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企业债券是一种债务性直接融资工具,它对发债企业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具有利息支付税前偿还的特点,发行企业债券不会触及对所有权的稀释,对企业具有税收抵免、财务杠杆和有利于控制权的掌握等作用。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充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对于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进而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加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都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组成部分的股票、国债和基金市场十分受人关注。而同样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是理论上少人问津,实践上徘徊不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要以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目前债券的现状,以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债券信用评级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

1.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在外国,因其发债主体只限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和公司证券两个名称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两者有时可以混称,但按国际通行叫法应称为公司证券。在我国,企业债券的概念、范围较宽。按《企业债券管理条理》规定,发债企业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公司,应此,公司证券在我国也称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

企业债券是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作为体现债权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取得一定时期资金的使用权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承担着举债的风险和义务,须按期还本付息。除被批准的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企业债券。

二是投资人,即债券持有人。其享有按

规定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三是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企业筹资数量、筹资成本和投资者的债券利益。企业债券的利率受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接受程度、发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社会信誉、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和债券期限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期限。从债券发行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为债券的期限。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债券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培育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行债券是西方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而股标筹资占较小部分),与我国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相对滞后,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条件作一经济分析。

( 一)企业债券发行需求约束

1.证券市场的战略误导,企业债券市场末被纳入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误导。政府驱动模式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 既要承担优化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只有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市场形式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这一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债券市场变成政府发展证券市场实践中最不受重视的部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另一具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缺乏信誉等。

2.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形成其它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个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其它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根据该利率的水平制定。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有资格成为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合理、信誉高、流通性好的金融产品的利率,而在市场上最具备这一特点的利率就是国债的收益率。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其信誉高,投资国债的风险最低。国债的发行量大,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国债发行时间固定,品种期限结构合理,市场参与者随时可以得到从3个月期到期以上的国债收益率。正是因为国债收益率具有这些特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用此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一个基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就没有一个基准利率。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3.缺乏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

由于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因此,在为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取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实践证明这种定价方法极不合理,因为,这种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的价值。根据这个规定,无论企业信誉好坏,偿还能力强弱,以及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只要发行债券的期限相同,债券品种的价格就一样,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了混乱。而且,实际上,我国发行的许多企业债券利率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这就限制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约束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及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两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 即现货市场体系和期货市场体系。现货交易产生于人们交换剩余产品的需要, 而期货交易产生于货物拥有者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现货市场具有一系列固有的缺陷, 比如, 价格形成机制先天不足以及农作物种植业难以抵御价格波动的影响等, 使得农业生产始终被“蛛网困境”所困扰且农作物种植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现货市场的固有缺陷会传导到生产领域, 给生产活动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而在单一的现货市场条件下, 这些不利影响常常是难以避免的。现代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出路。对应于现货市场的两大固有缺陷产生了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 即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

首先,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农户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 增强生产的预见性, 缩小其实际损益与预期损益间的差异变动程度, 预防农产品价格风险。价格是市场的“指示器”、“晴雨表”, 价格能否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和经营决策, 进而决定了农业生产者面临的价格风险。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具有综合性、竞争性和动态性特点, 使农产品期货价格客观、公允、具有前瞻性, 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 并据此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更好地回避价格风险。

此外,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 减少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由于期货价格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因此, 对于未来的供求变动便有“预先警告”作用。这种预警作用能够使买卖双方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能了解未来的供求及其收益状况, 生产者也可以因此决定其产量, 保证了未来供求的大体平衡, 使价格水平趋向稳定。从这一意义上说, 期货市场对未来时期的价格变动有一个自发调节作用, 对由周期性供求变动引起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次,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回避风险功能有助于农户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损失。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把农户的风险转嫁给投机者。由于农产品价格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风险必定要有人承担, 如果由生产者承担, 必定增加生产成本。期货市场引入后, 农户可通过套期保值来回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了长足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有:

第一, 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不足, 小品种交易比大品种交易活跃, 交易结构失衡。农产品期货交易应该以大品种为主, 小品种为辅, 期货市场才能良性发育。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大小品种的交易结构失衡, 影响了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大品种期货交易不活跃的直接原因是国家政策控制偏紧。产品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关系缓和是重要农产品成为期货商品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国多数重要农产品现在还不具备这一条件, 所以在期货市场上难以发展。而小品种大炒, 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度投机造成的。

第二, 投机过度, 风险意识薄弱。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经营者, 他们参与期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回避价格风险;一种是投机者, 他们参与期货市场的目的是想通过风险投资获取高额利润。两者缺一不可, 而且两者要有适当的比例, 期货市场才能正常运转。但是, 从目前期货市场参与者的结构来看, 投机者比例明显偏高。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不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大部分客户是进行投机交易, 获取价差收入。应当说, 这种交易策略本身并无不妥, 特别是在条件成熟和市场动向比较明朗时。问题是根据目前开展期货贸易的条件、入市人员的决策水平、操作技术等状况, 普遍从事风险投资业务风险过大而且使得期货交易脱离了现货基础, 不能形成反映真实供求状况的价格, 影响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远期价格功能的发挥。

第三, 交易所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期货交易所是一种规范化程度要求极高的高级市场形态, 它的建立应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下合理进行, 同时也必须具备严格的条件。当前我国缺乏组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统一规划, 很多地方条件不具备, 却一哄而上, 盲目发展。一方面数量过多;另一方面是重复建设, 郑州、湖北、吉林、芜湖、上海、大连和成都等地都建有交易品种雷同的粮油交易所。

第四, 期货市场健康运行的现货市场基础还不充分, 表现为大宗的现货农产品没有真正市场化。根据期货市场理论, 期货市场应建立在比较发达、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 我国的农产品现货市场还不发达, 功能不完善, 价格信号不灵敏, 交易不活跃, 影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一方面, 粮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管理方式落后;另一方面, 市场的发育、发展在产区和销区之间还不平衡, 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有形成。

第五, 风险监管力度不够。农产品期货市场自创建以来, 风险事故频出, 主要是因为管理层监管力度不够, 没有统一的期货法律;对交易所的数量、布局、运作缺乏规划;对经纪公司的数量、运作、组织形式等缺乏有效管理等。制约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法律瓶颈依然存在, 期货法规特别是条例的修订, 不能脱离当时期货市场高速、盲目和不规范运作的背景, 法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时过境迁, 从治理整顿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改革、加入WTO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审视法规的部分条款, 有些条款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已经不符合期货市场规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甚至制约了期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 农民未能分享到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利益。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参与交易的大都是农产品购销商、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种投机机构及个人, 几乎没有农民或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直接参与。现有的交易者从期货市场中获得利益, 很难说有多大比例渗透到农民身上。可以说, 我国目前的期货市场并未能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 才能规范、推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

(一) 增加上市品种, 完善上市品种结构, 激活大品种交易

要想彻底解决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就必须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调整。对于那些上市条件成熟的商品期货品种, 特别是那些市场化程度高、价格波动大, 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明显, 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 有条件的要尽快上市。国家在政策上也应该完善新品种上市机制,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只有有了市场, 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价格, 有了自己的价格, 才能不被国际市场所左右。同时, 期货市场要想巩固发展, 必须在开发交易的大品种上下工夫, 开发生产量和消费量大的大宗商品。因为越是大品种, 越需要发现价格, 越需要规避风险, 也越难人为操纵市场。

(二) 重塑套期保值者

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农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民进入期货市场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种粮大户独立进入, 另一条途径是成立农民合作组织, 由合作组织委派专人进行期货交易。应该注意的是, 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方式应该量力而行。在我国, 由于知识、资金等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者不宜直接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而应该通过建立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或定单农业的方式间接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以确保农业市场风险的防范。二是让农产品的加工、经营者成为独立的风险承担主体, 使其具有套期保值的动力。三是创造良好的套期保值环境。这包括推出、设计适于套期保值的期货新品种, 使现货交易商能找到合适的套期保值品种;加强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套保者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适度投机, 创造活跃的投机交易环境。

(三) 加强对现货市场秩序的整顿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衍生市场, 是为现货市场的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服务的, 因此它应该与现货市场协调发展。期货市场只有与现货市场良性互动, 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我国现货市场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 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现货市场的信用危机严重妨碍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许多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与现货市场相配套的信用体系、物流运输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等。

(四) 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 保证市场平稳运行

牢固确立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监管观念, 坚决打击市场操纵者, 坚决依法打击违规行为。由于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品种少、市场规模小, 相对充裕的资金容易阶段性集中在某些活跃或可能被操纵的品种上, 不排除有少数机构或个人企图利用这些情况违规操作, 牟取不正当利益, 因此对市场操纵行为和违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五) 加快期货立法, 强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监管

促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离不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当前资本市场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 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管工作必须尽快跟上。通过期货立法, 可明确期货市场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使不法交易者的损人利己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 从而使交易者更加理性地从事交易活动, 利人而利己,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 保证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加强期货立法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交易所与经纪公司的自律管理和行业管理。只有每个风险管理层次都重视、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摘要:农产品期货市场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关系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问题, 是目前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进而指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价格发现,回避风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献立.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构想[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 (2) :49-50.

[2]余顺生.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促进农民增收[J].古今农业, 2006 (1) :7-11.

[3]范亚东.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若干政策的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 1994 (4) :37.

[4]范力, 冯科.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对策[J].科学决策, 2004 (12) :38-41.

[5]葛永波.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深层次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3) :64-65.

[6]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商品交易所课题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回顾与观察——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研究之一[J].农业经济, 1996 (2) :24-27.

[7]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商品交易所课题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研究之二[J].农业经济, 1996 (3) :72-75转89.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家电企业;农村市场;市场营销

城市家电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饱和,增长缓慢。与城市家电市场相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力日益增强,农民对家电的需求增长迅速,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这使得我国很多家电企业已经把目光瞄向农村,拓展农村家电市场。

一、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家电企业先后进入农村市场,但我国家电企业在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时候出现不少错误,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 产品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我国大多数家电行业由于多年来一直将市场定位在城市,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开发和销售重点方面都向城市市场倾斜。一些厂商在没有对农村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并不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的情况下,将以往在城市销售的产品往农村市场倾售,在农村市场销售和城市市场相同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家电产品不适应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产品价格过高,不适合农村居民消费:受物流及配送成本较高影响,有些农村家电产品价格往往还高于城市。因为农村要相对偏远一些,虽然进价和城里差不多,但是还得加上运输费用,而且还要加上售后的送货上门费等等。这些费用都得由农村经销商自己负责,经销商再将这些费用摊进产品销售价格,就导致有些家电产品价格相对于城市价格偏高。

农村家电产品价格过高,也使农民消费意愿受到严重影响。

3、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模式单一:我国的家电企业思想观念都没有跟上来,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把营销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上来。虽然他们都努力想要搞好企业的经营活动、扩大市场,但是,单纯追求广告的投入、宣传手法低劣、竞争手段单一(多次的价格大战)、品牌意识淡漠、短期行为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落后的经营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销售渠道不畅,渠道经营者素质不高:中国农村基层零售网点建设基础十分薄弱,销售渠道不畅。个体商业户是农村市场流通经营的主体,这些农村商店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对商品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都很有限,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偏差的局面。有的经营者只要能获取高额利润,不管商品是否出自正规厂家,也不管商品质量好坏就盲目进货,对进货渠道把关不严。由于这些个体商户大多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且经营分散,虽然在一定程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个体商业户在经营、仓储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不具备经营耐用消费品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造成家电产品等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农村市场上不管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自身实力都比较薄弱,加之经营者文化素质多不高,因此家电企业往往很难找到成熟的经销商。

5、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市场家电售后维修服务工作还很薄弱,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维修收费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维修备件不足等等

二、加强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

1、 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家电产品:进军农村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针对目标市场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这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结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家电企业应实行以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进行产品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对不高,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需以“经济实用型”产品为主。因此,家电企业研发产品必须立足于增强产品的基本功能,减少实用性不强的附加功能。从产品的设计开始,企业要深入农村目标市场,推向农村市场的产品必须注意其差异化研究,调查影响居民消费环境的主要因素,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即企业推向农村市场的家产品的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摆脱城市市场产品的老套路,去掉一些在农村不适用或农民不易学会的功能来降低价格,创新、添加一些适合农村消费者心理、并为其所喜爱的功能,尽量做到功能适当,操作简单易学。产品的生命来源于质量,在农村市场,产品质量同样也非常重要。产品的低故障率可以免去农民修理难的麻烦。这样做既可以提升农村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可以为企业在农村市场获得良好的口碑效应,便于品牌的深入和推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制订适宜农民消费水平的价格:在定价策略上更应该考虑到农村的消费特点,产品定价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消费特点,并权衡企业自身利益、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关产品的价格。对低档次的家电产品可以采用成本定价法,以吸引农村市场的大量购买者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对高档的家电产品则可以采用需求定价法。农村市场的消费属于谨慎性消费,对于品牌和品质的认可程度还不是太高,企业可以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来进行前期市场的预热工作,使农村消费者接受,也为企业带来利润。产品的基本价格制定后,企业还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产销的具体情况,随时对基本价格进行调整,以达到营销目标。

3、 选择便利农民购买的分销渠道:家电企业可以适当地构建“自控”渠道,通过挑选和扶持来“自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经销商,来共同做大农村家电市场。一方面避开了与家电大连锁卖场的冲突,温和地施行自有渠道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在当前家电大连锁尚未进入到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完善自有渠道的良性建设。企业自建分销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自建自营的专卖店、自建他营的专卖店、通过组建一个新的公司,以特许加盟的形式构建分销渠道以及采取资金扶持核心经销商来控制分销渠道。由于農村市场的分散性,差异性等特点,大多数家电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远不如格力那么强大,农村市场过于分散,对流通的过度渗透比如自建渠道、全面直营,势必会导致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靠完全的自建网络是不现实的。家电企业可以充分地发挥商业企业的作用与商业企业联手开拓农村市场。企业可采用如经销制代理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及相关的资本运营方式,如参股、联营、合建等模式占领市场。家电企业也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来扶持、培养、辅导、帮助经销商完善、提高经营能力,实现经营管理正规化以提高由于农村经销商自身实力弱、素质不高等问题。家电企业也可采用直销的方式,通过收集购买意向,集中定向送货上门。如康佳的大篷车送货上门,带着产品深入农村,当场为用户安装,讲授使用方法,使得农民能够更容易的选择该产品。这种方式既节省了农民进城购买的路途费用,对家电企业而言,又做到了有的放矢。

4、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进销售服务:家电企业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形成以便民店、专卖店和配送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生活资料服务体系和以配套供应、维修、租赁等多种形式为特色的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企业应为农村居民提供产品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服务。售前要对消费者进行售前教育,如产品介绍、信息引导、技术培训等以方便消费者的购买。售中要应提供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以及提供使用培训、供应零配件等多项服务。售后要承诺维修和产品保证等服务来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金融服务方面可以倡导农民信用消费,适当开展租赁经营,以利于促进生产、激活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市场的消费启动力度。

参考文献

[1] 杨淑红.浅析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高 慧娟,袁建明.开发农村家电市场的营销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段宏毅.谈企业营销中的公共关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市场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中应该制定以下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整体市场营梢观念,转变营梢运作模式;明确目标市场,实施产品策略;建立科学灵活的营悄定价机制,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建立畅通的分销渠道,增强商业银行业务的便利性;整合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为营销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切实可行的促销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银行市场营销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垄断格局已逐步发生了变化,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已经成为每家银行谋求发展,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各家银行也都自然地更加重视市场营销,下面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业已形成。竞争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全面进步,银行经营规模扩张,势力加强,业务开始走上了不断创新之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银行业无论从竞争意识还是从竞争手段上明显处于混乱无序阶段,存在着盲目竞争、不正当竞争和相对垄断等问题,市场营销观念虽然在银行业中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

(一)注重市场竞争,忽视目标市场定位目标

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片面重视市场竞争而忽视目标市场定位的问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根据其内外部条件来确定自己业务的重点领域,客户开发的对象,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也应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位状况,目标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评价及目标市场潜在的竞争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市场定位策略。银行应将营销重心放在符合自身资源优势和擅长的领域,以获得竞争优势。

(二)注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忽视引导客户消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生命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创新后的产品能否被客户认识、接受和选择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能否对客户的消费进行有效的引导。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应将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金融产品的推销结合起来,在推销过程中必须做到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三)注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

长期以来存款一直被称为“立行之本”,组织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取向,而在贷款和其他业务领域,银行却表现出非常的“冷静”,甚至“惜贷”。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担当着吸取存款、发放贷款的重任,如果银行只重视存款营销,而忽视贷款等其他业务的营销,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扭曲了银行市场营销的真正目的。商业银行要在业务活动中,全方位实施高效的市场营销活动,特别应结合当前经济多元化的特点和住宅建设的热点问题,在贷款和其他业务领域里通过积极发现市场机会、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使商业银行资金真正发挥使用效益。

(四)注重服务范围,忽视服务质量

在银行存款市场和部份贷款市场已成为卖方市场的事实面前,作为金融百货公司的各家商业银行都应该力图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围绕产品的功能不断创新产品,加强产品营销,为客户提供更方便、周到的服务来获取客户的满意,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任何一家银行的产品所获得的利益和产品的效用大体上是相同的,能够体现购买差异的也只能是产品的销售服务,因此,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随着市场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服务竞争将取代产品和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法宝,任何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对服务营销的投人,银行业也不例外。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性、可变性、不能储藏性等特点,所以衡量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只能是适时和适度。即要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五)注重表层“形象包装”,忽视深层“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银行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各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从而塑造出银行最佳形象,并使之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的有效活动。随着银行经营环境日渐错综复杂、竞争日趋加剧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由过去单纯追求业务经营转变到重视形象定位并以此促进业务经营。但是,在形象定位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将形象作为银行的包装,而忽视其内涵建设的问题,只在银行“外包装”

上做文章,如大搞装修、过度热衷于行服、行歌等,而忽视了企业精神、员工素质、价值观念、经济指标等一系列银行形象识别要素,不能有效地把形象定位渗透或延伸至银行内部。银行形象定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企业行为和视觉系统的和谐统一。

(六)注重“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银行 竟 争 日趋激烈。一方面,组织存款成为银行间竞争的重点,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采取一系列不正当的“拉关系”的做法,甚至违规操作。另一方面,争夺优质贷款客户又成为银行竞争的又一动向,有些银行采取请客送礼或给回扣等手段拉拢客户,同客户建立一种为了一已私利互相利用的关系。从根本上看,银行“拉关系”并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只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滋长社会腐败之风和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的歪风邪气。关系营销源于20世纪RO年代欧洲工业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营销实践。该理论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与客户、竞争者、政府机构等一系列营销对象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应维持和发展与客户等建立起信任、互利、长期稳定的良好伙伴关系,以实现参与市场交易各方的目标。关系营销与“拉关系”在手段上、目的上和社会效果等方面都有本质上的不同,是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

综上 所 述,在当今银行业日渐市场化、国际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走出误区,正确认识、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并加以创新,对自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益和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整体市场营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效风险控制为保障的整体市场化营销体系。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树立整体市场营销观念,转变营销运作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前自身经营观念的状况,提高对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的认识,加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整体市场营销意识,实现经营理念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市场和客户转变。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观念,增强在市场经济

体制条件下“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不断研究市场变化,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在进行新的金融产品开发的同时还应以“客户满意”为核心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整体市场营销的组织系统建设,形成健康有效的营销机制。

(二)明确目标市场

实施产品策略目标市场是指银行选定的并通过经营以达到盈利目的的特定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巨大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不可能满足整体市场的全部需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本身的资源优势,分析客户需求,集中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以形成目标市场,及时准确地制定出相关的服务策略,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产品服务策略: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在产品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三是综合利用促销组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另外,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银行要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包括银行产品定位和银行形象定位,通过塑造与众不同,有鲜明特点的良好银行形象,能引起客户的重视和信任。定位的目的在于帮助客户了解竞争银行之间真正的差异,这样客户就能选择对他最适宜的,能为他们提供最大满足的银行。

(三)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定价

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三项内容。科学而灵活的定价策略可以说是成功营销的一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中间业务手续费基本上由国家规定,汇率也受制于官方汇率。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利率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将会大有作为。同时通过实施对不同客户和产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可以加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四)建立畅通的分销渠道,增强商业银行业务的便利性

商业银行的分销渠道是指把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便利性的手段和途径推向客户。包括筹集资金渠道和运用资金渠道。建立畅通的分销渠道,使银行产品和服务能适时、适地、方便、快速、准确的销售给客户,以增强商业银行业务便利性。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加大网点的功能建设,丰富网点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金融百货超市”。

(五)整合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为营销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建立 能 够 对客户作出快速反应,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市场营销组织,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是一个从市场调研、细分、定位、到产品创新、定价、分销促销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的财务、计划、信贷、中介业务、政策研究等诸多部门,要有这些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进行。为了加强这些部门的协调沟通,规划长期营销发展战略,强化对具体营销过程的管理、指导,必须建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实施对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划、分解和监督,并对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加以及时修正,使市场营销有效地展开。

(六)制定切实可行的促销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促销策略是实现产品策略、价格行和控制策略、分销策略的有效保证,而有效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要加大营销力度,主动向客户推荐、出售自己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可利用有效的宣传和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来增强商业银

行的知名度,同时设立营销员岗位,并逐步向客户经理制方向发展,使客户经理制真正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营销手段。另外良好的营销环境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营销人才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社会道德信用和金融法制的建设等,促使商业银行市场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论文提纲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主要问题;

1.薪酬分配的方式比较单一

2.分配行为不规范、不公平

3.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工作薄弱

4.薪酬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

5.忽视薪酬沟通环节;

„„

思路:指出现有中小企业关于薪酬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由薪酬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文化及员工自身发展与激励制度所造成的瓶颈

(二)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2.薪酬考核制度不科学;

3.薪酬体系不合理;

4.福利体系不完善

„„

思路:由不同角度探讨为什么中小企业会造成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如管理体制、薪酬理念(分配方式)、体系设计问题、实施效果等问题;

(三)国内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客观条件与改革思路

1.提高对企业“内在薪酬”的重视度;

2.适当加大薪酬中“可变薪酬”的比例,有效激励员工;

3.加强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工作;

4.科学设计薪酬体系,考虑各种影响可变因素;

5,完善企业考核制度,制定多种薪酬分配方式;

„„

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建议以改善现有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制度上的问题,致力打造一个科学、合理、全面性的薪酬制度以解决制约企业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薪酬制度改革是企业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要

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它不仅其本身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推动技术创新等重要功能,同时,它还在有效处理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根据 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各国都把就业当作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其原因在于,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有序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资产净值人均占有份额上来看,据统计,上海大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10.3万元,小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2.1万元;同样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多吸收4倍的人员就业。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二是从就业人数的绝对额上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全部就业人员1.1亿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83%。三是从容纳就业人数的空间上来看,随着大企业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企业的优化重组,大企业已经很难再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富余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会越来越多,解决这批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问题,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就可以稳定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中小企业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为缩短。

3、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支援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加快走农村工业化道路,这个繁重、艰巨任务的解决还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都离不开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国有中小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其发展壮大关系着一个地区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说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二是中小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为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850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收入增加就快,负担就相对较轻,贫困人口就相对较小。可见,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有力保证。三是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事实上,哪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的基础。

4、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国企改革,首先,如前所说,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国企改革没有太多的经验和先例借鉴,前期可以通过借鉴中小企业改革试点获取的经验,这样国企改革不仅规避了很多风险,而且提高了改革效率。第三,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市场力量演变与发展的催化剂。广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给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大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扩大研究和开发支出,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从而中小企业起到了一种类似“鲶鱼效应”的作用,使得整个中国经济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最后,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断拓展出适应发展需求的新产业,特别是拓展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些地区如上海、广东,要把以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使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第二、第三位,这就是“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有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 %,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4%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国际性规律,在国民经济中如“汪洋小船”般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

(2)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另外,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根据资料显示,单从工业上来看,2001年上海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1%;而2002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5%来自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而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8年为53.57%,2007年增加到69.37%,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当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来发挥他们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从引进外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出口创汇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配件等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部门直接出口产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灵活特点,生产适销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5)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1)是创业条件难。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有各类企业834.6万户。而日本1.3亿人口,就有企业660万个。在我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而德国只要25万元,德国人均收入却相当中国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国老百姓一般办不起企业。又如,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年销售额低于180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有些地方不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造成中小企业很难经营。、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多数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都很低;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人,使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与大企业之间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受大企业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专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我国长期来缺少美、日等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尽管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不够健全是生存周期短。

(4)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5)财务管理能力偏弱。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企业领导专权不受约束、财务控制执行不力、基础管理薄弱、成本分析粗劣、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二是中小企业在资金不足时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在产品销售上,无力支撑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庞大营销费用,中小企业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6)管理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五.支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正确选择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激发劳动密集产业的充分发展,发挥我国资源优势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1)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推动。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风险承受力低等弱势。国家应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 推动,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秩序,明确政府及社会各 有关部门和组织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和地位,为中小 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中小企业间的联合互助,通过成立互助会、联合会等形式加 强中小企业间彼此联系的整体性,使中小企业经营合理化 和企业设施联合共用,从而提高整体实力和产业协调能力。

(2)建立中小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直 接融资仅占1%左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应从畅通间接融资渠道着手,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 府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诚信教育制庞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 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贷款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相 对灵活的抵押、贷款方式,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

式扩展中小融资渠道;建立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 极吸引社会闲置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转变金融机构对大型 企业的资金投向偏好。政府应优化信贷融资环境,建立公正的市场环境,当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立足现实,尽量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4)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小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经营、善管理、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公平竞争、奖赏分明。积极建立专家顾问制度,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才资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进修和工作考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高层化、复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不断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5)制定中小企业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发展中小企业,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传统向大型、公有制企业政策倾斜的做法,把中小企业真正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制定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确定它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努力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6)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此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推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体的职责,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总则第二条。

[②] 参见《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③] 参见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④] 参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

[⑤] 欧新黔: 《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网 2007年06月07日;

[⑥] 同上;

[⑦] 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4期;

[⑧]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分析》栏目,http:///。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相关部门公开的数据显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如果不交银行利息还有赢利,一旦交了利息之后,就成为亏损严重的企业了,而且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还在上升,随时处在倒闭、破产的高危状态。要使国有企业彻底摆脱高负债的生存困境,就必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债务重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沉重包袱,使企业轻装上阵,尽快融入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中。因此,研究、探讨国企债务重组极具现实意义,认清国有企业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1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困难的界定比较模糊

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企业债务重组的法律法规,但还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企业重组行为的法律体系。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前提要求是,债务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财务问题,也就是债权人企业对债务人企业最终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业务实质。那么,进一步往深层次分析,我们就要清楚,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究竟应该由谁来作出决定?是由债务人企业的上级领导单位,还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这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还没有具体规定,相关法律还不健全,现行准则及其指南都没有作出清晰的界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财务是不是存在困难是非常难以判断的。这就会给一些冒险违法违规的国有企业有了作恶的机会,最终使得有的不法交易转化为合法交易,为一些国有企业在债务重组中偷钻法律空子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1.2财务报表的披露容易失真

据多名国有企业内部人员介绍,一般来说,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中,负债方的财务报表数据一般是真实的,而资产方则存在大量的会计判断、会计估计。可以说,80%以上的财务造假就发生在这里。财务造假多半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报表间倒腾,无非是有意把利润做大或者做小,比如虚增合同收入、虚增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少结转营业成本、利用转口贸易回款、调节客户往来款,达到调节坏账准备目的等。另外,现在一些资产、债务重组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其母子公司进行资产或债务重组,将自己的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反过来将优良资产输送给上市公司。这样就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有较快的飞跃。

1.3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问题

目前,我国债务重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在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中,管理者极有可能受到各种利益诱惑,借机逃税,或者要求财务人员做假账,大大低估国有资产价值。以前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又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很容易操纵利润,无形中鼓励了借债不还、到时一笔勾销的恶性循环。国企改制中大量国有资产如滔滔洪水一般流失而去,恶意蚕食国企的内部人摇身一变成为身家亿万的财富新贵,一些地方负责国资监管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官员也熟视无睹,甚至做了与“小偷”亲密合作、监守自盗的“警察”。尤其是在国企同外商进行产权交易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通过有意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以损失国家资产、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为代价,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同时造成了市场经济的混乱。

2改善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合理化建议

2.1建立与债务重组相配套的政策法规

基于我国债务重组的配套政策法规滞后和实施力度不够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强制度建设,并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债务重组的做法,制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务重组政策法规。在这方面,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及落后产能,要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进度,坚决遏制企业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重组的社保体系,减轻企业的负担,例如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等。

2.2建立良好的国企内部财务制度

建立良好的国企治理结构和内部财务制度,就要求国企内部要加大对各级子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力度,建立报表质量管理和责任体系,高度关注报表封面、波动异常的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合理性,切实提高编报质量,同时还要强化企业内部财务决算审计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审计机构资质、数量和审计年限的规定,严肃审计工作纪律,确保审计工作质量。企业要将国有资本收益决算报表纳入决算审计统一安排,委托中介机构出具专项鉴证意见,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对于国企内部财务分析,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在日常的检查和监督中,也要使用内部专门机构和人员,强化内部财务工作。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生产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必定会有一些客观的变化,因此,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作用,帮助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3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因企施策、分类推进。坚持一企一策,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其他类型国有企业改革。具体到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中,要定期向外界公开国有资产的真实数据,给大众一个真实、可靠的公告。此外,应该大力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要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关键,以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为重点,圆满实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徐晓䞍.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完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张国富.新旧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的差异探讨[J].会计研究,2009(12).

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资本和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约为70%,近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因财务管理薄弱而造成的。因此,研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筹资渠道窄,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不利因素,资金筹集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缺乏外源融资渠道。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管理落后,经营风险大,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还贷诚信不足,贷款风险大;二是制度安排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直接的资本市场融资基本上不考虑中小企业,没有创业板市场;间接融资中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而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将贷款向大企业倾斜,以致使中小企业贷款徘徊不前。

2.风险控制能力差,投资决策不科学

中小企业的典型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由于相关机构不健全,缺乏内部牵制,管理者的素质对投资的成败有重大影响,投资时缺乏科学的财务顶测、决策、预算、分析,盲目投资,投资方向难以把握;在投资决策方法上,中小企业多采用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等静态分析方法,很少采用折现现金流量、项目评估等动态的投资决策方法;再加上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不能同大企业一样通过进行多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往往专注于某一项投资,不能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在投资项目建设、投产期间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加剧了中小企业的风险,在投资决策项目出现失误后往往濒临破。

3.财务控制薄弱,资金营运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可操作的财务控制方法,缺乏有效的资金营运管理方法,而营运资金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然影响到按时偿付到期债务、支付当期费用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1)很少编制现金计划,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2)信用管理水平不高,没有严格的信用政策:没有制定具体的、严格的赊销政策,对于即期付款、延期付款、超期付款没有具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缺少有力的催收措施,最终形成坏账和呆账,这对促进销售、提高利润、加快资金的流动速度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2倍以上,资金周转失灵。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匮乏

(1)财会制度的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内部财会制度上基本是空白。不但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方面无制度可言,而且在非常重要的财会部门职责权限、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力面也无规定。多数经营者没有切实地通过指标和数字来了解经营的状况,致使财会人员办理会计事项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账日不清,核算不细,手续不全,填报不及时,漏洞百出。

(2)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基于成本考虑,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中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而且设施简陋,缺乏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办公条件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这些兼职人员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一般定期来做账,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其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些大企业,会计队伍不稳定跳槽较为频繁。

5.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过度负债经营

中小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之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而过度负债可以说是高速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有可能使企业的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二、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其财务管理的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融资。目前证监会对申请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要求较严,政府对企业发行债券设置的门槛普遍较高,因此一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很难在股票、债券市场获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保证资金需要。由于优先股能够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可以吸引稳健型的投资者;没有表决权,又能确保公司的经营自主权落在实处。

2.积极开展合法的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发挥地缘优势,缓解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从目前中国的企业融资结构看,中小企业中资本金普遍不足,银行贷款困难,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因为股本融资渠道缺乏而受到许多限制。如果有适当的股权融资私募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分流到民间融资市场并进行股权融资、或者是股权与债券的混合融资,就能提高其整个社会的股权融资的比例,改善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股权融资的比率提高之后,才有可能继续通过贷款、以及债券融资等债务融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3.开展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丰富融资渠道

信托、融资租赁的业务范围很广,也不失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路径之一。但目前,信托、融资租赁产品主要是针对特定对象开发,倾向于有风险承受能力的高端客户,因此现阶段还只适合中小企业中实力较雄厚的企业。以后,随着其不断发展成熟,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法制监管逐步健全,信托、租赁公司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即可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路径之一。

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的科学性。中小企业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应运用动态评价指标,这类指标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并运用了贴现技术而使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己成为现代理财学的立论基础,并在我国企业财务决策的实践中被推广使用。常用的动态评价指标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等。动态评价指标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不足。企业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其根木目的是为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为了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多几分胜算。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目标,仅用动态指标替代或补充静态指标是不够的,动态指标还必须动态运用。即:必须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动态指标的测算和评价。所以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绝不仅是简单地找几个数字按指标的计算公式套进去一算,便根据计算结果做出项目好坏取舍的结论。

强化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①加强财务控制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才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其次,要强化外部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服务和核查,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置存适当数晕的现金以满足预防性需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市场波动对其有较强影响,如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必须的业务开支,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拈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③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目前在理论上存货管理方法主要有经济批量法、定额管理法ABC控制法等,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存货的日常管理,以缩短库存周期、杜绝“过多储备”,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应收账款管理主要包括:信用政策的确定、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坏账损失的事先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

④是建立健全营运资金的归口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归口管理责任制一方面要求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有相应的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合理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评价和奖励制度。企业通过定期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金占有项目进行考核和评价,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的周转。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易受市场影响,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分散投资时,实行多元化经营之前,应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

4.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

企业管理的核心足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此,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走出误区,重视会计工作,更新观念,依据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严格遵守既定的程序和规范,构建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规避面临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使管理出效益。中小企业要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应从会计基础工作入手,根据《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及各项具体制度的要求,会计核算要客观、真实、及时、准确、明晰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完善会计监督和分析。要依法设置会计机构,明确会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改变家族管理的模式;同时,企业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并建议审计部门从其他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受企业董事会直接领导的职能部门,各项内部审计情况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优化财务结构,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所谓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

(2)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3)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4)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6.引进职业经理队伍,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要摒弃“家族式”管理理念,借鉴大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积极引进职业经理等高素质管理人才,改善经理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增添新内容,如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财务管理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问,因此,企业注重知识和人才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史永财:《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9期

[2]赵洪进周雷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2期

[3]唐广:《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思路》[J].《江苏商论》.2006年第9期

[4]林惠红:《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8期

[5]王棣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06年第10期

上一篇:外企英文自我介绍模板下一篇: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