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选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温庭筠诗词选(精选10篇)

温庭筠诗词选 篇1

卷575_1 「鸡鸣埭曲」温庭筠

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铜壶漏断梦初觉,

宝马尘高人未知。鱼跃莲东荡宫沼,濛濛御柳悬栖鸟。

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盘踞势穷三百年,

朱方杀气成愁烟。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

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殿巢江燕砌生蒿,

十二金人霜炯炯。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

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

卷575_2 「织锦词」温庭筠

丁东细漏侵琼瑟,影转高梧月初出。簇簌金梭万缕红,

鸳鸯艳锦初成匹。锦中百结皆同心,蕊乱云盘相间深。

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为君裁破合欢被,

星斗迢迢共千里。象尺熏炉未觉秋,碧池已有新莲子。

卷575_3 「夜宴谣」温庭筠

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虬须公子五侯客,

一饮千钟如建瓴。鸾咽姹唱圆无节,眉敛湘烟袖回雪。

清夜恩情四座同,莫令沟水东西别。亭亭蜡泪香珠残,

暗露晓风罗幕寒。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

裂管萦弦共繁曲,芳樽细浪倾春醁.高楼客散杏花多,

脉脉新蟾如瞪目。

卷575_4 「莲浦谣」温庭筠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水清莲媚两相向,

镜里见愁愁更红。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卷575_5 「郭处士击瓯歌」温庭筠

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湘君宝马上神云,

碎佩丛铃满烟雨。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著衣。兰钗委坠垂云发,

小响丁当逐回雪。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宫中近臣抱扇立,

侍女低鬟落翠花。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

千里春风正无力。

卷575_6 「遐水谣」温庭筠

天兵九月渡遐水,马踏沙鸣惊雁起。杀气空高万里情,

塞寒如箭伤眸子。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干。

犀带鼠裘无暖色,清光炯冷黄金鞍。虏尘如雾昏亭障,

陇首年年汉飞将。麟阁无名期未归,楼中思妇徒相望。

卷575_7 「晓仙谣」温庭筠

玉妃唤月归海宫,月色澹白涵春空。银河欲转星靥靥,

碧浪叠山埋早红。宫花有露如新泪,小苑丛丛入寒翠。

绮阁空传唱漏声,网轩未辨凌云字。遥遥珠帐连湘烟,

鹤扇如霜金骨仙。碧箫曲尽彩霞动,下视九州皆悄然。

秦王女骑红尾凤,半空回首晨鸡弄。雾盖狂尘亿兆家,

世人犹作牵情梦。

卷575_8 「锦城曲」温庭筠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

花上千枝杜鹃血。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怨魄未归芳草死,

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卷575_9 「生禖屏风歌」温庭筠

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画壁阴森九子堂,

阶前细月铺花影。绣屏银鸭香蓊蒙,天上梦归花绕丛。

宜男漫作后庭草,不似樱桃千子红。

卷575_10 「嘲春风」温庭筠

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苒袅转鸾旗,萎蕤吹雉葆。

扬芳历九门,澹荡入兰荪。争奈白团扇,时时偷主恩。

卷575_11 「舞衣曲」温庭筠

藕肠纤缕抽轻春,烟机漠漠娇娥嚬。金梭淅沥透空薄,

剪落交刀吹断云。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

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管含兰气娇语悲,

胡槽雪腕鸳鸯丝。芙蓉力弱应难定,杨柳风多不自持,

回嚬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不逐秦王卷象床,

满楼明月梨花白。

卷575_12 「张静婉采莲歌」温庭筠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边杨柳向娇晚,

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娆,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卷575_13 「湘宫人歌」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楚宫人,芳花玉刻鳞。娟娟照棋烛,不语两含嚬。

卷575_14 「黄昙子歌」温庭筠

参差绿蒲短,摇艳云塘满。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成路,马上修蛾懒。罗衫袅回风,点粉金鹂卵。

卷575_15 「觱篥歌(李相妓人吹)」温庭筠

蜡烟如纛新蟾满,门外平沙草芽短。黑头丞相九天归。

夜听飞琼吹朔管。情远气调兰蕙薰,天香瑞彩含絪缊。

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霄无片云。含商咀徵双幽咽,

软縠疏罗共萧屑。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

鸣梭淅沥金丝蕊,恨语殷勤陇头水。汉将营前万里沙,

更深一一霜鸿起。十二楼前花正繁,交枝簇蒂连壁门。

景阳宫女正愁绝,莫使此声催断魂。

卷575_16 「照影曲」温庭筠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桥上衣多抱彩云,

金鳞不动春塘满。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嚬。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卷575_17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温庭筠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

百川喷雪高崔嵬。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神椎凿石塞神潭,

白马zazb赤尘起。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卷575_5 「太液池歌」温庭筠

腥鲜龙气连清防,花风漾漾吹细光。叠澜不定照天井,

倒影荡摇晴翠长。平碧浅春生绿塘,云容雨态连青苍。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卷575_6 「雉场歌」温庭筠

茭叶萋萋接烟曙,鸡鸣埭上梨花露。彩仗锵锵已合围,

绣翎白颈遥相妒。雕尾扇张金缕高,碎铃素拂骊驹豪。

绿场红迹未相接,箭发铜牙伤彩毛。麦陇桑阴小山晚,

六虬归去凝笳远。城头却望几含情,青亩春芜连石苑。

卷575_7 「雍台歌」温庭筠

太子池南楼百尺,入窗新树疏帘隔。黄金铺首画钩陈,

羽葆停幢拂交戟。盘纡阑楯临高台,帐殿临流鸾扇开。

早雁惊鸣细波起,映花卤簿龙飞回。

卷575_8 「吴苑行」温庭筠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吴江澹画水连空,

三尺屏风隔千里。小苑有门红扇开,天丝舞蝶共徘徊。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卷575_9 「常林欢歌」温庭筠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秾桑绕舍麦如尾,

幽轧鸣机双燕巢。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咿喔鸡鸣早。

卷575_10 「塞寒行」温庭筠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

白龙堆下千蹄马。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心许凌烟名不灭,

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卷575_11 「湖阴词」温庭筠

祖龙黄须珊瑚鞭,铁骢金面青连钱。虎髯拔剑欲成梦,

日压贼营如血鲜。海旗风急惊眠起,甲重光摇照湖水。

苍黄追骑尘外归,森索妖星阵前死。五陵愁碧春萋萋,

霸川玉马空中嘶。羽书如电入青琐,雪腕如槌催画鞞.

白虬天子金煌铓,高临帝座回龙章。吴波不动楚山晚,

花压阑干春昼长。

卷575_12 「蒋侯神歌」温庭筠

楚神铁马金鸣珂,夜动蛟潭生素波。商风刮水报西帝,

庙前古树蟠白蛇。吴王赤斧斫云阵,画堂列壁丛霜刃。

巫娥传意托悲丝,铎语琅琅理双鬓。湘烟刷翠湘山斜,

东方日出飞神鸦。青云自有黑龙子,潘妃莫结丁香花。

卷575_13 「汉皇迎春词」温庭筠

春草芊芊晴扫烟,宫城大锦红殷鲜。海日初融照仙掌,

淮王小队缨铃响。猎猎东风焰赤旗,画神金甲葱龙网。

钜公步辇迎句芒,复道扫尘燕彗长。豹尾竿前赵飞燕,

柳风吹尽眉间黄。碧草含情杏花喜,上林莺啭游丝起。

宝马摇环万骑归,恩光暗入帘栊里。

卷五百七十六

卷576_1 「兰塘词」温庭筠

塘水汪汪凫唼喋,忆上江南木兰楫。绣颈金须荡倒光,

团团皱绿鸡头叶。露凝荷卷珠净圆,紫菱刺短浮根缠。

小姑归晚红妆浅,镜里芙蓉照水鲜。东沟潏潏劳回首,

温庭筠诗词选 篇2

关键词: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蕴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际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 经过商山时所写的。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 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诗题中的商山, 又名地肺山, 也叫楚山, 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首联出句“晨起動征铎”, 直接着题, 写出发前的准备, 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昨天, 由于诗人赶了一整天的路, 走得很疲乏, 夜里当他投宿在商山一家旅馆里以后, 睡得很熟, 一觉醒来, 时间已是清晨。这时只听的到旅馆外面响起了一片叮叮当当的铃铎声和旅客的叫嚷声。旅客套马的套马, 驾车的驾车, 有的旅客已经抢在前面出发了。于是, 诗人急忙起了床,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 也上了路。

首联对句“客行悲故乡”, 直接抒发旅途早行时的感伤情绪。

诗人上路以后, 他每向前走一步, 都感觉到离自己非常熟悉的京都长安越来越远, 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也越来越远了, 离自己的家乡、家里的亲人更是越来越远。他想到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于是心中不免凄楚悲哀起来,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笼罩在他的头上, 使他无法自拔。“客行悲故乡”这一句的“悲”字, 份量很重、意蕴深沉。他把“在家千日好, 出门事事难”的辛酸苦辣深刻逼真的表现出来了。同时, 旅途的交通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淡薄、无依无靠以及思乡怀亲等诸多困难, 也通过这一“悲”字暗含其中。

颌联“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描写早行的特殊景色, 抒发旅途中的艰辛。

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一边往前走。一路上, 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 仰望天空, 寒星闪烁, 下玄月依然高挂天中, 环顾四周, 冬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 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再往前走了一程, 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 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 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 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 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看到这情景, 诗人不得暗发感叹:唉, 前面的那些旅客比我还要辛苦, 他们走得更早啊!真是“莫到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这一联诗很特殊、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被人们广为吟颂着。那乡, 它到底妙在何处, 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魔力呢?笔者拟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这两句诗全部由代表十种不同景物的十个名词组成, 没有一个名词以外的其他词语, 而且由这十个名词组成的六种具体的事物“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茅店月”、“板桥霜”又都是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结构, 充当定语的依旧都还是名词。这样把一大堆名词排列在一起来写, 不但给读者一种具体感受, 而且还能触发读者的视觉形象。历代诗评家对此无不击节赞赏, 拍案称绝。尤其是李东阳说的“二句之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 而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 始为难得, ” (《怀麓堂诗话》) 最具代表性。其次, 这联诗通过具体典型的事物, 鲜明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荒山早行图。把人在旅途的艰辛愁苦寄寓到了这字里行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 的神来之笔。第三, 这联诗的对仗很讲究。例如:“鸡声”和“人迹”不但字面上是名词相对的工对, “鸡”和“人”, “声”和“迹”又自然成对, 而作定语的“鸡”和“人”都是有生命之物。中心词“声”和“迹”又都是无生命之物, 并且“声”还是“鸡”叫出来的。“迹”也是人踩出来的。下面的“茅店”和“板桥”、“茅店月”、和“板桥霜”也一样工巧。大家不难领会, 这里就再不必作过多的分析。第四, 还需要指出的是“月”和“霜”这两个字含义深刻, 很值得反复玩味和细细咀嚼。它们的颜色都是洁白晶莹的, 给人的感觉都是寒冷冰凉的。这又进一步地描绘和渲染了寒冬季节的早晨,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处处寒气袭人, 时时清冷刺骨, 加之荒村野店, 残月犹存, 四周旷寂, 道路凄清, 把旅况的辛酸苦辣和忧愁悲伤发挥到了极点。

颈联“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继续写路途所见到的景象, 描绘出一片寂静的气势。“檞叶”:檞树的枯叶, 檞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其叶落于秋末。“枳花”:枳树开的花, 枳树也称枳壳, 春季开白花。

过了板桥以后, 没走多远, 道路又进入了一段檞树林, 诗人沿着林间小径继续前进, 一路上脚下踩着檞树叶子, 软绵绵的, 倒还觉的很舒服, 旅途的艰辛悲愁也因此清除了一些。走过树林子, 前面出现了一处驿站, 这时月光更加明亮, 晨曦也逐渐增强, 月光和晨曦把驿站昏暗的墙壁照得光彩明亮起来, 好像春季的枳花映照其上一样。看到这景象, 于是诗人的心情更加舒畅起来, 步履也加快了许多。这一联诗, 诗人虽然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片寂静的气氛, 但情调没有前两联低沉, 诗人内心开始产生了一丝喜悦之情。同时, 寂静的山路, 寂静的驿墙, 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早”来写的, 突出了又一个早行的典型环境。

尾联“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回忆昨夜的梦境, 又引出新的愁绪。

诗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踽踽而行, 默默而思, 他一边赶着路, 一边想着刚才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的那令人欣喜的美丽情景。忽然, 他的思绪为之一动:唉、如果这驿墙真是盛开的枳花映照的明亮起来的话, 那该有多好啊!然而, 这不可能, 现在是冬季, 枳花要等到春天才能开放呀!驿墙四周的那些枳树, 还没有开花的动静哩!喔, 对了, 昨天夜里, 我在旅店里做了一个梦, 梦见春天来了。在长安的杜陵附近弯弯曲曲的湖塘里、池水渐暖、野鸭和大雁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浮满了整个湖塘、那景象真是太热闹了。诗写到这里, 突然打住、作者似乎要在这最后两句中给读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景象。然而,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隐含的那种浓浓的凄苦悲愁情调, 细心的读者是不难领悟和体会的。

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刻画和描绘征途的自然景物、着重强调一个“早”字、通篇抒发感情、处处紧扣一个“悲”字。第一句“晨起动征驿”是直观地写早行;第二句“客行悲故乡”是直抒胸臆———写悲情。而第二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二句、则是通过刻画路途的自然景物、具体的明写早行, 同时还通过描绘景物暗写了悲情。第三联的“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还是通过途中的景物来具体地强调一个“早”字、第四联“因思杜陵楚, 凫雁满回塘”、又具体地写了作者所怀悲情的内容, 并具“杜陵楚”又照应和补充了“悲故乡”, 使诗句显得有起有落。诗人的故乡在山西祁县, 他在这里把长安当做故乡, 一是说明诗人对京都的眷恋。二是与刘皂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有同感。

浅析温庭筠词 篇3

一、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大部分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并且温庭筠的作品都寄身于女子,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抒发出“旷女”的幽怨缠绵。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其六),这是温氏代表作之一,主要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往往是痛苦而又甜蜜的,当年的玉楼明月是怎样一种欢畅时光,柳丝袅娜春无力又是怎样一种旖旎景色。情人的欢聚,爱情的甜蜜,如今都已随风而逝,只留下对着香烛销完残泪的苦痛,和在绿窗下依稀捕捉梦中旧日时光的一丝凄迷。这种“长相忆”是一种“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无奈与伤感。文章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可怜,总活在期待中的“旷女”形象。

然而,他们笔下的“旷女怨夫”还是有其细微差别的。温词的“旷女”着重表达的是浓缩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重在“伤”,如玉楼长忆,香烛销泪,更具一种凝重感。而戴诗的“怨夫”着重表达的是稀释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 “怨”,淡如薄雾,轻似云烟,难以捉摸又挥之不去,具有空灵之美。戴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跳的旋律,他的愁怨经过稀释后,总体基调较之温词就要明朗许多。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幽怨感伤的诗歌情调导致了温庭筠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含蓄蕴籍的朦胧诗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在他的笔下只有(《归国谣》其一)的幽约隐晦。意境的朦胧多义和诗意的蕴籍有致是其含蓄美的主要体现,这点从他们的代表作《菩萨蛮》其二中便能得到最好的注解。

先看看《菩萨蛮》,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娇嗔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倒是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有句妙论:“帘内之清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好个“识与不识,解与不解”,诗人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描绘了一位香气袭人,袅袅翩翩的玉人,让我们来观赏猜测。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调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温词中的含蓄朦胧主要是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跳跃来实现的。

温庭筠诗词《利州南渡》 篇4

利州南渡 温庭筠 唐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县,地在嘉陵江北岸,故称南渡。

②澹然:水波动貌。

③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④范蠡,春秋时楚人,曾助越人勾践灭吴。吴灭,辞官泛舟五湖,莫知所终。

⑤五湖:指太湖。

【译文】:

荡漾的江水与夕阳的余辉相互映照,弯曲的`岛屿与苍苍茫茫的青翠山色相接,水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着船渐渐远去,柳荫下有人休息,等着渡船回来。树丛草中的群鸟飞散了,万顷水田上只有一只白鹭在飞翔。谁理解我乘船寻找范蠡呢?陶醉在五湖烟水中,忘了世俗心机。

【赏析】:

温庭筠的词 篇5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玉胡蝶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肠断谁得知?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一作关)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菩萨蛮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一作雁)归君不归。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菩萨蛮

雨晴夜台玲珑日(一作月),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菩萨蛮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一作日)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寒雁,起城乌,画屏金遮鸪。

香雾薄,透帘(一作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

垂翠幕,结同心,侍(原作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

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归国遥

香玉,翠凤宝钗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

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归国遥

双脸,小凤战篦金飐艳。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酒泉子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

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

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酒泉子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栏杆,窥细浪,两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一作幕),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酒泉子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簪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定西番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定西番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寒门消息,雁来稀。

杨柳枝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杨柳枝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杆半入楼。

杨柳枝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杨柳枝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杨柳枝

两两黄鹂色似色,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一作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杨柳枝

南内墙东御路帝,须知春色柳丝黄。

温庭筠——《更漏子》 篇6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

温庭筠与韦庄词作风格比较 篇7

一、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

( 一 ) 温庭筠词外表色彩绮靡华丽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亦是花间词的鼻祖,他的词具有花间词风的特性,便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花间词所展现的场景大都是歌宴酒席、香闺密室,用华丽的字面、婉约的表现手法,集中来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反映出当时城市经济的社会基础和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

温庭筠的许多词为宫廷豪门娱乐而作,写给其中的歌妓演唱,所以风格大都婉转隐约,用色浓艳绮靡,让人望去满眼的富丽堂皇。在温庭筠的词作中多出现金鸳鸯、金翡翠、金鹧鸪等这些浓艳夺目的意象。

( 二 ) 韦庄词清新淡雅、浅白如画

韦庄于花间词的婉转隐约,用色浓艳绮靡的词风之外另开风气,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一己之真切情感,浅显直白,通俗易懂。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浅显直白,通俗易懂,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其中下阕词“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直率地表达出了自己真挚的情感,体现了韦庄词作“清新淡雅、浅白如画”的特点。

二、温庭筠词“密而深”,韦庄词“疏而显”

(一)温庭筠词隐约细致,密而深

温庭筠的词描写细致,情感表达及其细腻,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隐藏于字里行间,借助一些场景、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梦江南》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庭筠隐约细致,密而深的词作风格。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开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二句,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首词要描绘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前二句写妇人睡醒早起,梳头洗脸打扮完毕,就独自一人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凝望。词人抓住妇女的特有的动作情态“梳洗罢”,只是简略的梳洗打扮,便急切地“独倚望江楼”,表现了妇人那种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二句表面实写眼前之景,实则是为了写情,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是词人用笔的高妙之处,寓情于景,隽永含蓄。过尽一句写眼前事实,也蕴含着“天下何人限,慊慊只为汝”的坚贞专一的爱情观,而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中,悠悠作无情解,江面上斜阳的余晖含情脉脉,而江水却无情东流,正如思妇一腔情谊空付,将其久等不得的愁苦与无助的心情表现得入木三分。

“肠断白萍州”作为结句,是思念的极致,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萍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时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倦,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至极呢 ?

( 二 ) 韦庄词直率抒情,疏而显

与温庭筠“密而深”的词作风格不同,韦庄词作风格可概括为“疏而显”。相比温庭筠对感情的含蓄表达,韦庄选择了更为直接的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用白描手法抒写个人真切情感,此谓显。而所谓疏,则是与密相对,只由几片词共同表达同一个意思。“疏而显”作为韦庄主要的词作风格,在其许多词作中都可以看到,以下列举韦庄几首词作为例证。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二句描绘了一幅红楼散发出清香的灯光,流苏帐半卷充满了温馨气氛的画面。“惆怅”二字直接表达出了词人的感情,联系后文“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以及“劝我早归家”几句,可以看出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别离,冲淡了温馨的氛围,点出“惆怅”之感。

结句“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二句又是直抒胸臆的句子,前半句直接点出了希望“我”早日回家的情感,后半句更添一层相思。绿窗之前苦苦等待的人儿像花一样的美丽,也像花一样的容易凋零。

韦庄的这首词与温庭筠词作“隐约细致,密而深”的特点不同,温词意象迭出 , 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 , 而韦庄词较为疏朗,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没有重重叠叠的意象隐约暗示,而是脱口而出,用白描作直接而分明的叙写,更显真切动人,畅发尽致。

三、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

温庭筠的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将情感隐含于意象之中,让人去挖掘。作者往往只截取事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小画面加以细致描述,让读者通过这个画面去联想整个故事,赋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下面便以温庭筠的《更漏子》一词为例来作分析: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君君不知。

开篇三句,“春雨”点明时节,乃是一个易引发人愁思的仲春时节。“柳丝”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因而,以“柳丝”起笔,能引发读者的联翩浮想。而“花外漏声迢递”一句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夜长无眠,因为失眠的人才对这如此细小的漏声如此敏感。

“惊塞雁”三句将相思的两人共同放于一种相思的气氛中,这细小的漏声可以惊起塞外的大雁、城里的乌鸦,却无法惊起画屏上的金鹧鸪,因为画屏上的金鹧鸪是静态的。作者这组对比的用意为何便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了。画在画屏上的金鹧鸪是双双对对的,不会如大雁、乌鸦一样深夜被惊醒,因为它们沉湎于爱情的幸福中。而城鸦、塞雁分别代表着女主人公和她远在塞外所思之人,她想象着那人也会与她一样,深夜无眠,被这漏声惊醒。

“惆怅谢家池阁”一句交代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及其居所,“香雾薄,透重幕”二句写夜雾穿帘入幕,象征愁思铭心刻骨。“红烛背,绣帘垂”,也是借景传情之笔,红烛吹灭,绣帘低垂表示女子将要入眠。这二句与李白《玉阶怨》中最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所用的意象相似。后者等人不至,无奈放下帘子,准备睡去,却又还抱着希望,向外张望;而前者因着愁思深重,渐趋绝望,故红烛背,绣帘垂,直接睡去。行文至此,看似女子已放下思绪,可结句“梦长君不知”愁绪又起,叹相思之情无人知晓,隐隐流露出对久戍不归的丈夫的哀怨。

该词中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画面,但却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意象暗示,让读者通过联想构建出基本的故事脉络,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比起温庭筠更显得有血有肉,不显得单调空洞

温庭筠的许多词作都着笔于女子的世界,含蓄地表达女子的情感,词中很少流露词人自身的情感。而从创作动机来看,温庭筠词作多为应歌,过分讲究文字声律、格律化,内容日渐空虚。

而韦庄的词作则不同,他跳出了女性的世界,将笔墨放于自身,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思考作为创作动机,将日渐空洞的词又拉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使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有其独立生命。

下面以韦庄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一词为例分析韦庄词作内容的特点。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与别的词作不同,这首词全篇都是抒情议论,几乎没有叙事和描写。一二句,是劝说朋友,希望他席间不要去想着明天的事,人要活在当下;三四句顺接一二句进一步展开,杯中酒浓酒满,但主客情谊更深,要珍重主人的一片真心;五六句更进一步,劝说友人不要担心杯中酒满,而是要为春宵短促,人生苦短而忧愁。尾句“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将词的内容境界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温庭筠与韦庄虽同属于一个时期一个流派的词作家,但二者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各有千秋,独具特色。温庭筠、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大家,他们独特的词风对后世大批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温庭筠与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显著地差别。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密而深”是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与之相对应的韦庄词则表现为“疏而显”;在创作手法上,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而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显得更有血有肉。

温庭筠,干什么都有一套 篇8

晚唐的温庭筠,就是这样一位个性惹人争议而长期沉沦下僚的文人,人生对于他,更像是一场接一场的游戏。

游戏红尘

温庭筠善于作诗。他的诗以绮艳的风格见长,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但实际上,这二人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李商隐科场得意,努力仕进;温庭筠却长期不得志。不过,温庭筠享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尤其还是下层读书人的文化偶像。

古人曾经用“傅粉钟馗”来形容温庭筠的创作。这本来是一个负面的评价,意思是温庭筠的诗文即使有再多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粗豪张扬的本质,就像钟馗即使擦了粉,从骨子里也还是个抓鬼的粗汉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温庭筠的文字虽然沾染了晚唐的脂粉气,但他的内心仍然像韩愈、孟郊这些中唐时代的诗人一样,嬉笑怒骂,桀骜不驯。这么一想,擦了粉的钟馗似乎也透出一点孩子气的顽皮。温庭筠那些雕琢精致的文字,与他一生任性使气的行为,都带有一点轻松的游戏性质。至于这个老顽童一生没有得到什么科场功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庭筠的祖先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温彦博。温氏虽然算不上什么百年世家,却也是唐代新兴的名门望族,在初唐的时候颇为显赫。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一辈的功业再辉煌,最多到他的五世孙,也不能再跟着他沾光了。从初唐的温彦博传到晚唐的温庭筠,已经7代了。温庭筠只能算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当然,他“混迹江湖”的时候,提起自己显赫的祖先,就像孙悟空提起自己500年前大闹天宫的业绩一样,大概还是能赢得人们的惊叹和敬重的。

温庭筠早年的生活无可查考,只是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温氏的家业凋零得厉害。他的父亲可能很早就去世了,有人说,温庭筠是由当时很喜欢奖掖文士的权贵令狐楚抚养成人的。

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一年,他已经38岁了。为什么才华横溢、早就名声在外的他要耗到这个岁数才来考试呢?温庭筠自己没说,我们只能推测。

据唐人记载,有一次,温庭筠的一位名叫姚勖的表亲资助了他一笔钱,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温庭筠把这笔钱都花到秦楼楚馆去了,气得姚勖把他打了一顿,撵了出去。可见年轻时的温庭筠,对科举考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追求的是在青楼中偎红倚翠的逍遥生活。

晚唐时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人不止温庭筠一个,只不过在当时的正统人士看来,这样的读书人是没出息的。当时温庭筠也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姚勖作为表亲敢公然打他,肯定是觉得温庭筠的行为毫无疑问地应该受到谴责,而且料定温庭筠以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不过,温庭筠在这些娱乐场所也并非没有玩出名堂。我们都知道,温庭筠在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填词。那时管词叫“曲子词”,其实就是流行歌曲。在温庭筠以前,“曲子词”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歌词都是由作曲的乐工、唱歌的歌女顺便填上的。歌女和乐工没有文化,所以当时的歌词就显得泼辣有余,文采不足。温庭筠作为一个会写诗作赋的文人,整天“自甘下流”地跟歌女乐工混在一起,唱着那些没有文采的流行歌曲,渐渐觉得不过瘾了,就干脆自己动手写歌词。

温庭筠填的词,文笔蕴藉,形象优美,感情细腻,富于表现力,带有一点高雅忧郁的格调,显然比此前流行的“曲子词”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他的《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被评为“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温庭筠是一个浪子,一个“无行”文人,因此他敢于大胆地在词中表现男女情爱,可以想见,他的歌词在娱乐场所中的接受度也是可以保证的。在受到歌女乐工欢迎,为他带来良好人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在文人的圈子里,温庭筠的文采也会随着歌词的流行,为他赢得较高的知名度。由此看来,姚勖对这位叛逆青年的“恨铁不成钢”,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文人的介入,最终使词进入了高雅文学的序列,成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文体,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文人也在写诗作赋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文学方式,得以表达情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温庭筠这个叛逆青年打破了读书的“好孩子”与玩乐的“败家子”的界限,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温庭筠玩着玩着,转眼就35岁了。这一年,文宗皇帝登基,年号开成。唐文宗是晚唐的一个好皇帝,一心要恢复唐太宗的帝王事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自称每天晚上加班工作,批奏折批到二更天(夜里11点),然后再看书看到三更天(深夜1点),以便提高文化修养,并说如果不这样做就治理不好国家。唐文宗很尊重文人,对文化事业也很重视。他还亲自出题,选拔人才。这段时间,文人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

新皇帝登基,朋友们看温庭筠年纪也不小了,就开始帮他想出路。写过《悯农》的李绅给他推荐了一个极清闲、极荣耀,又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的工作:陪太子读书。开成元年(836年),没有功名在身的温庭筠荣幸地成了太子李永的一名幕僚。

唐代的科举制虽然在选官制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重臣的推荐、和权贵的直接接触,也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一条“绿色通道”。想当年,李白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只因文才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就当了翰林院供奉。现在,温庭筠陪太子读书,幸运的话,也是可以获得类似的机会的。温庭筠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在他人生的这一段最华贵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很多华美的诗歌。

游戏科场

只可惜,好景不长。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唐文宗,对太子的要求也很严格,所以总是看太子不顺眼。结果,刚到开成三年(838年),文宗就以太子耽于享乐为由,把太子废了。不久,太子郁郁而终。后来唐文宗对这件事后悔得掉眼泪,不过那都是后话了。眼下的重点是,温庭筠失去了依附的对象,他获取功名的捷径走不成了。无奈之下,第二年,38岁“高龄”的温庭筠走进了科场。

温庭筠的过人才华使得他在科场中游刃有余。当时科举考试要写赋,写赋要押韵,换一个韵其实就是另起一段。据说,温庭筠只放下笔,双手交叉着思考了8次,就写好了8韵,所以他得了个外号,叫“温八叉”。每次参加科举考试,他都能替周围一圈人当“枪手”,写一帮人的卷子。

可是,被代写的人都当官了,温庭筠自己却屡试不第。他从38岁就在考试,到55岁还在考试。人家做了一辈子官,他考了一辈子试。

按说,温庭筠写起考试的文章来那么轻松,文笔那么好,年轻时又是写词又是陪太子读书,名气也不小,很多考官都很赏识他,没有道理考不中。但是他就是不中。一种可能是,科举考试是国家选官的考试,温庭筠虽有才华,却是个浪子,考官不愿意让一个写歌词的人去做官,所以就老压着他,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取他当进士。

另一种可能是,温庭筠虽然来参加科举考试了,但这位昔日的歌词写手从骨子里对当官并不热心,觉得自己偌大年纪,与其做个小官,还因为写过歌词受人歧视,倒不如在科场里替举子们答答题,调戏一下科举制度,让年轻举子们崇拜一下,来得好玩,说不定还能有点收入。

nlc202309010450

温庭筠自己一口咬定是前一种解释,并说老有小人在皇帝面前进他的谗言,但其实后一种解释恐怕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段时间,温庭筠一直住在长安郊区的别墅里,写下了很多风轻云淡的田园诗,看起来经济压力不大,心情也还算舒畅。

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一次来参加考试了。主考官沈询知道他当“枪手”的名声,特意让他单独到考官的座位前面来答卷。这一天,温庭筠不知是身体不适,还是对考官有意见,考试还没结束,留下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就走了。然而就是这么被严密监视而又提前交卷的一天,据说温庭筠又在考场上“口授”了8个人。这在当时的科场上,大概也是一个传奇了,被唐人津津乐道地写进笔记。

因为这次“壮举”,温庭筠也付出了代价,第二年就被贬到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去做了一个县尉。不过,要说是“贬”,多少也有点勉强,因为在此之前温庭筠也不是官,虽然年纪大名声大,却不过是一个还没有功名的举子,本来也没有什么可“贬”的。按唐代的制度,正正经经考上了进士的人,最初做的官也不过就是个县尉。温庭筠不是进士而做了新科进士做的官,还被视为贬谪,古人称这个例子为“无官而贬”,也算是一件奇事了。这或许是因为温庭筠在考场上折腾了17年,当了无数次“枪手”,考官们对他头疼无比,想把他彻底逐出考场,又碍于他才名太大,不能给予过分处罚。于是干脆给他个小官做做,想来温庭筠就算中了进士,结果也不过如此了,所以他应该知足,不会再来搅扰科场了。

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策略确实是有效的,温庭筠的“枪手”生涯果然就此结束了。

游戏官场

温庭筠从不第举子变成县尉,生活还是有一些落差的。温庭筠一把年纪,在京城住惯了,连太子的生活都见识过,此时却要到地方上去当县尉,像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样去处理各种卑微的俗务,无论如何也是有点凄凉的。好在他的随县县尉总共没当几天。

温庭筠有一位老朋友,名字叫做徐商,在襄阳做太守,温庭筠所在的随县算是他的治下。徐商很欣赏温庭筠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很快就把他调到自己的幕府中担任巡官,做自己的幕僚。同时在徐商麾下做幕僚的,还有温庭筠的弟弟温庭皓、老朋友段成式等人。温庭筠整天跟弟弟、老友在一起,喝喝酒,叙叙旧,唱和几首诗,倒还算惬意。

温庭筠这一阶段创作的诗歌,大多是些游戏之作,其中夹杂着不少关于自己或朋友与妓女之间艳遇的记录。与少年时代所作的那些艳丽雅致的歌词不同,温庭筠这时候写的诗,大多有些嘲谑的意味。毕竟,此时的他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不大会有年轻时勾留舞榭歌楼的那种心境。他这时候的风流事迹,多半是一种排遣,不过是处在悲凉老境中的强作乐观。

传说,温庭筠63岁的时候,还跟年少的新科进士们一起去逛妓院。结果巡夜的官吏不认识他,只看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风流,把他羞辱一番,打了一顿,把门牙给打掉了。这个故事后来被证明是附会在温庭筠身上的,并没有真实发生过。不过,从这个故事,倒可以看出老年温庭筠在当时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

65岁时,温庭筠又回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助教,官从六品上,比县官大一点,比太守小一点。虽然是清水衙门,但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担任的官品最高的正式官职了。

凭着在科场上纵横出入17年的传奇经历,温庭筠指导起国子监的学生来,当然是轻车熟路。不过,这份很适合他的工作,他也没有干长。第二年,他就不知触犯了哪位权贵,又被贬为方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县尉。

大概是因为年老体衰,不能适应县尉的清苦生活,到任不久,温庭筠便去世了。

温庭筠的一生,体会过市井的蹉跎、科场的困顿和贬谪的辛酸,唯独没有品尝过金榜题名的滋味。然而,他的丰富人生,也算是对这个繁华世界的深刻体验。

编辑:王晶晶 美编:王迪偲 编审:吴迎春

温庭筠《瑶瑟怨》 篇9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韵译: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拓展阅读:温庭筠的相思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唐】温庭筠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注释译文

①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②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皇甫松《竹枝》:“合欢桃核两人同。”而合欢桃核有两个桃仁,借“仁”谐“人”,亦可以象喻“心儿里有两个人人”。此便取义于后者,故日“终堪恨”。

③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而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唐人‘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④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

⑤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中国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⑥玲珑: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温庭筠拼音 篇10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方城尉,官止国子助教。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他诗词兼工。虽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及李商隐。其词多写闺情,所作词大多收入《花间集》,是《花间集》的重要作家之一,对早期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有诗歌《商山早行》、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篇。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谈谈温庭筠“筠”的.读音

温庭筠,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被誉为“花间鼻祖”。抛却历来人们关于飞卿的两极评价,他名字中的“筠”字的读音似乎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首先看“筠”。“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意思的“竹子的青皮”。《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又引申为竹子的别称。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柴门空闭锁松筠。” 读作jūn时,则用在地名里,如“筠连”、“筠州”。

“筠连”县名。在四川省宜宾市南部,邻接云南省。县人民政府驻筠连镇。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改筠连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其地南通芒部,西控乌蒙,四山皆竹,一色相连,故名。”农产以稻、玉米、油菜籽、苎麻、茶叶为主。矿产有煤、铁、磷、萤石。工业有采矿、机械、缫丝、造纸、制茶等。名胜有巡司温泉,边石坝。

“筠州”。(1)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米州置,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市)。次年即废入洪州。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置,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樟树等市县地。北宋时缩小,仅相当于今高安、宜丰、上高等市县地。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避理宗赵昀名讳,改名瑞州。(2)唐置,治今四川筠连南。元改置筠连州。

由此易见,当读作jūn时,“筠”仅用作地名。难道有父母会把地名作为儿子的姓名吗?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读作yún时,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庭院中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虽然温庭筠的有些行径不能称为“君子”,不过他骨子里流露出的气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那又怎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中书省内坐将军”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

如此说来,温庭筠“筠”的读音就显而易见了!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花间词奠定了词的基本特质,及美学特点,影响深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花间词就没有后来的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诸家。

我国传统诗歌以“言志”为中心,花间词以“缘情”为中心。

在花间词人中也各有各的特点。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而风格不同。

温庭筠写女人以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词藻,构成特有 “香而软”的风格,把女人的姿色、风情写到尽态极妍的地步。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女子重叠的发髻,闪着金光的首饰,雪白的香腮,双双金鹧鸪的罗襦,一个慵懒、妩媚的贵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温庭筠的词高贵、华丽,词多艳语,富有暗示力。遣词用字复用金玉香雪等富丽堂皇和色调妖冶的词语,使他的词在香艳之外又蒙上一层贵气。

上一篇: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