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精选6篇)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篇1

武晓明同志,局长、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黄正亚同志,副局长、党委副书记,负责党群、组织人事、宣传思想、统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提案建议和办理、机关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分管党办、办公室、人事科、教育工会、团委、妇工委。

邓杰明同志,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教育装备(含固定资产管理)、电化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体卫艺教育(含教育少年宫)、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工作,分管电教中心、体卫艺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幼儿教育办公室。

卢开明同志,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中学教育、教研、教科研、德育、招生等工作,分管招办、自考办、普教科、教研室、教科室。

邱 荣同志,市政府督导室主任、副局长、党委委员,主持教育督导室工作,负责小学教育、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救助、教育报刊通联、财务管理、教育审计、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分管教研室、教科室、普教科、督导科、财务科、教育支付中心、教育审计中心、教育资助中心、校安办。

黄 勇同志,副局长,负责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综合治理、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含“双拥”),分管职社科、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协管校舍安全工程。

于云海同志,纪委书记,负责纪检监察、信访维稳、教育收费工作,分管监察室。何建林同志,协管教育教学工作。

张强同志,党委委员,分管保密工作,负责招生工作。

部门、科室

纪委

办公室

财审科

财政支付教育分中心

教研室

招生办

人事科

团委

普教科

工会

职社科

督导科

监察室

电教中心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篇2

调研组一行首先听取了十堰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张正国关于2013年上半年十堰市散装水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和推广应用情况、散装水泥财务管理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情况的汇报。

接着, 调研组一行依次来到十堰汉宫建筑混凝土有限公司、竹山欣泰混凝土公司、竹溪永强混凝土公司参观了企业生产现场, 并分别与各公司负责人及管理层人员进行了座谈。当了解到十堰市目前还没有一家具有二级资质的混凝土企业时, 彭汉桥要求十堰市要尽快组织有实力、够条件的混凝土企业, 向省住建厅申报二级资质。企业只有具备了二级生产资质, 才能生产高强混凝土, 生产高强混凝土是当前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 要求十堰市今后新建混凝土搅拌站必须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实现全封闭生产工艺, 物料要全封闭, 废水废料全回收。对原有混凝土生产企业要求必须升级改造, 逐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要限期完成废水废料的回收利用和原材料的全覆盖。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篇3

晋升A级评审结论

根据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档案档案工作目标管理A级的申请。2008年1月8日由十堰市档案局、十堰市教育局组成的评审组。按照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等级评定标准,采取听、看、评、议等形成,从管理机制,业务建设,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对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管理A级进行评审、评定分为()分,符合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省A级标准,同意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省A级单位。

评审组认为: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自2002年晋升为省级先进以来,领导十分重视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调查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了档案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档案管理网络,配备了爱岗敬业,业务素质较高的档案人员,在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档案的投入,购置了档案保护保管所需的设施设备,改善了档案的保护条件,文件材料收集较为齐全,分类科学,案卷质量基本符合省规范要求,开展了档案鉴定,统计工作,编制了各种检索工具,编写了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等编研材料,档案室通过提供利用档案为十堰市特殊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评审组希望: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应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深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更好的为全市教育工作服好务。

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档案

工作规范管理A级评审组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篇4

“小习惯、大人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都江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根据《都江堰市2015年学校德育工作要点》,我校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专项教育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空间,突出“八礼四仪”(“八礼”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的基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博爱、友善、诚信、勤劳、节俭、美行)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三、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把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作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2、引导未成年人了解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懂得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每个公民良好素养的表现形式,更加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育文明。

3、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当代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长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

(二)目标

重点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掌握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的仪容、谈吐、举止等文明礼仪规范,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四、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1、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等课程教学中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

2、开设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专门课程编撰适合未成年人和家长阅读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读本,做到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好看好用。

3、学校开发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深入发掘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中蕴含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中。

4、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研究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活动,充分展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

5、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提升全体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文明礼仪示范意识和文明礼仪教学能力,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做好文明礼仪示范。重点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培养意志品格、树立人生理想。

2、组织家庭亲子共读,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一起走”等主题活动,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示范、当榜样,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纠正,做到不溺爱、不放任。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

1、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做“文明小义工”。

2、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困难家庭等,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做“爱心小天使”。

3、利用寒、暑假期,举办各类文明礼仪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规范。

(四)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

以18岁为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通过举行成人仪式,重点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五、工作安排 2-6月份:

1、“小习惯、大人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我校本德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工作。

2、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解读“八礼四仪”,营造学礼、懂礼、守礼、践礼的浓烈氛围,让学生熟知并践行“八礼四仪”的内容。

3、组织编撰适合未成年人和家长阅读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读本,组织亲子共读活动。

4、组织学生对照“八礼”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活动。

5、开展主题班(队)会、主题团日、升国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活动,充分展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

6、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成人仪式。7-12月份:

1、组织对各班进行“八礼四仪” 督查。

2、组织开展新学年开学典礼。

3、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做“文明志愿者”。

4、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困难家庭等,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做“爱心志愿者”。

5、组织开展关于文明礼仪的的各种竞赛活动。

6、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标兵等评选活动。

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

姜堰市娄庄镇中医工作汇报 篇5

娄庄镇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欢迎大家来到娄庄镇检查指导中医工作,并请对我镇的中医工作不吝赐教。现在我把本镇的中医工作向大家汇报如下:

我镇位于姜堰市东北角,地处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三市交界处,是全国文明镇,总人口5.2万人左右,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6397元。娄庄卫生院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4年通过泰州市基本现代化卫生院评审,这在姜堰市是唯一的。作为全镇医疗卫生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4人,其中中医人员4人。

娄庄卫生院的前身为娄庄联合诊所,最初是由几名当地老中医组织成立,在原泰县享有一定的声誉,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终成现在的规模。在医疗发达的今天,我镇的中医工作在当地群众中仍享有很高的信誉。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中医工作以其独特的医疗方式、奇特的疗效和低廉的医疗费用而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为娄庄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年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意见》和《关 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形成了全社会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的热潮,振兴中医事业在姜堰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我镇的中医事业如何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也成为镇政府领导及我院中医工作人员必须思考和急于解答的问题,经过认真而细致的思考和论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镇中医工作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但如果不抓住这次振兴发展的机遇,与时俱进,全镇的中医工作就难以发展。我们应该乘此春风,挖掘自身潜力,引进先进技术,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振兴中医事业,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组织抓管理

过去我镇的中医工作都是由卫生院一名副院长负责,中医工作基本上就是开几张中药处方,给病员扎针推拿,没有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全面系统地协调和管理。根据市政府文件的精神,镇领导认真研究了我镇中医工作基本现状,首先成立了镇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镇长为组长,卫生院一名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中医工作管理小组。同时成立初保中医组,形成镇级中医工作三级管理网络。

二、政府重视,抓落实

镇政府将中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安排,每年人代会 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全年工作内容。同时加大镇财政对中医事业的投入,每年镇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经费增长率达2%以上。其中对中医工作的专项投入年递增0.5%以上。

三、以点带面促发展

镇卫生院是全镇中医工作的重点,是中医技术人员荟萃之地。我们着重抓好重点,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全镇中医事业的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进一步完善领导体系

每年初院领导都明确一名副院长专门负责院中医工作,明确院中医工作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各项制度到位,责任到人。

2. 加强中医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院临床医生中,有2名同志为中医医师。其中有一名中医主治医师,4名中医药人员中,有2名大学本科毕业,并有一名大专毕业正在参加本科学习。院财力投入也向中医工作倾斜,添置和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医疗环境。目前院中设有中医内科、伤科、针灸推拿科,并努力发展特色专科。如今中医脾胃专科特色已见端倪。3. 加强中医知识的培训与宣传

今年对院医技人员及村卫生室医生进行了多次中医 知识专题讲座,参培率达100%。同时积极鼓励西医人员学习和应用中医药知识,为广大病员服务。4. 加强中医工作资料文献的书写与汇编

明确一名兼职中医人员负责资料文献的书写与汇编。中医处方、病历从日常规范抓起,逐月审查。年终做好资料汇编入档。

5. 狠抓村级中医工作

院内以防保组长为组长的村中医工作小组负责管理村级中医工作,为各村卫生室配齐中医针灸图,中医针灸治疗等专用器材。要求各村卫生室日常工作中要多运用中医方法诊治病员,提高中药使用率,各村卫生室中成药品种均在30种以上,并做到就诊有登记,抓药有处方,出诊有记录,取药有发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广大病员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工具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宣传。

在市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支持下,特别是市卫生局中医科的指导下,我镇中医工作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通过泰州市中医合格乡镇的验收,去年省中医评审组又对我镇中医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全镇中医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娄庄卫生院医疗业务来说,2005年全院业务收入450万元。其中中成药50.84万元,中草 药12.45万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全镇的中医工作还不够平衡,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解决。我们有决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取得的成绩为新起点,扎扎实实发展中医工作,使我镇的中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姜堰市教育局领导分工 篇6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姜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克难奋进、经受考验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中共姜堰市委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措施,危中寻机,难中求进,基本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稳步回暖。坚持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力促主要经济指标逐月攀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可比增长13.5%。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农业增加值19.5亿元,可比增长5%;工业经济渐次向好,列统工业产值、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4%、30.5%、26.5%,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可比增长14.5%;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242亿元,同比增长14.3%;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1亿元,可比增长14.5%。预计完成自营出口3.6亿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9468万美元,实现营业额7780万美元。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41.4%。实现财政总收入40.94亿元,同比增长2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15.2%。新增存款54.19亿元、贷款44.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67.4%。预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同比增长17.1%。再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

发展质态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为7.7:56.2:36.1。高效规模农业迅速扩张,新增高效农业3.2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高效渔业7000亩;实施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9个;大力发展“三大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6家;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5万亩,其中流转土地3.43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个。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编制出台6大产业规划,配套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引导扶持政策,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趋好,获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加大工业企业培大培强力度,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全年新增列统企业72家,产销过亿元企业总数达85家;双登集团产销规模达46亿元。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新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76家,39家规模企业实现主辅分离;城乡商贸日趋繁荣,华东五金城被列为省重点物流基地,农村服务业“五个一”工程进展顺利;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溱潼会船节,华侨城一期工程即将试营业,湿地公园三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成开放,溱潼镇创成全国特色村镇旅游示范点。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6%。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利专项资金,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完成科技创业中心公司化改革;科技招商和产学研合作取得进展,申请专利1226件,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10项,创成省著名商标2件,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1个,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引进科技孵化项目2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比重预计达29.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再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减排COD500吨、SO2400吨,万元GDp能耗下降5.5%左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占比86%,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

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内外并举、上下联动,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招商政策、机制和方式得到调整优化,专题招商、产业招商取得实效。全年招引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预计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23.8亿元。企业技改力度加大,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项目23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太平洋精锻汽车传动部件及齿轮生产线、双登集团新型蓄电池、富朗特大容量锂电池、华能太阳能电站、中泰钢材市场等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159个重大项目开工154个、竣工124个。市经济开发区企业化运作初见成效,预计全年实现属地工业产值55亿元,财政收入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26%,实际利用外资6138万美元。

城乡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城乡规划管理全面加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修编。城市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完成城区31个地段21.6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城建六大系列工程有序推进,东方不夜城、城市公馆等旧城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广盛大厦、姜堰宾馆等节点工程全面启动,一批高层建筑陆续建成。城区道路、绿化工程加快实施,创成省级园林城市。人防工程稳步推进。激励房地产业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显著回升。重心下移、权责明确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信息平台建成,市容环卫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7%,电动三轮车、流动摊点、废旧品市场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调研考核。各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启动溱潼小城市规划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预计达45.6%。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新增复垦整理耕地4074.6亩,通过省土地执法模范市验收。村庄环境整治基本实现全覆盖,创成省康居示范村1个、整治试点村4个,泰州市康居示范村6个。基本实现全面秸秆禁烧,被列为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328国道改线工程进展顺利,农溱公路、曙光大道、淤红公路、港朱公路、老兴泰公路华江段等道路工程和姜堰西客站建设全面竣工。电力、通信、邮政等事业同步发展,新增变电所3座,实现500千伏高压供电、20千伏低压配电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面小康建设顺利推进,创成泰州市小康示范村42个,可望实现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小康目标。农村新“5+1”实事全部落实。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166元、8118元。新增就业5800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3.15%。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专项救助、扶贫解困等工作有效开展。10件实事总体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5.6万平方米,中天新村开通公交,配套服务设施完成建设规划;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实施,新、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6家,发展“放心粮油”合格店20家,新建镇计划生育世代服务中心10家;完成城乡创业培训2000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5000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6000人,累计发放补贴和奖励150万元,荣膺全省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市;水稻、小麦、油菜及奶牛、能繁母猪全部纳入农业保险,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顺利推进;引长江水主体工程竣工并实施供水;溱湖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26公里,溱湖大道二期工程全线贯通,改造危桥100座,新、改建排涝站58座、电灌站135座;姜堰大道形象出新工程启动实施,河南大街等6条城区道路正在施工;坝口广场改造顺利实施,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完成规划并正式启动;疏浚整治镇级以上河道31条,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万座,全年植树510万株,新增造林面积4.1万亩,新建林业绿化合格村100个、示范村15个,森林覆盖率达20.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合并组建市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罗塘高中,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36.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验收评估,被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建成镇达标文化站(中心)12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236家,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新增两个项目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获评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先进单位;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疫情防控和处置及时有力;创成省级卫生镇1个、卫生村13个,泰州市级卫生村4个;承办全国农村改厕工作现场会。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建成泰州市示范镇8个、示范村(居)126个、示范中心户2200户。全民健身不断推进,先后承办全国象棋、围棋甲级联赛、乒超等大型赛事,由我市输送的选手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夺得4金4银。启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建成省有线电视示范市。《姜堰市志》分纂工作全面完成。创成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文明镇1个、先进镇2个。人武、工会、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和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创成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食品安全示范市,工商、质量、价格等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不断深化,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称号。平安、法治姜堰建设更加深入,实现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有效,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强,扬动破产重整取得阶段成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同步推进,盐务、烟草、气象、科普、无线电等工作取得新业绩。

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审批全程代理、规范收费、超时默许和缺席默认、联审联批等制度,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基本形成。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电子监察,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政府OA办公系统投入使用,网上审批试运行。建立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咨询听证等制度,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政府服务流程再造,服务效能有效提升。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和市镇联动担保体系建设,组建首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运行,创成泰州首家省金融生态达标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全年压减公务用车、出国出境等经费500多万元。认真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9件、政协委员提案13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认真办理市长公开电话和市长信箱,积极办好行风热线,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各项规定,强化审计监督,深入纠风治乱,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姜堰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工业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纳税销售回升缓慢;外资项目及重特大项目招引尚未实现大的突破;受结构性减税、企业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难以满足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经济发展等方面大幅增加的刚性需求,收支矛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惠民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巩固发展经济企稳向好局面的关键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展望新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奋力追赶苏中第一方阵,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3%以上;实现财政总收入46.88亿元,增长1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3亿元,增长13.5%;列统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均增长2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保增长与促调整并举。做好长短结合文章,力求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调整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二是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带动并举。一手抓内部调整,推动现有产业和企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一手抓外部招引,以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促进转型升级。三是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实施开放和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培育区域比较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四是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并举。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与普惠百姓并举。既立足当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又着眼长远建立普惠民生的长效机制,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三、在加快转型升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在千方百计保增长的同时,把调结构、促转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后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工作报告《泰州市姜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市、镇区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三集中”,积极探索“双置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让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切实加强镇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抓好村级财务管理,确保民主理财率、财务公开率100%,审计面不低于30%。继续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探索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

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大力实施高效规模农业“12358”工程:高标准建设沈马线高效农业走廊,加快培育优质家禽、蔬菜园艺两个10亿元产业,打造市级板块、镇级园区、村级基地三级示范园区,全力发展肉鹅、肉鸽、奶牛、食用菌、观赏鱼等5个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优质种苗、优质稻米、优质油脂、水产品、蛋品、奶制品、蔬菜、禽畜制品等8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0个以上。全年新增高效农业3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高效渔业7000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一批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年内新办农业项目90个以上,其中2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年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家,其中成员50人以上3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0家。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资本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奶牛等全部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高效设施农业、育肥猪、肉鸡等保险试点工作。做大小额惠农贷款等业务,全年发放农村小额贷款1亿元以上。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继续组织市级机关干部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户,全面完成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农户的脱贫任务;推动规模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

切实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扶持推动力度。突出工业第一方略,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工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千方百计巩固和扩大工业经济企稳向好的良好局面。切实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和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深化银企合作,推广“阳光信贷”,创成省金融生态示范市。加强工业经济要素调度和运行监控,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力促工业经济加速回升、较快增长,力争全部工业纳税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鼓励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全年完成自营出口额4.5亿美元,增长25%,新签外经合同额8000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7800万美元。

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和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六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引导扶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鼓励做大做强石油装备、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智能电网配套产品、太阳能电站、风光互补系统、储能电池、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等项目的引进实施和产业化进程;做精做专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钨钼制品三大特色产业,促进其拉长做粗产业链条并向高端攀升;改造提升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传统产业,确保产销实现稳定增长。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医药服务外包、软件园及纬创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做优做强建筑业,培育骨干企业,扩大税收贡献,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278亿元。

切实推进规模骨干企业梯队建设。深入实施重点骨干企业培大培强四年规划,全力支持做大做强双登集团、曙光集团两大龙头企业,确保产销增幅均在30%以上。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10强、重点、成长型企业分别有亿元、5000万元和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年内确保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77个、竣工85个,完成技改投入150亿元;新增产销过10亿元企业2家,产销过亿元企业总数达100家以上;新增列统企业70家以上。

全面推动工业企业提档升级。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办好“领跑100”、“民营经济大讲堂”等系列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申报和上争,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年内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0项,申请专利14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比重达31%。重视品牌创建,新增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1-2件,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3-4件。加大科技招商和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家。推动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管理手段。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吸引风险投资资金,通过高位嫁接、资产重组等途径,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太平洋精锻公司年内进入上市辅导期,2011年成功上市;培植企业上市梯队,力争2011年再有2-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承接生产外包业务,拓展销售市场,争取境外上市。

(三)进一步放大服务业比较优势

着力培育旅游名牌。全力服务和加快推进华侨城项目建设,确保一期工程会船节期间正式营业,二期工程启动建设。以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加快实施溱湖风景区湿地宣教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有序推进湖西庄拆迁和安置区建设。加快溱潼镇新区建设,完善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完成古镇游客中心、溱湖街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文化景点建设,启动天目山遗址公园保护开发,加快实施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人民公园改造工程,启动修缮高二适故居,筹建吴为山雕塑馆、曹俊书画馆和刘氏状元府。继续办好溱潼会船节、“溱湖八鲜”美食节,强化旅游宣传和促销,全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亿元。

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积极培育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抓好中泰钢材市场、火车站物流中心、中石化油库、西气东输姜堰分输口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新增主辅分离企业20家以上。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引进2家市外金融机构落户姜堰,推动农合行组建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力争注册外包企业3家以上。

全面繁荣城乡商贸业。在城区,优化完善以“两街两圈”为中心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东方不夜城中心商务区建设,推进商业步行街升级改造,繁荣金湖湾餐饮休闲一条街,大力引进名品名店,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在农村,重点推进新一轮农村服务业“五个一”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完成24家农贸市场和260家便民超市建设,加快完善农家店配送体系;做好“家电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强化市场监管,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营造群众满意的消费环境。

(四)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领导带头、带队招商,壮大提升专业招商队伍,整合企业招商、能人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力量。调整招商策略,主动加强与沿江、沿海地区产业对接,重点围绕比较优势产业和纬创配套项目开展招商。强化高端招商和境外招商,主攻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优化招商方式,加大规划招商、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节庆招商力度。完善招商政策,注重招商选资,大力招引税源项目、外资项目和“两高两低”项目。全年新招引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以上,力争在招引1亿美元和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特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强化利用外资工作,确保全年实现协议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进一步推动富民创业,调整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本市在外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就业,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27.5亿元。

全力推进和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领导挂钩、专人跟踪、全程代办、部门会办和绿色通道制度,加大项目服务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力度,强化项目建设督查考核,全面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高度重视已落户项目的后续服务,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取信于投资者。扎实抓好181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开工率90%以上、竣工率75%以上。重点实施好太平洋精锻汽车传动部件及齿轮生产线、160万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飞船公司出口齿轮、泰达公司16万吨纱锭改造、扬远公司3万吨船用锚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力争尽快形成现实增长点。

强势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发展。加快重大项目向市经济开发区、双登科工园、曙光工业园、民营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集聚,启动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强化经济开发区招引重大项目的主阵地作用,鼓励各镇招引重大项目落户开发区;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善开发区西部区域供水、供热、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力争全部工业纳税销售、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5%、30%以上,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15家,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

(五)努力提升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大力整治小化工、小电镀、小铸造、小拉丝、小印染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加强建筑节能管理,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建筑物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广普及一批节能降耗减排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400吨和6500吨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4以上。

统筹生态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道路、河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力度,全年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植树500万株,创成园林式集镇3个、绿化示范村32个,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巩固全面禁烧成果。全面完成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查处和坚决整治违法违规用地。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盘活存量用地,全年新增耕地面积1200亩。严格执行新办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开发区5000万元以下项目、其他重点园区3000万元以下项目原则上进标准厂房。

四、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强化小康内涵建设,巩固小康创建成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对小康的认可度。

(一)积极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立足城市个性特色定位,继续抓好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市域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研究,积极构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启动天目山、单塘河遗址旅游区及其周边路网、管网建设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完成至2020年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溱潼镇小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小城镇控制性详规编制,重点做好集镇中心区、重点地段控规编制工作。强化村庄规划管理,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强势推进城市建设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整治步伐,推进锦绣姜城、坝口广场、胜利华庭等节点高层建设,继续实施姜堰大道形象出新工程,配套建设一批街头绿化和广场节点。规范建设人防工程。完成招商街路面翻建工程。建设老通扬运河西段滨河绿化工程,全线贯通十里绿色长廊。强化房市监管,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做好328国道泰姜段、江海高速建设服务工作,全面建成溱湖大道二期工程。加快重点区域配电布点工作,完成110千伏中干河变电所搬迁改造工程。

深化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作用,不断完善“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区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小区整治维修和物业管理,加快垃圾房、公厕升级改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组建市镇村三级保洁、收集、转运队伍,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一步挖掘城市管理空间资源,积极推进环卫保洁、户外广告等市场化运作。落实公交优先,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强化住宅小区车辆停放管理。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圩堤险工患段9.04公里,新建、改造圩口闸35座。突出抓好城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城乡居民饮用长江水覆盖面。溱湖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溱潼镇铺设污水管网5公里,启动建设白米等镇污水处理厂。巩固深化村庄整治成果,落实市、镇、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年内争创省康居示范村1个、整治试点村4个,泰州市康居示范村5个。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充分就业镇、村和社区创建活动,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办法,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新增参保10万人以上。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平台。做好残疾人工作,发展慈善事业。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3.6万平方米,探索政府采购空置房方式,拓宽政策性住房供应渠道。

加强财源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把财源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全力促进财税增收。深入开展税法宣传,全面推行零散税收联合征管,继续深化重点行业税收征管,加大土地出让金清缴力度,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面落实扶持激励企业的各项政策,推动财力分配向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弱势群体和薄弱地区倾斜。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市镇财政分配体制,加大对公共领域、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巩固、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有序撤并和新建一批学校,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要求,切实规范办学行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文化姜堰建设,40%的镇建成综合性宣传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举办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90%以上,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范管理率、任务完成率100%;加快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病房大楼以及相关镇卫生院工程建设,切实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综合治理违法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畸高等问题,争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重大赛事。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继续做好市志修编工作。统筹发展好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四)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把加快黄桥老区和经济薄弱镇的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大扶持倾斜力度,提升全面小康水平。组织推动黄桥老区和经济薄弱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发展规划和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培育目标,制订2-3年经济倍增计划。在积极向上争取黄桥老区扶持政策的同时,抓紧研究出台我市扶持促进黄桥老区和经济薄弱镇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力支持、资金补助、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试行黄桥老区和经济薄弱地区各镇差别化、个性化考核。

(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大平安、法治姜堰建设力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95%以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信访信息网络系统,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包案机制,力争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专项治理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办好改善民生的十个方面实事

1、城市建设方面,新建扩建天目路、淮海东路通前路至外环东路段、幸福南路等3条城区道路。

2、环卫设施方面,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铺设污水管网12.2公里,城区生活污水日收集处理量达到2.1万吨。

3、农村交通方面,建设改造市镇公路5条24公里、通村公路80公里、农村危桥100座。

4、农业设施方面,疏浚整治市级河道2条8.45公里、镇级河道25条59.82万方、村庄河塘32个村36.9万方,新建改造电灌站和排涝站100座。

5、镇村环境方面,规划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姜堰镇、溱潼镇、白米镇、俞垛镇、华港镇垃圾中转站;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万座。

6、城乡培训方面,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城乡创业培训2000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6万人。

7、信贷支农方面,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1-2家,创办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3-4家。

8、社会保障方面,规划建设1所龙头性、示范性市级养老服务机构,20%的村(居)建成“六有”型居家养老服务站。

9、社会事业方面,规划建设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市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

10、服务企业方面,筹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对政府施政能力、执行能力是重大考验。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强化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组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能力水平。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和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全面完成市政府机构和镇机构改革任务,实现运转协调、职能转变、效能提升。突出政府工作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经济和社会事务统筹协调,有序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中介机构。推进政府工作创新,拓宽政府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领域,加强融资平台管理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探索城市建设改造、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投入运营新机制。

以权力公开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坚持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市长电话、市长接待日等平台建设,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探索部门内部综合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涉企检查申报备案、首次不罚等制度。强化效能监察,加大明查暗访和舆论监督力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

以效能提升为核心,进一步改进政府作风。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认真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持带头苦干,坚持带领群众苦干,坚持长期苦干。深入推行政府服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深化审批流程、行政管理、服务方式改革,推进效能机关建设。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电子平台建设,年内所有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全程审批、电子全程监控。完善政府工作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工作的交办、督办、推进力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行力。

以廉政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建树政府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规定,重点加强非税收入、政府工程、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拍挂等制度,推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论证、公示、稽查、绩效评估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一本账入账、一个龙头出水、一支笔审批”,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小金库”治理力度。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部门预算精细管理,力争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和出国出境经费等支出零增长。落实公务员管理规定,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姜堰市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奋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篇:湖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塞翁失马的故事和寓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