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推荐11篇)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篇1

一、试题回放(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 (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 “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 “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 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题 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频”并不在20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 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篇2

一、命题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 最近几年,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考查呈现如下特点:

1.高考文言文断句考查题命题省 (市) 在逐年增加, 近两年已到半数。2014年全国课标I卷、II卷也加入了考查断句的队伍。用考查断句来考量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将成为一种趋势。

2.主观型试题 (用“/”标注断点) 居多, 且相对稳定, 起步较早的北京、浙江等地坚持用主观型试题命制。客观型试题 (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文句) 较少, 但近两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试题难度来讲, 主观型试题难度明显大于客观型试题, 对学生语感要求更高。

3.选用文句方式发生变化。文句的选用有的来自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语句, 有的来自独立文段或独立文段中的句子。就近两年考题而言, 由单用走向合用, 出现由分而合的趋势。一直坚持独立选文命题的北京, 2014年起用阅读文本中的语句, 这应该是回归文本整体性、完整性, 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 (文句的整体性、文意的完整性) 、注重文意理解与文句理解结合的命题理念使然。

4.考查文句能体现出文言文用字、用词、用句的行文特点。所选文句主干词、修饰限制词、造句功能词, 充分体现文言文特点, 突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言语中独有的造句功能。所选文句, 突出文言基本句子结构以及对称工整的表达特点和特殊句式语法特点。

二、备考策略

(一) 熟知文言文语言表达用词特点及规律

1.熟练掌握文言文常用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用法。

(1) 句首词。如“夫、惟、盖、凡、初、斯、岂、若夫、且夫、呜呼、嗟夫、悲夫”等, 句中见到这些词, 一般可在此词前断点。

(2) 句中词。如“苟、假使、虽、虽然、纵使、至于、已而、于是、若、至若、故”等, 句中见到这些词, 一般可在此类前断点。

(3) 句尾词。如“也、矣、者、乎、焉、与 (欤) 、邪、之、哉、耳 (尔) ”等, 句中见到这些词, 一般可在此类词后断点。

(4) 对话词。即人物对话常用到的词, 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一般情况下, 碰到此类词都要断点。

2.熟悉一些文史常识和固定词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的一些地名、人名、官名、谥号、年号、帝号等词后, 可断点。有些约定俗成的文言词, 在断句时, 不能将其拆开, 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下官、寡人、然则、是故、何以、得无、何其”等。“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 “汝、尔、子”等第二人称代词, 用在句首,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句尾等。

(二) 熟悉古人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子结构特点。

用“也”表判断语气, 用“矣”表陈述语气, 用“乎”“邪”等表疑问语气, 用“哉”“耳”等表感叹、祈使语气等。这些表句子结构的词后往往就是断点。

可用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者, ……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还有“如……何、况……乎、何 (以) ……为”等固定句式。在断句时, 可在观照句式来进行正确断点。

2.熟悉文言文对称工整和音韵和谐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表达, 都讲究对称工整和音韵和谐。文言文句子常常句式整齐, 讲究对称, 如果遇到对偶句式, 可适当利用骈偶结构的对称性推断短语结构及其词类性质。掌握了这一特点, 就能把握古人用句的基本规律, 断点就容易找到。

(三) 加强课内外朗读, 培养文言语感

利用早读或复习课, 多读课文或精选一些古代经典文章, 结合文言文用字用词用句相关知识及特点规律, 培养好学生文言语感, 学会正确的文言断句。

(四) 选用真题仿题, 加强断句训练

1.高考断句真题仿题训练。让学生熟悉题型, 了解命题特点, 熟悉选文特点, 总结解题方法技巧。

2.选取课外经典文言文本进行断句训练。每种文体 (传记体、散文体、议论体) 选取1~2篇, 精练精讲。

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指导 篇3

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看到一则课外文言文材料,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使之有的放矢的去读,中考中所选的课外文言文段大多有注释,考生可根据注释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立意。虽不求字字过关,逐句翻译,但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认真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准确筛选、提炼信息和组织答题要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言默戒》这则课外材料,共考查四个题,包括重点词语的意思、关键句子的翻译、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包含的哲理。我们对这些题点一一熟悉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材料,就能提高解题之效率。

思——即多角度的思考,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环节。思考过程是一个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考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考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具体到课外文言文,除了思考必考的一些字词外,关键还要思考题目和选文的联系,思考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点之间的联系,思考并找准那些关键性的句子,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解答问题做出了哪方面的提示。若能在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一番,找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如《言默戒》第3题: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从原文中就能找到关键性句子,即“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也就是说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就在思考中迎刃而解了。

联——即链接和反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从文言文的试题类型和内容看,虽然选文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均来自课内,即“试题在课外,知识(答案)在课内”。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通过考查的问题“链接”课内的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反馈”有关的知识点。其基本思路是:问题——课文——词句——知识点。例如《言默戒》第1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 此题必须链接以往课内文章中出现过的这两个词的具体语境义,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和“或旦而不鸣”意思完全一样,即“有的”; 而“皆足取祸也”中的“ 取”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就没有和其意思一样的,我们还是用“联”的方式,即链接以往学过的成语,比如,“自取其辱”“咎由自取”中的“取”即“招致”的意思,这样课内课外的知识一链接,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合——即知识的整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落脚点。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筛选、组织、整合答案。同时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词语和句子,且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选文以外的信息随意带到答案中,除主观性的试题需要发挥外,答案力避随意性,每一问题都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和完整。如《言默戒》第4题:“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解答此题,就要对选文的内容做出精确的分析和全面整合,由“鸡当鸣不鸣和不当鸣而鸣皆遭烹”的故事延伸拓展,以物喻人,就会得出浅显的道理,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比——即知识的前后参照和比对。这是解答问题的防护网。命题者拟题一般都是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的,几道题目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前后参照和比对,即是把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前后选项细加审读,看看几道题之间有无相互关联、相互暗示、相互启发、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地方,注意了这些问题,答题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

当然,课外文言文的设题点一般要比课内文言文的设题点要容易些,如果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能恰当运用“读——思——联——合——比”这五个环节,并注意它们在解题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妙解课外文言文何难之有?

附文:(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译文: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__________________

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2分)(1) 有的 (2) 招致

2. ( 3分)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 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 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练习 篇4

一、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一)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几乎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2、组词法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二)断句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然后把整句句子进行整合,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四)内容理解题

从近几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五)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这样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毫无抓手的胡乱总结更有效。

中考政治解题技巧(2) 篇5

启示类:

解题思路与方法:通读材料及问题,抓信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明确其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从正面材料中得出学习经验,从反面材料中吸取教训。

一般套用此模式:①材料反映或说明了什么? ②经验或教训+应怎么做?

【14】(中考)20、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去年,我省38名高校大学生志愿到中贵州习水县偏远地区服务。下面是决心扎根贫困山区为教育服务的志愿者大学宋某的感言:“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在这里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我发现我的事业就在这里。”认真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结合材料,谈谈西部志愿者的言行对你的人生和成才创业之路选择有什么启示。

答:①志愿者的听从祖国召唤,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②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兴衰紧密相连,要把国家和人民需要放在人生与成才就业之路选择的第一位。

③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做好工作,贡献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价值。

【15】(中考)16、材料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材料二:目前,我国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赚1美元。空调、电视、汽车等工业产品的核心部件都来自国外。因此,掌握核心技术创新的外国人只需一纸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血汗。阅读材料,请回答:(2)材料二这一现状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把经济发展的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较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青少年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将来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部分:中考政治大题解题的基本要求

解题的基本要求

①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

②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 ,反复阅读题干材料 ,吃透题干精神。

③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 ,逐一分析题肢 ,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 ,排除与题干的规定性相悖的、脱钩的错误选项或同义反复的选项 ,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选择。

第三部分:中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①排谬法。即运用已学知识,判断题肢的正误性,从而加以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题干要求是正向的,且题肢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的题目之中。

②对比法。即通过对相近题肢进行对比,或者把已知的知识与题肢中出现的未知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选项方法。

③实证法。即把未知正确与否的题肢与客观实际相对照。从而确定是否排除。题肢中的结论不可能全部来自于课本,有的是对客观现象的总结概括或者是对社会上一些观点的概括。因此就可以运用实证法来确定。

④联系法。即把题干与题肢相连从而确定选项的方法,它是解决选择题的最后一个环在选择题中,经常在题肢中单独地看是正确的,但有的与题干有直接联系,有的有间接联系,甚至没有联系。因此必须把题干与题肢联系起来,排除没有直接联系或者没有联系的。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6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在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中,语言赏析的问题可以说在每一份学业水平测试卷中都有涉及。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类的题目呢?

一、从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本中找一下答案。同样是美文大师朱自清的文章,《春》的语言华美生动,而《背影》的语言风格则属于那种平实质朴的表达。同样是出自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语言充满着辛酸感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却让人感受到的是愤慨,是辛辣的讽刺。所以对于有些文章同学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去捕捉文章语言表达的魅力,完成题目的做答。

二、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这一类的文章比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那排山倒海的连珠炮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如虹,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恰切的拟人比喻手法的使用使人感到济南的冬天的亲切温馨。所以说,抓住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语言的精美是一个重要而简洁的方法。

三、从描写手段上进行赏析。这一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环境描写,我们还是以《春》为例,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综合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式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美景如画的春天。二是人物刻画,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在鲁迅众多的作品中找到依据。“闰土”、“孔乙己”、“阿长”每一个典型的形象作者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各种手段描绘出来的,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从意境上进行赏析。语言美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美的意境,因此,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也可以抓住优美的语言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来做答。我们以《故乡》中的一句话为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浪漫唯美的画面,从中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祝愿。通过这样一个角度同样可以做出精彩的答案。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篇7

一、完形填空解题步骤

1. 细读首句, 测主题。

由于完形填空题主要测试学生们在语篇层面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以在解答试题之前应先弄清楚文章的主旨大意, 搞清作者的思路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一般说来, 一篇文章的首句往往能点明主题, 且通常不留空白。例如有篇文章的第一句话为:People talk about two kinds of colours:warm colours and cool colours.这句话由人们谈论两种颜色———暖色和冷色引出话题。据此, 我们就可以很快知道下文的内容应与暖色和冷色有关。

2. 跳读全文, 会大意。

由于完形填空在题目设置上根据上下文确定答案的占分比例很大, 所以要求学生在选答案之前对文章要有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跳读全文的方式, 了解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即who, when, where, what。

3. 通读全文, 选答案。

找到文章的突破口之后, 就要趁着思路清晰时, 快速作出反应, 一鼓作气将文中所有能填的空填起来, 不能因某试题因暂时给不了答案而停留太久。做题以了解文章的大意为前提, 如遇个别难题, 可以暂时跳过去或初拟一个答案;如果停滞不前, 往往会打断思路、造成时间上和心理上的紧张。

在填每个空格时, 注意分析选项所在的上下文, 以及整篇文章的上下文。弄清上下文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准确把握答案。同时还要注意空格前后的词, 看它们是否能与某一选项构成固定搭配。从各个角度来考虑, 初步做出每个小题的答案。

4. 细读全文, 思难题。

初选过后, 可能还会留下一些空档或有些空档答案没有足够的把握性, 此时, 再读文章, 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审视全文, 看其是否通顺流畅、条理清晰、符合逻辑。与此同时, 将未填的空档全部补齐。

5. 复读全文, 验答题。

一篇完形填空做完以后, 我们必须对所选的答案进行复查, 这时我们可以把答案代入到原文中再复读一遍整篇文章, 进行推敲判断:是否上下文意思连贯, 且无语法错误。

二、完形填空常规考点

1. 根据词语用法确定答案。

Mrs.O’Neill asked______ questions and she didn’t scold us either.

A.no B.certain C.many D.more

【解析】and是一个并列连词;either为副词, 用在否定句或否定词后加强语势, 由此可以确定所填的词也应是一个否定意义的词, 因此答案是A。

2. 根据句法和惯用法确定答案。

Life is not easy, so I’d like to say“When anything happens, believe in yourself.”

When I was 14, I was______ nervous to talk to anyone.My classmates often laughed at me.

A.so B.too C.very D.quite

【解析】这里运用了too...to结构, 意思是“太……而不能……”。这里表示当我十四岁时, 太紧张而不敢跟任何人讲话, 因此答案是B。

3. 根据上下文确定答案。

It has been many years since I was last in London______ still remember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during that visit.

A.and B.for C.but D.as

【解析】根据句前的many years和句后的still remember答案应选表示转折的连词but。

4. 了解生活常识, 确定相关知识。

Immediately the officers jumped into their cars and rushed to the______ hospital.

A.animal B.biggest C.plant D.nearest

【解析】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 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到最近的医院就医, 因此答案为D。

这正是:词语用法常考到, 平时复习要记牢。

固定短语很重要, 词语辨析要记好。

猜测词意常用到, 句法分析不可少。

上下求索细推敲, 完形全对定做到!

三、完形填空解题注意事项

笔者将平时完形填空解题时需要注意的几点用顺口溜的形式做了如下的归纳:

完形填空很重要, 方法技巧少不了。通读全文明大意, 整体感知悟旨要。

细枝末节要推敲, 逻辑推理常用到。词语用法细明辨, 惯用搭配勿混淆。

瞻前顾后眼界宽, 上下联系把握牢。检查复核不可少, 胜人一筹考分高。

中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篇8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呢?纵观近几年中考诗歌鉴赏题,通过对于诗歌鉴赏教学实践的探究,笔者有了一些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技巧策略

1 意象组合,进入意境

意象是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恰当的意象组合,就能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怀古伤今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等。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远,只有把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再加以重新组合,再现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2 寻找规律,把握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类:惜别、离别、思乡、讽喻、怀古、报国、咏景和恋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过意象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明月、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平常要引导学生多积累总结。

3 由表及里,解读诗文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其次,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也是正确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后,仔细研读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总之,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二、解题思路

1 先读题干,审清题意。把握试题的要求,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2 找准诗眼,找突破口。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关键词,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打开解题的突破口,得出正确答案。

3 体味意象,追寻情怀。在欣赏诗歌时,要仔细品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4 反复辨析,准确核对。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偏差,很容易出错,因而反复辨析,也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三、解题方法

联想法、辨析法、综合法、筛选法、比较法等。

四、题型分析

1 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格式为: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2 表达技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问、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3 想象描绘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把握其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某个词的作用。常见提问方式包括: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5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思路如下:

(1)审题、主要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回答什么。

(2)分析。①整体把握: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③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3)答题格式:先流畅地翻译句子,加入必要修饰语,然后进行赏析时要确立鉴赏角度。

(4)常见提问方式:①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②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③“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中考英语解题方法及技巧 篇9

(三)单拼

作文看完后,做单拼,单拼其实比较容易拿分,但碰到难的考试,到时候做单拼的时间有限,就会在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忘记要填什么单词。同时,单拼做完后,不会的,可以在做其他题型空余的时间里联想到。单拼做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先看谓语动词是否有,没有的话就缺动词,填谓语动词前,先判定时态;有谓语动词的话,注意填什么词性,搭配要合理。单拼10道题的考点一般动词、名词比较多,其次形容词、副词两个左右,最后就是代词、数词、连词会有一个。

(四)阅读、

先阅读,后完型,语法填空看搭配

阅读首先要看题干,分析题干类型,是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还是猜测词义题,依据各个题类型的解题技巧去解题。

如碰到主旨大意题时,则把四个选项都看下,因为总有一个选项是符合文章主题的。然后再分享提干之间的关系和倾向,其实有的时候不需要看文章,就能选出个别题的答案。做阅读,学会化减法,插入语例子可以先略看等。同时,要选择直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各个选项基本文章都有类似或相同的话,依次排除推选。千万不能想当然,凭主观意识去选择。

阅读做完就是完形,完形一般是记叙文

第一步首先要反复看首段,首段前几句,注意关联词,遇到but就要重点看它之后的句子内容。如果前几句没看明白,完形就很难拿高分,没看明白,就多运用语法去分析,反复理解,了解文章的人物事件等;其次看末段,末段一般就是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第二步,就是逐句翻译,边翻译分析句子,边做题,确定的先选上,完形题会有简单能够直接确定的题,但不确定的,千万不能直接选,要先空着,继续做下一题,看看后文有没有提示,然后再结合起来去确定前面的答案。完形考点名词、动词一般会有用法辨析,还有上下文。会考到关联词或连词。切勿断章取义,不确定的切勿填,一定要综合上下文!

语法填空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与解题技巧 篇10

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信”“达”“雅”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我们可以借用到文言翻译上。“信”就是忠实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达”就是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就是有文采,文意贯通。

2.译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1.保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例1.“燕使乐毅伐破齐”。其中的“燕”“齐”“乐毅”是国名和人名。

例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其中的“永元”“孝廉”是年号和科举名。

2.解释。即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例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例4.“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其中的“能”“廷”“面”“从”分别组成“能够”“朝廷”“当面”“顺从”。

3.更换。即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例5.“食毕,复随旅进道”()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例6.“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例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例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官员”。

例9.“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死”。

4.增补。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例10.“(原)于是遂就书。”(2003年北京卷)增补主语。

例1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20)增补宾语。

例12.“径将我入(于)青云间。”(19)增补介词。

例1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增补谓语。

例14.“尽降齐城。”()其中的“降”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齐国的城镇全部投降”。

5.删除。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15“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2003年北京卷)

例16.“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

例1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上述三例中的加点字删去不译。

例1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19.“噫吁戏,危乎高哉!”

上述两句加点字只翻译一个词。

6.调整。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例20.“其李将军之谓也?”(年)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

例21“灌脂束苇于尾。”(年)译为“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状语后置。

例2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定语后置。

7.凝缩。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

例2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翻译练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

2.然羽非有尺寸之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候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史记》)

3.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说苑》)

参考答案:

1.橘树生长在淮南就结橘子,生长在淮北就结出枳子,他们的叶子只是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然而项羽没有一点封地可以凭借,却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国诸侯的大军,灭亡了秦朝,分裂天下,分封王侯,政令由他自己发布,自号为霸王。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11

1. 主旨题

主旨题所提问题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标题、作者的态度、目的等。我们首先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找到:

(1) 段首,演绎型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起始部分;

(2) 段末,归纳型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结尾部分;

(3) 段的中心部分;

(4) 有的主题句通过某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提出来,它可能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仅是一个词语,还可能是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的。

主旨句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

(2)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细节题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除了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外,还必须弄清楚文中的一些重要细节或事实,如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原因、结果、文字结构等。

细节题的提问形式常见的有: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 / where / what / who / how / why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

3. 指代题

当遇到要测试的生词时,要通过上下文猜测。注意与这个词紧密相连的前后几个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后面有同位语、破折号或括号时。其次,利用构词法来进行猜测,这些词的构成一般都有一定规律,掌握一些常见的规律,对猜测生词大有帮助。指代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No one can live a completely isolated life” means in this passage.

(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raised” mean in News 2?

4. 推理题

推理题的答案往往在文章的字面上不会出现,必须依据已有信息来进行推理,不能脱离原文去主观臆断。推理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We can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that ...

(2)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assage that ...

(3)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ctors’ words?

二、掌握各种阅读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技巧。

1. 略读(Skimming)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以获取全文大意,对全文总的印象以及作者的观点。略读时,只需要读一些选择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读如斜体词、划线词,文章的标题或副标题、释义等,无须读每个句子。

2. 浏览(Scanning)

浏览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我们通常采用浏览的方式以求迅速找出某一具体的信息,如时间、日期、号码、人名、事件等。

3. 细读(Intensive reading)

细读的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细节。为透彻领会文章的主旨,必须弄清有助于发展或论证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它们可能证明一个论点,表明各种观点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举例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理解文章主旨。

4. 评读(Critical reading)

评读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观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估。它实际上也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当然,阅读技巧远不止这几种。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应根据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技巧,以达到既准确又迅速的目的。

三、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轻松应对中考呢?

1. 大量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

大量阅读可以使学过的语言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在阅读量小的情况下,所学语言知识就理解不深,掌握不好,且边学边忘,学习效率很低。

2. 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口

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多少与其语言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D.A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传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生词,要尽量利用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关系,猜测词义。

3. 巩固并加深语法知识

初中学生要熟练掌握《大纲》中的语法结构表,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所选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平时要多读这类文章,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考试时遇到类似的文章,就会感到比较容易。

总之,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轻松应对中考。

上一篇:愤怒的批评作文下一篇:商业园区物业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