主决策;如果是针对国家机关执行决策的具体工作中的不足或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则属于民主监督。

3.参与决策的时间点不同:民主决策---决策前或决策中;民主监督----决策后。【针对性训练】

1.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开通网站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后,网民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一做法属于()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社会公示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舆论监督制度(合肥二模)2.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校车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的做法属于()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信访举报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监督听证制度

3.(12江苏卷)13.各地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这使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合法渠道参与 A.民主选举

B.民主监督

C.民主管理

D.民主决策 【热点探究二】 政务微博转政风 1、2011年被专家和网民称为“政务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同时,织“围脖”成为许多干部征求民意的重要渠道。其中浙江省超过3000名干部开微薄,居全国首位。而2012年两会民意调查中,不少媒体也通过微博收集民意。微博正以其“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开启“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成为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的新阵地。

假如你是一名网民,应该如何参与微博问政,表达自己的诉求?

2、(2012江苏卷)35.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4分)▲关于“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总结

3.有人认为政府只要重视发挥微博作用,就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热点探究三】村民自治

展示热点材料并让学生完成相关典型例题,教师概括总结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七、课堂小结(略)

本节课我们回顾了课本重点知识、构建了单元知识网络、讲解了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不断总结、反思、提高。

八、课后作业

(1)运用图表方式,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并熟记本课的主要知识点。(2)完成名师考题第二单元配套试卷并在老师讲评前自批自改,纠错反思。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日历 电话 遥控器 钟表 人民币等带有数字在实物标有数字在头饰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律动《翁巴巴》师幼一起去给翁巴巴过生日,幼儿根据自己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二.操作探索: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出示翁巴巴的生日礼物,让幼儿观察上面的数字,并且能说出都代表什么意义。

2.寻找生活中的数。“;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你们给翁巴巴准备礼物了吗”如果没有,那么就要通过翁巴巴的考验了:

①提问幼儿还发现哪些生活中的数字了

②完成操作材料上的内容

三.活动结束:师幼律动《翁巴巴》为翁巴巴庆祝生日。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互相交流,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孩子们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孩子们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孩子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再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然后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引发孩子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6

自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首创式的提出“数学文化”一说以来, 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便“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一些优质课评比的公开课中, 很多的数学教师都迎合新课程的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嵌入或设计有关“数学文化”的因素, 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 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显丰满与张力.下面先让我们来欣赏一堂近期在浙江省湖州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展示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精彩片段.

1 课例片段展示

1.1 引入课题

教师先由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图标“赵爽弦图”来引出“数形结合”, 继而给出一首自创小诗“代数几何熔一炉, 乾坤变换坐标书, 图形百态方程绘, 曲线千姿计算求”来说明“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而给出“解析几何”的研究课题, 介绍解析几何的创立史.然后再引入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2 倾斜角概念的介绍

由楼梯实例引入“倾斜角”的概念.木工安装楼梯时, 首先要确定安装的角度, 称之为“坡角”.借鉴“坡角”给直线倾斜程度一个数学概念, 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

1.3 斜率的概念

由楼梯实例中的“坡度比=”引入“斜率”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试试, 指出各倾斜角所对应的斜率 (如表1所示) .

让学生自行总结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 , 紧接着给出6个判断题让学生辨析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1.4 探究斜率公式

教师给出探究:已知两点, 如何求直线的斜率?让学生思考若干时间, 然后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当倾斜角是锐角和钝角时的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再利用课件准备的内容将斜率的推导过程进行总结 (推导过程与教材相同) .

1.5 动手试试

教师给出两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是已知点的坐标, 求斜率, 此例比较简单.第二个例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例1 略.

例2 记直线的斜率为k, 倾斜角为α.

(1) 若1<k<3时, 求α的取值范围;

(2) 若-1<k<1时, 求α的取值范围;

(3) 若2π3<α3π4时, 求k的取值范围;

(4) 若π4<α3π4时, 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上述例题, 教师在讲解完毕后还为学生将解此类问题的方法总结为“斜率有正负, 倾角有锐钝;倾角过九十, 斜率含无穷”.

1.6 课堂小结

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为四点 (略) , 最后用一首自创小诗来作为本节课的结尾:“确定直线需方向, 倾角斜率变化强, 正切图像心中藏, 数形结合更飞扬.”

2 从“数学文化”的视角赏评课例

通过整堂课的设计以及课后与执教者的交流, 得知执教者设计这堂课的意图是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2.1 寄“境”于“诗”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 确实具有“数学文化”的“形”, 在课堂的始末都以“诗歌化”的形式向学生揭示“数形结合”的思想与“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相关内容, 在总结解题方法时, 也将相关的方法归纳成“口诀”的形式, 便于学生记忆.这着实是花了执教者一番心思, 执教者着力渲染了数学中的人文与文化气息, 寄“境”于“诗”.

2.2 托“课”于“景”

木工师傅装修楼梯成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 从楼梯的倾斜程度引导学生学习倾斜角的概念, 从木工师傅如何测量楼梯的倾斜程度引导学生学习斜率的概念.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的, 这一点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追求的目标.

2.3 放“究”于“生”

对斜率公式的推导教学, 执教者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被邀请上去书写推导过程的两位学生都能初步正确的推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斜率公式, 而且是按照教材上的思路, 很明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能够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进行探究的.

3 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探讨课例

下面笔者就“数学文化”的内涵再对本课例进行探讨, 希望能进一步更好的领会数学文化的本质, 在课堂上能更好渗透数学文化的因素, 让学生真正沐浴在数学文化的学海中.

3.1 数学的理性精神是数学文化的精髓

数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精神, 揭示数学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数学的文化本质, 不然的话, 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 不知滋味.如果教师能够深刻挖掘教材的深层含义, 发觉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 让学生的理性精神在课堂中熠熠生辉, 那么我们的数学文化课堂就更显丰满.上述课例中执教者通过引入楼梯的坡度比来引出斜率的概念, 如果能够更深入一点, 就更能彰显学生的理性精神.

让我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坡度比=, 请学生比较“进2升3”与“进3升4”的陡峭程度.

首先给出图1, 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判断两者的陡峭程度, 此时有些学生认为一样大, 有些学生认为从图形的角度无法判断.这样就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沉睡在学生潜意识当中的数学理性精神.通过图2 能较清楚直观的看到两者的陡峭程度, 但我们的数学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层面, 要进一步的从感性跨越到理性.继而学生就会理性的思考怎样将图形直观进行数字化32>43, 通过类比我们在生活中将坡角的正切值称为坡度 (比) , 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倾斜角的正切值称为斜率 (即倾斜程度的比较)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理性精神在问题情境中发光发热, 正所谓“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3.2 再创造是数学文化的外在体现

我们的教材设计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作为解析几何的起始课, 是有一定的用意, 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述课例中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的发展历史, 以期通过数学史的教学渗透数学文化因素, 但殊不知, 本节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解析几何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 学生对解析几何的了解一无所知, 甚至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解析几何”这个名词,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这样的设计显然是有些突兀,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这只能说是披着“数学文化”的外衣, 却缺乏“数学文化”的内瓤.

解析几何中研究曲线是寄托于坐标系的建立, 这是笛卡尔和费马发明解析几何的伟大创举之一, 但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将这些历史告知学生, 而是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再创造”历史的情境, 使用历史并非是简单重复历史事件或者评论历史事实, 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我们不应该重蹈发明者的足迹, 而是通过改良使历史过程有更好的引导作用.”我们的优质课评比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他的课程开端的.让学生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网格纸上依据所给信息, 画出相应图形.“这是个三角形, 有A, B, C三个点, A点是在 (2, 0) 点, B点在 (4, 6) 点, C点在 (10, 8) 点, 将三点连接起来.”教师展示学生们所画的图形, 看看所画的图形是否都完全一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所画的图形能如此准确?因为我们把所画的图形进行了“数字化”, 我们站在了两位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笛卡尔和费马, 然后再简单的讲述一下是这两位巨人创造性的使用了坐标系, 从此坐标系就为“代数”和“几何”之间架起了一座神奇的桥梁, 我们的同学也通过架设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数字化.同学们为自己也能进行这样创造性的工作而感到欣喜和自豪, 这样就为接下去新课的学习做好了自信的心理准备.通过这样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融入浓厚的数学文化历史氛围之中, 身临其境, 并没有流于数学文化的形式化与表面化, 而是真正意义的让学生开始数学文化的心灵之旅.

3.3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灵魂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文化的灵魂.上述课例在数学思想的层面还是有斟酌之处的.其实整堂课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数形结合”, 怎样让学生真正领会本节课中的数形结合呢?其实教师只要立足教材, 深入教材, 就不难发现, “倾斜角”是“形”的体现, 而“斜率”就是“数”的写实.华罗庚先生的话“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缺形时少直观”真是至理名言, 这节解析几何的起始课就能很好的展现华老的这句至理名言.此外对于斜率公式的推导, 除了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之外,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其他的思想方法, 其实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这个有力的武器, 运用向量可以更加便捷的推导斜率公式.

如图3, 已知直线上两点P1 (x1, y1) , P2 (x2, y2) , 如何求斜率k=tan α?ΟΡ=Ρ1Ρ2= (x2-x1, y2-y1) , 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k=tanα=y2-y1x2-x1.这样的推导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 在数学的简洁美中感受数学的“和谐”与“自然”, 这也是数学文化的有力体现.

3.4 挣脱解题框架的束缚是数学文化追求的境界

对于执教者在例题讲解中将解题方法总结为“斜率有正负, 倾角有锐钝;倾角过九十, 斜率含无穷”的这一做法, 可能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笔者的观点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教师与学生挣脱解题框架的束缚, 不要局限于某种题型的某种特定的解法, 尽量少给学生归纳题型的解法, 让学生跳出“题海”的“沼泽”,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所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弄清楚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只要着重让学生探究倾斜角与斜率的正切函数关系及图像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

4 结束语

数学文化是新课程中提出的新观点, 是近年来专家与普通教师都热衷的研究话题, 笔者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堂课的赏评与商榷只是对数学文化理解的“冰山一角”.有关于对“数学文化”如何切实的贯彻在我们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争鸣“千树万树梨花开”.

参考文献

[1]李铁安, 宋乃庆.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2) .

[2]张奠宙.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4 (3) .

[3]徐章韬, 汪晓勤, 梅全雄.发生教学法:从历史到课堂[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 (1) .

春雨的色彩优质课教案 篇7

1、认识“线、论”等12个生字,会写“更、沙”等7个字。

2、培养学生喜爱春天的情感,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英语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春雨的颜色》(生齐读课题)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请同学们听歌曲《小雨沙沙》)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春雨像什么?

3、师描述:春雨细如丝,飘飘洒洒,轻柔如烟,蒙蒙如雾,仿佛就是春姑娘纺出的丝线!

二、整体感知

1、请位同学来为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想这一段写了春雨的什么?(写了春雨的样子)春雨是什么样的?自己找出来读一读。(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洒落在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感知内容,相互交流:

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沙沙沙)那沙沙沙的春雨落在地上是——轻轻地,那就应该用又轻又柔的声音来读。让我们把这一段读得轻一点儿柔一点儿,我们一起来读。

3、雨中,这群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谁来读读这句话:(屏幕出示:雨中,一群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雨是什么颜色的?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范读

生再读

4、燕子、麻雀、黄莺认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只小鸟认为雨都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生交流:燕子说雨是绿色的。(板书:绿色)麻雀说雨是红色的。(板书:红色)黄莺说雨是黄色的。(板书:黄色)

三、细读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燕子的话

你喜欢谁,就读它说的那段话。

生:读喜欢的话。

(2)在春雨的滋润下,树是新的,新得绿芽满枝;草是新的,新得娇嫩纤弱。想不想看雨后的柳树和草地?(出示草地和柳树的图片)

(3)为什么雨后的草地和柳树会变绿呢?因为春雨的滋润,到处是绿草如茵。

(4)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老师也不禁想读一读这段话,读的时候我们要突出绿色的美丽和燕子与其他小鸟争论的语气。

(5)生自由练习读后指名读,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过渡句:谁还想读一读哪只小鸟的话

2、学习麻雀的话

3、学习黄莺的话

4、分角色读课文

5、找出动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春雨的滋润,你能从文中画出描写春雨动作的词吗?

落、洒、淋

四、展开想象,升华情感

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雨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图片前请看一看,老师给你提出的小要求。

指名读要求。

看句式练习说话。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以后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找一找描写春雨的儿歌或者古诗去读一读。

色彩说课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内容《色彩基础知识》。本章的目标可分为两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着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的产生分类以及要素,第二部分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知觉感觉与调和应用。

本课是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色彩与人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理解何为色彩的知觉与感觉、色彩的调和,能够辩识各类色彩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能力目标:通过讲解、示图、作业辅导,使学生体验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共同启示与情感,体会到不同色彩组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色彩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创造欲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色彩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教法: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五、学法分析

学法:自主探究——游戏学习法——尝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作业练习法——创新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倾听几段音乐,播放中国民乐《喜洋洋》、钢琴《命运》,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命的不屈。

问题:这两段音乐带给大家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生:

1、欢快的、充满活力的、热情地、奔放的-----有明亮的感觉

2、寒冷的、悲伤的、凄凉的------有灰暗的感觉

问题:哪些颜色可以表现出这两段音乐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

生:欢快的用红色或黄色表示

悲伤的用灰色、褐色、黑色表示 师:肯定回答并引出课题:色彩的感觉与知觉

(二)新授

1、黑板上写有4个表示味道的词—酸、甜、苦、辣

出示9种不同颜色的色卡纸。

教师:这时我让同学们从这9种色卡纸中选择可以分别表现以上4种味道的色卡纸(这个环节讨论、选择,每种味道只能选9种颜色中的一种颜色做代表。)

比较发现:结果90%相同(根据学生反馈,得出此百分比。)

当我们看见绿色的橘子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酸”,没吃就感觉到酸说明色彩影响到我们的味觉,那么我们是不是总结出色彩与味道有联系。

2、色彩的感觉情感体验

色彩的感觉体验在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甚至不同的地域上有各种差异,但是由于人们的心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色彩的心理方面也有共同体验。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的色卡,让学生自己感受以下几种色彩的共同体验。

(1)色彩的冷暖感;

请同学们我们说说朝霞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感觉?

红色的并且感觉很温暖

那么腥的战争我们又会联想到什么颜色?

红色(请同学再举例说明红色可以联想到的地方扩展)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色是温暖的感觉大家再看这两个色块并置时有什么感觉? 一个冷、一个暖。得出颜色的冷暖性。

(2)色彩的轻重感;

(3)色彩的软硬感;

(4)色彩的兴奋与肃静感;

(5)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6)色彩的华丽与质朴;

(7)色彩的远近感;

(8)色彩的扩张与收缩感。

(三)学生操练

1、色彩的情感表现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别用单纯色彩组合(不依靠外形轮廓)来表现同班同学的性格特征。

游戏规则:

(1)每组请出一位同学作为被试者,先从9张色卡纸中选择可表现自己性格特征的1—3张,然后交错回到其他组参加游戏。

(2)每组用不容的色彩组合来表现本组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并请一位同学根据完成的习作做简单的说明。

(3)被测试者出示自己所选色卡,看是否与本组表现的色彩组合相近。

[设计思路]:这个游戏是想让学生通过单纯的色彩组合来表达情感,体会色彩的特殊语汇,帮助学生通过色彩来理解纯抽象性的绘画。

(四)知识延伸,体验创作的快乐。

1、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搭配色彩。

2、再出示不同的色彩搭配的设计图案,供学生欣赏。

3、游戏“连连看”:

问题: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对象就是根据色彩的不同色性进行色彩表现和设计的,你能看看它们都适合什么样的颜色·或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吗?

医院

游乐场

交通警示

非洲人

老人

女人

天空

森林

教师巡回辅导。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交互进行,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

T同学们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开始预设的问题,喜庆的用红色或黄色来表示,悲伤的用灰色、褐色、黑色来表示,并且我们知道了颜色还可以表现好多我们共同的知觉感受比如冷暖、前进、后退、伸缩、扩张,那我们胖人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更漂亮,就可以将我们所学的色彩原理搭配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授课者:孙

《古诗》的公开课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第5册《古诗两首》中收集了《山行》、《枫桥夜泊》,在研究了教材之后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于是我想到了不按常规教学,而是选取同一题材进行对比教学。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两首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好好感受。

目标预设:

1、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2、学会4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有关的课件 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议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而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公开课教案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还要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溢文化内涵的意象。

设计思路 :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 。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2、过渡导入学习《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 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篇10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简介贝多芬)。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

2、关于《月光曲》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知道什么是传说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3、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这些生字你们会读吗,先自由读一读。

3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领读一遍,他读对了,我们一起跟读两遍。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4、师:同学们,这个传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

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 “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问题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1)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2)走近茅屋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小路?幽静?(清幽寂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3)他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什么意思?时断时续,一会弹一会停,这首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他就是被这样的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了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看看从这段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很穷,贝多芬从那里听出来的?两个太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很贫穷。

1、在说这句话时,哥哥是什么心情?无奈,你来读

2、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很无奈一起读---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

1、“随便说说”是什意思?难道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2、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3、你认为盲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对兄妹身上,又看出了什么?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话,再来体会一下。

5、此时,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那是因为--(2个)-----看到姑娘如此喜爱自己的音乐又如此渴望听到自己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

6、贝多芬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弹了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此时姑娘有什么感受?

(1)从盲姑娘的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不光爱音乐,还懂音乐。)(2)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熟悉贝多芬的音乐,)(3)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4)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感受艺术美

1、受到盲姑娘的触动,这时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字。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此时贝多芬心里想的写出来。

2、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他就想为贫苦人民作曲,就想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而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

3、同学们,请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刚才听老师的朗读,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上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慢慢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5、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月光曲曲调应该是

7、我们一起带着音乐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比较这三句子,有什么不同?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联想词。

2、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哪些描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那些描写是是由现实中的事物联想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些联想的句子,可以去吗?

4、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5、我们一起试着一下吧!

七、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讲课时间:2015.12.4

讲课人:侯二妮

内容:26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 篇11

高霞小学 王燕红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特点鲜明。内容上从秋雨开始,又以秋雨结束,完整而有序。构段上,第2、第3、第4自然段分别由一两个句子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层次分明,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能和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秋天景色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秋天,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雨也来点缀这个多彩的季节,它不像春雨的缠缠绵绵,不像下雨的急促暴躁,同学们,想不想看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2.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2.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钥匙、五彩缤纷、一枚枚邮票、勾住、喇叭”,指名学生朗读。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导:“钥匙”的“匙”读轻声;“扇”字的两个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1)引导:同学们,秋天的雨是怎样的呢?请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语句。

(3)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方法:像这样的段落,可以借助第一句话来读懂意思。

(4)请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感受秋天的色彩。

1.聚焦词语,感受颜色丰富。

(1)提出学习任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秋天的雨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颜色,圈画出来。

(2)学生默读,圈画描写颜色的词语。

(3)课件出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启发:课文写了这么多颜色,哪个词语把这些颜色概括起来了?(五彩缤纷)

(4)请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如,结合圈画的词语可以知道这个词表示颜色很多、很丰富;也可以通过近义词“五颜六色”对其加以理解。

(5)小结:秋天的雨把这么多颜色带给大自然,难怪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出示画面,朗读句子,进一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1)指导:作者把叶子想象成一把把小扇子,非常形象。用了“扇”字,把黄色的银杏叶当作人来写,让银杏叶动起来、活起来了。

(2)指导:把枫叶想象成邮票,特别形象。“飘哇飘哇”应读得稍慢一些。随机进行生字教学:“飘”与风有关系,所以右边是“风”。

(3)指导:“你挤我碰”“争着”这些词语对秋天的果实进行了动态化的描写,读起来更有味道。这句话可以读得轻快活泼一些,读出水果们“你挤我碰”的情景。

(4)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频频点头”的意思,并结合句子理解“频频点头”是指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摇曳,写出了菊花美丽的姿态。

3.启发: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五彩缤纷”仅仅指颜色很多吗?还包含了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确:“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很多,而且表示绚丽多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四、结合生活,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引导交流: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请大家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景象说一说。

2.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帮助。

3.学生根据课后题第三题仿写句子。

4.引导学生展示仿写的句子,相互评价修改,重点关注想象是否合理。

五、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画面,再次欣赏五彩缤纷的秋景图。

公开课教案 圆的认识 篇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小动物们在举行运动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赛车比赛,有三位小动物参加,看一看它们的赛车。猜一猜,谁能赢得比赛? 出示动画 交流

三辆车在行驶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开得最稳,坐着最舒服呢?

看来圆里面还有一些奥秘等着我们来探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探究新知

(一)圆的特征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好多平面图形,像三角形?梯形、正方形、……

我们把它们都请出来。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角……

师:是的,圆没有角,它们的边有什么不一样? 其他图形的边是直直的(线段组成的),圆弯的…… 总结: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没有角。

(二)圆的画法

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美丽的圆。课件出示 师:欣赏了美丽的圆,大家想不想画一个圆?

我们都知道,要在课本上画圆,我们可以用的工具叫做什么? 生:圆规 组织学生画圆 学生展示

师:那画圆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要注意什么问题,要把圆画好,有什么关键的地方,把你的体会和别人交流交流。

生:我觉得画圆时,首先定点的那个针要紧紧插在纸上面,否则如果那个针离开圆点那个位置,圆的铅笔就会离开原来那个地方。我们用两个字来说明:定点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定长

师:看来有了定点和定长,我们就能画好一个圆。

(三)理解掌握 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都画了一个圆,有的大有的小,如果要让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规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固定为4cm,再画一个圆。学生画圆 展示

刚才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生:…… 他画的圆是不是符合要求的?

想想办法,怎么证明你画的圆是符合要求的?

如果只用眼睛看可能看不出来,能不能用直尺去量一量,怎么量?从哪到哪? 学生示范 他的方法好不好?

总结:(在黑板上的圆中示范)先找到针尖固定的点,涂一涂,然后像这样画一条线段,再量一量是不是4cm。你学会了没有?

师:同学们自己量一量,看看你的圆有没有画对,是不是4cm,如果画错了再重新画一个。师:这个点和这条线段在圆里面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点叫圆心,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学生读两遍

师:定点就是圆的圆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

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小写的r来表示。(指导学生在圆上表示)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课件)圆心,这个名字起得好不好? 生:我认为这名字起得很好,因为这个点是圆的中心,所以叫做圆心。师:刚才我们量了一量,半径是几厘米? 生:4厘米。

师:看好,老师再画一条线段。你猜一猜,它长几厘米。(课件展示)生:4厘米。

师:它是这个圆的半径吗?再画一条,它几厘米?是这个圆的半径吗?

师:这条线段长几厘米?是4厘米吗?比4厘米?它是不是半径?这一条呢?什么是半径?怎么的一条线段才是这个圆的半径? 交流讨论。

总结:从圆心画到圆上的一点,圆上有多少个点?所以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在我们画的圆里都是几厘米?

(课件出示)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师:看好,老师再画一条线段,它长几厘米? 为什么?

这条线段也有名字,它是这个圆的直径。(板书)直径用小写的字母d表示。这条线段是直径吗?这条呢?这条呢?能画多少条?长度都? 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什么是直径? 生:一定要通过圆心那个点。

是不是就是通过圆心就叫直径呀?还有没有什么要求?两端在哪里? 两端都要在圆上。

出示课件: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师:每个同学在你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学生独自画,老师巡视 师: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

师:同意吗?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这个发现很重要,也就是1个D等于2个R,一个R等于二分之一的D。

半径和直径都清楚了吗?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课件出示)分别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师: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半径决定了圆的? 生:大小(板书)

师:没错,它决定大小。那圆心决定了圆的?如果圆心的位置变了,圆的什么就变了? 生:位置(板书)

师: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

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一中指的是?同长指的是?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以前我们学过轴对称图形,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圆有几条对称轴? 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不知道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老师这里有几道题目想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1、按要求画圆。

直径是3厘米,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多少?

2、(课件出示)两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什么?(1)半径是4分米的圆。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半径是4分米,我想到了这个圆的直径就是8分米。(2)直径是6厘米 的圆。(3)出现直径是6厘米的半圆

师:那么这一个圆呢,你看到了什么?你说说。

生:我认为它的半径应该是3厘米,因为是个半圆,它的下半部分没有画出来,如果画出来了,就能看到这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半径就是3厘米。师:你有没有发现老师在直线的上面标了什么? 生:圆心。

师:对的,这个定点就是圆的圆心,通过圆心这条线段就应该是圆的直径,既然是直径,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圆的一半,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圆,我们沿着直径剪开,是不是得到两个半圆。(4)在半圆后面出现长方形 师:现在看到什么图形?

生: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我觉得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师:怎么知道宽就是3厘米?

师:和这条直径垂直往上画,就能得到一条半径,这条半径与长方形的宽是一样的。这个长方形就被我们分成两个一样的正方形。(5)圆外边的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 师: 8厘米,这是正方形的边长。

生:我们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圆的直径,圆的直径就是8厘米,我们知道了圆的直径是8厘米,就知道圆的半径是4厘米。四、回顾总结

师:看来这些题目都难不倒大家,还记得赛车比赛吗?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放在哪? 车轴很好理解,肯定是放在中心、圆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 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动画)

圆形车轮车轴离地面的距离是圆的半径,在滚动时,车轴距地面的距离不变。而椭圆形、正方形车轴距离地面的距离在改变,所以会一上一下。因此车轮都做成圆形的。

师:稍微来回顾下,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是谁? 生: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圆的哪些知识? 讨论交流。

师:好的,其实圆里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同学们去探究,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定点--圆心(o)--位置

定长--半径(r)--大小

上一篇:工委会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煤矿支护工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