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1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根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以及我们现在运用的局限,提出引进市场机制理论,并据此而讨论适用于他国实践的一些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关 键 词:协调发展原则,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市场机制,环境保护

在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然而在环境的立法上,主要还是行使国家的职能,加大环境的治理和预防的力度,同时适当的收取与此有关的责任人的相关费用。然而,在市场经济下,适当的经济手段也可在此此处使用,让市场来引导一定的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原则,即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则、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原则,正确的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198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上述的各项都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确立。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立法的趋势似乎不仅仅在行政方面,同时根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经济手段的介入环境立法,是环境立法的趋势。

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主要体现在3点,第一,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第二,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前两方面主要是政府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体现,即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发展策划。而最后一个方面,除了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的政策,进行奖励、优惠或者征收之外,个人和企业也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有利于其的.经济或技术的措施。如何使得企业个人投入进采取这方面之中呢?这就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入进行引导。环境立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引导功能,而不是单方的一些奖励或优惠政策。根据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未必起到真正很有效率的作用。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贯彻,也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二,对超标的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的力度;第三,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第四,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这个原则的贯彻和本文的命题有最重大的关系。

于此,我们得出,社会发展兼顾环境的保护是当代环境的要求,同时市场机制是引导发展趋势的最好的调节器。根据以上两个原则,对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是这种经济手段介入的背景。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如采用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利润所决定,另一个方面,环境退化主要是各种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的产物,机制失灵(又译为制度失灵)是环境资源退化和发展不可持续性的原因。在美国的法学家波斯纳创设的法律经济学中,核心概念是“效益”,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用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效果,这里的“资源”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法律权利等人为资源。我们这里可以从环境资源的角度理解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

下面,我将根据这两个原则以市场机制的引入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现在采取的手段可以分为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非经济手段主要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例如政府的治理和规划。经济手段主要是奖励、惩罚、征

[1] [2] [3]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2

世界共同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筑工业化是强盛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的必由之路。欧美发达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无一不是验证了这一个结论。大力关注住宅标准化, 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 在停滞了近30年的我国标准化的进程, 将要重新认识, 重新崛起!

我们要大力提倡模数协调的制度, 要用定制化方式生产, 用标准化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使房地产开发达到新的境界, 迈上新的台阶。

二、工业化与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当前提高效益、解决住宅建设质量的根本出路。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仍处于粗放型的阶段。生产效率明显偏低, 房地产产品性能及工程质量低下, 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有数据表明,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先进国家的1/7, 产业化率为15%, 增值率仅为美国的1/20。住宅部品产业化水平差距更大。当前, 我国商品化供应的住宅部品为5000-6000种, 而美国已达到50000多种;系列化产品不到20%, 不但品种少, 质量差, 而且同种产品的规格繁多, 性能差。普遍达不到现代居住水平的要求, 也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

什么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简单地说, 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也就是生产经营一体化:将住宅建设全过程的建筑设计、构配件生产、住宅建筑设备生产供应、施工建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住宅产供销一体化。在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基础上, 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住宅产品和优质服务。

可以将住宅产业现代化归纳成“六化”, 即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和机械化。这看似简单的“六化”, 实际是对传统住宅生产与经营方式的彻底“颠覆”。

三、产业化带来深远影响

住宅产业化将给我国的住宅业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给住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住宅产业化催生了兼有房地产开发职能的住宅产业集团, 而住宅产业集团具有一体化生产经营优质适价住宅的优势, 将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规模大、实力强的房地产公司在与产业集团的竞争中生存, 已经意识到企业发展必然走依托社会资源整合, 标准化和集成化的路子。

国内大型企业运作趋向:国内有实力的跨地区发展的房地产集团企业, 诸如:万科、金地、万通地产等为应对多元市场的竞争、提高产品品质、简化运营机制、降低开发成本, 开始向国际化集团管理运营模式看齐。加强企业的研究机制, 将定制化、标准化和模块化做为企业发展的主打方向。

四、模数化的缺失导致产业化失调

标准化、模数化的工作是政府的职责。在推广和应用模数协调方面贯彻不力, 导致住宅产业化长期形不成。开发成本、效率和效益低下。

住宅开发及部品生产标准化概念淡薄, 模数协调理论早丢到脑后。部品设备无序化生产, 技术引进名目混乱。

1、建筑模数发展历史进程

五十年代末, 模数数列及扩大模数研究与应用;六十年代初, 拟定了“建筑统一模数制”, 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筑中执行;八十年代以后,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模数协调TC95文件原则, 对1970年的文本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形成[GBJ2-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九十年代末, 住宅部品大量扩充, 部品的生产和安装极大地影响着住宅的品质、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控制, 住宅部品的无序增长急待克服。建标[2001]171号《住宅模数协调标准》应运而生, 标准强调“协调”, 改变了建筑模数以结构为主体的编制思路。

2、中国模数制发展的特征

我国对模数数列的应用始自于五十年代, 受苏联的影响, 主要应用限于数列、扩大模数的研究和应用。在住宅生产方面主要限于结构主体, 而没有注重数量众多的住宅部品的标准化, 模数化的应用研究。长期以来, 我国住宅部品产业标准化未得到发展, 建筑分模数系列始终未得到长足发展, 致使应用水平落后于国外20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就是充分应用模数协调的原则方法, 指导住宅产品的开发, 生产和安装。

3、模数协调基本概念

模数协调是指一组有规律的数列相互之间配合和协调的学问。生产和施工活动应用模数协调的原理和原则方法, 制定符合相互协调配合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程, 规范住宅建设生产各环节的行为。

关于模数网络

◆各部位的成千上万种产品将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地点和不同的生产时间, 按照统一规格尺寸要求进行预生产或现场生产, 最后在现场进行安装组合。

◆各部位部品要按照组合体与组合件、组合件与部品、部品与部品之间要能有组织的、彼此协调地、配合良好地联接在一起。

模数网格设计的目的, 不但能保证结构组合件 (或现浇混凝土模板) 的模数化系列尺寸。最主要的是为结构主体所包容空间 (或称可容空间) 提供了一个模数化空间, 为建筑部品 (称之为容纳件) 提供了模数化可能。

模数网格协调可包括下列建筑的主要部位:

◆结构构件及外墙部位

◆轻质隔墙部位

◆楼梯与电梯等交通部位

◆门窗部位

◆屋顶与天花部位

◆厨房、卫生间部位

◆阳台和露台部位

◆地面与基础部位

◆住宅设备部位

◆设备管束部位

◆装修、防水、保温材料部位

◆其他…

关于优选尺寸

◆就模数协调原则应用的最大效能之一, 就是要充分地对住宅专业部位或者住宅部品的参数系列进行优化选择。在保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实行最少化, 以此来保证各种住宅部品和组合品种简化, 确保制造业的简易和经济, 安装业的方便和效率。

◆但是, 随着居住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住宅部品有多样化的要求, 不但要品种多、而且要有互换性。这就要求住宅部品实施优选尺寸, 使其形成一个优先系列尺寸。

4、住宅模数协调的目的

模数协调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要通过模数协调使住宅生产各个方面利益最大化, 彼此尽量不受约束。达到五要求:

(1) 实现设计、制造、经销、施工等各个环节人员之间的生产活动互相协调;

(2) 能对建筑各部位尺寸进行分割, 使部件规格化又不限制设计自由;

(3) 使用数量不多的标准化部件, 建造多样化类型的住宅建筑;

(4) 促进部件的互换性, 使部件的互换与其材料、外形或生产方式无关;

(5) 简化施工现场作业, 达到成本、效率和效益目标;

5、模数协调缺失严重后果

(1) 因为缺乏模数协调原则指导下的统一规格尺寸的要求, 在开发和引进住宅产品的过程中无章可循, 任意性极大, 品种多、规格杂乱。据调查统计, 七个新建企业生产的15个型号的浴缸, 实际就有七种长度, 八种宽度和十三种高度。无标准化可言, 严重影响了安装质量。

(2) 因为产品规格尺寸多、缺乏互换性, 与建筑设计难以协调。施工安装离不开砍、锯、填、嵌原始施工方法, 施工处于粗放型。成品的质量档次始终处于低水平。

(3) 生产工场因得不到在统一模数协调尺寸要求, 无法安排大批量生产, 产品定型长期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迫切呼唤部品统一规格尺寸要求的早日出台。

(4) 因为住宅产品规格尺寸的任意性, 部品与建筑, 部品与部品之间缺少固定模式的配合。接口技术缺乏研究, 接口配件不配套、不齐全。成品质量差, 不美观。

(5) 建筑设计困扰于寻找不到相应规格的产品。好的住宅设计项目, 没有完善品质的住宅部品相配合, 那是空想。好的产品没有很好的配合接口, 那是粗制滥造。

五、现有模数标准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模数标准的修编完整度不够, 空缺很多。大体上标准编制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类属于总标准, 规定了数列、定义、原则和方法。二类是专业的分标准, 分为建筑、住宅、厂房等, 专为住宅使用的是住宅模数协调标准。三类是专门部位的标准, 表内所列为楼梯、门窗、厨房及卫生间。四类应是住宅专门部位的各种产品或零部件统一规格尺寸的规定。可用产品分类目录的统一规格尺寸加以指定。

四级层次构成了模数协调体系的框架, 其中一、二类为原则规定。是制定“标准的标准”, 三、四类是应用标准, 具体指导工程产品设计, 制作加工, 销售经营, 施工安装, 更换改造等方面。

综观我国传统建筑模数标准, 大约存在下列问题:

1、传统标准的编制深度、广度有偏颇

对模数协调认识和应用方法, 因受条件局限尚未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特别二类标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实际上只是对当时通行的大板住宅和砖混住宅作了一些选择上的规定, 并没有从原则基础、应用方法、协调原理上阐述, 指导意义不大。本次修编主要使用已有标准的名称, 作了全局性的改动。

2、传统标准中“协调”是含义及表达不突出

模数的关键在“协调”, 是讲数与数列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原则和原理。数列和优化数列 (参数) 并不是应用的目的, 而只有应用这些数列和优化数列 (参数) , 进行互相配合, 相互制约才能产生最大的效应。传统标准阐述数列、参数、轴线定位多了, 而协调的定义、概念和应用少了, 以至于与实践应用脱节, 不能真正地指导开发、生产和安装, 发挥模数的作用。

3、应用标准编制的数量不足

组合建筑物有诸多个专门部位。目前只有楼梯、门窗、厨房和卫生间三类部位模数标准, 而大多部位标准尚且缺项。诸如:屋面、吊顶、隔墙、管束、电梯、盒子间、内梯、板材……等等。而住宅部品材料、设备等分类达数十种, 成千上万种部品, 目前已作出统一规定尺寸要求寥寥无几。缺口数量颇大。

4、传统标准内容、定义和方法已不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传统标准大多在十多年前编制完成的, 不同程度地反映原标准已不适应现代住宅建筑技术发展的要求。很多名词术语需要重新定义, 补充完善。应增添的应补足, 不适应的应当进行调整。新的技术和部品应当反映进来, 尚要给各类参数留出空间, 提供发展、创新的可能, 修编的任务十分繁重。

六、对策与建议

1、突出重点, 顺序渐进

新编住宅模数协调标准参照国际标准TC-59的有关条文, 并重点研究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编制思想和方法。力求使我国住宅模数协调标准与国际标准靠拢。

建议采取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先重点, 后全面的逐步推进的方针, 使模数协调的概念逐步为各行各业认识, 为众多的研究、设计、施工销售人员所掌握, 真正成为工具, 发挥模数协调对住宅产业的效用。

2、克服障碍, 通力合作

模数协调是涉及到各个工业部门、政府、开发商的多方面, 需要克服部门之间的差异, 实行通力合作。

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全国住宅建筑模数协调发展协会, 负责对全国和本行业的模数推广应用和协调工作。在建设部内建立模数指导小组, 负责策划和指导日常工作。

3、开展研究, 加强试点

模数协调原则、方法, 对大多数人员是陌生的, 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工作, 并勇于实践。选择试点城市开展重点推广试行工作, 总结经验后, 向全国扩散。

建议开展相关技术攻关的研究:大力推广整体卫生间盒子结构;大力采用可拆改、易维修轻质隔墙板的模数系列尺寸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住宅各种配管、排管定型设计、接口技术研究等等。

4、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冲突;协调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作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新会计准则中的这一规定被称为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由于经济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实务处理上会产生较多风险。如果会计实务不能够保持足够的谨慎,这些风险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风险。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就是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增强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对风险和损失要有足够的谨慎意识。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期,既不要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要低估负债或费用。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谨慎,能够让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保持足够的警惕,回避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稳健的反应。虽然谨慎性原则对于降低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准确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可能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例如,按照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对于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费用,是不应当进行会计确认的。但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却可以对这些费用进行确认。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冲突。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可以少计资产或者可能发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计负债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明显与相关性原则相冲突。

(三)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 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然而谨慎性原则却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发生冲突。例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时,同一品种存货在不同时期会随着市价而波动,其计价基础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本期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需按成本进行期末计量;当某期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又要按可变现净值进行期末计量。这样一来,便破坏了会计计量口径的可比性原则,使纵向可比性无从体现。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

三、如何协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在会计实务中协调地应用会计基本原则。

(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减少谨慎性原则产生的主观

臆断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对于具体经济环境因素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这种判断体现在具体的会计信息处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可能与应用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在应用中产生的冲突。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可以有效地减少谨慎性原则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冲突可能性。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观判断有关。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随意性,从而就增加了谨慎性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谨慎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达到协调应用会计基本原则的目的。

(三)合理安排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冲突,因此,合理安排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顺序非常必要。在会计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的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谨慎性原则必须在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加以应用。而当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选择什么样的原则应由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来决定。当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时,可以优先考虑应用谨慎性原则,这样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更为协调地应用谨慎性原则及其他相关会计原则。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归根结底,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不当使用会计基本原则而产生的。由于不同的会计基本原则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因此,恰当而合理地应用会计基本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在面对复杂而变动的经济环境因素时,具有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提高业务素质,对于会计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要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通晓企业管理、税务知识、法律规定等内容,增强他们职业判断能力。只有这样,会计人员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才能积极应对,做出恰当判断,在会计实务中协调地应用谨慎性原则以及其他相关会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篇4

在此,我想大家推荐几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策略:

其一、“彼此退让”的策略

就是迫使争执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这是解决双方冲突的最常见办法,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找到协调双方的适度点。无论调停那一类的纠纷,要使双方和解,都不能偏袒一方,压服另一方。比如值晚班的老师连续接班迟到了,早班老师有意见。这时园长不能以晚班老师有特殊情况而偏袒晚班老师,也不能以晚班老师事先没跟早班老师打招呼为由批评晚班老师,任何一种做法都会激化矛盾。这时就应应该采用彼此退让的办法,劝解两位老师互相让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处理“西安事变”这个政治事件中就采用此法,一方面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另一方面又规劝张学良、杨虎城从抗日大局出发,释放老将让其回南京。在这一事件中,协调双方的适度点就是迫蒋抗日。而其他,如保全蒋的抗日领袖地位,不公开发表他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承诺等是老蒋可以接受调停的适度点,而对张扬来说,制止迫在眉睫的内战,是他们想抗日的主张得到确实的保证条件,这是他们能够接受调停的适度点。这两个适度点找准了,加上细腻机智的.工作,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其二、“接受时间”的策略

这是指解决冲突的条件还不成熟,需要维持现状,等待时机给与解决;或者通过时间的积累,由生活本身逐渐地加以调整。比如老师之间有了误解,心中系了结,不要急于说破两人的问题,等待过些时间,创造条件证明彼此误会了,矛盾自然得以解决。

其三、“迂回前进”的策略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5

对中高层公务员来说,组织协调能力是必须的,而且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安排各项工作,使每个下级都承担相应的工作,组织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领导者常常需要协调下属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领导者也要协调好本人和下级、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对基层公务员来说,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主考官评定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可视以下方面:一是变通的能力,即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按一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办事;另一方面又决不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审时度势,灵活运

用这些原则。二是区别轻重缓急的能力,即在必须办理的各项任务中,分主次、分缓急、分轻重地,有条不紊地逐个处理,避免忙乱现象的发生。三是能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解释问题,考虑对方的处境。

二、答题技巧

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部门目标,预见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并作出计划;

(2)看清相互依赖的冲突各方面的关系;

(3)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效果作出适当选择,及时作出决策;

(4)调配、安置人、财、物等有关资源。

三、例题解析

【例1】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本题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考生应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作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作的安排等作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例2】如果您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本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阔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考生应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且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例3】假如你刚到一个新单位,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但领导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新手,就会降低对你的要求,这时你会怎样做?

【解析】本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需要摸清主要任务的基础,设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考生应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设立适宜的目标,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思路清楚,措施切实可行。

【例4】在大学期间,你曾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

追问:(1)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些活动?

(2)哪次活动对你影响最大,能向我介绍一下那次活动的具体过程及你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吗?

(3)在这次活动中,别人是对你怎么评价的?你自己又怎么评价的?

(4)从这次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解析】这组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次活动都有目的。每个人在活动中承担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活动的目的,及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角色,对相应的资源进行调配,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

考生可根据目的,及自己在该次活动中的角色和职责,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思路清楚,措施切实可行,并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例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干部下基层的通知》下达后,某机关领导十分重视,责成人事科负责组织。经研究,科领导安排由你具体负责这一工作,你准备如何开展这一工作?

【解析】此题的测试目标是组织协调能力。应注意处理好具体组织与各平行科室及领导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掌握要求,依靠各科室对本科室干部调查,拟定下基层的地点、单位,提出意见请示人事科领导,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安排,请单位领导动员,解决下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明确下基层的任务,分期分批带队下去等方面。

四、自我测试

1、某机构要在本市各个高校毕业班进行择业观的调查,如果请你来组织的话,你准备怎么做?

2、你怎样描述你的工作习惯?

3、你的组织能力怎样?你怎样去组织?如有可能,你觉得你应把哪些事组织得更好?

4、描述一种没按预期计划发生的情形。

(除了描述这种情形外,还要谈一下当时你又是怎样应付这个意外事件的,事后看来,你当时那样处理是否妥当?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处理?如果当时的处理有不当之处,以后如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5、你参加过何种组织活动,任何种职务?为什么?

6、你怎样描述你在集会中的角色?是你组织别人呢?还是你仅是其中的一员?

7、假设有这样一个情况,本来,你的工作负担已经很重了,可上级却又给你安排了另一项任务。你觉得已没有精力再承担更多的工作,但又不想与领导发生冲突,你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

8、部机关新录用了一批公务员,假如领导要你组织他们去某个基层单位参观,你准备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9、众所周知,机关工作会议多,效率较低,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会议效率?

第五节知识性问题

一、命题思路

公务员应当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广博的基础知识、实用的辅助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知识是公务员知识结构中的根基部分。广博、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的主要资本,也是产生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发展潜力与基础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有人错误地认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不起什么作用,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缺乏一些,也并不影响工作。其实不然,基础知识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知识越丰富,越能生发得开,越能融会贯通,也就越能产生新的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公务员的基础知识应主要包括:①政治哲学类。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逻辑学知识等。这是帮助公务员解决政治方向和思想方法问题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能够使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务员的需要,是公务员才能的生命线。②语言文学类。主要包括现代汉语、文章写作等学科知识,重点是语言知识和基础写作知识,这是提高公务员基本写作能力的需要。同时,还应学习掌握一些美学知识,树立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这是公务员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加强自身品格和知识修养所不可缺少的知识。③历史地理类。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地理等。这是增强公务员文化知识素养的需要。

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公务员知识结构特色的标志。因为这种专业知识是在基础知识的根基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专门知识,是决定公务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主要因素。缺乏这种专业知识,就不可能从事公务员工作。

公务员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公务员知识。公务员要对公务员知识有精深的研究,要具备公务员的职责、权限等最基本的公务员方面的知识。②写作知识。应试者必须精通公文写作和机关应用文写作知识,这是公务员从事工作的主要资本。

辅助知识虽然不像基础知识那样起“根基”作用,也不像专业知识那样起“标志”作用,但也是公务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辅助知识,才能弥补缺漏,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纵横捭阖。

公务员应具有的辅助知识主要包括:①外语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公务员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愈来愈多,同时,还可能常常需要阅读一些外文资料。②地方志知识。这是熟悉地方历史、地方特点、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办事的需要。③管理知识。中高层公务员担任领导职务,自然必须掌握有关行政管理的知识,低级公务员虽不直接用到管理知识,可为了以后的发展,还是应该掌握些这方面的知识。

主考官在面试应试者时,会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察其知识结构,同时要重点测定应试者知识结构的博、深程度。

二、答题技巧

(1)回答知识性问题,考生必须掌握公务员素质测评的基础知识,明白考官提出的问题“问”的到底是什么,即考官通过这些题想测评考生的哪方面能力素质,这样回答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回答这类问题,技巧的作用不大,这正体现了能力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过,事先多看一些题,熟悉一下考官的出题方式并积累一些答题经验,对提高考生的临场发挥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2)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已使用自动化办公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复印机、文字处理机、电传机、传真机、多功能电话等,使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所以面试中主考官会考察一下报考人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具有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力的应试者。

(3)面试中主考官评定应试者的学习能力,主要会看以下方面:首先看应试者是否具有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巨大的推动力;其次会看应试者是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技巧和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新技能。

(4)面试中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具灵活性与深度,所提问题也更接近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回答这类问题,面试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体现出你的专业水平。用词不要太土,可以用几个较新的专业术语点缀一下,但不要故弄玄虚,语言要简洁,逻辑性要强。

第二,只谈那些与有效完成应聘公务员工作要求的专业和特长。不要漫无边际地胡扯,试图把自己说成一个通晓一切的全才。

第三,可以就专业问题加以发挥,把道理讲深讲透。但不可沉迷于自己的优势而眉飞色舞,说起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三、例题解析

【例1】你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

【解析】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面试即将结束前),主考官常会问类似一些相对“轻松”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主考官虽然“轻松”,应试者却不可太“随意”。因为透过这些问题,主考官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而看到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愿望、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你说你喜欢阅读哪些书,最好你对那些书有些概念,假如你说你喜欢哪本书,最好你能说出一些心得来。否则,你最喜欢的那本书,若碰巧也是主考官所熟知的,非常自然的,他会借机问你几句有关的`问题。一旦发现你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你的面试成绩必然会因此大打折扣。

【例2】请联系实际谈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监督?(或为什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制定《反腐败法》作为一号提案?)

【解析】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通常是也应该是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作为漫长的进化史中形成的自然属性即本能,有着天然的有时难以抗拒的力量,如果不是经常自重自省、自为自律,即使是德高望重、善于自制的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偶然作出令人惋惜的举动。历史和现实的无数触目惊心的事例一再表明,不受监督,必然腐败。领导干部应从理论高度上搞清为什么必须自觉接受监督,高层领导更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进行阐发。

本题答案要点如下: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对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是否依法执行公务的监督就成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

(2)监督行政不同于行政监督的概念,它是指有权的监督主体对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政的监督,这些主体包括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这种监督有的具有法律意义,有的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这种监督。

(3)领导干部还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包括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朱钅容基接见《焦点访谈》工作人员时公开表示主动接受监督,应该成为各级领导者的榜样。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就是负责的公仆。主仆关系不能颠倒,不能提出为民父母官或为民作主之类的封建主义清官良吏的口号。足见,他们接受监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当然,领导者也是主人,他们也有权监督别人。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凌驾法律的超人,人人都是监督的主体,也都是监督的客体。

【例3】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或接受过哪些特殊培训?

【解析】对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如实回答。如果你大学的专业和你应聘的职位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没有参加过什么特殊培训,但是你可以明确表示你对所应聘的职务非常感兴趣,你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以前所受教育的不足。

【例4】你在大学对哪些课程最感兴趣?哪些课程学得最好?

【解析】对这个问题,不仅仅只回答对哪些课程最感兴趣,还要简要说一下为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比如,为你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拓宽了你的知识面;让你学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同时你还应简单概括一下这门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让主考官看到你确实修过这门课,而且确实从中有所收获。绝对不要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仅仅简单给出“是”或“不是”的回答。

【例5】请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

【解析】时事问题,在笔试的政治试卷中经常出现,在面试中也不乏此问题。然而,近几年在青年人中,不少人对时事特别是时事政治不太感兴趣,甚至许多年轻人连看报的习惯都没有。为了应付笔试,匆忙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条文。笔试结束,时事政治方面的东西也就在记忆中烟消云散了。当面试中问到时事政治方面问题时,惊慌失措、不知所云。

如此看来,有志应聘新工作的人,应养成读报关心时事的好习惯。当然这不是说平时对报纸上的时事问题有文必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它来增长知识,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面试中主考官问你时事方面的问题,不过是了解你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重大事务是否关心,是否注意,进而了解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测试你综合分析能力的方法之一。

即使你平时不愿读书看报,为了面试成功,也应在参加面试前仔细阅读近期的有关报纸。对其中一般性的文章、消息可以看过了事,重要的要细心阅读。所谓重要一般指国际、国内政治方面的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以及与你报考的单位有关的。另外,对一些特写,也应引起重视。假如你报考地质局,你就应注意近几年我国地质科研方面的重大新闻。

如果阅读中能对这些文章、消息加以分析,并以自己的看法加以判断,就更有益了。这样,当主考官问到时事问题时,你不但能对答如流,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回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例6】询问一些专业术语和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

【解析】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尽你所能更详细地解释这些专业术语,回答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

【例7】询问一些专业领域的案例,要求其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这类题不仅可以测定应试者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测定其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回答时,除了要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外,还要注意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回答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既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四、自我测试

1、你最喜欢读哪些类的书籍?

2、你常读什么报纸?最喜欢的报纸或栏目是什么?

3、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用于读书?

4、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有何感受?

5、你每月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是多少?

第六节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问题

一、命题思路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综合分析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深刻,思维的条理是否清晰,思维的过程是否敏捷和流畅,判断是否准确。因此,这类试题一般选取一些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来考察。首先,这类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上的思考,容易引起话题;其次,这些问题一般都没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定论,允许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发表不同观点和解决意见,因而给考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比较大,适合考察考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深刻性、流畅性以及发散性;再次,作为领导干部应是敏学、博学及积极参政议政的代表,应对知识和信息有广泛的接受兴趣,对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参与精神,因此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侧面反映考生的状态。

二、答题技巧

在回答测评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时,除应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3)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三、例题解析

【例1】请你就“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例2】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例3】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已受到政府的重视,但在城镇居民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贫困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消除城镇居民的贫困现象?

【解析】此题是比较典型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贫困现象是党和国家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既可以宏观论述,又可以由小见大,既关系国计民生,又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考生可以尽情发挥,回答可多种多样而不存在绝对正误。因此评价时的重点是应试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非应试者思维的结论。

【例4】有人说:“要使组织气氛和谐,领导就要讲民主;要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还是专断点儿好。”请你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析】此题是另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测试,与题1不同的是,它选取的是领导干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管理现象、管理问题,因此可测试考生的领导思路、方法、艺术和能力。题4通过矛盾的说法,激发考生的思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例5】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下海”热,不少人都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公司去了。假如现在有一个机会,你能在一个待遇不错的公司里得到一个工作,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为什么?

【解析】这道题是要求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是否能够从工作选择中说明动机,从事业和兴趣方面的考虑说明进取精神,至于选择的结果无关紧要。

【例6】社会治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些地方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不断上升;车匪路霸猖獗,部分村镇流氓恶霸势力横行乡里;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请你简要谈一谈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解析】这个问题侧重考察应试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条理性,抽象概括能力,相关政策、理论水平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要注意搜索头脑中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简明但颇有见地的阐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主考官问的是你不熟悉的某一领域的问题,或是你平时很少思考过的某类问题,要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妨对主考官坦诚相告。切忌不懂装懂,想当然地胡侃一通,否则除了凸现你的浅薄无知外,还会给主考官留下不诚实的印象。以下再举两例侧重考察应试者思维能力的问题,供读者参考:“有人说‘大盖帽两头翘,吃完被告吃原告’,你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这类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有人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贫困必然导致犯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你如何理解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论断?”

【例7】房改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房改,绝大多数人欢迎,但对房改具体措施的实施又各持己见,特别是买房,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请结合你自己的住房情况谈一谈你对房改的看法。

【解析】这类题目的着眼点不是让应考者发表什么专业性意见,而是看应考者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没有独立见解,思想是否成熟,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言之成理。此题的测试要素是综合分析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测试点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分析比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观察力和知识面,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流畅性、准确性和简洁性。

四、自我测试

1、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元的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

2、目前社会上“献爱心,捐助危重病人”的活动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3、“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强调规矩有时又不利于创新,请你谈谈“规矩”和“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4、你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怎样理解?

5、腐败问题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过去讨论比较多的是即将退休的人搞腐败的“59岁现象”,有人把年轻人工作几年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权以后搞腐败的现象,称作“26岁现象”,请你对这种“26岁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6、系统论奠基人贝?塔兰菲有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请你结合实际加以评析。

7、如果将若干块长短不一的木片箍成一只木桶,其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片,而是最短的那一块。那就是“木桶效应”理论,请你结合实际加以评述。

8、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从思想角度说,就是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9、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10、为什么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智力的竞争?

11、有这样一句话:“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

12、你认为你的分析能力如何?

(除了从总体概括你的分析能力如何以外,尽量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来实际证明你的分析能力)

13、一般人认为你是勤于钻研每一细节呢,还是你比较疏于推敲?

14、你运用哪些分析方法和工具?

15、你认为成功和失败有什么区别?

16、你认为富和贫、美和丑有什么区别?

(以上两个问题除了测定应试者的分析能力外,还可以测定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一些小案例,要求其分析、判断)

第七节应变能力和自我认识控制能力等问题

一、命题思路

公务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就会在突发事件面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但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重大事件,处理不好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公务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力,才能对工作中的问题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面试中,主考官测定应试者的应变能力、反应力,要注重以下方面:头脑的机敏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对考官提出的问题能否迅速、准确地理解,并尽快作出相应的回答。

自我认识能力是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的人,才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扬利用自己的优点,避开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扬长避短,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过低地评价自己会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过高地评价自己又容易使人好高骛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承担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这样不但会削弱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主考官在测定应试者这方面的能力时,要看其是否能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检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自我控制能力是衡量应试者自我控制感情等心理意识的能力指标。

对公务员来说,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对象,恰到好处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是尤为重要的。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才能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不垂头丧气,遭受委屈不暴跳如雷,获得奖赏不头脑发热;才能对上级领导不低三下四,对下级和群众不骄横粗暴。处理易办的事情不掉以轻心,解决棘手的问题不忧心忡忡等等,才能始终保持理智、冷静,不使感情任意流露。善于“自控”,表露得体,是公务员顺利完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和完善自我修养素质的有效方法。

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要看应试者能否在遇到批评、遭受挫折以及工作有压力时,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

二、答题技巧

在回答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有压力的情景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2)在较强刺激情景中,表情和言语自然;

(3)在受到有意挑战甚至有意羞辱的场合,能保持冷静;为了长远或更高目标,抑制自己当前的欲望。

三、例题解析

【例1】当你面临棘手问题时,你如何处理?

【解析】主考官有时可能会问一些题意较模糊、不易找到回答切入点的问题,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若不能迅速举出切身实例作具体、生动阐述,不妨也“务虚”一点。比如刚才这个问题可作如是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基本原则是处理任何棘手的问题都需要理智、冷静和智慧。”但是,当主考官提出一个带有具体情景的棘手问题,你就得认真对待了。如:“假如你的领导提出一个新的工作方案(设想),其他同事们也都赞同,而你却觉得这个方案有致命的弱点,若付诸实施会造成不良后果,你及时向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领导没有采纳,这时你怎么办?”应试者要通过回答这类问题,向主考官显示自己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工作责任心、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恰当把握等。

【例2】假如你是我单位办公室主任,我单位决定在两周后召开下属企业党委书记工作会议,探讨新时期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请你就此谈一下你的看法或建议。

【解析】应试者在回答这类情景式提问时,切忌急躁慌张,没想好时就开口扯一通。可略作思索,待有一个初步眉目时再一五一十娓娓道来。在回答时,第一,要注意条理的清晰。因为主考官不仅会通过你的回答评价你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会进而推论你的思维周密性、层次性。在回答时,你不妨采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第二,要注意通过自己的回答,向主考官展示你的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假如说,组织上打算由你负责,组成六人小组去调查某县的社会治安状况,那么你如何组织实施?”等。

【例3】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面试过程中应试者总是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不足,你现在是否也是这种心态?

【解析】面对这种压力式问题,主考官关心的不只是你回答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怎样回答。主考官希望通过这类压力式提问,考察应试者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应变力、自我认知能力等。碰到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要注意:第一,不要紧张、惊慌,要冷静沉着。不要认为是自己前面的面试表现不够理想,因而主考官才故意设题刁难自己,更不能以为“大祸临头”矣。第二,态度要诚恳。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且面试过程中应试者扬长避短,甚至投主考官之所好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回答要机智、幽默。让主考官觉得你不仅处变不惊,且有化解压力与紧张气氛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时,还要提防主考官追问以下问题:“你觉得自己的主要优点和长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主要缺点和不足是什么?”“这次面试竞争比较激烈,你的表现我们觉得并不十分理想,与别人相比,你自认为还有哪些优势?”

【例4】你的领导出于某种原因,当众对你进行了不公正的批评。你将怎样处理此事?

追问:你认为领导对你进行不公正批评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察情绪稳定性。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察考生的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领导的不公正批评,原因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非故意的。

考生应沉稳、不激动,结合自己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找出领导可能的原因,然后,作出适当的反应。

【例5】经过刚才的面试,我们认为你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不太适合你所争取的职位。你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请你谈一谈。

【解析】意在考察考生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考察考生在较强刺激情景中,能否保持冷静的头脑、自信心,作出积极的反应、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考生应情绪稳定,反应敏捷,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例6】假如你晚上要去送一个出国的同学去机场,可单位临时有事非你办不可,你怎么办?

【解析】这实际上是让你在情谊和工作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具有非同一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你如果回答只以工作为重,则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生活的基本情趣;可如果你回答要以情谊为重,则可能被认为是个以玩乐为主的人,因此,面对这类问题,最好是能将情景具体化,作出几种备选方案,以供选择,而不要贸然决断选择某一种。

四、自我测试

1、假如我们要到你所在的系对你进行考察,你认为同学和辅导员(或班主任)会对你作何评价?

2、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四平八稳、上进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3、我不知道其他考官对你如何看,我对你的感觉是你的回答虽然不错,但是显得过分成熟和世故(或者幼稚),你自己怎么看?

4、假如你无意中发现上级领导或同事在做一件不愿别人知道的事,对方也看到了你,你怎么办?

5、假如单位发生一起案件,你有作案时间而被列入怀疑对象,该怎么办?

6、假如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铁,在车上碰到流氓威胁索取乘客钱财时,该怎么办?

7、如果上级领导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你,而你认为与事实有出入,批评不对且造成不良影响,该怎么办?

8、如果你正在主持一个会议,外面突然传来呼救的声音,该怎么办?

9、生活充满无穷的乐趣,但也难免有些尴尬。假如你在公休日邀请几位要好的朋友在家中聚会,众人欢歌笑语,突然你的家人不知因为什么事情给客人以难堪,你会怎么办?

10、某县粮食丰收,你作为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在完成国家计划性购粮后,农民上缴的多余粮食怎么办?是继续收购还是拒之于门外?在这种购粮中,你更适合担任什么角色,承担哪些工作?为什么?

11、这次竞聘,你的笔试成绩一般,你觉得你会被任用吗?

12、你现在是副局长,在给下属安排工作的会议上,有一下属公开顶撞你,使你很难堪,你该怎么办?说明你的实际步骤和方法。

13、你认为自己作出决定的方式怎样?你是果断、迅速,但有时急躁呢,还是你想事周到但有时显得迟缓?你是很敏感呢?还是一味忍受现实?

14、你最近所作的两个最困难和最富挑战性的决定是什么?

(除了回答两个最困难和最富挑战性的决定之外,你还要回答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决定,现在看来你当时的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从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如果现在再让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决定,为什么)

15、去年你所作的两个最漂亮和最糟糕的决定是什么?

16、假如A单位和B单位同时录用你,你将选择哪一个?(A、B是另外其他两个单位)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6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会存在这么一个问题 :幼 儿受约束过多,一整天自由活动时间少,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不多。同时又造成幼儿难于管理、易吵闹,出现难组织及“一放既难收”的现象。引起此原因的一方面是幼儿园比较重视保育工作、安全工作,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结构紧凑、规矩多。如看幼儿半日活动安排:晨间活动(拍球)----晨谈-----早操----活动一---

活动二-----户外活动(体游“老狼老狼几点了”)-----午餐,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能自由地交流,做些自己喜欢的民间游戏根本不可能,教师也一直辛苦地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从而出现教师喊累,幼儿总有使不完的劲想发泄的情况;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教师本身没协调好对幼儿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在活动间为幼儿创造科学的自由时间,尽量弥补活动安排的缺陷。自由与约束的协调是成人学习、工作、生活正常开展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孩子也一样,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自由地交流以达到心理情感的满足及平衡,他们同样需要有个自由的空间。这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幼儿园教育中常常存在这问题!

为什么幼儿园活动中有部分孩子总是“难耐寂寞”、“调皮好动”呢?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一进入幼儿园,他的精力迅速发酵、膨胀,如此时没有充分的发泄场合,或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精力就会过剩。这部分过剩的精力就将自找出路,其中一部分就会转化为“破坏 ”。可见孩子与成人一样也需发泄。一部分孩子的调皮也正说明了他们有旺盛的精力,需寻渠道解决.

卢梭指出:“自然教育的原则是自由,要求教育者只需创造出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然发展的适当环境,然后放手让儿童发挥本身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和个人经验,认识生活、进行学习、健康成长.”皮亚杰也指出:“要让儿童通过比较自由、积极的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为什么样教育家们频频指出自由教育的原则,关 键在于孩子心理自由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一种由内部指引的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去积极地吸取环境。“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尽管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已注意到了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主张“以人为本”。然而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是否都做到了呢?我们是否为孩子的精力有正确的“用武之地”?

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你让孩子在几个环节间允许孩子有充分的.自由活动交流的机会后,孩子往往会易于静下来,并易较长时间专注某一活动;相反,如果你烦躁地要求幼儿静下来,长时间约束幼儿“静”,孩子们会“不听使唤”,尽心安排的活动也会失去吸引力,这也是动静交替的原理之一。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满足,以促进心情舒畅,同时也为教师对幼儿的情绪激发奠定感情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因为良好的心境条件下,大脑神经会分沁一种激素,使人产生快感,增进大脑活动。因此自由活动所带来的轻松恰恰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压抑对 孩子身心、学习都不利。因此可见在组织活动中协调好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当你换一种眼光,用一颗童心去观察儿童,你会发现儿童在自由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能力是不可忽略的、令人惊叹的,及所体现的画面可以说是成人生活的缩影,是饶有趣味的“小社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体会到。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7

1. 总体效益最优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社会中的各项事业要想获得有效而长足的发展, 就需要努力的实现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而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交通运输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以利用最小的资源消耗量获得最大的运输量、提高交通运输业的运输效率、推动运输企业社会效益的增强。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需要交通运输业能够根据交通运输任务的类型来选择交通运输的方式, 从而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内得到发挥, 不仅经济实用, 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利用最小的社会劳动消耗,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交通运输业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根据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与地理、技术进步等多种条件的具体情况, 来相应的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 使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明确自己的发展分工, 并根据各自分工的不同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在保证交通运输任务能够完成的条件下, 促进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 衔接便利顺畅原则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交通运输企业最先要解决好的就是如何实现运输的协调与衔接。作为一个庞大工作系统, 交通运输业不仅在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路线上种类与数量繁多, 而且交通运输环节也多种多样。而要想保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就应该努力协调好交通运输业中的各个交通运输环节, 使它们能够统一和谐, 共同发展。当某一个交通运输环节出现差错时, 其它交通运输环节也会因此产生问题, 而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 从而对社会中各种人员、物资的正常有序运转造成不好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企业要能够利用最少的资源供给, 来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需求。利用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等的协调、合理指挥, 从而让各种交通方式在衔接时能够配合的更加密切, 从而保证交通运输的顺畅与快捷, 为社会生产与生活提供高效率的中转、运输服务。而要想实现交通运输业各种交通方式顺畅、便利的衔接, 需要运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首先, 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交通枢纽建设, 做好交通运输的换乘、换装、集散等工作;其次, 应该充分的对智能交通予以重视, 并努力推进其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现有的和未来的交通运输设施与功能结构等进行指挥与协调, 促进交通运输业向着运输工具现代化、运输方式多样化与运输过程统一化的方向上发展。

3. 系统结构协调原则

上文中已经提到, 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十分庞大的, 里面有着十分复杂的结构, 要想实现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发展, 就需要做好交通运输业中各种功能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 从之前的交通设施缺乏、交通不顺畅正在向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顺畅上发展。然而在这一过渡时期, 交通运输业的结构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难题。

现阶段, 我国的交通运输结构网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 然而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在统一规划、协调方面上仍然有待于完善,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协调不一致、衔接有欠缺的状况, 而这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交通运输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纵观世界, 我们能够发现, 联合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综合的利用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形式来实现大批物流的中转与运输以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不仅具有十分高效的运输效率, 而且还能节省物资与时间, 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结构系统的协调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交通运输点与线之间的合理配置与协调,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而要想做到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协调就应该合理的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分工, 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 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连运, 并且保障各种交通方式之间配合与衔接的完美, 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中转与运输。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量化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的发展, 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大力的开展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而“要想富, 先修路”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响亮的建设口号。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我国从2000年到2012年交通运输事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则可以通过上表呈现出来。

1. 运输方式发展量化分析

(1) 运输方式需要继续大力发展

通过对表1中的各种数据信息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 自2000年至今, 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运输总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并且物流客货运需求十分旺盛。通过对表1中的交通运输客货运数据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发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换算周转量大约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年均增长量则高达6%多。而这则向我们显示出了,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量被压抑着的运输需求也被释放了出来, 并且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与发展, 才能满足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并且日益增长着的客货运需求。

(2) 铁路运输能力增长落后于其它交通运输形式

通过对表1第一栏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来比, 铁路运输的运营里程在这十多年间增长量是最低的, 与运营里程增长量最高的公路运输来比, 铁路运输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而通过对表1中第二栏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我们能够发现除了水路运输方式呈负增长情况外, 铁路运输方式相较于其它运输方式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而公路运输方式还是拥有着较高的移动设备增长情况。通过对这两项内容的分析, 我们能够发现, 我国的铁路运输方式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需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我们也可以认为,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3)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中的主要力量

虽然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较为落后, 但是纵观全局, 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还是承担社会客运周转量最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 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的换算周转量的比重从2000年到2012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先降后升的过程, 并且从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周转量比重来说, 铁路交通运输的客运周转量所占的比重始终都是最大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知, 铁路物流运输量是十分巨大的, 是支撑我国物流中转与流通的最主要方式, 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最为核心的中坚力量。

并且, 虽然公路与航空事业的发展都较铁路运输迅速, 然而, 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物流周转量都是有限的, 尤其是对航空运输来说。而水路运输虽然也能够实现对大量物流的运输, 然而此种交通运输方式往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 因此不可能实现更为畅通的运输, 难以持续高速增长。因此, 对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发展阶段来说,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还将是社会物流运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

2. 公路与铁路投资发展量化分析

(1) 投资情况比较

由于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发展情况不同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铁路运输建设投资与公路运输建设投资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失衡情况。而这一状况曾在2004年创造出差距最高纪录。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在2004年公路运输投资额总量高达四千四百亿元人民币, 将近是铁路运输投资的七倍。纵观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得知, 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资量一直以高于铁路运输投资量的态势在发展, 并且, 在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两者的投资量差距也在不断加大。

(2) 完成客货运输量比较

根据权威资料显示, 从2000年到2006年, 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完成了旅客周转量高达32664亿人次, 货物周转量高达105925亿吨, 换算周转量高达138589亿换算t·km。而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七年中则完成了50273亿人次的旅客周转量, 45144亿吨的货物周转量, 而公路运输的换算周转量则为95417亿换算t·km。也就是说,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 铁路客货流运输总周转量为公路运输总周转量的1.45倍。

并且, 这并不是终点, 在这七年间,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货物周转量增幅、旅客周转量增幅以及换算周转量增幅都比公路交通运输方式高出许多。

(3) 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信息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多年来,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资总量远远高于铁路交通运输方式, 然而,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依然是交通运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

三、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模式———以铁路为例

1. 铁路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清楚的明确这样一个观念, 那就是虽然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增长情况最为低下、是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最为落后的, 但是所有一切都不能撼动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是承担客运周转量最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方式撑起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为我国物流的中转与运输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是一种经济实惠的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 它用最少的交通资金投入实现了对巨大交通运输承载量的承担, 不但运行成本低廉, 而且较为安全和方便, 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交通运输方式。

然而,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而且也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本, 十分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及社会高效生产的实现。例如, 许多生产企业为了完成物流运输,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不健全, 不得不选用成本更加高昂、安全性也相对较低的公路运输方式来对大宗的物流资源进行运输,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加大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此种情况的大量存在, 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 由于铁路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带来的“汽车+飞机”的交通运输形式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运输业高耗能、高耗油的情况, 进一步加大了交通运输业以及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

2. 科学发展观需要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 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着整体结构不健全, 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与协调能力较差等情况, 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状的存在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的时代是普遍存在, 并且无可厚非的, 而且切实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发展, 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样的时代, 全社会对于交通运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不仅要满足全社会的巨额物流量中转与运输, 还要努力保证客流运输的效率与质量,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输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阶段, 我国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方式基本已经走上了正轨, 已经基本解决了发展落后的问题, 并且公路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经济投入过量的情况。而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则成为了交通运输业最为显著的发展问题。作为交通运输业中最为主要、资源能源消耗量最小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不仅能够在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以应用, 而其还具有运载量大、成本低、占地少等优点, 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中, 加大对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入, 不断健全和完善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必然要求。

而要想做好铁路交通运输的建设, 就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方式的协调管理。首先, 铁路运输应该在完成自身物资运输任务的同时, 还要承担起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如水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的集疏任务, 以有效的增强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协调统一发展。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篇8

【关键词】协调关系;发挥;作用

当学生为家庭矛盾而苦恼、困惑时,班主任要不要管?怎样管?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我拉开办公桌抽屉,发现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李老师收”,右上角还写着“秘密”。我拆开一看,里面有这样几行字——李老师:我真不好意思告诉您,我昨天的家庭作业根本就没写,因为昨晚我爸爸又喝了酒,跟我妈妈吵闹了一场。我的心怎么也静不下来,您说怎么办呢?学生黄

原来如此。黄同学近来总是无精打采,学习退步的谜终于解开了。同时我又深受感动,他用了他所想出的最适当的办法把自己的隐秘告诉了我。我感受到了这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信赖、恳求和希冀。我一定要帮助他!可是,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再找他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吗?显然他是不愿意谈才这样做的。考虑再三,我决定去找他父亲单独谈谈。

我在他父亲下班时间到他单位附近等着,然后佯作与之偶然相遇。寒暄之后,我说:“我正好想请你帮个忙。是这样,最近学校里要搞一次作文竞赛。黄同学平日学习不错,作文方面很有潜力,参加这次竞赛对他会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和推动。可是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的,总是闷闷不乐,学习也难免受些影响。我想,你这当父亲的比我更了解他。你知不知道他的心事或者能帮我做做工作?”说这番话时,我注意到了他微小的表情变化。最后,他微笑着说:“您太客气了,李老师。教育孩子是我们家长应做的事。您当老师的对孩子了解这么细致,想的这么周到,这倒让我不好意思了……咳!说出来不怕您见笑,这些日子怪我心情不好,有时跟他妈吵几句,也就顾不上对孩子的影响了。咳,老师您不知道哇。”看他欲言又止、有口难言的样子,我忙接上去说:“这我理解,您不必细说了,谁家没点磕磕碰碰的事?其实,我在家里也常遇到些心烦的事儿。可想想孩子还小,咱当家长的得为他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啊!想想这个,火气也就压下去了。大人吵闹,让孩子怎么办呢?不光学习要分心,天长日久,怕还影响孩子的心理性格的发展。咱们谁不望子成龙呢?您说是吧!”他一个劲的点头说:“对,您说的对。往后我得好好注意这个问题。李老师,您放心,孩子的工作应该我去做。”

随后,黄同学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又恢复了以前的活泼劲儿,并且在作文竞赛中获了奖。他又找到我,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谢谢您……”我说:“你能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我,我很高兴。要说谢,你应当谢你的父母。他们很爱你,希望你成才。但你要明白,大人也常有许多烦恼,你要体谅他们,慢慢学会自己去处理这些事。”然后我又具体地告诉他处理这类事情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他都欣然接受了。直到毕业,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这件事情给了我许多启示。学生总是置身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课堂中,学生的发展状况就是这三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所以,置家庭、社会因素于不顾,单靠做好校内工作,想取得教育成效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家长是家庭这一课堂的教师,因而也是班主任的可靠同盟,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协调与家长的关系,发挥他们教育孩子的积极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矛盾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则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因为教师与家庭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是以学生为中介,它又体现着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凡成功的交往,总要以一定的共同点作基础,同时又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作为家长,一般都有较强的望子成龙心理,这就是他们与教师成为同盟的基础。同时,家长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孩子有了成绩,这自尊心就表现为自豪感;孩子出了问题,教师对家长告状、指责、教训,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引起家长的反感;而对家庭隐私,家长一般是不愿向老师提及的。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论文1000字下一篇:资料报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