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语块意识,促进口语教学(精选4篇)
增强语块意识,促进口语教学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表明,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以整体形式出现的语块,它是英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语块好比预制件,拼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句子及连贯的语篇,为语言交际提供一条省时省力的便捷途径.语块与口语教学相结合,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作 者:叶彬 作者单位: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0067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824(6)分类号:H319关键词:语块 口语教学 语言交际
恩格斯曾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 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You should know your own language only if you compared it withother languages.) 而要想真正懂得英语, 也只有将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 才能学好这门语言。汉语与英语的诸多差异不仅不该构成学习英语的障碍, 恰恰相反, 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变“障碍”为“桥梁”。如果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母语特点能从语言学的角度了如指掌, 那么, 英语教学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实际上, 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 尤其是向成熟年龄段迈进的大学生或成人学员,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法不受母语的“干扰”, 与其消极地防范母语的所谓“干扰”, 倒不如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利用母语, 发挥她的“先导作用”。多年前, 外语界泰斗之一许国璋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坦言, “我不敢说我说英语时完全不用汉语思维” (1988年中美语言文化比较研究讲习班) 。可见, “与母语一刀两断”的主张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王国,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面前不得不败下阵来。
二、母语正迁移作用
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出, 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即一种学习
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 因为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的。迁移有正负之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当母语的表达形式与目的语相同、相似时, 有助于目的语学习习惯的形成, 会促进学习, 学习者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这种积极作用被称为正迁移。教育工作中常说的“为迁移而教”, 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 在学外语时, 通过对比可以利用两种语言的相同或相似点, 促成正迁移, 加快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还可以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 克服干扰, 消除负迁移。
三、对比意识在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对比意识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拼音的许多发音都与英语中的部分发音相近, 而汉语拼音又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基础, 利用英汉语音正迁移的规律对比着学习单词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认读、记忆单词的方法。随着年级升高, 学生的自主认知单词的能力就越高。在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学生更增加了单词认知的兴趣, 不再把记忆单词看成是负担, 而是看成是一种乐趣, 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单词学习法。语言是有声的, 语言教学首先是以语音形式体现的, 词的发音是学习和记忆一个单词的基础, 学生掌握了发音规律, 学生不仅在拼读新词时会轻松许多, 很自然地就运用语音规律来记忆单词, 而且温习单词或者遗忘单词发音时可以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 记忆单词就相对容易了, 单词的读音掌握好了, 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感, 为将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英语学习中, 就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正迁移的规律, 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进行音标拼读, 使学生掌握了单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积极性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也因为有了音标的帮助, 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虽然很多教育专家认为, 学习英语要彻底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性, 但我们的英语教学却只能在母语的大环境下进行, 我们的学生也必须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接受英语教学。因此, 学英语语音, 不可能完全抛开汉语拼音, 我们要巧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去辅助英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为他们后续英语学习提供了更有效、更切实际的方法。
(二) 对比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汉英利用语音变化构词对比
汉语的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英语的语音包括辅音、元音和重音。汉、英语音的三要素不同, 利用语音变化构词的特点也就不同。
(1) 汉语的声母变化构词和英语的辅音交替构词, 例如:
汉:校xiào (school) jiào (toproofread) 长cháng (long) zhǎng (grow)
英:close/kleus/亲密的/kleuz/关闭use/ju:s/用途/ju:z/利用
(2) 汉语的韵母变化构词和英语的元音交替构词, 例如:
汉:称chēng (toweigh) chèn (tofit/match) 还hái (still, yet, also, too) huán (togiveback/repay)
英:food/fu:d/食物feed/fi:d/喂养blood/bl∧d/血bleed/bli::d/流血
(3) 汉语的声调变化或重音格式变化构词与英语的重音移动构词
汉:①声调变化构词, 例如:看kān (tolookafter/tend) kàn (tosee/watch) 好hǎo (good/fine) hào (tolike/love)
②重音格式不同构词, 例如:精神 (spirit) 精神 (lively/vigorous) 地道 (tunnel) 地道 (pure/typical)
英:record/rekd/唱片/rikd/记录
present/'preznt/礼物/prizent/出席
2.汉英利用附加构词法对比
(1) 汉英有某种对应关系的前缀构词法比较:
“非∽”:非党non-party非正式informal
“反∽”:反批评counter-criticis反证disproof
“超∽”:超龄overage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不∽”:不仁道inhuman不结盟non-aligned
“单∽”:单边unilateral单音节monosyllable
(2) 汉英后缀加法构词比较
①“∽子”, “∽儿”, “∽头”和“∽巴”是汉语特有的名词后缀。
②汉语有某种对应关系的后缀比较:
“∽员”:教员teacher海员sailor/seaman
“∽师”:律师lawyer讲师lecturer
“∽者”:读者reader长者elder/senior
“∽手”:水手sailor歌手singer
“∽主义”:主观主义subjectivism修正主义pevisonism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单词的构成, 让看似无生命而枯燥无味的单词变得有意义并赋予生命与活力, 这样学生可以免受死记硬背又容易忘记之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对比意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迁移现象在写作过程中普遍且重要, 要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 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时, 充分利用迁移规律, 积极促进汉语的正迁移, 尽量避免负迁移, 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而准确地接受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 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效率。
1.实行汉英对比, 合理利用正迁移
语言和联想是写作的基础。在英语写作中, 语言包含了词汇及语法等方面。英语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 其意义在上下文中完全相等。如一些专有名词:theMilkyWay银河等。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 可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 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 进而促进汉语的正迁移。此外, 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也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
1.S+V eg.Sheisgoing.
她走了。
2.S+V+O eg.MyfatheriswatchingTV.
我父亲在看电视。
3.S+V+IO+DO eg.HeteachesusEnglish.
他教我们英语。
4.S+V+P eg.Sheisamusician.
她是个音乐家。
5.S+V+O+C eg.Weaskedhimtogetupearly.
我们叫他早点起床。
在教学中使用汉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 挖掘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 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充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2.扩大汉语语言输入, 强化正迁移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写什么。叶圣陶曾经说过, “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积累正是我们强调的语言输入。因此, 良好的汉语语言知识积累是英语写作输出进步的推力。加强汉语的语言输入, 能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文标题。因此, 可以通过阅读文学著作及评论,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 学习它们的写作及思维模式。此外, 还能通过观看电影、电视或收听广播的形式, 来获取不同领域的最新汉语语言信息。这些积累使学生在写作中增加所必需的语言知识、提高篇章构建技巧。通过阅读, 可扩大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 扩展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 强化汉语正迁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才能写出主题挖掘深入、选材新颖、立意独特的好文章。
(四) 对比意识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让学生多背诵以母语文化为素材的英语篇章
第二语言初学者先接触以母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更易于消化吸收。比如, 中国当今外语界的佼佼者很少没背诵过英文版的有关长城、长征乃至《毛泽东诗词》的。有了这一步作铺垫或过渡就更易于向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西方的名人名作进军。毋庸置疑, 以西方文化背景为主的语言材料非常重要, 但不能绝对化。中国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文化, 同时更要树立主动地向世人“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因为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 英语教育家H·G戈里斯科娃说:“外语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本族语”不无道理。
2.编写或选用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英文教材
英语教材可以而且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某些经典读物的编写思路诸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 把当代学生最想让西方人知道的有关中华民族的人物、思想、成就等作为框架, 用地道的英语将其系统地编织起来。同时把同中国最有可比性的西方文化精品吸收进来。比如, 可以把莎士比亚 (1564-1616) 同汤显祖 (1550-1627) 两位杰出剧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也可以进行非共时的对比, 把中国的女诗人李清照 (1084-1155) 的《声声慢》同美国女诗人E狄金森 (1830-1886) 的《我已两次失去友人》作为一个单元来学, 有意使中西文化交融或“碰撞”, 这样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四、结语
深入了解本民族语言的特点、特性, 加强其语言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例如, 从语言结构方面讲, 汉语的句子重意合, 主要靠词序、语义的关系来表达, 而英语的句子靠形合, 比较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另外, 通过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 汉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整体把握, 从大到小;而西方人习惯形式分析, 由小到大。总之, 增强对比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促进英语教学, 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母语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应该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而不断增强两种语言的对比意识已成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即针对此精辟地提出了对比意识在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来促进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种方法, 为教师进一步研究对比语言学和母语正迁移作用的关系打下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对比意识,母语正迁移作用,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毅.英语语法宝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60-61.
[4]林大津.论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和途径[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 2002:77-85.
[5]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秦裕祥.英语语法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47-4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30年来,经济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互为前提,相互推进,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成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交相辉映的两道主线。
中国社会已逐渐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法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伴随着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也从一名只知道“法律至上”的学生蜕变成了一名为维护司法神圣而不懈奋斗的监狱执法工作者。在不断的学法、用法过程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努力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为营造监狱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依法治监,加快监狱法治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己在学法、用法过程中,有两部法律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比较密切,对自己的帮助较大,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于1979年颁布实施,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刑罚关系的法律,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通过对《刑法》的学习,我不仅更加清晰的界定了罪与非罪,明白了什么是刑罚以及如何对犯罪者适用刑罚,而且使我对服刑人员的个别教育更具说服力。同时,通过对我国反腐败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经常性地学习一些有
关惩治贪污腐败的条例,不仅能使自己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高廉洁意识,还能直接指导自己的纪检监察工作。另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监狱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它是调整监狱行刑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刑事法律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的。《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监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使我国的监狱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监狱不再是人们所想的阴森、潮湿、压抑,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学习环境都优雅整洁、窗明几净、空气流通,服刑人员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由自己支配的金钱,可以到超市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这在《监狱法》实施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监狱改造罪犯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感化”正成为监狱的关键词,用“服刑人员”代替“罪犯”的称呼,“首要标准”的提出,许多监狱喊出的“变刑期为学期”的响亮口号,不仅说明中国监狱已迈向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而且也说明监狱正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监狱法》中对罪犯人权的保护,更是适应了当今世界的行刑趋势,降低了刑罚的负面影响,提高了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通过对《监狱法》的学习应用,自己不仅更新了观念,熟练掌握了基础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也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能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维护和实现公正是政法机关的圣神职责,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监狱警察队伍的基本要求。刑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而监狱是“最后防线”的最后屏障,如果由于作为执法主体的监狱人民警察不学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就容易引发执法不公,产生许多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其恶劣后果是使人们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危机。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监狱人民警察要自觉学法用法,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大脑,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乐学——学习主动化
乐, 兴致也, 乐于提问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疑惑、焦虑、探究的状态后, 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而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使他们自己马上出现疑问, 提出问题。真正做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 创设“乐问”情境。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研究新的知识间连接点,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 设置一定的障碍, 有时还可以从感性材料入手, 诱导学生思维,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需要, 并使他们产生好奇, 由好奇产生疑问, 不断使学生“认知失衡”, 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圆周率”时, 我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几个圆, 让学生用绳子 (或线) 分别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 并叫同学用每个圆的直径和周长长度比一比, 觉得有什么疑问呢?在同学纷纷动手试验的基础上, 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 “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对吗?”“直径是周长的1/3, 对吗?”“为什么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呢?”
2. 创造“乐问”机会。
学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 左右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小学生学习中, 又是很活跃的因素, 起伏不定。平时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当“导演”、“演员”, 不给学生分等级, 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思维, 发表独立见解。课外与学生多接触, 也可课内的问题课外问, 让学生觉得处处有问题, 时时有得提。例如:教学“能让3整除的数的特征”, 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数, 教师熟练地回答, 然后让学生经过验证, 确信正确无误, 这时学生对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作答, 百思不解, 纷纷提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什么样的数不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什么规律?……使学生由疑引思, 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去探索、寻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善问——个体自主化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的提问就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贵知疑, 小疑而小进, 大疑大进”。
1. 提问有方。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问题只有明确具体, 才能为思维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矛盾, 特别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及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上设置矛盾, 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方向性、针对性, 具有准确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先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圆片的1/2、2/4、4/8, 再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就提出了“三个分数各不相同, 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什么样的分数大小相等?”这样,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积极地思考, 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问要奇。
学生要提问, 就要运用思维。而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独立于教师直接范畴之外的客体。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特征,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 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发己之所发。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性, 具有新奇性,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修一条公路, 原计划每天修80米, 6天完成, 实际只用5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当学生按常规解法:80×6÷5-80=16 (米) 后, 组织学生讨论, 这时终于提出:6天任务5天完成, 时间怎样了?原计划每天修的80米在提前1天完成的情况下, 80米在什么时间里修完了?经过深思, 创造性地列出算式:80÷5=16 (米) 。这样, 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开拓创新的思路。
三、引导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应成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培养创新的主训练场。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思维, 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时, 课前有位同学提出疑问:“一年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呢?”“大月、小月为什么不都是6个月?”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问题, 教师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解析,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历法”知识。
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说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 求知欲强烈。教师可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激活思维, 把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来, 在解决问题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增强语块意识,促进口语教学】推荐阅读:
增强群众服务意识06-25
增强团员意识材料09-22
增强团员意识学习心得11-07
增强团结意识活动策划06-20
增强危机意识心得体会07-10
增强宗旨意识 改进工作作风07-21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10-11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班会07-02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10-23
学习党的宗旨增强宗旨意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