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研究计划(精选12篇)
中医离不开中药,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临床特色的体现和支撑,专科专病建设更不能没有特色制剂,为进一步发展医院重点专科特色建设,医院要求每个重点专科,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建立新药研制计划,根据临床需要,力争每个重点专科在本五年规划周期内,研制出2-4种医院新药制剂。为确保中药制剂质量,及计划的顺利推进,现制定制剂研制计划如下:
一、研制目标
到2014年底,力争每个重点专科研制出2-4种特色明显、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科室新药制剂。
二、研制原则
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毒副作用少的优势。
三、研制计划与措施
1、重视制剂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定期组织制剂人员和制剂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选派制剂技术人员到上级中医院制剂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中药生产企业参观学习,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加强我院制剂室技术力量。
2、完善中药制剂室建设
医院投入资金完善制剂室配套设施,购置中药浓缩提取装置、全自动口服液灌装机、颗粒制粒机、制丸机、包衣机,争取建设口服液制剂生产线、颗粒制剂生产线、外用制剂生产线。
3、大力开展申报注册,满足专科专病建设需要
随着我院业务不断发展,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中风病、颈肩腰腿痛病的的防治与康复,糖尿病的防治等,在县域内优势明显,目前医院院内制剂,已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医院要大力开展中药新资金申报注册,力争实现我院“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
4、建立严格的质控措施
院内制剂仅限本院使用,根据《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二甲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山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工作细则》等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及规范要求,制定全面的质控标准,确保制剂质量和安全。
5、充分调动临床科室的积极性
自制制剂的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经典名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医院鼓励各重点专科及临床科室,积极发掘精典验方、协定方、经验方,扩大用药途径,认真做好临床观察,重点收集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验方、协定方、经验方的临床资料。有计划地开展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应用三年以上,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较良好的应用前景的中医经典方、协定方、经验方,进行院内制剂的开发研究。科室不定期地将制剂的研究进程上报医院。
6、各相关科室充分协作
对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具有较良好的应用前景的中医经典方、协定方、经验方,医院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家充分论证,确定组成方剂、剂量等,并进一步验证、研究,制订制剂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药物毒理试验等工序。方案设计和研究要求应符合制剂开发的要求和标准。
7、做好药物的备案工作
医院积极积累有关资料,不断完善制剂要求,提高制剂质量,总结临床疗效,进一步改进工艺技术,积极准备有关为医院制剂注册所需的成套申报材料,要求科学规范、系统完整,力争取得制剂批文。
8、医院根据新药制剂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相关人员给以奖励。
1.研究背景。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再次让世界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中药行业的政策改变所带来的机遇:2015年12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一次审议。该法律草案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强化政策支持,对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中医医师和诊所准入、中药管理、人才培养等进行规范。此前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全面规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3月和9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把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列为重要内容。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签署《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协议》。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推进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服务的通知》,明确了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诊所区域卫生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民间中医”执业政策取得突破。我国独立设置中医专业学位。从国家的产业政策上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将大力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
2.研究意义。青蒿素获奖后中药药事的变化和学生就业受影响调查分析,揭示中药国家政策在诺奖后发生巨大改变的基础上,对中药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相关选择和真实感受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找出中药专业高职学生产生就业相关变化原因,同时进行高职中药学教学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并相应地从专业课设置、学生培养方案等方面提出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方法。对中药学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与意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中药学专业建设,以期为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了解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中药专业近3年学生关于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课程认知、就业情况主客观反馈,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在机遇中与时俱进推进中药学专业建设的方法。
2.研究内容。本研究拟采取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至2015年中药专业学生,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学生来源地、性别,分别进行就业后专业知识测试,网上就业情况反馈调查(就业选择、实际就业行业、实际就业单位性质、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度、就业地区、就业后收入、就业满意度、是否希望进行中药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提升等8个问题进行网络测评,运用专业的系统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测评,得出青蒿素获奖后,中药政策及药事行业的变化对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和中药学学生对教学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三个大方面进行调查对比。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获得研究对象的就业反馈资料是本研究成果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进行测试之前,有学校中药专业的班主任做好宣传,让调查对象充分了解此次心理测试的目的及意义;本研究主试均为学校专职中药专业教师及辅导员,与调查对象比较熟悉,能够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同时也具备专业的中药和教育教学知识,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及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方法
将测量结果原始数据资料直接导出,转为Excel格式,全部合格问卷收集整理,对问卷用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五、本课题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虽然大学生就业反馈研究相对普遍,但是专门针对青蒿素诺贝尔奖后进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反馈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较少,且一般均为简单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而非分学生来源地、性别针对中药专业学习就业领域的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中药专业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满意度的探讨,将有利于中药专业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药专业人才;有利于中药专业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有利于中药相关单位招聘到工作能力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理想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岗位需求的医药从业者。
参考文献
[1]李娟.“青蒿素”获奖带动中医药研发增值[N].中国信息报,2015-11-02.
[2]王梦琼.结合职业策划引导中药专业学生确立专业思想[J].教育教学研究,2014(29).
[3]林志健.中药专业高职学生中药学课程认知分析[J].中医教育,2014(5).
关键词:中药;蓝耳病;防治
猪蓝耳病,学名称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类病毒引发的高致病性传染类疾病,主要以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和出现各种呼吸道病变等为主要特征,一旦感染该病,会导致母猪出现流产、产弱胎、死胎等,并伴随有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是导致养猪业产生巨大损失的一类疾病。该病始发于欧洲地区,目前在全世界已经广泛流行,我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受害国之一,因为该病而给我国养猪业所带来的损失累计高达数十亿美元。该病病程较短,且能引起大范圍的传播,对猪的致死率较高,防治起来也比较困难,养殖户对此头疼不已。目前,该病依然以预防为主,在治疗上,大多采用青霉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但疗效不是很好。部分猪在服药后出现肝肾肿大等情况,并伴有一定的中毒症状。国内部分学者提出了中药治疗方法,从使用情况来看,疗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对其总结如下。
1 猪蓝耳病介绍
猪蓝耳病的表现是病猪出现呼吸障碍和繁殖障碍,同时多数耳朵伴有蓝紫现象,以及并发多种其他传染类疾病,该病不仅对能繁母猪易感,其他各个阶段的猪都属于易感群,且感染后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数据报道感染后发病率在50%~80%之间,死亡率最初在80%~90%左右,近年来随着各种预防措施的使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也超过了50%。其中最容易被感染的是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多样化的特点,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还可以通过精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研究发现口腔、鼻腔、肌肉、静脉等接种都可以感染病毒,病猪在2周后即可传播病毒,在病猪的鼻腔粘液、粪尿等排泄物中均可检测出病毒。该病毒株较多,且很容易发生变异,很多时候一个猪场内就能够检测出 3种以上的毒株,这也为其治疗带来了困难。
在临床症状方面,感染猪群体温持续升高,通常达到40℃以上,皮肤出现潮红,精神状态低沉,眼睑周边有大量的分泌物,到后期则出现耳尖发绀,四肢末端皮肤发紫,少数病猪伴有甩头、震颤等现象。感染后的病猪不喜站立,呼吸用力,并多采用腹式呼吸,有的猪还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病猪的粪便有恶臭,有的伴有下痢等情况,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厌食症状。
2 中药防治蓝耳病的应用现状
通过近年来对蓝耳病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该病的发生机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病毒侵染体内单体细胞造成,尤其是猪肺泡上的巨噬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逐步扩散,并对其他器官内的单核巨噬细胞中不断增殖,最终导致疾病发生。而从中医角度来说,该病是外邪入侵,抗病无力所致,主要是外部湿气不断积聚体内,导致肺气不宣,进而阴阳失调,发生该病。因此,中医上以“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作为主要对策,做到标本兼治,有效的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相比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等方法疗效大为提高,而且对猪体的器官伤害比较小,是目前越来越多被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2.1 中药单方在防治蓝耳病中的应用
中药大多都是自然界生长的各种动植物及其代谢产物,每一种都包含有大量的各种组分,其中的化学原理也非常的复杂,因此,每一味中药往往都同时具有多种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很多种中药都能够单独使用来预防或者治疗猪的蓝耳病。
蒲秀英等研究表明,在患有蓝耳病的猪群中加入金丝桃素,会使得病毒的活性降低,抑制作用效果较为明显,与使用拉夫米定作为对照组的猪群对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其治疗效果较拉夫米定来说要更好,其研究还发现金丝桃素的使用量增加会使得抑制病毒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王学兵等则对绿原酸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对猪蓝耳病的抑制效果也非常明显,同时他还对黄芪、连翘等做了实验,证明这些药材对蓝耳病毒同样有较好的疗效。
2.2 中药复方在防治蓝耳病中的应用
在具体的临床使用上,更多的人选择了采用中药复方制剂。其优点是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毒副作用也大为降低。多年来在不断与猪蓝耳病对抗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一些适用范围较广的经典复方制剂,如清瘟败毒散、白虎汤等,也有很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如唐耀平等研制的中兽药方剂排毒逐瘀散,实验对比效果也非常好,85%的病猪在治疗后有显著好转。
3 中药防治蓝耳病的机理研究
目前所使用的中药基本上以清热解毒,滋补身体为主要作用,其不仅可以对病毒的增值产生抑制,同时也增强了猪群的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对其他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从而在治疗蓝耳病的同时,也预防了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升了该病的治疗效果。如黄芪、穿心莲、连翘、半枝莲等单味中药及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增液汤等复方中药进行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药物都有很好的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
从其治疗机理上来看,猪蓝耳病的发生是病毒首先结合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在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进入细胞内部,然后不断增殖的过程。而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中药则可以直接阻断这种结合过程,打断病毒的繁殖途径,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疗的目的。体外试验表明,连翘、黄芪、板蓝根水提物和黄芪多糖体外等都具有类似的效果,其中所含的嘌呤嘧啶等成分可以干扰或者阻断RNA病毒的复制,而黄芪、白芍、橘皮等则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达到抗病毒感染的效果。
4 研究展望
总的来说,利用中药进行猪蓝耳病的防治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值得肯定。进一步增加各种单方或者复方制剂抑制病毒方面的机理研究,扩大临床治疗范围,将其理论研究与实际临床密切配合,从而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中药制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药饮片管理工作计划
为了不断提高中药饮片管理水平,明确工作重点,努力创建“合格中药房”。积极完成各项指标,落实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争做“合格中药房”,为硚口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管理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特作出相应的工作规划。
一、加强中药房的基础设置,规范中药房的管理
1、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中心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中药饮片库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
2、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3、备齐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调剂台、冷藏柜或冷库、称量用具(药戥、电子秤等)、粉碎用具(铜缸或小型粉碎机)、格斗、电脑等。
4、药品排列整齐,药房布局合理,打造顾客认可的合格药房。
二、提高药品质量,增强满意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每一个品种从进货到配剂,严格筛选,对号入座,依法炮炙,从严保管,防止霉烂变质,虫伤鼠咬。药品仓库采取分区色标管理,色标统一标准为待验区、退货区为黄色,合格区为绿色,不合格区为红色。每天做好温湿度记录,每月定期对库存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并进行记录,如发现霉烂变质,虫伤鼠咬、结串、走油等现象,及时做好报损记录,不断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三、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药房定期对药学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药学人员进行业务素质技能的考核(每季度至少一次),提高了中药剂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执行药品质量管理
建立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严格处方审核,调剂复核率100%,每剂重量误差应在正负5%以内。中药发出时应注明患者姓名、必须交代煎药方法及用法、用量、并交代注意事项。
五、完善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1:遵守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药事管理小组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并有会议记录:。
2: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制度,要求供应商资质齐全,并每季度查阅经销企业的证件,发现过期及时催讨更换。
3:严格执行药品进货检验制度并认真落实,退货应有记录。4:建立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严格处方审核,调剂复核率100%。
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1月6日
创业计划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意义及现实可行性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国家鼓励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药材种植给予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对中药材野生变家种,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发展绿色药材等“三农”政策的制定、出台更是让农民心中吃了一颗定心丸,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的好处与市场需求。发展中药材种植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野生中药材已经越来越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种植中药材好处很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首先对于农民来说,可以增收;对于生态来说,有利于环境保护,解决农作物轮作问题,使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可以过几年再种粮食。
(三)XX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优势明显。一是XX地处塬面,属黄土高原残源沟壑区,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平均气温7—10℃,最高32.5℃,最低-31℃,无霜期155天,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二是XX村位于XX镇西北面,距镇政府XX公里,临近XX路,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交通便利。三是XX村XX村委属于纯农业村,全村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种植中药材、薯类、杂粮等其他作物为辅,有中药材种植基础和传统,随着玉米收入慢慢滑坡,寻找农民增收致富新的产业支撑,特别是能全部实现脱贫不返贫,到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中药材的种植,点燃了我村新的经济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希望,群众种植积极性普遍高涨。
二、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的指导思想
(1)根据市场需要,按照集约化、企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定向建设基地。
(2)扶持专业合作社,创造名牌产品,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新型产业。
(3)将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人紧密结合。
(4)将项目与示范推广,并辐射、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二)基地建设原则
1、基地要建设在立地条件好,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地方。
2、尽量集中连片建设,便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与管理。
3、基地要建在无公害的立地环境中。
4、交通、供电、供水条件良好。
(三)项目名称及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XX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镇XX村委。
(四)项目具体建设内容
1、种植基地工程总规模1000亩,每年统一组织提供种子及种苗发放给种植农户。种植基地种植费用、管护费用及采收费用由农户自行解决,采收所得干药材由合作社按保护价统一收购。
2、相关技术培训及指导。
(五)建设期限:
2019年5-9月份选址选种;9月份播种。
(六)项目运行管理
项目建成后,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项目运营模式为: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具体为合作社提供优质种子及种苗给农户,同时承担培训、提供技术等费用,农户自行种植、管护、采收。农户与合作社达成干药材收购协议,产品统一由合作社进行收购,收购价实行最低保护价。公司通过对项目投入获得优质原料,并通过加工统一标准、品牌集约化销售获得效益。
(七)项目辐射范围、带动能力及经济和社会效益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辐射XX、XX、XX三个村民小组。
2、项目带动能力
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可吸收村内100余名劳动力打工,使全村120户农民直接受益。
3、经济和社会效益
种植中药材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明显。一是增加了本村农民的收入。种植中药材每亩平均收入达7000元,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不足3000元,每亩新增收入400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显著。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三是促进地区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按照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在土地种植无风险且产出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之下自发将零碎的土地交由基地租种,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从而也促进了本村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四是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对所种植土地的路、渠等水利设施建设进行了完善,同时,在促进退耕还林、林业产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减少如出现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六是种植所产生出的效应将会向周围村镇以及全县各个乡镇辐射。
(八)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单独建帐,不得挤占挪用、转移、截留。资金支付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坚持验收制度,凭单据报帐,同时接受上级和国家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部门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二)中药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由于农民多为单家独户生产,各种药材多为两三亩乃至几分地,小而散,不能形成规模;
(三)中药材种植产业规划、技术支持等专业部门没有。对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服务体系未建立,种植技术力量及科技支撑较薄弱,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已成为制约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的“软肋”。
(四)群众获取信息渠道非常有限,“等、靠、望”的思想严重,存在盲目种植、一窝蜂式发展种植现象。
(五)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具有资源优势的深加工产品。
(六)该项目为种植项目,投入大、生产周期长。
四、发展建议
一是在种植规模上要“由点向面”铺开。要注意抓好地道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同时在药材品种开发上求突破,实现品种地道化,栽培规模化。二是在政策配套支持上力求到位。建议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科学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出台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三是在运作模式要进一步稳固。通过与药厂、商家建立供求关系,发展基地化种植,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风险共担机制,切实保护药农的利益,激发种药积极性。四是在种植技术支撑力上要给予扶助。开展好种植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强对药农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力度。五是在产地初加工上给与相应的政策及项目支持。做好产出药材的手工精选、手工切片。
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3.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5.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6.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促进中药的哪些相关学科的发展?
7.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药剂学的影响如何?
8.举例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9.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要重视有机成分,又要注意无机成分,更要关注化学成分的物种形态?
10.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有何意义?
11.属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定性分析研究主要有哪些?
1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不能一味强调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单纯追求化学成分?
1 缓释制剂的特点
患者服用传统剂型药物后, 体内的血药浓度往往低于有效的最低血药浓度, 即使达到有效的最低血药浓度又往往维持时间短。因此, 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 并且考虑到降低药物副作用, 患者需要采取多次服药的方式, 这导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下降。缓释制剂的出现克服了以上不足, 提供了平稳、持久的血药浓度。缓释给药具有以下优点: (1) 减少了患者用药的次数, 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2) 可使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平稳、持久, 既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又提高了疗效; (3) 可以避免一些药物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刺激性。
2 中药缓释制剂的剂型
2.1 骨架型缓释制剂
骨架型是缓释制剂中最常见的一种剂型, 主要有3种: (1) 水溶性骨架, 常用羧甲基纤维素 (C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等为骨架材料; (2) 脂溶性骨架, 常用脂肪、蜡类物质为骨架材料; (3) 不溶性骨架, 常用不溶性无毒塑料为骨架材料[1]。如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 将乳糖与大黄提取物与其混合均匀, 再经过压制而成的大黄缓释片, 就属于骨架型缓释制剂[2]。
2.2 薄膜包衣缓释制剂
薄膜包衣缓释制剂是将药物包裹在一定厚度的衣膜内, 以达到缓释的目的。目前用于衣膜的材料主要有:蜡质材料, 微孔材料, 胃、肠溶性薄膜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此类缓释制剂是基于薄膜腔内的渗透压而导致药物的扩散释放的原理制成的, 即药物分子溶出扩散出薄膜[3]。
2.3 胃内漂浮滞留片
顾名思义, 此种类型缓释片能悬浮滞留于胃液中, 主要用来治疗胃部的慢性疾病。苦参素缓释片就是以十六醇作为助漂剂, 以HPMC为骨架材料制成的胃内漂浮滞留片, 研究表明, 其缓释效果明显。
2.4 生物黏附性缓释片
它是将对生物黏膜有一定亲和性的高分子物质作为药物载体而制成的缓释制剂。这种制剂不但具有缓释性能, 还具有定位性能。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药物载体, 将黄柏等中药制成的复方中药口腔黏膜黏附缓释片就属于此类缓释制剂[5]。
2.5 缓释微囊和缓释微球
微囊或微球的直径一般为几微米至几百微米, 它以高分子材料为微囊壁壳而将药物包裹起来, 使其不仅具有缓释作用, 还具有靶向作用。如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姜黄素缓释微囊, 就属于此类。研究表明该微囊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6]。
3 中药缓释制剂发展的策略及前景
3.1 发展策略
首先, 要在药物动力学原理、辅料的选择、加工成型工艺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借鉴西药缓释制剂发展的理论, 采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 选择新型高分子辅料等研制中药缓释制剂。其次, 积极合理的利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能使中药缓释制剂的研发更加准确、有效, 缩短研发周期。最后,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 研究中药原有剂型的用药途径, 考虑中药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 合理发展中药缓释制剂。
3.2 发展前景
祖国中医中药历史悠久, 理论深厚, 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可以说明中药缓释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 服用中药缓释制剂也是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目前, 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剂量小, 疗效确切的成药还很少。因此, 必须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研究、开发中药缓释制剂, 这也是发展祖国传统中医中药业的必然趋势, 必然要求。其前景十分美好。
摘要:本文结合缓释制剂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阐述了我国中药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及释药机制, 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分析。缓释制剂主要类型有骨架型缓释制剂、薄膜包衣缓释制剂、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性缓释片以及缓释微囊和缓释微球等。
关键词:中药,缓释制剂,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松, 冯怡, 徐德生.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成药, 2007, 29 (4) :563-567.
[2]赵瑞芝, 欧润妹, 袁小红, 等.大黄控释片的研制及其体外溶出特性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1, 36 (2) :101-102.
[3]潘琦, 高明菊, 朱红涛, 等.左金缓释胶囊的研制及测定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4 (1) :6-8.
[4]尹莉芳, 贺敦伟.苦参素胃内滞留缓释片的研制及犬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 (12) :1432-1435.
[5]周东新.清溃口腔缓释膜的研制与临床[J].基层中药杂志2002, 1 (6) :11-13.
【关键词】 掩味技术;中药口服制剂;固体分散体;包合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50-04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Chinese medicine oral preparation with less dosage, convenient carrying, stable quality. But with some chemicals than up,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of poor taste,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al preparation has different degree of bitterness, greatly reduce the patient medication compliance, to children, the elderly and some inconvenience oral medication of patients to bring great mental disorders. So it is still a thorny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bitter tas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review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bitter taste,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mask, sort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mask flavor technology, to further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al preparation of the study to provide sufficient evidence.
Keywords:Masking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oral preparation;Solid Dispersion;Inclution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其口感并不被大多人所接受,因此,如何掩盖药物苦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苦味产生的机制进行探究,并对国内外的一些掩味技术进行评价。
1 苦味产生的机制
苦味的产生机制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苦味受体蛋白与溶解在液相中的苦味质结合并活化,该受体主要分布于味蕾中味细胞顶部的微绒毛上;然后活化后的受体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进一步导致味觉细胞膜发生去极化效应,从而引发神经细胞突触后兴奋;兴奋性信号的传导方向是沿面神经、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孤束核,更换神经元到丘脑;最后在大脑中央后回最下部的味觉中枢经过整合后产生苦味感知[1-3]。根据苦味产生的机制,诸多学者各抒己见,主要有以下两种掩味方法:一种是通过添加甜味剂、芳香剂、泡腾剂等来降低口腔味蕾对苦味的敏感度来实现掩味;另一种是采用包衣包合、固体分散体等技术降低与味蕾接触的药量或药物浓度来延缓或阻止药物在口腔内的溶解来实现掩味,应用此原理的方法还有微囊/微球化、离子交换、介孔分子筛等技术。与西药相比,中药在掩味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缺少先进的掩味技术,还急需探究更先进的掩味新方法。
2 掩盖苦味的方法
2.1降低口腔味蕾对苦味的敏感度
2.1.1 添加甜味剂 甜味剂作为一种传统的掩味手段,其掩味原理是在味觉中枢把甜觉产生的神经冲动与苦觉产生的神经冲动综合后混淆大脑味觉从而实现掩味[4]。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是甜味剂的两个主要类别。蔗糖和单糖浆是天然甜味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阿斯巴甜、糖精钠等属于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因其高甜度,低热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对糖尿病、肥胖症患者都非常适用。因为糖类甜味剂存在高热量、易造成人体血糖浓度升高的特点,所以使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产生用药顾忌。这也促使了人们把目光投射于非糖类、低热卡甜味剂的开发与应用[5]。纽甜作为新一代的强力甜味剂,由于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得到了普遍关注[6]。张璐等[7]以纽甜为掩味剂,分别考察了其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穿心莲5种苦味中药的掩味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纽甜能很好的掩盖黄芩黄柏的苦味。纽甜的后甜味作用时间比其它甜味剂长,几乎不存在后苦味,同时能很好的掩盖中药的苦味和腥味。同时,纽甜与其他甜味剂配合使用效果更佳[8]。
为了评价NAS制剂的毒性,以小白鼠、雏鸡进行了毒理学试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口服NAS中草药制剂的LD50为(9.0573±0.0309)g/kg.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1.8 g/kg,0.45 g/kg,0.15 g/kg)雏鸡连续口服NAS中草药制剂14 d,1次/d,未出现中毒症状,而显示出有增重作用,且增重率与药物剂量成正比,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
作 者:崔颖 梁剑平王选慧 罗永江 尚若锋 作者单位:崔颖,梁剑平,罗永江,尚若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
王选慧(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高浓度中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中成药生产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且可生化性差的特点,确定处理工艺为两相厌氧+好氧生化+生物碳,并在实际工程的`调试和使用过程中展开中药污水的处理技术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为污水处理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数据.作 者:赵强 伍贤红 杨生辉 Zhao Qiang Wu Xianhong Yang Shenghui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北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1)分类号:X703.1关键词:高浓度 中药污水 两相厌氧 生物碳
【关键词】制炭;止血;炭药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48-01
1 历史沿革
中药制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对中药制炭的原理,作用机制和炮制工艺等依照传统制药技术和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设备进行理论研究。阐明炮制原理,搞清作用机制、改革工艺、制定质量标准,提高制炭质量,是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中药制炭应用始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乱发烧炭,王不留行、桑根白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的记载。自晋至唐制炭入药又增加了20余种,其中有大黄、槐角、石榴皮、桑叶等。宋代又增加了厚朴、荆芥等60余种。自唐代以来,始见有些炭药用于止血。如《千金方》中用大黄烧炭治尿血,羚羊烧炭治产后下血,烧乱发、槐角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等。宋代除有刺猬皮烧末治鼻血等止血作用的记载外。更多的是桅子炭治霍乱,干姜炭治痢,干漆炒炭是为了去其刺激性等多方面作用的记载,用于止血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元代是炭药止血理论及制炭用于止血的发展时期。葛可久的《十药神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并用“十灰散”治疗呕、吐、咯、嗽血。从此以后,在“血见黑则止”及“炭药止血”的理论指导下,大凡止血药物多以制炭入药。
明、清以来又增加了炭药60余种。直到目前,沿用的尚有70余种。清代有一些不同意使用炭药的意见,如《杏草从新》认为熟地,枸杞炭是将“甘润滋阴”之器,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待益,而又害之矣。《本草正义》认为子炭“炒黑力微,徒有其名。”《妇科要旨》则更进一步认为“一切炭药……皆为无气无味之类”。不主张制炭用。
总之,从炭药的应用发展看,起始制炭并非都用于止血,还有其他作用。历代品种亦有增减,有些已证明炒炭不如生用的如贝母、犀角等,早已弃炭生用。只是在元代以后,炭药止血才逐渐占重要地位。可见炭药品种的增加,显然受到元代“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影响。
2 炭药的作用
2.1 治疗各种出血在“血见黑则止”的理论指导下,大量的炭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但炭药止血在临床应用时也必须辩证选择用药。如痔疮出血用槐角炭:内有瘀积,便中有血用大黄炭;下焦血热而致的血痢、崩漏等用地榆炭:湿热腹泻肠风下血用黄芩炭等。在应用“血见黑则止”理论时,更需兼顾药物原有功效。
2.2 用于收敛止泻中药制炭后增加了涩肠止泻的作用。如乌梅本具酸涩之性,制炭后收涩之性更强,用治赤白痢疾及肠风下血。鳖头烧炭存性,治脱肛有效。枣树皮制炭治腹泻。
2.3 缓和药性或除去腥臊气味炮姜炭温热之性未减,辛散之性降低;枳壳、枳实炒炭后可消其辛燥之性,有助于消导化积:干漆“烧令烟尽”以除去刺激性物质;有些动物的爪甲、骨、鳞毛等常烧炭存性,以除其腥臊气味,使之更适合临床应用。
2.4 其他杜仲炒炭后疗效提高,是因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槟榔炭能治蛇蛟伤,蜂房炭治牙痛,乌龟头制炭能治疗结核,蛇蜕炭治恶疮,皂角炭治下部生疮等。
3 炭药的现代研究
目前,炭药的研究在药理、化学、临床及炮制工艺方面都作了很多工作。如在止血机制方面,实验证明,活性炭可使凝血时间由20秒缩短至13秒,但棕炭作用更好,可由19秒缩短至9秒。荆芥炭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作用好,浓度加大反而使凝血时间延长。侧柏叶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但生用效果较好,制炭后止血作用反而下降。生槐米中桷槲皮素含量仅为炒炭后的十分之一,其止血作用也比生品增强。地榆生品中鞣质含量为6.9%左右,制炭后仅含1.24%。照理,地榆治烫伤应以生品为好,但中医临床上却用地榆炭而不用生品。实验
治疗也观察到,地榆炭治疗烫伤创面不化脓,渗出物少,恢复快,死亡少,而地榆鞣质治疗效果明显不如地榆炭。新陈棕皮水煎剂均无止血作用,而棕皮炭的煎剂和混悬剂则有明显作用。同是棕榈,仅因药用部位差别及新陈程度不同,止血作用也有明显差别,棕皮炭明显优于棕板炭且陈者明显优于新者。同时还观察到,活性炭及煅炭后的棕榈样品混悬剂凝血效果较好,这似与炭素有关,但体内试验活性炭并无止血作用。可见药物制炭后发生了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荆芥炭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据报导,荆芥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明显下降,而且挥发油中的成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有8种成分炒炭后未能检出,而在挥发油中检出了9种新成分。实验发现,炒炭所致挥发油成分变化,对药理作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并提出不挥发油并非荆芥唯一止血活性成分,而还有其他活性物质存在。这些活性物质究竟属何类成分及其与挥发油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等,尚不明确。
药理方面曾有人做了30种中药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比较。炒炭后与生药相比,止血时间有的明显缩短,有的无明显差异,但也有的反见延长。说明并不是任何一种中药炒炭后都有止血作用。是否有止血作用是随药材品种而异,也说明“血见黑则止”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炭药的止血机理。
炭药止血作用以外的研究较少。有人发现连翘、槐角、山桅、地榆等炒炭后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刺猬皮功能固精缩尿,收涩止血,民间都用刺猬皮制炭研未冲服,治产后乳汁不下,下乳快,服药时间短,疗效确实。
炭药炮制工艺较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制作方法有炒炭法和煅炭法,选用何法为宜,视药材质地和炮制目的而定。各法使用得当及火候掌握适中与否,直接影响炭药的质量。《本草蒙筌》谓“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中药制炭既不是完全炭化,更不是灰化,而是要“存性”。这就需要不断改革炮制工艺。如杜仲制炭多用炒制法,加热时间长,外部炭化已过,部分甚至灰化,但内部仍不到断丝标准,而且损耗率高,一般在35%-38%之间。笔者用砂烫法制炭,便温度保持在180-200℃之间,外表颜色黑,断丝完全,能存性,其损耗率只有18%左右。仅此一项小的改革,若能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杜仲炭的质量,而且节省大量药材。
4 建议
4.1 自元代以来,“血见黑则止”的理论一直左右着炭药的应用,但该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炭药的止血作用,并非所有炭药都能止血。如前述有些中药炒炭后的止血效果比较好,但也有些反而差或差别不大。看来某些原来就有止血作用的药材是否还需再制炭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4.2 临床疗效的观察是对炭药作用的最终检验。有关炭药药理,成分分析,炮制工艺改革等研究,都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且必须按中医用药特点,紧密结合临床观察疗效,以确定何种适合制炭,用何种工艺。
4.3 炒炭药材品种多,外表和内部颜色各异。现在唯一判断炭药质量的标准是“存性”。即药材外部和内部颜色的变化,因而质量判断误差大。应逐步研究用确切的温度,受热时间,炭化程度等科学的客观指标来控制炭药的炮制质量。
4.4 一般生药炒炭后的损耗都在44%左右,许多药的有效成分也因高温受到破坏。如何充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除研究应否制炭的品种外,改革制炭工艺也是当务之急。
一、行动导向法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中的实施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依照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完成中药制剂理化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我们以双黄连口服液的分析为例进行探讨,设计教学方案,如下表所示:
二、行动导向法实践教学反思
1.“教”的方面。
(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把握教学设计,制定详细教学计划,对教学任务分解要考虑周详,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交流、讨论,同时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对于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综合讲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为了做好引导,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吃透授课内容,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加以预设。 (2) 分工合理,避免学生无事可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懒人思维,要学生学会思考,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充分把握,在分解任务、制定计划时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人人有事做,避免出现有个别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浑水摸鱼。 (3) 确保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资料的查阅、任务分解、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具体操作等各项工作都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有问题随时咨询老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负责引导、巡视各小组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即可。 (4) 重视评价。行动导向教学虽然体现学生的主体,但教师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根据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动手与技能水平、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几方面,结合技术总结,通过口试、答辩等,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对于本次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有了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的方面。
(1)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应用行动导向法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讨论、操作、评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趣,而是感觉到学习有趣,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自己想探求、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提高。 (2) 专业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决策、讨论等环节,增强了对各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操作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技能。 (3) 合作能力得到增强。对于招收初中毕业生起点的高职校来说,其教育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当今,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薄弱。并且从目前的生源情况来看,到职业学校来上学的学生在同龄人中各方面的素质表现又稍有欠缺,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更差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进行沟通、协调,学习由单独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在团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能感觉到自已是有用的,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合作,合作能力得到增强。
行动导向法重点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主要能力的培养。通过行动导向法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我们体会到,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通过行动导向法的实践,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行动导向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有机结合而成的,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中药制剂分析》课是中药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行动导向法能较好地完成该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行动导向,中药制剂分析,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江滨.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欧阳卫.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商情, 2009, (4) .
【中药制剂研究计划】推荐阅读:
中药制剂新剂型11-22
医院管理-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11-06
中药全蝎的研究进展11-22
制剂个人总结07-14
固体制剂研发流程10-14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标准07-08
制剂科管理规章制度10-10
第三章灭菌与无菌制剂习题12-08
药物制剂生产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06-25
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操作规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