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1

《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本文生动形象描绘外祖母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仔细品味文中对外祖母眼神的描写及本文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筛选、归纳信息,理解外祖母是他的“朋友”的意蕴。

2.教学难点:文中对祖母眼神的描写,学习本文细腻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先标出小节序号,然后自读课文一遍,遇到生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或注解理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两颊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丰润

3.用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绺鬃诅镶

咎鬓沮攘

4.文学常识:本文作者,作家,其自传体三部曲是、、。

5.理解文章结构。

6.思考:再朗读一遍课文;如果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可用铅笔在书上圈点与批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品读着这意蕴隽永的诗句,朋友之情让人回味;“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吟唱着耳熟能详的歌词,朋友之情促人奋发。翻开人生的字典,朋友,多么令人心驰神往。有些人的朋友是同龄人,有些人的朋友是忘年交。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却是他的外祖母,正是在外祖母那朋友般的关怀下,作者一步步走向光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二、看幻灯片,了解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了解其成长土壤

1.走近作者。

高尔基,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为贫困生活所迫,他只受过两年小学教育,之后便辍学作童工和学徒谋生,后自学成才。主要作品有《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

杰出的代表”。

2.了解背景。

高尔基童年寄居在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生活里,生活像“铅样沉重”,高尔基的童年充满苦难。所幸的是,他的周围也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给了高尔基良好的影响,给了高尔基力量和支持。其中首推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三、交流反馈

1.文章题目所说“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指谁?为什么把她称为“童年的朋友”?

明确:童年的朋友指外祖母。外祖母关心“我”、理解“我”。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把外祖母的形象描述

出来。

这是一个 的外祖母。

3.请问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具体描写了外祖母的哪些方面?

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她的头发、眼睛、脸、嘴唇、鼻子、身材等。

4.初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七小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第二部分:通过语言和外貌描写,突出她温和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写外祖母是“我”童年最好的朋友,给“我”爱和坚强的力量。

四、探究思考

1.品读课文,具体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筛选信息。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请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并作出评价。

阅读信息卡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你的评价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 小

脸——皱纹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次习作, 积极主动地与父母等长辈开展一次谈心交流活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引出话题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光十色的童年, 童年生活是人生旅途中一段愉快的旅行。虽然童年生活正逐渐离我们远去, 但是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却多如繁星, 永远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这就为我们建造“童年趣事”这座文字大厦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事不宜迟, 赶快“开工”吧!

(板书: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尘封的童年记忆, 引领学生回到久别的童年生活, 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特地将建筑学的一些名词术语融入到习作教学中去, 目的是想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 让学生写作兴趣盎然, 追求理想的习作效果。

二、参照例文, 巧妙引导

建造高楼大厦不能凭空乱搭乱建, 一定要深入研究“设计图纸”, 然后才能进行施工。为了建造“文字大厦”, 教材的编辑老师同样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设计图纸”, 这就是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在身患绝症后躺在病床上写的《爸爸逗我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例文, 为我们建造的“文字大厦”寻找富有价值的参照吧。

1. 自学这篇例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

(2) 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2. 学生带着上述两个问题自学例文。

3.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以上问题。

4.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爸爸逗我玩》这篇例文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 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几件事 (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说单词) 。作者重点突出, 爸爸编顺口溜, 起绰号逗“我”玩的经历写的最具体。

5. 鼓励学生谈谈学了例文, 为“文字大厦”的建造寻求了那些可贵的参照。

(围绕中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突出文章的重点, 遣词造句饱含童真童趣, 叙述事例讲究详略得当。)

过渡:有了设计的图纸作为“建造”的参照, 下一步我们就要着手选取建筑材料了, 我们所选取的事例一定要体现一个“趣”字。

6. 指导理解题眼“趣”字。

(1) 同学们, 你觉得哪些事是趣事?

(好玩的事情有趣;好笑的事情有趣;捉弄别人有趣……)

(2) 引导学生简要畅谈自己的童年一些趣事。

(3) 其实啊, 这个“趣”字, 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 (教师出示课前所搜集的相关材料)

意趣———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 虽然稚气可爱, 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 是一种“意趣”。

情趣———童年时的你, 天真可爱的, 极富情感, 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 同样很有趣, 是一种“情趣”。

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你的特点, 所以常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

傻趣———你常会做傻事、蠢事, 闹出种种笑话, 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纯真的心。

7. 给学生呈现一篇“傻趣”的小例文片段。

“……四岁那年, 我和爸爸一起去洗澡, 我惊奇地发现爸爸的胸膛上长着两颗大“螺丝”, 我便使劲地去拧“螺丝”, 可是任凭我怎样用力, 那“螺丝”就是岿然不动。……后来, 我才明白那是爸爸的“咪咪”, 我不也有两个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题眼“趣”字,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捕捉那些有趣的素材作为“建筑材料”;提供例文小片段是为了给学生在选材上导航, 使作文化难为易, 化腐朽为神奇, 使学生乐于写作。

三、集思广益, 下笔成文

过渡:建筑设计讲求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建构“文字大厦”, 我们也一定要广泛地交流, 相互借鉴各自的长处,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特色。课前已经布置大家与父母等长辈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你积累了哪些童年生活中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呢?

1. 分组充分交流, 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

2. 请几位同学再次畅谈自己童年的趣事。

(让学生归纳出是意趣、情趣、乐趣还是傻趣?)

3. 师生评议, 拓宽写作的思路。

4. 教师点拨。

典型事例是“建筑材料”, 那些深藏智慧的字, 那些内蕴丰富的词, 还有那些意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它们可以很好地装点我们的“文字大厦”, 使“建筑”更加流光溢彩, 锦上添花。

过渡:另外, 一座建筑物都要有一个响亮且富有意义的名字, “文字大厦”更要有个好听的名字, 本次习作你准备取一个什么名字?看谁取的最有新意和创意。

5. 学生动笔起草文稿。

设计意图: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得到了两种思想。”习作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各有不同, 所以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经历进行相互的对话交流, 在交流中, 实现学生素材的相互碰撞, 在素材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水尝无华, 相当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这个道理在习作教学中同样适应。

四、修改评议, 定稿誊抄

过渡:建造“文字大厦”需要设计图纸和建筑材料, 装修“大厦”也需要精心设计。修改作文就好比是给“文字大厦”进行装饰装修。且看本次例文为我们修改文章提供了那些借鉴和参考?

1. 对比阅读, 学会修改。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 思考:

(1) 作者对那些地方做了修改?为什么修改?怎样修改的?

(2) 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认识到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并学会使用。

2. 鼓励学生先自行修改。

3. 教师随机选取一篇和同学们一起修改。

4. 引导学生互相修改。

5. 定稿誊写。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引导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3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泥巴》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感受童年的愉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童真、童趣,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童年的快乐;2.热爱生活,珍惜童年时光,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词语的巧妙运用;2.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眷恋之情;3.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歌。童年的故事是那么美好,童年的伙伴是那么天真,大家一起“踩泥巴”、“捏泥巴”、“吹泥巴”、“烤泥巴”,玩得尽兴,乐得撒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开火车”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之间互读,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4.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思考之后讨论交流。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描写泥人、泥物的句子,并想一想孩子们用红泥烤的野餐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作答,教师适时点拨。

3.归纳总结:①词语的妙用,体现了孩子们玩的高兴;②生动细致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4.引导学生讨论:“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两句的作用和内涵。(明确:开篇说明童年时光虽然美好,但更为短暂,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说明作者对童年十分眷恋。)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围绕课堂内容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或特长的作业。(大屏幕出示作业参考: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说说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游戏;3.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童年的趣事;4.搜集名人的童年趣事、故事。)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童年》教案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篇4

认知:认识生字8个,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操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安要求圈划词句。

情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懂得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

教学过程:

谈话说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时候,你有哪些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呀?为什么他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2 每个人长大后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样东西对你们来说是共同拥有的,那就是曾经一起走过的童年。你的童年的朋友,你的曾经的最爱。

3今天的这篇课文将会带我们一起重温往事, 梦回童年。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揭示课题(以歌曲《朋友》做为背景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

交流

找找生字词语,

出示:击、纽、情、景、羹、主

出示:童年、拳击、纽扣、似乎、投降、形影不离、简直、一心一意

指名读生字、词语

动动小脑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青( )( )( )( )( )( )( )( )( )

京( )( )( )( )( )( )( )( )( )

练习说话:在出示的词语中选几个词语说一句到两句话。

(3)试试你身手:照样子写词语,看谁写的多

一心一意( )( )( )( )

不紧不慢、自由自在、有声有色、不慌不忙、无忧无虑、自言自语、十全十美、

三、学习课文,练习说话

默读课文: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找出课文中描写玩具小熊的句子。

“一声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就投降了。”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小熊的陈旧和可爱?

作者在介绍小熊时不仅抓住了它的特点,而且加上了想象,使得小熊仿佛有了生命,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我们在写作时不妨也运用一下这样的写作方法。

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与玩具熊形影不离。

交流、出示:

“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

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象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

(1)指名读读句子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说明了什么。

(2)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挑战读、小组读)

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时候我会带着小熊?所以说“我”和小熊事――形影不离。

引读:那时候________为了它_________可它__________

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对不起小熊,所以我想对小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此刻,小作者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你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到了什么?(急着要当拳击家和永远不当拳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作者的想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小作者和童年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是啊!那些在童年时代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老师衷心希望这篇课文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那些伴随我们一起成长的童年朋友。

四、词句活动室

你来评一评:读读每组中的两句句子,你觉得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

亲密 喜爱 互相关心

(练拳——改变主意)

[练习设计]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情景 主意 形影不离

*(2)语言直播厅:

小时候的你是否也有非常亲密的朋友?是美丽的芭比娃娃,还是长毛绒玩具;是泥塑的七品芝麻官,还是遥控的小气车……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个介绍给同学们,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教后记

《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当我初读文章,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形影不离”;想象朋友之间“形影不离”的情境;以朗读为主要训练目标,加以想象、句式练习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叹。

“站得高,望得远”。当我看了几遍这篇文章就感觉像在看三维图片,看到图片中所凸现的“立体图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智者在谈话。”的确,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者,让我收益非浅。再次备课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来之不易,让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这个目标成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教学重点。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5

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 张晓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学生自由回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板题:童年絮味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1、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2、玩具**、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3、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四、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 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五、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6

赖慧梅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得到张扬,让学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愉悦,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2、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通过叙事写出自己童年的乐趣或明白的道理。

【重点、难点】

所选童年生活事例充满童真童趣,表达有创意。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 1、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难忘童年。在你的眼里,童年是怎样的呢?

2、指名说:开心、快乐、有趣、好笑……(板书)

过渡:想想在我们过去的童年岁月里,什么事曾经让自己那么开心、快乐好笑呢?

说事议趣 1、思考:哪些事?有什么趣?

童年的你喜欢刨根问底,对什么都深感好奇,什么都想玩,什么都想动;

童年的你天真可爱,年幼无知,因此,你常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同时,也给你带来无限的乐趣。

天晴时,河里捉鱼、玩泥人、捉迷藏、爬树;下雨时,故意穿着鞋子去踩水、翻过伞来装雨、在泥地里滑溜溜板

春天,菜园里捉蝴蝶;夏天,小河里打水战;冬天,雪地里玩雪……

第一次买东西,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澡…

要求:说实话、真话、心里话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激发孩子对童年的深深怀念之情。

4、小结

过渡: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天真是它的音符,趣味是它的主题,幸福是它的旋律,唱出的是快乐,串起的是美丽…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童年的快乐永远留下,让别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吧!(板书:童年趣事)

三、写事表趣

1、揭题,指名读题

2、指导审题

(1)那些是趣事?

(自己经历的“傻”事、“蠢”事、可笑的事、有意思的事,均属趣事)

(2)把事情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

师: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自拟题目,首先要能反映文章中心。自拟题目要简短、生动,有新意,有吸引力。如:《“骑驴”找“驴”》、

《“不听话”的扫把》、《爱玩泥的小子》、《电视机“生病了》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哈哈!想起来我就想笑”》《童年趣事》、《到底谁完了》、《夜半惊魂》、《喝墨水事件》、《会走的鞋子》

4、写法指导

1)如何开头?(抒情式开头、开门见山式、倒叙式、设问式等)今天我们就学两种。

抒情式

○、童年生活,就像淙淙流淌的小溪,而一件件趣的小事,就仿佛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不时从水中跳跃……在这许多趣事中,我最难忘的是这么一件事

○、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童年里的趣事就像大海里的珍珠,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清。

○、岁月像流水一般渐渐地过去了,然而每当我想起幼年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年轻无知而做错的一些事情,就禁不住笑出声来。

○、童年犹如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件件滑稽的趣事,让这一串串珍珠更加灿烂,晶莹,。就让我从中挑出一颗又大又圆的,让你笑开怀!!

设问式

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我绘声绘色的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器红润的光彩。

2)如何写具体

要把事情讲述清楚,做到有条理,详略得当,事情的经过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写生动!

3)如何结尾(略)

四、生动笔

五、板书

童年趣事

笑―――快乐、开心、有趣

开头(抒情式、疑问式)

事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结尾(收获或快乐、感受)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7

1.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询问家长搜集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童年趣事。(板书课题:童年趣事)

2.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

3.师:看了这组图片,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

二、聊趣

1.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看屏幕:

下面这些事是童年趣事吗?先读一读再判断,说出理由。

2.师:看来呀!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精心选材,只有情节丰富、波澜起伏的事才能吸引人,只有亲身经历、有情感的趣事才能打动人。(板书:精心选材)

三、写趣

1.师:选取了有趣的事,怎么把有趣的事说具体呢?前几天,我班上有一个叫栋栋的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播放后讨论:

你们笑了,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交流,体会有趣)

3.猜结果。

师:就在这时,“咚咚……”敲门声响起了,猜猜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象。

师:把出乎意料的想象写进作文一定会很有趣。

4.师:到底谁来了?后来亮亮把这段有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星期六早晨,我在写作业。妈妈对我说:“栋栋,妈妈去买菜,你在家抓紧时间写作业,字要写认真。”“嗯。”我随口答应,心里窃喜:“哈哈,自由喽!”

妈妈一走出门,我立刻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掰开,塞进嘴里,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耶,我玩会儿电脑吧!”我一阵狂喜,该我大显身手了!我打开电脑,进入游戏,一会儿就把“敌人”全消灭了。

“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惊。坏了,老妈回来了。我关掉电脑,急跃而起,猛一转身,不巧踩到我刚才扔的香蕉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一瘸一拐地去开门,心里忐忑不安,这回得挨打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邻居来串门。唉,做贼心虚可苦了屁股喽!

5.师:品一品,这个片段中哪些细节描写把有趣的地方写得具体生动呢?

【预设一】

生“:站、伸”写出了栋栋的动作。

师:除了这些动作,这里还写了其他动作。(教师圈画)

师:“站、伸、拿、掰、塞、扔”这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还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追问:什么心情?

【预设二】

生:“关掉、一跃而起、转身、踩到、摔”写出了小作者紧张的心理。

师: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么这件事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有趣了。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栋栋在写“贪玩”这个片段时抓住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童年趣事时,过程曲折,注重细节,就会吸引人。(板书:描写具体)

6.师:今天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件童年趣事。

出示习作要求:

(1)从生活中选一件有情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2)把有趣写具体,用词要准确。

(3)题目自拟。

7.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小事,昨天回去和爸爸妈妈聊过吧?说一说你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写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想一想,你准备写哪个片段呢?准备怎么写具体?(指名交流)

师:(指板书总结)刚才的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抓住语言、动作,或者抓住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拿出练笔纸,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记忆中最有趣的那个片段,力求一气呵成。(时间8分钟)

8.学生写作

四、评趣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通过增、删、调、换等方法就能把文章修改好。给你两分钟,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的片段。怎么发现问题呢?轻声朗读,对感到别扭的地方加以修改。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习作。(指名读)

差一点闹笑话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要考一分钟跳绳。我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跳绳却是我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师:听出问题了吗?关联词不准确,“因为……而……”应该换成“虽然……但是……”)我焦急地等待老师叫我,想让自己好好露一手。(师:这段话写出了小作者急切地想露一手的心情) 终于轮到我了。

“预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师:把这句再读读,你会发现啰嗦。把“可是”去掉)又过了一会儿,我才明显感觉到裤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滑。我感觉到同学们都在盯着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分钟快点到,快点到……(师:心理活动描写真实细腻,比较成功)

“停!”听到老师的命令,我松了口气。好险呀!差点闹笑话。(师:此时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我伸长舌头,拌了个鬼脸。

3.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趣事写完整,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清楚,再加上题目,那么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4.总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回忆,这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的童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感动的情怀,用心记录它们,我们将收获与众不同的快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整合 渗透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这些21世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中有许多儿童特有的语言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赏咀嚼,并展开想象的。根据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中,我主要渗透了这样几个理念。

一、整合教材,备课有目标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1.单元整合

每接触一个新的单元,我都会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那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有时我还会从写法上入手,把一个单元中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用学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异同点,习得表达方法。

2.课内外阅读整合

在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链接,一是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二是播放《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视频,三是在第二课时中链接了《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看小鸡吃食的一段话。三个链接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作者的心,走进《城南旧事》,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3.把握重点,大胆取舍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教学这课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生字的书写,我只抓了最复杂的一个字“嚼”指导书写,其余的就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识字写字方法自学;其次是对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朗读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再次,是对课堂的上课程序进行随机取舍。学习童年的四件事,我以学定教,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文本顺序来交流汇报,而是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当学生理解到位时,我不再追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我及时点拨。

二、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使学生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就这节课来说,备课时我主要从质疑、阅读分析、感情朗读等方面渗透学法。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质疑点:抓住有特色的课题质疑。课题的每个词中间有间隔符号“·”,这是以前的课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符号来提问。其二,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结合文本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学骆驼咀嚼”这件事,学完之后归纳出阅读方法:反复品读—画词句写体会—交流读书体会—感情朗读;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根据学法提示,先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件事,再在小组里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感受、体会。其三,课文中的段落,有的里面含有多音字,有的是事件的具体描写,有的含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点拨: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味。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自然就会抓住重点阅读。

三、语言“煽情”,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再突出,教师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对学生“煽情”。

就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讲,准确、精练、清晰、严谨等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其语气、声调、速度、节奏与诙谐、幽默等也不容忽视。说到语言“煽情”,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过渡语:“从小英子幼稚的举动、天真的想法、好奇的询问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与骆驼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骆驼也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所以说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美好的。渐渐地,小英子长大了,童年一去不还了。可是童年的一人一物一景又是那样清晰,让小英子梦牵魂萦……”接着配乐,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读得哀婉深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学生的情感也在这种情境中调动起来了。

习作《童年趣事》教案 篇9

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重点

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了童年生活的“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营造氛围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拍手反应快快快”。我叫准备的时候,请你们摊开双手;我叫开始的时候你们就拍手。真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回味的趣事。

二.情景激趣,走回童年

(一)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歌曲《童年》

(二)揭题、释题

[设计意图:学生怕写作文,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回忆童年故事,选择最有趣的事说一说。(板书:选好材)

三.出示片段,指导写作

现在我们已经选好了材料,那如何把材料,把我们的趣事写具体呢?(板书:写具体)

(一)欣赏《我给爸爸化化妆》的片段。自由地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精彩片段)

当爸爸照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脸已经被我画得像个孙悟空的时候,他顾不上洗脸,拿起我最怕的“打狗棒”,追得我满屋子跑,边追边喊:“你给我站住,不许跑!你这个捣蛋鬼,居然敢在老虎头上拔毛,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我吓得抱着脑袋,边跑边喊我家的“王母娘娘”——妈妈帮忙:“救命啊!救命啊!孙悟空大闹天宫啦!” ——选自《我给爸爸化化妆》 这件趣事重点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师板书: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范文,拓展学生思维,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

(二)课件出示《吃辣椒》。

我三步并成两步,直蹿上台前,真恨不得一步跨上讲台。来到讲台上,我迅速抓起一个“红果子”往嘴里一塞,牙齿使劲一咬,“哎哟……”一种火辣辣的味道快速地钻进了我的嘴里。我惊恐的张开嘴,伸出舌头,呼呼地直喘着粗气,不停地用手扇着,汗珠顺着额头直往下流,接着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朋友们都吓坏了。陈老师慌慌张张地倒来了一杯水,我迫不及待地抢了过来,“咕咚咕咚……”一大杯凉水一眨眼就被我喝光了,嘴里依然火辣辣,脸红得像关公……

——选自《吃辣椒》

生找出哪些地方很有趣?(生找出动作)(板书:动作、神态)

(三)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你是从哪些句子比出来的?

出示两段话:

1.那天下午,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口渴极了,便回家喝开水。可是家里的开水没有了,爸爸妈妈也不在家。怎么办呢?忽然,我看到桌上有一瓶红色的葡萄酒,就拿过来“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没过多久,我就醉了。幸好爸爸回来了,看到我这个样子,就把我抱到了床上。

2.这天下午,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口渴极了,便跑回家喝开水。咦,怎么没开水了?爸爸妈妈呢?都不在家!怎么办,我渴得受不了了。忽然,眼前一亮,桌上不是还有一瓶没喝完的葡萄酒吗?我想:爸爸总是说酒不好喝,可他自己却那么喜欢,一定是在骗我。今天我倒要尝尝酒的滋味。于是,我拿了那瓶红色的葡萄酒,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一闻,还真香啊!一喝,还有点甜呢!口渴的我忍不住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原来酒是这个甜味儿!可是慢慢地,我感觉浑身热乎乎的,脸颊烫得像在燃烧。糟了,糟了,房屋里的东西怎么都会转了?我赶紧坐到凳子上。恰好爸爸回来了,他看到我这个样子,先是一急,马上又笑了,问我:“是不是偷酒喝了?我看你是酒喝醉了!”说完,就把我抱到床上,我很想告诉爸爸我没醉,可就是没力气了,话也说不出来了,渐渐地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范文引路,小结写法,从而掌握要把一件有趣的事写具体、生动,可以加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学生在习作课前完成此练习,为完成本次习作奠定基础。](板书:心理)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1.先写标题。

2.不写整个故事,只写最有趣的片段。适当地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使事情变得更具体、有趣。

五、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文章不厌百回改”,孔尚任写剧本《桃花扇》,十五年中作了三次大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

2.自主评议。自读习作,看有无添字漏字、有无病句,是否写具体。3.小组评议。四人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互批互改。

4.集体评议。选择典型习作三篇,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写出了童趣、是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等。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

六、总结延伸

1.结合总结,提醒学生写作注意的几点问题:

(1)“趣事”不等同于“难忘的事”,也不等同于“有意义的事”。本次作文所记叙的事不必包含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但要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人感到心身愉快,或者包含有趣的内容,使人增长见识。但也不能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2)要想写出“趣”,要注意用词的生动性,尽量多形象的描写,少平淡的叙述,(3)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时,要多仔细观察,多写人物的细节,写出人物有趣的地方。

(4)在结构上也要精心构思,什么话写前,什么话写后,哪里详,哪里略,都要仔细考虑。

2.教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回去的时候给这件趣事添头补尾,把童年趣事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当我们长大读起来的时候都能回忆起儿时最有趣的事,也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板书设计

童年趣事

选好材

写具体(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叙完整

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利用文本、多媒体引路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乐于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

2.通过写作方法的指导,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能写好作文的信心。3.创设宽松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有创意地习作。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评改自信,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童年时光 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学唱二部合唱歌曲《红蜻蜓》 教学目标:

学会用深情、和谐、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红蜻蜓》,感受童年时光的快乐,珍惜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用深情、和谐,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歌曲《红蜻蜓》。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准确、和谐及歌曲力度变化的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激发学习兴趣

1、让学生听着《童年》二重唱音乐进课堂来营造教学氛围

2、引导学生说童年趣事

3、老师说童年趣事为歌曲学习做铺垫

师:你们听!晚风中传来了谁的童年那优美的歌声。(播《红蜻蜓》范唱)

二、歌唱童年——学习歌曲《红蜻蜓》

1、初听歌曲《红蜻蜓》并介绍歌曲。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师:由于这首歌深情地描绘了天真活泼的童年,再加上优美的旋律,在日本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不仅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了我国和其它国家人民的喜爱。这就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童年诗创作的《红蜻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非常好听的合唱歌曲《红蜻蜓》。(给学生分高、低声部)

2、复听歌曲《红蜻蜓》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旋律是几段体的?(播《红蜻蜓》范唱)

师:请大家再听一遍这首歌的范唱,听的时候我们要一边熟悉歌曲,一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它的旋律是几段体的结构。

3、引导学生用聆听、默唱、哼唱、轻唱的方法学唱这首歌曲的旋律。(1)引导学生说出实现合唱和谐之美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才能把它演唱得很和谐、很优美呢?

大屏幕出示:实现合唱和谐之美的步骤:聆听、默唱、啍唱、轻唱。

(2)引导学生聆听旋律,感知旋律的整体效果。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聆听的要求?

师:请大家聆听老师范奏,感知旋律的整体效果。(3)引导学生默唱旋律,熟悉自己声部的旋律。师:谁能把默唱的要求说一下?

师:请大家划着3/4拍的拍子默唱旋律,找准自己声部的音。(4)引导学生哼唱旋律,把握旋律的音准。师:谁能把哼唱的要求说一下?

师:请高声部的同学随钢琴哼唱旋律,低声部的同学随钢琴默唱旋律。师:请低声部的同学随钢琴哼唱旋律,高声部的同学随钢琴默唱旋律。师:请大家气息下沉,用嘴里麻麻的、头上有振动的感觉来哼唱旋律。(5)引导学生轻唱旋律。

师:哪位同学能把轻唱的要求说一下?

师:好,我们用轻唱的方法来演唱旋律,大家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要学会聆听两声部交融在一起的合唱效果。

师:大家在唱演旋律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气到丹田,面带微笑,肩以上的部位都要放松,来,我们再轻唱一遍。设计意图:

实现合唱教学的和谐之美关键是方法的施用,在学习旋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总结以往学习合唱歌曲中所运用的聆听、默唱、哼唱、轻唱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在学习旋律中加以运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唱歌词 ⑴学生读歌词

师:刚才,大家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了《红蜻蜓》这首歌的旋律。下面,我们深情地朗读歌词,来体验词作者的童年生活。⑵学生跟伴奏轻声练唱《红蜻蜓》

师:大家充满深情地朗读给我们描绘一幅晚霞映照山间田园的优美图画,如果再加上旋律来演唱那将更加迷人。请大家跟着钢琴轻声练唱《红蜻蜓》这首歌。

⑶老师用范唱的方法表现力度记号,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表现各种力度记号,解决歌曲难点。

师:请大家看一看歌曲当中都用了哪些力度记号?

师:大家能不能富有力度变化地演唱这首歌呀?小组合作试一试 ⑷指导学生富有力度变化地演唱《红蜻蜓》。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伴奏,富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5)指导学生演唱好歌曲中的高音和低音。

师:歌曲的高声部有两个地方的音比较高,一个是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一个是第二乐句的第二小节,这些高音,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演唱才能把它演唱的更好呢?

师:来,我们练唱一下这些高音,唱的时候要多用头腔共鸣,头上像开了个大天窗,美妙的声音从头上飞出来。

师:歌曲的低声部有两个地方的音比较低,一个是第一乐句的最后两小节,一个是第二乐句的最后两小节,这些低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演唱呢?

师:来,我们练唱一下这些低音,唱的时候要多用胸腔共鸣,好像声音从胸口发出。设计意图:

合唱歌曲中的高音和低音很不容易演唱,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做指导,很可能演唱时高音喊唱,低音苍白无力,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解决了演唱时高音喊唱,低音苍白无力的问题。

三、再现童年——歌曲处理与拓展:

1、歌曲感情的处理:

师:同学们,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才能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呢?(小组合作、展示)

师:好!让我们用深情、和谐、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歌唱作者的童年,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吧!

2、说明力度记号的作用

师:歌曲中为什么要用这些力度记号呢?可以不用吗?下面,同学们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都去掉来演唱高声部第一段,大家听一听是什么感觉?

师总结:有了力度记号,能够更加细腻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师:请大家看着老师指挥,跟着《红蜻蜓》的伴奏音乐富有感情地来演唱这首歌。(播《红蜻蜓》伴奏)

师:请大家再听一遍这首歌,跟着音乐动起来。

四、珍惜童年——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童年的趣事,学会了一首日本歌曲《红蜻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就像那红色的蜻蜓,不断追逐自己的梦想,在蓝天中飞翔。

作业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开拓性、创造型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创造”,“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确立,志向只能因志向而产生”,“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要使教育学习绚丽多姿。

例如现在教育上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4~6人组成学习小组,按学习不同的层次进行组合,设有组长,课堂学习中,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了滥竽充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让游戏贯穿教学,还孩子快乐童年 篇11

【关键字】游戏 兴趣

教育形式千变万化,但是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始终是教育的根本。如果教师能把单调、枯燥的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留心收集了一些游戏,并且在实践中,又创编了一些实用的小游戏,与大家共享。

一、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轻松愉快激活思维

让孩子们在课前几分钟做做渗透着练习的游戏,品尝一下小小的“游戏点心”,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使旧知得到巩固与积累,有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1、快乐列车

在学习新课前,有一个检查复习的环节。我将有关的拼音卡片或有关生字卡片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在音乐声中传递卡片,开动快乐列车,音乐停止时,手拿卡片的孩子就要站起来叫大家读那个音节或生字。不会读可以请其他学生互助的伙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都兴奋起来,思维渐渐被激活。

2、猜猜看

这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比如学完ang eng ing ong 字母后,叫几个孩子到讲台上来。拿出昨天学的这四个韵母的卡片,放一张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脑后,让孩子猜是这四个韵母中的哪一个。在猜之前,下面的孩子把这四个韵母都念一遍作为提示。如果说对了,下面的孩子就冲他竖大拇指,他就可以继续留在台上,如果猜错了,他就得回到座位。这个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记忆了先前学过的拼音字词,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接下来的学习会更加努力。

3、搓与拍

“搓与拍”是课前游戏中较难的一个,但它却是孩子们的最爱。在这个游戏中,他们既要动口,动手,还要动脑。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轮流做手上动作。一个组做时,其他大组同时法令,齐念口诀――“左手搓,右手拍,左手右手一起来,做动作的那个大组,手上动作必须和所念口诀相符,不符者就要背诵一首学过的儿歌。如此轮流,笑声伴随着游戏,即积累了儿歌,又训练了动手能力。

二、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1、猜字谜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游戏形式,可以出现在初识字时,如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就是“雨”?

“猜字谜”作为一种古老的游戏,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使孩子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有效地学习新知识,还能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性,促进科学记忆的发展。

2、我会拼。

这是一个巩固记忆生字的好游戏。一般先打乱刚学的生字的顺序,有教师随意选取生字,一个个念出来,孩子们则根据教师所念汉字的顺序,边读边用自己的字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如“拱桥”“加减号”“问号”“花朵”等。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兴趣浓厚,拼出的图形丰富多彩。

3、回家

怎样让孩子把枯燥的写字练习视为乐事,持之以恒地写好字呢?我设计了“回家”游戏。每当写字时,我就说“生字娃娃玩累了,谁愿意送他们回家?”孩子们马上就会天真地回答:“我愿意”。教师就可以提出要求:“快看看书上,生字娃娃的每一部分在哪里,要把娃娃摆在家的正中间他才舒服呢!比比谁摆得好看!让生字娃娃最满意!”这样一来,写字就不再是单纯的练习了,而成为了孩子自愿承担的任务,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课堂中可以开展的游戏还有许多,如“打靶”“穿衣戴帽”“对口令”“送信”等。

三、课后进入“游戏乐园”,生动有趣复习旧知

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不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重视旧知,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知识就会遗忘。因此,有些教师给孩子布置了许多作业,反复抄写,但孩子们并不喜欢,这样操作往往事倍功半。如果转变一下观念,让孩子们在“游戏乐园”中巩固旧知,效果则会大相径庭。如:魔棒游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机抽取、停止,大声读出生字、词语、句子等等。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12

一、巧用资源唤醒学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本是资源, 师生是资源, 生活环境和体验也是资源。

《乡下孩子》这首诗歌描绘了乡下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境, 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像我们这样的小城镇的老师和学生, 很多都是从农村来的, 我们有大量相关的体验。上课开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品读语言、入境悟情”环节,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自身体验, 力求将诗歌语言在脑海中形成灵动鲜活的生活画面。如, 品味“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这一部分内容时, 和学生一起看插图、回味自己捉蝴蝶、喂小猪、逗猫咪的心情, 不时像模像样地表演一下;听能干的孩子用草叶吹几句乐曲, 动情地唱上两句……教室里洋溢出的清新童趣, 彼此激荡, 在师生心中激起无尽的幸福涟漪。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依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 让课文中的语言所隐蕴的美好情愫、丰厚的语文素养等彰显出来, 从而实现文本、生活的双向互动关系。

二、人文关爱光照学生心灵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一门学科, 不仅因为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中彰显出的人文关爱更令人感动, 更不容忽视。教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 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 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紧扣“乐”字, 以“读、演、想、说”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努力让课堂充满童真和童趣。如, 在学习“曾是妈妈怀里, 欢畅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 盛开的野菊。”这一部分时,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回忆自己幼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 再抓住“欢唱、盛开”等关键词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适时用富有感染力和引领性的评价语言, 把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 让学生感受到乡下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 学生情动于中而行于声, 情感朗读水到渠成。

同样, 当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没能把课文读流利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手牵手来读一读;当学生慌慌张张地脱口而出“跳舞很动听”之类看似无厘头的话时, 耐心引导, 体会到跳舞时的音乐很动听;当学生激情澎湃、表现出色时, 奖励学生模仿蝴蝶飞、青蛙跳……处处彰显出教师“目中有人, 心中有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 思维是灵动跳跃的。

三、链接生活, 激发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 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温儒敏教授如是说。要培养语言实践能力, 就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在生活中学表达, 在运用中练能力。

那么, 语文学习囿于局促的教室空间和课堂上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走进生活, 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体味。生活, 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感悟时空。回到课堂中,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呼之欲出, 生活激情、学习激情、创造激情相碰撞, 急需宣泄表达。此时, 给学生一个展现的舞台,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自主创作诗歌。于是, 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如:

折几根柳条, 编织出春天的花环,

放一次风筝, 放飞了愉快的心情。

采一束鲜花, 装扮了老师的窗台。

洒一把米粒, 喂饱了机灵的麻雀。

摸一篮螺丝, 撑圆了小鸭的肚皮,

捉几只流萤, 照亮了我们的笑脸。

……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例子, 生活才是大教材。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模仿诗歌写一写, 在语言实践中, 将书本语言内化,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这样, 既积累了句式, 又丰富了语言。语文, 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才会如此婀娜多姿、枝繁叶茂。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 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身为语文教师, 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自由的语文学习氛围、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充满期待和激励的语文学习背景, 让学生张开语文这双有力的翅膀尽情翱翔, 充分领略母语的魅力, 享受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张康桥.上好小学语文课[M].1版.漓江出版社, 2007-10.

贝利的童年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童、旧、破、穷、岁、回、队、买”8个字。认识偏旁“阝”。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习生字。

3、朗读课文,能用“喜欢”、“越来越”说话。

4、懂得从小刻苦训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自主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小伙伴们是怎样刻苦训练的。【教学用具】:球员卡片、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足球运动员的照片,看看认识哪些球星,你比较喜欢谁? 2.然后老师来给大家介绍认识一名球星——贝利(播放球星贝利比赛的精彩画面,引起学生兴趣),接着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球星贝利。3.贝利创造了20世纪的足球传奇,那么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初识课文,感知整体

1、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看连环画,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组连环画,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课文,包括图画,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认真听。)

2、老师已经把这个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吧?请打开书,自己试着将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宝宝来帮忙,边读边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故事?

三、采用灵活的方式,自主学习生字

1、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标记好。把会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比比看,互助学习

要求:每4个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会认,会读,会拼,并且每组完成好老师发下的导学练习。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3、首先以每组开火车的形式检验自主认读的情况,对于完成好的组给予激励。其次,检查导学联系,查看完整情况,给完成效果好的激励。

4、老师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加以补漏查缺,重点指导。

四、开展游戏,熟记生字

仍然以小组形式进行猜字谜比赛,每答对一题的那组获得一面红旗。(每组四题)字谜: ①立+里=? ②衤+末=? ③穴+力=? ④大口+小口=? ①山+夕=? ②艹+古=? ③月+却=? ④石头砸破皮=? ①辶+先=? ②石+皮=? ③王+求=? ④夕阳下山=?

五、指导书写,规范写字。(展示台)

1、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生字所占格式,说说生字要注意的地方。

2、指出新偏旁 “阝”。

3、老师师范写,注意提点生字书写的地方(在田字格中写“童、旧、穷、岁”,要注意结构的安排。“买”与“卖”在字形上的区别。

4、让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在本子上模仿书写,认真写。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贝利小时候家里很穷,居住在贫民窟里,他买不起足球,就踢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没有地方踢就在院子里、巷口、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当圣诞节时,没有钱买礼物送给教练的他为教练祈祷,还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坑,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就收他为队员。三年后,终于夺得了金杯。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通过对球王贝利的认识,初步了解人物,并激发探索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的兴趣。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的读和理解的困难,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再通过读课文,能把书读薄了,读成几个词,来说明贝利能成为球王的真正原因。直奔中心,抓出关键词:喜欢、勤奋、真诚。然后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通过找句子来说明,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贝利很喜欢踢足球,踢得很勤奋,很真诚?然后抓住学生找出来的重点句,逐一体会、理解、感悟,并指导好朗读。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课外书中和自己身边像贝利一样的经历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依靠勤奋能获得成就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自己也可以做到。最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爱心书签上,希望这句话能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

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教案—《童年》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语文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 是学生开学初学习的两篇文章, 《童年的朋友》内容比较简单, 外祖母的形象容易理解;作为传统名篇的《一面》, 内容较复杂, 但结构完整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适当介绍背景后, 学生也能够把握。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特点, 在教学设计时, 我将“外貌描写”的教学确定为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 决定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如何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进而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手法。

如教学《童年的朋友》时, 在学生熟悉了文章内容后, 我迅速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我”的“童年的朋友”是谁? 为什么她会是“我”的朋友? 问题解决后, 再引导学生思考:“外祖母”的形象如此生动, 文章是如何来表现她的呢? 于是, 相关内容被学生一一发掘, “头发”、“眼睛”、“鼻子”、“牙齿”、“身材”等, 对初一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的寻找是容易的, 会充满成就感。

又如教学《一面》时, 我从标题入手, 先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将标题扩充成句,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出场的呢? 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呢?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二、外貌描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描写人物, 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 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 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某一个人, 必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结合两篇文章看, 叶圣陶先生的见解实在是鞭辟入里。

1.抓住人物 特征 , 不必面面俱 到。如《童年的朋友 》中 , 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的外貌是不甚美观的, 甚至可以说是有一些丑陋, 可是读完文章, 我们很少会注意她的丑, 反而会喜爱上她的慈祥、宽厚、友善、开朗。究其原因, 除了语言之外, 外貌描写的精彩也有着重要作用。正如鲁迅所说, 描写人物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高尔基对“外祖母” 眼睛的描写令人赞叹:“她的嘴唇歪扭着, 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微笑的时候,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她的衣服全是黑的, 但通过她的眼睛, 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描写人物、分析人物, 将眼睛做细致描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这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画眼睛”, 只要是人物有特征的、有代表性的地方, 都可以进行重点的、细致的描绘。

如《一面》, 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也是十分讲究的, 三次描写一直着力于先生的“瘦”:“阴天, 暗得很, 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 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 瘦得叫人担心, 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叫人担心。”这样的句子, 再加上其他三处的细节描写, 生动传神地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将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和刚毅坚强的性格。

2.写出层次 变化 , 使人物形 象更丰满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生动的, 《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的形象就是逐步丰富起来的, 高尔基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头发上, 再顺势观察她的眼睛和脸, 这符合一个孩子刚刚睡醒的心态, 交谈一番后, “我”才将“外祖母”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随着作者的视线, 在心中逐步勾画出人物的“可爱”形象。

《一面》中 , 围绕“瘦”这一重点 , 每一次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 但随着作者三次描写, 由远及近, 由粗到细, 鲁迅先生的形象仿佛渐渐从暗处显现出来, 渐渐清晰、高大起来, 从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先生敬仰之情的不断加深, 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3.外貌描写 中不能缺少感 情。丰富的感情 , 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物的印象, 也会在我们描写的语言中体现出来。如《童年的朋友》中, “我”对“外祖母”的感激、热爱的感情在文章之中表现得十分清晰, 也许“外祖母”谈不上“美丽”, 可是在“我的心中, “外祖母”是那么的可亲可爱。

如《一面》中, 第一次外貌描写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因为这时“我”并不知道那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是谁;而第二次描写时, “我”的感情有了一些变化:“他的面孔黄里带白, 瘦得让人担心。”“担心”已经显现出一些“我”的关注与担忧, “但是精神很好, 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这时的“我”对对方隐约有了一些敬佩之情;当自己明白对方的身份后, “我”对鲁迅先生的“瘦”有了更多的担忧、疼惜和热爱之情。 “我”的情感的变化是随着外貌描写的展开而逐渐深化的, 这也更突出鲁迅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 更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学生能力的拓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学生学习中要“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同时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又要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童年的朋友》后, 我随堂布置一篇有关“外貌描写”的小作文, 不限对象和字数, 但要求学生写作时适当写一写眼睛, 写完后, 找一位认识写作对象的人, 将文章读给他听看看别人能不能猜出是谁。

《一面》的作业设计中 , 我还是请学生写人物外貌 , 规定不多, 但还是有一些限制, 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层次”。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难度。从模仿起步, 在训练中提高虽然只是两篇文章的学习, 但是学习后, 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分析及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能力上会有显著的增强。

上一篇:水准仪检验报告下一篇:治安大队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