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定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生起点行为分析
1、学生从七年级下半学期起,已较多地接触到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学生有强烈想知道为什么珠江三角洲的人会那么富裕,我们却和人家有那么大的差距呢?这种学情给了设计本节课以极大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虽然是距离生活较远,又较晦涩难懂的经济问题,但我应通过我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如与邻人谈话般地把握它。
三、教学思路
区域性是我们地理学特色之一,区域比较是我们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质疑的教学设计中,恰倒好处的比较能于相似处集思,于矛盾处启思,营造独特的思维效果。因此,通过我对教情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我对以上教学理念的粗浅熟悉,我决定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区域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那么选谁进行比较更为有效呢?在港、澳、台和日本之间我最终选择了日本。原因有二:第一,凭以往的多年教学经验,历届学生对日本经济都有着浓厚的爱好,课后在头脑中留有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世界角度来讲,日本的经济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并在对比中轻易激发学生把祖国建设为经济强国的信心和热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
学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本课共分 2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二课时讲授。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假如说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话 ,那么在中国有一个地方在改革开放短短二十年几年时间里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神话,你知道它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地区吗?
2、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闻名的侨乡便于引资。
3、优惠政策
教师启思:面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你想怎么做?
教师引导 :看来同学们都自觉运用了这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一理念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珠江三角洲在实际经济发展中也正是运用这一理念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分工合作模式,你能谈谈对它的理解吗?
学生活动:运用地图谈对“前店后厂”的理解
教师指导:点拨疑难
师生归纳: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对全国经济有巨大的牵动作用。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现在的工业也在飞速发展珠江三角洲是否也存在人口高度集中,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多的现象?通过自学教材中哪幅图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请分析这幅图。教师提问:我们的珠江三角洲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我们有没有可能步日本之后尘,产生类似的严重的社会及生态问题?
学生思考: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思考,确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师生小结:看来,只要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及早做好规划采取治理措施我们就能使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本节教学设计的反思
1、努力营造地理创新思维的区域比较法教学
区域比较法的灵活运用是这一节课的突出特征,这使学生们有机会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来锻炼地理思维能力,表达自我主张,他们不仅达到了本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还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于本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有了一个较深入的熟悉。本节的区域比较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爱好,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更成为启发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情境。灵活性:通过联想与对比、迁移、换位、触类旁通地沟通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灵敏迅速地找出最优思路。归纳:通过逻辑概括从诸多个别非凡的地理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基本规律、共性熟悉通过对日本、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成功发展熟悉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在质疑时间里,提出那么我们大连的经济发展有那些有利条件?又有那些不利条件?我们又该怎样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发展经济?
想象力,再造性:对过去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概念进行分析、推理、融合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新办法。
在对日本、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问题做过对比后提出珠江三角洲有没有步日本后尘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地理想象力的发展
灵感。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坚持在地理课堂节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收效甚大,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进入课堂,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1、多媒体突显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地理教学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图分析,而且图的种类多,如各种分布图,统计图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利用多媒体,这些所应展示的地图和图片,可以随时迅速展出,清晰明了,直观性强,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
2、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多媒体在地理课堂运用过程中,不仅各种地图和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进入方式和多种配音效果也大大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投入学习。有时教师适时配进的音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课堂疲劳。
二、多媒体进入课堂,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多媒体进入地理课堂后,由于展示地图,图片和资料的时间缩短,而且直观性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增高,精力专注度增加,地理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解决的速度加倍提升,课堂时间等于变相延长,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课堂上,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能力快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成倍增长,对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学习地理的能力帮助很大。学生理解力,记忆力,地理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原本需要较长时间,反复训练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这些都得益于多媒体的运用。因此,多媒体的进入,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八年级时一个历经1个学年有序建设的、并颇有成效的年级,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地理为中国地理的区域部分,主题是中国大区域内不同尺度的区域状况。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区域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让复杂的内容变简单
2、让简单的框架丰富起来
3、经营有效课堂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充分发挥“几何地图教学法”和“地理学案”的作用。
(2)强化地理学案,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基础化”为思路,深化学案的设计和应用。
(3)充分准备,高质量完成地理会考任务。
2、措施
(1)每一节课强调学习思路,明确整体线索和正在进行的环节。
(2)每一节课强化地理学案,全批全改,要求节节清,人人清。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写好教案。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保障每节一练,快慢适中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任教的班级是初二的1--4班。初二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地完成。二.一和二.四班学生整体整题地理基础良好,有少部分学生需要弥补初一的地理基础知识;二.二班学生比较内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地理基础相对三个班来说要弱一些,需要多花些心思,多去调动一下课题气氛,是该班的一个难点;二.三班学生地理基础良好,但分层严重,需要把重心放在中等和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来提高班上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物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有利于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写好教案。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保障每节一练,快慢适中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5、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6、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四、教学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事情计划。
2、当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盘绕目标进行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离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要领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斗胆探索,勇于立异。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当真批改作业。
五、教学进度 章节课时周次
(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有两个班xx人,本届学生基础较,上进心不够,甚至有部分学生厌学。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为理想,上学期期末考试参考人数xx人,其中xx人及格,及格率为72.83%左右;优生只有26人,优生率为28.26%左右,这个成绩相对于同类乡镇来说应该很好了。这期要参加泸州市会考,因此教学内容较为繁重,这学期我将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学成绩。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共五章内容,针对每章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一、八年级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1、政治学科的渗透
政治和地理都有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是中国地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政治形态正是在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地理学科教学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资源、环境等知识的教学中就离不开政治知识,许多地理知识中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如,在海洋国土的教学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内海、领海宽度12海里课本上没提及,但还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好,告知学生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再介绍钓鱼岛和南沙群岛,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这些都涉及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
2、历史学科的渗透
历史是一定时空条件的产物,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发生地命运的,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比比皆是。将历史典故和相关背景引入地理课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如,在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这一节中,要记住各省简称,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这个时候,那些与历史遗留问题相关的典故就可以派上用场,如山东简称鲁,为什么称为“鲁”呢?原来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有两个国家,以鲁国称之。贵州简称“黔”,是因为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而且,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
3、生物学科的渗透
中学生物学知识,尽管只是生物学科的入门阶段,但是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科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在八年级的“走科技强农之路”一节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科学技术是农业増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杂交水稻等。杂交水稻就牵扯生物学科有关知识,可以简要的介绍给同学们知道。又如,在北大仓的学习中,为什么东北地区往往是一年一熟,其中就与光照有关,也与生物学科直接相关。
当然,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远不止这些,如与语文学科、与化学学科同样有相关知识渗透,重点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使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科交叉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进行渗透教学
多学科渗透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应探寻合适的交叉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精准把握,以此开展学科知识滲透教学。教师们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科知识渗透教学的实施,在这个时候学科交叉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有知识结构基础和学科的交叉渗透点的掌握这两方面上必须下功夫。同时,还要明确基础还是学科教学,要做到渗透有度。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多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手段,应该是为完成八年级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多学科渗透也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诸多机会,在地理学科交叉教学策略中,使用较多的有发现教学法、独立作业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应用广泛。具体步骤包括,明确学生任务、明确思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发现教学法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允许和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地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甘为配角”,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中,地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记忆省份简称,如以历史地名简称的有几个,以河流名简称的有几个,以山名简称的有几个等。地理教师运用发现教学法帮助学生比对易混淆内容,深入分析,寻找异同,得出结论。
3、尊重学生差异性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制定计划人;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全年级分6个教学班,1、2、3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教学程序,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4、5、6班课堂效率较差。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刘坤华
本章的知识点多为理解性知识,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先从区域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活动”板块的分析与类型
2013版新教材“活动”的设置与新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对比,具有以下特点:① 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学科性,并对实验版教材“活动” 进行适当增减;②格式更规范,每篇“活动”标有统一的图标色彩,字体醒目,引人注目。活动是教材结构的组成部分,占教材的30%左右。其围绕教材的教育主旨,紧扣教材知识,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弹性。教师对教材“活动”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运用。
1.“活动”板块的分布概况
八年级《地理》(上、下册)教材共有70个活动,各章活动在新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表1。活动主要集中在第1、2、3、4、6、7章。每一节都安排了“活动”,而且多数还配有相关图像。
2.“活动”板块的类型
教材“活动”中对能力的要求分布如表2。根据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通过对资料的观察、对资料本身的理解和对有用信息的提取等方面表现出来。资料的形式有文字、数字、图表、地图等。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活动”有51个,约占总数的73%。教材中通过“认识”、“记住”、“了解”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等。
(2)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对学科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分辨和评价等活动表现出来。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的“活动”有11个,约占总数的15%。教材中通过“分析”、“理解”、“感受”、“比较”、“选择”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八年级下册的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等。
(3)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学习方面主要是指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决策并执行的能力。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活动”有4个,约占总数的6%。教材中通过“提出计划”、“探讨”、“解释”、“模拟探讨”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等。
(4)表述或表达想法的能力。表述或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理解。在教材活动中就是把所要理解的地理问题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小段文字或一篇短文,说出想法以阐述一个地理问题。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表述或表达想法的能力的“活动”有4个,约占总数的6%。教材中通过“说出”和“交流”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说出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主要特点”,八年级下册的活动“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等。
二、“活动”板块运用的原则与途径
“活动” 板块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主要载体,每个活动的设计都有其目的性。教学时要根据活动的类型及特点,找准与正文内容的关系,依其意图来加以应用。依据活动类型和学生需要,对“活动”讲解应详略得当,有些可不讲,让学生自己思考。此外,“活动”的运用还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简练性原则。
1.获取信息能力类——重视学法指导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学生解答问题的第一步,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关键。所谓地理信息,就是材料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其中,特别要重视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基本方法:一是知道“要干什么”,即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和解读信息。表现在“活动”中对行为动词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如“阅读”、“寻找”等。二是清楚“要找什么”,即通过“阅读”、“寻找”等方式来获取哪些地理信息,这就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中“防灾减灾”时,指导学生知道一是“要干什么”:阅读;二是“要找什么”:避灾的方法。通过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判断问题能力类——强化思维锻炼
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提升,包括归纳信息和分析、判读地理问题。具体到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上,要求学生从已获取的地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分散、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分析、判断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细化问题,把一个问题分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分析、判断问题提供一个易于达成的目标。二是合作分析,目的是将分散、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通过分组细化问题(把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降水、气温分开分析),合作分析判读问题(影响降水和气温也就影响了气候)。如可以分成两组:一组分析阿拉伯半岛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差异(主要是降水的差异),另一组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最后总结,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长江以南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大。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类——优化情境创设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析、判断问题能力的进阶目标。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过程:发现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能力),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其中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不保证问题必定能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活动要求“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可以利用活动,创设具体情境,如可以布置调查农业用水的灌溉方式,列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提出建议(假设),与其他同学一起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适当推广节水灌溉。通过具体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表述能力类——注意文字表达
1.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 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 它与生活紧密相关, 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 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 在运用中积累,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 教师要拓展相关的材料, 并创造性地将其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语言的妙趣横生, 感受语言蕴涵的魅力, 并为学生课后深化趣味语文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自由追求的领地。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 介绍名人, 引入名言
1.师:在第八组课文中,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下面我们来认识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巨匠, 而且都是诗人。
2.师: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 学会积累
1. 师:读袁隆平的事迹, 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 率领科研团队行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 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 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但他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 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获得了“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可谓大功至伟。但这些奖励, 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 没有高下之分”, 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帚还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生:袁隆平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谓大功至伟, 但他却是那么谦逊, 让我懂得了: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生: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努力地实现着“禾下乘凉梦”, 在这条路上同样会遇到重重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2. 师:说一说, 你想把书中的哪句名言送给谁?为什么?
生:我想把“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句名言送给老师, 因为老师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 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心焦, 也不要烦恼,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这句名言送给我自己,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要鼓励自己乐观地面对。
……
3. 师:读名言, 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 就像在和名人对话, 请大家背诵四条名言。
4. 师:本次“日积月累”中的四条名人名言只是一个引子, 你准备以后怎样摘录和积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创新, 名人创意
1. 师 (播放广告视频《洋河蓝色经典》) :你觉得广告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 (俄国) 普希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 (法国) 雨果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
2. 师:《日积月累》中的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 (师出示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 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批评家开口道:“我是从来不给笨蛋让路的。”
“_______________。”歌德说完, 笑着退到路旁。
师:歌德说的是什么呢? (“我恰恰相反。”) 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语文”的教学
(一) 学习交流“趣味语文”中的三则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师:《手表广告》《交通告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趣在何处, 妙在哪儿?
(2) 感受无限想象
师:《最短的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读着这句话, 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 星球碰撞, 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别的星球, 还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 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外星人, 机器人?还是其他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 有一百个读者, 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 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可以让人想象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句的故事来。读这一句话, 我们不得不为文章的构思和创意所折服。
(二) 请你结合语境, 说说“言外之意”
(1)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游人须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回, 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 邻居说:“可以, 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 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 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 习惯地用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 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啊!”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提醒。”随即将纸团拾起, 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三) 你能将下列广告巧妙地补充完整吗
(1) 鸡饲料广告:如果“佩利纳”还没有使你的鸡下蛋, 那你的鸡___________。
(2) 印刷公司广告:除了_________, 承印一切。
(3) 黏合剂广告:它能黏合一切, 除了_______________。
(4) 加油站广告牌:假如阁下烟瘾发作, 可以在此吸烟。不过请留下地址, 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链接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工具
课本、多媒体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应用网络查找一组典型的青藏地区图片,及添加相关背景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准备】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藏族的资料,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特点,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课堂上,小组请代表进行交流。
六、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教师:某同学利用去年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大屏幕展示的是他拍摄的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之后判断一下他去哪个地区旅游了,如果你要去这个地方旅游会选择什么时间出发,同时想去哪些景点? 多媒体播放图片(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学生组内合作交流,并请小组回答分享。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课前检测:
多媒体展示课前检测答案,小组同学订正并讨论,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 讨论一: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请在图中标注出来)
2、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形
气候
河流
资源等
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并根绝实际
需要进行引导、补充及强调等。
教师:通过讨论一的学习,我们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而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对其生产生活又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请参考课本P88图文资料)。
多媒体展示讨论二:
1、请你判别一下,青藏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的牧场类型、主要牲畜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2、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牦牛能适应高原什么样的独特环境?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3、该同学在旅游中发现,青藏地区的藏民主要选择在谷地发展种植业,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完成P90活动题)
4、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什么?这些作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请小组代表对照地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过渡:高寒的气候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藏族的资料,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的一个同学做代表,大家一起展示交流。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高寒的气候还影响藏族居民的生活(服饰、主食、民居等)。
师生小结: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高寒影响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分析其与其它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青藏地区有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实现去青藏旅游的梦想。这里还有许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因而,这里已经成为科研和旅游的宝地。希望将来有一天,同学们能揭开这里更多的奥秘。
要了解青藏地区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在网上搜索视频《美丽中国之神奇高原》,了解青藏,建设青藏,美化青藏。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最后,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当堂训练:
七、板书设计
9.1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1、高寒牧区
门坎初中
本次八年级地理期未考试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从试题内容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突出,符合乐山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试题覆盖面广,题目难、易适度,比例恰当。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48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52分,非选择题中主要是填空。考查内容有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工业区,台湾要、西部地区成都重庆。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二)重视对图的运用和理解。
试卷中有地图15幅地图,16个选择题中,有8个地图,而每题都与地图有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每题都有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并能推断出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其成因。另有气温降雨表格一个,具体的数据,方便学生分析当地气温降水情况,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分析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选择题答题情况
单选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集中反映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 弱、记忆不够准确。出错比较多的是3题、7题、12题、16题。第7题是关于泾渭清浊问题,从题中材料看,第一句话,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那么根据文字材料分析,是这讲古时,哪条河清浊,应是渭清泾浊,可如今,却正好相反,由于渭河上游人为破坏严重,就成了泾清而渭浊了。
第二部分非选择答题情况分析
17题,区域地理,把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对比起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本题第三小题,请分析某国飞机制造企业落户沈阳的有利因素,这题失分相当严重,很多学生交白卷。这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答题。
18题,考查台湾相关知识,本题中第(2)题失分较多,对台湾等温线分析不正确,这也与平时教学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最后一小题,类似政治题,此题也是失分最多。需要学生说出自己观点。看似很难,只要深思细想,其实也不难。此题灵活考查了学生分析运用能力。
19题,重要考查西部地区两省会城市相关气候、交通、资源、工业等方面知识。出题灵活,在不经易中考查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最后提出四川和重庆产业的相似性让学生分析利弊,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分析能力,从中国西部长远着想。间接的提出对西部开发,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进行。
此卷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没有重视审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不重视地图,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选择题第8题,西安附近等线地形图,图中明显的出现了西南方有等高线300米,只要认真看图,就很容易找出。
四、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应今后教学应注意:
1、重视基础教学。加强记忆训练。
2、重视读图培养。多进行填图训练。
3、一定要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大家知道, 运用文本特征帮助解读文本, 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教材中的文本特征包括标题、插图、图形、表格、方框、说明、字体颜色等等。作为阅读的辅助手段, 文本特征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处理信息, 从而提高解读文本的效果。按照Field的观点, 文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九大功能, 即:激活背景知识;概括主次要点;综合信息;强调重点;列清单组织信息;为重要观点提供视觉强化;用图片、表格等进行概念视觉化;提供补充信息;对主要观点进行摘要 (Field, 2007) 。文本特征这些功能决定了其能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 决定了是否有兴趣继续深入地读下去。因此, 解读文本, 一定要解读文本特征, 通过解读文本特征获取相关信息, 为解读文本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寻求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鉴于文本特征所独具的价值和功能, 本文将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Section B的2b阅读材料“A Country Music SongChanged Her Life Forever”为例, 探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文本特征来解读阅读文本, 以达到有效解读文本的目的。
一、读前活动:利用文本特征, 走进文本解读
在文本阅读前, 如果对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就会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因为根据现代图式理论, 人们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中, 在处理外界信息时, 人们要利用这些图式进行预测、解释、组织并吸收这些信息。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是对大脑图式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资料驱动加工和自上而下 (top-down) 的概念驱动加工 (李爱军, 2011) 。所以阅读前, 首先要利用背景信息激活读者大脑中的背景知识, 从而激活大脑图式, 帮助学生理解。同时, 阅读前仔细查看阅读文本的特征是走进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因为利用文本特征进行预测、激活已有背景知识、猜测中心思想, 是阅读教学中有效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
(一) 锁定标题, 导入文本话题
俗话说, 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眼, 从标题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能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致框架, 还能获得更多的文本隐含的信息, 为对正文的深入解读确定正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 它能激发学生参与自主阅读的激情和欲望。为了能够发挥导读作用, 作者总是将标题写得简洁明了, 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 使读者通过阅读标题便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文本, 抓住中心要点。把握好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而有了主线的引领, 在解读文本时就会准确把握方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更为深入和透彻。因此, 阅读前,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锁定标题, 根据标题去预测文本的内容。这样, 学生就能快速带着好奇和激情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 从而不断走近文本。
教学活动1: (细读标题, 预测主旨大意) Whati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学生反馈:从标题“A Country Music SongChanged Her Life Forever”来看, 作者想告诉我们乡村音乐如何永远改变了她, 这里可能要讨论的是两件事情:What is the country music? 和Howdid the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 her life forever,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主人公Sarah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
其实, 标题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标题导入引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猜测, 给学生提供一个由题猜文的入口, 可以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习需要。教授每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依据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预测、质疑、推断等策略, 探究标题的含义和文本结构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快速集中, 从而顺利引出文本的话题。
(二) 善用插图, 激活文本背景
插图是对文字的图解, 不仅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 还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推测或预测。教材阅读文本的插图能起到“导教”和“导学”的作用, 形象逼真的画面再现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图片信息进行提取, 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有粗略的了解, 快速把握文本内容主要脉络, 合理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所以, 教师要学会利用插图解读文本内容, 让学生走近文本。
1.借助插图, 导入文本话题。如《新目标英语》八 (下) Unit 8的Section B 2b阅读文本的插图是一个清纯少女在广阔的蓝天下悠然自地得弹吉他, 让学生了解文中主人公Sarah的年龄特征及爱好, 从弹吉他联想到乡村音乐, 结合文本标题, 可以让学生明白乡村音乐改变了Sarah的生活爱好。这就会自然而然地导入文本的话题, 也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 (细看插图, 预测女孩个性) Whatcan you infer from the picture?
学生反馈:Sarah is a teenager and she likesplaying the guitar, I think she also likes countrymusic.
教师补充 :Yes, you are clever. Sarah likescountry music, but she used to be a problem girl.The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a lot.
2.借用插图, 预测文本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根据Section B 2b阅读文本的插图预测文本内容是关于音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 (细看插图, 预测内容) What canyou predict from the picture?
学生反馈 :I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thegirl and her music dream.
教师补充 :Yes, you are smart. The text isabout Sarah, the country music and Sarah’s dream.
二、读中活动:利用文本特征, 深入文本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设计相应的图示和框架图来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 了解文本结构、文本要点和故事发展情况等, 从而深入解读文本内容。本节课笔者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课后的图表练习和问答练习, 加强理解文本内容。
(一) 借助表格, 帮助理解文本
教学活动: (快速阅读课文, 完成下列表格)
通过完成以上表格的任务, 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文本的一些要点, 尤其可以掌握country music相关的知识点, 为文本理解奠定基础。这一文本特征可以综合文本信息, 使阅读材料更具视觉效果。
(二) 借助问答, 厘清文本结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具体细节, 笔者要求学生完成课后2c任务 (如下表) , 通过分段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这个表格的设计充分关注了文本特征对学生阅读的影响。三个表格用了三种颜色, 不仅美观, 而且能体现排序作用, 帮助学生把握文本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和文本结构。
教学活动: (再次细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First paragraph
1.Who is Sarah?
2.Where is she from?
3.What does she like?
Second paragraph
1.What is country music?
2.What is country music about?
Third paragraph
1.What is Sarah’s dream?
2.Who is Garth Brooks?
学生反馈:通过第一段三个问题的回答, 让学生了解主人公Sarah的基本情况;第二段两个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乡村音乐和乡村音乐能带给人们哪些美好的回忆;通过第三段两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知道Sarah’s dream和音乐家Garth Brooks的一些信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详细地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 理顺作者写作思路及文本结构。
三、读后活动:利用文本特征, 升华文本解读
在读后环节中,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回头关注文本特征,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和作者写作意图, 可以升华文本解读。
(一) 巧用插图, 突破文本难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 突破难点的方式很多。其中, 巧妙利用插图作为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往往会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使学生学得轻松且愉快。
教学活动: (再看插图, 重新认识女孩) Whatdoes she look like from the photo?
学生反馈答案:She is a beautiful and outgoing girl and she is also full of sunlight等。然后让学生对比文章第一段句子:When Sarah was ateenager, she used to fight over almost everythingwith her family. 从中可以领悟Sarah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到Sarah从桀骜不训的问题少女变成成熟文静的好少女与乡村音乐戚戚相关。
(二) 品读标题, 感悟文本内涵
标题是文本的点睛之笔, 是文章的灵魂, 也是作者对文本内容的浓缩、提炼和概括。在文本阅读结束后, 教师要再次让学生回到标题, 回忆并巩固文本的主要内容, 就会产生很好的阅读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重拟标题等活动, 将阅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升华对文本解读 (杨谢友, 2011) 。
教学活动: (再次细读标题, 感悟文本内涵) Why can the country music change her life?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 得到以下信息:The country music made a great difference toSarah. She used to fight over almost everythingwith her family, now she falls in love with thecountry music very much and kn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mily and life, her dream is to go toNashville and see Garth Brooks sing live one day.I think music is the medicine of the breakingheart. (音乐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 这句话是笔者帮助他们翻译的。)
然后, 笔者进行补充:Music is the medicineof the breaking heart. I hope we should learn toenjoy music and love life. 通过此活动, 不但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领悟了文本隐含的内涵, 而且让学生懂得热爱音乐和享受生活, 进一步实现教材情感目标教育。
结束语
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特征是一种重要课程资源, 在阅读文本解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本节课, 笔者发现, 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能有意识地开展基于文本特征的教学活动, 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特征, 揣摩编者意图, 挖掘文本特征的内涵,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特征在文本阅读中的教学价值。同时,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特征去解读文本, 深化文本理解, 提升阅读能力。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阅读前、中后各环节能围绕文本特征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特征在文本解读中的引领作用,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有:利用文本特征, 走进文本解读, 深入文本解读和升华文本解读。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文本特征,文本解读
参考文献
[1]Field, Mary Lee.Text Featur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07.
[2]刘道义, David Nunan等.新目标英语 (Go for it) 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王燕.利用文本特征设计阅读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6) .
[4]李爱军.运用文本特征,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6) .
[5]杨谢友.充分利用文本特征,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优秀论文专刊.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11-24
八年级地理下册期中复习提纲10-15
八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10-12
八年级地理下册《农业》教案2湘教版07-27
八年级地理下册《农业》教案1湘教版12-12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粤教版提纲06-18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07-10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毕业复习学案教案06-10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07-17
八年级上地理教学总结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