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课程大纲(精选8篇)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教学对象
膳食营养和居民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影响一些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的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症等。食品营养学课程主要面向食品专业的本科生, 但由于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营养宣教, 在高校将此课程列入公共课, 面向广大的非食品专业学生, 使他们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掌握一定的营养学知识, 不但对自身营养问题会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其周围的人群以及其第二代营养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加强。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说,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食品产品的研发和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因此, 无论对于食品专业还是非食品专业学生, 食品营养学都应当是一门必修课。而食品营养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又依赖于课程的教学, 因此, 为提高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质量, 有必要在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改革,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
1 加强教材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内容是否合理和先进直接关系到学的效果[1]。一本好的教材, 不仅内容要全面系统, 而且在应比一般的书籍在基础理论上更为深入, 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如对于营养素的描述, 除了介绍其具体生理功能和营养缺乏病外, 应从机理上对其进行解释;再如, 目前已明确食物中多种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些营养素引起血糖水平发生改变的机理应当也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使教师授课有据可依, 否则, 它也仅仅只能作为参考书, 而失去了作为教材的作用。具体内容方面, 除了营养学基础理论, 营养问题较突出的群体, 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等的营养问题, 和营养关系密切的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症等, 以及食物中的一些功能性成分对机体健康的作用, 营养与基因表达的关系等也应当都在理论深度上予以加强。并且,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营养学发展亦是如此, 教材中引用的数据、事例应当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并具有典型性的。
此外, 仅有一本好的教材也是不够的, 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 应当紧随科学发展的脚步, 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当前营养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热点问题。因此, 可在传统教学内容外, 设置一到两次专题讲座, 并且可将此教学活动并入教学大纲, 其具体内容可根据当前研究或争议较多的营养话题展开, 为使学生充分了解此专题, 有必要使之通过查阅资料、汇总整理等方法做好准备, 以便展开讨论。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只有教师自身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探索出真正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需求、具有时代气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做好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教学方法的改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 如: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专题讲座、引入或改变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 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如可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食品营养学课程, 可使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能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并且以多种生动的形式, 如:视频、动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师生在网络平台上方便的交流讨论。第二, 在教学形式上, 不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 每个人都有被重视的渴望, 应当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 如针对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其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会有一定作用。如对于营养缺乏症的案例分析及相关对策, 可采用PBL教学法, 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3]。当然, 这些教学手段或方法的实现, 都要依托于学校这个大的教学环境, 并且要考虑到教学设施, 教学相关规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3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思考能力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实践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而且必要。一部分学生毕业后, 会参与到社会营养工作中, 如会以公共营养师或营养保健师的身份参与到食品企业、餐饮企业、团体、社区、运动等方面的营养指导、设计、配餐等工作中, 对于食品、餐饮企业来说, 有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对于社区人群来说, 可对之实施营养保健方案的教育推广与咨询、营养问题评估等。因此, 针对这些具体的应用, 教师应有合理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首先, 计划好实践教学的内容, 营养成分的测定是基本, 在此基础上,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如:测定食物能量, 加工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膳食调查, 食谱设计,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等。其次, 实验教学方法安排得当, 其中有些实验综合性较强, 使学生对于营养学的具体应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些实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不仅有利于技能的掌握, 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有些实验的调查研究对象可设定为学生感兴趣的对象, 如:自己、亲人、朋友等, 可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编制糖尿病患者的食谱, 需要在掌握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理论基础上, 结合营养配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设计出适合病人病情的食谱。又如开展营养调查工作, 首先应在充分了解营养调查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结合营养学相关知识, 明确营养调查的目的, 设计出相应的能够把握关键点的调查问卷, 开展不同类型的营养调查。通过此类实验培养学生的查阅参考文献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
4 根据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不仅面向食品专业的本科生, 而且面向广大的非食品专业学生也设置了公选课。因此,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根据其专业背景知识和选课兴趣点的不同, 教学内容及其深度应当有所不同。食品专业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注意与实践的结合, 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 如:开展营养宣教, 营养调查, 营养评价, 设计食谱, 营养管理, 进行营养问题的科学研究等。而非食品专业学生在了解食品营养对于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掌握营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 能够运用营养知识解决一般性的营养问题即可。特别是在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 及时调查学生选择该课程的最初学习目的, 一方面调整教学重点, 使之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同专业不同选课动机的学生, 使之认识到更应该学习的知识点还有哪些, 促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更好吻合。例如, 通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发现, 理工农科背景的学生选本课程大多是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以期为今后考证就业作准备;医科的学生多希望学习如何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以及针对病患如何指导合理饮食;文科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指导自己和家人健康饮食。因此, 本课程在区别对待食品专业和非食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 在基础营养学、食物营养、人群营养、营养与健康、社区营养的章节的重难点划分上, 就对偏专业理论的知识点和偏实际应用的知识点的比重做了调整。从调整前后的教学效果上来看, 学生的课堂响应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查、师生交流、适时适度微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加强教师实践经验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条件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 即学生和教师, 他们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除需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外,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营养科学来说, 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仅仅通过一些课题研究是不够充分的, 应当能够进入到生产实践一线, 即学科相关企业或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或工作, 明晰食品加工具体操作, 分析其营养变化;并在临床上近距离接触观察营养相关疾病患者, 如:营养缺乏症、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等, 了解其症状的发展与机体营养状况的密切关系;或对一些单位食堂进行膳食指导, 包括:指导合理的烹调方式、制作适宜就餐人群的营养均衡的食谱, 并在食谱应用一段时期后根据营养指标的变化进行食谱调整等, 这些都对于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避免在课堂上泛泛而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 影响教学的主客观因素质量都提高了, 才能更接近并且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作为大学本科的重要课程, 食品营养学课程只有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等方面加强, 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17-19.
[2]杨卫红, 石天明.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J].江西教育, 2004 (22) :25-26.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课程优化
中国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营养学》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务…。食品营养学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对这门课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显得沉闷。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老师们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人手,对笔者所在农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探索改进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方法。
一、认识《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是逐渐向疾病的防治、人体的健康以及通过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发展。所以,迫切获得食品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营养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有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营养状况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食物和营养来保证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指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并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因而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应广泛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充实和更新《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曾选用过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为教材,它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性较强、但实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该教材介绍食物的体内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过多,这样对已经学过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非常肤浅,没学过的又感觉不足;又如,社区营养既应包括各种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社会营养监测等内容的研究,还应包括营养配餐、食谱编制、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该书中并没有提及养配餐、食谱编制等内容,这样就造成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及理解基础之上,与其他几所农业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食品营养学》(第一版)(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3月出版)这本新版教材,弥补了上述缺陷。经我院08级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经常参考葛天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及美国鲍曼主编的《现代营养学》等书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年备课的时候,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浏览专业网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食品营养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让学生尽快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
另外,课堂教学是学习《食品营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学生理解。及时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结合介绍各种食物的相克相容问题,各种食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季节的不同,饮食要求也不一样等问题,从饮食的角度考虑营养学,这更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蛋白质失调时,以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还须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学校的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社区营养调查,宣传营养学知识,帮助居民调节不良饮食结构等,这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更明确学习目的,也更有学习动力。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问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好《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说、写、算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整体概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说,就是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并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科普论文;算,营养配餐最终要用食谱形式来表达。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上课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如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的形体语言、利用板书、言语的轻重缓急来调节、控制上课气氛,突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条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速度与进度,提高了授课效率。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施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设计各类人群的食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巩固与加深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文献检索、归纳、综述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能否顺利完成每次实验并取得预期效果,课前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可要求学
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实验过程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让他们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更准确的信息。例如膳食调查实验,学生可以对周围的人群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周围人群的营养状况;食谱编制实验采用了营养计算器,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们编制各类较为复杂的食谱,这些实验的开设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选择一些有着实际意义,能够指导生活的题目,如针对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人体到底需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补充多少才算科学?为什么肥胖也会营养不良。脸上有长青春痘该如何安排饮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饮食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革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在实践考核中,根据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表现计入成绩;实践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期末考核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最后成绩的60%,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本人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营养学》理论知识。
五、结语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维生素、辅酶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重要的代谢反应有较深入的认识,熟悉其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的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学习食品化学及高等生物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糖、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性质及提取分离的方法;熟悉维生素、辅酶的种类、结构和生理功能;了解生物膜的组成、运动方式和模型;了解生物中各种代谢反应原理,目的,基本过程以及部位等;熟记主要的代谢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与代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各种代谢反应与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如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生物制药、农业生产等,从而进一步领会各种代谢反应;学会总结生物体内各种反应的规律,综合分析各种代谢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代谢研究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习设计大致的研究过程;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手段。
三、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绪论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交待教材的学习内容,展现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景,了解本教材在该专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学习本课程的信心。Ⅱ、教学内容:
1.食品生物化学的概述。2.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
3.食品生物化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4.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糖类化学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了解糖类的概念,掌握糖的分类,了解单糖的生理功能及糖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掌握糖的生理功能及糖的衍生物的理化性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Ⅱ、教学内容:
1.糖的概念、分类及糖的重要性;
2.单糖:单糖的概念、单糖的结构、构象、性质及食品中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3.低聚糖: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其他低聚糖。4.高聚糖:
淀糖:淀粉分子结构、淀粉的形态与内部结构、淀粉的性质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糖元。
纤维素: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维维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改性纤维素
果胶物质:果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分类,果胶物质的应用。
琼胶
第二章
脂类化学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了解脂类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掌握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油脂在空气中的自动氧化是油脂和油质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Ⅱ、教学内容:
1.脂类的概念、分类和生物学功能。
2.脂肪:脂肪的结构和组成、脂肪的性质、油脂的乳化。3.类脂:磷脂(卵磷脂、脑磷脂)、固醇、蜡。4.油脂的自动氧化与热。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与核酸化学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掌握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分类、理化性质、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及作用。重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对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品质的影响。Ⅱ、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概念、组成、分类及生理功能。
2.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及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旋光性、味感;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与第三酮的反应、与亚硝酸反应、与甲醛反应、与金属离子反应)。
3.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与蛋白质结构有关的化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蛋白质的呈色反应。5.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类 6.食物中的蛋白质
7.核酸;核酸的一般概念、化学组成和分类,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8.核酸的结构:核酸的一般结构,DNA的空间结构,RNA的空间结构。9.核酸的性质,核酸的一般性质、紫外光吸收性质:变性作用。10.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腺苷三磷酸、环腺苷酸、次黄嘌噙核苷酸。
第四章
酶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酶的本质及在生物化学中重要作用,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熟悉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和它们对食品的作用。Ⅱ、教学内容:
1.酶的化学本质及催化作用的特点。2.酶的命名和分类、酶的组成。
3.酶促反应速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酶浓度、低物浓度、温度、PH值、抑制剂、激治剂),酶活力测定。
4.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脂氧合酶、葡萄糖氧化酶。5.酶制剂工业。
第五章
维生素和辅酶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生理功能,了解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Ⅱ、教学内容:
1.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及来源。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与TPP,维生不B2与黄素辅酶,维生素PP与辅酶I、辅酶II,泛酸与辅酶A,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生物素,维生素C。
第六章
代谢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在生物的体内的代谢过程、代谢规律及代谢历程与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关系;掌握物质代谢历程中的中间产物或中间代谢物与食品的关系。Ⅱ、教学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特点。
2.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实质。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生物氧化过程中CO2和H2O的形成,生物氧化中能量释放、贮存和利用。
3.糖代谢:糖的分解代谢(单糖的无氧降解、丙酮酸的有氧降解、磷酸已糖途径),糖的合成代谢(糖的异生作用、糖元的合成)。
4.脂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甘油的降解,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合成代谢(甘油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油三脂的合成)。
5.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的降解(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活化和转移,肽链的起始和终止)。
6.生物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及其调节:代谢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等),物质代谢的调节(快速调节,缓慢调节。)
7.新鲜天然食品组织中的代谢活动的特点:新鲜水果蔬菜组织中的代谢活动(果蔬成熟的概念、果蔬成熟过程中的生化变化,果蔬成熟过程中的呼吸强度,影响果蔬成熟期呼吸强度的因素,果蔬的贮藏),动物屠宰后的组织代谢(肉的成熟、屠宰后藏肉的理化变化,肉类的贮藏)。
第七章
营养学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几种重要的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热能的需要和人体热能的来源。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其来源。
Ⅱ、教学内容:
1.消化:消化的概念,消化的一般过程,几种重要物质消化。2.吸收:吸收的概念,几种物质的吸收。
3.热能:人体需要热能的因素,确定人体热能供给量的方法、人体热能的来源。4.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糖类、脂类、蛋白质、水和无机盐类等。
第八章
食品色香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
Ⅰ、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的色、香、味形成和与之相关的化学物质的关系,褐变、食品的嫌忌成分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掌握常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及使用要求。Ⅱ、教学内容:
1.食品的色素化学:色素的概念,天然色素、人工合成色素、食品在贮藏和加工中的褐变现象。
2.食品中的味感物质:味觉生理学,甜味及甜味物质,酸味及酸味物质,咸味及咸物质,苦味及苦味物质,辣味及辣味物质,涩味及涩味物质,鲜味及鲜味物质。
3.食品中的香气:植物性食物的香气,动物性食物的香味,发酵食品的香气。
4.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使用目的和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几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疏松剂、酸味剂、增稠剂、甜味剂、品质改良剂、食用香料等)
5.食品中嫌忌成分:微生物的毒素,植物性食物中的毒素,食品加工中所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所致的化学毒物。
三、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食品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术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自学,尤其通读教材的全部内容和选读老师建议的参考书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提交教师布置的读书报告。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较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多媒体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读书报告与交流讨论会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同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其中作业占20%、考勤占10%、学习态度占10%,试卷考试占
60%
五、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设计名称食品营养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设计题目大学生营养膳食调查及膳食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进行膳食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营养状况,分析存在的营养学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营养状况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保证营养合理的前提下,设计出相应的合理食谱。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1、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内容包括每个学生膳食中食物的品种、营养素、热量、消费水平等。调查方法:可按学生班、楼层、性别、随机等调查某一个大学生群体(不少于35人)。
2、大学生营养状况分析:进行各种营养素计算,对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营养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存在的营养问题及改进方法及措施。
3、设计食谱:针对不同大学生类群的营养状况和消费生活水平,在保证营养合理的前提下,设计出普通档次、中等档次、较高档次三种食谱(包括早、中、晚三餐),列出提供的营养素、热量等,并核算出当前的市场现行价格,并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
4、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包括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报告、营养状况分析报告、设计三种食谱、收获和体会等内容,字数不少于5000字。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特定大学生群体进行膳食调查,掌握膳食营养计算、评价和
改进的方法;针对不同大学生类群的营养状况和消费生活水平,设计出三种食谱;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三、时间进度安排
第一周 周一~周二:准备、查阅资料
第一周 周三~第二周 周二:进行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二周 周三~周五:设计食谱、整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四、主要参考文献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陈炳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食品营养学》,刘志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营养成分表》,香川绫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掌握基础营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营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营养治疗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营养素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掌握医院的基本饮食,常用的治疗饮食和试验饮食,应用范围,饮食治疗原则,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临床营养学》课程主要介绍机体能量需要,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源和需要量,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合理膳食的构成,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医院营养膳食和饮食治疗等内容。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能应用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配合医嘱和病人病情提供切实可行的营养实施指南,配制简单的膳食,以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能面向社区所有的服务对象,为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和延年益寿,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
《临床营养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培养临床护理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知识教学目标包括:
掌握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及其代谢的基本理论;理解合理营养的卫生要求与膳食要求;掌握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的营养需求。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咨询、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能够胜任医院营养科的一般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目标: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制定的有关营养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考核方式
1、考核目的: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方法的能力的情况。
2、考核形式:开卷考核。
3、主要考核内容:大纲要求熟悉、掌握的内容。
4、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名词解释、判断题
5、成绩评定:书面成绩占70%,课堂参与作业占30%。
三、学时分配
总 学 时:36学时
四、课程内容、目的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膳食成分和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氨基酸和必须氨基酸;供给量与食物来源。脂类的生理功能;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脂类供给量与食物来源。碳水合化物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碳水合化物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熟悉:氮平衡;蛋白质缺乏的营养治疗原则。脂类缺乏与过量。碳水合化物的缺乏与过量;膳食纤维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血液中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氨基酸代谢;蛋白质的含量、消化率、利用率。
蛋白质过量。蛋白质缺乏的原因、蛋白质缺乏的临床表现。脂类的消化、吸收、代谢。碳水合化物的消化、吸收、代谢。
【教学内容】
1、能量: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和消耗,食物的热效应,三大供能营养素与能量的关系,人体能量消耗量的测定与估算,能量推荐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2、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功能、消化吸收、需要量及食物来源
3、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如钙铁锌镁钾等)、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C、叶酸等)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缺乏和过量的危害、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三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熟悉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
3、了解豆类等食物中的抗营养因素。了解食品贮藏、加工和烹饪方法对食品中营养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营养质量指数、食物利用率、食物血糖指数与食物血糖负荷、食物的抗氧化力。
2、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结构、成分、加工及烹调的影响。
3、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结构、成分、加工及烹调的影响。【授课学时】2学时
第四章
合理膳食与膳食指南
【目的要求】
掌握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教学内容】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殊人群膳食指南。
2、平衡膳食宝塔 【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五章
养配餐与食谱定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食谱的调整与确定原则;掌握食谱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2、了解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了解常见营养食谱的确定。【教学内容】
1、营养配餐的目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2、营养食谱的调整与确定原则。
3、营养食谱的制定方法。
4、食谱编制的原则和步骤。
5、食谱编制与合理配菜、合理烹调。【授课学时】1学时
第六章
临床营养相关基础理论
【目的要求】
掌握饥饿对集体代谢的影响 【教学内容】
1、肠黏膜屏障学说
2、饥饿对集体代谢的影响
3、营养与免疫
4、食物与药物的相互影响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七章
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价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测量尤其是BMI的计算和意义。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手段和意义 【教学内容】
1、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2、营养评价
3、膳食调查
4、人体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皮褶厚度、BMI等
5、临床检查
6、实验室检查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八章
医院膳食
第一节
常规膳食 【目的要求】
了解: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的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教学内容】
1、普通膳食:目的、原理、膳食要求、食谱举例。
2、软食:目的、原理、膳食要求、食谱举例。
3、半流质膳食:目的、原理、膳食要求、食谱举例。
4、流质膳食:目的、原理、膳食要求、食谱举例。
【授课学时】0.5学时 第二节
治疗膳食 【目的要求】
熟悉:高能量膳食、低能量膳食、高蛋白质膳食、低蛋白质膳食、限脂肪膳食、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膳食、限钠膳食、少渣膳食的适用对象、配膳原则。
【教学内容】
1、高能量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2、低能量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3、高蛋白质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4、低蛋白质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5、限酪胺、多巴胺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6、限碳水化物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7、限脂肪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8、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9、限钠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
10、少渣膳食:适用对象、配膳原则、注意事项、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5学时
第九章
肠内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管饲营养方法的分类、置管的原则。肠内营养制剂的制备。
2、熟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肠内营养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预防。
3、了解: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临床常用肠内营养制剂。肠内营养的监测。【教学内容】
1、肠内营养的种类:口服营养;管饲营养:管饲营养方法的分类、置管的原则。
2、肠内营养制剂:分类、组成、制备、临床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3、肠内营养的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预防、肠内营养的监测。【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章
肠外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制备。
2、熟悉:肠外营养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处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的相互关系。
3、了解:肠外营养的种类:中心静脉营养;周围静脉营养。临床常用肠外营养制剂。肠外营养监测。
【教学内容】
1、肠外营养的种类:中心静脉营养;周围静脉营养。
2、肠外营养制剂:组成;制备;临床常用肠外营养制剂。
3、肠外营养的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处理;肠外营养监测。
4、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相互关系。【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一章
食疗与药膳(自学)
【目的要求】
了解:食疗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疗学的现代科学意义、药膳的特点、药膳的分类、药膳学的发展展望。
【教学内容】
1、食疗学:概述、食疗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疗学发展简史及特点、食疗作用的中医学原理、食疗学的现代科学意义。
2、药膳学:概述、研究药膳学的目的和意义、药膳学的发展简史、药膳的特点、药膳的分类、药膳学的发展展望。
【授课学时】2学时(自学)
第十二章
保健食品与食品补充剂
【目的要求】
了解:保健食品的概念、中国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根据与目的要求;开发食品补充剂的重大意义、食品补充剂的生产、食品补充剂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内容】
1、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食品的原料资源、保健功能、中国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根据与目的要求。
2、食品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由来、食品补充剂的发展现状、开发食品补充剂的重大意义、食品补充剂的生产、食品补充剂质量标准体系。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三章代谢性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糖尿病食谱设计。特殊情况及并发症处理。肥胖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糖尿病病人的特殊情况及并发症处理。肥胖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的食物选择。
3、了解:糖尿病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肥胖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
【教学内容】
1、糖尿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特殊情况及并发症处理。
2、肥胖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痛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骨质疏松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便秘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便秘的食物选择。
3、了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便秘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消化性溃疡: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溃疡性结肠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腹泻: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5、便秘: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五章 肝胆胰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的食物选择。
3、了解: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肝性脑病、胆囊炎与胆石症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教学内容】
1、肝硬化: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肝性脑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胆囊炎与胆石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慢性胰腺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六章
循环系统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食物选择。
3、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
【教学内容】
1、原发性高血压: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授课学时】1学时
第十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教学内容】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支气管哮喘: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食物选择。
3、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
【教学内容】
1、急性肾小球肾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慢性肾小球肾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肾病综合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急性肾功能衰竭: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5、慢性肾功能衰竭: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6、透析: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7、泌尿系统结石: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营养治疗原则。
2、熟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缺铁性贫血的食物选择。
3、了解: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教学内容】
1、缺铁性贫血: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十章
感染性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了解:感染性疾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教学内容】
1、营养状况与感染的关系;
2、感染性疾病营养治疗基本原则;
3、病毒性肝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结核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5、流行性出血热: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十二章
外科疾病的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短肠综合征、胃大部(全)切除后的营养治疗原则。术前营养 状况改善。术后营养代谢及供给。
2、熟悉:短肠综合征、胃大部(全)切除后的食物选择。手术创伤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3、了解:短肠综合征、胃大部(全)切除后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教学内容】
1、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2、手术创伤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3、术前营养状况改善。
4、术后营养代谢及供给。
5、短肠综合征: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6、胃大部(全)切除后: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三章
妇科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了解: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呕吐、妊娠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妊娠呕吐: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妊娠糖尿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十四章
儿科疾病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了解:小儿腹泻、佝偻病、儿童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的营养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小儿腹泻: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佝偻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3、儿童糖尿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4、儿童肥胖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5、苯丙酮尿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6、糖原累积病: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7、半乳糖血症: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十五章
器官移植的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熟悉:器官移植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了解:器官移植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教学内容】
器官移植: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十六章
恶性肿瘤的营养治疗
【目的要求】
1、熟悉:恶性肿瘤的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2、了解:恶性肿瘤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教学内容】
恶性肿瘤:概述、主要临床表现、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原则、食物选择。
【授课学时】1学时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 :微生物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与老年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共同开设。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第3版,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胜利,《营养与膳食》,卫生部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张爱珍,《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
4、陈炳卿,《食品与营养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所属学院:护理学院 学院院长:王荣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的影响, 或者是人体以最有益于健康的方式来利用食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食品的营养成分及检测;人体对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营养素的作用机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营养与膳食问题;营养与疾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等问题。
由于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食品营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因此,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 是中职院校食品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中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在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 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准备
1.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观念就是教师对关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的态度和认识, 包括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想法, 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的认识等方面。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才能将之运用于实践之中,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于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师, 树立科学的,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念不可或缺, 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2. 研究教学方法。
通过参观、观摩优秀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过程, 以及观察国外著名《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上课视频, 结合国内和国外《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课方式, 通过多方位的观察、探索、总结、比较, 吸取对方的优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
将国内外著名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然后比较分析专家学者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比较分析国外和中国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与现状, 做出客观评价, 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总结与归纳《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有效信息, 为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 整理收集关于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信息, 初步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 提出如何构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模式, 从而丰富《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1. 不断创新教法与学法, 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由于《食品营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 导致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该课程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所以要求《食品营养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而不再是被动参与, 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如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 培养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效果。如今, 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改变《食品营养学》教学固定与单一的特点, 让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对食品营养学专业知识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营养学知识, 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所以《食品营养学》的教学改革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方面的兴趣, 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 就会对教师教的课程有好感, 进而重视教师教的课程, 愿意努力学习这门课程。作为《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师,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食品营养学》这一学科。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而不是高高在上, 俯视学生。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既不粉饰自己的缺点, 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与学生平等相处, 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 从而提升对教师的信任感。其次, 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知识的巩固。
教师要鼓励学生问“为什么”, 教育学生不要“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敢于疑教师之说, 疑课本之说, 疑权威之说, 不人云亦云,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对《食品营养学》专业有更加深刻的兴趣, 使其学会向教师发问, 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在解决问题时, 能逐步养成思维的集中性与发散性, 让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敏锐, 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用具有创造力的方法学习《食品营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和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不仅如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营养学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将学生带进设定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食品营养学》这一专业, 主动参与到《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中,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体验到《食品营养学》专业的魅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 还需要指导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与思考, 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构成体系, 让知识变得更加深刻,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相关经验表明, 学生在对固有知识进行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概括可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 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食品营养学专业教学中, 教师要更突出“学”字, 从教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会怎样学习, 在食品营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方面, 传统的依靠教师教授的教育方法已经落后老旧, 完全不适合社会的需要, 培养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社会的期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重视, 成为了现今中职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曾说: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优秀的自学能力, 就可以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 将来走进社会踏入工作岗位以后, 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继续发明创造, 探索研究, 提高自己。不管是从近期的《食品营养学》专业学习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英语知识点,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自主学习新技能、新知识, 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改进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学校可以推进联合办学模式和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发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起来, 从而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践场所。通过订单式教育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 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 进而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接轨。让学生能够定期到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了解自己技术上的不足, 将学习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效地交替和循环, 进而主动学习提高, 有效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要提高《食品营养学》的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教学改革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 融洽师生关系, 解答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改进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 进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肖旭霖, 张宝善, 邓红.食品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02) .
[2]柳春红, 孙远明, 李美英.《食品营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J].价值工程, 2012, (03) .
[3]李宁, 宋莲军, 赵秋艳, 张平安.烹饪营养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河南农业, 2012, (02) .
[4]胡红芹, 张桂红, 毕韬韬.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02) .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 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加强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等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食品及相关专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1]。提高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课程内容更新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必须体现职业发展需求。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必须体现职业活动的向导和职业能力的核心思想,以模块化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构建[2]。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上,营养学应包含营养学基础、食物营养基础、人群营养基础、疾病预防、营养教育、膳食营养指导等;卫生学应包含食品卫生管理、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品污染及预防等。其次,教学内容需充分联系实际,并不断创新。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3],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知识中合理贯穿发生于生活中的相关真实、生动的案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学生深刻体会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人们生活存在的密切联系。再次,增加膳食调查及设计等实践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增设相关实践操作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真正认识膳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了解合理饮食、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同时可使学生对自身的营养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其周围的亲朋好友产生影响,让大家都对食品营养与卫生有基本的了解[4]。实践操作还可使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加深知识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2加强教学方法革新
首先,精心设置课程导入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因此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方式和适当的内容作为课题导入。例如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什么患上富贵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网络上越来越多地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等学生较为关注且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的导入,同时通过多媒体播发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的欲望。其次,进行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技术、课件播发等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5]。例如在对蛋白质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通过对“大头娃娃”事件的讲述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性认知蛋白质的重要性和机体缺乏蛋白质所产生的严重危害性。再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科学方式,巧妙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学习质量得到提有效高。
3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主要表现为结果考核,该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片面性,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6]。因此,考核方式应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互结合的方式,期末成绩在整体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0%,40%为膳食调查和食谱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还可适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分。该种考核方式可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从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理论、模式改革入手,对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进行系统改革,可有效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秀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协论坛,2012,11(8):215-216.
[2]管骁,曹慧.提高《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12(12):372-373.
[3]彭辉辉,李萍,袁河清 等.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践考核方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8(35):188-199.
[4]杨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9(26):506-507.
[5]张亚丽,曲明贵,杨庆祥 等.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改革之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33):418-419.
[6]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03):538-539.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郭莉莉(198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卫生。
【食品营养学课程大纲】推荐阅读:
食品营养学考试重点06-07
食品营养学试卷答案06-17
食品营养学水教案09-09
食品营养标签知识11-13
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07-03
食品营养与健康作业07-23
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07-24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0-03
现代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06-08
食品营养与保健多选题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