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精选13篇)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1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验证、应用,从而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我在执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体验教学”的魅力。

一、从学习生活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亲切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自己的知识。“生活即课堂”。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

例如,我在执教《三国鼎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物,唐朝大诗人杜甫赞美他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你知道他是谁吗?你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呢?(学生齐答诸葛亮)

学生1: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打下一片江山。

学生2:我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

学生3:我知道诸葛亮一生用火攻,如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等,但这种手段很残酷。

关于诸葛亮,学生已经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了很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也是许多学生非常喜欢的人物,同学们感到亲切,每位同学都能说,都会说,都愿意抢着说,从而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最佳状态。他们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和意识,体现“历史原于生活”的理念。

二、在展示活动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美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心人皆乐之。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我们应该为学生努力搭建展示自我、创造发展的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

例如,我在执教《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荆轲诀别燕太子的画面。

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站在易水岸边,与燕太子诀别:请同学们想一想那壮别的情景吧――易水河畔,风凄水寒,一片白衣白帽,何其庄严肃穆!此刻,悲歌四起,萧声低徊,壮志赴死,一去不回,易水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是何等荡气回肠的一幕,这是何等令人颤栗的一幕,易水悲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这一场绘声绘色的场面描叙,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同置身于特定场景中,产生诸多想像,引起情绪的感奋。在本课中,我充分给了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展开思维和想像的翅膀,想像出许多不同的情景,并纷纷描绘自己想像的画面,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还注意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三、在角色互换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蓬勃

好的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在给同学们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我尝试设置悬念,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了兴趣,便有了热情,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会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那里获得自信、希望和力量。

例如:在《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你会不会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什么?

学生1:会。因为我国当时是封建国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组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与其他国家往来。

学生2:不会。因为当时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扩张,而经济的发展急需开辟海外市场。中国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现实的。

学生3:我也不会。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能是封闭自己。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曾经实行“锁国”政策,最终遭到美国等外敌的侵略。

再如:假如你是当时的管仲,你将怎样帮助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

假如你是商鞅,面对反对变法的奴隶主贵族,你会怎么做?

假如你是曹操,你将怎样避免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假设,在假设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各个跃跃欲试,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2

一、幸福历史课堂的内涵

幸福历史课堂是以历史教学为中心任务, 激发课堂活力,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全过程中都体验幸福。

1. 幸福期待

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人获得幸福都有一个前提, 即渴求;任何人获得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得到的。幸福历史课堂的实现同样需要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美好期待, 这种期待既是对前阶段教学的肯定, 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历史教学讲授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迁, 有很多生动的历史素材, 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发掘史实,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出自内心的需要, 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期待—满足—幸福—再期待”的良性循环。

2. 幸福过程

幸福是一种感受, 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历史课堂教学, 当然需要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必然具有艰辛的一面, 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幸福。在师生互信和互动中,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知识。整个学习的过程, 就是教师展现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正当愿望的过程, 学生在被肯定和被重视中经历幸福。历史课堂教学要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和背诵转变为劳动的欢乐, 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由多样化的理解达成普遍的共识, 实现动态的幸福过程。

3. 幸福效能

传统教育观认为, 优秀的考试成绩是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最大因素;现代心理学却揭示, 学生是否幸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绝对成绩无关的因素, 学习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来源, 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指向,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也是幸福历史课堂追求的效能。幸福历史课堂实现学生课堂交流与展示, 让学生感受自主的幸福;实现教学中师生间的评价与反馈, 让学生感受被尊重的幸福;实现学生能力的拓展延伸, 让学生感受发展的幸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 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和终身幸福。

二、幸福历史课堂的特征

幸福历史课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 课堂生态:安全和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影响人生完美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课堂应该是安全的课堂, 学生可以有秩序地自由发表意见而不怕被嘲弄;幸福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 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营造课堂的民主与激情;幸福课堂应该是赏识的课堂, 学生的合理言行能够得到师生们的理解和尊重;幸福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课堂, 教师能够动员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2. 教学内容:开放多元

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师生在开放多元的氛围中共处。所谓开放, 包括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教学作业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所谓多元, 就是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分析历史事件, 探究历史问题, 形成个性化结论, 打破历史教材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只是一个载体, 师生之间丰富的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对能力发展和幸福状态的追求。

3. 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历史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 在探索中寻求快乐。课堂是师生彼此的对话、智慧分享和共同发展, 是师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幸福体验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合作的机会、进步的机会、成长的机会, 而且这样的机会, 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全体学生的机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已成为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声音。

三、幸福历史课堂的实现

打造幸福历史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通力配合,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也应该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导演。

1. 教师的心态:平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催生了全社会的功利性;考试竞争的不断深化, 使得教学的功利性不断加剧。被功利性驱使的教师, 为学生建造了无休止的功课和作业的牢笼, 于是学生在哀怨、烦闷中跋涉。幸福课堂的实现, 首先需要教师持有平和的心态。

(1) 等待学生成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 考试的优胜者是教育合格的一种显性标志, 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认识教育自身的价值, 在烦躁膨胀的考试氛围中保持一份清醒, 耐心细致地培育学生, 用深沉宽广的爱去点燃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心灵, 去激发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博大的历史生活中去寻找社会发展规律, 并形成科学严谨的历史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个任务无疑是精深的。

(2) 全面看待学生。全面看待学生要做到三点:一是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 各有秉性和特色;二是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有后续发展的巨大能量;三是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 是学习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体。只有全面看待学生, 教师才能保持乐观恬淡的心情, 才能善待学生的学业迟滞, 呵护学生成长。历史课程内容庞杂, 学生识记容易理解难, 为达成历史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全面看待学生, 注重历史教育的潜移默化。

2. 教学的艺术:亲切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融洽, 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教学氛围。从教学艺术的层面看, 教师的“亲”可以体现在亲切的教学行为中。

(1) 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教材, 教师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 善于发掘学生生活中蕴涵的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适时地引入课堂, 往往能让学生愉快地入情入理, 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真知, 感悟学科知识的魅力。教学情境生活化, 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

(2) 教学气氛民主化。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是多向的,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网状的关系, 展现出教学气氛的民主化。历史课堂的民主化交往, 使教学进程演变成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 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 成长的幸福。

3. 教育的策略:激励

教育要顺乎学生的成长天性, 调动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现行考试压力下的教育驱动手段多是鞭策, 教师和家长沿着考试的轨道驱赶着学生行动, 习题和试卷成为学生行进中的干粮, 学生愁苦地生活在考试和教育者的威胁中。要让学生在幸福中实现学业的成长, 就要把鞭策机制转变为激励机制,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励学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 成功性体验。成功包括预想目标的实现和意外的收获, 成功蕴含成就感, 学生在成就感中可以体验到幸福的甘甜雨露。历史教师在尊重、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设法把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 必要时还可以把整个学习目标分解为学生可以短期实现的阶段目标, 并为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这种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个体或整体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时时会有成功, 都有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学生在幸福体验中自主前行。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篇3

一、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是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将所学内容编成故事,有时还引进音乐、舞蹈、游戏等形式,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线,当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教学中能否进行合作式教学研究呢?经过实践后,我感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当然,在合作之前,教师应先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到合作人数不宜太多,以2—4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乐于互助,是否有耐心,是否能够谦让,并以后者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对世间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然后师生共同去探究。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开头、中间都称“禹”,而课文结尾称“大禹”呢?我灵机一动就以这个问题来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积极参与,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还要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先读题目后发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即让学生在接触课文题目后根据题目发问。学习《云房子》一文时,学生在读过课文题目后就提出:云房子是谁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子?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发问或在学完课文后发问。教师注重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变得爱问,也善于提问了,而发现问题就是创造的开端。

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4

(提要)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与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作为一种思维、交流与生活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僵化的教学制度,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以开放的胸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拓宽个性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开阔视野,促使教学交往的自主化,解放学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同时也解放教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空间

作业

合作

阅读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注1)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遗憾的是,过去我们过分看重考试和分数,过分强调“以(课)本为本”,只让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做练习,割断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考起来可能得高分,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不强,高分低能,形成强烈的反差。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处处有学问,人人事事学语文、用语文了。(注2)那么,作文新世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就更应该克服思维定势,不拘于形势。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点燃他们心灵中的创新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语文。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空间的开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课内外的结合。开放的语文教学应冲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和课后辐射。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实现自主学习。现在我们有些公开课,教师早做准备了,甚至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浑然不知,蒙在鼓里,一直要到上课时才“露底”。课是给学生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不能让早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一起准备呢?课内,让学生先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已懂,哪些还有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扩展视野。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我提前让学生做以下准备:搜集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的图片或一些有关的资料,认识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各大建筑物;了解天安门广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收看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庆典活动。学生通过翻看图书,或请教他人,收集了大量的有用资料,为学习营造了广阔的参与空间。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2)学科间的融合。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等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注3)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阅读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各学科的老师往往职责分明,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却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语文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教学《长城和运河》,可让学生到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杭州、京杭大运河、黄河、长江,促使他们学习一些地理知识;教学《咏鹅》,让学生画一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画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是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教学《二泉映月》,可让学生听一听那音乐,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那凄惨曲折的人生和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强意志。(3)校内外的沟通。语文教学应不受“课堂”的限制,而应该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而要给足学生大量的活动空间,有效地利用自然、社会中广泛的教育资源,将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学校教育渠道,让学生走进社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师可带学生出去访问、调查,组织学生郊游、野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VCD、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作业的开放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听到同行们的叹息,满腹牢骚:我班某某又没做作业;我可是软硬兼施,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我也曾开展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中队活动,学生说他们喜欢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的老师。在学生看来,作业是沉重的负担。这固然有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家庭教育不够科学的原因,但作业的精心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实施作业的分层布置,对作业的难度和作业的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快、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如何做到作业的开放呢?

首先是观念上的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因为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课外语文的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作业内容要开放。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二是作业形式要开放。或摘或录,或写或画,或唱或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三是完成作业的方式要开放。查阅、访问、观察、实践„„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请他们帮助完成。十个手指头有长短,学生是有层次差异的,只有做到作业的开放,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各尽所“知”完成作业,各尽所“能”完成作业,才能保证展示在教师眼前的学生作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就布置了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1)根据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向低年级学生作关于保护地球的宣传。(2)收集、交流目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正反两面的材料。(3)写一份较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倡议书。这些作业,涉及了说话、阅读、作文等方面的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作业。学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教师指令的、一刀切、机械型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改变了单

一、枯燥、机械的抄写生字词,做练习册等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动脑,学生学得开心,也很轻松。又如学习《田忌赛马》后,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了以下几项作业:(1)抄写课文中练习2中三句话,想想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3)根据提供的情节续写故事,注意写好不同情况下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第一项作业让学生积累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二项作业进行的是朗读、说话训练;第三项作业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几项作业难度逐次提高,分别适应了各个层面的学生的需要。学生带着对达到更高目标的渴望,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

三、合作的开放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法国作家莫阿罗也有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注4)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助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排成小组,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交往型”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合作中,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一是考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二是为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从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的学习伙伴则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己商定。高度自主性带来了学习的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互教互学,互争互评,你追我赶,友好合作。课堂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比学赶帮超”生动场面随处可见。如在学习《将相和》中,我请各个小组依据“负荆请罪”这一素材,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想象、讨论人物的动作、语神态,创造地把这个故事排好后,各小组上台“献艺”在排练过程中,由于合作伙伴的默契,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群策群力,主体精神、团队合作竞争的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阅读的开放

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读书时间太少,我们的老师整天分析荔枝的味美,就是不让学生尝一尝;我们整天强调阅读的重要,就是不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我们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注5)一位教师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只抓住“有感情”三个字,把所有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读文,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读,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坚强、勇敢。三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轻轻一点拨、悄悄一提示下,读出兴趣盎然。就“结了断,断了结”这六个字,练读、评读、赛读,整个教学过程是书声琅琅,而教师没有说多余的一句话,没有纷繁复杂的教学媒体,但是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当然,让学生多读书,只靠课堂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结合本班的实际安排了不同的课外阅读,允许学生带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到课堂,在指定的时间内相互传阅交流。节假日,常以读一篇好文章,读一本好书为作业,鼓励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结合教学把书介绍给学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便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讲《草船借箭》一课,便介绍学生读《三国演义》中几个有关的章节,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下课铃一响,学生就围着我兴致勃勃地向我借书。这时,我就把书送到他们手里,并让他们有空的时候到我那儿借阅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自己阅读。除了把书介绍给学生外,我还特别注意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巩固学生读书成果。如结合少先队日、班会,举行故事会、赛诗会、朗读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情节讲出来,把好的段落朗诵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去;同时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点拨,帮助他们解惑;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展开阅读“争鸣”。课外,我们要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饥饿感”,为他们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使他们走上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1)注1选自《专题研究》2000年第五期总213期的《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2)注

2、注3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7、8合刊《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3)注4选自《教育名言录》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5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  郭辉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一.理论依据。 1.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2.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一再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儿童并不只是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于成人,他们自己也能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3.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求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4.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二.具体做法。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 把预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     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平时布置学生初读课文预习时,我把“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

[1] [2]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6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取得良好发展的重要阶段,开设劳技课顺应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而传统劳技课的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劳技的创造兴趣,调动积极性,是我们劳技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的劳技课“在做中玩,在玩中做”。教学中要想还学生一个创造的灵感,应该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玩,在玩做中有出更多的创作。

【关键词】传统劳技课堂新颖活动

在以往的传统劳技课教学中,教师惯用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条条框框。而学生则简单、机械地接受,在这种原始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性地学。这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阻碍和约束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背离了新课程、新目标、新型的教学,使劳技教学陷入一个死胡同,而学生则根本没有劳技作品的创造可言。而新型的在玩中做,在做中玩的实践性劳技课教学手段在劳技课堂中开展,使我们的劳技课教学得以改头换面,使我们落后的教学得以一次革新,给我们的劳技课堂主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还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

一、传统劳技课堂过于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

传统劳技课的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没有注重实践的操作性,教师提前,理顺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要做到规范、准确、熟练。这是小学劳技课的重要环节,更是劳技课教学的关键。教师像说教者一样把学科知识和劳技的理论技巧一点一滴地教授给学生听,而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不差的走下去,不能有什么地方出错,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只要学生按老师的方案进行的你就是好的学生或优秀的学生。而这样的劳技课违背了原有的劳技课的创作性的特征,同时,这样的课堂它不是课,而是一个简单的作品抄袭课。这有点像这样的一种现象,名家的创作的作品是名品,而你仿照名家的作品的,不管你有多么高超的技能和水平,你的就是赝品。传统的劳技课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了本应该有的创作动力,而一味地被老师的课堂示范模式所占领,让劳技课堂缺乏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力和主动性。因此劳技课不能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还课堂一个动力和学生一个活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例:六年级劳技上册第四课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刺猬吗? 1

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接着说:小刺猬可是个可爱的小精灵呦。瞧!当它饿了想吃食物时,它就在地上打个滚,它的身上就背回了一串;当它想睡时,它还是在地上打个滚儿,这回它的身上披的是厚厚的树叶“大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泥巴,用泥巴玩出一个刺猬来,再为它造一所房子。接着,让学生想想刺猬身上的刺是怎么做的?眼睛`、耳朵、小鼻子你又打算怎样制作?再为它设计一个漂亮的家......这节课,学生兴趣很浓,各种颜色的小刺猬在他们手中诞生,小刺猬的家也各具特色,有环保型的,有豪华型的,学生情绪高涨,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老师“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在尝试“在玩中做,在做中玩”式教学中,我们必须先让老师“活”起来,而才使学生“动”起来。

1、课堂氛围。

老师要“活”起来,课堂气氛必须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也会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自制冰镇番茄》教学中,我们用了制作比赛的方法分组进行,我们要求他们采用分工的方法,如先准备好材料:糖、番茄、拼盘(工具:冰箱由老师准备)制定工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每一组的学生制作出来的冰镇番茄都要具有自己的创意和不同的特设,要把我们各组的番茄加工成一种不同的美味冷盘,这样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开放氛围,谨慎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形式要多样。

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人数多,力争做到人人有份。七巧板、折纸片、五颜六色的碎布片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劳技课堂。让老师“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劳技课堂在和谐的“做中玩,玩中做”中开花结果。如在《制作小木凳》的教学我并不按简单的讲述和学生机械模仿来进行。为了吸引学生的创作兴趣,我先讲述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制作小木凳的故事。一张小木凳他做了很长时间才制作好,我们大家都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比他强。这样用适当的激励方法使学生有了创作的愿望。同时我再在课堂上出示式样千姿百态的小木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样图,然后各组在班上作交流和讨论。这样就有许多学生想制作出新颖且与不同小木凳的激情。每组学生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一边制作,一边改进。几天后,各具特色的小木凳展出在我们的陈列室,给我们一周一展览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求异思维的培养。

三、设计新颖而具动力的劳技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使学生整天在教师的指令下走,兴趣和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就不能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与课改也相违背。而新颖的 “在做中玩,在玩中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轻松自在而又兴趣百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

1、玩玩玩,从身边玩起,在课堂中玩转。

传统的劳技课都只有单一的材料,大多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材料和玩物。在教学传统劳技课的时候,我们从我们身边的东西玩起,你会发现你玩的东西就是一件件可以供你改造的不同的多元化的美物。你在你的举手投玩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如你的饮料瓶,你的废纸片,还有你的圆珠笔等等,如在《漂亮的宫灯》中,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我们能不能不用纸盒作灯身,用其他的饮料瓶制作呢?我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材料,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还可以废纸片等,这样我们既可以环保又可以废物利用了。这样在这节课中,我就让学生从身边玩起,你喜欢什么就用什么?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平常玩玩的东西或玩过的物体,在学生的手中,特别的亲切,在学生的玩转下,一件件废物都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产生多种体验,出综合性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小智慧可以玩出一个大世界。

2、妙手推推推,给学生一个创作的空间。

劳技课以动手为主,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在简单的启发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把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过程中互相讨论,创造出好多不同的方法,老师要用自己的妙手把学生的创作往更好的方向推进,给学生一个更美妙的空间。《在小提篮》的制作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玩转起来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完美的。当斜体的小提篮展出时,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发现那位同学把头低的很低。这时候,又有一位同学站出来说,“我发现很有创意,我在电视里看过这种小提篮的,很漂亮”。接着,我就对他们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个别差异,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评价我们自己的作品。在我们这样的评价中,那位同学开心的笑了,我们大家都夸他的小提篮做的有创意。在挖掘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的同时,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妙手,给学生一个更好创作的空间。这样,你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的美妙。

当然我们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在上课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点拨,并鼓励学生能大胆地选择、去发现、去感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我们还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使劳技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参考文献

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 篇7

一、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因此, 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活动,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必须能把学生引导到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 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例如:有一次, 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首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 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在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 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研究一下各个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然后老师就在教室里巡视指导, 我发现有的小组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后, 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小组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 拼成了一个180度的角……这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大胆放手让学生量、剪、折、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 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 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能撒手不管, 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在不断的调整中, 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成功的组织教学。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三、注重实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例如, 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当堂搜集教学素材。

我用谈话法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吗?少儿频道一共有几个栏目?你最喜欢看哪个栏目?”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着,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 分小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每个栏目喜欢看的人数。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 看看哪种方法最好?在学生回答之后, 我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篇8

学习乐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09-02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并学好一门新课程,教师就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怎样才能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乐园呢?

一、在新课的导入中让课堂成为乐园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事实证明,好的导入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他们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刘谦表演的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在观看中,大部分学生一脸的兴奋、好奇和疑惑,也有少数学生面面相觑,不停地问:“怎么会这样呢?”看完后,学生们都很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理,便好奇地问:“老师,他手上的是不是真的手帕呀?怎么烧不烂呢?”笔者说:“那当然是真的,哪位同学想上来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们齐刷刷地把手都举得高高的。笔者点名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完成这个实验。实验步骤:把棉手帕放入2体积95%的酒精与1体积水的混合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学生们既感到惊讶,又感到神奇,不停地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进而引出新课《燃烧的条件》。这样,通过奇妙的实验表演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和谐的乐园中学习

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及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内涵的前提。所以,合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持久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化学实践活动,让化学课堂成为乐园。例如,在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拼凑物质化学式的练习:你出一种元素,我出另一种元素,两种元素要能组成某些化合物,并把化合物的化学式写出来,再分析两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对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认识和了解。又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对常见元素和原子团可以这样记: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铜二铝三铁二三……这样,课堂教学就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既体现出以学生为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化学学习环境。

三、让实验室成为学习的乐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现象,能刺激人的神经中枢,引起强有力的求知欲望。如通过幻灯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都能让学生激动和欣喜,从而让化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当学生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且迅速融化成小球,并发出嘶嘶响声,无色的水变成红色时,无不万分高兴。金属钠为什么会游动?水为什么变红?学生会有一连串的问题,小组里会有一次次的讨论和总结。又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实验药品的选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等,教师都要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实验。最后再让2~3位学生为一组在实验室中合作完成不同药品制取该气体的实验。实验结束后,每组都派代表把前置作业进行梳理,以及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本组讨论后的结果进行发言,教师再对学生讲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让学生个个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其探索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保持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让日常生活的案例学习环境成为乐园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到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时,笔者问:“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很重要呀?”学生们异口同声说:“重要!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是很脆弱的,生命的逝去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一去无返了,所以我们需要精心地呵护它!”没想到学生对生命有如此精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追问:“那遇到一些意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呀?比如说遇到火灾时,你手上有一灭火器,你们会不会用呢?”就此,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灭火器见过,但没接触过,不知怎么用。见时机成熟了,笔者把课堂移到操场上进行,让学生们在操场上演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最后大家都茅塞顿开:灭火器原来是这样操作和使用的!

回到教室后,学生们就灭火器的使用进行了总结。在学生们热情高涨时,笔者乘胜追击,问道:“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又应该怎样逃离火灾现场呢?其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发现火灾时,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也有的说:“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还有的说:“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这样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外高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轻松又愉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要善于将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做实验、相互交流,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点滴见解:

[b]

一、培养预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b]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抓好预习,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每组课文都有“导读”、“预习”或“阅读提示”。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在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时,采用课内指导的方法,在预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认真地预习新课。对他们的表现,我及时表扬鼓励。这么一来,学生预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外也能主动地预习好新课,自学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b]

二、建立和谐关系,创设学习氛围。[/b]

教学时,应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学。多放手,少控制;多鼓励、少批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堂上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我轮流到中间充当每个小组的成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我惊喜地发现:大多学生都能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入手,展开议论。班上的后进生也都开“金口”了。这样,同学们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那节课确实上得蛮成功的!

[b]

三、精心设计教法,学生学得轻松。[/b]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如教学《林海》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我相机在黑板上画“云横秦岭”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秦岭高大、险峻的样子,再画出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与之对比,温柔的特点跃然呈现脑海中,形象地感知大兴安岭“温柔”这一显著特点。这样,变难学为易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操作,把两幅简图画在笔记本上,自己比较、领悟。课堂上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b]

四、鼓励学生质疑,肯定独特见解。[/b]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学上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并且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特见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时发出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到邱少云自己呢?”再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到底又怎么样呢?”对古诗《泊船瓜洲》,学生提出“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不用„过、满、到、临、吹‟等字呢?”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不管他们提得中不中肯,我都很高兴,肯定他们善于钻研,深思乐问,富有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很乐意当他们的导师,为他们释疑解难。

[b]

五、教给学习的方法,及时给予赞赏。[/b]

由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同,因而学习方法也各有各的特点,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教给学生学法,鼓励其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对于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用什么方法都行:反复朗读体会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可以;同桌合作讨论也可以……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有了这样的宽松,学生学习就变得主动、活泼了。由于发挥了特长,因而学习效果较好。

不但如此,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法:或用赞许的口吻:“你的想法真棒!”“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摸摸小脑袋,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 篇10

峡江县实验中学廖万兴邮编331409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历史教育新理念,积极发

挥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的作用,以打造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课改形式中的中心

环节。它可以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在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的深刻性和广域性。在我校的课改实践中,除了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全面合作外,还特别重视组织形式的合作化。根

据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每班将学生分成十个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人,每个小组设有一名小组长。小组的学习活动一般有四个环节: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分享。

分组时也充分考虑到组员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型的选择上,一般采用以下一些互动方式:如合作对话型,教师首先把教

学目标投影出来,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采用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相互问答、相互质疑、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及时引导

并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再如合作竞赛型,如故事讲演、合作模拟、诗歌搜集、朗诵与展

示,时代变迁调查等。以小组为单位,事先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由谁组织、谁

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

成果等?教师在点评时,就按这些方面去点评各小组的表现。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成员之间

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既是课改的参与者,又是实施者。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课改,使学生真正成为小组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11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应用知识。兴趣能够在情感上推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索活动,或是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和参加某种活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主动去接触和探索它,不但不会把这样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负担,还会情绪高涨地、乐此不疲地去研究它。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或学生单一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即将学习和探索的知识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习惯、方法和情感爱好。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他们的情绪十分复杂,自尊心强,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充满幻想。同样,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也很渴望,在学习中表现得都很积极。但是,学生的意志能力很脆弱,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良好的、稳定的学习习惯,且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角度切入语文知识,找到语文教材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时,我就从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深刻印象以及对生活充满奇特幻想的角度出发,利用文章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教学。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美好画面。这样,教师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儿童乐园。学生所描绘的儿童乐园有现实的美景也有学生自己的幻想。然后,我便以此为话题,直接引入作者描写的自己儿时的生活片段,感受到旧时代高高围墙内儿童生活的单调无味。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来感受其中包含的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描写用词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的恰当性和文章层次的合理性。学生在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的苦闷之后,就能更加清楚了解到封建时代对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残害。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明白在生活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感受和善于积累,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基础学习的任务,使其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和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是极其具有实践性的科学。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汉语来交流。这也是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具有生活化的语文学科时,一定要充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学生语文知识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语文知识向其他知识领域进行拓宽和延伸,全方位地把语文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缩短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中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这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能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使学生养成稳定的、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学习课文《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领略文章中描述小石潭记的手法,并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加以记录。在详细分析完文章后,我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借鉴这些语文知识来对自己喜爱的景色进行描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到实际中,感受语文知识的惊奇之处,同时还能够打破知识的时空限制,丰富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在教师完成某节知识的传播后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将知识运用到课堂中,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拥有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等教学思想。为了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利用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各种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一名演员,学生是观众,只能静静接受教师的讲授,不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指挥学生这群演员生动演绎文章中的剧情,科学合理地调动演员的各种因素,从而把舞台变得活力四射,并让演员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演绎中,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中要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成功顺利的开展。钱梦龙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并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转变为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从而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篇12

1. 情景再现模式

情景再现模式是指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使学生有效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展现生活情景、音像渲染情景、实物演示情景、语言描述情景等。例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笔者首先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由此而引出了问题:“面对五十六个民族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该民族政策是怎样实施的?有何意义?”这个小小的音乐片段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效果,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多用于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处理。例如笔者在讲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过程中运用了该模式,首先提供相关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然后进行层层设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分别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体现了其性质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有何进步性?”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该模式中,学生彼此间就各自的发现、体验进行交流,有利于他们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运用,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地体验学习内容,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有效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把较难的问题简单化。例如笔者在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力量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前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不得不调整他的全球战略,希望从根本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1969年3月,前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开始对自己的战略、外交政策做出重新的认识。

———教师教学用书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假如你是尼克松(或周恩来)你将如何说服国会(或中央政治局)同意改善中美关系?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在思考片刻后畅所欲言,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4.“自主———指导”模式

“自主———指导”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等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笔者在学案中设计了6个问题:(1)日本局部侵华、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所犯的滔天罪行。(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原因、基础、意义分别是什么?(4)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中的代表性战役。(5)抗战胜利的标志是什么?(6)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课上笔者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尝试解答学案上的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普遍问题进行精讲。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篇13

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略谈浅见。

一、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应从“还”字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每节至少有 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4、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即把“时间、提问权、评议权、工具”还给学生。

总之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上一台阶,达到“师生多向互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而老师在收集处理学生提供的信息的水平上,通过“重组”,完成更高水平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第二步应从“创造性使用教材”做起,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具体做法如下: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制生物课件,网上下载有关生物图片,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些动画是用Animator Pro制作的。

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下一篇:海门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