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精选12篇)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1

1.学生会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和一端植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究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吧!

总结

植树问题

总长()=()

两 端 栽: 棵 数=()+

1一 端 栽: 棵 数=()

两端不栽: 棵 数=()-1

三、课堂达标

1.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2.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2

一、开展探索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探索性, 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合理优化。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层次性体现出来, 还需要利用合理、科学的例题来辅助教学, 保证教学的生动性, 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 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去进行探索。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探索数学知识, 就可以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 这也是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构成。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这一章节时, 向学生抛出问题“小华每天早晨在学校操场进行晨跑, 晨跑4周之后, 共跑了23千米, 那么, 小华每周具体跑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不难理解, 也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就会觉得很有兴趣去对此问题进行探索。这时, 该教师在学生动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与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不仅保证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问题中, 还能提高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该教师发现,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 很快就得出了计算结果, 探索能力与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基础知识

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若是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后续学习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其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从基本的数学常识、数学规律入手展开教学, 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来对数学基本规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体现的基础性数学知识与教学相融合, 将生活性问题导入教学, 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综合素质自然会明显提高。

三、鼓励猜测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不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猜测, 而是直接将理论、结论等告知学生, 让学生进行理解。小学五年级数学的基础性内容较多, 教材中也蕴含着很多可以猜想的教学内容, 教师若是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就会得到合理的形成与培养。

某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最大公因数》这一章节时, 将家庭铺设地砖作为此章节的例题, 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问题的过程中, 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画图法、等比例铺设法等, 教师在听取了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案之后, 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鼓励, 并将学生方案中的规律内容提取出来, 在讲解之后, 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应用等告知学生, 并讲解最大公因数在此例题中是如何得到应用的。这样, 学生通过大胆猜测, 可以对数学知识有较好的先期猜想,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还能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还需要利用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来亲自解决数学问题, 对数学知识有更为直观、清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时候, 就在班级内开展了实践教学。该教师发现, 若是直接将多边形的面积求法告知学生, 学生一时很难掌握,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该教师先向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多边形, 并且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不同的小组自己制作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并且自己探讨所制作的多边形的面积求法。当学生实践操作结束之后, 该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法进行总结, 并告知学生正确的面积求法。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对于多边形的面积有了深刻的理解, 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了切实提高。

五、结语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这也是其可塑性较强的地方。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固然重要, 但其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进而带动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让学生在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艳红.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6) .

[2]高秋英.略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 2015 (25) .

[3]章平安.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2) .

人教版五上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3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个0.2组成的数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个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积有( )

A.没有小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5.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积是( )位小数.

A.两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结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个大于0的数乘0.98,乘得的积比这个数( )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4

开心预习新课,轻松搞定基础。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15×2.6+3.4×15=(2.6+3.4)×15运用了()。1.98×2.5=2.5×1.98 运用了()。(9×0.25)×40=9×(0.25×40)运用了()。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1)2.7×1.8+4.3×1.8=(□

里填上运算符号。□)×□

□×□ □×□(2)0.54×1.9=0.54×(2-□)=□×□(3)2.15×3.1=2.15×(3+□)=□×□3..一种钢笔每枝售价12.5元,1大盒里有12小盒,1小盒里有8枝。1大盒钢笔能卖多少元钱?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4..用简便方法计算。

3.98×2.5×0.4 5.8×19.6+4.2×19.6

1.25×7.2×0.8 19.15×26-9.15×26

5.右图是王维家所在地方的平面图。

(1)估计王维每小时走4.5千米,他从家向北走了2.5小时,离奶奶家还有多远?

(2)王维早晨去图书馆,如果按每小时走4.5千米来计算,那么1.4小时之后,他到图书馆了吗? 第4课时

1.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2.(1)(2.7+4.3)×1.8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5

单元教学内容:

演唱《叮铃铃》《雏鹰之歌》聆听《缆车》《嬉游曲》 教材分析:

《叮铃铃》采用了湖南民歌素材,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本歌曲流畅活泼,它描绘了绿草茵茵的草地上,牧童们赶着羊群欢乐歌唱的情景,连续两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人们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氛围跃然而起。

《嬉游曲》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首嬉游曲,在18世纪的同类作品中算得是出类拔萃的,直到今天这些作品还在音乐会中出现,而且深受人们喜爱。本课中的嬉游曲犹如舞者在不停旋转。轻快活泼。

《雏鹰之歌》是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歌音调作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少年的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歌曲为二段体,宫调式,注意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使得乐句间层层推进,第二乐段舒展,歌曲在最高音结束,表达了一种热切的心情。

《缆车》是根据意大利男声合唱曲《缆车》的旋律改编而成,作品热情奔放、粗犷爽朗,充满乐观和自豪的情绪。管乐,弦乐紧密呼应,将人们坐缆车的兴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还将缆车在钢索上行进的生描绘得惟妙惟肖,六拍子的节奏及切分音,是乐曲富有个性。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能哼唱嬉游曲的主旋律。

2、能用活泼欢快地声音唱《叮铃铃》中的一个声部,并唱出歌曲中变化的效果。

3、能用坚定的声音唱《雏鹰之歌》,正确表达情感。

4、能分辨出缆车中的乐器的声音,感受特别的节奏。教学重点:能用正确的情感和声音唱歌。教学难点:能分辨歌(乐)曲中的乐器的声音,教学准备:多媒体、琴、录音机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演唱《叮铃铃》

第二课时 聆听《嬉游曲》

第三课时 演唱《雏鹰之歌》 第四课时 欣赏《缆车》

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学内容:演唱《叮铃铃》

教材分析:《叮铃铃》采用了湖南民歌素材,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本歌曲流畅活泼,它描绘了绿草茵茵的草地上,牧童们赶着羊群欢乐歌唱的情景,连续两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人们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氛围跃然而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感受草原民歌的风格,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叮铃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听唱法,引导学生参与听、唱、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享受不同的音乐给来带来的喜悦。将音乐教育与民族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指导二声部的演唱。教 具:钢琴、课件、三角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听音乐进教室,课前唱歌复习

二、基础训练:

两幅图片: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有不同的情绪。

三、导入

1、师:在一片大大的草原上,小羊在漫步,他们一群一群的,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喝水,更有的在一起嬉戏,这是多么美的情景呀!问:你认为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羊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温顺可爱,羊皮可以做„„)

四、你们讲的真好,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感受牧童们愉快的生活。但是我们要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可是有要求的哦,牧童们给我们一些问题,想考考我们五(2)班的同学,我们有没有信心来完成啊。

1、比较两条旋律,有哪些不同?

2/4 6 6

6︱565 3︱ 66 1 3 ︱

6-︱

师:你们找到这两条旋律有哪些不同,正如两只羊,看他们差不多,其实有很多不一样哦? 生:

出示不同的两处并且,单独拿出来唱一唱。

2、牧童看到我们的精彩表现他非常的高兴,但是他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我们看看能不能很顺利通过呢。看,下面是两条旋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1)先听老师唱一次。2)跟着琴声轻轻唱一唱。3)有困难吗?我们再来一次试试。

4)我相信你们能不断唱好的,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唱一唱。

5)第一条我们有惊无险的通过了,下面我们要来学习第二条了。(方法同上)

3、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唱好。(出示合唱部分曲谱)

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试着来一次。纠错,之后再来一次。

4、加入歌词

5、牧童看到我们精彩的表现,他们也特别的高兴,想跟我们交朋友呢,瞧,他们为我们带来一首欢快的歌曲。听《叮铃铃》请同学们站立,跟着老师的步伐,随音乐把身子动起来。

6、师:你们觉得这首歌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

7、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整的学习这首歌吧

8、提示用飘白云的感觉去歌唱。歌唱的姿势、位置。

9、这里我们刚才都练习了,我们来把这部分唱的更加清晰些。

10、完整的歌唱,起立摆动身子,并且用上碰铃。

11、请个别同学来试试碰铃和歌唱。

五、课堂小结。牧童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欢快的歌曲走出课堂。

第二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聆听《嬉游曲》

教材分析:《嬉游曲》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首嬉游曲,在18世纪的同类作品中算得是出类拔萃的,直到今天这些作品还在音乐会中出现,而且深受人们喜爱。本课中的嬉游曲犹如舞者在不停旋转。轻快活泼。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创编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教学难点:欣赏了解歌曲属于哪类?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叮铃铃》

1、学生演唱。

2、师生互评,纠正唱错的地方。

3、集体合唱。

二、聆听《嬉游曲》

1.向学生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以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导入,或者用一首大家熟悉的曲子作为导入。

2.初次聆听《嬉游曲》,感受乐曲要表达的快乐情绪。

3.简介“嬉游曲”,加深理解,源自意大利语,有使人欢乐、消遣之意。4.再次聆听,熟悉主题,要求学生记住主题出现的地方和次数,可以跟着哼唱。

5.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的乐器演奏图,认识四件乐器重奏的形式,还可以边听边模拟演奏动作。

6.让学生多次聆听,分辨乐曲是属于哪一种体裁?进行曲、舞曲、摇篮曲?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演唱)

教学内容:演唱《雏鹰之歌》 教材分析:

《雏鹰之歌》是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歌音调作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少年的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歌曲为二段体,宫调式,注意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使得乐句间层层推进,第二乐段舒展,歌曲在最高音结束,表达了一种热切的心情。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准确唱装饰音,连音与跳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唱出和谐、美感。

教学重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完整学唱歌曲,并有感情地演唱。教学难点:学生能用自信、坚定、雄壮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伴用铃鼓为歌曲作简单的伴奏。教学准备:多媒体、琴、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图片:图片欣赏.ppt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

教师:雄鹰都飞翔在蓝天之上,在人的心目中鹰的形象是勇敢的象征,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寓教于乐,学习歌曲

1、歌曲有什么的特点?

让同学们说一说初听的感受:欢快、自信

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这首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雏鹰之歌》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3、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这首歌曲的曲调具有什么地方的民族特色?(新疆)

4、请学生跟着录音用动作再次感受歌曲旋律。

5、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歌曲旋律。

6、老师纠错、指导。

7、引导学生跟随翻唱音乐,用“LU”来轻声哼唱。

8、按节奏读歌词伴奏

9、填唱歌词范唱

10、在学会的基础上,学习下滑音的唱法。让学生体会加了下滑音歌曲有什么不同。

11、完整、有感情的演唱。图片范唱

三、用打击乐器为《雏鹰之歌》伴奏。1.学生自己设想伴奏型 2.请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缆车》

教材分析:《缆车》是根据意大利男声合唱曲《缆车》的旋律改编而成,作品热情奔放、粗犷爽朗,充满乐观和自豪的情绪。管乐,弦乐紧密呼应,将人们坐缆车的兴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还将缆车在钢索上行进的生描绘得惟妙惟肖,六拍子的节奏及切分音,是乐曲富有个性。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缆车》,听辨男声音色,感受童声、女声、男声3类不同音色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 拍的拍号、含义、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并且能够在歌曲与练习中运用。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缆车》。

1、出示缆车图片,以“缆车”为话题导入课题。设问:你坐过缆车么?缆车在行驶时与钢索摩擦的声音是怎样的?

2、聆听乐曲《缆车》,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欣赏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3、简介歌曲产生的背景,解说歌词中“夫尼古拉”的含义。4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5、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6、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

(二)认识 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

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

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 拍有关知识。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6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鸟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从陌生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我“与珍珠鸟的情感变化,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融入问题,体会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人课题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老师送你们一份春的礼物,看!(出示众多鸟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奥秘?(生答)

师:是啊,都有鸟。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的成语啊?(生答)

师:古诗里有没有写到过鸟啊!(生答)

师:知道的真不少,来,读一读老师想到的吧!

(课件出示)

师: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构想: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从“众鸟图”过渡到成语、诗句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看!(出示珍珠鸟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课件播放珍珠鸟叫声)

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可爱的珍珠鸟交个朋友!下面就要请同学们读读这篇课文了。

谁先来说说你们第一次读一篇文章会注意哪些问题?(指名学生交流)

(设计构想:在语文学习中,第一次阅读尤为重要,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方法,在了解中渗透第一次阅读的学法指导。)

说得都不错,这些都是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的问题,看老师这儿也有一些要求。(课件出示)

2.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的,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

指名读——强调难读的地方(儿化音:雏儿球儿)。把词语们再放到课文中,自己练读一会儿。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珍珠鸟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鸟?(预设:怕人)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是,我们课文中的珍珠鸟怕“我”吗?

是啊,不怕,看!(出示课文插图)这只小珍珠鸟居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它不但不怕“我”,还愿意跟“我”如此亲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对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我)

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寻找原因。(课件出示)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2.交流。

师:“我”是怎么对待珍珠鸟的?(预设:我很少扒开……我决不掀开叶片……)

这么多的“不”,“我”不看它,不管它,难道是“我”对珍珠鸟不理不睬,满不在乎吗?“我”不喜欢它们吗?

是的,同学们从字里行间都明白“我”是喜欢珍珠鸟的,文中的珍珠鸟也渐渐明白“我”是喜欢它们的,有一只小雏鸟甚至在一点一点靠近“我”。

3.师:我们来看看珍珠鸟的活动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指名交流)小家伙可能在想什么?(交流)

我知道它们有了雏儿,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

过不多久——(指名交流)

这小家伙居然还钻出笼子,在屋里飞来飞去,我都不管它,它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它可真是——(指名交流)它在试探些什么?(交流)

小雏鸟落到我的书桌上,我也不去伤害它,它便——(指名交流)

小珍珠鸟竟跑到我的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依旧不动声色,它索性——(指名交流)

(设计构想: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渐渐看到珍珠鸟的行动轨迹,猜测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渐渐走近作者笔下的故事,走进小珍珠鸟的内心。)

4.师:这么多的“不”不仅没使它远离“我”,反而使它离“我”越来越近。那是因为这么多“不”,正是“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表现啊,从小鸟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发现它越来越——你们说!(预设:大胆、喜欢我、接近我、信赖我……教师课件出示)

5.师:请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仔细品味,一个读我的行动,一个读小鸟的活动。读出他们彼此间的深情!(生合作读)

老师来做一回作者,你们来当一回珍珠鸟吧!(师生合作读)

(设计构想:这个环节,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入故事,此时教师成了文中的“我”,而学生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这样的对读使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师生一起真正走进了故事。)

6.回归中心:

终于有一天——你竟落到了我肩上。(出示课文插图)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这个温馨的画面:有一天一—(师配乐范读)

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作者此时会是怎样的感觉呢?(预设:幸福、温蕃、甜蜜、惬意……)

谁来幸福地读一读?(指名读)

画中的熟睡的小鸟此时又会是怎样的感觉?(预设:舒适、温暖)读出你的理解。

珍珠鸟舒服地睡着了,它正做着香甜的美梦呢?它梦见了什么?它的梦中有“我”吗?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课件出示)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甜蜜温馨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感动和羡慕一起来读读!师引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7.挖掘文本:

短短几句话,描绘了一个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这个画面还告诉我们两个字。(板书:信赖)

这份信赖都源于我对珍珠鸟的精心呵护。是我对小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换来了珍珠鸟对我的这份可贵的情谊。(板书:爱)

在这个画面里有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更有它的父母对我的信赖,否则它们怎么会任自己的孩子如此亲近我。

8.回归重点:是信赖创造出了这么美好的境界。(课件出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师:这样美好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图片)

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同学们,其实这些美好的境界,也不仅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对信赖有了很深的理解,老师想把自己作的一首小诗和同学们分享!(师出示小诗……)

信赖还是很多很多!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信赖的理解?(学生写后交流)

(设计构想:在读了教师写的感悟小诗后,留出省略号,让学生顺着小诗的感情流淌出自己内心对信赖的理解,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进一步提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 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300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15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

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

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 一般等式

20+x=100 20+80=100

3x=234 3×78=234

x-8=5 13-8=5

x÷6=7 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 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夏木西巴努.阿赛克 2012年1月12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解简易方程》

夏木西巴努.阿赛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篇8

一、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七单元。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 1

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四、教学措施

1.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千万不能“照本宣科”。

2.运用“学案”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运用“学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抓住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每个单元的教学难点。

4.抓好概念的形成,突破概念的运用。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6.日常训练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7.抓好“导优辅差”工作。

8.注意错题的积累与分析

9.注意设计练习的开放性、给予题目一定的干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0.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题目的变式。

11.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2.应试角度:注意出题动向的研究。

恐龙山镇小学小村完小额加存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9

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 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并读写结合, 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重点:

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 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简介导入新课

早在1935年, 季羡林就远赴德国, 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 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 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已是满头白发。有人问他:“你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什么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感悟景色的奇丽

1. 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理解“奇丽”, 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 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2. 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预设一:感受花多花美。

预设二: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想象“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

3. 重点理解“山阴道上”。

学生想象“山阴道上”景象。

课件出示有关山阴道的介绍及东晋王献之、南宋陆游、明代袁宏道有关山阴道的妙句, 引导学生感受山阴道之美、哥廷根街道之美。

4. 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景色奇丽的描写。

四、体会风情的奇特

1. 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 师生交流反馈:

A: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 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理解“脊梁”。

(2) “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从这样的表情, 你又明白了什么?

3. 感受风情奇特。

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风俗和习惯改变过吗?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深入理解“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五、了解异国的文化

1. 学生汇报1934—1945年季羡林在德留学期间德国的情况。

2. 教师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投降,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 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 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讨论:德国战后物资奇缺、生活困窘, 为什么哥廷根的街道还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 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谈感受, 进而体会这一切都缘自于德国人民的精神———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六、德国精神在我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复习计划 篇10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会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 复习策略:

1.按书本设计基本程序,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习,主要针对第一步复习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习工作。

2.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3.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4.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5.综合复习、分层练习,做到在练中复;在复中练,纵横交错混杂进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 篇11

1、学习习惯和兴趣

五年级三班,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少数男同学上课时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懒散的习惯还没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并很优异得完成了这学期的学习任务。个别学生知识面只停留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二、复习内容:

本学期教材复习内容分为四大板快::

1、数与代数领域: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领域:方向和位置、长方体和正方体。

3、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我能长多高、有趣的溶解现象。

三、复习目标

针对本学期教材复习内容,需要完成的目标有: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结合具体情境 ,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6、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8、了解数据的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分数加减和统计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4、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河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再次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复习重难点:

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3、会比较正负数的大小;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时间与复习形式

1、复习时间: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

2、复习形式:按知识领域复习、综合复习辅以练习相结合。

五、复习措施:

1、在复习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有重点的进行分类单元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系统复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比较相对的单位,理顺关系。

2、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1)运算方面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过关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应知识。

(2)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解题方法,练讲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并且利用综合题目类型的全面性,指导学生学习。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采用小组互助或一帮一互助学习,等多种方法,补差补漏,对学困生严格加强辅导,使学困生把基础牢固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4、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让学生自学习的效果。

六、时间安排:

第19周: 复习1——4单元

第20周: 复习5——8单元

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 篇12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 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 “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 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 “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目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

答题情况: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 , 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 “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 表格设计情况:

第一种:人数22人

第二种:人数11人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B. 玻璃名称填写情况: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 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C. 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写情况: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 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啰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 “藕断丝连”。

2. 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 ,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下一篇:英语作文第一段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