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精选7篇)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概括地讲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

3.城镇体系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

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从建国后的“限制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逐渐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大力发展小城镇”。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似乎更多地是出于解决特定矛盾的权宜之计,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是从静态和孤立的视角谋划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同规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大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但其“城市病”症状也更为明显;小城镇分布广阔,贴近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但其聚集功能较弱,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类型城市的优劣。

4.强调行政催化作用,缺乏产业支撑。

众所周知,城市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城市的发展同样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自然演化的动态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力量只是在短期内、在表象层面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共有的规律。然而,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表现出与这种规律较大程度的背离,行政力量扮演着远比市场因素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要么定位模糊、摇摆不定;要么彼此“借鉴”,简单复制。其结果不仅浪费了较多的资源,而且使城市结构雷同、功能单一。同时,缺乏核心主导产业的支撑也使得城市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致使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滞后。

5.重视外延拓展,忽视内在功能完善。

80年代以来“摊大饼式”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推行以及大中城市新城区热和广场、步行街等标志性建筑热愈演愈烈,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因为拆迁补偿不合理而引发了太多的社会纠纷,进而沉淀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城市外围空间拓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现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则严重滞后。从城市景观的外观上看,我国的城市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差,但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文明的积淀上则呈现出天壤之别。拥挤的交通、令人担忧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治安、脆弱的环保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后续发展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6.传统制度的约束功能仍然存在,阻隔了城乡的融合。

虽然迫于各种压力,传统泾渭分明的城乡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传统城市管理制度的强大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某些领域甚至得到强化。城乡间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对城市生活的渴求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等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种规模空前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满足了城市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农村来说本该形成双赢的结局。

但是出于保护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先权,城市管理者往往只是企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简单的“限、管、卡、罚”等非人性化管理手段来限制和排斥外来劳动力,而较少考虑借助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培植主导产业等方式来扩充城市容量。显然,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间的心理差距,不利于和谐城乡关系的构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国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都证明脱离农村发展的所谓“孤岛式”城市化发展模式注定不会成功。缺乏了农村的协调和支持,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逐步摒弃片面强调发展城市(尤其更多地停留在城市空间的拓展上)的传统做法,而应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角度谋划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

审视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结构雷同、个性模糊是一个普遍问题。城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未来功能的定位上均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这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实践证明,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个性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顺德等城市之所以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其核心就在于它们结合本地区位和资源条件,选择了独特的主导产业,具备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一点正是其他城市无法模仿的,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努力培植核心产业。从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底蕴、旅游休闲、矿产开发、生态环保等角度来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探寻并逐步培育城市的主导产业,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

3.整合城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规模不同,城市间表现出功能的差异性,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金字塔式”的城镇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确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方面要考虑城镇的发展现状,通过城市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功能的整合,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镇化体系,发挥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城镇体系的发展方向。

4.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力度。

城市化建设中浓厚的行政干预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其中最典型就是在城市改建、扩建征地过程中行为的非规范性。某些政府官员与土地开发商“合谋”借助权力垄断人为压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标准,拓展了惊人的寻租空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应强化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淡化行政干预色彩,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学习和运用现代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引进市场机制,把长期由政府垄断的某些领域,如:自来水、邮政、通信、公交、电力、煤气等逐步放开,政府通过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引导各市场主体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5.突破制度瓶颈,净化外部环境。

导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流动受阻、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推行、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贫困、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等问题的症结皆出于此。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2

然而尽管城市雕塑热持续升温, 但关于城市雕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笔者在此就当今城市雕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管理体制问题

城市雕塑建设属于公共事物, 但它又是比较特殊的公共事物, 城市雕塑要不要管, 怎么管?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1.1 用什么机构、什么办法来管?

国外比较常见的是采用是由社会各方人士组成公共艺术委员会, 从事城市雕塑项目确立、作者挑选、作品审查等工作。我国的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经历了几个阶段:1982年5月14日, 刘开渠先生等人联名就成立全国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等事宜致函中宣部。中宣部于7月12日做出批复, 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 下设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1992年7月28日, 文化部办公厅、建设部办公厅发文, 同意“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更名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2002年7月9日, 建设部发出通知, 原由文化部和建设部公共承担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指导职能改由建设部承担。城乡规划司具体负责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指导工作。在地方, 有的设有相应的机构, 或放在文化部门, 或放在规划建设部门。也有许多地方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 许多工作无法推进和开展。更大的问题是, 目前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并没有真正形成对城市雕塑建设的约束力, 其作用和作用方式还在探索中。

1.2 行政管理还是行业管理?

如果城市雕塑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 那就应该得到行政许可的授权。从目前的情况看, 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与政府有关, 但是又没有得到具体的行政授权和得到相应法规的支持。因此, 一些雕塑界人士主张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以保证城市雕塑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笔者认为, 从目前改善政府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 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很多领域将退出, 在没有行政许可法授权的情况下, 城市雕塑的管理很可能转变成为行业管理, 通过行业自律来管理城市雕塑。行业管理如何管, 如何真正管好, 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1.3 行业标准与规范

与城市规划、建筑行业相比较, 这些行业有国家法规的支持, 在资质、招投标、取费、质量标准、验收、责任等方面, 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行业标准与规范。然而, 城市雕塑目前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与规范。例如, 使用铸铜、不锈钢、石头作为材料进行城市雕塑的加工, 它的材质品级要求和加工质量标准就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加工取费的依据和难易程度判定等等都还是各自为政, 自定标准。也有人认为城市雕塑作为艺术行业, 比较特殊, 个性比较强, 不能像建筑那样可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例如, 城市雕塑设计的取费标准, 就很难像建筑那样订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中千差万别。

2. 经费来源问题

目前城市雕塑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复杂, 大致有如下几种:政府的财政经费开支;企业出资建设, 或赞助建设;民间渠道募集资金。国外城市雕塑建设主要依靠艺术百分比计划。即通过立法, 从全部建设经费中, 抽取一定比例用于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建设。在国外也有人把公共艺术叫做“百分比艺术”。国外城市雕塑建设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艺术基金会制度。中国在这两项主要建设资金来源方式都不具备的情况下, 如何改善建设资金的状况, 使城市雕塑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 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学习国外的艺术百分比计划。

3. 数量和质量问题

强调城市雕塑的质量, 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 如何看待城市雕塑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仍然有不同的侧重点。

3.1 城市雕塑的数量

一些专家在强调质量的前提下, 注重城市雕塑普惠和普及, 他们认为城市雕塑行业的发展, 应该有量的保障, 并提出了城市雕塑人均占有率的概念。他们认为, 与其花做10件小雕塑的经费, 建一座大雕塑;不如用同样的经费做10件小的雕塑, 以此普惠大众, 普及艺术。《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提出在2008年以前建5000座雕塑的目标。有舆论质疑这个指标是不是过高, 规划人员的解释是, 现在上海市有2000多座雕塑, 但是大家还是反映看不到雕塑。

3.2 城市雕塑的质量

与这种看法不同的是, 近年来许多专家一直在呼吁城市雕塑应控制数量, 强调“少而精”和“宁缺勿滥”, 上海、北京等有关城市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统计出这样的数字:在已建成的城市雕塑中, 好的占10%, 劣质的城市雕塑占10%, 平庸的占80%。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这些专家提出, 城市雕塑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笔者认为, 城市雕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现有城市空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城市雕塑是百年大计, 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和建设的空间。如果我们现在把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规划、建设满了, 我们的子孙干什么?城市雕塑行业的未来如何发展?

4. 评价标准问题

城市雕塑是一个公共产品, 它是强迫的艺术, 人们不管愿不愿意, 都要面对。那什么是好的城市雕塑?它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对城市雕塑的评价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4.1 雕塑所体现的文明水平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 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并不是它的“艺术性”或“观赏性”, 而是它所体现的城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体水平。城市文明不是哪一部分的文明, 而是整体的文明, 城市雕塑最终是这种整体水平的象征和结晶。

4.2 经得起时间考验

城市雕塑在一个城市的优劣成败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时间是城市雕塑最后的评判者, 时间也是参与塑造城市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城市雕塑通过时间不断地与城市进行对话, 与城市居民的对话, 所以, 城市雕塑是雕塑家塑造出来的, 也是时间塑造出来的;城市雕塑的意义也是被时间不断地赋予的。有时候一件作品, 刚开始看起来不顺眼, 时间长了, 慢慢接受了, 到最后变得离不开了, 甚至成了城市的标志。

4.3 能否体现地域性

城市雕塑是不是成功, 它的价值如何, 还要看它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城市的特殊性, 也就是它的地域性。例如城市的独特区位、城市事件, 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城市习俗、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城市空间里的内容。城市雕塑作为物质形态是可以模仿、可以复制的, 但是城市的地域特点、独特面貌和环境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在甲城市很好的作品, 搬到乙城市, 也许老百姓就不买账。有些作品老百姓说怪话, 说明它暂时还缺乏空间的适应性。

5. 结语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导致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些农民就不可避免地变成无地、无职业、无收入的“三无”农民,极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障机制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载着农民太多的希望,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赖以生存的手段,失地农民面临着如何生存问题。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不理想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失地农民作出了三种安置方式:一是由征地单位招工安置,以“土地换就业”,即“谁用地谁安置”;二是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安置;这种安置方式是指把征地补偿费付给失地农民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负责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三是货币安置,即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其中,在第一种安置方式中,由于受到年龄、技能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用地单位对失地农民的用工人数有限。第二种方式中,失地农民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划拨一块土地来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一般情况下划拨的土地在位置远近、肥沃程度与种植条件不如以前的那块,这样,失地农民既失地又丢钱,一般不愿采取这种方式。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第三种方式即货币安置因其风险小、见效快而容易被失地农民接受,也因其操作成本低、周期短而受到各地政府的欢迎。因此,货币安置成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安置方式。然而,一次性的货币安置方式存在很大弊端:这种安置方式将征地补偿费用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并不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充足、稳定的就业岗位,即使失地农民获得货币补偿能在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准,但很难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实际上,货币安置方式是对失地农民的一种土地补偿,并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增加投入,扩大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减少了用工数量,在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知识型、专业型人才日益紧缺,这与农村综合能力低下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失地农民属于非自愿转岗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就业技能等三大劣势,整体素质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在城镇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三)失地农民就业的层次比较低

土地被征用后,农民一般会选择在当地就业或外出打工,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失地农民就业的层次比较低。一般只在城镇从事建筑、运输、装卸、保洁、保安等又脏、又累的岗位,虽然实现了再就业,但是这些岗位人员工资水平低,与市民工同工不同酬,月工资差约500~800元,还经常被拖欠;而且这些岗位多是临时的,工作很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收入增加的难度很大,这与失地农民所期望的“城市人待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应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推进,而不应人为拔苗助长。而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着“超赶战略”,即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0年的路程,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即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是以工业化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土地的不断扩展发展起来的,很多城市没有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失地农民无法实现再就业,这就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就业而“被市民化”,这是造成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缺乏社会保障

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大量剩余,必然向边际生产率高、工资率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并成为城市居民。但是,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实行迥然不同的政策。多年来,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福利待遇一直都比较低,他们在城市里基本上没有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保障。近几年,虽然国家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但农民工参保率低。据统计,2010年。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人数分别占农民工总人数的13.6%、18.9%、26.2%、8.2%,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福利待遇。农民失去土地后,在城市就业却未能享有和其他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社会福利设施,农民很难融入城市,必然影响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预期,这是造成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存在体制僵化、机制缺位、激励不足等诸多弊端,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低效。失地农民并不能有效利用劳动力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往往对政府产生“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缺乏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政府的“缺位”或相关公共服务“不到位”,使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还未能有效建立。这些“缺位”或“不到位”主要包括:应该打破不利于农民就业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该增加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及补贴等方式,鼓励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发展;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往往对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大企业、大公司关注过多,对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服务型中小企业及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更多的关注;而且,针对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等制度发展不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造成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在当前,除了稳定“就地安置”以及“谁用地谁安置”制度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承接国际与国内、东部与西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准入门槛较低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行业,并优先吸收失地农民就业。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及服务业,鼓励失地农民在小城镇就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扶持城镇中小企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吸收失地农民就业的能力,以转移农村失地人口。同时,政府还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让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劳务输出组织,扩大失地农民在国内、国外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披露制度,畅通农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及时地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公布,解决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就必须做到:首先,构造双向信息服务网络,建立起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失地农民之间的联系,为农民工进城寻找工作提供信息化的支持和指导。其次,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将失地农民的信息分类收集,形成一个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并与用人单位的网络系统相对接,及时、有效地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公布,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三)加强劳动力培训体系的建设

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条件。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体系,首先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且还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龄安排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让农民“失去一块地”却“学会一门技术”,尽可能多地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实行目标导向的培训认证制度,引导失地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以获得相关证书,提升了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财政每年都要拨出专项资金,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进行补贴。同时,用人单位和失地农民也要合理承担一部分费用,采取政府补贴与用人单位、失地农民合理分担培训费用的措施。

(四)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必须要破除农民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营造鼓励、支持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环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健全劳动市场法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二,对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进行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并设立失地农民再就业援助基金,奖励、补贴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单位。第三,要统筹城乡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和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要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制度,取消就业中的城乡户籍歧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制度,让失地农民在户籍制度、子女就学方面与城市市民享有平等地位,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在城乡间无障碍流动。第四,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实现用工信息共享。通过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使其在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服务和政策待遇。

参考文献

[1]翟年祥,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2)

[2]张启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模型解释[J].统计研究.2010(12)

[3]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J].中国改革.2005(7)

[4]陈俭.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4

——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为例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的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社区治理的新问题。本文正是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缘起和了解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秦虹社区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三个问题,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区治理事关广大社区居民的福祉,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状况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政府),治理模式为行政型主导社区,治理体系为垂直科层结构,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社区治理基本上是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即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然而,到80年代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传统的“单位制”趋于解体,使得原有的、以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传统单一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便带来了城市社区重构的思考。治理转型是当下一个趋势,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治理是怎样产生的?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结合起来,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与发展,在阐明了社区含义后,以南京市秦淮区其中几秦虹南路等几个社区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社区治理提供对策。

[1]

[2]秦淮区社区治理现状

(1)社区的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秦淮区共有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双塘街道办事处、中华门街道办事处、秦虹街道办事处、红花街道办事处。我调查的社区分属于秦虹街道办和红花街道办。都是由这两个街道办给旗下分属的八个社区作指导作用。

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秦虹区等这几个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并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它属于服务性企业,受业主委托,对特定区域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酬。这里,秦虹小区属于莺虹物业;怡馨花园属于城南物业;康居里属于瑞祥物业;等等。他们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业主的安全工作等等。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调查中,大多数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

(2)社区的功能设计

社区一般都具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化管理、人口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考虑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3)社区的服务体系

南京格社区的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构建了区域性养老、助残、家政、救助、法律、文化、卫生、教育和志愿者帮扶等服务网络和服务实体,在有条件的社区内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站点,如秦淮社区就在秦虹路段设立了秦虹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实用。

上面两项数据表示,居民目前对社区还是基本满意的,其中秦虹社区和大明路社区居民反映出不满意。我对社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秦虹社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比较完善的,它有独立的社区医院、服务中心等,但是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太理想。同样,机场路社区环境更加恶劣。龙苑新寓靠街上的一排公寓房几乎都出租用于厂房,因为大明路是汽车特色街区,所以很多汽车修理厂在那里坐落,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但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推诿,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张图表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居委会是一个社区的载体,居委会管理工作的好坏,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否,对城市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图上显示居民们对居委基本是满意的,其中居民对秦虹、大明路、机场路的社区居委会有不满意。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出居民参与意识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现在的趋势。在同个社区里,居民参与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从图上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总体原因反思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综上所述,在调查的这些社区中,存在许多治理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缺陷和社区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距离真正替代政府和企业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们不能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也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在治理中,居民应是主体,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行体制影响下,都没有社区治理参与的意识,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了各种治理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以下问题:

1、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

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会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发[1992] 12号文件规定,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居委会拨款3000元。但是由于社区的“硬件”“软件”要求,这三千元对于居委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法运转,各市州、县市区已自行将标准提高到了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仍难满足工作需要。

2、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1)在居委会与物业之间。在现实中,一些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许多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委员会也不理睬擅作主张,从而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障碍。同时,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收费项目、创收措施争相管理;对于难点工作相互推诿,导致社区内许多问题管理不清。(2)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随着房屋商品化,业主与居民的身份双重化,使得社区内出现一支新兴力量———业主委员会。它是代表社区内一个小区物业全体业主,对接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的自治组织。与居民委员会一样,业主委员会也属于自治组织,但两者的性质不同,每个组织所代表的成员数量和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居民委员会中可以包括业主在内,可以代表业主的利益,但是,业主委员会却不能代表居民委员会中一定数量的其他住房承租户居民。只有当居民委员会中的居民全部是业主,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所代表的人是同一类对象时,两者才是没有区别的。当前,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干预过多,以致包办代替,业主委员会由于是在房地产主管部门操纵下产生的组成人员带有倾向性,但无代表性,因此就很难代表业主利益开展工作,这些是造成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主要原因。

3、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第二,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号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第三,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1]

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1、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使社区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的改革进程相适应,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1)美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扶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组织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领导人的产生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建设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立“邻里中心”这种基层社区组织,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邻里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吸引众多企业按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和运用,拓宽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带来了城市现代化的变革。

(3)澳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 澳门也有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街坊会”,他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和内地居委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不同,“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自发民间组织。“街坊会”十分重视促进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就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许多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交换看法,提出积极建议,并长期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救灾赈灾工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大多靠社会捐赠及政府财政支持。

2、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上述城市社区建设都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各自的国情、区情出发,正确处理社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应履行的功能亦较为明确。同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各不相同。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首先,美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换言之,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市场主体即企业按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来进行社区建设。相比较而言,澳门地区的社区建设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即社区成员互相关爱、无偿捐助和救济。我国没有相美国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现阶段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和澳门,在引入市场投资前提下,积极教育社区成员,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由政府引导,共同治理社区事物。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措施

1、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如果说,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市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市民没有条件,也缺乏热情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这样行政成本就很高,总是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资金问题就困扰各社区,光靠外力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有一种关于民主的公民地位的观点把个人看作是在自治过程中扮演更积极作用的分享者。公民的人物超越了自立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这是一个角度更广泛、更长期的观点。很明显这种对公民地位的解释对个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社区可以被视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硬性限定的,而是围绕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自然形成的生活圈,并且,不同的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广大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场所。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生活从单位生活中独立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将在人们居住的社区中实现。因此,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与之想对应的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管理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四大(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政府理当尽责,因此,我们强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并不是要否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

所以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类居民互助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组织,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秦虹社区的医疗设施很健全。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医疗中心,坚持药品“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等医疗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让社区医疗告别了“以药养医”的情况,深受秦虹社区居民赞誉。

3、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

以往社区权力发生作用的轨迹是垂直的,是科层式的。随着单位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现在基层社区的社会是网络状的,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形态是多变的,权力秩序是不固定的。创造新的权利载体,构建现代社会网络组织结构既能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社区公共品的供给,有利于居民逐步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促进和加强社区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社区治理本身是各系统,它既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而系统本身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运行。社区治理从内容上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彼此的关系,真正的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就必须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之所以要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仅是加上一个“社区”的前缀,更主要的是原有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存在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事务不了届,社区组织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愿和难以参与社区建设。许多单位因此只是以“施舍”的方式对待社区组织的上焖求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社区自组织,重新界定社区成员主体,为社区不同的主体,如自然人、民间组织、法人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社区协商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由于中共党员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社区组织建设中应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居民参与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想真正走上治理道路,光靠以上的结构重组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实现和完善居民自治问题。居民参与便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居民自治的完善有以下思路。

1、志愿者服务:扩大居民参与的基础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志愿者服务能有效的扩大居民参与基础,增加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例如,现在的老年人经常没有儿女陪伴与照顾,志愿者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如在这次四川赈灾过程中,四川的社区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力量。

在社区参与的基地建设中,南京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就有四种类型:以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服务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以示范点为服务基地,选择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为示范建立起服务基地,如市教委老年教师公寓等;在一些公共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民广场等,这些地方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关注;以具有较强性的援助机构为基地,如律师事务所,他的服务朝专业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域括展。有了这几种渠道,基地服务就能渗透到比较深的层次,而同时还有社区服务广场的建设,其特点在于服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急需,规模较大,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对社区治理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2、居民论坛: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虚拟社区”这一概念。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又称BBS或论坛。在这里,居民可以实用自己的ID进行网上交流及信息的查阅。当前,只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论坛正是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是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这种管理成本小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逐渐被社区采用。我实地调查的社区基本上全建设了社区信息网,推行电子政务。论坛的建设在今后应该注重信息完备,安全度高,及时更新等特点,以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3、互动合作: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首先,要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通过竞争———合作主义,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结论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绿化养护;园林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养护是保持城市现代景观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可以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协助城市车流、人流的合理集散,确保道路畅通,并且还具有改善城市道路上的环境卫生,美化道路环境、降低污染等功能。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快速发展,“重建轻养”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存在着道路绿化养护水平严重滞后,难以巩固绿化成果等问题,大大地影响了城市绿化效益,所以,这些问题亟待尽快解决。

1城市道路绿化养护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行道树的养护管理不够到位

在城市建设中,行道树属于城市道路绿化的重点,不仅可以美化城市,同时还具有防风并调节城市道路温湿程度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行道树的养护管理,还存在着很大问题,有很多绿化管理单位认为,行道树一般仅需在建植当年浇水施肥,长势稳定以后,仅粗放管理即可,根本不需要另外浇水施肥,而新种植的行道树也无须修剪,可以任其自然生长;另外,城市绿化养护还存在着病虫害防治不够及时到位等诸多问题。

1.2道路绿地养护很不规范

道路绿地相关养护工作,属于城市绿化养护的难点和重点,绿地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绿化设计和施工不够合理,设计时植物品种选择不合理,乔木、灌木配置不尽合理,在施工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竣工以后的绿化养护,很多没考虑铺设自来水管,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肥土回填;再就是绿化养护本身不够规范,其主要表现为水肥管理不科学,无法满足植株在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使植株生长不够健壮,导致地面板结,且杂草丛生;而且修剪也不够及时,最后是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绿化带往往遭受人为的践踏,并且汽车的倾轧现象也比较多,很多已经成为绿化的“死角”,难以治理。

2解决城市道路绿化养护中主要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在设计和施工时,就要严格把关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应当和现有的绿化养护水平相协调,而绿化养护单位也应当参加设计论证会。作为设计单位,设计时应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比如行道树应当选择树冠浓郁、病虫害少和易于成活的树木品种,而相邻街道的行道树,可选择不同的品种,并且避免病虫害的侵害等。此外,园林绿化养护单位还须参与到自施工开始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各个环节都要确保质量水平。

2.2加强绿化植物的水肥管理,改善修剪措施

首先要科学补充水分,施肥时,最好通过环状打孔施肥法,以便于行道树的养分吸收。种植1年以后,如果属于浅根系的品种,需要适当地补充水分。此外,还要保持正确的修剪方法,这样既可以使行道树的冠形优美,还能达到疏枝通风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效果。如果是落叶树修剪,时间应当安排在深秋或者冬季,如果是常绿树种,应当在早春换叶以前,就完成修剪工作,如果是新植的行道树,在当年就应抹芽,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另一方面,还要对道路绿地实施科学浇水及科学修剪。由于道路绿地通常以乔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搭配种植,而且必须经常补充水分。所以,对于道路绿地,如有条件必须铺设水管进行浇灌。对于道路绿地,还要保证土壤疏松,以便于渗水及养分的吸收,在夏季的高温季节,不能强制修剪,以防止出现日灼以及病虫害的发生。

2.3加强行道树及绿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众所周知,行道树和道路绿地养护,病虫害的防治都是工作的难点。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当首先掌握病虫害的各种规律,通过认真观察、记录和总结,然后科学实施。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坚持综合防治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如果采用化学药物防治,还应当提倡一药多治,或者是混合配药,争取有更好的防虫效果。

3未来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养护的方向展望

城市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篇6

城市电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电力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现在各地电网建设基本上都是力图与城乡规划相配合, 都把电网建设纳人城乡总体规划之中。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电网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等规划用地得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很多地方电网发展规划还没完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没有实现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协调发展。从近几年各地电网建设的情况来看, 各地电网建设基本上都是力图与城乡规划相配合, 但是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 城市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网规划基础数据不足

城市电网的基础数据是进行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 但现在城市电网的基础数据变化很快, 而且更新不及时, 统计不准确, 导致用于计算分析的数据出现偏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

1.2. 电网规划技术手段缺乏

城市电网的设备量大面广, 目前只凭经验确定变电站布点、架设线路或安置配电变压器是远远不够的。

1.3.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是政府部门制订的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性质都进行了约束, 也是制订城市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但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往往不能严格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执行, 导致了负荷增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使得城市电网的网架结构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 这样也就给城市电网规划增加了许多困难。

1.4. 城市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街接问题

目前,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基本脱节, 城市各种专项规划基本都是各自编制, 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经常出现电力建设与其他建设相矛盾的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对变电站站址及线路走廊不做描述, 使得站址和线路走廊得不到控制性预留, 这是导致城市电网规划建设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

1.5. 其他方面

1) 规划观念。规划观念尚未真正转变, 不能适应当前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缺乏系统性的优化理念。在技术方案中对全电压等级序列的整体优化重视不够, 在经济分析中对整个投资周期中投资回报率重视不够。

2) 规划工作的管理模式亟待更新。目前, 电网规划管理按照三级设置, 分别进行各自所辖范围和电压等级的电网规划。这样的分工虽然有其合理性, 但容易造成上下级电网规划协调力度不够, 各级规划各自为战, 无法实现电网的整体最优。

3) 规划工作的工作方法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电网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信息量的大小, 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规划的决策。而目前电网规划的信息采集手段还基本停留在手工收集阶段, 不能适应建设数字电网的要求。电网规划缺乏对海量信息的整理工具、提炼工具和专家分析系统。

2. 做好电网规划的几点措施

2.1. 收集材料, 综合分析, 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城市电网规划的基础工作是做好整个规划的重要前提。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 包括搜集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 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等。为保证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前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非常重要, 包括规划基础年的电量、最大负荷、分区负荷、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电网及设备现状等基础数据, 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2.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电力的需求量受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 各地纷纷招商引资力度, 建设了规模不同的各类工业园区, 普遍存在预测负荷与实际用电负荷差距很大的现象。因此, 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及时掌握各类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 通过规划年内各区负荷的收集,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准确的预测, 使得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多种, 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性, 为了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可以建立多种预测方法的负荷预测模型, 在实际预测中, 将收集到的各种经济预测数据、规划及历史数据, 通过调用预测主库的手段, 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经验取各种方法的权数, 将多种预测结果加权取平均值, 这样可得到较准确的负荷预测成果。

2.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把城市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是做好城市电网规划的重中之重。电网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内电网的科学合理布局, 更多地强调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 更具专业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综合全面规划, 更侧重于规划市区的科学合理的布置, 更具综合性。两个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 都涉及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和空间走廊, 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电网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编制, 以往电网规划仅是将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城网规划应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从市政规划入手, 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区、分业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位置、具体年份的负荷, 使变电站、线路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 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 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

2.4. 电力企业应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供电量的将会进一步增长, 电力企业也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 电力企业也要从各方寻求不同的政策支持和多元化投资。既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投资, 又要争取各类优惠政策, 如低息贷款、减免税、调高售电电价、调低上网电价、增加新增用户对电网投资等措施。供电企业应面对实际, 利用目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其它公用行业所采取的扶持政策, 在城市电网规划上尤其是新市区与准市区的规划上, 争取更多的多元化投资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 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电力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技术和环保等科学知识, 增加城市居民对电力设施的科学认识, 让城市居民积极配合电网的规划。积极争取政府政策, 促使政府各部门支持电力建设, 建设绿色通道对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线路路径等问题按照相关标准并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

3. 电网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建立完善法规来加强国家对电力工业的宏观调控, 在法律法规层面体现国家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支持。通过立法形成健全、完整、可操作性强的电力法律制度, 明确市场各方的权利义务, 确保市场各参与方的合理利益, 为中国电力工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电力市场改革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3.2. 完善电网规划的理论及方法, 提高电网规划水平

发展规划偏差难免, 须根据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滚动修正;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以避免由部门分割,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决策滞后或者规划失误;应用先进的预测方法, 对电力市场运营方式、投资方式、监管方式及电价体系等进行预测分析, 提高电力负荷预测工作水平, 为高水平的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 促进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

在进行电网规划时, 统筹考虑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 适当超前,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以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以电网规划带动电源规划, 即电网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积极做好输电扩容规划, 并为电源规划提供参考意见。从技术上保证电源发展的合理性, 实现厂、网双赢的结果。

3.4. 将加强需求侧管理纳入电网规划, 完善电网规划研究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节约电能消耗和转移用电负荷, 节省电力建设投资,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5. 加强电力监管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 应建立完整的电力监管体系, 形成国家—监管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用户这样一个完善的体系, 全面监督电网规划的实际操作, 使电力市场公平健康运行, 提高电力工业的运营效率。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城市电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就如何做好电网规划的几点措施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电网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城市电网,电网规划,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吉权, 赵玉林.电网规划的研究方法及特点[J].电网建设, 2006.

[2]孙洪波.电力网络规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城市化中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以某个城市为服务对象,在撤并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其所在城市的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内外两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

(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政府决定将2200家城市合作社合并到城市商业银行中。通常当地政府都参与入股,大约25%到30%,造成地方政府一股独大,像大型国家银行一样,他们的使命就是向政府和政府企业提供资金。几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 它们主要的经营层基本上都由政府直接选派,同时,很多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或者法人代表和经营负责人都是合二为一的,这违反了《公司法》的要求。

(二)不良贷款率偏高

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对三个省份的20家城市商业银行调查数据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法进行计算, 不良贷款率约为2.5%,而我国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降为1.3%。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6%,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还不足114%,而我国同期商业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也已达到116.4%。

(三)市场服务定位不准

城市商业银行本应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结果到处跟其他银行抢大客户。虽然用对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前十位客户贷款不得超过50%的双比规定进行限制,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可提供的单笔贷款数额越来越大,与大银行争抢客户越来越凶,本地中小企业得到服务的机会渺茫。“中国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改革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城市商业银行应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踏踏实实为当地经济服务。

(四)产品创新能力低,盈利能力低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在学习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什么,城市商业银行也经营什么,没有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忽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普遍偏低。

(五)风险监控机制缺陷

内部风险控制建设落后,没有完备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

二、外部环境因素

(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世界经济将处于企稳与复苏、政策刺激与市场机制的交替时期,复苏前景可期,但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预计11年世界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估计会在3%~3.5%之间。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种缓慢的增长充满了不确定性,2011必将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疲软的美元、紧缩的消费,以及很有可能还会有因为经济刺激因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一切都将给我们金融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财政支出增幅下降,内需增速趋于回调;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可能出现反复;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物价存在上涨压力。

(三)经营区域的狭窄

城市商业银行局限于所在城市的“鸟笼式生存”,不仅经营风险高,而且阻碍、牵制了相关业务的开拓、发展。在入世保护期结束后,银行业中城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

(四)同业竞争的挑战

城市商业银行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实力较弱。国有银行资产规模、网点设置、技术装备均处于垄断地位,并享有政策的优势。当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并逐步把业务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而新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实力较城市商业银行强,机制也很灵活,且没有历史包袱。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将主要涌向大中城市,使大中城市的金融竞争日益加剧。

(五)科技创新不足

面对金融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手段落后,科技创新水平缺乏张力。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改造

(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健全银行的治理结构

实施改造和重组,着重通过资产置换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进行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 完善治理结构。例如,2008年,郑州银行引入大华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吉林银行引入韩亚银行;九江市商业银行引入兴业银行等。我国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已进入了一个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全面的战略重组的新时期。

(二)进行经营模式及产品创新,努力拓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

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方面,显然,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太大的优势,但存贷款业务依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收入结构,实施发展转型,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络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现有中间业务品种中,更多依靠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合作,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理财业务就成为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突破口。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支撑。

(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特色经营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城市商业银行的特色经营可以有服务于社区做社区银行、寻求合作共同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和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等多种方式。

(四)建立风险监控及度量机制

监管部门要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各项非现场监管指标和日常监管情况, 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国家银行的五类贷款分类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 优胜劣汰进行分类监管。

(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满足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在这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故纷纷打破常规,不再仅仅依赖裙带关系,而是开始面向全国,面向高校,不拘一格的选拔各自需要的人才。如徽商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都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人员改革了。

四、对城市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改造

(一)金融法律法规健全

建立有关金融法规,遏制道德风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能同以前的城市信用社一样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范围内适度提高居民和企业存款利率水平,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客户有一个风险和利益的比较选择空间。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三)银行企业关系的改善

企业要规范财务制度,及时与银行沟通,接受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形成融洽的银企关系。

(四)会计与审计准则完善

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反映,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注重自身的规范运作。

(五)社会信用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和地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及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种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可以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改善信贷和投资环境,减少道德风险。

(六)经营区域模式的多样化

上一篇:写人作文700字大全下一篇:《丑小鸭》读书心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