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爱因斯坦(精选8篇)

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篇1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小女孩边走边玩,一下子撞上了爱因丝坦。当然,她并不知道那是谁,因为对她来说,她撞着的这位好像从童话世界里走出的人太平凡了,在她眼里爱因丝坦才不会穿这种象大被单似的怪衣服。为什么给小女孩这种印象呢?因为爱因丝坦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科学研究上了,哪里会有时间来考虑怎么穿着打扮,很可能,他在走路的时候正在思考一个复杂的科学难题呢!

小女孩回到家后,把撞上那个很可笑的老人的事情给她的爸爸说了,她的爸爸马上兴奋的对女儿说:“孩子,你今天撞上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丝坦!”第二天,小女孩又遇见了爱因丝坦,爱因丝坦非常谦虚地请教小姑娘怎样穿着才能体面一些,小姑娘就教给他了一些穿戴要领。对于爱因丝坦这样伟大的人物为了学一样他不了解的东西,而诚恳的`请教别人,而且,请教的对象还是一个小女孩,科学家爱因斯坦没有觉得丝毫的难堪,这是多么令人尊敬啊!

那个小姑娘的妈妈问爱因丝坦,她的女儿和爱因丝坦在一起都谈些啥。而爱因丝坦没有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而是很欢快的告诉小姑娘的妈妈:“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好像还有一点感觉帮不了小姑娘什么而感到惭愧。

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篇2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 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 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 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 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也无法理解那些文字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力量。等到年纪稍长, 渐渐对鲁迅的生平有了了解, 也有幸读到鲁迅先生一些更为深刻的作品。从这时起, 我开始试着寻找那些文字背后的意义, 开始思考他这一生究竟在呐喊什么。

抱着这样的态度, 我翻开了那篇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狂人日记》。不得不承认, 对于我来说, 这的确是篇很难理解的文章, 狂人的疯言狂语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合逻辑, 甚至有些荒谬。于是借助一些文学鉴赏的书籍, 我才得以慢慢体味到其中的寓意。整篇看完, 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鲁迅先生是如此的尖刻, 也只有他, 会将那个时代的扭曲以及人性的丑陋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从来如此, 便对么?’‘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 你说便是你错!’”当时的人是麻木的, 而鲁迅憎恨这种麻木。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们宁愿忍气吞声的活着, 也不愿做一个异类。“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是痛苦的, 他反对封建传统, 而自己又深陷其中。在这种无奈的困境中, 他只有寄希望于孩子, 虽然希望似乎并不大, 但他还是毅然地将眼睛转向孩子。

读完这篇半个多世纪前的文章, 我的脑子里却浮现出当今社会的情景。年轻人总是能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 他们极力宣泄着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然而满腹牢骚最终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是人们赐予他们一个头衔“愤青”。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 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单凭民众很难彻底改变社会的阴暗。然而,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 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正面的引导, 这样, 当代人的呐喊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声音, 它可以演变为一种力量,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阿Q正传》。鲁迅先生旨在通过这篇文章批判国人的劣根性, 从而引起大众的反思。而他在文章里所揭示的一条条人性的弱点, 至今仍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它们是:保守性, 虚伪性, 欺软怕硬, 盲目自大, 幸灾乐祸, 投机取巧, 麻木愚蠢, 卑鄙懦弱等等。谈及创作目的, 鲁迅说, “是要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 一下子推诿掉, 变成旁观者, 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 又像是写一切人, 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是我不禁在想, 每一个阅读阿Q的人, 都把自己当成看客, 一边看着文章里揭示的劣根性, 一边细数身边人的种种劣习, 然后点头称道, 夸赞鲁迅总结的多么深刻多么到位。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自己。苏格兰思想家Carlyle曾说:“Thepopulation of Englandistw e nty m illions, m os tlyfools.”每个英国人都对这句话津津乐道, 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例外。如同阿Q一样, 每个中国人都认为阿Q身上包含了除自己以外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的确很可笑, 即使是在当今时代, 这个笑话依然在延续。一条丑陋的新闻往往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人们对这样的负面新闻持有极大的兴趣并报以很高的关注度。一时间, 大众的焦点都集中在此。可笑的是, 人们一边在茶余饭后聊着这件事, 一边不断的批判:这简直是太荒谬了, 为什么这样的事要被关注?而媒体也在一边持续报道这些丑陋, 一边发稿斥责大众的负面关注度。近些年的“艳照门”事件和“小月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 其实每个人都是阿Q。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作品, 里边收录了他儿时的一些旧事。那些旧事, 有的十分美好, 有的却让他童年的天空变得凄暗。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另一个鲁迅。“不必说碧绿的菜洼,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 这是荒园, 人迹罕至, 所以不相宜, 只好来捕鸟。”毛泽东说过,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的确, 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硬朗的形象, 他不畏强权, 敢于批判丑陋, 与其他作家斗嘴皮子……然而, 在这篇文章中, 那些对于童年记忆的细致的描写, 反映了他刚硬外表下细腻的心思。我想, 当鲁迅先生叼着烟斗, 坐在窗前回忆童年的时候, 一定是他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刻。

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几句描写看似平淡, 然而我认为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的内心非常的强大。他一生光明磊落, 无所畏惧, 所以他的笑是最真实的笑, 是明朗的笑, 是发自内心的笑。

我眼中的语文,我眼中的作文 篇3

在教语文之前,我也是一个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首先,我爱朗读。我至今记得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有一句是:“海南岛鲜花盛开。”课文是讲祖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带拼音的大大的汉字,上方还配着粉红的桃花。想一想,太美了,只这一句就令人无限遐想,热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有魅力的语文,语文的美。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题目是《我学会了做饭》。当时班上许多同学查阅了作文书,学会运用“比大伏天吃了凉西瓜还高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类的词句,可谓有备而来。而我,没有作文书。

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到学区参赛,意料之外的,我获得了平生最大的一个奖——全乡第二名。

我不记得我是怎样写的了,只记得写的是真情实感。

语文好学还是难学?

我现在是老师,我回答这个问题:“好学,要用心学。”

我上初中时上课是非常注意听课的,我特别爱回答问题,尤其是对文章某个内容的理解,我通常会举手再举手,一个问题我会回答三四次,直到正确。当然,老师善问、会问也很重要。

字一定要写好。我至今记得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写下标题后要退后两步端详一下,看着不好就擦掉修改或重写。我很多次地看着他这样做。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一个在细节上讲究美的人,他的修养是多么好啊!汉字是方块字,一定要写大些、写方正、写美观。

请大家记住四个字“抒写自我”,这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流,是写作文的出发点,也是写作文的目的。

下面这篇文章,选材于大自然,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所见,印证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是作文”的观点。与大家共勉。

哦,那片秋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片麦田,那里,栖息着秋天的梦。

深秋的早晨,一切安静、清新。太阳在东方的红霞里隐藏着。高远的天空上飘浮着白纱样的云,我的心也在放眼仰望之中,淡远开去。

在这蔚蓝的天空下,就是这一片麦田,大概只有一二亩吧,委身于宽阔的公路西侧。当我贴着它的田埂朝小径西行的一瞬间,我惊讶于这纯净的淡青色。麦苗二寸来高,在轻霜的扑打下平伸了躯体,仿佛仰望着秋的天空。淡淡地掺进了白色的生命之绿让你叹服于造物主的妙笔神工,就那么完整地在心里保留了一片淡青色的秋天的梦。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又骑着车子回家。路旁的白杨在灿烂的秋阳中尽情地欢畅着。天地间的景物明朗清晰得仿佛都闪着光。行至那片麦田,我看到挺直了腰身的麦子,正炫耀着自己鲜艳耀眼的绿,全然没有了早晨的淡青色!哦,那只是昨晚的一个梦?

这样由淡青,到鲜绿,再到第二天,变换着的,就是这小小的不急着长大的麦孩子。在灿烂的金秋,在人来车往的路边,这一片麦田,不是主角,却以美丽的生命颜色,唱着自己秋天的歌。

直到昨天,立冬来临,寒冷的风吹在脸上有些痛了,告诉我冬天已在面前。我再走到小径,将脸庞转向麦田,青黑的颜色显示了寒霜打击的严酷。麦苗终于从此走进了冬的安眠。

但我知道,麦苗的秋天的梦,我的那片秋,定格在了记忆中。

牛刀小试:

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篇4

我的家乡没有精致的小楼房没有宽广的道路,但它有孩童们的笑声有乡民们的热情。看,那春天时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的播种,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时候,这时已播种完的人们,就帮着其他人干,显出无限的.热情。家乡里充满了热情。

我的家乡在村头那儿有一棵大柳树。看!那夏天时,柳树已经变得枝繁叶茂了,人们拿着小凳子和扇子坐在树荫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则在离那不远处的小溪中玩水,追逐打闹,尽显童年的快乐。夏天虽然空气中含着烦闷的气息,但在我的家乡中却充满了快乐。

我的家乡大多数都是种果树的,看那秋天时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们都忙里忙外,顾不得吃一顿饱饭,睡一个好觉,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他们在地里哼着小曲听着歌。累,但依然快乐着,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我的家乡充满着勤劳的身影!

我的家乡有大树有鸟鸣还有冬雪,看,那冬天时大雪在空中飞舞着,落在大树上落在房瓦上,把乡村给染白了,这时是安静的,祥和的。雪过天晴后,房上的雪,融化后滴下来,滴答滴答,像在奏乐,鸟儿也开始叽叽喳喳地叫着为这寂静的乡村添了不少生机。我的家乡充满生机!

我眼中的我作文500字 篇5

其实我很胆小,但在别人面前我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记得有一次,当时我在我们班闲逛,有几个男孩子不知道从哪儿抓了一只虫子,那只虫子又不知道怎么就飞到我了我的衣服上,然后我一个好朋友就指着我的衣服说,你衣服上有只虫,可能因为有男孩子在,我当时特别冷静,随手拿起一个本子把那只虫赶跑了。那件事之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说我胆子很大,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问我“你难道不怕吗?”“怕啊,不过那天我出奇的冷静。”

现在想想,那天我之所以那么冷静,是因为我要强吧!我不希望我在别人眼里是柔弱或无能的样子。

我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讨厌,也不希望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很怕说错话,我怕别人因为一句话而讨厌我。我有时候会因为一句口误而羞愧好久,但我自从看过一篇文章后,我便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一样在乎你。”所以我努力学会放开自己,还加入了绎年华戏剧社。

我还喜欢和爸妈顶嘴,我其实没有老师想得那么乖巧。我还很怕孤独,我不希望我的世界只有自己。

我的优点是我很乐观很爱笑,我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了可以再来。

除了乐观和爱笑外,我发现我没有别的出众的优点。

我眼中的我作文500字 篇6

我眼中的我本是一个脾气温和,不容易生气的人。可最近,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切开始改变了。下课了,同学们在我旁边打打闹闹,在玩游戏,推来推去,一会儿又碰掉我的书,一会儿打翻我的水杯。“烦不烦啊,你们走开,离我远点。”我大声喝道,带着不耐烦的语气,那一刻,不知道是怎样一种力量使我说出那样的话,下一秒我就开始后悔了,同学们纷纷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默默地走开了。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成熟,当同龄的人喜欢蜡笔小新这类卡通人物时,我总会认为他们很幼稚,可是如今我看到hellokitty时也时不时会赞叹到“好萌”之类的话。想不到自己也成为了曾经自己嘲笑过的对象。

如今,我还很婆婆妈妈,以前那个做事干脆利落的我已经远去。当碰到有两样心仪的东西,我总会想个半天,是这个好,还是那个好,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聊。还很多愁善感,疑心很重,总觉得身边这个人会不会出卖我,他是不是有什么心情瞒着我?整天都猜疑来猜疑去。

直到同学们问我:“咦,郑诗若加,你这段时间怎么怪怪的?”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突然有了很多“不足”。

我眼中的《云南三村》 篇7

费孝通于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城的一户小绅士家庭。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于吴文藻先生。1933年费孝通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生,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后来到英国师从于马林诺斯基。1938年秋,费孝通获得博士学位,在离英回国时在轮船上听到广州沦陷的消息,决定到吴文藻主持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工作,刚刚回国的费孝通先生只在昆明休息了两周就深入到昆明城郊的禄丰县进行调查研究,用费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因为心系祖国农村发展,在对禄丰县进行调查之后,他又在张之毅和张宗颖的帮助下完成了对易门县和玉溪县的调查。

《云南三村》是费孝通先生在人类学研究生涯中的点睛之作,是田野研究的一个范本。其中包括费孝通和张之毅于抗战时期(1938—1942年)在云南内地农村调查的三本报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全书以“社区研究”和“类型比较”的方法为主,研究了云南农村的经济变迁,得出“中国已开始要工业化”的结论,敏锐地揭示出内地农村的变化趋势。

二、内容概要

《云南三村》是关于人类学的研究,首先,该书以“微型社会”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的三个村,即禄村、易村及玉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次,费孝通先生利用类型比较法选择了中国农村的几种“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从以农业为主的禄村(禄丰县)到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易村(易门县)再到玉村(玉溪县)的农业和商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费孝通先生和张之毅先生是将这三个村作为三个类型进行研究和比较的。

禄村是一个受现代工商业影响较浅的内地农村的典型,农民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靠自给自足,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田,都市的兴起并不会减少禄村农民的收入,人口越是集中,禄村卖出的农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所以禄村的土地权不会外流,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禄村的劳动力流向有改变的趋势,从而会影响到禄村经济的发展。

易村是一个手工业相对发展的农村,村民的收入不仅靠农田,而且有手工业的辅助,主要有织蔑器和纸坊。在手工业的工作时间上工作者可以自由支配,可根据农闲和农忙自行支配时间,手工业发展对易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富农赚了钱,由于受到投资的限制而买穷人的土地,因此在易村土地权相对集中。

由于玉村交通较为便利,村民则主要依靠经营菜地弥补农田的不足。随着玉溪经济的发展,玉村的商业也得以发展,而商业资金大多流向了土地。土地向城市集中,使得土地所有权进城而土地经营权留在农村,所以玉村在农业经营上就日益佃农化。

三、心得体会

《云南三村》是关于人类学研究的一部著作。该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微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的三个村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和比较,力图从中国内地几个农村的调查研究开始,由点及面,进而了解整个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在艰苦的研究条件下费孝通先生观察总结了农作日历、劳力估计和物价变化的表格,一目了然,进而使我们对云南三个村的发展变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云南三村》中从禄村到易村,再从易村到玉村,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比较典型的农村类型:纯农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业和商业相结合。禄村是一个受现代工商业影响比较小的内地农村,整个农村的主要以经济来源为农田的收入,相比之下易村的手工业较为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农田和手工业来维持,而玉村由于交通方便,因而商业较为发达,农民主要经营菜地为生。整本书始终以人和地为主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经济问题上,关心农民的需要,希望最终能改善农民的生活。

费孝通先生从《六上瑶山》到《江村经济》再到《云南三村》,都是对中国边缘地区和农村的研究,中间贯穿着一条理论线索,而《云南三村》在这条线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六上瑶山》是费先生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江村经济》是费先生将江村视作一个社区并对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一个研究,“社区研究”理论正在形成,《云南三村》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提出了类型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禄村、易村和玉村的比较和研究来证明在《江村经济》中关于土地制度的见解,“社区研究”和“类型比较”的理论得到完善。无论是从江村到禄村,从禄村到易村,还是从易村到玉村,费孝通先生始终从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费孝通先生的这种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固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不是千变万化,各具一格。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出若干种类型或模式的想法。”费先生结合马林诺斯基先生的功能论,继承和发展了吴文藻先生的“社区研究”,力图从个别走向整体,最后能够了解整个中国农村的整体结构,“社区研究”对我们今后在人类学领域进行研究作出了理论性的指导。在《云南三村》中作者曾敏锐地发现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被研究的农村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这就为我们今后对农村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费先生的理想是“志在富民”,同时这也应当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理想。

总之,《云南三村》对整个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田野研究的范例,贯彻了“社区研究”方法,给我们年轻一代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何斯民.《云南三村》——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点睛之笔[J].学术探索, 2006, (03) .

[2]张亚娟.人类学取向的研究范本——读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J].百色学院学报, 2009, (02) .

我眼中的妈妈 篇8

——题记

上幼儿园时眼里的妈妈

说实话,当时我觉得除了她是教师以外,其它与别的小朋友的妈妈没什么两样。就是上学时把我送去学校,放学时把我接回家。与其他小朋友的妈妈相比,我最喜欢她的有两点:一是买小画书和玩具从不跟我讨价还价;二是经常陪我玩游戏(只要她有时间),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她既是妈妈,又是一个很好的游戏伙伴。

上小学时眼里的妈妈

我读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而且觉得非常轻松。当时要是有人威胁我,不再让我读书了,那么将是我最伤心的事。我上小学前就已认识了许多汉字。这都得益于妈妈,因为她经常跟我一起堆出各种形状的积木图案,在我兴致最高时,就把这个图案的名称写下来贴在墙上,并且告诉我墙上的字就是这个漂亮图案的名字,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的名字一样。我当然高兴了。不用问为什么,我只知道那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和一些漂亮图案的名字,一来二往嘛彼此之间就熟悉了,正因为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游戏伙伴”,我免去了一、二年级那些小同学记生字的烦恼。记得当时我最喜欢听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会听写生字的同学留下来”,一听到这句话,我就立马背上书包奔出教室,忙着回家报告喜讯,听大人们夸我如何如何聪明。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好多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妈妈总是耐心地教我,我总觉得妈妈的脑袋怎么那么好使,知道得那么多?我问妈妈是不是每个人长大了都会懂的?妈妈说“不一定,有的人到老了也不一定知道。”“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拿出一本带汉语拼音且又非常漂亮的书——《儿童十万个为什么》,是从这里知道的。从此我便与《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有时间就读,而且越读越感兴趣,后来妈妈还给我买了《中国孩子的提问》等书籍。

上中学时眼里的妈妈

带着对童年生活的依依不舍和对中学生活的无限向往,我跨入了中学的大门。初一与小学六年级虽然只是一级的差别,但学习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增大,作业再也不是当堂的一个“优”字可以了结。这时的妈妈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她教会我怎样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初二,开始进入青春期,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所存在的问题,我身上也出现了。这时妈妈既是一个良师又像一个益友,帮助我走出许多困境。初三,也不知什么原因,学校安排妈妈上我们班的语文课,说实在的,我真替她担心。在她还没来上第一节课前,我的心就蹦蹦乱跳,为妈妈捏着一把汗,因为我们班有几个出名的调皮鬼,经常会使老师难堪。谁知上完第一节课,课堂气氛非常好,妈妈以她流利的普通话和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同学的一致好评。她虽然不是班主任,但很多同学都喜欢她,甚至愿意主动告诉她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当然了,她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就连我这个宝贝儿子也从不破例,她说,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就行。

上一篇:履职尽责领导讲话稿下一篇:转科、转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