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精选8篇)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靠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某县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建立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为主的民主制度以来,该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民主选举逐步规范,民主管理基本成为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自觉行动。但是,在该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如有的村换届选举后,原班子不交帐,新班子履行不了职责。有的乡镇干部随便以“停职”、“晾在一边”等形式,不是通过村民会议决定,而是用行政手段变相撤换村委会干部,这些做法明显地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二是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20%的村以难以召开村民会议为由,长期不开村民会议。法律规定必须由村民会议决定的事项,未经村民会议授权就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更有个别村干脆由村干部和驻村公务员商量拍板。这些村自觉不自觉地以间接民主代替了直接民主或者丢弃了民主,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村民意见极大;

三是村务公开欠真实。25%的村村务管理混乱,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财务,也不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村民想知道的和村干部不想公开的部分仍然不公开,随意性大,没有达到村务公开的目的。这些做法使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信心,挫伤了村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热情;

四是村委会和村内事务得不到有效监督。28%的村委会及村委会干部长时间内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对村民提出的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村办公益福利事业的处理及村务公开中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办得了的拖着不力,办不了的也不向村民作出解释说明,特别是实行村财乡(镇)管后,使村民失去了直接管理和监督村级财务的权利,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这些村的民

主监督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目前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或进城经商或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选出的村干部百分之40%左右都属于这类人员。另外还有80%是原来任过几届的村干部,因此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新思路、没有新办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工作起来较吃力,往往是一届干满过后,工作仍无新的起色。

二、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途径及办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上级拨付的支农资金和发放的支农物资以及粮食直补、扶贫救灾、养老保险等费用往来将越来越多,农村要办的的事情诸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农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事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这些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民对这些事项不仅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而且还要有决定权和监督权。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当家作的权利。其途径和办法为:

第一,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新闻媒体、文化教育单位,都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做好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农民在村级事务中真正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调动他们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要尊重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义务,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村民更好地行使权利创造条件;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不用行政手段代替村民的自治权力,切实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保障村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在我县广大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是推行设立村务监督组织。根据村民自治原则,在所有行政村普遍推行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所

设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与村委会任期同步,把那些有一定文化素质、又乐意义务为村民服务的村民选进监督委员会,定期审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和村内事务的办理情况,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为全体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权利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县乡两级人大要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对于在检查时发现的实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一府两院”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自治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权利;三是要加大违法违纪处置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保障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对于违反村民自治法规、侵犯农民权益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直至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必要的刑事责任;四是强化舆论监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要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曝光那些压制民主、侵犯村民行使权利和村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三,通过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针对大多数村干部仍然是连续任职、少数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状,要通过县级党校教育阵地,对现有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集中轮训,使他们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涉及农村事务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村干部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民主为宗旨,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国家权力始终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性质,又要解决权力无效率、滥用和****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效能,把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效率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追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真正的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上述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在社会主义宏观政治制度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丰富民主的实现形式,拓宽民主的实现渠道,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满足人民政治参与不断增长的积极性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国的政府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政治稳定,并使得民主发展脱离了民主运动窠臼,进入切实的民主行动的范畴,开放出一条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2

一、推动农村民主选举程序规范化

推动农村民主选举程序规范化以及选举技术完善化是提高农村选举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农村选举管理工作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当前, 我国农村全面推行的民主选举模式为直接选举与两推一选两类, 在这两种选举模式中能够让农村村民享受到在村干部选择方面的发言权。在此过程中, 选举程序的规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构建选举信息网络。

农村选民的登记过程有必要按照户籍开展登记, 同时有必要使用网络进行等级, 通过针对选民简历选举信息档案来对选民参选信息与个人信息进行详细记载。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在农村选民登记过程中出现错登、漏登以及重复登记等现象。另外, 以选举信息网络为依托, 在农村开展民主选举的过程中, 有必要对最新、最详细的信息选举信息进行公布, 从而确保选民能够及时了解到最真实的选举信息并为选民的选举提供依据。

(二) 在公开透明原则下明确选举标准。

农村选举过程需要具备严密性与可操作性, 并且在选举之前以及选举过程中要重视对选举组织措施、候选人产生措施、候选人竞选措施以及选举结果公开等制度进行完善, 通过引导农村村民参与到村干部的推选与选举的整个过程中来确保选举过程被全程监督以及选举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另外, 有必要引导村民参与的基础上明确农村民主选举的标准, 如奉献精神、工作能力素质等指标都应当明确提出并被村民了解,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村民所选举的村干部具有为农村物质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才能让农村选举中的民主性实现最大价值。

(三) 开通农村选举热线。

在农村选举过程中开通选举热线不仅能够确保农村村民利用免费电话来对选举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表达, 同时有利于村民对农村选举过程开展有效监督, 对农村选举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举报。这是保障农村农民选举权真正实现的有效途径, 而真正实现与保障农村农民的选举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基本手段与首要任务, 这不仅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公平正义, 同时体现出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视。

二、贯彻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政策

强化民主管理工作是新时期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强化民主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管理民主工作在十六届五中全会被列入新农村构建纲领, 同时也体现在民主管理工作是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有效手段。在农村工作中, 管理工作是最大量且最经常的工作之一, 民主管理不仅贯穿于四项民主建设工作始终, 同时也是连接思想民主建设工作各个阶段与各个环节的重要工作。随着农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 农村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同时也对农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农村管理工作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 就有必要改革农村管理体制, 将民主管理作为农村管理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模式。在民主管理工作的强化中, 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有必要针对村民开展与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文件宣传, 并组织村干部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与模范作用, 特别是要注意将村民自治章程以及民约村规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而有效强化农村干部队伍与群众队伍的法制观念。

其次, 在民主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对村务管理中的村民自治内容进行健全与丰富, 并制定明确的村民自治章程以及村规民约。这些内容是村民开展自主管理的重要依据, 对这些内容的贯彻不仅能够提高农村村务管理的有效性, 同时能够保障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其中, 村民自治章程应当涉及到农村基层村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如村民组织建设、农村秩序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福利保障等。这一章程有利于推动农村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服务以及自主教育能力的提升, 同时由于在村级自治组织中, 这一章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全面性以及完备性等特点, 所以可以称之为农村自治过程中的“小宪法”。

再次, 在农村民主管理过程中, 需要重视把好实用关、程序关以及法律关, 并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中强化乡镇政府的指导功能与规范功能。同时, 由于农村民主建设这一任务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所以要重视对广大村民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从而通过广大村民建议以及意见的收集来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实现以及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三、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的公开透明化程度

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的公开透明化程度是强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农村基层民主决策不仅涉及到农民民主权利以及利益的保障与维护, 同时涉及到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与廉政建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的公开透明度, 能够有效地运用村民知情权对村干部的权力使用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而要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的公开透明化, 首先需要对决策制定意见征求制度以及决策通报制度进行完善。关系到村民礼仪的农村基层村务活动, 如公益事业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处理等有必要以对村务决策制度以及程序进行严格遵守, 只有如此, 才能够对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做出检验;其次有必要使用法律来确保决策制度的贯彻。强化对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的司法保护是提高民主决策贯彻力度以及权威性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需要重视针对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以及程序完善相关立法;再次有必要对农村基层诉讼救济制度进行完善。如果村委会对村民自治权进行侵犯或者没有履行对村民自治权的保障, 则村民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村委会对相关职责进行履行。

四、对农村民主监督机制以及反馈机制进行完善

监督机制的完善是避免产生腐败的有效手段, 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需要依赖村民的监督力量, 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监督渠道与反馈渠道的通常, 才能够实现对民意的体察, 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农村基层工作中对民主性的重视与强调。在此过程中只有将监督机制与问责制度结合起来, 才能够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所以, 新时期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当强调民主监督机制以及反馈机制的作用来确保相关政策的执行与贯彻, 在此过程中,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拓宽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渠道。实现村民民主监督渠道的拓宽以及监督范围的扩大能够实现监督工作的多角度、全方位开展, 所以在农村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中, 需要明确监督事项, 将村委会决策程序、议事程序以及村务公开程序等作为民主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而推动村务管理透明度的提高。在条件允许的农村基层可以利用网络来实现网络问政, 通过开通微博来实现与村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并提高与群众的互动性;二是构建民众、村委会以及政府相结合的监督形式, 从而通过扩大监督主体来提高监督有效性;三是要对农村基层的事务、政务以及财务进行公开, 从而强化对权利的监督与制约, 三公开原则需要做到常态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 并在保障群众参与权利的前提下以村民利益为核心来对工作方法做出改进。

我国社会民主化的实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重点在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工作、民主管理工作、民主决策工作以及民主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与有效性, 只有如此才能够为农村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良.现代国家建构与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2.

[2]宋虎, 沈虹燕.把美国城市经理请到中国农村来——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探讨[J].才智, 2010.11.

以基层民主引领新农村建设 篇3

一、太平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做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太平村党总支根据群众的民主意愿和民主要求,把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运用于本村实际,结合自己的条件,创造了以“村里的事村民知晓、村里的事村民作主、村里的事村民监督、村里的事新村民参与”为核心内容的基层民主形式,使广大村民真正拥有知情权、作主权、监督权、参与权,真正做到了村里的事村民满意,丰富了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一)畅通村民知晓渠道,保证村民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各项村民民主权利的基础。只有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做到充分的真实的村务公开,才会有真正的民主政治。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太平村党总支,面对干群关系紧张、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的新情况,从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密切与村民的联系,尊重村民的知情权为切入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首先,他们构建了以党总支为核心的群众工作网络。在这张网络里,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分别通过党支部、新村民党支部、党员、工、青、妇、村民代表、新村民代表、村民管理小组、老龄协会等条线,把沟通的触角延伸到了村民当中,畅通了村民知晓的渠道。其次,他们建立和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双向汇报”、“群众工作”等一套管理制度,保证了村民知晓的落实。再次,他们通过互联网、《村讯》、信箱、论坛等渠道,将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村民。太平村通过“一张网络,一套制度,一个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党务、村务和组务的公开,切实做到了“村里的事村民知晓”,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

(二)全面推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保证村民的作主权

太平村在基层民主的实践中,紧紧抓住“村民作主”这个核心,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功夫。他们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了42项制度,大到村里的“小宪法”——《太平村村民自治章程》,小到村里的道路绿化、农药使用等。靠制度管人管事,实现了村级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有效地保证了村民群众对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和管理权,真正做到了还权于民。

基层民主的关键是选举。面对村民愈来愈强烈的民主诉求,太平村党总支在民主的实践中对村民自治有了重新审视,从扩大民主、寻求合法性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探索,选举村两委时,他们开始尝试“大海选”、“两票制”,真正做到了村里的官村民自己选。例如,在去年的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中,他们采用“两推一选”的方式,全村460多名村民代表和94名党员,一人一票无记名推出候选人,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发表竞选演说,然后再进行党内选举,由全体党员投票差额选出班子成员。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大海选”,整个过程全部按照民主选举程序进行,监督小组全程监控,班子成员得票率高达99.8%。这次选举真正把党员和群众信得过的人,选进了村领导班子,村委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尊重,真正成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代理人。

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集中体现是村民代表会议。太平村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他们规定重要的事项和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让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合法的途经,直接参与到村政事务的管理中来。他们还不断探索村民代表会议的组织机制,不仅让本村的户代表参加,还致力于让更多的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群众组织、常住的外来人員代表列席参与,以适应不断开放的农村社区的现实状况,使村民代表会议真正成为决策村政重大事务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民主制度。在决策程序上,对村里重大事项的处理,他们先广泛征询村民意见,再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全面推行和不断深化村务、党务公开,保证村民的监督权

要保证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必须实施监督。监督是巩固发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有力保证。

为了使权力运行真正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太平村建立了一套人人参与的百姓监事制度,如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务公开、组务公开制度等,把对经济事务的民主理财权、对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权、对村干部的评议权都交给了村民。他们同时注重抓好全过程的民主监督,抓好全方位的民主监督,抓好近距离的干部监督。为了保证监督落到实处,他们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村务工作监督流程,用网络的形式生动地反映出来,被村民形象地比喻成是“网细不漏鱼”。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筹建了人称“小纪委”的“太平村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党务、村务、理财、文明”四个小组的有关监督工作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将原来各自单一的条线监督工作形成了一个整体监督系统,使传统的干部“说啥就是啥”、“做到哪里是哪里”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太平村由于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村民监督制度和机制,形成了一个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群众人人积极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从此,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在关注权力本身,而是开始把目光投向权力的具体运作。这标志着太平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成熟。

(四)提供新村民政治参与的平台和渠道,保证新村民的参与权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和谐表现在一个村庄,不仅要求本村村民之间关系要和谐,而且要求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员之间关系要和谐。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人户分离的现象,处于社会转型前沿地带的大城市尤为突出。在上海郊区居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员。据太平村统计,截止2006年4月底,太平村的外来人员已是本村居民的2.5倍。外来人员是建设上海的生力军,但也是上海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变数,涉及到诸如就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无疑是村级治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推进基层民主?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村的又一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以高度的社会敏锐性和开拓创新精神,把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及时纳入了他们的组织网络和制度平台之中,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提供了新村民政治参与的平台和渠道,拓展和延伸了村民自治的内涵和外延。

太平村对外来流动人员内心的接纳,首先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村两委修改了《太平村流动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凡工作、居住在太平村的来沪人员,只要遵守村规民约,都能享有相应的村民待遇,并将其称为“新村民”。称呼的改变,是太平村对外来流动人员内心的接纳,既防止了实际工作中出现“双重标准”的做法,又使外来流动人员消除了心理上的自卑感。

其次,他们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改进对新村民的管理,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五个统一”的村组化管理模式,即统一新村民管理服务理念、统一管理服务项目、统一管理服务网络、统一居住协议管理、统一自治组织管理。这是动态式、开放型、民主化、属地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表明太平村的新村民管理的思路和框架逐渐清晰,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服务推动管理,以管理增进服务的新村民管理新格局。

再次,他们通过“两个网络”和“三项制度”,为新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创造了条件。“两个网络”即:外来流动人员综合治理管理网络和新村民自治网络。“三项制度”即:新村民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和新村民自治制度。“两个网络”和“三项制度”,使新村民与本村村民一样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物质文化共享权,使太平村的基层民主赋予了尊重、平等、人性化、开放性的特点。

在外来人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太平村党总支顺应了管理、教育、服务新村民党员的需要,顺应了团结、号召、凝聚广大新村民的需要,顺应了拓展、延伸、推广制度建设的需要,在上海市成立了第一个新村民党支部。将党组织拓展到党员的工作区、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通过新村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新村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新村民的积极性,凝聚一切力量,构建和谐新太平村,较好地落实了“全覆盖、凝聚

力、组织化”的要求,

二、太平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

太平村党总支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维护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依法治村,真正落实了村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参与权,顺应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民主是重要的,但是农民的民主意识不会自发地确立,需要创造条件给予培育。太平村的干部和村民在实践中接受了民主教育,他们通过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了解了作为一个村民(乃至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村民在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利,大大增强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和当家作主的意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在2006年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村民投票率达到100%,委托投票的不到3%。有数十人自愿报名竞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甚至连基本是义务性质的村民管理小组长职位也竞争激烈。如今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各种事务,村民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一些村民主动充当“招商大使”,为村里的工业区招商引资穿针引线;在创“八星”文明家庭活动中,村民自发地清理河道杂物,消除墙面、电线杆上的“黑色”广告,全村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建设,人人参与护绿保洁的良好氛围,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06年10月,太平村被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特色村”称号,这是继“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之后该村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殊荣。正如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所言,村民自治是“民主教育的大课堂”、“人们一旦能管好一个村的事,就会知道怎么管一个镇,甚至一个国家的事。这样,经过一步一步的训练,能够提高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能力”。太平村正在进行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疑会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了村干部的政治素质,依法为民办事的能力大大增强

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不仅要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好班子和塑造一批好干部。太平村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十分重视村干部队伍建设,锤炼出了一支开拓创新型的村干部队伍。一是村里建立、健全了一套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村干部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村干部在实践中学会了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把握群众思想动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学到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三是村干部的行为受到村民的全方位监督,因此村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群众意识都较过去大大增强,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全村初步形成了在党总支领导下,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治,监督小组加强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村民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力,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得到了全村村民的公认。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⑤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意义重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日益分化,在这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农民日益强烈的民主要求,使正在进行着从领导计划经济向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突出的矛盾,其中党群、干群矛盾是当前最大的一个矛盾。如何破解这个矛盾,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太平村的村干部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养成了眼光向下、对群众负责的民主作风,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效地转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如今太平村的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在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复杂多发,调处化解困难的情况下,太平村的村民,无论是大事小事,都有一条畅通的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矛盾都消化在了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的工作目标。

(四)形成了民主团结、和谐稳定的新太平村,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上海郊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构建和谐农村,是上海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太平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为处于剧烈社会转型中的上海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太平村党总支夙兴夜寐,苦心经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在基层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在新修订的《村民自治章程》中,把对流动人员的管理纳入其中,确定了“变堵为疏、变静为动、服务在先、管理其中”的管理思路,使外地人有序地融入本地社会,拓展了村民自治的范围和主体,缓和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矛盾,为大都市的农村如何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实现和谐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他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思路,提高了农村社区管理水平,较好地實现了“三自我”、“四民主”的村民自治目标。太平村出现了“党风正派、民风淳朴、家庭和谐、邻里团结、干群融洽”的和谐局面,连续16年没有发生一起到镇以上上访的事件,连续14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太平村真正成了太平和谐村。

三、太平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之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太平村党总支带领村两委会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健全了各种工作制度,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太平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党组织不仅是领导核心,而且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自治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和推进。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要准确定位,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的方式和方法。其次,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太平村的事实证明,在党的领导下,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村民群众是完全能够行使好民主权利的。在实践中,村民充分显示了自己参政议政和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正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坚持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健康、深入地向前推进。

启示之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太平村作为大都市的城郊村,村民自治之所以搞得有声有色,是与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不开的。为了加强对党内权力的制约,他们实行党务公开,增强了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围,引导全体党员和村民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构建和谐新太平。为了加强对党内权力的监督,他们专门设立了党内工作监督小组,制定了监督工作制度,将党组织的权力真正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党内民主促进村民自治,这是我们对太平村经验深入挖掘后的又一启示。

启示之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完善的制度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⑦太平村党总支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抓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的工作机制。太平村的实践揭示了实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根本、是基础、是关键。

启示之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不断开发程序性资源

在太平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开发程序性资源是其鲜明的特色。如太平村先后制定了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宪法”的《村民自治章程》、涉及具体村务的《村务公开工作制度》、还权于民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干部走访制度》等项制度,太平村办事有了章程;“海选”和“两推一选”的成功,使民主选举的公正性和竞争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得以实现,赋权于民,让村民和党员切实享有“决定”自己当家人的民主权利。村民代表会议是太平村民主政治的制度平台,它保证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太平村党总支对程序性資源的开发,既保证了民主政治建设沿着制度规定的轨迹前行,又提高了他们的民主能力,值得借鉴。

启示之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和谐的农村,而这种和谐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⑧太平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太平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干群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村民与“新村民”的关系以及环境也都得到了改善,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村民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太平村的实践表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实践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又会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使社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太平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是初步的,与广大村民的实际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如何提高村民代表的议政能力和素质、如何加强内在的权力制衡、如何从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如何确保民主政治的可持续性等,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太平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太平村的经验也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基层组织所重视,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深入,农村基层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注释:

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②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8、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④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4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32页。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4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报告

作者:专业: 摘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

和完善基层民主,凸显出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某县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作一初步探讨。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作为来自农村的一名大学生,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进入城市后,笔者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别,无论是教育水平、医疗水平、民主意识,还是道路建设、园林规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巨大反差。笔者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继续向前发展、进步,社会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民主建设是成就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国人的民主意识,加强民主建设是国家强的奠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反观当下的中国,通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层民主建设依旧十分滞后,在这期间,尽管也人对基层民主制度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成效依旧不明显,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这一点应该感受比较明显,所以,笔者认为国民对于基层民主建设的意识应有所提高,有可能也有必要来关注基层民主建设。再者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要建设和谐农村、小康农村,要着实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这对农村来说必然是一个重大机遇,所以,笔者认为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做一些浅析。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民主决策村务基本形成,村民能主动参与民主决策, 对涉及村民利益或村民普遍关心的大事,村民能按照规定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这既体现按照规定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这既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又防止了

第 1 页

决策失误。二是民主监督有较大进步,所有的村都开展了村务公开工作,这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作法,规范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管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化解了基层矛盾,纯洁了基层干部队伍,巩固了基层政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是民主管理基本成为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自觉行动,大多数的村民能通过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发表意见,绝大部分的村民自治组织也能通过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约束大家的行为。

但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 目前农村选举存在大量的贿选,甚至逼迫利诱他人,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再加上选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都导致了选举的不正常;这些做法明显地违反了有关规定,侵犯了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二是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是处理村中事务的重要手段,是村民行使管理职权的途径,而小部分的村以难以召开村民会议为由,长期不开村民会议,未经村民会议授权就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更有个别村干脆由村干部直接拿主意,这些村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民主,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村民有很大的意见。

三是村务公开不够真实;一部分的村村务管理混乱,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财务,也不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村民想知道的和村干部不想公开的部分仍然不公开,随意性大,没有达到村务公开的目的,甚至有些村还财务支出作假,那这些东西去欺骗村民,这些做法使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信心,严重挫伤了村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热情,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四是村委会和村内事务得不到监督,一部分的村委会及村委会干部长时间内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甚至还对村民提出的建议有反感倾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办得了的拖着不办,办不了的也不向村民作出解释说明,实在是令人气愤,特别是财政改革后,使村民失去了监督村级财务的权利,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这些村的民主监督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令人心寒。五是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目前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形成了“386199”部队,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选出的村干部一半左右都是这些人。另外还有大量是原来任过几届的村干部,是些“老古董”,因此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没有新思路,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往往是一届干满过后,工作仍无新的起色。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途径及办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上级拨付的支农资金和发放的支农物资以及粮食直补、养老保险等费用往来将越来越多,农村要办的的事情诸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农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事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这些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民对这些事项不仅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而且还要有决定权和监督权。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当家作的权利。其途径和办法为:

第一,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一是各文化宣传单位,都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做好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农民在村级事务中真正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调动他们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民主意识深入人心;二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要自觉尊重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义务,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村民更好地行使权利创造条件;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不用行政手段代替村民的自治

学年论文权力,切实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保障村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在我县广大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是推行设立村务监督组织。根据村民自治原则,在所有行政村普遍推行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所设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与村委会任期同步,把那些有一定文化素质、又乐意义务为村民服务的村民选进监督委员会,定期审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和村内事务的办理情况,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为全体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权利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县乡两级人大要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对于在检查时发现的实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自治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权利;三是要加大违法违纪处置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保障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四是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曝光那些压制民主、侵犯村民行使权利和村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三,通过培训、吸引法律人才带农村工作,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社会基础。针对大多数村干部仍然是连续任职、少数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状,要通过县级党校教育阵地,对现有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集中轮训,使他们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涉及农村事务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村干部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第四,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新的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之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加快完善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步伐,这对于巩固和稳定农村大好形势,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加强综合治理,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一方面要加大

学年论文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第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多途径、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从追求衣食温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为民主治理创造物质基础。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普及农民的法律知识,打击选举中的违法行为,保护民主权力,为基层民主治理创造外部环境。

第七,要规范干部行为、规范群众行为,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使村级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公开、民主、规范”。再者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推广、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支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5

年级:2011年秋

专业:姓名:学校: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把“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下来,是全党完善基层组织的使命,是人民民主自治意愿,也是历史发展的抉择。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努力开拓,不断把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使农村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调查时间:

2013年3月1日至5月6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北鱼乡

四、调查范围:

北鱼乡六个行政村的部分农民群众、村干部、和部分党员

五、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过程:

调 查 问 卷

第 1题、您的性别A、男B、女

第 2 题、您的年龄段:

A、18岁以下B、18—28C、29—35D、36以上 第 3 题、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第 4 题、您听说过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吗?

A、听说过B、没有听说过

第 5 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基层民主法制的?

A、广播B、电视C、宣传单D、其它

第 6 题、日常生活中,你经常关心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个话题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

第7题,您认为您所在村委会是否真正实行了民主与法制政策?

A、是的,有很好实行B、没有,只是做做样子C、不清楚

第 8 题,你知道自己在居住的村中拥有何种民主权利吗?

A、清楚B、模糊知道一些C、不清楚

第9题,村内有关群众利益的事情,是否有参与商议?

A、参与B没有

第 10 题,你对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什么建议?

七、调查结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6

4月中旬,来自我市30个村的党支部(党总支)书记,带着自己探索实践民主管理取得的经验,会聚市会议中心,在全市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些经验,从不同角度启示我们,加强民主管理、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新风,正从怀川大地扑面而来!希望之光,正从怀川大地冉冉升起!

领导重视,民主管理进程加快

我市农村民主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不过,最早的民主管理形式仅限于村务公开,而且村务公开的形式单一,内容单一,过程单一,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还只是雏形。然而,尽管村务公开进展不一,但一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哪里实行村务公开,哪里的问题就少一些;哪里的工作越透明,哪里的干群关系就越密切;哪里的管理越民主,哪里的社会就越稳定,经济发展就越快。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对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党中央作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之后,我市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乡村调研,为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铁代生先后到孟州市、温县等地调研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党员干部、农民代表促膝交谈,提出了许多解决农村问题、加强民主管理的具体办法。铁代生就农村工作多次强调:管理的过程要公正、管理的结果要公开、管理的行为要受监督;公布不是公开,只是公开的一项内容,决不能以公布代替公开;农村干部要做到“己身正、办事公、财务清、立规矩、讲公开、受监督”等。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超峰多次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就加强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郭国明多次召开座谈会或下乡调研,倾听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的心声,对加强民主管理、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给予了有力指导。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促使农村民主管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启示: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深入农村生产一线调研指导,为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的重要因素。

建立民主监督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村干部干了什么群众不知道;群众心里想什么干部不知道。村财务的收支情况、村务开展情况,干部和群众都比较模糊,干群矛盾往往由此产生。实行民主管理后,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nb

sp;“瓜皮街,三里长,滑倒支书和村长。乱建房,私占地,上访告状到乡里”,这段被人称为“瓜皮街”的顺口溜,是解放区王褚街道办事处新店村过去群众上访多、纠纷官司多、集体欠账多的真实写照。这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曾经使党支部书记、村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后,从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入手,及时成立了党员议事会、村民议政会、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小组,实行民主管理,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现在,该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邻里和睦,面貌大变。

马村区待王街道办事处白庄村召开党员会,选举产生5名自身清正、敢说真话、素质高、威望高的党员,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纪检小组,负责对全村的村务、财务、村干部的职责权限、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沁阳市紫陵镇西紫陵村建立健全了《村委会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制度》、《西紫陵村财务及资产管理办法》等14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章制度。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建立健全了组户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小组长例会制度、村民理财理事小组例会制度、每月一次党小组长例会制度和村两委会干部例会制度等议事决策制度,确保村里大事小事由群众说了算。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北韩庄村实行了定期汇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和党员大会,通报当季度工作情况。这些小组和制度的诞生,从根本上提高了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从源头上预防和堵塞了村干部腐败行为的滋生,从内容和形式上为民主管理注入了活力。启示:成立民主监督小组、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反映了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体现了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的转变。农村干部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群众赋予的,权力的行使必须受群众的监督,要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学会按民主决策的程序办事,善于运用民主和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

财务、村务公开,村民评村官,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

我市在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中,各县市区、乡镇、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采取多种手法,开展一系列活动,确保群众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村民评村官、财务收支联签会审、村务活动向群众公开等,始终把村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较好地从源头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行为。

去年3月份,温县针对村两委会换届后一批年轻人走上村领导岗位的情况,在全县深入开展了“村民评村官”活动,把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列为评议对象,由农村各类群体选举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村干部的廉政、工作、村财务收支、工资状况等进行当面评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村民评村官”活动开展以来,初步形成了村官决策村民审、村官用钱村民管、村官办事村民评、村官功过村民定的局面。

高新区玉溪管理处北李万村在主要街道设立了两个村务公开栏,实行“阳光村务”。一个是定期公开栏,另一个是不定期公开栏。定期公开栏每季度公开一次,不定期公开栏主要针对干部工资待遇、重大项目投资等,随时公开。2002年7月,该村投资的万鑫商城建成营业后,村两委会随即将万鑫商城建设、管理、利润分配等情况在不定期公开栏内进行了公布,群众非常满意。

博爱县孝敬镇留村近年来逐步把公开面扩大到工程招标、水电费收缴、干部工资发放、土地承包、植树造林、村办企业承包等10个方面。1995年以来,该村先后打了机井、硬化了道路、修了办公楼等,总投资达480万元,每一项工程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的。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北韩庄村在村务公开栏中设立了“回音壁”,每当村务公开后,对群众有疑问的问题,村两委会及时予以答复,并反馈到户、反馈到人,直到群众

满意为止。启示:农村资产、资本、资金管理,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民主管理的形式很多,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财务、村务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干部转变作风、廉洁奉公,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村务同协商,财务共决策,群众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决策权

在民主管理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群众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村里大事小事都由村两委会、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研究决定,都有群众代表组成的民主监督小组参与,确保一切事情由群众说了算。

马村区待王街道办事处白庄村过去是一个喝酒闹事多、封建迷信多、上访告状多的乱村,村务和财务收支情况群众一概不知。2000年年初,该村新一届两委会班子上任后,把参与权和决策权还给群众,事事都与群众同商量、共决策,促使村里的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该村针对“空心村”、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决定实施整体搬迁。为了确保搬迁顺利进行,村两委会组织村民代表反复讨论、研究,共商解决办法,使搬迁顺利实施。

武陟县嘉应观乡中水寨村林场过去未经公开招标,村干部做主以4.5万元承包给了个人,群众意见很大。实行民主管理后,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协商,进行公开招标,结果林场以9.8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出去。

武陟县三阳乡北小庄村成立村民议事会和15个民主监督小组后,从组织上保证了村民对村务工作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该村原有80亩果园,由35户村民承包,多年未缴纳承包费;村里还有50亩河坡地,多年来一直由部分村民无偿耕种,群众对此很有意见。村两委会将此事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一致决定将果园和河坡地全部收回,重新发包。在33名村民议事会成员的积极参与下,该村圆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机制的广泛推行,较好地改变了以往农村负责人“拍脑袋,定盘子”的决策方式,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有效避免了村干部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同时也使农村干部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升华,领导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行民主管理,农村的风气正了,群众的心气顺了,干部的号召力强了。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

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我们以前提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建设, 偏向于物质文明建设, 这种小康是不全面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特别是以前相对比较薄弱的体现政治文明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们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 如果单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 也很难取得实效。如在有些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地方, 村党支部比较难以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权在村委会, 村党支部要依靠民主来规范村委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 要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入手, 如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票制”、探索村委会执行角色与监督角色分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 的作用等农村基层民主的方式, 扩大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影响, 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基础, 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 村干部整体上还比较少, 而且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等现象, 如果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他们的智慧、力量集聚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去, 才会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践证明了的凝聚人心、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

近几年来推行的民主听证会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表明,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既是推进基层民主、体现村民自治精神的过程, 同时也是统一群众思想认识、集思广益推进工作的过程。

二、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 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部分村社干部简单地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的认识, 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 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 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 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 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 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 影响威信。第二, 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 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 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 很多群众和干部不愿民主、不敢民主、不懂民主。

2. 村民自治各项制度不完善。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村民自治活动, 农村基层政治建设, 村委会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和健全, 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虽然已制定出来并制度上墙, 但有的制度很不完善, 需要充实完善, 特别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不一致的要坚决纠正;有的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如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了, 但是没有注意记录, 或者记录不全, 有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有记录, 但会议形成的决议和讨论的事项没有记录;村委会有专用记录本, 但不写在专用记录本上, 而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这与村民自治活动的要求不相符。因此, 今后要按照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要求, 切实完善和坚持各项制度, 使村民自治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村务公开没有坚持开展, 流于形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务公开已成为村民非常关注的敏感问题, 目前村务公开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没有建立档案、存档制度。村务公开栏有内容, 有数字, 但普遍没有保留档案, 每期公开的内容, 要么抄在一张纸片上, 要么抄在笔记本上, 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存档。 (2) 公开的内容不规范。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务和经济活动, 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都要公开, 但村委会公开的内容普遍只有村财务收入情况, 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有的村甚至只把公开栏当作财务栏来使用, 其他项目没有公开, 特别是领导任期目标, 年度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等内容没有公开。 (3) 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在实行村务公开过程中, 确定公开的内容, 事先没有征求群众意见, 没有经监督小组审核并签署意见;公开的时间、次数、结果也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加以改进。 (4) 公开的方式不规范。有的只公开规章制度, 没有公开办事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特别是涉及到收费项目, 有的公开了, 但不在显眼的位置, 不易被人发现, 也就不便于群众监督了;有的制度虽然上墙, 但规格大小不一, 影响美观和统一;有的字体太小, 并且久挂不换, 发黄、变质等;有的甚至放在办公室里, 群众根本看不到, 更谈不上群众监督了。 (5)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光讲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但没有文字材料, 也没有档案记录, 公开的内容、时间、次数没有受到群众的监督, 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公开栏, 有的虽然建立了公开栏, 但内容没有上墙, 有的甚至没有公开内容, 所有的这些问题, 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不断的完善, 村民自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4. 部分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 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 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 很显然, 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5. 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 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 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 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 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还有, 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 (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 , 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 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 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过程中就表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升自治主体的政治法律素质, 塑造广大村民的现代民主政治人格。要及时提升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村民对村级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自己的政治责任感。而且要对当前村民的政治心理进行正确的规范、控制和引导, 过滤、消解可能导致价值冲突的观念性隐患, 调适并维持个体参与的方向、强度、平衡性, 为个体参与村民自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整合不同层次的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形成推动村民自治健康运行的合力。要整合当前乡村不同群体不同结构的政治法律文化, 及时引进乡村社会外部的现代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发掘和提炼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同村民自治制度相融合的资源, 增强村民政治行为、政治理性和政治情感的统一性, 尽可能减少乡村政治法律文化与村民自治运行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摩擦性, 弥补转轨时期村民产生的心理失落感, 为村民自治在乡村的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 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不断拓宽民主渠道。

要进一步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两者的关系, 把两委成员的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到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来。一是村支部要自觉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村委会要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利益诉求机制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三是抓好乡镇干部驻村联户, 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联户, 民主恳谈, 绩效公示, 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的落实。四是不断优化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 提高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

3. 理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与实现基层民主的关键, 因此要坚持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并构筑二者的和谐关系[3]。具体为:第一, 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为基本原则, 厘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权范围。村党支部应起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导向作用, 对于村具体事务应由村委会自己管理。将重点放在指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 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独立开展活动。第二, 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 防止村委会背离村民意志, 独断专行。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展工作, 将村委会中成员发展为党员。要发扬党内民主, 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

4. 加快经济发展, 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 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激发政治热情,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3]冯耀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委关系及冲突解决模式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篇8

关键词:民主选举;农村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43-02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但是一般民主的基本内容,也是村民自治即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内容。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直接将民主定义为选举,由此可知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搞好民主选举是发展村民自治即农村基层民主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前提。

一、基本概念简释

民主选举(这里指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即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相关组成人员的行为。

农村社会和谐和农村和谐社会是意义相近的短语。农村的社会和谐达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和谐社会是指处于农村特定区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农民生活的共同体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1]农村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的和谐;二是农民与社区周边环境的和谐;三是农民与农民及农民与社会的和谐。”[1]

二、民主选举的意义及其与其他三个民主的关系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中的基础和前提。民主选举实践对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民主选举构筑了村级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农村治理的主要矛盾是村级公共权力,只有村级公共权力能够良性运作,治理的有序进行和“善治”的目标才能实现。而民主选举解决的就是村级公共权力属于谁以及如何委托等一系列问题。村民委员会的权力由本村选民赋予,必须对他们负责,否则选民有权罢免村委会任何成员。第二,民主选举夯实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群众基础。村民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质量。民主选举是其他三个民主的前提和基础,不管是从程序的先后上还是重要性上,都是村民自治的第一环节,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都可以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增强。

三、农村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有多种说法,但这些说法大同小异。“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权利均衡的政治状况,在其中,有效的政府、自由的经济和强势的民主相互结合,形成国家权力、资本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协商均衡格局。”[2]马飞拉认为,“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3]“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之间以及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一种理想状态。”[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适时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属于一个农业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表明: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城镇人口为665 575 306人,占49.68%;乡村人口为674 149 546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07 137 093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33 237 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是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止,我国的乡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如何界定选民资格问题和怎样确定候选人资格问题

如何界定选民的资格,是当前村委会选举中的矛盾焦点。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只要是本村村民,凡是年满18周岁,而又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即有选民的资格。对于村民年龄和是否拥有政治权利,这两点上大家没有争议。但对村民资格的确定就颇有争议了。现行的做法多以户籍为准。但也有几种情况值得考虑:结婚后户口未迁入但居住、工作在配偶所在村;人已经在外面有了固定工作并已经享受了城镇职工统筹待遇,但仍属于本村农业户口;已是非农户口但没有固定工作仍在原村劳动的。

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候选人应具备以下条件:能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公道,工作勤奋,热心为村民服务;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开拓精神,能够带领村民致富。这些虽然方向正确,但还不够具体,也缺乏可操作性。

(二)选举村民选举委员会过程中的问题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现在常常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推选”中的直选常常被简化,代之以由一人口头提名,其他人举手表决或鼓掌通过。这种推选方式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村民的真实意愿,因为举手表决时,候选人往往在場,不少人不好意思不举手。用鼓掌方式通过的更加不明白,鼓掌声音的大小多少很难量化,反映不出选民的真实意见。

(三)如何处理流动人口选举权问题以及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问题

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常常要以委托投票的方式行使,而委托投票的操作弹性很大,它在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反映选民的真实意图。由于精英人才外出经商或务工过多使得一些村的选举结果很难令人满意,以至于选不出德才兼备的领头羊。这个问题越是偏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庄就越严重。既要保证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又要保证选举结果令群众满意确实有困难。

在目前大多数省级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中,规定可以使用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这样1个选民最多就可以投4张票,从而在实质上把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变成了间接选举。委托票很容易成为贿选的主要对象。使用流动票箱时,常无法设秘密写票处,写票人就难以摆脱他人干扰,造成所选之人常常不是自己真正想选的。由此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必科学。

(四)消极选举现象大量存在

现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的贿选形式与以前相比越来越明目张胆,请客送礼分发财物由原来的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此外还有少数帮派团伙向选民施加恐吓甚至扬言报复、行凶打闹等。在经济越发达地区这种现象越突出。靠财物的收买利诱,靠暴力的威胁恫吓,靠强宗大族的人多势众,这几种途径比较容易成功。一些比较穷的人认为谁上台都一个样,不关心村里的选举;一些比较富的人只顾自己挣钱,不在乎集体的那点儿利益,不愿意认真参加选举;还有少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没有能力很好地参加民主选举。

五、如何正确地进行民主选举,使民主选举促进基层农村社会和谐

(一)科学界定选民资格,完善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要坚持以户口作为认定选民资格的基本原则。户口已迁出本村但在本村居住或者工作并尽义务的和户口未迁入本村,在本村居住并尽村民义务的,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其选民资格。

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原则上不宜推荐为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各地还应当出台符合本地实际,顺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些限定性条件,以弥补现有法律法规的宏观和滞后的不足。这些限定性条件初步形成制度后,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及时予以公告。这样有利于选民选好自己的领路人。

(二)规范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应采取海选的方式,且由村民推荐多个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不能被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海选是村民自由选举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的一种方式。海选之前先要作好充分的宣传,确保绝大多数户都知道选举的相关信息。选举时采用无记名投票秘密划票方法,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只有在参加投票的户代表超过本村或本组总户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时,推选会议才为有效。以上的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拉票现象。

(三)合理处置流动人口选举权,依法解决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问题

流动人口应该包括外出人口和外来人口两类。所谓的外来人口其实也是其他村的外出人口。对于外出经商或务工的本村村民,可以采用委托投票方法。目前来看,不应当给予本村以外的人以选举权。

委托投票的程序应坚持简便的原则。委托投票的程序应在合法的前提下尽量简便易行。委托人和受托人应坚持双方自愿、严格合理限定的原则。能亲自参加的应当亲自参加。文盲参加投票时可以在他人指导下自行填写选票,不必将文盲列入委托人。应该尽量限制流动投票。

(四)加大对违法选举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违法选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够犯罪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增加“在民主选举中违法违规者,取消其本届候选人资格,已经当选的,其当选职务立即终止”这一规定,并且严格遵照执行。

由于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治民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又受我国传统中的落后因素影响较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它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民主选举,它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关系着农村基层民主的良性发展。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主要靠发展基层民主来解决。因此说,搞好民主选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高淑桃,赵晓霞,张禧.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劉义强.民主和谐论: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3]马飞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四川统一战线,2010,(6).

[4]王薪宇.浅谈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学理论,2010,(14).

上一篇:焊接方法与设备试卷下一篇:转院、转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