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精选7篇)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数字的变化。

2、能根据数字的形状进行联想,创造出信的绘画形象。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助人为乐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件、数字卡片、图形范作。

难点:绘画工具、泥工工具、纸工工具以及其它学生自选工具。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数字卡片、图形范作。

学具:绘画工具、泥工工具、纸工工具以及其它学生自选工具。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字特征:

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示数字卡片)你们看,他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还可以变魔术呢?

1、采取抽签的形式把数字0-9分成10个小组,每个组选出组长一名,并为本组抽出相应的数字牌。

2、教师先趣味化介绍一个数字:我是9,我有圆圆的大脑袋,扎着一根小辨,你看我美吗?分组讨论该组数字的外形特征。

3、每组介绍该组数字的特征。

二、感受数字变化,激发对变形的兴趣。

1、课件演示,情景渐入

动物王国召开聚会,通过介绍动物出场利用课件演示“2”的变化。

①蛇逐渐游动,变成“2”定格,师问:变成什么?(贴出卡片)→2(引导由形变为数字方式。)

②将定格的“2”逐渐变成鸭子,师问:像什么动物(贴出卡片)2→ ③鸭子头转动,逐渐变成“6”。“6”(引导由数字变形的方式。)

2、通过添画变化体会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件演示长颈鹿隐藏部分,添画成完整动物形象。(引导将“数字形”添画成数字方式。)

三、拓展思维,合作交流,体验各种形式变化的乐趣。

1、小组讨论:讨论:除了用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变化成数字。

2、教师提出建议: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数字的变化,可以画,可以物体组合或动作表现等形式,有一个新方法,就可以得到一只聪明的蓝猫标志。

3、组内自由讨论:确立几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如体态表示,物品表示。)

4、学生尝试表现:教师参与其中交流,共同体会变化的乐趣。

四、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1、数字登台亮相,开展游戏。

2、以填空的方式展示出其它数(按自然数的排列顺序),间隔的展示变化后的数字上台,为空白处的数字进行填空。提供变化后的一个数字,并邀请其它数字进行。

3、找朋友。数字之间自由组合,产生新数。如2和1,组成21。

4、简单计算。师出示制作的加减符号,让学生组成简单算式。

五、拓展思维:展示丰富的数字画和字母画,拓展学生思维。(课件或范作展示)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是教材修订后新增的内容,教材编排了四个环节:①探索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②探索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相加都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③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④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初稿】按照教材编排按部就班

第一次教学时,笔者在教材设计的教学流程上作了一点细微的调整。

1.师生计算比赛,教师口算,学生笔算

师:我们来一场计算比赛怎么样?就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全体小朋友组成一组,老师一个人一组。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我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

……

2.探索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

(1)观察24×11,53×11,62×11乘数的特点;

(2)计算得数,比较一个乘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和得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关系;

(3)指着竖式说说你的发现,并将发现概括成“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4)根据发现完成23×11,64×11,59×11,将规律完善成“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并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5)速算挑战:21×11,52×11,72×11,67×11;

(6)回顾探索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的过程。

3.探索“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

(1)观察22×28,35×35,56×54的乘数的特点,发现a.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b.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揭示这类乘法算式有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2)计算得数,比较两个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思考:积的末两位是怎么得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3)发现规律,并将规律概括成“末两位个乘个;前面数十乘哥”;

(4)根据发现完成15×15,43×47,69×61,特别提醒最后一题计算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并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5)回顾探索“头同尾合十”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规律的过程。

4.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

直接运用规律写出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2)仔细观察这些题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

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

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面一题的得数比上面一题的得数多1

(3)讨论: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你能用刚才的规律来解释一下吗?

(4)为什么不比前面的过程?

(5)你能根据35×35=1225推算出一个得数比它小的算式吗?你能根据56×54推算出一个比它得数大1的算式吗?

5.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并说说有什么收获

【反思】学生缺乏探究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的前提。探究规律的活动一般都是在反复的计算探究中展开。本节课中,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够持久,一开始教师与学生的比赛形式激发了学生一定的探究欲望,但这种欲望在后面反复的计算、验证中渐渐变得模糊,以至于到了后半部分,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往前走,这也导致了后面的探究方向不明,探究活动驻足不前。

【一改】改变出场方式,让探究有兴趣

(1)出示口算

(2)出示:先观察前三题,再填出()里的数。

(3)出示:

师:你能直接口算吗?

生:不能。

刘同学:我能。

请刘同学口算,其他同学列竖式计算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刘同学计算正确。

师:刘同学真的可以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吗?这次我们直接来比赛好不好?刘同学口算,其他同学列竖式计算,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刘同学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否则就算刘同学赢。怎么样?

生:好。

……

三轮比赛的结果都是刘同学赢。

【反思】为了让学生的探究兴趣保持得更持久,生生比赛的形式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了认知冲突的氛围:我不能口算的题目,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却可以轻松口算,而且又快又准确,他有什么秘诀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不知不觉间就被引导到了探究规律的大门前。

从第一组可以直接口算的题目,到第二组通过观察简单的规律再填写得数的题目,再到第三组,一下子找不到计算的规律,就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必须通过竖式计算才能算出得数时,却有一位学生表示:我可以口算。使其他学生对其速算水平产生了无限的崇拜与羡慕之情,想要与他一样成为速算高手的愿望,一下子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并掌握规律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了心理铺垫。

【二改】改变探究过程,让探究有方向

“探究两位数乘11的计算过程”教学片断:

(1)师:你也想成为刘同学那样的口算高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琢磨一下他是怎么巧算的吧。先来观察一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吧。

生:这些题目都是两位数和11相乘的。

师:是不是任何两位数乘两位数刘同学都是可以口算的?

生:不是的。只能口算两位数乘11。

师:你认为两位数乘11的算式里面———

生:藏着规律。

师:看来,应用规律可以把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2)师:那就让我们用眼睛认真观察,再用心仔细比较:两位数乘11的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积的百位就是原来的十位。

生:我发现积的个位就是原来的个位。

生:我发现积的十位是加起来的。

……

师:我们不仅发现了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了,就是“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3)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两位数乘11的算式呢?

生:不一定。

师: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生:可以举例计算验证。

师:请你们每人举两个两位数乘11的算式,先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再列竖式验证。

生:45×11=495。

师:对吗?

生:对。

师:竖式验证出来得数正确吗?

生:正确。

生:57×11=627。

师:对吗?这个好像不符合“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规律啊?

生:这个加起来超过10了。

师:也就是说,“中间一加”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进位。

师:对,满十要怎么办?

生:往百位进一。

师:竖式验证出来得数正确吗?

生:正确。

师:再观察刚才的规律,后面还要加上“满十进一”。

师:有哪个小朋友也是举了这样需要满十进一的例子的吗?你的计算正确吗?

师:有了这个规律是不是就可以快速计算了呢?

……

【反思】“探究规律”课,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无疑,对于“探究规律”的课而言,后者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探究规律的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积累探究规律的经验,经历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理推断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探究活动就如没有舵的船,必然偏离它的航向。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用一句“是不是任何两位数乘两位数刘同学都是可以口算的?”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研究的是两位数乘11的算式,而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的。这样,在之后的自主举例中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方向的探究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探究的效率。

【三改】引领自主探究,让探究有方法

“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过程”教学片断:

(1)师:刚才你们和刘同学进行了一场计算比赛,看得老师也跃跃欲试,我们也来比一比怎么样?老师找一个同学说一个两位数,老师也说一个两位数,老师口算,你们竖式计算,一个小朋友用计算器计算,还是谁先算得又对又快就是谁赢,好吗?

生:我出46。

师:我出44,得数是2024。我算得对吗?

生:对。

生:我出87。

师:我出83,得数是7221。我算得对吗?

生:对。

生:我出37。

师:你们猜猜老师会出什么数?

生:33。

师:你为什么猜33?

生:因为十位是相同的,个位加起来是10。

师:老师和你心有灵犀,我出33,得数是1221。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老师出的数都是有规律的。

师:观察这3个算式,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有的。十位相同,个位加起来是十。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要列竖式计算,老师只要口算,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里面有什么规律?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两位数乘11的计算时是怎样研究规律的?

生:先算出得数。

生:再找出规律。

生:再举例验证。

师:请你们先算出得数,再小组讨论一下发现的规律。

生:积的末尾是两个乘数的个位相乘。

师:简单地说就是“末两位个乘个”。

生:末两位前面的数是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

师:简单地说就是“前面数十乘哥”。

师:他们说的对不对,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怎样验证?

生:继续举例验证。

学生举例,先用规律计算,再列竖式验证。

展示:

生:43×47=2021

师:符合规律吗?

生:符合的。

生:21×29=69

师:他的计算正确吗?

生:不正确。应该是609。

师:这两个哪个才是正确的?怎样知道?

生:可以估算。20×30=600,得数应该接近600。

师:那竖式计算的结果呢?是609吗?

生:是的。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9乘1的得数是一位数,应该在前面添一个0。

师:这个0的作用是什么?

生:占位。

师:从这一题我们可以发现,“末两位个乘个”,如果乘得的积是一位数,怎么办?

生:用“0”占位。

还有别的同学举了个位上是1和9的例子吗?

生:91×99=9009

……

【反思】近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追求“开放”,倡导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代办,具体实施时这个“度”的把握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让放手变成放任,就会导致学生活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适时指引学生运用适当的探究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快速发现规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升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次教学中,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前,先用“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两位数乘11的计算时是怎样研究规律的?”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了“两位数乘11”的探究经验,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点明了具体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发现,符合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且,学生再次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两个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发现积的规律、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归纳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人都能有发现,采用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让学生团结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在后面的反馈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能说出前面的两个发现,有两个小组在深度探究后有了第三个发现: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学生不仅获得了规律,更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

【四改】引导观察比较,让课后有思考

“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教学片断:

(1)你能应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快速计算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现在能说说你的发现了吗?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

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

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面一题的得数比上面一题的得数多1。

师:你能应用规律快速写出得数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你能自己创造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生:34×36=1224,35×35=1225。

师: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

生:4×6=24,5×5=25,25-24=1。

师:为什么不比前面的部分?

生:因为十位都是相同的,所以末两位前面的数肯定是相同的。

(2)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进行计算?

生:(1)(4)(6)是“头同尾合十”的题目可以用规律计算。

生:(3)(7)是两位数乘11的题目可以用规律计算。

师:剩下的②⑤⑧呢?

生:不是今天学习的规律。

师:这些是“尾同头合十”的题目,你们可以在课后运用今天学习的探索规律的方法来探索一下其中隐藏的规律。

【反思】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达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

课尾,依次出示三组“头同尾合十”的算式,让学生再次经历了自主探索并描述规律的过程。教师充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和比较,在明确这类算式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进一步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出示的“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进行计算”的分类题目,不仅让学生再一次明晰了今天学习的两种规律的特征,还给学生留下了课后的思考:“与‘头同尾合十’的外部特征相当类似的‘尾同头合十’的题目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计算规律呢?”

“好课不厌百回磨”,这堂课还可以继续磨下去。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探究“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时,能不能请刘同学当小老师,介绍他发现的规律。数学的魅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还应该包括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的学习也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摘要:“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的“探索规律”的活动。其目标一是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二是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师首先围绕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发现了学生缺乏探究内驱力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磨课过程中,教师围绕“改变出场方式,让探究有兴趣”“改变探究过程,让探究有方向”“引领自主探究,让探究有方法”“引导观察比较,让课后有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拼音教学之快乐变变变 篇3

关键字:拼音教;快乐

G623.21

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拼音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有组织,有层次地将枯燥的教学法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

众所周知,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拼音的质量直接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内容的缺陷,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

一、表象导入,直观感知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情境图示法 :

实验教材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我们要选择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女孩唱歌a a a ,公鸡啼叫 o o o,鹅在水中倒影 e e e。

(二)实物演示法: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记住字形。教学声母f和t时,我拿一把拐杖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拐杖朝下“tt”, 拐杖朝上“f f”。然后在问答中揭示f和t的读音及写法,再通过实物演示来检验发音的方法是否正确。在区分b和p,d和t,g 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倩境导学,激发兴趣 。

(一)利用表演活动.

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内容。 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时,可采用制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儿歌:“j、q、x好朋友,一块出去玩,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帽子问声好”。

(二)编说童话故事。

声调教学中,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 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例如:森林里只有小熊开了家商店,东西非常好卖,这不,小熊今天又该去城里进货了。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大道上,想着商店红火的生意,小熊高兴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会,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为了爬上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门,汽车在坡上吃力地行驶着,小熊嘴里哼的歌也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这道斜坡,低头一看,眼前的路又让小熊吃了一惊: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唉,又是一段难走的路!小熊是乐观的,尽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车上下颠簸着前进,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唱歌,不过此时的歌已变成了“ǎǎǎ”。走完了这段难走的路后,前方又出现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顶,已能看见城里了。小熊高兴得不得了,大声叫着“ààà,进城啦!”汽车飞快地下了坡,小熊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进了很多货物。 同学们在听上述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a”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及四种声调符号。

三、编创游戏,愉快教学

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喜唱好跳,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如教学声母n,教师范读并讲解了发音方法后,指导学生读时,可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教学。学生依次站起来发音。火车可以顺着开,也可以倒着开,此游戏法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活泼有趣,又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摘苹果游戏

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苹果上面写着音节,谁拼出音节,这个苹果就送给他。当时,全班小朋友都跑上来摘。苹果有限,摘到的学生开心,没有摘到的学生叹气。于是,我对摘到苹果的小朋友说:“让我们把苹果给没有摘到的小朋友尝一口,好不好?”这时,学生前后、左右争相递苹果,边传边拼读音节。刚才的沮丧转变为快活,个个脸上洋溢着笑。人人参与,个个有机会,既巩固了音节,也体现了同学间的友情,效果自然也达到了。

(二)问答法。

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d”“b”“q”“b”“m”“m”等形近拼音字母时,可采用以下问答的形式进行。 (1)师:左下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 (2)师:左上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 (3)生:一个门洞是什么?两个门洞是什么? 师: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通过以上一问一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音”和“形”。

(三)打“拼音牌”。

这种牌可以四个人打,也可以两个人打。将“牌”分发到每个参与者手中后,一方先出一张“牌”,口里还要念“我出……(如我出‘b)”,然后该对方出牌,所出的“牌”要能与对方的“牌”相拼,(如出“a”,出牌者还要念“我出a,b—a——ba,尾巴的巴”),拼对了对方的牌就被你贏过来了,最后看谁赢的牌多。在开心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还复习了字母,训练了拼读,学生们玩得可开心了!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4

《数字变变变》教学反思

《数字变变变》教学反思

美术作业是美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将数字的外形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物体。数字是比较抽象的符号,通过故事或者儿歌或者游戏等方法包装,使他变得有趣。教学从一个有趣的数字画开始,老师边说边画:“小明昨天考了个2(分),今天考了个(0),爸爸打了他3巴掌,他撅起小嘴像鸭子”。一个有趣的小鸭子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数字变变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老师拿出铅笔,橡皮,扣子等生活用品,请学生看一看,这些物体像那些数字?这些简单的物体很容易看出来像什么数字,课件出示动态的小动物形象,看看这些形态与哪些数字相近呢?接下来让每一位同学想象3、4、7跟哪些事物相似?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字形状相近的物体,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同学们想象出了很多有趣的画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个别同学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一味临摹别人的作品。还需要老师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挥想象力。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5

游戏导入:

1.引导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把树叶吹落下来,老师把他们请进了我们的教室,让它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让我们来看看吧!”

2.观察树叶出示真实的树叶让幼儿认识法国梧桐树叶,桃树叶,女贞树叶,银杏树叶、香椿树叶等,并说说叶子的样子?(让孩子们认识一些常见树叶,有象征性的,并让两叶子进行比对,注意:一大一小树叶不能比高低。让幼儿仔细的观察并说出叶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它像什么?(幼儿在回答时可让幼儿有秩序的一次起来说)

活动准备:

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粘贴画制作过程。

“小树叶真神奇,形状不同,可以像那么多东西!看看我们把几个树叶拼摆在一起会变成什么?”

1.出示范画(金鱼)粘贴的是什么?是有哪几种树叶粘贴成的?

我们看看还拼成了什么?

出示范画(乌龟)他是用同等大小的叶子拼成的吗?

请幼儿仔细观察并回答。

树叶除了可以拼贴小金鱼和小乌龟,还可以拼成什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积极回答)

2.教师现场做粘贴画一幅“小朋友来看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树叶,我们刚才认识了一下它。”(法国梧桐树叶)“这么漂亮的树叶,老师想用它做一幅画。小朋友们来看看。”引导并示范孩子怎样用剪刀(让孩子知道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胶水、双面胶、彩笔等粘贴添画。和孩子们一起做一幅秋天的图画。(提醒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经除了用剪子修剪树叶的外形,还可以用用手撕出来。让孩子观察树叶画制作步骤,对过程有整体系统的印象。)

活动过程:

制作粘贴画“老师的树叶拼贴画做完了,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副树叶拼贴画?”要求:在拼贴画前,我们先在你的脑中想好拼什么,其次选择你想要的树叶,在纸上先拼好,然后再用胶水粘贴。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抬起你的小板凳找一个位置开始拼贴吧!

在孩子开始进行拼贴画时,在黑板上出示多种不一样的树叶拼贴画,以引导幼儿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时间。

1.幼儿自由选择树叶,初步尝试拼摆。播放轻柔的音乐。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种树叶,你想用树叶粘贴什么呢?”请幼儿自由的选择树叶,构思自己的树叶粘贴画,在画纸上拼摆,调整。

2.请幼儿跟同伴说说自己拼摆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相互启发更好的创意。

3.让幼儿粘贴,制作作品。

请幼儿适当调整或重新组合好的作品,粘贴,添画,美化自己的作品。注意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胶水涂抹在叶子的反面,并涂抹均匀。树叶要轻压,防止碎裂。

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分层指导。

欣赏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一一定在白板上,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欣赏粘贴画作品,获得美感与经验。同时,让完成作品的孩子帮助没有完成作品的孩子们,体现合作精神。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树叶进行拼贴作画,并能适当添画,丰富画面。

2.根据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表现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3.体验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功后的自豪。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反思:

1、对幼儿想象能力的保护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了解

3、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平时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缺乏培养,以及自己不能很好带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几点应加以重视。

美术课《数字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指导幼儿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使幼儿在添画过程中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3、能大胆地创作和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色彩对比。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指导幼儿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使幼儿在添画过程中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3、能大胆地创作和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

2、由圆变成的物体示范画。

3、彩色笔若干、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魔术师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小魔术师,他特别喜欢圆的东西,请小魔术师来说说他喜欢什么圆圆的东西?(我喜欢玩圆圆的皮球,爱照圆圆的镜子,爱吃圆圆的饼干,还会变圆的魔术!)

教师:小魔术师请问什么是变圆的魔术呀?你能变给小朋友看吗?

2、小魔术师表演变圆魔术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红色的苹果是怎样变的呀?(在红色圆上画上绿色的叶子就变成苹果了)你们会变吗?你们会变什么呢?怎么变呢?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变圆魔术了。

教师:小魔术师你还会变什么?小魔术师:我还会变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圆呢。

小魔术师表演(把两个圆变成了小鸡,三个圆变成了小花,四个圆变成了蝴蝶。)小朋友,你能把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的圆变成什么呢?请幼儿自由讨论,告诉身边的好朋友。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任务:我们今天也来学小魔术师变圆的魔术。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找到你所需要的圆,撕去圆后面的双面胶的外面一层,粘在纸上,再把它添画好。我们小朋友把圆变好了,可以互相参观,告诉小朋友,你把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变圆。

(2)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把废纸仍在箩筐里。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鼓励他大胆变圆。

4、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交流。

通过举办“圆形魔术变变变展览”,展示全班幼儿作品,相互欣赏、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导入环节中,我扮演魔术师,以圆形变变变的魔术向幼儿展示范画,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在幼儿自由讨论想象这一环节,我让幼儿先观察魔术师是怎样用一个圆形变出苹果,用两个圆形变出小鸡。再请幼儿自由讨论:如果你是魔术师,你要用一个圆形、两个圆形、三个圆形、四个圆形、许多圆形变出什么呢?给幼儿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学习用语言表达圆形的各种有趣的变化。在幼儿拼贴图形并添画这一环节,要求幼儿先想好要用几个圆形变出什么有趣的图形,并粘贴好,再鼓励幼儿对自己画面上的圆形进行相似联想后添画。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与从不同的想象,拼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我巡回指导,对一些能力弱、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地讲解,对一些领悟能力强、创作好的幼儿及时予以表扬、引导。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环节,主要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教师及时、个别的指导突破难点。最后就是结束环节。本环节主要通过举行“圆形魔术变变变展览”,张贴全班幼儿作品,通过自由的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间的讨论,让幼儿大胆地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还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在本环节中,我肯定了每个幼儿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鼓励每一位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活动的最高目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分享他们

手机变变变 篇7

别看我现在这么神气,其实我过去也曾特让人焦躁。

小时候,我是一封封沉甸甸的信,那时,人们要说什么话,都得写成信,然后通过车拉船载,寄到对方的手上。一封信要送到指定的人手里,少说也要十天八天,再“急”的事也变“不急”了。为此,我没少被人抱怨过。有一次主人给我穿上一件“加急”衣,经过5天马不停蹄地旅行,我终于被送到一个大哥哥手上,可大哥哥一看,“啪”的一声把我重重地摔在桌上,气呼呼地说:“昨天就考完试了,可你今天才到,一切都晚了!”

那天,我流泪了。唉,这样的“蜗牛”时代非改变不可了!

“滴滴滴,滴滴滴……”这是什么声音呢?“是电报。”对,电报就是我的第一次变身。我以电报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速度是提高了,可是价钱也跟着提高了。人们嫌我贵,也不常理会我,我受不了人们的冷落,脑袋一晃,再变!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来了!在那个“电话时代”,谁家请进了我,那可真让人眼馋。可有一天,我独自躺在家里,“叮铃铃……”快来接电话呀!咦,怎么没人?原来主人下地干活去了,真是急死人!如果我能跟在主人身边,那该多好啊!呵呵,有人和我想到一块了,在科研人员的手中,我将身子一缩,变成了手机:小巧玲珑的身子,清秀华美的外貌,真是人见人爱!

你看,在大街小巷,在田间地头,谁的腰间没有我点缀着。这不?李大叔正在院子里干活,突然身边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声,别奇怪,那是电话来了!你看李大叔听得多高兴啊!原来是他在城里工作的儿子打回来的,说要带女朋友回来,叫李大叔做个准备。

有了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联系,可我因此骄傲自满了吗?没有,手机联系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不能看到对方说话的神情,一心想做得十全十美的我对自己还是不满意,于是我使出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魔力,变、变、变!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儿——3G手机!哈哈,用上我,看把你美的!今后我还会变呢,就看你叫我怎么个变法啦!

再见,朋友们……今后见到我的新样儿,可别忘了我的历史哦!

上一篇:可爱的秋天作文450字下一篇:展览,艺术的盛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