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演讲稿
国务院于2001年4月26日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关于法律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生法律演讲稿范文篇一: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是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今天,我国现行宪法正式通过并颁布实施,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修订,自2001年起,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第十一届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国家宪法日。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而且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的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利属于人民,权利服从宪法。公职人员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该怎样看待宪法等其他法律,我们应该怎么做麽?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
首先是知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作为祖国壮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法法制思维,才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是不该做,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一清二楚。
第二是守法。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法律,我们就应该明白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我们的权利,而不是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成为我的笑料,因此我们应该遵守她。其实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违法,要么守法。违法就意味着你愚昧无知,你没有社会责任感,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给你的家庭,给整个社会甚至给全国全球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你为了一己私利,不仅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如果没有宪法来规范,那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社会,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吗。当然你也有另外一种选择—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其实在你守法的过程中慢慢就养成了法制思维,你心中装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的亲朋好友,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自然就形成了,社会自由了、平等了、公正了、法制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会远吗?
第三是用法。当你的权利受到严重侵害时,要毫不犹豫的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第四是相信人间美好。社会风气日下,但有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有我们国家领导人的伟大领导,公平正义一定会挥手金钱的诱惑。法律面前,不管财富如何,不管地位如何,人民最终一定能够人人平平等。
了相应的规定;在对待残疾人的关爱行为方面,《残疾人保护条例》也作了具体规定;在学生上网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作了明确规定。一句话,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定其他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必须了解遵守《宪法》的各项规定。
总之,各项法律都是为着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制定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纪守法,那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同时,我们要知道:法是规范我们言行的基本准绳,它给我们指明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做,我们只有严格守法,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朋友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那么,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应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大学生法律演讲稿范文篇二:
同学们,上午好!
伴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开启新的征程,上周我校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础的有效途径。
从32年前的现行宪法通过日,到13年前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再到今年的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法治的执着追求,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
由于时间关系,在此我简要地与同学们了解了解我国国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因此,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国家及其民族精神的象征。人们在举行各种活动时,常常举行升旗仪式,以表示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我个人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让宪法精神植根心底,化作每个公民尊法守法的自觉行动,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号”列车,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轨道驶向更加美好明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大学生法律演讲稿范文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日,去年12月4日更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十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今年12月4日期间,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系列活动。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国家的《决定》还指出,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设立“国家宪法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为什么要全民学法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法律就是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矩。是的,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要遵守基本的规矩,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着我们行为,如升国旗时,《国旗法》对我们的行为要求就有约束;在上课、学习方面,《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对我们有所要求;在回家过马路时,《道路交通法》就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在扔废品和纸屑时,《环境保护法》、《爱国卫生条例》、《小学生守则》等也都作
1、法律援助的涵义
法律援助是指:“对收入不足一定数额的人发生诉讼案件后给予的法律上的帮助。”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法律援助(legal aid),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对于社会中的特定群体,由于其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或可能面临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又因其无力支付相关法律服务费用时所实施的一种减、免费的援助行为。
2、法律援助在我国的现状
(1)成绩和发展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是较为迅速的根据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1年,法律援助机构由1235个增加到3672个,工作人员人数由3920人增加到14150人,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法律援助在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增加;而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方面,我国法律援助更是有着突出的成绩。同样从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可以知晓,法律援助案件批准总数从1999年的117545件已增至2011年的844624件,受援人数也从1999年的190545人增至2011年的946690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法律援助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和解决需援人员方面,起着切实有效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法律援助的蓬勃发展,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法律援助中心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组织的建立,为我国法律援助提供了高知识层次服务平台,同时也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拓宽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渠道,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法律援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不足与缺陷
第一,立法滞后。目前我国所涉及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主要为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司法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的意见》,这些仅有的条例和意见,对于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立法上的欠缺,对于弱势群体保护是很不利的。
第二,人力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有6500万,共8500万。如果按照贫困人口中1%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则每年有85万件法律援助案件,加上涉及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案件,残疾人案件和65岁以上老年人案件,每年大约有387万件法律援助案件等待办理。而我国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人数总和难以负荷如此庞大的受援群体,往往造成无力和无奈的援救窘境。
第三,经费拮据。我国目前法律援助经费主源来源于财政拨款,每个案件平均给法援人员500元,相当于差旅基本费用,但是这是根本无法满足复杂案件办理成本的,这将容易造成法援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负担法援经费,确实杯水车薪,应当推动全社会力量成立由社会捐赠的法援专项经费,以解决法律援助的生存和质量问题。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特征
武汉大学自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以来,累计接待法律咨询3万余人次,电话咨询3万余次,回复函件2万余件,代理诉论案件已经达到1500多起,绝大部分以胜诉而告终,此外,其还经常性的组织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等活动,均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而在其后,全国很多高校纷纷也建立起法律援助组织,均取得了不同层面的积极效果。可见,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相对于其他的非政府组织而言,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使用自律性强
高校法律援助的资金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及社会捐助,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与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占主要方面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资金运转更加透明。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账目都由专门老师负责管理,做到每一笔出资都明晰化,这样做一方面净化了校园的物质风气,另一方面,端正了学生使用资金的目的和态度,为社会权抗起一种标杆作用。第二,资金使用更加节约。.由大学生来负责法援案件,可以省掉多余的社会代理成本,使法援所彰显的扶危济贫,社会公益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社会点亮一盏希望之灯。第三,法律援助资金主要由大学生向社会宣传和实际工作成绩取得,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积极处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历练了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2、专业突出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主要来自法律院系的教授、专家和学生,因而较之其他援助机构拥有更多智力支持。在面对具体的受援案件时,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会诊、研讨、模拟、磋商等活动,提高了受援案件胜诉的机率,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专业的场所。
3、积极主动性大
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律师是法律援助的主力军,但是面临着市场化有偿服务的趋势,许多律师在面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时候消极了事,不负责任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在校大学生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其面对的法律案件。在专职教师或律师的适当引导下,尽管在司法经验上尚存不足,但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是仍能较为出色的完成案件的。
三、法律援助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崇高理念的塑造
走入社会参与到纠纷中去,就可以了解社会最真实的一面,知晓民间疾苦,从而不断培养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和奋斗目标的状态,让自己能更加迅速的进入社会承担者的角色。这一社会历练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极为需要且意义深远的。
2、法学技能的应用
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写法律文书等,把所学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对现实案件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承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运用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法律援助充当着大学生法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将有利于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提高到实践运用的高度。
3、社会正义的体现
法律援助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帮助,通过调节社会资源的不均衡使用,使处于资源利用不利的一方能够通过法律援助,实现维护自己权利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肩负了栋梁之才的压力和国家复兴的希望,更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文化和道德良知。
四、结语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有力补充和生力军,而且为高校大提供了运用知识、检验所学的平台,更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的最佳途径。
摘要:民间法律援助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高校大学生正是其中一个高质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团体,它为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提议建立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它的成立不仅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法律实践的平台,而且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提供一条有力的渠道。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素质,社会正义
参考文献
[1]孙宇飞.和谐发展背景下的法律援助体系建设[J].法苑,2011(4).
[2]陈捷,肖伟.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08(3).
[3]宋士春,孙凤英,费弘霞.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法律援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
[4]樊崇义.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服务及其质量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法律信仰;反思;还法律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14-02
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律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要遵守法律,更要把法律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动守法为主动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纵观人类发展史,越是民主和秩序化的社会,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人们之所以追求法律至上,不仅因为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证自身的权利,且实现对政府权利的控制。因此,要使国民具有一定的法律信仰,必须从教育人手,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人手。
一、对当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反思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究竟如何呢?“硫酸伤熊”案的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坦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但我们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话中,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的启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已迫在眉睫。
我们不妨对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一下反思。
首先,学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无自身独立的地位,即把法制教育视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事实上就是按照德育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虽然均属于社会价值的范畴,但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讲,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德育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心灵,法制教育则重在规范人的行为。因此,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入手,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而不能有所偏废。
其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基本上都要强行划一地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者犹如蜻蜓点水,为了赶进度,只能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的罗列和堆积,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者更是苦不堪言。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是通过学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而必须还法律于生活。
二、还法律于生活的现实意义
首先,法律源于生活。有不少人认为法律是枯燥的,一些未接触过法律的人,甚至对法律敬而远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的一些教师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他们眼里,法律似乎仅仅是纯粹规则的体系,仅仅是逻辑脉络中抽象概念的演绎,法律毫无生机,抽象枯燥与之相伴,法律与生活毫不相干。其实,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陪伴我们从摇篮走向坟墓。在一般人眼里,法律是具体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更多的只是遵循。但是,作为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则必须让学生懂得:法律文明是迄今为止文明探索过程中最辉煌的成果,是最完善、最高层次理性体系的反映,是理性与人性之美的结合。正是法律蕴含的社会协作精神才使我们能够生活在竞争而有序的环境中。我们对待法律应当有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有了这种温情与敬意,方能舒缓我们对法律枯燥的理解。法律虽然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但是至始至终都具有一种超越一切人意志和理性的最高价值,并不断塑造我们人类自身的品质。比如学习法律史后,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社会规则的不同塑就了不同风格的法律文化,由此人类文明才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发展轨迹。法律不过是将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形成足够影响的生活规则翻译成法律语言。法律发展的趋势就是延承社会习俗,而社会习俗则承载着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福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就是在社会习俗的支配下,通过自我信念的作用,凭借理性推理的力量,为建立便于遵循的具体秩序而不断奋斗。
其次,法律离不开道德。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看到的往往是法律条文彰显的是非观,看不到法律关系所蕴含的道德本性。其实,道德本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客观的世道人心,它决定着法律的内涵和本质。世道人心一旦借助法律理性凝结为法意,则表达为规则,也就是体现为公平、正义、仁爱、诚实、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宽容等基本价值。所以说,这些道德因素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友善真诚,拥有这些品质的人会受到尊重。对这样的人而言,守法是愉快的,而且是必然的;在他们看来,法律的具体条文指向的目标及追求的效果只不过是这些道德因素的影响力。因为法律一开始就是习俗,法律的发展过程就是明确哪些习俗可以上升为法律的过程。法律本身不是自然规律,法律是社会公约性质的,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共同规则。而这些规则来自生活,是为了保证生活的方便与和谐。法律规定的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法律就是人们推理和有意识行为的必然结果。因此,遵循这个结果,了解法律的思路与逻辑,就可以把法律还原于生活,把晦涩枯燥的法条回归于平凡无奇的生活经验。而生活中的绝对规则就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所以,学生不应该排斥或惧怕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对法律技能的掌握,因为法律的发展赋予我们的启示比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都多得多。我们从法律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我们人类曾经的共同生活。法律的每一条规则都不是哪位立法者的创造,而是亿万大众持续地、前赴后继践行的结果。
再次,个人习惯离不开法律的控制。在日益理性的环境中,我们时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远离本能的,而事情的发生又往往源于本能。在大脑支配下的本能往往是随机的,这些本能写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固有的、抹不去的行为标准,并在潜意识的作用下统治着我们。但是,人类漫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则: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常人一般行为和习惯做法,符合习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对一切人都适用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当每个人都以同等的方式行事时才有自由,也就是说,只有习惯性的行为形成时,自由才能最终实现。为求得公正,人们必须按习惯行事,否则社会就有失去自由与平等的危险;要实现平等,就需要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因为其实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什么,但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能够满足别人心中这样的渴望,又怎能苛求自己的心愿得到满足呢?因此,我们每个人心中存在的行为标准仅仅是自己的习惯,个人的习惯必须依靠法律的理性支配方能发挥作用。
大家好!
我是三一班的何林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律在我心中》。
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
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
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清楚了,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他既惩治坏人,也约束自己,他既赋予你权利,也让你肩负责任,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心中
模块1:我的大学 我的青春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掌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自我的变化,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适应大学的文化,从而使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教学重点】:(1)大学生活的特点(2)大学学习的特点(3)大学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考入大学,相信是在座的每位心中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少的感慨。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相信大家也希望大家会有所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带入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一讲,我的大学,我的青春。
内容讲解:
第一节 适应人生的新阶段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讨论】 “什么是大学精神?”你最喜欢的一句校训是什么?
(一)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1、我们先看大家们是怎么说的:
蔡元培:(北大校长)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梅贻琦:(清华校长)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杨叔子:(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会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跨,一个国家没有人文,不打自跨。
金耀基:(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要学4种东西,一是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r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许智宏: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年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所在。
所以,大学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学生,大学的本质是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生的责任中讲到,大学的文化,他说: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物质存在很简单,包括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北京大学:“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一次由4762人参加投票的媒体调查表明,在对“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哪个校训最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名,拿了54%的票。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排第二。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大学的校训。哈佛大学:“truth”(“真理”;有人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都离不开“真理”两字。2005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引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之所以重提这十六字,因为在我们大学,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大学作为后盾,但是大学带给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应该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它的校训就讲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如今我们的媒体经常在说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人在生活中,感恩情怀不可缺少。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感恩,使社会能更和谐,世界更美好。但是,也有些不协调的声音:在很多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to howto l 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deal with the others)。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学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的更是一种大学精神,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学生回答)对就是“厚德、求真、博学、创新”。因此,在大学里面“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
2、应实现的4个“一”
第一个“一”:确立一种信仰——精神支柱,“三观”,看待和领悟人生的杠杆
第二个“一”: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和良好习惯——具备完美的人格?素质; 第三个“一”:掌握以专业为特征的一种专长——满意的工作(事业与职业)
第四个“一”:结交一批良师益友——团队精神
案例一:
在北京国展召开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美国特路普公司的摊位上方醒目地写着: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这个告示令应聘者议论纷纷。(清华和北大代表着中国大学生学力和心智的标高)
美国特路普国际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沁玫说:“应聘者要有自知之明,要在公司里选择好自己的位置,要有角色意识和舞台意识,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公司追求的是综合素质,要的是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他认为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其无限潜力。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更多企事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是名牌,而是良好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以及个人由其良好的个性所能发挥的潜力,即学会做人。
案例二: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微软研究院录用标准是:
一、扎实的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聪明才智,是否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再学习能力;
三、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能够热爱工作并积极地投入工作;
四、是否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是否正直、诚信。微软公司对人才的要求,除去第一点,要求的是一个人做事的能力,但其余四点,都是一个人做人的能力。
“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关系简单点讲就是“才”与“德”的关系。中国有句有名的谚语: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因此,既“学会做事”,也“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从父母身边走出来,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一个人的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构建,然而其核心却无疑是学会思考。
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的一句大实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正因为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非常茫然,所以不少同学在大一感到“彷徨”,正因为已大二了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
“呐喊”,到大三了,却仍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只是看到别的同学都参加了社会实践,自己也就跟着做了,随波逐流,所以感到“伤逝”,大四才明白过来自己才懂得那么一点皮毛,可能是什么也不懂,但已是“朝花夕拾”,却不得不离开校园出去找工作了。我想同学们肯定不想这样渡过自己的大学生涯,那就请“学会思考”吧。尝试每一次让自己的头脑积极冷静地高速运转,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出应对之策;学会选择与舍弃,把握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我们每一人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次运动方向的改变其合力都必须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才能披荆斩棘,在人生路上游刃有余。
具体怎么做:
首先,你需要大量的阅读。一本好书总会蕴含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其次,需要敏锐的眼光与发现的视角。能迅速捕捉到问题的所在是思考的基础,当有了不解和疑惑时,你才能更好地运用大脑去积极应对。
最后,要经常全面总结自己的各种感悟并加以提炼,作为自己的思想储备。此外,平时多跟同学多交流,也有助于提高自己全面、透彻地看问题的能力。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有思想、会思考的大学生。学会思考,用大脑无穷的力量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领域。明确自己的目标,运用自己的大脑,借助思考的风帆为自己的梦想扬帆起航吧!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家进入大学,也生活了一个多月了。伴随着军训的紧张、痛苦和快乐,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在心中衡量着这个新的环境,还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是一门关于思想的课程,而任何人的思想都产生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和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思考。
因此,接下来我们从“大学生活的变化”开始。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新生:5%不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新生入学已经超过一个月,记者从沪上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许多新生因为难以融入大学生活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而根据这些中心以往进行的统计,“不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新生通常要占新生总数的5%以上
案例三:大一新生特写:有人跳楼,有人哭泣
入学一周,嫌饭菜不合口跳楼
不适应大学生活 大一新生报到一周后跳楼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其时,他的父母正特意从家里赶往学校,准备陪读。有老师认为,酿成惨剧的原因之一是这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死者的一名同学回忆说,跳楼前他曾经抱怨“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新入学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介绍,自杀男生是大一新生,2005年9月4日入学,正在参加新生军训。该生是番禺人,还有一个多月就满20周岁。可能是以前很少独立生活,该生入学后感觉不适应,据一名与他同一班级的男生说,跳楼之前男生曾经说过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好像不太适应。
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从老家来到学校,准备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读。出事当天,他母亲看中一套房子,但每月租金要2000多元,她觉得太贵,就没有租。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时,她告诉儿子,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会每天从番禺的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当时儿子十分失望,吃完饭后,儿子说要回宿舍一会。到了晚上7点多钟,就出事了。母亲打着“飞的”送馄饨
亚纲是青岛一所大学的大一新生,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亚纲的母亲李女士出现在校园里,怀里还抱着一个保温瓶。,她接到亚纲的电话,亚纲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很揪心。”头一天晚上她包好了馄饨,早晨煮好了,赶乘头班飞机,从福州飞到青岛。中午11时30分抵达青岛后,李女士又乘坐出租车赶到学校,将热乎乎的馄饨递到儿子的手上 她只是无助地哭泣
上海某高校数学系的小张进大学后,一直觉得学习压力很大,原来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她,忽然感觉以往的学习方式完全没有用了。觉得无助的小张有空就往家里跑,还哭哭啼啼了好几次。不想军训就装病?
北京石景山的北京物资学院西校区10多名大一新生相继出现腹泻症状,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治疗。老师却怀疑有腹泻学生是想逃避军训回家过中秋 “生活不适应”,考试不合格――退学!
2005年9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分3次在校园网公布红头文件,对45名学生予以退学处理。45名被退学的学生中,超过一半是大一新生。退学原因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学院《学生学习管理条例》的规定。学生们反映,是在自己对大学生活并不适应,还没有了解到学校有关制度的前提下被突然退学的
担心生活不能自理 父母阻止女儿上大学
包头一考生在接到“喜报”后,其父母因担心女儿在外不能照顾好自己,整日以泪洗面,阻止其去上大学,鼓励复读。
会诊:怎一个“不适应”能概括!
低年级和农村学生群体心理相对“弱势”
调查: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交际敏感、抑郁;从年级分布看,大二为心理问题高发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来自乡村的学生高于城市学生。而男女生之间,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不大。此外,有心理问题学生比例增多,与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普遍就业压力增大有关。因而要加强对低年级和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关注 离家初“自理”,会解题不会照顾自己 校医:不少男生在军训结束一回到寝室就急着冲冷水澡,晚上连毛毯也不盖;一些女生为保持身材,每餐吃的米饭不足一两;还有不少新生明知次日清晨6点要起床集合,晚上仍聊天到深夜„„医生称,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的照顾后,各方面的能力均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大一新生刚刚告别高中生活、离开父母,进入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短期内会产生“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以及贫困生的“自卑心理”等 与人交往和独立学习的“初体验”
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老师:新生们产生心理问题,多数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陈老师说,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学习不适应而产生,以前学习都有老师监督,每天看起来都很忙碌、充实,进了象牙塔后,忽然没有任何人督促,也没有高考压力,学习都要靠自身钻研,许多大学生反而不适应了。另外,人际关系也是困扰新生的主要诱因,一些城市里学生比较自我,不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同学之间关系不佳,自己内心也很苦闷;农村来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压力与耐受力的博弈
院长:这些患者除了部分具有遗传、个性等自身诱因之外,社会的心理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诱因
精神病高发年龄之所以集中在20岁至30岁,其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结婚、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们参与社会、“暴露”给社会的机会最多,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最大;再加上他们原本经历的事情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中发生了不顺利、不理想的事情,就可能引起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精神创伤、精神障碍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自我调整、投医问诊、家长辅助“三效结合”攻略
要学会自我调整与求助
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也提醒新生,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融入大学生活,许多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求助咨询中心 学校干预:建立学生心理手册
我国的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有自杀倾向,自杀成功的概率是十万之二十二点三至十万分之二十二点八。青年学生是重中之重,学校不妨主动建立学生心理手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性格特征,一发现他们有思想波动的苗头,提前实行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 请来洋专家,“疗效”好? 即日起,中国红十字会特邀的六位外籍专家将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和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报告。报告采取专家、老师和学生共同座谈的方式,解答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从家长做起?
老师说:“现在很多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很差,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应该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相关阅读:
上海百万专款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市教委发布了“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意见透露说,上海将对现有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区域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危机干预中心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率。
观点:成功欲望造成压力?
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感觉压力不大的占3.7%,觉得完全没有压力的只有0.3%。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群体比其他群体压力更大。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分析,中国青年面临的压力及压力产生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存在紧张与焦躁的迹象。与世界各国相比,在中国,成功的压力更大。
专家认为,这个时代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有家庭问题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因此他们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指望他们能够获得成功。
案例四:马加爵,药家鑫案例
案例五:什么破学校!一大学新生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就哭闹着要求退学!
“说不来,偏劝我来,你看大门这么破,心都凉了,还上什么大学!我要回去复读!”9日是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新生报到的日子,当天上午不到9点,在学校老校区的迎新广场上,一位女生对着旁边的一位中年男人哭着嚷道,身边还有两位迎新志愿者,看上去手足无措。
中年男人姓汪,正在哭闹的姑娘是他的女儿,来自安徽。“我丫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次没考好,一直想复读,可是家里劝她还是继续上吧,到了大学可以再考研嘛,就因为这个,心情一直没理顺,总带着情绪。”汪先生告诉记者。已经准备报到办手续了,任性的丫头突然嚷着要回家,谁劝都不听。
不一会儿,得知情况的辅导员吴晓玲赶了过来。“你满18岁了吧?成人了吧?你这样冲动,草率决定,你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吗?你有没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
见她不再嚷着回家,吴晓玲的语气也和蔼了不少。“一个假期没做好的决定,今天这一会儿就非要做,这么冲动,肯定会后悔的,不如我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现状,考虑清楚了,再决定也不迟啊。”经验丰富的吴晓玲开始耐心地替这位新同学分析专业、现在的大学以及复读等种种问题,为她自己做决定提供参考意见。“好吧,那就先报到,在新环境试试吧。”经过辅导员和众师哥师姐的一番耐心劝导,倔强的新同学终于同意报到入学。
现在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疼,有爷爷奶奶爱的,根本就不懂得考虑别人。我们说这个同学就欠骂,是吧?我们上大学主要学的是知识,是为人处世,是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上大学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吧。我们进入大学就更应该学会做人,做事。这是一个还没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说明现在的学生在没有进入大学期间,心理就严重的有问题。
通过上面的案例,现在在的大学生有杀人的,也有自杀的,心理问题相当的严重,价值观也是相当的扭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他们在中学的时候都是好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反而成为杀人犯,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我想问大家,大学为什么会使这些学生走上犯罪之路,大学和中学相比,有哪些不同,大学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讨论】 “大学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及感受 ?”
正是因为存在如此多的变化,因此产生了非常多的新生的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家庭为依托——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和自理性
中学阶段,大多是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衣食起居等生活琐事基本由父母处理。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依赖性。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背后的含义:即心理上的成长,是以管理好自己的日常事务作为开端的。
在大学里,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独立自主的生活开始了。即“通过扫一屋,为将来的扫天下作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辅导员老师一再强调要注意宿舍内务的重要性的原因)
许多人在中学时代强烈希望自己能过上独立的生活,但真的过上了,又会发现所要面对的问题之多、困难之大是始料不及的。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这种生活,应对自如,而有些自理能力差的同学,则可能生活得一塌糊涂。感到恋家、孤独、烦燥、无所适从,影响工作、学习和身体。
同时,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攀比的情况,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案例六:据《北京晚报》报道,时下,不少大一新生已开始为大学生活添置“装备”,各种数码产品不可缺少。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女孩开口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苹果三件套”,且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的支出让母亲觉得吃不消。女孩说:“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的大学生的物质观。我们说大一新生,添置些手机、笔记本电脑之类的东西,大体也是生活和学习的必需。“苹果”的产品当然时尚好用,可凡事都要量入为出,2万元怕是一些人几个月的收入了,一些孩子对父母下手未免也太狠了点儿。更何况,数码产品可选择的品牌很多,这种一味追求时尚的毛病,家长们断不能纵容。因此有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就出现了自卑感。在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比的不是谁吃得好、穿得好,我们比的是学习,是以后取得的成就,是对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吧。
因此,集体生活与独立生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大学确实是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自主、自立的机会,然而自由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是痛苦的。
抽样调查表明:25%的大学新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8%的新生入学2个月左右感到严重不适。并且会因为这个严重适产生过激行为。案例
一、案例二就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案例三中的学生跳楼的原因是“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就是:“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不会洗,晚上同学太吵睡不着,想家,没有朋友,不太适应”。
就是这样的“痛苦”(加了引号),让一个大学生选择了自由落体。
如果一定要从“这名大学生的生命和他家人的痛苦”中寻找一些意义,这个意义是什么?——再一次引起大家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的关注
有心理学者这样分析:十八九岁的年龄阶段,个体自我意识有一个逐步增强过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上容易产生挫折感,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同时,处于陌生环境的新大学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导致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极端的行为必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仅仅是恋家、孤独、烦燥、无所适从而已。
我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只专属于你个人的问题。今天看到大家都好好地坐在课室里,至少说明大家已经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了最痛苦的自杀期,心理素质还不错。当然,如果你还沉浸在个人的不适之中,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七:我们大家刚来学校报名缴费的时候,很多都不要家长进去的吧,这是现在很多学校新展开的一个新的措施——拉响警戒线。
全国高校陆续开学,今年许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定了一项规定:独立报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校内拉起警戒线,让家长“远观”;天津大学为家长们准备了帐篷;上海大学不再在火车站设校车„„不少人赞同这些做法,也有人质疑:高校究竟是想培养学生独立还是为了省心省力?
9月1日,同济大学新生报到,校内一条警戒线把家长挡在远处,个别家长试图“越线”,被保安劝回。一位来自安徽的郭姓家长对记者说:“反正也没事,待在远处看看也好。”清华大学今年也首设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目送孩子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
“新生独立报到”成了全国众多高校新学期的第一条规定。复旦大学2012级新生龚莲娜报到前一天由父母“护送”到上海,一起打扫宿舍、逛校园。但登记入学时,龚莲娜便独自前往。“学校辅导员之前给我们发了邮件,鼓励我们独自报到。”
【讨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适应大学生活,我们最怎么做? 所以我们要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首先要:(1)确立独立意识
换言之,就是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要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2)观察+求教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学着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学着自己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多多观察,多多虚心求教,老师、师兄、师姐、同学都是我们求教的对象。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案例八: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明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 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3)实践+积累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意思就是说,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如:我们知道的比尔盖茨在哈弗大学辍学搞微软研究,马云不当教师搞了阿里巴巴,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学比尔盖茨去辍学,比尔盖茨本人在回顾自己20岁创办微软的经历,向香港学生传授创业秘笈:“要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但要擅长,还要充满热情;不但要了解,还要不断测试。”并劝大学生不要学他辍学创业。他说,在步入盛年后才深知教育的重要。并对大学生说“千万不要学我”。所以我们在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的是他们的那种勇于实践的精神。
然,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认识调节法:开朗、乐观(哲学的辩证法:一分为二)
自我暗示法:语言、行为、情境
渲泄法:运动、唱歌等
咨询法:心理咨询室
(讨论)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图书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有很多师兄、师姐在那里学习,大家可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刻苦努力的学习吗?
案例九: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虚无坐席。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
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书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 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在上大学之后,不仅改变的生活环境,同样我们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2、学习特点的变化: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系统学习和独立研究。——大学学习的选择性和自觉性
中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基础教育,以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主,内容上局限于教材,所以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老师往往都给予明确的解释,一般无须中学生进行更多的自学和独立思考。在形式上多是采取小班上课,学习的进度固定,每星期、每天、每节课,甚至业余时间都被学校和老师安排得满满当当,学习环境的确定性很强。
大学就完全不同了。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增加,有确定的专业方向,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环境的弹性也很大。
首先,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都开设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选修课程;
其次,在我们的周课表上,有老师讲授的正课仅占去一部分时间,其余的自修时间,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
第三,大学老师所讲内容信息量大,不局限于书本,还常常涉及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并且许多问题尚无结论,这就要求大学生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还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积极思索;
第四,教师一般都会布置大量课外阅读书目,期末复习没有范围和重点; 第五,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凸显出来,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现代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所以,面对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怎么做:(学生讨论)(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填鸭式”与“放养式”
(1)自主学习:关键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自主判断教师讲授内容,做好笔记。
充分利用图书馆,查阅参考书和有关资料。学会自己去学习。哈佛大学的例子就充分证明了,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全面学习: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首先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
(3)创新学习: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终身学习: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要有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
案例十:“热点反思”——(材料一:汪洋:大学生重读中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功者必备的学习理念:学习是成功的助推器 1.生活就是终身学习2.学习才明白以苦为乐 3.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渠道 4.锥形学习法更有效 5.当一辈子学生 6.永远与好书为伴 7.新问题有待新知识 8.放开才是思维方式 9.不断调整看问题的角度 10.形象思维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11.揭去灵感的面纱 12.知识在于转化
13.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篱笆墙
3、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三缘”熟人社会——生人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超脱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旧模式。血缘:父母、亲戚;
地缘:同学们彼此地域同一,语言、生活习惯相近,交往范围较小,交往频率较高。
人缘:往往是父母的关系网络,因为有父母的关系在,所以办起事比较方便。进入大学,则由熟悉的交往环境变成生人社会的交往。
大学班集体由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个地方,有着不同方言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组成,同学间的交往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入学初期,大多数学生是从中学校园直接走进大学校园,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相互之间能够自然地产生纯朴的“同窗”情谊,形成友好的同学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相互交往和了解的深入,不同的地域出身、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有可能成为继续交往的障碍,而大学生在学习上、课余活动等的激烈竞争中,往往夹杂着利益冲突,例如,学期末奖学金、三好生的评定、推优、学生干部工作竞选等,容易对相互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伤害,有些人因此开始逃避与周围同学的交往。
但是,大学生远离了家人的呵护,独立地生活,许多人际交往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不再可以任性、随意,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必须学会彼此尊重、宽容、忍让,与性格、生活习惯不同的人友好共处,否则必然会感到孤独,感到同学间没有友情,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备受煎熬。
在大学校园里,很多新生都热衷于找老乡,与居住地相同或相近的老乡进行交往成为大学生交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共同的乡音俚语、饮食习惯,很容易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们联系起来,大家一起交流大学生活经验,减轻心理震荡,获得情感共鸣,摆脱暂时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但只热衷于老乡关系,是有失偏颇的交往方式。因为人际交往是复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惟此才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因此,大学生需要与老乡交往,但不能局限于与老乡的交往,否则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封闭,减少与其他人的交流。
案例八:程某,男,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交谈时胆怯,说话哆嗦。看到别人侃侃而谈,自己却不知晓,便陷入沉默,惟恐自己说错话被人耻笑。由于性格内向且自卑,所以特别多疑,十分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认为别人的某些无意举动是对自己的莫大侮辱,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与自卑,致使人际交往不顺。
材料二:一念之间 海阔天空——给妹妹的一封信 【讨论】面对新的人际环境,我们要怎么做?
如:我们加入一些社团,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也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和现在坐在身边的同学打招呼,认识对方,拓宽自己的焦急范围等等,这些都能改善我们的人际交往环境。有的同学属于内向型的,那就要大胆的走出去,认识身边的人。
具体做法:(1)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俗话说“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人不能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形象等进行正面观察,只能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反馈信息。若反馈不正确,容易形成“错误评价”的误区,只有正视自己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调整期望值,恰当表现自己。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应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努力。在恰当表现自我才华之后,会得到他人的肯定,进而发现内在潜能,逐步自信并积极进取,以求获得更大成功。所以要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确表现自己。
(3)从交一个好朋友开始。朋友都是由少渐多的,一个朋友容易更亲密地交往,更坦诚地交流,更真心地互帮互助。所以先从交一个好朋友开始是明智选择。
(4)正视不足,积极补充自己。每个人都有成功与失败,失败体验如同阴影,挥不去赶不走,进而影响情绪。“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自己有足够信心,一样可以征服世界。当然这需要有知识的积累,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看书、读报、听广播、上网„„经过不断积累,知识面自然会拓宽的。
成功者必备的社交理念:社交是成功的基础 l,交际的实质在于提高水平2.“跳槽”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3.尊重他人才是处世的原则 4.谦虚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5.推销自己是成功的基础 6.微笑是成功者的表情
7.记住别人的名字才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8.自爱就应维护别人的自尊 9.重温就是双份礼物 10.以德报怨才能感化他人 11.信守诺言就是真价值 12.成功者皆有外部支持 13.亲和力让人更易亲近14.冷漠是人际交往的屏障 15.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更显才能 16.宽容是一种美德
二、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第一,增强独立生活能力。第二,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第三,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三、尽快确立成长新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良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善于控制和协调情绪,心境良好
3、能较好地适应和改进现实环境
4、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5、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8、能了解并恰当地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生活适应问题
(二)学业问题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四)情绪问题
(五)性与恋爱方面的问题
(六)焦虑问题: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
(七)其他问题
四、保持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大学生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第一,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是合理作息;二是平衡膳食;三是科学用脑; 四是积极休闲;五是适量运动。第二,培养和完善人格。
第三,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第二,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第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咨询观念。
第三节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含义
1、人际交往的含义:亦称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交往双方互为主体,二是交往双方行为互动。
2、人际关系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主要由三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人际交往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经济方面的交往关系,政治思想方面的交往关系,文化娱乐方面的交往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联接的纽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业缘关系。
根据交往的主题情况来划分可以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的相容程度可以分为相容的人际关系和不相容的人际关系。根据交往的形式和媒介可以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根据交往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根据不同性别划分为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
二、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与方法(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真诚原则: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延续和发展的保证。真诚地评价他人、关心他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
3、宽容原则
4、互惠互助原则:互惠互助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
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
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一,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良好的品德修养。第三,良好的心理品质。第四,出色的智力和才能。
3、掌握交往的艺术
第一,语言艺术
第二,非语言艺术: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
第三,学会真诚微笑与赞扬 第四,学会幽默
三、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一,平等意识强
第二,感情色彩浓
第三,富于理想化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1、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第一,认知障碍 第二,情感障碍(1)嫉妒与自卑(2)自负、害羞与孤僻 第三,人格障碍
2、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第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1)肯定对方(2)真诚热情
第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第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2)信任(3)克制(4)自信
课后作业:
1、大学生活有哪些新的不同于中学时期的特点?
2、大学精神是什么,具体我们要怎么做?
山丹县城关小学五年级(2)班 孔祥颖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五年级(2)班的孔祥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就在我们身边》。
古人说:“法槌是惩恶扬善的利器;法律是天下之公器。”《现代汉语词典》上写着:“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强制各种行为的规律的总称。”虽然,这些解释对我来说还太抽象太模糊,但是我却知道法律是公平与正义的代表,法律是无处不在的。它在社会、在学校,它就在我们身边。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记得班里曾做过一次试验。老师问:如果有人欺负你,你怎么办?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回答:打他,跟他拼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那些同学便说:“爸爸妈妈告诉我,人要厉害一些,不能受窝囊气。”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我庆幸,爸爸妈妈从没用这样不正确的思想教育我。我懂得要遵守法纪,要用正当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
常听有的同学这样说: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可是,如果我们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便做损坏公物、打
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久而久之,你就会情不自禁地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根深蒂固,到那时,你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是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会说法律无情。但是,请大家看一看:《消费者权益法》维护我们消费者的权益;《交通法》保障交通畅通;《青少年保护法》为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的大伞。这难道是法律无情吗?
不,法律不是无情的,它是公正、严明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知法、懂法、守法吧!再不要让人们听到因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消息,再不要让人们看到聚众斗殴、打人致伤的血泪故事!……
同学们,就让法律的脉搏在我们的手腕跳动,让法律的血液在我们的心中沸腾,让我们乘着法律的航船在广阔的人生之海上航行!让我们从小就做一个法律忠实的守护者和捍卫者!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从立法数量而言, 我国的法律并不匮乏,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是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究竟是立法漏洞, 还是执法力度不足, 笔者首先从立法角度进行分析。
( 一) 立法理念落后
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法理念的陈旧。我国环境立法过多的受到以往过分注重促进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 尚未站到一定的高度对待环境保护, 虽不断提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但却未实质确立这种理念。
( 二) 部门法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 由于我国的分别立法模式, 各部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相互冲突, 也使得执法部门的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 犹如处于无监管状态。以水资源为例, 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以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4 件, 行政法规18 件, 部门规章55 件,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近700 件。《新水法 》、《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这四部法律都对水环境监管作出了法律规定, 但四部法律分别由水利部门和环保部起草的, 最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 三) 未构建完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再次, 环境污染法律责任并没有构建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这也就意味着公众并未参与环境的法律体系进程。国家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有义务对已受污染受损害的环境进行恢复, 对濒临危害的环境进行保护。公众既是环保的受益群体, 也是破坏环境的主体。公众对环境常识了解甚微, 如果政府能有效引导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 不仅环境管理难度降低、成本减少, 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二、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构架的完善对策
( 一) 树立全新的立法理念
针对我国环境立法方面的问题, 首先, 需要转变陈旧的立法观念,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特别是立法内容的角度, 树立全新的环境法理念, 从治理、防护等角度, 结合环境的特殊性, 明确界定法律关系主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立法内容更加符合我国的当下的环境现状。
( 二) 处理部门法之间的冲突问题
目前, 我国尚未有一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文件, 关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的立法零散存在于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 管理部门划分不清晰, 权责界限不明确, 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 存在着错位、越位、缺位、重叠等一系列行政行为, 最终导致环境保护的效率极其低下, 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数量并不少, 但是能够有效落实的、真正达到立法目的的却微乎其微。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应当整合相关法律法规, 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从国家立法层面来看, 应当建立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 使其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协调。改变各项法律单独立法、单独执法的格局。其次, 针对特定区域, 应当先因地制宜地进行特别立法, 针对整个区域进行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立法, 统筹治理。
( 三) 构建公众立法参与机制
构建公众的立法参与机制, 从民众的视角, 更能清楚地看到我国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 并且能够认清责任的主体。在立法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参考公众的意见, 通过多种形式的提案, 确保相关法律内容的全面。公众的立法参与也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让社会成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总要性, 由政府到学校再到家庭, 落实到每个个人, 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主动学习环保知识, 配合环保工作。
三、结语
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标的上升。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将环境责任问题纳入法律轨道, 笔者仅仅对环境法律体系架构问题进行了肤浅的研究, 我国环境法的结构体系、权利义务关系等都处于起步时期, 法律规范的对象与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的法律工作者要不断探究当下环境法适用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 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该体系的内部结构进行重新架构。
摘要:在当今工业发达的背景下, 工业废水、废物、生活废水等都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法律体系问题也成为当下环境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 本文以环境法律问题为切入点, 重点讨论了立法、执法、司法与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对策, 为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架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法律体系,结构构建,体制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洋.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5, 03 (05) .
[2]黄锡生, 史玉成.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J].当代法学, 2014, 01 (10) .
[3]吕忠梅.理想与现实:中国环境侵权纠纷现状及救济机制构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黄锡生, 史玉成.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当代法学[J].当代法学, 2014, 12 (01) .
【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程度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在核心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深入探讨,提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自身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研究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养成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原先落后、封闭的生活状态变为了一个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我们的视野也不断的开阔,但与此同时,生活状态的改变也带来众多的诱惑。大学生,作为刚接触社会的一类群体,意志力比较薄弱、思想较为不成熟且个人独立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经验及能力也较为缺失,致使不良现象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增势迅猛,甚至违法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子,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案件不仅涉及到他人的财产安全,还有他人的人身安全。这些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给学生本身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我们不能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是因为不懂法而产生的,更多的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社会生活中很多环节都能有法可依。但是当前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却难以充分及完全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法可依,但却不有法必依;二是有法可依,但却不执法必严;三是,有法可依,却不有法必究。法治环节的种种失误使得大学生从原先的对法律充满了信任转而为充满了失望,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校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深入,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从原先一味地培养社会精英向提高现代公民素质转化。公民的素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阵地,但目前高校(除了政法类院校或是专业外)普遍开设的有关法律的基础课程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涉及到有关法律的课程只有一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这门课也仅仅只是修一个学期,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匆忙赶进度,缺乏对知识点的分析,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的主角由学生变为老师,学生参与程度低。
此外,校园缺乏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内部视规章制度为无物,呈现出失衡、乱序的状态,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有害而无利。上述的种种问题,使得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前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它和其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家庭教育的优劣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以父母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贯彻的是家长单项灌输式教育,家长在家庭中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孩子只能绝对听从、绝对服从,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一方式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以及父母的法律素养的程度。
据调查,在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类消极因素中,最直接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的法制观念淡薄,孩子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当今中国的普遍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子女的发展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只是一味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其他素质的综合发展,从而造成子女素质发展的偏差,将法制教育等摆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法律素质的培养理念没有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起来。
三、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根本前提之下,切实全面贯彻实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要求全体人民都依法办事,使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符合法律规定的同时,不折不扣地要求一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保障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能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贯彻“有错必纠”的方针;切实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所有违法者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才能优化社会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培育校园法治环境
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开设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或是讨论的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动其在学习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积极思考,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提高法律知识的接受度。此外,高校还应严格贯彻落实规章制度,不论是学校的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平等地想要规定的权利,同时也要无一例外地各自履行制度所规定的义务。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普通的教工都应毫无例外地切实地做到按照规章进行,从而保障规章制度的公正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氛围。如果执法不公,对待不同的主体,松紧程度不同,那么长此以往,严格受规章制度约束的一方必会产生不满,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这些规章制度必会失去其效力。
(三)培养良好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初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家长要身体力行,增强家庭责任感。只有做到这一点,给孩子一个良好、健全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全面的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路上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此外,父母应该在督促孩子学习成才中意识到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培养法律素养的环境。同时,家长也要在为孩子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关心好孩子的精神是否快乐,关心还是的心理是否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和疏导,避免孩子产生心理扭曲的现象,从而不考虑后果,激进地走上犯罪的道路,触犯法律,身陷囫囵,断送了自己甚至是他人原先美好的前程,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最新鲜的血液,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但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相互联系、影响和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雄厚的资源及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钢.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
[2]吕佳.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前沿,2004,(5).
【大学生法律演讲稿】推荐阅读:
大学生法律援助12-27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10-09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12-17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09-19
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题目01-02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09-28
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题12-19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11-15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06-26
2022法律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