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荐10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1

科室共有医、技、护及工程维修各类人员37人,其中诊断医师24人,技师6人,护理人员7人。主任医师4人,具博士学位医师4人。现拥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3位硕士生导师,近十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3余名,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博士1名,在读硕士11名。

现磁共振科配置的5台磁共振成像仪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VERIO 3.0T、Trio Tim 3.0T、Avanto 1.5T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HDxt 3.0T以及飞利浦双梯度Achieva 1.5 T,均为世界最先进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我省高场磁共振软硬件及后处理功能配置最全的磁共振科室,始终处于我省磁共振专业的领先地位。

磁共振科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4篇,中华放射学杂志10余篇,多次在全国磁共振年会和放射年会上进行大会交流。主编或参编影像学专著10余部。承担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得科研资助80余万元,获得省级科研成果6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2

1 项目简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 其前身为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2000年正式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该医院是河南省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 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为20万m2, 地下4层, 地上18层。本项目所采购的麦克维尔设备主要应用在干部病房楼和门诊综合楼, 采购设备有:离心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风冷螺杆热泵机组及数台模块机, 本工程主要空调系统为集中控制系统。

2 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版)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 (2009版) ;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

其他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

3 设计参数

3.1 室外设计参数

(1)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6℃;

(2)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2℃;

(3) 夏季空调室外大气压力:996.2 kPa;

(4)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2.2 m/s;

(5)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7℃;

(6) 冬季空调室外相对湿度:63%;

(7) 冬季空调室外大气压力:1 017.9 kPa;

(8)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4.1 m/s。

3.2 室内设计参数

室内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4 空调设备及系统方案

4.1 空调主要设备清单

空调主要设备清单如表2所示。

注:该项目还配有数台模块机, 在此不做重点介绍。

4.1 空调冷热源

本工程的主要空调系统为集中式空调系统。

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放置于地下4层的冷冻机房内, 冷却塔、风冷螺杆热泵机组位于18层楼顶。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 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2~37℃。

本建筑类型为医院, 根据内部不同功能的科室, 对空调系统有不同的要求。离心式冷水机组和螺杆式冷水机组为主要的冷源设备, 在制冷季为病房区、办公区等提供冷量, 满足冷负荷要求。两台风冷螺杆热泵机组用于手术室、生殖中心等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的密封场所, 夏季制冷、冬季制热, 过渡季节照常运行, 满足室内恒温恒湿的要求。

5 工程特色分析

本工程为大型医院项目, 建筑内部设置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场所, 为满足各区域对于空调系统的不同要求, 麦克维尔推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方案:

(1) 该建筑为大型医院, 总建筑面积为20万m2, 制冷季所需总冷量较大, 因此, 麦克维尔推出了“离心机+螺杆机”的设计方案。离心机在大冷量时能效高, 螺杆机在小冷量时能效高。医院内各时间段的冷负荷变化较大, 离心机和螺杆机搭配使用, 在不同的负荷段, 开启不同的机组, 以提高机组运行效率, 节省运行费用。

(2) 此方案还推出了风冷螺杆热泵机组, 以满足医院内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的场所的要求。该机组适应性强, 能够适应各种室外恶劣条件, 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平稳运行, 为手术室等场所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

本刊点评

麦克维尔离心式冷水机组运行平稳, 噪声低, 采用了先进的喷液降噪技术, 同时, 可移动散流滑块专利技术的应用, 使机组能够做到10%~100%的无级能量调节。

螺杆式冷水机组PFS的单螺杆设计, 8.3%的低负荷能量调节, 与离心式冷水机组的完美搭配, 高效、低噪等都是此款机组显赫的优点, 使之成为螺杆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风冷螺杆热泵机组置于建筑顶部, 无需专用机房、低噪声、低振动、适应能力强等优势使之成为该项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3

泌尿外科、肾移植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心内科、泌尿外科、肾移植科、妇科、肿瘤外科、内分泌科为省重点学科,影像医学、普外科、肝胆外科、传染科、神经外科、为省优势学科,有5个卫生部临床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有临床研究室、实验室30多个,心内科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有6个专业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心血管疾病、肾脏移植、内分泌、麻醉、病理、护理、消毒供应等9个专业为陕西省医院质量控制中心。

重点推荐——泌尿外科、肾移植科

泌尿外科创建于1954年,经过几代人近五十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西北地区床位最多、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泌尿专科。被评为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泌外科在泌尿系统肿瘤、结石、肾上腺疾病、先天性疾病、泌尿系损伤、结核、感染以及男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西北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

1979年1月开展肾移植,1993年成立肾移植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至2007年3月共行肾移植2300余例,目前最长健康存活者已达26年余。1987年以来,随着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专业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组织配型技术的改进和移植后的一系列监测技术的开展和应用,肾移植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移植例数逐年增长,移植效果明显改善。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肾移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体系。2000年成功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胰肾联合移植,2002年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分别填补了西北地区多器官联合移植的空白,目前已经完成肝肾联合移植5例,移植效果良好,移植规模和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成为西北地区的肾移植中心。在组织配型、传染性肝炎、老年、小儿、多囊肾等患者的肾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测定及移植后的实验监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篇4

1960年,鞍山中学建立。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2001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7年10月,跨入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08年9月1日,学校搬入新校区,坐落在杨浦知识创新区腹地,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江湾城。

这些,让1960年普通的鞍山中学变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7年高考,一本率56。2%,这样的成绩也许与四大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已显示了同济一附中的巨大进步。这正如中国经济GDP增长,也保持每年超过8%的趋势,我们与祖国一起在新世纪中快速成长,努力做到最好。

中国足球也许是国人的耻辱,但就在我校,有一群热血青年依旧为中国足球打拼,他们也许还小,但少年时祖国的未来,我校足球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在同学们的辛勤努力下,在市区重大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斗勇在行,也少不了斗智。我校的德育建设以“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为新的起点,“四名教育”充实了新的内容。我校的艺术教育也是硕果颇丰。学校学生合唱团和民乐团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的重点团队,学校是“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我校不仅在传统项目上保持巨大优势,在现代科技上也不亚于任何学校。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强化信息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学校建立了学生网上论坛,并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信息教学力度,高一高二年级必修信息技术课程。

这一切让我这个新高二学生成长了许多。我积极参与足球课,身体更加壮实了,在足球场也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同学们的友谊也更上一层楼。学校的德育教育也让我的行为改善不少i,颇有一丝绅士的影子,在学校合唱比赛中,我感觉到了团体的重要性,我们的集体在不断成长,团结。学校的信息科技技术,也为我们的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拥有现代化医学影像中心,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科室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能在这样高水平的科室进修学习,接触各种疑难病例,并得到学术界一流水平专家教授的指导、授课,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半年期间,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精心培育,并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圆满完成了进修学习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学习收获简述如下:

医德医风方面:自入院第一天起,就将自己作为医院的一员,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院纪院规,恪守职业道德,不吃请,不以医谋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对病人的疑虑能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尊敬老师,团结同事,爱岗敬业。

工作学习方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及转归有了更多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平时工作中的影像诊断能力,也让我充分的体会影像结合临床的重要性;对疑难病例、罕见病例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参加院外各种全国性及地方性学术会议,使自身知识面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放射诊断专业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及逻辑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它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生理、病理学、放射学等方方面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放射科医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半年来,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学习,不耻下问,虚心向身边的每一位专家教授及同事求教,还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总之,半年来,我珍惜了每一分难得的求学机会,加倍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耻下问,终获益匪浅。这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必将在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载着所学新知识、新方法返航,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感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每一位老师及同事!

进修生:叶国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6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有着建院60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国农垦系统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是兵团卫生系统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医院开放床位2000张,设35个临床科室,20个临床教研室,11个医技科室,门诊部及其它辅助业务科室,是兵团肝胆外科中心、兵团关节镜中心、兵团内窥镜中心、以及兵团心脏介入起搏诊疗中心、肿瘤放射治疗中心,自治区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和自治区病理质量控制中心。

医院现有职工12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29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中级职称4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5人。药剂部简介

医院药学部是集药品采购供应、临床药学、制剂、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职能部门,下设临床药学科,药品供应调剂科,制剂科和新药研发办。临床药学科下设临床药学教研室,承担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和医学院的理论授课和实践。

目前药学专业技术人员7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高级职称7名,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临床药学科现有药师8名,其中主任药师1名,副主任药师2名,主管药师5名,从事专职临床药师5名。

药学部重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化新制剂研究和临床药学合理性用药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科研3项,大学级课题4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2项,获得省级科研进步奖2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

我院实行了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嵌入了合理用药防火墙,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系统,处方点评系统,及我院自主研发的临床药师电子药历系统正在测试中。

2004年,我院成立了临床药学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并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开展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咨询,药学信息宣传,重点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价等工作。2006年参加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并获得“报表质量优秀奖”,2009

年我院被授予 “监测工作特别奖”,2009年我院成立兵团抗菌药物监测分网,由药学部负责分网工作。

2007年我院参加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医院成立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专家小组,并制定专职临床药师工作制度,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2008年派送一名药师于卫生部临床药师培养基地浙江邵逸夫医院培训一年,2009年顺利通过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督导组检查。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简介

2010年经卫生部批准,基地招生专业为内分泌、肿瘤化疗专业,已招收学员2名,带教师资2名,招生名额:内分泌、肿瘤化疗专业各2名。

招生时间:每年7月28日--8月31日

药学部主任;张永军

职称:主任药师

办公电话:0993-2850530

电子邮箱:zyjyjk@sina.com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7

专业齐全 功能完备

医院始终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突出中医优势,加强专科建设,注重引进现代科技文明和当代西医最新成果来发展医院综合实力,逐步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人,人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科研成果的业务发展格局,开设有30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医院设有多个中医特色诊疗门诊和特色治疗室,各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医院努力发掘和整理中医特色浓郁、疗效确切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并积极应用。医院还针对优势病种、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防治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形成了明显的专科(专病)优势。西医也有长足发展,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

特色明显 优势突出

医院目前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1个国家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2个省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及1个卫生部中西医结合妇科腔镜培训基地,这些重点学科和专科,以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特色优势跻身省内乃至国内同行先进行列,享有崇高声誉。医院还是1998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首批新药(中药)临床试验机构之一,已认证13个专业;同时,医院也是省级继续教育中心,湖南省首家放心药房。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及应用。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更好发扬中医药优势,医院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放心中药”工程,在湖南省率先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单剂量分装精优中药饮片供应,较好地提高了中药临床疗效,目前医院供应的精优饮片量达到饮片总量的85%以上;为方便患者服用中药,医院还提供方便快捷的超微饮片供患者选择,同时开展中药代煎、送药上门等多种便民措施,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肯定。

名家荟萃 人才辈出

湖湘中医名医辈出,在全国中医界影响深远。我院已故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聪甫、谭日强、夏度衡、欧阳琦、刘炳凡等“湖南五老”,其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在全国深有影响。受“五老”的教导和影响,经过多年努力,医院在王行宽、谌宁生、谭新华、李传课、程丑夫等当代知名中医专家的传帮带和言传身教中,一支技术过硬、敢于创新、务实求真、团结一致的学术梯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张涤等一大批知名的中青年中医人才。目前,医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8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00人,省级以上名中医21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人,省级以上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以上人员2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3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者已出师24人。

教学科研 硕果累累

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体制,开设有中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等3个专业,承担湖南中医药大学各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各种形式(全日制、成人教育、海外留学生)、各医学类专业的临床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毕业实习及七年制本硕连读、研究生临床培养和管理等工作。中医学等9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2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湖南中医药大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挂靠我院。设有内科(中内、西内)、外科(中外、西外)、妇科、儿科等15个教研室,承担学校78门课程教学任务,接受各类实习生临床带教,多次被评为省优秀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医院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坚持临床疑难病诊疗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紧密结合,促进了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医院的各级重点学科、专科、研究室、实验室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科支撑和科研平台。近5年来医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3项,省部级15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1项,专利发明10项,发表论文1857篇,出版学术专著205部。

环境优美 设备先进

医院现代化门诊楼、装修一新的住院楼、医技楼、制剂楼以及气势恢宏的中医药培训大楼浑然一体,楼内设施完备,电梯、空调、电视、电话、中央供氧等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花园式单位”的院容环境为广大患者提供了舒适的治疗康复条件。医院不断引进先进医疗检测设备,现配备有飞利浦1.5T磁共振、飞利浦MX-8000型超高档多层螺旋CT、飞利浦大型DSA、法国产中型C臂X光机、西门子彩色B超、C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等大型设备300多台件。医院医疗设备总值1.6亿,其中科研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实现了诊疗和临床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

医院始终坚持“强化管理、完善功能、狠抓质量、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提出“精诚仁爱,济世奉献”的服务理念,要求全院职工转变观念,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举措,加强医患沟通,较好地树立了品牌医院的社会形象。近几年,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点医院”、“湖南省红十字会定点医院”等光荣称号。同时,医院还是省市基本医保、生育医保定点医院,湖南省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等。为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医院,医院还高度重视关爱职工工作,以积极的行动、有力的措施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完善制度来保障职工权益,提高职工待遇,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制定院内医疗互助保障制度;建立疾病慰问、生日祝福、子女就学奖励等机制;引导职工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完善职工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扩大民意畅通渠道,鼓励职工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丰富文化生活,努力营造职工与医院和谐发展、共享成果的良好氛围。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 篇8

特色科室——针灸科

该科突出传统针灸特色,开展对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科100多种疾病的治疗,擅长治疗各种瘫痪、痛证。特别是对中风病的治疗。对于中风,该科除了保留传统特色的针灸疗法外,还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及治疗技术,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系统、科学的功能训练,尽最大程度降低病人的残损,恢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被誉为“瘫痪康复之家”。

知名专家

黄鼎坚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及学术继承人导师。主治:面瘫、面痛、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失眠、肌肉关节痹痛及临床常见之胃、肠、胆、肾绞痛等急痛症,疑难杂症如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病症、顽固性呃逆、慢性泄泻等胃肠病症、运动障碍等。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六上午。电话:0771-5848799。

庞勇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西名中医,针灸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主治:中风、眩晕、各种瘫症、痛症及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病症。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电话:0771-5848507、5848575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 (传染病学),省(市)级重点学科1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4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该院对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癫痫、糖尿病和各种肿瘤的诊治,对脑外科、血管外科、手外科、高危妊娠的诊治及创伤救治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色科室——内分泌科

该科是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建立的重庆市糖尿病中心以及肥胖防治中心。其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他如肾上腺疾病、垂体性疾病,在西部地区也处于先进水平。该科在国内率先报道禁饮加压试验诊断尿崩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特发性阿狄森病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知名专家

邱鸿鑫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舒昌达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人工器官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治糖尿病、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周二上午。

张素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主攻糖尿病。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邓华聪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内分泌学会委员、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治糖尿病、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

李启富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糖尿病学会委员。主治糖尿病、肥胖。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该院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科、心胸外科、代谢病与内分泌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医院第五位。精神病学科是国内精神病学的主要创始单位之一。心胸外科在新生儿、婴幼儿各种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根治手术,瓣膜外科冠状动脉外科、大血管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普胸外科等各种胸心外科手术效果好,手术总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色科室——精神卫生研究所

该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目前开设有神经症、情感性疾病、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成瘾行为、头痛失眠等各种专科门诊及精神科综合门诊。该科在精神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精神药物中毒的药物分析与诊断,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测评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精神应激的心理应付、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等方面,居国内领先行列。

知名专家

李凌江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精神应激相关疾病、精神病的诊断与治疗模式等研究,尤其擅长心理治疗。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张亚林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合作研究中心成员。主治神经症、精神病。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郝 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9

人计划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我院拟招收200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护理规范化培训。

招收条件:

1、热爱护理专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学兼优。

2、护理本科、大专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且具有三甲医院实习经历。

3、身高:男性168cm以上,女性157cm以上,矫正视力为1.0以上,身体健康。

备注:应届毕业生为2018年毕业生。大专学历要求须为经过高考后全日制统招。

说明:

1、即日起至2018年4月7日接收报名材料。符合条件者上我院官网招聘平台

报名,请认真填写专业等信息。

2、联系方式:

①联系人(资格初审):徐老师 联系电话:0791-88695116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篇10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家刘多三教授创建。1963年被批准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科室人员情况:本学科有一支学术气氛浓、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全科有教授15名,副教授9名,博士导师10名,主治医师6名,经治医师5人。硕士导师23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6名。

医疗情况:神经内科共有病床120张,每日门诊患者200余名,在全国属于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尤其是脑血管病、痴呆等疾病的诊治,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多年来一直把脑血管病的防治作为临床医疗和科研的主攻方向,曾参加过脑梗塞溶栓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严格对照的九五攻关项目研究。近几年建立了卒中单元,成立了脑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和脑出血微创手术室,开展了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并成立了康复治疗室,开展了规范化的脑血管病急性期康复工作。

科研工作:神经内科现有共12个实验室,面积920㎡。包括蛋白质组学工作站、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流病、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神经肌肉活检、电镜等实验室。有四个明确的科研主攻方向: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朊蛋白病、癫痫等,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重要科研奖励30余项,获各级奖项10余项。在神经病理学方面,已经剖检600余例脑标本,居国内首位。曾多次举办国际和全国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会,是我国神经病学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人才培养情况:本学科从文革前的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首批被确定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又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每年为学员提供200学时以上的神经科学和高级神经病学课程,并进行深入的临床和科研训练。共为全国培训神经内科医师800余名,培养神经病学医学博士169名,医学硕士201名,培养神经病理学研究人员19名,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先后派出45人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国留学,在本学科出国人员当中,已经有6人担任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研究员职务。本学科与日本、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和人员往来,聘请了国外专家5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与本学科7位博士生导师、10位硕士生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基础方面的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本学科近3年主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和八年制神经病学全国规划教材。

导 师 队 伍 神经病学 吴 江简介

吴江,女,1954年2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主任。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在日本国立精神.神经中心、神经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97年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已培养研究生5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3人,已毕业31人,在读12人,博士研究生12人,毕业2人,在读10人。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北三省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神经科杂志》、《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现代神经病学》、《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主要科研方向: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007年获中国医师奖,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神经病学 江新梅简介

江新梅,女,1955年12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于神经病学及神经病理学,特别是肌肉及周围神经病和朊蛋白病的临床病理诊断。1975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一直从事神经病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现职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是科内中年技术骨干之一。研究方向为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1990年参加朊蛋白病课题组,是科内朊蛋白病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自1986年开始承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目前已积累了100余例皮肤活检样品,160例腓肠神经活检样品,500余例肌肉活检样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技术娴熟,能够将两次出国学得的病理诊断知识与临床病理实践相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诊断神经科常见神经及肌肉疾病和罕见的线粒体肌病、异染性白质脑病等。1990年以来,共发表论著90余篇,主编、主译医学著作4部,参加编写医学著作3部。先后参加课题研究工作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卫生部资助课题2项,省科委课题2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获学校及部省级奖励8项。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肉学组和遗传学组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吉林省及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

神经病学 祝 捷简介

祝捷,女,汉族,1950年2月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世界神经免疫学会、世界干扰素&细胞因子学会、斯堪地那委亞免疫学会、瑞典医学会、美国医学会、美国免疫学会委员。自1985年至今近二十几年间,所领导的课题组在数千只兔子、大鼠和小鼠(含不同的转基因小鼠)等动物上引导了EAN并对部分GBS临床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包括多项原始性创新性研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目前,在EAN 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共发表专著3部和论文60篇,其中54篇被SCI收录,被世界各国学者引用436次(截止到2003年9月22日)。2002年,祝捷教授作为 “优秀学术带头人”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目前正带领课题组主要从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2004年,祝捷教授的研究成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理治疗的研究”已通过吉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神经病学 胡林森简介

胡林森,男,汉族,1949年7月生,1977年2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82年9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获神经病学医学硕士学位,1986 年9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获国内第一个神经病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工作。曾经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医学院等完成博士后训练和从事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员工作,进行加拿大MRC课题(MT-14494等)及美国NIH课题(AG-11903等)的研究工作,并且为Teva药业公司等进行神经变性疾病药物开发研究工作。

2001年11月起被聘任为吉林省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神经病学实验室主任和神经蛋白质组学实验室主任,2004年8月起兼任吉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神经变性疾病、神经蛋白质组学。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吉林省科技厅重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9篇;指导博士研究生18名,其中13名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神经病学 冯加纯简介

冯加纯,1959年2月生,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分别于1990年、1994年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在加拿大萨斯卡秋温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留学。现任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脑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理事、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委员兼秘书、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长春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头痛协会委员,欧洲头痛学会委员。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等编委或常务编委。

目前重点研究领域为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酒中毒、头痛、眩晕症等。在国内首先提出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分型,并提出了体循环低血压引起脑损伤应引起高度重视。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吉林省科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白求恩医科大学优秀论文奖、刘多三基金奖。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共发表科技论文近百余篇,其中50余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

神经病学 刘 群简介

刘群,1958年7月生,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第一医院,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1992年至1998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硕士导师;1998-2005年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导师。曾多次去日本、德国进行业务学习。在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疗工作中,不断在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独特的见解,尤其在脑血管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有较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应用胰岛素治疗重症脑血管病”、“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早期治疗脑出血”的研究。此外,指导并帮助多项临床新技术的开展。在教学方面,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负责全国神经病学培训中心的各项工作近20年,参与教学、临床指导,认真讲解基础知识及临床疑难病例,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科研工作方面,曾参加了多种神经内科新药的临床研究,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目前承担项目共 8 项,均为第一负责人,其中:部(省)级6项,横向项目6项。2007获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神经病学 马涤辉简介

马涤辉(1958年10月生),医学博士,教授,神经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1988年获硕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落琳斯医学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医疗专长为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现任吉林省医学会常委,神经病学医师协会常委。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共8项,其中获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校级奖励6次;参编专著1部,教材2部。

神经病学 陈嘉峰简介

陈嘉峰,1965年6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专业,199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药理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0年批准为硕士生导师,现已有1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读研究生5名,作为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已有1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社会兼职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秘书。研究邻域为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慢性酒精中毒对脑血管的影响。

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病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急、重、疑难病抢救处理。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参加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及全国高级医师培训班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参编医学临床课程实习大纲(七年制)、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七年制);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教学辅助光盘的编写工作,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编委)目前已投入使用;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流动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室经验,能够熟练掌握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立体定位等技术。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学术研究动态,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家“八五”、“九五”科技公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卫生部重大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获奖4项。横向课题4项,已发表论文53篇,主编(译)学术专著4部,参编(译)学术专著8部。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04)。

神经病学 林卫红简介

林卫红,1964年3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委员,东北三省神经病学术交流会委员,吉林省心理协会副秘书长。任职以来共发表科研论文46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卫生部、吉林省科委、吉林省卫生厅科研课题4项;参与在研及完成的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参加学校及省教委教学研究课题2项。曾二次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的编写工作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长学制临床医学使用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的编写工作,参编《脑血管疾病》著作一部。获吉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获长春市科技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神经病学 刘亢丁简介

刘亢丁(1959年5月4日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终身成员,美国AHA/ASA 会员,长春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在我院国家重点科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4多年,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功扎实,潜心钻研医术,对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病的诊断均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于2005年11月-2006年11月赴英国剑桥大学神经科学系神经病学脑卒中组访学1年。2000年以来,共发表核心期刊杂志25篇,参与编著2部,承担科研项目总数8项,2004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吉林省科技厅1项、长春市科委1项。2004年分别荣获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我院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神经病学 吕晓红简介

吕晓红,女。生于1958年6月8日。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华神经科学会会员。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完成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的诊断、治疗及神经干细胞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获各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承担并参加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

神经病学 宋晓南简介

宋晓南,女,1963年7月22日出生。1998年获神经病学医学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分配到白球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1年聘任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1年任硕士生导师。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5人,现指导硕士生7人,已获硕士学位3人。2007年获吉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自1992年起从事朊蛋白病及神经肌肉病的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获中华神经科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在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坚持临床工作,积累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疑难的神经内科的技术重大问题。在科研工作中较为突出,能够把国外学到的先进科研知识用于当前科研工作中,认真学习新技术,发表论文及论著20余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三项,吉林省中药管理局项目一项。吉林省科委项目二项。获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两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其研究结果在相关科研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

神经病学 孙 莉简介

孙莉,女,1970年3月18日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2004年-2005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西部医院神经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老年期痴呆和神经突触方面的研究。从1998年起率先应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模型进行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行为学、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药物防治的研究,已经发表过系列论文。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致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作为研究者参与的《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的研究》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脊髓小脑变性发病机制及药物保护的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理治疗的研究》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突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30770756)》),省部级课题1项,横向联合课题三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共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

神经病学 王守春简介

王守春,男,1963年12月28日生,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2000年博士毕业。01年在日本秋田大学作博士后工作一年半,03年在北京天坛医院进修。成功开展“脑出血钻孔碎吸技术”多年。2004年组建“天坛医院-吉大一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协作中心”,任协作中心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开展脑血管病的造影、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治疗手术,无数次成功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奇特疗效。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等脑血管病国际论坛会议,并有大会发言。先后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举办吉林省脑血管病的影像及介入方面会议多次,为吉林省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及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个人特长: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

神经病学 崔 俐简介

崔俐,女,1967年8月25日生,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留校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99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0年至1994年7月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经治医生,1997年7月至1998年9月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至今。目前承担吉林省科技厅课题两项,吉林省卫生厅课题两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省科技厅课题三荐。现为中华医学会成员,擅长癫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神经病学 孟红梅简介

孟红梅,女,1971年2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病理学教研室读博士后;1999年---2004年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5年开始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自从1994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癫痫和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工作,2000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进修学习一年,学习期间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日本厚生省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关于海人酸诱导的颞叶癫痫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发病机理研究”。任职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于2004年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是我院首次获得此类奖项。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

神经病学 朱 辉简介

朱辉,男,1970年2月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至2000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2年至2004年在日本秋田县立脑血管研究中心病理部读博士后,1998年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赴日本秋田县立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学习,并完成了博士后课题研究工作,对脑梗死的G-CSF介导的骨髓干细胞治疗提出了可能。2004年开始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学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已熟练掌握了其相关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较好应用于临床。参加十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实验性癫痫后脑损伤机制及基因治疗初探”、“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神经病学 杨 薇简介

上一篇:关于对照检查材料字体排版要求下一篇:打造阳光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