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精选8篇)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1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提出的那样,要建立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指出,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的出现,“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构建的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2

一、普通高中学校管理的现状

反思现行的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对照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管理充满惰性。许多学校的管理模式还被禁锢在旧的传统意识之中,习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或分配的任务去完成。学校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灵活反应机制,而表现得无能与低效,与现今的时代步伐极不合拍,不具备迎接新世纪教育挑战的能力,成为管理改革创新的巨大阻力。

二是形式主义泛滥。不少学校刻意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领导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搞活动、应付检查,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三是盛行分数管理。众所周知,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是,在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成为控制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结果见分不见人, 重分不重人, 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新课程的实施谈何保证?教学改革只能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四是学校管理缺乏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可一些学校管理最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斥退了教师的个性。这也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校的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相背离。试想,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权威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教育改革呢?

二、实施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面对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束手无策、任由发展,而应该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谋求改革和发展。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这需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1.提升学校的管理思想。

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思想、新观念, 就是要与旧的或现有的不同、有点标新立异, 应具有现代性、人本性、校本性。这种管理思想从何而来呢?可以理论学习、内化与借鉴;可以总结、提炼成功管理经验, 上升为富有特色的管理思想;也可以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 形成学校管理思想, 乃至学校办学理念。

2. 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管理者应站在时代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确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目前,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巨大需求。那么,学校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呢?学校如何提供优质教育呢?从现实的角度看,优质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内外都存在“择校”的现象,在寻求优质教育上,家长往往会表现出不理智,甚至有点疯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寻找办法和措施予以解决。因此,我们要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和生源的变化,来确立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在管理思想上要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把眼睛盯在当前的升学率和上线率上。

3. 要克服学校管理中的思维定势。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前者说的是一种思维定势,后者要求我们跳出“圈子”来看学校管理改革,努力克服学校管理中思维定势。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跳出圈子,静心反思,认真总结,在“疑无路处”,找到“柳暗花明”,努力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提高管理水平。

4. 要树立“六种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就是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教育服务。二是品牌意识。校长和教师要切实保证学生这一“产品”质量,不断增强学校的品牌效应。三是市场意识。校长和教师眼中要有市场,这包括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其他教育资源市场。四是竞争意识。学校要确立一流目标,参与教育市场竞争。五是规则意识。要遵循各个层次学校约定的竞争规则,认真履行承诺,不能采用非正常手段参与竞争。六是危机意识。要考虑到可能遇到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生存问题,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三、普通高中管理创新的内容及策略

首先是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其实就是要实现“管”和“理”本来面目的回归。“管”重在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手段;“理”重在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是管理的灵魂。强“管”不可缺,柔“理”价更高。“管”“理”并举、刚柔兼济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既全面负责,又授权、分工,做到层层负责,使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保持相对独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要大胆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获酬,优质优酬,多劳多得,打破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建立起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其次是管理过程创新。新课程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和协调,本质就是发现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过程创新必须坚持“三先”原则: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调查、了解、研究每一个教师,知其需、明其欲。并在了解个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第二要充分相信每一位教师。要相信他们的进取之心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校长要以多种方式激励教师,且要做到“颂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另外,管理者要积极创造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始终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要使每一位职工清醒地认识到,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发展关乎群体的利益和前途。

最后是方法创新。新课程、新形势期待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方式应从一元到多元,从直接到间接,从控制到服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重心应由关心客观的事到关心主观的人,由关心卷面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由关注教学结果到关注教学方式;校长在工作方式上要努力实现学者、研究者、实践者的角色转变,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学者型校长的新形象;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定不移地抓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做与时俱进的研究者;更要抓校本教研、师资培训,参与课程开发,做真抓实干的实践者,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社会需求不断地在变化,学校管理如果不能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对策,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学校就没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努力创新学校管理,积极引入和强化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3

关键词:性教育;课程资源;实践

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开始在高中尝试进行性教育课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30多年过去了,中学性教育课程仍没有得到普及,相反,性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没有课程资源支持的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所以性教育课程受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性教育课程资源的缺失。然而只有剖析出性教育课程资源缺失的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性教育课程资源,真正为中学健康教育提供帮助。

性教育课程涉及的资源包括来自教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会等所有来源。与日益开放的性文化相比,大多数人的性观念相对封闭。从学校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面对青少年性意识的产生,男女同学间个别交往的频繁以及“早恋”的出现,许多教师视之为“不可思议”,不能接受。他们动辄点名批评,随意请家长,甚至施禁令,却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从家庭教育方面看,有的家长仍持有封建传统的性观念,“谈性色变”,视性为丑陋、肮脏的东西,不可言谈,不敢正常地、自然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问到性问题时,总是躲躲闪闪。有些家长不了解青春期孩子们性心理的变化,对于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不理解,将孩子们的有关性知识方面的动态,一律看成“不正当”,于是偷看孩子信件者有之,训斥打骂者有之,跟踪盯梢者有之。结果不但不能科学地对孩子们的性心理给予引导,反而加剧逆反心理,甚至造成“物极必反”,使正常的异性交往变为“早恋”,有的甚至走得更远。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中学生许多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在互联网中,教师、家长没讲的性知识,青少年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到。关于性一类的话题,诸如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疑惑,性心理的冲突和烦恼,爱的渴望与情感满足,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去沟通、去讨论、去咨询。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信息传播与沟通工具,无疑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有着积极作用。但网络中传播的性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与管理,带给青少年的毒害也是非常严重的。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怀仁中学,关于性教育的重视程度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慢慢强化起来,其目的是为争创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唯一一个“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和“无锡市青春期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学校管理层作出重要的指示,积极营造学校环境,单独设立性健康教育咨询室,购买了一批与青春期性教育有关的图书。并结合学生生涯发展,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兼具儿童和成年人的某些特点,但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而是经历着人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都走向全面成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希望了解性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因为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陷于迷惑、焦虑或冲动之中。青春期性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一时期所必需的。

要实现高中性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切实加强高中性教育中的课程管理。从宏观角度看,学校管理层对高中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对性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鉴于性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是需要国家对该课程的标准实行宏观管理,调动地方和学校对高中性教育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照顾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当地和各自高中的性教育资源。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学校性教育课程也不例外,主要实现包括两层基本含义:①国家性教育课程和地方性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②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把显性的性教育课程与隐性的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实现高中性教育的目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教育资源,搞好性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并把对性教育工作的管理情况作为评价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校长工作成绩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明确性教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从性教育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把性教育显性课程与经验课程(指结合实际生活的、活的课程形态)结合起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性教育课程体系。高中性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第一,性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道德等某一方面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适应身心发展的性知识,学会与异性体面地交往,打破传统的高中教育基于精英主义的唯升学取向,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计性教育课程的实现形式,改善学生对性知识与异性交往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确立学生在性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以避免使学生成为性知识容器的现象。

三、合理选择和组织性教育教材

高中性教育课程教材选择的内容包括:①性生理方面:主要包括性器官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两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自身出现的第二特征,正确认识月经和遗精,积极预防和治疗性生理疾病,获得自身保健的基本常识。②性心理方面:主要包括对自己身体过分关注问题的教育,早恋危害的教育,白日梦的问题,自我意识,自我发现的迷惘,即性角色同一性的问题,遗精恐惧与初潮焦虑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落后的矛盾问题,异性相吸引,异性交往与社会压力的矛盾问题等的教育。③性伦理道德方面:主要包括人类繁衍的性伦理。社会性教育,性文明的教育,通过母亲节,教育学生对父母哺育自己的艰辛要感恩的教育,正确的男女交往礼仪教育,要尊重妇女,热爱妇女儿童的教育,保护女性的权益,尊重妇女的人权的教育,黄色书刊和影像制品危害的教育。④性法律方面:包括妇女身体和隐私受法律保护、具有不可侵犯性的教育,我国宪法、刑法关于性犯罪的有关处罚,我国对黄色出版物的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教育。⑤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教育。

nlc202309031224

四、积极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班队会、校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性健康教育展览等。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突发问题、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班队会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适合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异性交往方法指导;利用校外计生委、派出所、法院、医院等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知识竞赛拓展学生性健康知识。这些学校教育活动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限制,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综合利用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目前,江苏省怀仁中学作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基地,关于性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还是开发和利用,成效颇为显著。

五、努力营造学校环境育人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事物环境、人际环境等。学校环境从某些角度可以体现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则包括显性教育影响和隐性教育影响。所以,可以在学校物质环境中定期布置一些与性健康教育相关的板报、壁报、宣传栏,并提供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图书馆可以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资料等,这些物质产生的影响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显性教育影响。显性教育在学校创立了一种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而学校物质环境对性健康教育的隐形影响也应该受到重视,如学校卫生间每个便池要有隔板和门构成独立空间,进卫生间最好有缓冲区,这样的如厕环境给学生隐私意识,也是对学生自我保护的隐性教育。再比如学校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同样是学校人际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这都是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其教育效果不亚于显性教育效果。

六、设立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基地

鉴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04年成立的“锡山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基地”规模偏小,标准不高,设施不齐,难以适应青春期教育的现实需要,再加上锡山区在青春期教育方面需要有一个能够与锡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教育工作水平相匹配的场所,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把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基地就设立在该校,并于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借阅图书、开设多媒体讲座、观看影像资料、自助视听设备查询资料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青少年开启心灵的窗户,消除困惑,培养健康的心理,促进快乐成长。

七、多渠道开展课堂教学

将同伴教育引进了课堂教学。同伴教育主要利用朋辈间的影响力,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体的消极影响。这一方式改变了青春期性教育的传统教育者(教师、家长)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教育的双方都是青少年,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经验范围”,有利于坦诚平等的交流。同伴教育经常以讨论、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展开,并配合多种传播载体和实物模型,既生动又有效。此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通过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情景模拟表演等活动,进行正确的丰富多样的行动指导,除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外,开展各种活动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心理需要,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信心。充分发挥校刊、广播等媒体的功能,搞宣传板报评比,进行春游、秋游活动等,拓宽少男少女的感情天地,把友谊与集体的温暖融化在健康成长的氛围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能量得到释放,感情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有不少的苦恼,有时在群体活动中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悄悄话”信箱是通过信件交流的方式,用笔答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室服务功能则有四大版块:青春期困惑辅导、适应性问题辅导、学习问题辅导和情绪调节辅导。相关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服务,用个别咨询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学生用心聆听,教师用爱指引,这样的教育效果一般都较理想。考虑到学生进出心理咨询室的思想顾虑问题,学校特地将心理咨询室设置在学校图书信息楼,那里平时是没有学生和教师的。

青春期是一个不稳定期,是一个可塑造却可能多方向发展的时期。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完成健康身心和建构人格,并掌握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关键衔接,也是青春期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价值所在。对学校来讲,管理的最好手段就是在“第一渠道”课堂里进行教育,而课程是“学习环境的占有”。从这个角度而言,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性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性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性教育思想和性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居于性教育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增庆.青春期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8-217.

[2]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009-261.

[3]刘在花.青春期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3-107.

[4]Jeffrey Jensen Arentt(美).长大成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1-92.

[5]胡莹,李东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8-133.

[6]闵乐夫.青春期性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2-114.

陆建新,江苏省怀仁中学副校长。江苏教育学院毕业,2007年获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教学能手,锡山区德育工作带头人。曾获得无锡市先进德育工作者、锡山区十佳青年教师、锡山区青年岗位能手、高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了省重点资助课题《中学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等。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4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调试改革方案

马颖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的适应吉林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了对课程设置同产业发展的结合度情况分析。在当前,我国的旅游业面临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出游方式、旅游形态、旅游市场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对旅游人才需求有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研究旅游产业的转型,并将之反馈到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当中,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受“假日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表现出了强劲发展的势头。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1.35亿—1.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近年来,出境旅游发展迅速,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有1亿人出国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增

长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呼唤旅游业上水平、上档次,普通百姓余暇时间的增多要求旅游业满足其消费需求。全社会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21世纪旅游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朝阳”产业必将蒸蒸日上,一派生机。2001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服务与管理从业人员一百万人,而我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十万名毕业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紧缺。这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课程调试改革的根本动力。

2、课程调试改革的条件: 教师队伍条件优越: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由一批具有丰富研究经历、较强研究能力、勇于探索、治学严谨、年轻向上的中、高级专任教师担任,他们都是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或学科组长,曾先后参与完成了吉林市“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均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其中,省级“双师型”教师13名、市级技

能考评员7名,6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人赴奥地利深造,成功借鉴和推广了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同时,还聘用了多位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3、调研工作:

学校在“十五”课题《职业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十一五”规划课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的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企业资源和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和研究骨干,为本课程调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教学环境与设施完善:

(1)多媒体教室:配有电脑、音响及投影设备。(2)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按照实用性原则建设实训教室,建立旅游实训仿真教学环境,为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一个完善的实训平台。实训教室有三维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模拟机舱、模拟茶艺室、模拟酒吧、模拟中餐厅、模拟西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设备齐全,实训环境优良,能满足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

(3)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拥有校企合作的多个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如:北大湖度假区、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雾凇旅行社、海外国际旅行社、世贸大酒店、龙嘉机场等。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在基地中或旅游景区进行旅游实景训练。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循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与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锻炼,增强其一次性就业竞争能力。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旅游专业进行课程调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有力的保障。

二、课程调试方案

教师在对本专业开设的市场依据、本学科的重要性、本学科现有课程、本学科现有教材及学情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后,对课程进行如下内容的调整:

1、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删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2、对知识点难易度的调整,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重点放到适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的内容上,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适。

3、对学时分配的调整,可针对就业岗位要求,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加大教学力度,增加学时,而对要求不高,学生易于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学时压缩。

4、对技能要求的调整,要结合目前就业岗位要求,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5、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进度表,调试后详细的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调试后的教学进度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中还要求专业教师详细分析授课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进度和对教材进行处理。期末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在教学档案中填写学生考试成绩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写出教学体会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分析调适后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力要求;调适后本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及主要评价方式。

三、课程设置总体分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共可以分成两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

1、调整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

(1)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由原先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修订为现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类。

调试后课程的划分与原先的教学计划相比较,更清晰的表明了各项素质能力培养的对应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了教学计划修订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优化专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的方向,优化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基础课程系统和专业课程系统,构建实践课程系统,并在教学内容、时间和运行上保持协调连贯。基础课程系统确保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系统确保培养人才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践课程系统强调校企合作,强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评价与落实。

3、重视德育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素质虽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把这一概念具体化、指标化,采取从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全方位的旅游职业教育途径,以达到树立学生的专业认同和服务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的目的。

4、调整课程目标,重视职业规划

旅游岗位的学生流失率比较高,抛开薪资、工作辛苦等因素之外,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迷茫也是其离开行业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培养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个具体的岗位,还应该通过职业规划等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比较明晰的职业规划,从而降低专业的流失率。

四、课程调适后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具备的职业能力素质: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

②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旅游管理方面常规的实践操作技能;

③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④具备熟练的微机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级专业应用软件;

⑤具备一定的英语会话能力,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⑥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素质(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

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能力理论能力部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课”教学、体育、计算机、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进行;

(2)专业知识能力素质 ①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能力;

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旅游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等课程进行;

②现场导游能力;

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导游业务、游在东北、吉林导游基础、旅游地理、导游实习等课程进行; ③饭店服务能力;

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程进行; ④社会交际能力;

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社交礼仪、形体训练等课程进行。

⑤相关领域活动能力;

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调酒、茶艺、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习进行,拓宽毕 业生就业渠道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思想道德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

(2)拥护宪法,具有民主和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

(3)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艰苦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身心素质

(1)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具有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及良好的气质;具有竞争、合作、责任、效率、服务、市场、法制、环境、国际等现代意识。

(3)具有坚强的意志,对失败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五、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调试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调试改革工作小组。负责人:张英

组员:张晓冬、杨毅、马颖、姜杰、董丽影、车铁凤、刘新佐、张丹、周春玲、李兴楠、刘建光、徐鹏娜、李鹏翔、杨雪、金松实、李映晖、徐聃妹、高蕾、韦苏

2、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是完善课程调试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的途径主要有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调试。教师要关注行业变化,岗位需求,并且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反映出行业发展。同时,注重教法,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情况。此外,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了解国际情况,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并依靠这些教师,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外语的旅游人才。

3、发挥行业功能,深化实践教学

旅游课程调试的重要依据是课程与行业的贴合度,要充分借鉴旅游行指委的意见,完善课程建设,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为院校开展讲座,传授行业经验。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周末实践,假期实践,学期中的专业见习,学期后的毕业实习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5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学校艺术课程活动方案 篇6

1.舞蹈:民族舞、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

2.声乐:合唱、独唱

3.语言艺术

4.美术

二、展示条件

小学五、六年级期间参加国家、省、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个人项目(集体项目为主力队员)一、二等奖,区级项目(集体项目为主力队员)一等奖。

三、参加办法

1.请登陆我校网站下载打印《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艺术展示活动报名表》,并如实填写相应内容。(附小一寸相片一张)。

2.5月1日—5月6日(上午9:30-11:30,下午14:30-16:30)凭《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艺术展示活动报名表》、有效获奖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到我校招生咨询处进行材料验证,绘画类特长生需附近一年创作的5张作品照片;声乐、语言艺术、舞蹈类特长生需提交近期录制的个人表演录像光盘或U盘(声音,画质清晰流畅)。所有资料恕不退还。联系电话:___(艺术科)

四、展示安排

1.学生材料经艺术科整理、核实后,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艺术展示活动名单,并电话通知入围展示学生。

2.展示时间:5月19日

3.展示地点: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

4.展示项目:

声乐类:展示一首声乐作品,自备伴奏(U盘MP3格式或自带钢琴伴奏),指定乐谱视唱;

舞蹈类:基本功展示,2分钟舞蹈作品展示(自备音乐、演出服装);

语言艺术类:主持,朗诵展示(自备音乐、演出服装);

美术:指定题目写生或创作作品,以自己最擅长的绘画形式(绘画种类)表现。学校提供纸张画板,绘画工具自备。

五、注意事项

1.展示时自备工具、道具、伴奏及所需服装等(学校提供钢琴)。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7

一、增强教师反思意识

新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 但这种只停留在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灌输的“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缺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变革自我、反思内化的“自我理解”过程。教师并不能因此达到对新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此之上的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也十分有限。一般来说, 多数教师会把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或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 (如高考政策、学校管理和学生等) , 而很少去思考自身的内在因素。当今实施新课程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 高考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能倚待拖沓, 只能顺势而为, 只有改变自己, 别无他法。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 但是, 教师了解了某种理论后, 并非就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有学者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 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 容易显示出来, 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 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 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当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不理想,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 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课程的理念, 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 却不知教师仍在用传统的观念进行教学。教师对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始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倾向的观点, 操作性较差, 而旧的教学观念却往往根深蒂固, 成为习惯性的做法, 这在无形中给新课程理念的采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而教师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唯有引领教师从新课程的视点展开反思, 重新审视“天经地义”的课程实务与“司空见惯”的教学实践, 才能激发“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从而拓展教学视野, 推进改革步伐。

二、搭建教学反思平台

为督促教师形成内省、反思的习惯和技能, 克服单一的“课后”反思形式, 宜将教学反思引入课堂, 在学科教学中开设“反思课”, 为教学反思创造条件, 搭建新的平台, 提升教学反思的功能和效果。

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教学实际, 对反思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一般来说, 反思课的内容要以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 重在了解、分析和研究师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形式上必须由学生来策划和主持, 面向所有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 全面收集整理前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体验, 在学科课代表的主持下, 由各组派代表在反思课上进行汇报, 开展讨论交流,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言, 不要怕学生触及自己的痛处, 课末要以谦虚的姿态, 用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 并对课堂参与积极有效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学校要设计专门的表格下发到班, 并要求学习委员对反思课的内容进行记载, 反思课上所反映的问题决不能作为学校考评教师的负面材料, 而应把它作为了解教学情况,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素材,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疑虑, 把反思课落到实处。在课时安排上, 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进行设定, 一般来说, 周课时较多的学科 (如语数外) 以每月安排一课时为宜, 其他学科以每半期安排一课时为宜, 也可视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 但不能减少。

教学“反思课”作为推进教学反思的新型平台, 将教学反思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得以有效落实, 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将反思课纳入课程课时,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序列化。 (2) 将教学反思建立在学情反馈的基础上,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针对性, 即重点解决学生的困难和要求, 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3) 反思课由学生主持, 是一次对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唤醒, 对促进教学民主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群体性, 可以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 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的群体智慧。一方面, 教师通过听评课, 可以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与研讨;另一方面, 将学生作为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可以克服教师个体反思的主观性, 加强师生互动。 (5) 反思课的原始记录, 是学校了解教学实情的重要渠道, 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可以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管理。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 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作为, 完全凭靠自己的“觉悟”, 而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有这种“觉悟”的教师实在是太少, 教学反思在学校多数教师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倘若学校不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和要求, 就根本无法保证教师进行经常和有效的教学反思, 学校推进新课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此, 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 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列入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反思落实到位。

首先, 要明确提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 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求多, 但要抓住关键问题, 从自身因素 (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等) 开始剖析, 弄清楚教学问题与自己的关联程度, 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责任, 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 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反思。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实验室, 教师的反思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 坚持一课一反思, 学校要把教师的课后反思作为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再次, 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反思课”的开设。把“反思课”引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便于形成师生相互反思、共同反思的做法和局面,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换位和教学相长”。第四, 要把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之中。如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增加教学反思这一内容, 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 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将单兵作战变成集体行为, 将民间自发的教学反思变成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 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最后, 在上述基础之上,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使教学反思不但促进其自身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成为教师工作业绩认可的重要依据, 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动机, 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教学反思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无形的力量, 但它又时时处处弥漫在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全部过程之中, 并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效。因此, 反思文化建设关系到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和效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 文化就是社会的传统, 或者说是人们“活法的样式”, 反思文化就是学校教师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和氛围, 这关系到教学反思能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目前, 教学反思文化在校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教师对含有自我否定意向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完全接受, 对教学反思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 在反思中忽视学生资源, 而师道尊严的传统又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现状。因此, 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民主、平等、和谐的反思文化氛围, 使教师能在教学反思中体验到职业快乐, 实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价值, 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对教学反思的高度认可, 最终使教学反思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习惯, 成为弥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程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具体来说, 学校除开设反思课外, 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反思沙龙, 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辟教学反思论坛, 逐步营造健康的反思文化和积极的反思氛围, 使教学反思不断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教学沙龙通过平等、自愿的教学反思探讨, 可以吸引教师不断参与, 培养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开放的网络环境, 有利于教师排除顾虑, 大胆参与教学反思的研讨, 暴露真实的问题, 解决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

摘要:教师及时、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反思, 是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当前, 高中教师反思意识不强, 教学反思存在随意性、间断性和分散性等特点,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此, 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 更需要高中学校积极搭建反思平台, 建立反思制度, 建构反思文化, 引领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对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金忠明主编.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8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 内容资源 农村学校 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3-02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合理开发民族民间体育,不但改善农村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增强民族荣誉感。由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通过对福鼎市11所完中学校所处的地域及福鼎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探索,提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为区域同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借鉴作用。

一、福鼎市高中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从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的调研中发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不清,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而且三年一直重复,没有学校将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融合其中,严重影响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1.领导的忽视

学校体育是以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学校领导并没有摆脱轻体重智现象,认为学校体育有体育课、课间操或参加各种比赛即可,至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忽视不论,更没有意识重视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2.老师缺乏资源意识

从调研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热情不高,知识陈旧,根本没有开发体育资源的意识。究其原因:其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严重贫乏,课堂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致使学生抵触体育课学习;其二,农村学校一部分教师家住城区,他们有课才到学校,上完课就回家,没有多少心思放在体育教学工作上,把体育课作为应付性工作;其三,由于学科的偏差,使体育教师在学校成为弱势群体,即使他们认真工作,但是福利、职称评聘、荣誉等都得不到公平对待,造成体育教师的心理严重落差,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二、福鼎市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特点

福鼎市坐落在福建的东北部,全市有17个乡镇,其中佳阳乡和硖门乡是畲族的聚居地,其它都是散居。由于畲汉杂居,他们吸收了当地汉语方言,因此语言交流便利了,畲族的体育内容也逐步被开发。福鼎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项目有蹴球、木屐、高翘、陀螺、武术、操石磉、骑海马、爬竹竿、射箭、打尺寸、竹竿舞、打枪担、棍术等;民间项目有龙灯、马灯、瓮江鱼灯、铁枝、舞狮、线狮、象山腰鼓、提线木偶、威风锣鼓、跑旱船、划龙舟等;还有踢键子、滑板车、弹球、飞盘、纸飞机、跳房子、捉迷藏、跳皮筋、丢手帕、扔沙包、斗鸡、千秋、跳绳、呼啦圈、拔河、放风筝、滑轮、溜旱冰、蹦蹦球、滚铁环等民间游戏。其中蹴球和陀螺两个项目已被福鼎市民族中学组建运动队并参加全国各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还成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三、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对策

1.主导性原则

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体育的功能性,以倡导性文件的形式鼓励各个学校将现有条件进行挖掘和改造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来弥补体育场地器材欠缺、体育经费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问题,体育教师要积极与学校领导进行沟通,让领导认可和支持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利用自学、培训、观摩等渠道提升素养,使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真正走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体验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2.适时取材原则

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同,教师可根据本地的民族民间体育特色为重点,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就地取材,丰富课程内容资源,弘扬本地项目的发展。例如,二中和四中分别临近两个畲族乡,畲族当地的民族文化可以就地入取;沙程的铁枝、跑旱船、线狮等都极具特色,五中可以就地沿袭;点头(九中)的马灯、龙灯;白琳(三中)的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瓮江鱼灯;店下(七中)威风锣鼓、象山腰鼓;管阳(八中)的舞狮、舞龙、线狮;桐山城区(一中、六中、金桥和茂华)的花样腰鼓、回族提灯、划龙舟等等资源的利用。

3.自主改造原则

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不同需求,在保留原有民族民间体育特色的前提下,改造、完善和规范体育内容资源,使它更符合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简化比赛规则,降低动作难度;强调去陈求新,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调整和选择场地器材,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蹴球、打尺寸、打陀螺等,可以根据不同场地、人数制定不同的规则;竹竿舞可以改成长绳舞,舞龙可以改舞拔河绳;高跷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不同高度和材质器材。这样,既解决农村学校场地器材不足,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民族民俗风情,一举多得。

4. 针对性引进原则

根据学生喜欢的简单易行的民间流传游戏,进行整理规范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玩乐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踢键子、滑板车、弹球、飞盘、纸飞机、跳房子、捉迷藏、跳皮筋、丢手帕、扔沙包、斗鸡、千秋、跳绳、呼啦圈、拔河、放风筝、滑轮、溜旱冰、蹦蹦球、滚铁环等民间体育内容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四、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应注意事项

1.安全性

在选择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时一定要考量安全问题,消除活动内容的不安全及不健康的因素,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有些技巧性高且危险性大,教师要改造整合,保证符合安全第一的体育资源开发基本要求。

2. 操作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易于操作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资源,让学生易学易掌握,兴趣易浓,才能感受民族体育带给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适宜性

由于民族民间体育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在选择时要考虑与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采取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择优取材,既体现本土性和多样性,又突出地域的民族特色。

4. 目的性

要有目的性地选择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既符合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对象,又要考虑学习内容所产生的成效和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的长效宗旨。

总之,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资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实际环境及内容的区域性等因素,在保留原有民族民间的风格下,选择并改进教学内容,充实农村高中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使之成为有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高中)[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0-182.

[2]杨祖江.福鼎市乡土地理[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cb275b165ce0508763213d4.html.201511-15.

[3]宋海滨.王国平.邵阳市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17期,184-185.

上一篇:海蒂中小学读后感500字下一篇:感谢师恩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