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精选6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与讲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应该具有的构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赏,尝试几种表现风景画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理解色调对情感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教学难点 :用已有的色彩知识,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纸、水粉颜料等。
学具:各种颜色、彩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画。感受理解色彩给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作品。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朝戈、古元、霍贝玛等名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色调和各种色彩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分析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表达, 赏析结合。
三、对比讲解。
想象、提高结合教材中的《马棚》讲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要点:
1、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又叫一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又叫两点透视。学生观察、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窄。
四、小试牛刀。
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两种透视。“实战训练”
五、小结。
讲评练习,强调要点, 理顺要点。
第二课:《 黑 白 世 界
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黑白画的制作。
教学领域 :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 1.用示意图分析木刻作品的黑白关系,联系个人生活表达情感。2.运用黑白造型手法创作黑白画。3.认识木刻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法。4.学习刻刀的操作并运用于作品的临摹。
教学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其概括、节奏美感。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来表现黑白灰的效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硬笔以及简便的木刻刀具和板材。教学过程 :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自画像》、《鲁迅先生》感受木刻的黑白直观对比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式特点。— 思考,谈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木刻刻刀及刻绘效果(在方框里描绘一下)。
1、角刀:
2、圆刀:
3、平刀: 跟老师学木刻:(1)老师介绍刻刀种类及特性,并强调。用刀安全。(2)老师演示各种刻刀操作方法。
三、小试牛刀。
1.尝试刻制(闯关:活动一)
温馨提示:可不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出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每小组推举两幅作品,老师给予拓印并展示。同时请学生谈一谈使用刻刀的体会。教师进行小结。
2.再尝试(闯关:活动二)
教师指定按以下步骤临摹木刻作品《船》。(1)、用墨色勾画出画稿。(2)、用角刀刻出主体的外形。(3)、刻出主要色块。(4)、谨慎而肯定处理细节。(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拓印一幅优秀学生木刻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拓印。
四、讨论交流。
作品展示: 师生共评,简要说出部分作品优秀和不足之处。
五、教师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课收获。
第三课 《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比较,能辨认生活中的纹样的应用。
2、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列举花卉纹样的基本变化方法。
3、通过让学生进行花卉变形的练习,能利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对花卉进行初步变形。
4、学生通过图案的点、线、面装饰训练,能运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较为精美的装饰与美化。
5、通过感知与尝试的过程,能基本掌握花卉从写生到变形、装饰的完整过程。
6、在知识的学习、纹样变形装饰练习的过程中,探索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
7、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设计与工艺(纹样)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8、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设计与工艺(纹样)美化环境、改变生活的意识。
9、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积极发挥个人作用。教学重点: 花卉纹样的变形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示注意事项:注意纪律、积极发言等
2、小组长做好本小组成员的评价记录。
3、课代表做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
4、准备好课本、铅笔、画纸等工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课件: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展示)你能说一说你喜欢的花吗?
生1: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寓意吉祥。生2: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生3:我喜欢。。。
师:我们喜欢花,是因为它们有着芬芳的气味、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等等。那么除了在自然界中的花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花? 生:衣服、床单、花瓶、古建的房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花是如此的喜爱。(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版花卉纹样应用)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呢?来,请跟随我一起走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扮靓生活的纹样》。
三、新知初探,认识纹样
(出示课件:花的照片与花卉纹样对比)
师:对比左右两组图片,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1:左面的照片很真实,右边的纹样简单。生2:左面的花看起来很自然,右边的有点板。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的很认真啊。照片上的花真实而细致,右边的纹样简洁而夸张,装饰性强。在生活中,很多花卉并不是直接像照片一样的运用在作品中,而是经过艺术家们巧妙地设计、加工。花卉在生活中主要是以“纹样”的形式在作品上出现。那么,什么是“纹样”呢?
(出示课件:“知识链接”什么是纹样?)师:纹样或称“模样”,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花卉纹样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建筑、纺织品、瓷器等物体上,在现代许多美术作品中,花卉纹样依然独具魅力,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具象的花是怎样一步步的变成美丽的纹样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纹样是怎样炼成的”
四、深入学习,设计纹样
(一)纹样变形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P21相关知识链接,进行初步了解。)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你们知道纹样的变形主要包含哪些方法了吗?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呢?
生:可以采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进行变形。师: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么,在设计之前我们还要怎么做呢?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还要先对花朵进行写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写生与观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深入的了解一下纹样设计的方法。(课件展示:以荷花为例,展示各种变形方法。)师:写生、观察——通过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形状、花叶的生长方向、分布等,以收集素材。
简化——对自然形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使形象简洁化。添加——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图案更丰富。
夸张——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几何化——使外形更简洁大方,更加具有特征。
(二)小试牛刀,花卉变形训练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作业相关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花卉进行变形训练。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自己运用的变形方法。生1:我们小组主要运用了简化、添加的方法来处理这个花卉图案。
生2:我们小组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的方法,使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更有特点。
生3:我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几何化的方法。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美观又大方。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并给1、3、4小组加2分,2、5小组加1分。
(三)点、线、面的装饰
师:我们除了可以对图案进行变形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装饰。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
(课件展示:以树叶为例,展示点、线、面的装饰。)
师: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是不是随便的、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画面上呢? 生:不是。师:那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有没有章法、技巧?(学生思考、讨论)
生1:点的分布有的稀疏,有的浓密。有的点很大,有的很小。生2: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生3:面有不同的形状。生4:线的排列也有疏有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好。其实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形状、大小、疏密、曲直等来进行变化,使我们的纹样看起来更生动,更美观。
(四)大展身手,图案装饰
(课件展示:大展身手——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花卉图案,分别以点、线、面进行装饰,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各小组的作品已基本完成,下面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各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生1:我认为2组的作品中,线的装饰运用的很好,作品看起来很生动。点的装饰有些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生2:我认为5组的作品最好。
生3:3组的作品中,点拼成了另外的图案来装饰,非常有创意,也很美观。。。。
师:让我们先为这些精美的作品鼓掌,也谢谢展示的同学和评价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的花卉纹样,如果我们把它们再添枝加叶、涂上颜色是不是会变得更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单独纹样。请同学们下节课上课前准备好颜料、彩笔等工具。
六、课堂小结:
师:请课代表公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大家掌声鼓励!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勇于创造美、乐于装饰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案: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总结:
七、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学习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学习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学法指导: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创设 情景 导入: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一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视频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景象?
(是中国重要城市上海的夜景)
师:是什么让原本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灯光有什么作用?(灯光)(照明——实用、装饰美化生活——审美,让大千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自主探究 合作 学:
一、目标出示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了解灯的历史与文化 灯饰包含灯具与装饰两层含义,中国古代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与陶制的灯具,青铜灯具更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课件演示)
2、学生赏析与互动(1)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对灯文化的理解(比如《长信宫灯》)(2)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设计灯具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因素?
(3)介绍灯的文化: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与灯有关?(元宵节,又称灯节)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课件展示元宵灯会的情景)
(4)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人也会借灯烛来表达情感,据说《全唐诗》共有一千多次写到灯光和烛光的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学过哪些有关灯烛的诗句?
3、激励引新——欣赏现代创意灯饰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四、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a、纸张与灯泡之间的安全距离b、裁割纸张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五、展示与交流(讨论、互动、交流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六、小 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 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现为情感服务。2.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 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发现,不拘一格。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
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 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 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1.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课前能主动搜集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风情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
2.能对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进行简单评述。
3.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 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
难点 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准备 电子琴
光盘
歌曲相关背景资料
本单元是以感受与鉴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根据教材的容量,本科一般可安排一课时。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精听作品为中心,再进行拓展。器乐曲可重点聆听《云雀》、《我可爱的小女生》、《利里亚是个好地方》。声乐作品可重点聆听与跟唱《小杜鹃》、《桑塔•露琪亚》和这两首歌曲。
在听赏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对聆听的乐曲进行简单评述,这是“感受与鉴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必不可少的过程,紧紧围绕音乐表现要素——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力度以及音乐的情绪等,进行简明扼要的评述,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他们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 织 教 学
二、作 业
一、情景导入
1.1.导入(以导游的方式导入课题)
师:大家好,欢迎参加欧洲民间歌曲旅行团!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共同去领略那里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2.接龙游戏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欧洲知识的接龙游戏。
二、听赏与表现
1.1.意大利民歌(1)导入
师:意大利就像是“伸入地中海的一致靴子”,美丽的海滩、绽放的礼花以及唱着小夜曲的意大利人„„
(2)听赏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意境最为符合的一种美。2.2.西班牙民歌(1)谈到西班牙你想到了什么?(2)导入本环节情景。
(3)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4)让学生选择出最贴近与歌曲风格的一种美。3.俄罗斯民歌
(1)导入俄罗斯的旅行
师:俄罗斯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2)在“前往柴可夫斯基博物馆的途中”唱一唱俄罗斯的民歌,并听赏俄罗斯民歌《夜歌》。(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4.波兰民歌(1)导入
师:波兰民间音乐是欧洲最古老、最丰富的音乐文化之一,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就是波兰人。
(2)听赏《小杜鹃》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三、结束活动 1.直接
老师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2.交流
3.继续游览欧洲各国,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和韵味。
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共同领略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
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和学习方法。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意大利,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桑塔•露琪亚》 浪漫的美)学生自由发言
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热情奔放的美)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俄罗斯,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夜歌》(淡淡的忧郁美)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波兰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听赏《小杜鹃》(欢快、活泼的美)
表述听赏各国民歌的感受,每一个国家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明确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进入欧洲之旅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意大利的兴趣,为听 赏音乐做基础。
一、填空题:(30分 每空2分)
1、计划表装饰应该根据计划内容来()、()、压印等方式进行。字体美化可运用()、立体、()等方法。
2、设计迷宫要选好主题,设置好()、()和相关()。
3、使用工具刀切割泡沫时用力要(),要注意手法()。
4、北京故宫建筑群的布局采用()、()的方式,它是沿着纵轴和()进行设计的。
6、对称及其(),让人感到稳定、整齐,调和而有趣。
8、描绘景物画时,主要物品摆在()的位置,以便突出()。
二、问答题:(20分每题10分)
1、对印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爱之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感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2)能力目标:大胆自信地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歌曲,感悟人间真情,感受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将自己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体验、欣赏、交流、讨论、合作 教具:
1、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Flash制作的MTV。
2、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歌唱《幸福拍手歌》导入,引出课题。
师:我们感到幸福,因为我们有爱的包围;我人感到快乐,因为我们有爱的感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情感当中,为人朋友,我们感受着友情;为人子女,我们感受着亲情;在学校里我们又感受着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真情的呼唤——爱之歌。出示课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表演唱释放愉快心情,调动表现欲,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 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首先想请同学们听一段感人的真实故事。
媒体播放Flash制作的MTV《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名《丹顶鹤的故事》,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叙事歌曲,抒情婉转的向人们诉说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深沉流畅,运用同音反复、级进的手法和口语式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歌曲的深沉意境。第二部分曲调的色彩变得明亮开阔,歌曲以拟人的手法、反问的语气谱写了一曲天地之间的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轻诉说。”歌曲的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在这里表达了丹顶鹤为女孩伤心哭泣的悲痛心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性、互根性,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整首歌曲充满了人性美,把无生命的自然景观视为有生命的整体,音乐在流动的音符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曲作者解承强,祖籍山东,儿童时期学习唢呐,15岁考进战士歌舞团学习大提琴,1987年与毕晓世、张全复组成“新空气”乐队,参与了《程琳·87新歌》的制作,并活跃在各地演出舞台上。由他创作的《信天游》曾掀开了“西北风”的第一幕。他是大陆流行乐坛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作曲家之一,为大陆流行乐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 1.带着问题听赏
(1)谈谈听赏后的感想.(2)你联想到了什么?
2.交流听赏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3.老师激励评价
师: 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音乐感受力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音乐在流动的音符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乐曲中的动物丹顶鹤濒临灭绝的边缘,大学生因救援而献出年轻的生命,由此我们联想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人类需要真情.(设计意图: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为进一步的听赏与表现做以铺垫。)
(二)同唱歌曲《爱的奉献》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有爱心,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关爱使我们茁壮成长,说说你感受最深的爱的故事。
生:自由畅谈
师:有爱的地方就有阳光。
生:感悟“失落的爱”FLASH(从反例的图片中谈感受)
师: 是的,人类需要真情,有爱就有一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们的社会需要爱心、同情、互助、爱的奉献…… 师生同唱 《爱的奉献》
(1)你认为歌词的精华部分是什么?(2)从图片与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奉献的源起.(4)情感的归纳
(以学生亲身感受的雪灾入手,真切感受大雪无情人有情,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抗击风雪,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真情画面。)
(三)听赏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师: 地震天不塌,在灾有大爱,灾难不能分担,苦难却能分担,面对灾难,我们的心是沉痛的,我们的爱却是滚烫的,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MV
(感受汶川大地震中地灾无情人有情,爱心如潮涌动的团结感人画面,为四川加油、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祈福明天!)
(四)学唱《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二首歌
1.聆听歌曲
课件展示歌曲背景及曲作者郭峰资料
曲作者郭峰,196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6岁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小提琴,8岁改学钢琴,15岁考入四川省艺术学校专修钢琴。1978年,16岁的郭峰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歌曲《月光》,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他的主要作品有:《我多想》、《让我再看你一眼》、《道路》、《恋寻》、《让世界充满爱》、《心会跟爱一起走》、《有你有我》······
2.轻声唱曲
3.教师伴奏,学生唱歌词,要求学生饱含深情地去唱。
(设计意图:用歌声表达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爱的旋律中被感染,被净化。)
(五)音乐舞台,吟唱爱心,放飞爱心
学生分组,以爱为主题歌曲比赛,1、师:刚才我们一起听赏学唱了四首歌,从爱动物到爱人类同胞到让世界充满爱,这一首首爱之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懂得了真情的可贵,真情的伟大。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唱一支爱之歌获得一颗爱心,看哪一组获的爱心多,要有感情歌唱。
生: 讨论、编排,教师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进行指导。
2、学生的演唱。
3、对每一组的演唱进行评价,采取自评、他评。
4、爱心升华
师带学生激情演唱与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活学生情感,为学生提供舞台,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在愉悦中得到进步。渗透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保护全人类的爱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阳春三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与他人一起运用人声、打击乐器以及其它音源材料表现《阳春三月》——第一乐章《春讯(Ⅰ)(Ⅱ)》、第二乐章《春雷》、第三乐章《春雨》的情景,并从中体验阳春三月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2、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尝试设计《实验音乐——集镇的春节》,写出表现的图形谱,并与他人或小组进行表演与评价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人声、口技、打击乐器等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进行音乐探索与演练,开展创编与与表现活动,以表现特定的情景,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交流、讨论、合作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情景导入
1、听赏:春讯(Ⅰ)
这节课我们先来听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播放音乐)(1)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你联想到了什么?
(3)你能为它取一个名字吗?
2、交流听赏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老师激励评价。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音乐感受力都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大部分同学所取的名字都很符合符合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探索与演练
1、朦胧的春意——人声演唱表现
练唱《春讯(Ⅰ)》的人声部分。考虑到学生水平和时间关系,只练第三声部的“6”音。
2、动物迎春——口技模仿(1)模仿布谷鸟、牛、小鸡、青蛙、鸭子、羊的声音,以宿舍为一组进行创作、练习。
(2)分组表演。
3、春天的雷雨——打击乐的演奏。
(1)引导学生借助打击乐器来表现春天的雷雨。(大鼓、沙槌、吊钹。)
(2)请二至三组的同学上来即兴演奏、点评。
四、创编与演练
(1)分组创编
(2)分组展示、评价、提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人声演唱、口技模仿、打击乐器演奏等形式进行了一次有趣的音乐探索与尝试,让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去不断发现和创造音乐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上一节课听过的实验音乐——《阳春三月》。再让学生聆听一次,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三、创造与表现
1、课本是说以《集镇的春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并尝试用有关声音组合来参与表现。
2、告诉学生可以用别的场景也行,例如:本地的春节花市,学校的课余活动操场上的热闹景象等等。
3、以宿舍为一组,自行进行实验音乐设计,设计格式可参照“春讯Ⅱ”。
4、教师对每组的设计进行辅导,与学生共同探索,创造与表现,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5、分组在全班进行表演展示,让同学们共同分享、评价。
四、课后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有趣的的音乐探索与表演,利用人声、口技、打击乐器等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让我们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使我们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艺苑风景线》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积极探索探索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运用能力。
3、能用综合艺术手段对文艺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进行综合表现。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交流、讨论、合作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音乐与意境”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四幅画,每幅画表达了什么意境?获得初步印象。
2、听赏四段音乐,《晨景》、《嘎达梅林》、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夕阳箫鼓》。
3、听赏完四个音乐片段后,让学生根据音乐中的意境,可创作散文、诗歌、并启发学生探索音乐与散文、诗歌之间的关系。师生可共同参与讨论。
二、音乐与人物形象
1、欣赏《天方夜谈》:苏丹王与舍赫拉查达
教材中的两个音乐主题选自庄严的序奏。第一个主题威严、狂暴,由全乐队奏出,代表凶残的苏丹王的形象。
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另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优美的旋律,这是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她仿佛在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2、听赏《两个犹太人》:一个富人、一个穷人
(1)先作乐曲简介
(2)表现富人的的音乐音调干涩、冷漠和僵硬、怪异的节奏,将富人冷酷、盛气凌人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穷人的个性描写与富人正好相反,显得悲哀、怯懦。
三、表演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联系书本的图画,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想象来设计人物形象,并上台表演。学生可依据音乐自行设计剧情、对白、形体动作等,但这一切内容必须与音乐结构保持一致。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一同参与表演。
四、课后小结
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热情表扬学生们通过听赏音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表扬学生在上一节课的良好表现。
二、导入新课“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1、人民英雄纪念碑
(1)简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略)
(2)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欣赏音乐《胜利渡长江》。
2、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
3、听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欣赏《马赛曲》
(1)浮雕《马赛曲》简介。
(2)听赏《马赛曲》。乐曲是进行曲,情绪激昂,指导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
三、创作活动
设计两组活动。一组选取一段音乐片段,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另一组是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也可鼓励学生即兴创作。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同主题的的音乐与美术作品,音乐家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请同学有时间作一些这样的尝试。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电视栏目的片头音乐
1、让学生听赏几个电视栏目的音乐片断。
2、让学生讨论电视专栏音乐应在旋律、风格等方面集中体现专栏内容和特点之间的关系;电视专栏音乐应在旋律、风格等各方面体现专栏内容的特点,并能雅俗共赏;吸引观众。
三、电视剧的片头音乐
1、听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歌)
2、听赏《好汉歌》(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头歌)
此歌学生较为熟悉,可引导学生跟着学唱,激起他们的兴趣。
3、听赏《枉凝眉》(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歌)
四、通过欣赏以上三首片头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三部名著的有关内容。然后,可组织学生从音乐风格和意境方面,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民乐奇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能专注地听赏音乐。
2.能分辨七件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并知道哪件乐器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3.能分辨这些乐器所属的类别,如哪件乐器是弹拨乐器,哪件是吹奏乐器,哪件是拉弦乐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乐器与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密切联系。
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乐器与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密切联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练习、讨论、合作 教具: 配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1.导语: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都相亲相爱,爱我中华!
2.游戏竞赛
(1)看邮票,认民族
(2)看图片,认民族乐器
(东不拉—哈萨克族;马头琴—蒙古族;扎木聂—藏族;马骨胡—广西壮族。)
3.提出问题
刚才,同学们分别为这些民族选择了相应的乐器。为什么你们觉得这件乐器就属于这个民族呢?这些民族乐器跟这个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自己特有的乐器。让我们在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摘取几多民乐奇葩吧!(出示课题《民乐奇葩》)
三、新课教学
(一)哈萨克族—东不拉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东不拉:哈萨克族最流行的民间弹弦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和弹唱。
3.参与表现
欣赏《白骆驼》(描写白骆驼在草原上尽情奔跑,歌唱的活泼愉快的形象)
(二)蒙古族—马头琴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马头琴:蒙古族最常见的民间拉弦乐器。
3.参与表现
欣赏《黄骠马》(歌颂内蒙古达草原的辽阔、美丽,表现蒙古族人民对大草原、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藏族—扎木聂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扎木聂:扎木聂意即藏语“美好的声音”,是藏族最有特色的弹弦乐器。
3.参与表现(音乐形象前部分有点朦胧,后部分却栩栩如生,是一首久听不厌的优秀乐曲。)
(四)壮族—马骨胡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马骨胡: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
3.参与表现
欣赏《喜调》(壮剧是有壮族民间音乐与说唱音乐发展而成的广西地方剧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四、讨论探究
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是否可以告诉我:东不拉、马头琴、扎木聂、马骨胡这四件乐器跟其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发现民族乐器的产生与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五、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民族乐器,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三个少数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跟这个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联系呢?
2.游戏竞赛:看图片,认民族乐器(巴乌—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葫芦丝—傣族;芦笙—苗族。)
二、新课教学
(一)巴乌—云南省彝族哈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巴乌: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使用的吹奏乐器。
3.参与表现
欣赏《渔歌》(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全国较流行的乐曲)
(二)傣族—葫芦丝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葫芦丝:亦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族、彝族、阿昌族等民族中。
3.参与表现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三)苗族—芦笙
1.相关文化介绍
2.认识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瑶族、侗族最常用的吹奏乐器,远在西汉王朝即已出现。
3.参与表现:欣赏《拉山号子》
四、讨论探究
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是否可以告诉我:巴乌、葫芦丝、芦笙这三件乐器跟其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发现民族乐器的产生与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五、总结
每个民族不仅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音乐,还有独特的舞蹈,下面让我们在《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傣族舞蹈。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人民创造了音色、形态各异的乐器。这些乐器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点鲜明、光彩夺目,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乐手的实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竖笛或口琴视奏乐曲《凤阳花鼓》。
2.能与他人合作,为乐曲设计简单的打击伴奏,并为旋律加花添彩。
3.能与他人共同演奏乐曲,分享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学会为乐曲选择乐器,为打击乐设计固定节奏,为旋律加花添彩。
难点:提高视奏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器乐的兴趣。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启示、对比、练习、模仿
教具:电子琴
竖笛
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竖笛的吹奏技巧。
1.集体吹奏音节
2.回顾学习过的乐曲,自由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演奏
二、讲授新课
(一)试奏体验
1.介绍乐曲
《凤阳花鼓》安徽民歌。乐曲具有民间歌舞风格,旋律流畅,具有歌唱性。
2.吹奏《凤阳花鼓》
(1)集体视唱乐谱
(2)自己练习视唱乐谱;指名视唱乐谱
(3)练习试奏,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吹奏
(5)指名演奏
(二)实验与创造
在大家熟悉乐曲的旋律后,请同学们从乐器的选择、为打击乐设计固定节奏、旋律加花添彩三方面进行实验与创造。各小组分头协作,将进行比试。
1.乐器的选择
2.打击乐节奏设计
3.为旋律加花添彩
4.分组展示、评比
三、小结
同学们创造精神令老师非常佩服,所以,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里徜徉!
四、布置作业
练习吹奏一首你喜欢的乐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齐奏《凤阳花鼓》
谈话导入新课。
(二)《凤阳花鼓》实验设计方案
1.各小组自主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展示自主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演示,3.选出最佳方案,全体练习。4.集体演奏。
三、拓展练习
视奏《朋友波尔卡》
四、小结
自己创作的乐曲,自己演奏,更有成就感!所以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大胆创作、大胆演奏。
五、布置作业
继续练习吹奏《朋友波尔卡》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世界民族之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课前能主动搜集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风情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
2.能对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进行简单评述。
3.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
难点: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欣赏
教具: 电子琴、光盘、歌曲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以导游的方式导入课题)
师:大家好,欢迎参加欧洲民间歌曲旅行团!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共同去领略那里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
2.接龙游戏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欧洲知识的接龙游戏。
(二)听赏与表现
1.意大利民歌
(1)导入
师:意大利就像是“伸入地中海的一致靴子”,美丽的海滩、绽放的礼花以及唱着小夜曲的意大利人……
(2)听赏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意境最为符合的一种美。
2.西班牙民歌
(1)谈到西班牙你想到了什么?(2)导入本环节情景。
(3)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4)让学生选择出最贴近与歌曲风格的一种美。
3.俄罗斯民歌
(1)导入俄罗斯的旅行
师:俄罗斯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在“前往柴可夫斯基博物馆的途中”唱一唱俄罗斯的民歌,并听赏俄罗斯民歌《夜歌》。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4.波兰民歌
(1)导入
师:波兰民间音乐是欧洲最古老、最丰富的音乐文化之一,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就是波兰人。
(2)听赏《小杜鹃》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三、结束活动
1.直接老师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2.交流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协奏曲品茗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哼唱《梁祝》的主部主题,并说出这两种演奏乐器的名称。能根据听赏的感受与体验,简述出《梁祝》的故事梗概。
2.在听赏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过程中,能根据本乐章的结构图式,说出主题与两个插部各出现了几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赏三首乐曲,感受乐曲的不同风格。
难点:感受、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听赏、交流、合作
教具: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歌曲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一、导入(回忆式)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表演)下面老师为同学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提问:“同学们欣赏过很多次这首乐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认识作者:参照书P43
四、知识点讲解:协奏曲概念(播放光盘)
五、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见分析图—播放光盘)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由两部分组成化碟、传颂。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12 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六、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这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被成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如今,这首《梁祝》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欣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
一、介绍作者(播放教学光盘)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 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二、乐章介绍: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三、欣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介绍格里埃尔
格里埃尔(1875-1956),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声乐协奏曲》、《第四弦乐四重奏》、舞剧《青铜战士》、《大提琴协奏曲》。格里埃尔的作品很久不见上演了,我们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听到这个名字很亲切。因为那时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他的作品。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格里埃尔已经以俄罗斯古典乐派继承者的面貌闻名于世。他先后担任了基辅音乐学院教授和院长、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之职。他的作品旋 律优美如歌,气息宽广悠长,感情真挚动人,富有高加索山的迷人气质,常常体现出俄罗斯传奇勇士和庄严的史诗形象。作品多次获俄国的音乐最高荣誉——格林卡奖。
二、介绍乐曲
格里埃尔的创作扎根于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其多数作品中充盈着友好而与世无争的态 度。作为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较少前卫性,不像肖斯塔科维奇充满开拓精神和反思内涵,也不如他的得意门生普罗柯夫耶夫那样标新立异。在其众多的作品 中,有两部重要的传世之作:一部是应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的要求写的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一块里程碑,是俄国(包括苏联)的第一部大提琴协奏曲。而更著名的则是作于二战中的1943年,被喻为“天国之歌吟”的《声乐协奏曲》。这是一部将花腔女高音当作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全曲没有歌词,歌者只是以“啊……” 唱出旋律,是真正意义的“无词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由钢琴在唱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五歌词的《声乐协奏曲》。
三、欣赏乐曲
1、参照书P46“听赏与探究”进行听赏;
2、全班互动交流“听赏与探究”;
四、小结,再次欣赏乐曲。
当今世界乐坛演唱此曲最受赞誉的是被称为“法国的歌唱之莺”的娜塔丽·德赛。近年来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和迪里拜尔也多次献演此曲。由于歌者文化地缘、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差异,运用歌喉又比驾驭乐器的自由度更高,加上格里埃尔也未在总谱上提供必要的固定换气提示,因此各人唱出的神韵和气质不尽相同。娜塔丽·德赛的吟唱能引发听者心灵升华,如入天界。而迪里拜尔在圆舞曲乐章中更善于挥洒自如地播撒欢乐。上海交响乐团最近携手韩国女高音曹秀美于上海音乐厅献演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让我们再次得以领略这部声乐名曲的魅力。
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先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师。导入时我提了个问题(刚才播放的音乐节选自哪部作品?)在点出课题后,我开门见山的简介了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式的概念,接着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整节课都在我的计划中顺利地结束了。
课后我听了听课老师的分析,对这节课做了反思,这一节课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堂课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整节课成了一言堂模式,这是我《新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的缘故。《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一亲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高度,深度,效度
英国的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就深刻地说明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三说”说课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
所谓“三说”,指的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就是教师在独立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知识树系统地说出一门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或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结构体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建议和评价等等,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它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规定,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说课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体例特点、内容结构、立体整合;“说建议”主要也是从三个方面阐释,即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下面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展示“三说”课稿和说课点评(三度)。
一、整体把握———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新课标把初中数学分成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和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数与代数中又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其中方程专题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技能:理解方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方程进行表述的方法。
2.数学思考:通过用方程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3.问题解决: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方程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成功的欢乐,体验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内容标准
方程专题的内容标准有:
了解: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理解: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掌握:1.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5.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应用: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其中,新课标对方程与方程组的要求略有变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和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变成了选学内容,而对于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的难度也降低了。
方程板块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具体到本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如下的目标要求: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的不唯一性;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消元,化二元为一元;掌握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掌握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的概念。
二、立体解读———说教材
(一)编写体例和特点
浙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章前、正文、章末三部分。章前有章前图和引言,供学生预习和教师导入新课。正文里面有节前图及问题、合作学习、课内练习和作业题等栏目,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探究活动栏目,加深认识扩大知识面;阅读材料介绍背景知识助于理解正文;习题和作业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和延续。章末有设计题或课题学习、小结、目标与评定。设计题或课题学习体现了数学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小结里面有对本章知识要点填空及对自己知识技能内容学会程度自评填表;目标与评定用于全章课程目标达成与评价的自测。
由上述编写体例,可知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为:
1.重视数学知识的延续性、整体性和过程性。有利于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思想,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能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于自主学习和阅读思考,理解数学知识内涵。
4.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贴近实际生活,进一步突出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如图1: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建模得出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问题,而后解方程(组)得出问题的解,最后验证解的正确性,从而解决问题。
本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框架见图2,分为概念、解法、应用三部分。
概念部分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解法部分主要阐述两种方程解法,即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所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思想都是消元,即由三元变二元,二元再变一元,强调“消元”的思想和方法是贯穿本章的一条主线。
应用部分例举了三类问题:制作纸盒问题、求公式中未知系数问题、营养快餐成分问题。
(三)知识技能的立体整合
根据课标建议,结合本章内容,整合如下:
在浙教版教材的全部章节的内容中,方程部分分布于:七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七下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五章分式、八下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纵向立体整合如图3。教材按照“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一元二次”,“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方程———不等式———函数”的顺序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处理,分阶段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也体现出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横向立体整合如图4。教材对“方程”各章的安排都是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先建模型引概念,再讨论各类方程解法,最后运用知识探究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现了数学是源于现实、归于现实的学科,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实施建议———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结合本章的内容,从“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复习回顾已学有关的方程知识,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在基本技能方面,《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解方程(组)为什么需要检验。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分层落实,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对于基本思想,要蕴涵在平日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反复理解、螺旋上升。如,本章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实际背景,突出建模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解法背后的算理,强调转化、消元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要求老师和学生亲身参与,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从而达到知识探究和数学建模的目的。
(二)评价建议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程度,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水平,要关注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对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的考查,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列方程解应用题,特别是解决经济生活问题、社会人文问题,是中考命题的焦点之一,题型多为解答题。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
3.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多次评价的机会。
4.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合理利用导学案和单元测试题,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对于课程资源,结合课标,建议进行如下开发和利用:
1.开发文本资源。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整合资源,编写导学案。
2.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合理使用课件、音像资料和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模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3.应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用好生成性资源。在学习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结果等生成性资源,都是课堂上极为珍贵的有效利用资源。
四、说课点评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倡导的“三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就是以演讲的形式,通过运用知识树对一门学科的一个学段、一册书、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解读和整合。这种新的说课形式一般要求教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简要准确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标的整体把握,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教学实施的建议等阐述出来,它有助于教师“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
纵观本节说课,既有总论,又有分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实践;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串联;既有知识树,又有图表链接。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人耳目一新。其主要特色概括为“三度”:
(一)整体把握有高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否能够贯彻和落实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是说课成败的一个关键。本节说课中,既有实践层面的具体内容,又有理论层面的恰当分析。例如,在说课程目标时,方程方面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阐述;在说内容标准时则从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来说明,而且还阐释新旧课标的变化,哪些内容是新增或选学的,哪些要求增加或降低了。不但说知识性目标,还提出过程性目标等等。
其它两个板块也是紧扣新课标来说。在说教材时,柴老师善于从教材中跳出来,“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并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来整合各学段的知识;在说建议中不但从教师“怎样教”角度去思考,而且从学生“如何学”角度去审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新颖的理念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
(二)立体解读有深度
王敏勤教授指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他认为绘制“知识树”和教材解说是解决教师驾驭教材的有效途径之一。说课重理性和思维,讲课重感性和实践。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解读才能深入。纵观本节说课,教师对“说课标”板块,从宏观上“粗线条”地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阐述了理由,而把“说教材、说建议”作为说课的重点去处理,这样有时间、空间对重点板块的内容、理由、方法,有理论、有实践地进行了详细的表述。
在立体解说教材板块,柴教师富于联想,指向八方,将自己置身于听众思维和学生思维的交汇点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研究“说”法,找准“说”点,不仅说出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内容结构是什么,还重点讲清为什么这样编写,整册教材全部章节的内容与方程专题是如何横向整合和纵向联系的,使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如此有深度地解读教材,教学中定能居高临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真正达到“为教学增效,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三)实施建议有效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说建议板块,最忌照搬课标的建议,“放之四海而皆准”,大而空。在本节说课中,柴老师根据课标的建议,依据本章的内容,紧扣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阐述,提出自己在教学、评价和资源开发方面的独特建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湘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湘版初中二年级下册美术《大提琴》10-03
湘版美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文11-13
6.3 美洲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05-31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案06-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06-16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教案12-04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06-09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11-03
英语外研版七年级下册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