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共8篇)
阶 段 小 结
一、研究过程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
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它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单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过程性.尽管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过程而言,却大致相同,基本包含以下3个阶段:(1)提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内容、特征或关系进行提问;
(2)回答:学生分析提问的要求,回忆、提取并组织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3)评价:教师对回答质量作出评价,给予反馈、矫正或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提问,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提问目的的确定不光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问.提问是为教学服务,更具体的说,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学目的应该是确定提问目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学目的尽管比较宏观,但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的应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认识力的提高,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
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的一面,也有生成性的一面,课堂提问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预设提问目的,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生成提问目的.预设提问目的可以看作是预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避免一些过于随意而与教学无关的提问.在具体预设时要对学生和教材做出具体的分析,生成性提问目的的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生成新的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探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2)、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探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3、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容易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赵海霞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张永亮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老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观念转变。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首先做到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指出:中职学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中职课堂应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 以职业需求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职高学生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 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职高教学中,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职业教学提倡在做中学, 提倡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必要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沟通, 加强对话是促进学生更好学会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及知识梳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亦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所以, 课堂提问很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一番。
二、职高学生需要的课堂提问
这是笔者对自己执教的班级进行调查时的部分问题及回答:
1、对老师课堂提问感兴趣的问题调查 (多选题) )
2、学生课堂快乐源调查。上课时, 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 (单选题)
3、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的类型 (单选题)
反思:对学生而言, 能在课堂上回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最大限度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平等地交流, 获取知识, 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是课堂的乐趣所在。因为这种交往,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激活和提升, 众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 学生的生命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
但是, 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这样的乐趣呢?传统课堂教学中, 许多人都把“提问”当做一种让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因此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 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也就是怎么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通常是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刚刚获取的知识经验, 往往并不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把课堂演绎成了一场猜谜会, 这与新课程中平等对话的理念应该说是背道而驰的。
三、现状剖析
笔者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种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其作了简要分析:
1、忽视学情, 提问空洞
职高的教学, 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 而应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有效设问,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冲突, 进而自然扩充自身的认识结构。但有些老师在课堂设计上只关注学科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预设的问题也是比较空洞的, 这样使得很多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积极运行的状态, 从而丧失了听课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1:《三角函数的性质》一课, 教师的导入采用了提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 请大家说说看它有哪些性质?”听后, 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 因为笔者在听课前看过本课的教材, 三角函数是新授课的内容, 三角函数的性质是同学们新接触的函数, 学生根本联想不到从哪里入手去研究它的性质, 于是课堂马上冷场。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主要源于授课教师没有关注学情。
2、雾里看花, 把握不准问题关键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是通过老师对教材的挖掘、理解再创设情境, 只有把问题问在关键之处, 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石击浪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但现实中, 很多老师因为缺少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无法找到学生与教材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使本该“冲突”的状态变成了启而不发的状态。
案例2: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中, 在第一章第二节《市场营销概念》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是这一讲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直接的文字阐述, 就直接进行提问:
需求和需求量是如何变动的?
学生在教材中能找出文字答案:需求的变动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这样的提问价值仅仅在于让学生能够阅读教材, 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简单的一问一答式
一问一答是提问展开的基本形式, 但是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提问在于有疑而问, 在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思考, 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回答“是不是”、“对不对”, 或简单地让学生再现“是什么”、“为什么”等显性知识, 以至缺少思维量。如果教师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你是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等, 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4、满堂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追求提问, 或是非问, 或选择问, 或填空问, 或自问自答, 学生或习惯性地举手, 仓促地回答问题, 或置之不理, 保持沉默。而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 然后自己补充讲解, 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 表面看去, 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 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预设好结论, 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 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 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其实仍然是一方强硬灌输, 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 与新课程中平等对话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实施“课堂提问”的方法
1、针对学生实际, 作好精妙预设
课堂教学,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而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 关键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我们深知:学生不是空洞地进入课堂情境的, 他们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不断滋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此时,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问应该是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 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忆与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 偶尔或小结或点评或纠错。于是, 在设置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前, 必须对学生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来预设课堂中的提问,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提问达到最佳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 如果预设的难度过大, 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而恰到好处的难度则会引起学生的悬疑, 激发其认知冲突, 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因而, 精巧的预设就非常重要了。
如在案例1, 教师在《三角函数的性质》一课的导入中, 也是没有关注学情。如果事先了解到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和性质, 就可以预设问题: (1) 研究一个函数, 往往看它的哪些性质? (2) 通常利用什么来研究?这样的设问, 学生马上会联想起已有的知识, 使其感觉三角函数并不是新知识, 只是函数中的一种, 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也类似于所学过的其他函数, 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
案例3:在《营销策略——广告》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广告宣传的原则是这一讲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广告宣传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自然会想, 广告宣传为什么要遵循这一原则?很难接受, 通过学生平时熟悉的电视广告, 来分析广告宣传的原则, 学生较易接受和识记该原则, 所以在讲解思想性这一原则时, 我做了如下预设:
师:演示金利来领带的广告 (幻灯片画面)
师: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语有哪些?
生:画面中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语:
斜纹——代表勇敢果断;
细花——代表体贴温馨;
圆点——代表爱慕关怀;
方格——代表热心慷慨;
丝绒——代表温暖保护;
金利来, 男人的世界!
师:这则广告给你什么启发?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生:金利来广告语很健康;
生:画面很温馨;
生:男主角动作优雅;
师:广告宣传要具有思想性这一原则, 指广告的文字、图画、音乐等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反映现代特色和道德传统, 健康向上, 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通过这样的预设,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产生“冲突”, 对未知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求知欲, 教师顺势引导, 让学生从已知的广告片断中分析广告宣传所应遵循的其他原则, 师生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也自然突破。
2、方法提问
课堂提问中, 对思想方法的提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 抽象的问题, 我们通常用举例法帮助解决。如在《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这一讲中, 其中政治法律因素中两国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通过举例来讲解, 如尼克松访华后美国骤然兴起旅华热潮, 又如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在香港97回归问题上采取敌对态度, 导致了香港来中国大陆旅游的人数大量减少。
(2) 数形结合。如在教授旅游供给规律这一问题中, 可以设问:“你会画旅游供给图吗?”通过此类“你会举例吗”、“你会画图吗”、“你会归纳吗”等方法的提问, 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在案例2中:因为学生在前面一讲中已经掌握了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及需求的模型, 所以不妨先给出问题:
根据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请你分析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学生感觉自己可以尝试, 做了之后发现出现了问题, 已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 引导他们发现利用曲线模型知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再问:你会画需求模型图吗?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加以练习, 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冲突”之后得到了发展。教师再结合图形进行讲解, 如下图:
数形结合, 左图为需求量的变动图, 需求曲求D上, A点到B点的变动为需求曲线上需求量的变动;右图为需求曲线的变动图, 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 使得需求曲线D1向右平移至D2, 如消费者收入水平减少使得需求曲线D1向左平移至D3,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3、深题浅问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会碰到有疑问的内容, 往往看上去有难度, 但引导学生通过层层解剖, 把问题分层, 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要求化难为易, 举重若轻, 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 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不断深入。比如:
(1) 分层解剖
对于复杂的问题, 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 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例如《旅游供求矛盾与价格调节》中, 先让学生画出旅游需求曲线, 如下图:
再让学生画出旅游供给曲线, 如下图:
学生掌握了旅游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教师再讲解旅游供需均衡价格
解决了旅游供需均衡价格后, 结合图形讲解, E点为均衡点, 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 再问学生, AB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什么, HG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什么, 经过分层启发, 马上有学生指出, AB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供大于求, HG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供不应求, 教师再对该题进行总结:旅游市场上的供求平衡的调节, 始终是价格围绕着均衡价格在上下波动, 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 供求也就平衡了。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层解剖, 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 便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搭桥式
上课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 常常因为提问的难度太大, 坡度大, 这时教师可在此点和彼点搭桥引路, 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比如《服务营销的策略》中服务营销的对策, 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一问题后是一脸茫然, 不知从何入手, 教师可以随即搭桥问道:“服务产品的特性是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性、易逝性”。老师再设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服务产品的每一特性分析服务产品的营销对策?”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 马上便有回答:“针对服务产品无形性的特性, 营销对策应是让无形产品变有形, 如使之可变触摸……”。分析到这里, 大问题就很快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 提出了两个较容易且有梯度的问题。
4、浅题深问
教学中, 一般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教学内容的处理, 此时就要求教师在“无疑”之处设计提问, 这些看上去比较浅显的内容反而要我们在提问时引导学生做深入研究。例如《影响需求的因素》教学中, 教师在问其他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影响了该商品的需求量时, 学生马上回答消费者的总收入既定 (有限) , 学生很容易识记这一知识点, 似乎没有问题, 浅得很, 其实学生很容易忽视“替代品”、“互补品”这一原因, 通过选茶叶和咖啡的替代性和影碟机和碟片的互补性去提问为什么其他商品的价格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通过这样的提问, 挖掘了影响需求因素的内在原因, 选准切口, 探幽索微, 忌无中生有, 牵强附会。
这样的教学设计重心是探究, 在无疑处设疑, 在看似浅显的地方做深层的解剖, 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同时, 教师在作预设时必须对知识有深刻的挖掘, 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5、适时追问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问一个小朋友:“你将来想当什么?”小朋友说“我想当飞行员。”老师又问:“如果飞行时, 汽油快完了, 那你怎么办?”小朋友回答:“让所有的乘客系好安全带, 我带着降落伞往下跳。”顿时, 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老师看着小朋友悲伤的表情时, 追问为什么, 小朋友回答道:“我要回去拿汽油。”……若没有最后这一追问, 小朋友留给大家的便是遗憾。而我们的课堂上也要这样的点睛之笔。
追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提供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追问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所以, “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 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的教学指导策略。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 学生作答正确后, 即告一段落。但细想一下, 学生是真的理解了, 还是侥幸答对?因此, 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知其所以然, 才能了解掌握程度。另外, 对其他学生来说, 教师的讲解没有该同学的讲解亲切、易懂, 于是对他的追问实事上也是对全班同学的追问, 随着问题的产生, 其他学生都会积极思考, 随着他的回答, 其他学生也会渐入佳境。所以, 高成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 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
在运用追问时,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提问只是帮助学生去获取理解, 而避免提供现成答案;其次, 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需要时才进行提问, 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另外, 在追问的过程中,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寻求答案。
在实施课堂有效提问的一段时间后, 我对班里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学生对我的《旅游市场营销》课有了普遍的兴趣, 对问题思考的参与度和深入度明显提升, 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人数增多了。
通过总结, 课堂有效提问达到了以下几点: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4、注重了学生的质疑、合作、交流的能力;5、锻炼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 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有效提问, 更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让课堂焕发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永琼.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学习效率[N].科技创新导报.2008-12-3
[2]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J].教育探索.2007, (6)
[3]张翠梅.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 (6)
[4]付爱娟.设计好课堂提问[J].上海教育.2007 (7)
[5]张翠梅.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 (6)
[6]廖宁怡.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 (30)
[7][台]黄光雄, 等.教育研究法[M].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
[8]叶谰.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提问在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出一个好问题,这个好问题就会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教师不断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提问。教师问的问题多了,学生就习惯于思考了,那学生也会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问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
提问太多,问题太简单 一些教师不顾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问了许多问题,好多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张嘴就能回答上来。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不爱思考问题了,再遇到难的问题就会产生反感情绪,而且学生随口就说会使课堂纪律比较混乱。
提问难度大,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只有部分优等生会解答,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就会丧失学習的积极性,对此学科就越来越没兴趣,甚至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这样一来就不能充分发挥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问题,许多问题不言而喻,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且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教师缺乏课外知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知识非常感兴趣,一些教师只给学生们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古板的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的教学设施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加上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课外知识,学生会更愿意学习。
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现在的孩子们心灵比较脆弱,所以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问题上,应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的学习。
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课堂有效性提问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删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进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问题有主有次,条理清晰 现在“满堂问”“随便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时间久了学生就不会思考了,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课堂提问入手。在一个比较难得问题下设置一些小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整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使学生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
随时提问,讲究实效 根据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时提问,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提问有技巧,有创意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表现在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答题的欲望。这就在于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了,首先问题的内容要有新意,再次形式也应该新鲜。
有效设置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矛盾,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设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师永远也不能离开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已不再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教育者们更近一步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实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包括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设计的各种有效提问。我们既要注意研究教师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即提问的次数,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等,还要留心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利用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善于发问的能力。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做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
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
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不断研究教师提问的策略之余,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后者属于课堂生成,却是课堂的精彩组成,是教师有效提问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老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更大。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这正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途径之一,1、立足于自我困惑。
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钟情于千千情结。
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构建有效的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问策略,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即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引导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就会使学生的的思维迅速发展,为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由衷的欣赏,与学生一起诚意的探讨,就会像一味催化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纽带。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要用80%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他们还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大约300多个问题,平均每天都要问约定俗成2个问题。这么多问题中,很多是粗放式提问、问题随意,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提问中有没有真正关注到全体学生,这些都反映出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也关注到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注意事项等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这些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对我们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学校中青年教师比较多,而他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还比较少,灵活驾驭课堂提问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2.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课堂内的有效提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既可以此时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漏;既可以及时诊断他们的思维障碍,并及时得到矫治,又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扉,产生巨大的成功感与自信心,因此,有效提问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方法。
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课题的开展,将通过定期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调查分析、案例研究、经验总结、反思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和策略探索,创设平等轻松的师生交流空间,提高课堂提问预设和调控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1)、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尽力去创设这样一个氛围良好的交流空间,因为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一个与老师想法不一致的问题而生气甚至“大动干戈”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师不是和学生平等地沟通,而是以武力和权威去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课题组开展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2)、教师教学理念与有效性提问的相关性研究。
理念决定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会影响他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方式与和教学预期。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导致教师在课堂提问与解决过程中成了主角。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应该科学设计与组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提问的技能方面,不少教师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提问这种教学技术,使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4)、有效提问与全体学生互动性研究。
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和反馈上。在反馈时,教师对学优生采用正反馈多,对学困生则采用无反馈方式多;在语言风格上,对学优生教师采取民主型,而对学困生采取专制型的言语风格多。教师行为的不公平,导致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业上的进一步分化,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研究目标:
1、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3.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巧妙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影响。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5.通过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引导教师把握好教材,树立问题意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设计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7.在个人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团队合作品质,增强专业发展的意识。
4.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总结法为主,加之以统计法、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现行教学中学生的关注情况的调查,找出关键性问题,寻找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手段,一面搜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一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使课题的研究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尤其重视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选择自己和他人的典型案例,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及时总结经验,促进课题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5.研究详细计划
本课题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7月——2017年9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计划(确定实验学校、班级、时间、课题组人员及分工);搜集课题有关论文、案例并结合新理念进行理论学习,启动研究,让课题组成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2月)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深入地调查小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现状;探讨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形式、方法;
探讨可以怎样有效地组合利用各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和发展;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进行下阶段研究的基础。
第三阶段;再实验阶段,形成特色(2018年3月——2018年6月)
综合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索实践,再次深入实验阶段,形成特色,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汇编成文集,撰写实验报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志丹县双河中心小学课题组 王延山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修学习,使我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一、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贴近主题。
三、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淡得像杯水,就绝对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五、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问在学生的“疑”处,让学生在怀疑中起争论,在争论中辨别是非,最终经过同学思想的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多样性。
一、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随时提问, 学生缺乏思考。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况明显增多, 互动模式更加丰富,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然而,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一节课提问十几次,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问五六十次;有的教师课堂提问不是很多, 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很多, 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与交流, 也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调查发现, 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 有的教师平均每几分钟就提问题一次, 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有的教师则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 学生忙于回答和应付, 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课文。
2. 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 学生无法正确理解。
教师在提问时, 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 使学生不明其意, 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和思考问题, 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制约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 片面地理解提问的概念, 缺乏信息反馈。
说到提问, 大部分人都会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其实, 这是片面地理解提问的概念, 是教学单向性的表现, 不能构成信息反馈, 无法使教学及时得到调整, 也不能使自我评价准确地进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积极发动学生提问, 积极吸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4. 教师评价简单、敷衍, 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 评价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 具有调节和导向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 不少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置可否, 没有给予肯定、详细的评价。当学生的答案只是部分正确甚至完全错误时,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反馈, 严重打击了学生自信心, 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5. 教师单方提问, 学生缺乏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启发学生挖掘知识的疑点, 让学生把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 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 教师提问数量适宜, 内容准确精妙。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适时、适量地提问, 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 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1) 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 教学《跳水》一课时, 笔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不从文章的开头依次讲解, 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设置问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课亦然。教师在教学时, 应尽量使每一节课都能形成高潮点, 且在高潮中伴随着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高潮点的设问,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感情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 教学《穷人》一文时, 有一个使用率很高的提问:“屋外寒风呼啸, 惊涛拍岸, 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这种‘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的开头部分, 所以多数教师都会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 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 但也不能算优, 因为这样的回答仅止于现象, 停留于表面。如果教师选择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提出相同的问题, 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提问, 学生可能会给出与前者迥异的答案: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 炉火未熄等现象上, 而且还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 两种提问问点一致, 问法也相同, 但发问的时机不同, 效果也就各不相同。
2. 教师提问要难易适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 应该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想水平为基准, 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这样, 既不会让学生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也不会让学生对有难度的问题丧失信心。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 同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思考,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提问要言语得当, 注意语言的运用。
笔者以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时, 运用科学、合理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1) 引趣悟道, 切入正题的直问。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 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状态, 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 教师要自觉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抓住文中的主要问题, 切入正题, 直接提问, 做到牵一问而动全文。
(2) 指点迷津, 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 要及时解开学生的困惑, 使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 帮助学生消散疑云、拨开迷雾。如,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笔者抓住“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点起问。学生一时不知道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笔者通过逐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地介绍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找出詹天佑杰出爱国的表现。由具体到抽象, 由特殊到普遍, 笔者与学生一同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分析课文在叙述上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方法, 就连“人”字型铁路这个教学难点也被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
(3) 全面感知, 形成系统的答问。任何一本教材的编排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 一般来说, 教师不应变动和调整教材的结构和体系。教师在授课时, 应顺应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在章与章、节与节、问题与问题之间, 架设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层层递问。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阶而上, 并在问与答的间隙, 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训练其思维能力。
4. 教师要巧抓时机, 评价得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 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策略, 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教师也应及时恰当地给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 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适当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自信的作用。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 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 从容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在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 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 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 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 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 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5.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水平之后, 吃透教材及与教材有密切关系的知识, 切实做到“自中有人”“心中有本”。这样, 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及时有效地点拨、引导学生多向阅读课文, 从课文的不同角度, 包括教材内容、关键词语、段落结构、特殊标点、各种修辞、写作方法等方面, 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质疑空间, 而且能把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长期坚持科学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教学方法, 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质疑问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学习兴趣;提问类型;设计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的起点。“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开启知识的大门。并且教师能精心设计有效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逐渐登上知识的高峰。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有效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教师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实践,针对学生思维困惑之处设计问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概念。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认知结构内的矛盾,从而刺激学生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中无论是教师的设疑还是学生的质疑所产生的“悬念”都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只是按照课本讲授,学生听来毫无兴趣。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到“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小女孩荡秋千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同学们,在这个动画中小女孩做什么运动呢?”然后再出示风车的图片,问“风车的转动浆做什么运动呢?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这些不经意的问题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还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向和横向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实效原则
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本身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问题情境入手。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定义的时候,设置:“993-99能被100整除吗?将99换成其他任意一个大于1的整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吗?”引发学生联想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得出a3-a=(a-1)×a×(a+1)。
但是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知识的结论,避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图,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让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会造成停滞局面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适时原则
实际教学中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1)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提出问题。当学生思维停滞时;当学生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没有头绪时;当学生有所思考、心情亢奋、跃跃欲试时。(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特别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关键点、疑难点、精华点、矛盾点提出问题。(3)根据教学生成中的具体情况,如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由浅入深、有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师生互动等过程中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3.梯度原则
实践表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要求教师提问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例如,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设置下面问题:“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x取哪些值时,2x-5=0?(2)x取哪些值时,2x-5>0?(2)x取哪些值时,2x-5<0?(4)x取哪些值时,2x-5>3?
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
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针对性策略
在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问题的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冲突等情境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例如,针对农村孩子喜欢剪窗花的生活经验设置下面问题:下列这些窗花图案是怎样设计得到的呢?(引导学生分析旋转图形)
2.启发性策略
启发性是指通过某种提示来达到启示的效果,例如,对于二次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0时,函数图象在第几象限?学生初次看到这个问题,可能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诱学生,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步骤,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集中性策略
在课堂提问中也可以采取集中性策略,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老师可以抛给全体学生。如“这道题有点难,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解答好吗?”众人拾材火焰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灵活性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取直问、曲问、反问、追问、诱导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有效性、高效性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恰当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开拓了思维想象能力。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感情交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凸显主体意识,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春萍.数学课堂提问精心预设的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08(24).
[2]李建海.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与运用技巧[J].数学教学与研究,2008(18).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06-15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06-07
王洪国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06-14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09-2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7-04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07-11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06-1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研修日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