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初探(推荐9篇)
漳州一中分校数学教研组吴志强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是以“合作思想”为依据,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奖励结构为手段,强调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中数学课堂
引 言
我们总能发现,在数学课堂上,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主角”,大部分学生则是 “配角”,优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而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构建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它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近几学期,我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如何通过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通常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运用。如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良好带动作用,增大训练频率,激活参与热情,能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成员间的互相了解,实现更好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异质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途径。我是这样变通的:
优等生带领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同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中下生优先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一味地强调优等生的作用,无视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优等生的滔滔不绝中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准备时间相对较为充裕的任务规定为中下等生优先,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在之后的课内交流中,这部分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对内容有了较大的把握,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加上有优先的机会,交流时,他们兴致勃勃地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合自己的疑难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成员分工汇报数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色的学科,它为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异质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混编。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有机地将各自的学习成果组合后,圆满达到学习目标。汇报时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并力争将这个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中,为提升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而努力。
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我在指导学生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的同时,把学习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交给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一层次学生思考:哪些方程适合用配方的方法;第二层次学生思考:哪些方程适合用求公公式的方法;第三层次学生思考:那些方程适合用分解因式的方法。组内三个层次的同学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分别向同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他人的信息。通过分工汇报,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的“作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重视组间活动的灵活性
同水平合作数学教学中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是分别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是需照顾较低层次学生的,因此,同等生的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优优合作”,由于优等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差差合作”,如果我们不加辨别的单一的使用交叉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地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采取这种合作小组学习,教师首先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定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不同进行同等程度合作分组,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合作小组,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应运而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按需组建,比较灵活。由于水平相近,活动时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同任务合作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通常由2-4名学生组成,是小范围的合作。如何扩大合作的范围,更合理地整合信息,以解决资源有限、交流范围不够开阔等问题,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教师可先将学习资料分成几个部分,分给每组中的各个成员。由各组中领到相同学习任务的同学离开本组,组成相同议题的“专家组”,集中讨论手中的问题,得出有关这一问题较为完整、全
面、深刻的认识。然后把这个学习成果带回本组,轮流把自己学的这方面内容讲授给其他组员,全组成员将“专家组”带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同任务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学习。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一课中,课文针对同一个例题有两种思路,一种运用代数方程的解法,一种利用图象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题,两种解题方法,构成两部分学习内容,交由不同的“专家组”学习,再运用合作小组的形式交流,传授“专家组”的学习成果,使全体同学在充分的交流之后都能较好地体会代数解法和数形结合解法的独特美丽。同学们在传授和采纳的过程中扮演了“传授者”和“学习者”两个角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而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结 语
一、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质的不同, 表现出兴趣、能力、习惯、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因此, 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不宜过大, 一般以4人左右为宜。因为, 过大的小组会造成责任分散, 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在分组过程中, 应以“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作为分组的根本依据。即, 同一小组内成员的兴趣、能力、习惯等均存在差异, 小组之间基本无差异或差异不显著。这样不仅有利于组间展开公平竞赛, 也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拔高”学习和帮助学困生“达标”学习, 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次能力的锻炼, 使小组中形成互促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 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能避免产生“马太效应”, 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互助学习。农村学校一般留守儿童较多,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学习成绩与效果的两级分化现象。如果合作学习再造成“优者更优, 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 会不可避免地加剧两级分化现象。值得指出的是, 小组座位形式应当根据合作的内容灵活选择。例如, 可以是前后4人, 也可以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 或者将全班同学重新进行分组, 或者同一节课内采取几种座位形式。在分组之后,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组内的明确分工, 每个同学的任务都应当是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 位于其最近发展区内, 并能使合作小组中的成员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责任, 逐渐体会到在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二、把握时机, 有效合作
培根曾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 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在教师运用、指导合作学习的时候, 也应当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首先, 合作应选在个人难以独立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得学生个人难以完成该项人物, 进而去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 在合作中学会“抗争”和“妥协”, 在“抗争”和“妥协”中学会协作,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 合作应选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一旦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往往会在争论中产生胜负欲。此时, 各方往往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人赞同, 但又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并不成熟, 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善于有理有据、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 教师应抓住机会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 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辩论,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再次, 合作学习应选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索处, 让学生进行合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 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合作时机应选在解答开放问题时。“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和方法不唯一, 这样的选择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独木难成林”时体验合作的优势, 也能集思广益, 帮助学生开拓因个人的思维广度、深度有限的视野和思路, 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适当指导, 养成习惯
在我们的前期调查中发现[1],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只有19%的农村教师会参与小组讨论交流, 66%的老师只是在教室内进行行间巡视, 而15%的老师会看自己的教案或整理黑板上的板书等。不仅如此,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 只有33%的同学认为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说明, 大多数农村老师并未将自己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而是将自己视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局外者”和“质检员”, 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只要检查学生的合作成果即可。鉴于此, 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第一, 要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让学生多表达的机会,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从而让合作学习更具深度与厚度。第二,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合作学习中除了要自己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外, 更应具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而且, 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听清、听懂”, 即, 听清同学发言的要点与不合理的地方, 听懂同学发言中表面和隐含意思。在听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如下事项:如果同学的发言出现口吃、错误等现象时, 不要嘲笑、讽刺或挖苦, 而应耐心听他人说完, 并给予正面的回应如理解和鼓励。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在行间巡视的同时, 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 为合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例如, 当学生不认真交流、偏离合作交流目标时, 教师要加以引导, 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 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 教师要制止并给予点拨;当小组的讨论浮于表面时, 教师要启发引导, 打开学生的思维;当小组任务提前完成时, 教师要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火花时, 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并给予及时肯定。
四、科学评价, 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 根据我们的调查, 农村学校的教师还存在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方法、维度的单一现象。例如, 只有8%的教师会在合作结束后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 74%的教师只是对个别表现比较好或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评价, 还有18%的教师并不对合作进行评价[1]。事实上, 在合作学习评价时,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 要以学生“学”的情况为评价的客体, 重视自评、互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自评时, 要把评价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互评时要求学生之间多找优点, 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营造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提高的氛围;总评时, 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 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放大,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的评价者的角色应包括教师和学生, 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教学相长”。此外, 在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淡化评比, 关注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为基本原则。因为, 合作学习的评价并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选拔, 而是为了了解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具体情况, 并通过分析指导, 提出相应改进计划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 评价前, 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 善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独特点。评价时, 要满足学生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赏识的心理需求,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在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中, 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农村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与指导, 首先需要确立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还应在此基础上, 牢固掌握合作学习的指导技能。即, 抓住学生的学习合作时机, 合理科学对其进行分组,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合作习惯与技能, 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科学评价。当然, “教学有法, 贵无定法”, 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但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的特点, 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 广大农村教师才能真正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践行新课程的科学理念, 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 从而逐步减小并消除城乡的教育及其理念的差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的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但遗憾的是, 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实施与指导技巧, 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合作学习。针对上述问题, 可从合作分组的合理性、时机的把握、技能的培养和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与指导, 从而提高其有效性与科学性。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探索知识,基本具备研究事物的探究能力。文章在分析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在高中历史新课改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分类号】G633.51
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新课程改革不仅使课程体系有了较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为此作为高中历史课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一般来说都遵循“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四个环节。通过教师统一讲授,学生统一学习,统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第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要我学”这种状态,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欲望朦胧、学习激情压抑、学习方法僵化。他们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学习方法。
第二,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大致体现为: 众多学生面对教师,由教师唱主角,通过教师的讲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的原因、过程与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些许师生的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因果发展来个小结。
第三,教学方法总体陈旧。尽管有讲述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但是教师在本质上处于主体状态,学生只是被领着在因果道路上游历一番,充当了教师的配角,师生空间位置呈较强的单向封闭状态。
传统教学模式暴露出的缺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因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有益尝试。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指在老师指导调控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都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在实施前应注意几点:
第一,明确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首先,要明确的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结构要素组成,一是主题,把主体性教学落实在课堂上;二是目标,凸现学生的主体状态;三是策略,全面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的设计;四是程序,创设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尔后依如下次序进行:总体概括,设置障碍,记忆、理解与表达以清除障碍,深广分析,运用迁移。这种新模式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为推动力,使学生拥有主体地位,获得并发展主体性品质,从而与历史教学的认知、能力形成、情感与个性表现四个过程有机整合。
第二,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从历史表象的感知与理解,科学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结论、历史规律的理性认识。事实表明,如果教学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水平,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将表现出排斥情绪。因此教学内容中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发展规律必须受限于在提供可接受前提下的最大限度的难度。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知识体系;二是基础知识;三是概念与结论。四是知识、理论与方法。五是材料与设问。这是在深入研究基本内容后提供新情景与新问题,可以是已知材料(教材)里的新视角,也可以是新教材下的新视角。
第三,明确教学方法。历史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主体地位提供正确手段与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予以操作,采取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克服学生思维单一性、浅显性与依赖性,并通过设置障碍与引导学生快速清除来实现。这对教师要求较高,注意设计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教学的“张驰”过程。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
综上所叙,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关注,在现实中也取得过重要成就,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才能进步。
第一,选择恰当合作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合作中展开的学习活动。开展合作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中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用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选择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现实性、开放性、探究性、层次性和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二,借助网络实现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从学科特点上看,历史学科渗透程度高、趣味性强、创造余地大、资料和成果展示方式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优势转变学习方式,让學生有分工合作、思想交流、自主创造的机会。可以利用校园或学科网作为平台要求学生进行网络讨论,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完善自己;通过网络寻求教育的社会资源,历史课的学习必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网络上有大量的当年的珍贵资料,视频,这些资料,在学习中都可以利用,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可以把书本上的历史变为生活中的历史。
第三,把握基础知识运用,强化学习问题拓展。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步由基础性向拓展性和探究性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有思维深度和开放性的问题。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要逐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这对于搞好历史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逐步推进,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下只有以全新理念,才能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沈宇赤.高中历史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报,2012(5):69-73
[2] 惠妮妮.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2(2):4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德育首位思想,细化“铁纪柔情”的严格管理思路,落实“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坚持“严格、明理、激励、发展”管理理念。
针对九年级(2)班的实际特点,班级以“自信、规范、民主、阳光、乐学”十字为班级文化建设核心,本学年加大力度,强化学习兴趣、方法的培养,共同营造最佳学习氛围,把会学、乐学落实到实处,全面提升本班各科成绩。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八下期末成绩分析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总分
平均分 104.1 92.2 74.6 38 20.3 42.3 25.6 11.5 409.2
及格人数 37 24 16 12 28 38 24 21 23
及格率 87.5% 56.2% 38% 28.2% 70.2% 88.7% 58.3% 50.9% 51.2%
优秀人数 5 11 5 3 13 12 13 12 5
优秀率 12.6% 26.2% 12.6% 7.5% 31.6% 30.1% 31.2% 27.3% 10.5%
(二).现状分析
1、优势:经过几周的努力,班主任几次班级动员讲话,班级学习氛围渐浓,绝大部分学习习惯有明显改善;中上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探索学习方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学习目标较明确,心理承受力有所提升;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形成了较好的教学相长的氛围。
2、劣势:绝大部分学生会经历“瓶颈”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之前较薄弱的知识有待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提高,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需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尖子生优势不突出,师长过高的期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后进生能否坚持到最后不放弃,都是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和协调的问题。
(三).科任教师
数学,英语,历史三位经验丰富的女教师,她们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心细如母,善于与学生沟通,积极学习并实践有效课堂新理念。
物理教师朱云有激情与活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肃课堂教学,做事有耐心。
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四位教师年富力强,抓全体学生,激情有效上课,精细及时批改,迅速高效评讲,反思经常质量分析,爱心耐心辅导。
三、工作目标与实施措施
(一)学风建设
1、第一个学月,总结初二下学期班级新课堂改革的成功与不足,充分认识到课堂改革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让班级成员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2、微调学习小组,确定新一届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选拔标准、职责,组内成立“一帮一”对子。
3、建立学习司,隶属学习部管理,分设动力司、方法司、小组考评司、帮扶司„„细化学习部工作,尤其是学风建设、学科培优帮困、小组考评机制建设。
4、各科建立精英组,充分利用课余学习时间,多做题、做难题,直指中招试题,为进入高一宏志班打下坚实基础。
5、坚决打击破坏学习秩序的现象,杜绝课堂睡觉、看课外书现象,对于扰乱班级学习环境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个别学生做好思想辅导与兴趣培养工作。
6、学习目标:
月考、期中、期末文化课总成绩前20名要有5人,前30名要有6人,前50名要有11人,前80名要有17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内容的要求
1、合作的形式符合实际学情。
合作学习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要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不是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而是落实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有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而是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具有挑战性。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合作,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有自主性,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由主角转为配角。
4、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在合作学习中不仅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也要重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5、合作学习注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
各环节落实要求:
(1)预习:学生速度要快,要有预习提纲,带着目的去学习。
(2)板演:各层次学生做难度各异的题,各组成员有分工。
(3)展示:学生手执教鞭,面向全体,口齿清楚,自然大方,辅以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
(4)讨论:各组设立监察员,记录员和中心发言人三人,各司其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问题的解决,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5)组内建设:我班分成九个学习小组,有组名,有组训,每周评出优胜小组,每月评出班级之星,由教师的“隐形评价”和学生的民主测评相结合。
(三)、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
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四人员惹是生非或打架斗殴一次扣10-20分,打牌赌博一次扣5-10分。
8、住读生就寝迟到讲话或者吃东西一次扣1分,不在本寝室就寝一次扣2分,不请假私自外出上网或者回家或到同学家留宿一次扣5-10分。
9、带手机到校一次扣2分,说是道非,不利于团结一次扣1分,顶撞班干部,不服从管教或者安排一次扣3分,自己的事不做强迫别人做事一次扣1分,男女交往不得体一次扣5-10分,不经允许拿别人东西一次扣3分,偷别人东西一次扣5-10分,有敲诈勒索现象一次扣10-15分。
卫生表现
1不注重个人卫生和仪表,留长发一次扣1分,染发烫发或留奇形怪状发型一次扣1分,佩戴首饰一次扣1分,穿奇装异服一次扣1分。
2不按规定系好卫生袋,一次扣1分,滥丢滥扔一次扣1分。
3清洁值日生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次扣1分。
分管工作
每天按时到位,不按时扣1分,没做扣1.5分。
表扬,个人操行受到老师表扬的一次加1分,受到学校表扬一次加2分。
(八)记分,记载由后一小组的成员依次记前一小组的成员,小组成绩以均分呈现。
(九)每周一评比
课堂表现作业各科测试行为规范总分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设想效果
一、论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独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而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缺乏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对象来看,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提倡合作学习。
二、解决论题的设想
(一)、通过过合作,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很多概率和统计这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很多都要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如“掷一枚硬币”统计正面、反面的次数,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合作起来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而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稍散乱,效率偏低。教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一开始,整个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既可发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有的偏离正题,有的只浮在表层;有的小组仅仅是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探究,其余学生则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有的学生只是等待别人出结果,汇报时仍是各人说各自的看法,仍唱独角戏。这种散乱现象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探究失败。
2、问题设置缺乏探索价值。有时教师对要求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缺乏认真研究,出现设置问题缺乏合作探索的价值。对一些不需要小组集体合作探索、一点自明的问题也拿去小组讨论。有的则是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问题也放给学生探究,使小组活动流于形成。
3、合作次数过多,合作时间不充裕。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三、解决论题的做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分组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级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小组,以4人小组为最佳。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由组长确定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资料收集,归类;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让每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三)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五)抓住合作学习契机,选准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一般情况下,像以下情况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分歧,总结规律或遇到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等等。
(六)把握合作学习的时空,恰当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在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调控时间,针对性在小组合作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指导点拨、评价,以保证各小组能顺利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积极参与,行间巡视,及时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各小组进行班内汇报、交流、完善、总结,使学生能够理性升华。
(七)掌握合作学习方法,形成合作学习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之关键,组员出现想法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进而形成方案。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四、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但这种方式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当教育改革的浪潮卷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浪花涌向我们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它的汪洋大海之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这样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我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下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一)优化组合,合理组建小组。
组成一个小组要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小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2:2:2,即2为优,2为中,2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二)合理分配各尽其责。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地合作。况且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当然,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另外,包括组长再内,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我认为在小组合作中,应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但听也不能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2.学会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的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默不做声;有不同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因此学会质疑,对于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掌握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为此,教师应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臵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臵这个环节。以下是我总结出的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情况:
1.挖掘教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看看怎么分类。有的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这些分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2.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分类”中,教师创设一个整理书包的情境,并进行小组合作。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的拿非语文书、非数学书和非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和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和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
(二)以多种形式展开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如果总以单一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很快会觉得乏味。教师应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1.故意示错,据理力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2.开展评比,增强竞争意识。
有的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老师的更有效。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让学生自拟题目并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在按小组总分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是自己的学习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因影响了小组成绩而有压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3.先示范,后开展。
刚刚进入课改的学生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先做好示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种导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小组自由交流。这样由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4.操作自由化,体现自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以动手画一画、描一描、印一印等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去感受平面图形。在这种宽松、自如、民主的氛围下,孩子们迸发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有的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缤纷的数学世界,是一个自由操作与探寻发现的天地,他们从心底赞叹数学的多彩与美妙。
1. 转变观念, 创设“合作”: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 图画精美, 生动细腻, 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例如, 在教学《比一比》时, 笔者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免盖房子”的有趣童话故事的情境, 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童话世界,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教学《9加几》时, 笔者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跳绳”游戏的情境, 这样, 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 创设情境, 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 使学生乐于接受,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 明确目标, 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因此,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使他们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 了解评价的标准, 等等。这些任务和目标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 还可以分解到每个成员身上,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人人有事可做, 共同参与。实践证明,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后, 就可以避免小组合作的盲目性,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 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 就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健康课, 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统计, 看结果如何。这样, 为了安排第二天的运动项目, 孩子们明确了目标、任务, 便在组长的带领下, 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这样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分工, 让小组成员人人参与, 连平时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走过场, 真正体现了实效性。
3.把握机会, 激发“合作”:仔细分析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就可以发现,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 因此,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时机进行合作, 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前提。
4.在学生疑惑时合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应怎么办?笔者认为, 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相互启发, 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而且还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有一个学生问:“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也等于底乘高?”这时,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在动手操作中, 探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合作。比如,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笔者首先出示了一道题目:把8、5、10、15、30……分成两组, 使两组数分别能被2、5整除。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在合作中研究、概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并完成填空题: () 能被2整除; () 能被5整除。这样的分组合作教学, 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 还通过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 且这样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书上介绍的方法, 然后再分组合作交流, 从而加深了认识。
6. 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组织合作。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 实践发现, 采用合作形式,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交流, 并及时反馈成果, 可拓展学生的思路, 比如, 五年级“找规律”章节中有一道练习题:2008年3月3日是星期一, 你能算出三月份上了多少天课, 休息了多少天吗? (出示日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有的看月历解决, 有的用除法算式解决, 还有的虽然算式相同, 但想法却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个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交流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当一个问题提出,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合作就没有基础。这是导致学生合作时无言以对的原因之一。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而不是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进行的,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以下方法来实施。
1.建立长期的合作小组
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举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
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
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六、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七、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学校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八、教师要特别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九、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
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刚开始学生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难度的,他们会觉得头绪杂乱。由无序变为有序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到各小组中,教师可每次参加一个组,全程参与,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
研 究 工 作 总 结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不但深入学习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还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活动,加强校际合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在总结中完善、在交流中探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总结得失,进行反思,通过研究课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集体研究确定教学目标,选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分头备课,互相听评课,进行反思,取长补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促进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三、资源共享,科研合力。
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典型课例、心得体会交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五、研究的策略
1、改变以往选取实验班及确定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形式,在校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班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边运用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扩展,把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体课题组成员为研究者,逐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
3、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4、每个实验教师锁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跟踪对象,了解实验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实验策略。
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车现象”。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教师充当积极的旁观者。
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教师良好的监控。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因而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确切的说,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控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可有的课上,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或是在参与中没有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样出现“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7、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操作:
(1)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对策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策五: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策六: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检测 教师活动:创境激趣→→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学生活动:自学寻疑→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
2、合作探究必须是建立在个体充分的、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交流的氛围,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评议小结是对上一环节中各小组的表现及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
5、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推动了我们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初探】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关于有效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思考11-12
汉阴县蒲溪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12-24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7-02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09-25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10-08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01-10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
新课程实施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困惑及对策01-15
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地方课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