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2篇)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

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即河里本来有3只螃蟹,又游来了2只。学生自然会想到现在有几只的问题,并用加法计算。第二题应用了集合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是把两盘苹果合起来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比较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对这题已基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2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数学素材

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运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例如:刘老师教完6、7认识时中间插入了让学生用“6或7”说一句话, “一星期有7天”“我家有6个人”“我有6个圆片”等内容, 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从数学现实出发,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 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 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 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相背离的。例如:刘老师讲到本课的重难点第几和几个时, 课本安排了金鱼图, 通过看数来理解第6或7和6个或7个。学生难以区别和理解。刘老师采用学生横竖排座位游戏找出第6或7和6个或7个, 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既区别和理解了第几个和几个, 又改变了学生看图做题这种枯燥的学习形式,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从心理特点出发, 精心创设认知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发现关系, 寻找规律。只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如刘老师出示课件“直尺图”时, 问:“你从直尺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学生有了自主权, 立即各抒己见, 有的说“一共有8个数”, 有的说“6的前面是5, 后面是7”, 有的说“和6相邻的是5和7”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直观而深刻地掌握了自然数增加过程, 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既直观又节约时间, 培养了学生数感,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3

《8、7、6加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比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快。

2.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课件出示儿童乐园)

3.师: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谁说对了谁先出发!

师:最后一题,9+7得多少?咱们一块答!(生答。师问: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学会算理

1.激趣导学

(1)儿童乐园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买门票了,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数的。

生2:用接数法。

2.汇报点拨

(1)8加几(教学教材中的例1)

师:9加几的方法咱们已经学过了,那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算法用学具摆一摆,并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动脑筋,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演示,说算法。(出示学生的几种摆法,通过比较,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记下来。题目: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8+5是多少?)

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课文第105页第1题)

师:这些题目都是几加几?怎么算?

生小结。

(2)自主探究7、6加几(教学教材中的例2)

师:同学们刚才都学得不错,下面咱们看看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项目。(课件出示游乐项目及票价)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呢?(学生列算式,教师将板书设计成两组,一边写大数加小数,一边写小数加大数)

师:咱们先看左边的算式,比如:8+4,怎么算?(学生说算法)

师:那这边的其他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桌说一说)指名学生说出7加几、6加几的算法。

(3)算法多样化(教学教材中的例3)

师:请看右边的算式,怎么算?比如:8+9,看哪位同學想到的方法最多?

生1:把8凑十。

生2:把9凑十。

生3:从9+8=17想到8+9=17。

师:解同一道题,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算法,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

三、当堂训练

1.做一做:瞧,车来接我们回家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几句话?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4页,在第一题的第一幅图里圈出10个算式,再进行计算。

2.做“找朋友”游戏。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这为学生的积极活动和有效参与奠定了基础。生动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设计教学时,通过采用创设情境、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口算引入,引起兴趣。

师:咱们比一比谁的反应快,看谁算得快。

2+3 4+1 3+3 ……

师:刚才大家口算又快又准。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课件出示游乐园)

师: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谁说对了谁先出发!(课件出示小车上的算式)

生1:8+2=10 7+3=10 10+1=11(小组内学生依次回答后小车开走)

生2:9+1=10 9+3=12 9+5=14

9+7=16(让学生说说最后一题怎样想的)

计算课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很重要。上课伊始,笔者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通过“比反应快慢”“答对就出发”等环节让学生有一种比一比、试一试的心理,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行动、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证明算理的教学。

师:看看游乐园有哪些好玩的?(课件出示游乐项目及票价)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呢?

师: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交流后回答)

生1:我想玩“木马”和“小汽车”,列式是“5+7”。

生2:我想玩“小汽车”和“小飞机”,列式是“8+7”。

……

师:(将学生列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列了这么多算式,你能算出自己要花多少钱吗?

生1:我花了12元。

生2:我花了15元。

……

师:好,请同桌间说一说,你所列出的算式的答案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师: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生2:相加的两个数一样。

……

师:你们真会观察,都说对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出示7+6=13 6+5=11,请学生说说另外两个式子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将例2、例3进行整合教学,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时同桌间相互讨论,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课设计以游乐园为主线,教学时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方法上有灵活度,结果上有效度,达到了设计科学、训练有度的目的。

新教材实施以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备课时都要预想到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欧孔群)

6和7的解决问题_叶曼贤 篇4

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附属小学 叶曼贤

教学背景: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多更重要。在教学中尽量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游戏,使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第46、47页的内容。学情分析:

(一)共性分析

1、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活泼,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低年级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相对比较弱,对于解决问题还需要以来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相对抽象的逻辑关系。

3、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强,对于问题的完整表述仍需教师引导。

(二)初始能力

1、预备技能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7以内加减法的掌握。

2、目标技能分析: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低年级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情境,喜欢观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尝试、合作、探究的方法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表达为一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和谐局面,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游戏活跃气氛

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块糖(师说出自己一共有几块,分别藏在两只手力,在投影下展示一只手里的数量,让学生猜另一只手里有多少块糖。)

2、谈话:同学们,森林里许多小动物也来凑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

3、请学生描述图画的意思。

4、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今天这些小动物们邀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学习加法应用题

(1)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

(2)启发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选择“求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个问题)

(3)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说图意。“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4)要求一共有几只小兔子,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大括号。(在两部分小兔子下面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理解它们的意思)

提问: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大括号在这里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同时用手势表示)“?”表示什么?(表示多少或几)“}?只”表示什么?(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只,就是说图上一共有几只小白兔?)

2(5)你能边做动作,边说说吗?

(6)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地画兔子,我们用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兔子,你画出来的图画只要人家明白你告诉了什么和求什么就行了。边听音乐边画。

(7)请学生展示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的图意,并说说表示的意思。(学生可能会用圆圈、三角形、数字等来代替小兔子。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兔子?)

(8)学写算式。

引导:左边有4只小兔子,用几来表示?板书:4。右边有2只小兔子,用几来表示呢?板书:2。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子,用什么方法算?板书:4+2=□。

说明: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上单位名称,所以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只”,并用括号括起来。板书:4+2=□(只)。

集体交流:让学生谈谈算式中的4、2、6各表示什么。解答正确吗?

指导学生通过数图中两边的兔子总数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再填写:一共有□只。(9)请同学们打开46页,把小兔子的这道题填完整。

2、教材第46页“做一做”。

(1)仔细观察图,说说有关数学方面的图意。(同桌间互相说说)

(2)集体交流,提问“}?只”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几只企鹅)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图意)

(3)自己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小结:像这样求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3、学习减法应用题。

(1)先出示有7只青蛙的图,让学生数数,再在图下出示大括号和“7只”,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板书:7。然后出示跳进水里2只。剩下的青蛙处出示“?只”。

(2)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说图的意思。(原来有7只青蛙,跳进水里2只,还剩几只?)

(3)引导学生写出算式并计算:7-2=5(只),写完后说说各数表示什么及算式的意思。

(4)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数一数荷叶上青蛙的只数来确定解答是否正确,再填写:还剩□只。

4、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学生先自己看图说图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组织交流,集体订正。(2)师生小结:像这样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练习十第1题)

(1)说一说: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2)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请学生来当小老师)

(3)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十第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出来?(2)尝试探究、独立解答。你能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吗?

(3)汇报交流、归纳方法(谁愿意把你的算式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尝试归纳、整合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那些新的学习方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教学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用来传授课本知识的,知识、能力、情感三条主线并进才能将孩子推向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或者边做动作学生小组合作列算式,这两个过程都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节课主要是巩固前面所学的“6和7的加减法”知识,重点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情境图中会找有用的信息,并会选择相应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只图里有什么?知道“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 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画面,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对这题已基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环节教学,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注重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对于实物的数一数,说一说,计数器,刻度尺上的数字感受以及6、7的读写,学生学习的很快,对于5、6、7的比较大小,在原来5以内的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进行的很顺利。通过“鱼缸”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7和第7的不同,对数的顺序有更深的理解。结合问题,一共有7缸鱼,和第七缸有几条鱼,来体会序数和总数的不同。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的学习,6、7的组成通过实物的摆一摆,分一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可以分成5和1,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完成剩下四组,对于7的组成,通过把7分成6和1,让学生发现7分成1和6,以此规律来完成后四组的探索。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6、7的组成,还不太熟练,课后仍需要加强练习,加深印象。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6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多采用“老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进行, 学生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 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结果。这样长期的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内心体验的教学, 使得一线的教育教学严重地异化, 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悲剧。正如洛克所说的“我们之所以对许多事情感到憎恶, 别无其他原因, 而仅仅在于那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2]在以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特征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 这种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量和追求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学, 越发显得无奈。

一、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提出

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 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等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 由好奇产生疑问, 由疑问产生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此循环往复, 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学习轨道。再者, 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有人认为, 作为一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 对课堂教学情境中每一个学生来说, 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 这源于他们的个体差异, 一个学生所产生的问题相对另外一个学生可能就不是问题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2) 如果一个学生改变了他的先前目标, 那么他由先前目标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3) 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的情境的差异时, 才真正形成问题; (4) 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计划性, 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 组织学生形成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 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次,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 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 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 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 进行一定组合, 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意味着: (1) 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 (2)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操作; (3) 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 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4]。

再次,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是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特征, 确定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的操作 (或运算) 步骤, 在一定指导下完成步骤, 解决问题, 实现目标的一整套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5]。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型 (如图1) [6]:

认识化学知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 (如图2) :

二、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

基于问题式教学如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独裁的角色为民主、开放的角色。实现师生人格尊严、学术交流上的平等, 打破学生盲目崇拜教师的“从师”心理, 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善于思考, 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 教师只是其中一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

2.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 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指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限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处的水平, 为防止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 比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陈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等。”[7]故不论问题由谁提出, 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 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 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使其保持“形散而神不散”: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 整个所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鼓励与期望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必须打破对学生的成见, 视学生为主动、有思想的人。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 并适当地暗示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之情, 不为他们的困惑所动怒, 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 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2]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 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 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和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看来, 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 从而不断地对学生造成影响。”[8]

4.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 体现开放性

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问题无处不在, 变化无处不在, 化学变化无处不在。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因此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体现其开放性的特征,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兴趣。

5.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反馈性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一般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因素, 然后综合考虑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这当然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一些问题情境预设所必备的物质上的准备工作, 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 他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也毕竟是一种模拟的、预设的, 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的人工情境, 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性和不可预料的情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 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 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 而导致新的问题的生成, 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 及时地形成反馈, 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三、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 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 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每个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 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 我们常常会在传统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 , 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 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 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 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 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 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2.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 形成合作意识

在问题情境中,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 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 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交流, 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也可作为讨论中的一员,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 使他们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鼓不敲不响, 理不辩不明”, 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 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 也会使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 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 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 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思维就会逐渐地由初期的“雾里看花”走向“朗朗乾坤”, 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 通过调节焦距来达到成像的最佳效果。当然, 思维的心理形成过程远比“成像”复杂得多。

4.有利于教学相长,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中包含有诸多矛盾, 但其中教与学是基本矛盾,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 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 往往会由问题派生出问题, 将问题细微化, 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意料, 从而会使教师不断地反思, 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展望

以上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一些分析, 学校在评定一个教师的工作时, 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德、勤、能、绩四方面。但主要看教师的成绩——看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优生率、达线率等, 在评模、晋级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面前, 谁也不愿冒很大的风险去搞什么创新。即使是创新, 也仅仅是怎样能提高学生分数的方法创新, 谁都清楚这是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 但似乎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于是多数教师也是处于一个矛盾的年代: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情境性和开放性与教学时空的高度计划性的矛盾 ;讨论结果的多元性与考试答案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等。

不管怎样, 应试教育的坚冰已经打开, 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 新课程正在逐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将会随着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而有一个令人鼓舞的明天。

摘要:“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要贴近生活实际, 体现开放性, 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它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形成。

关键词: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化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71, 299.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50.

[4]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3.

[5]黄莉敏, 李家清.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J].地理教育, 2006 (3) .

[6]卢启程.基于构建主义的问题管理式教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6) .

[7]Sadhana Puntambekar, Janet L.Kolodner Toward Imple-menting Distributed Scaffolding:Helping Students LearnScience from Design[J].Journal of research inscience teach-ing.2005, 42 (2) :185-217.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7

《认识 6 和 7 》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 6、7 物体;掌握 6、7 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 6、7 ;知道 6、7 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 6、7 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设计本节课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数序数意义这一环节,虽然我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设计时都将出发点设置的过于理想化,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没理解。我想在本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悟 7 个和第 7 的区别。在弄清基数的基础上,再强化序数的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有了层次性,掌握也会更扎实。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 6、7 岁孩子的有效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我设计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学生熟知的动画中的人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愉快、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重视学生在生活认识 6 和 7 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 6 或 7 根 小棒摆出一个漂亮图形,想象生活当中还存在哪些物体可以用 6 和 7 来表示,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但缺少小组交流合作。

从课堂效果看,由于我是本学期刚刚从一名微机教师走入到班主任的行列,对数学课的教学,还在学习和摸索中,首先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适时掌握。对于本课比较大小的习题应设置一些,并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环节设计要合理,内容充实。缺少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在交流中去学习去发现。在书写 6、7 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参与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等策略。本节课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区别这一环节,讲解不够详细,显得过于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习,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8

6、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难点:通过图画情境和数学符号来理解题意。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比比看,谁更棒。

1、课件出示(7以内数加法算式)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今天,小兔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大家愿意吗?那我们赶快行动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小图遇了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图)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朋友接着看,这里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初步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①出示“︸”和“?”。(说明:“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边的兔子合起来,下面加一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

②同桌探讨新符号的名字、意义。

③学生汇报研究符号的情况。(指名回答)

④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边4只和右边2只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来说说,边说边做动作。

⑤指名说图意 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边说边做动作)。

3、列式解决问题(板书:怎样解答)

①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指名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6(只)

②因为是要把两边的小兔合起来(教师做手势),所以用加法来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说说)

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检查的?(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④左边有4只就写4,右边有2只羊就写2,再来看得数是不是6只,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是小马虎了。好,让我们一起来口答(师板书:一共有6只)。

⑤小结: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回忆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出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并进行检查,最后别忘了口答。)

三、课堂闯关。(课件出示)

1、独立完成例题。(师生集体订正)

2、第46页“做一做”

3、练习十的第1题。

4、我来当小老师,指名说一说,师生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2=6(只)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9

2.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印象会更深。

3.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初步感知,到操作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4页。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8、7、6加几教学反思 篇10

2、“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课标》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动脑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求、体验、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师强调出最基本的计算方法的同时仍然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注意在通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同时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思想,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习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习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习。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平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2

活动目标:

1.复习6、7的分解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6、7的加法运算。

2.学习6、7的加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大的)

2.学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互动。如:教师先拿出3本书,问幼儿有几本书?又拿出4本书,问幼儿总共几本?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拿出教具购物券、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请幼儿拿出相应的学具。

3.教师让幼儿认识购物券上的价格,先看看每个商品的价格,然后问幼儿:“6元购物券能买到哪两样东西?”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一人拿6元分别买到了什么?另一人拿着物品,然后进行创设购物。最后让每组幼儿回答自己用6元钱分别买到了什么,教师总结。

4.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用7元钱的购物券买东西,游戏规则同上。

5.听辨反应: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次数来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幼儿摆上加号和等号,请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得数。依次请幼儿轮流来游戏。

6.幼儿完成《课堂活动册》“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先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列算式,并进行加法运算。

活动延伸:

在班内的区域《阳光超市》,利用学具购物券和标价商品,教师让幼儿想想,7元购物券可以买3样或4样商品,可以买哪些,有几种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加强指导与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上一篇:2019大型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心得下一篇:桂花的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