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推荐10篇)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1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滑铁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学校于1957年由格里·哈格博士和艾 校徽拉·湾·尼德尔斯共同创立。学校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做为北美地区第一个经认可建立数学系的大学,以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合作办学项目。滑铁卢大学共有六个学院。学校共授予100多个本科学位专业,28种硕士及博士学位专业。滑铁卢大学以数学、电脑、工程科学等学科闻名,学校的代表队曾多次获得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冠军。学校在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排名中,连续十年名列综合类大学前三甲,全国知名度排名连续七年第一。2010年六月,英国著名天文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到访滑铁卢大学,举行了为期4个月的演讲。

加拿大留学滑铁卢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

GPA要求

滑铁卢大学要求学生的成绩要在80分或者B以上。一般来说,加拿大研究生院要求学生具有正规大学四年制本科学士学位,或至少已读完大四第一学期,并提供能在当年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的证明。

但是,考虑到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截止申请的日期较早,比如申请次年9月入学的,可能在当年12月便开始截止,所以,学生只要上了大四,即可以开始申请了,况且不少学校的课程在大四第一学期就会结束。

语言成绩要求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其中雅思成绩要达到6.5分,托福成绩要达到90分。根据具体的科目有些调节,比如说理工类对雅思就要求6.5分,而商科对雅思的要求大部分要达到7.0分。

而对于GRE或GMAT学术类语言成绩,这类成绩的考试相对工具类要难一些,并且在申请过程当中可以作为学生学术背景的提升。理工科需要提供 GRE成绩,一般1200分左右,如果申请顶尖名校,即使学校没有要求提供,也建议学生去考一个比较高的GRE成绩,主要是提高自己在众多学生中的竞争力。而申请

的考试。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2

一、学校使命与培养目标

(一)MIT的使命与培养目标

MIT自建校至今,一直以开创未来的精神,引领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这种不拘泥于传统,不断改进,敢于挑战,永远着眼未来的理性实践,贯穿在MIT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体现于各个阶段与时俱进的办学使命与改革实践中。进入21世纪,MIT提出了“致力于在科学、技术及其他学术领域方面的知识开拓和学生培育,为21世纪的美国和世界提供最好的服务”的办学使命。[1]为落实这一历史责任与承诺,MIT认为,必须“竭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将严格的学习、激动人心的发现及多元化校园社区的支持与启发融合在一起,发展每个成员的技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为造福人类而从事创造性的、富有成效的工作”。[2]基于此,MIT确立了“向学生提供普遍的、科学的、专业的综合训练,为终身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多元思维,使他们成为工业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3]

MIT从学校层面对全校本科生提出的培养要求直接反映在为本科生设计的课程体系上。MIT本科生课程由学校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要求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要求三个模块组成。学校基本要求(即通识课程要求)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及沟通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兼顾了专业教育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MIT一贯重视人文教育课程的传统在21世纪的延续与发展。在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MIT确定了当前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交流技能;理解人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对影响人类活动的理论、观念、思想体系的了解;认识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4]这一目标,为MIT建构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结构、选取课程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UW的使命与培养目标

UW是个追求多样性与创造性的大学,在其50余年短暂的办学实践中,UW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探究精神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意识作为其教育的根本。[5]这种对教育的追求以及要求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使UW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与社会影响,形成了以“合作教育计划”(Co-operative Program)[6]为其最大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在UW出台的“第六个十年计划”(Sixth Decade Plan,2007~2017)中,提出了“追求国际卓越: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抢抓发展机遇”(PursuingGlobal Excellence:Seizing Opportunities for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办学使命,而“追求学术卓越”则成为其实现2007年至2017年办学使命的基石。[7]为支撑“第六个十年计划”提出的使命,UW从学生录取、教师引进、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了系列目标与措施,确保UW在国内及国际大学中的竞争地位。

秉承“与真理同在”(In Harmony with Truth)的校训要求,UW致力于培养与形成学生五个方面的基本价值———即按照诚实、真诚、公正、尊敬以及有责任心来培养学生。[8]为此,UW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经验与学术学习互补”的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原则,[9]形成了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术课程与工作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合作教育计划”是UW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平台,它规定学生每隔一定时间(通常为1个学期)交替在工作场地和校园里进行全日制工作(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工作)和学习,以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术学期,能侧重学习到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而在企业实习的工作学期,则能以实践为育人途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诚实、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在工程学院合作教育计划的影响下,UW原则上要求其他五个学院也实施合作教育计划。以环境学院四年制优等工程学士学位为例,要求学生最低学术学分达到20分,最低工作学分为2.0分。[10]

从其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来看,UW尚未从学校层面对人文教育课程目标做出统一的规范要求,但事实上,UW分两个层面为本科生确定了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是人文学院为UW提供的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从总体上确定了其课程目标,其具体表述为“帮助学生拥有完满的人生,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思想与力量来塑造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准确思考(判断)的能力、创造能力”。[11]另一方面,是各学院基于人文学院设置的人文教育课程目标和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确定专业学位的人文教育课程目标。以工程专业为例,要求学生通过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理解社会的需求及工程师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角色,对人类社会价值及科技价值有明智的决断能力。[12]虽然各专业学位的人文教育课程目标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既强调不同领域知识层面的理解与融通,也重视不同专业学位相关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一)MIT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MIT有关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伴随着MIT的变革经历了1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零散的课程设置走向系统化、结构化的建构,从最初的教育理念发展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现已成为MIT培养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MIT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是必修课,共分为两部分。一是涉及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的人文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基本的人文熏陶,这是人文教育课程的主体。二是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交流等能力为目标的技能类课程,主要以沟通、写作课程为主。每类人文教育课程都有明确的课程学习量要求。

在规定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中,MIT又将其细分为分布课程(Distribution Component,HASS-D)、集中课程(Concentration Component,HASS-C)和任意选修课程(HASS Electives,HASS-E)三大类。[13]其中,分布课程侧重拓宽学生人文教育课程横向口径的宽度,拓展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集中课程侧重从纵向切入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知识的把握,延伸学生人文知识的深度。在MIT为全校学生搭建的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中,其课程总类基本反映了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结构合理,不同领域课程间比例协调;人文教育课程地位突出,学分约占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0%左右。

MIT对学生选修人文教育课程的范围和数量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尤其是细化了学生选修HASS的具体要求。

除此之外,MIT还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完成1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规定学生所选的集中课程若与分布课程重复,只允许1门课程同时计入集中课程领域进行辅修。MIT从学校层面规定的本科生人文教育课程的选课范围、数量、学分规定、修习时间,保证了学生的选课质量与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UW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UW尚未为学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功取得各专业学位也没有做出全校统一的课程修读要求,这既是UW追求学术自由和多样化的体现,也反映了各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UW的人文学院与社会工作学院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从UW提供的各专业学位课程的列表与修读要求来看,每个专业学位都明确规定了修读的人文教育课程数量与范围,表现出基于不同的专业学位要求选修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的特点,但学生的选课要求均包含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领域。

UW没有从学校层面规划学生修读的人文教育课程,一般将人文学院与社会工作学院提供的人文教育课程,分为以社会科学为本和以人文学科为本两个类别。社会科学为本的课程有:1.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2.管理科学:包含组织行为学、组织设计思想与技术2门课;3.政治学:加拿大政府及其政治;4.心理学:心理学导论;5.社会学:社会学导论。人文为本的课程有:1.英文:1900年~1960年的英语文学;2.历史:包括加拿大历史人物传记、加拿大殖民地时期与建国时期历史;3.哲学:西方哲学著作第一、二部分。(1)

上述人文教育课程,都是为学生提供的、已安排有固定时间与地点的预置性选修课程。除此之外,为确保学生在工作学期能选修到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UW不限时间与地点,通过网络课程或其他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包括人类学、古典文学、戏剧艺术、东亚研究等十八大类的非预置性选修课程,[14]充分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在不同专业学位人文教育课程目标的引领下,UW各专业学位对学生人文教育课程的选课与修读要求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专业与专业间差异较大。以工程学院工程学士及环境学院工程学士学位2008~2009学年学生选课为例做一比较。工程学院学生要完成工程学位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4门人文教育课程。而要获取环境学院工程学士学位,则要求学生至少选修2门关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重要议题、方法论和思想史的课程。[15]

三、人文教育课程的差异与共性

(一)人文教育课程的差异

1. 课程结构上的差异

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修读人文教育课程的宽度或广度。MIT有统一、明确的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不但从宏观层面架构了人文教育课程结构,还针对人文教育课程中学生必修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课程进行了再细分。这较之UW提供的人文教育课程,MIT更规范、更明确。

2. 课程选择上的差异

MIT从学校层面统一规范了学生修读人文教育课程的要求。MIT必修的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权与选择权主要在学校层面,学生选课受到较多的约束;而UW则主要下移至各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学位需求选择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自由度大。UW人文教育课程主要体现为专业学位需求的特点。

(二)人文教育课程的共性

1. 重视人文教育课程对理工人才的培养

两所大学,尤其是MIT为世界理工科大学提供了文理融通培养理工人才的最好例证。MIT一贯坚持文理平衡的教育理念,为MIT日渐强大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了思想基础。MIT的人文教育课程发展至今,不但呈现出全校统一规划、面向所有学生的特点,而且已形成与专业教育课程地位相当、各执牛耳的态势。UW虽尚未从学校层面规定人文教育课程的修读要求,但基于各专业学位要求为学生设置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及明确具体的修读要求,也反映出UW各专业学位在理工人才培养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可以说,正是两所理工大学兼顾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才促成了两所理工大学今日的辉煌及誉满全球的办学成效。

2. 突出沟通课程在人文教育课程中的比重

两所大学均重视理工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这与世人印象中的理工大学只重专业技术训练而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的看法大相径庭。作为MIT的本科生,在规定必修的12门人文教育课程中,4年间需修满4门沟通写作类课程,占MIT人文必修课总量的1/3以上。其中,一二年级学生必须选择2门学校规定的写作沟通类必修课程,三四年级学生修读2门专业类的写作必修课程。MIT对写作、沟通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UW各专业学位同样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如环境学院就设置了公开演讲、人际沟通等基础技能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本科二年级前,在英语写作技巧方面达到英语语言水平考试(ELPE)的要求。[16]

3. 课程内容综合性、多元化

与传统的理工科大学只重视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本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理解不同,两所理工科大学都坚持面向世界培养理工人才。在两所大学提供的人文教育课程中,一方面,其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在历史性、时代性、综合性等方面相互协调、平衡。如MIT提供的集中课程的30个领域,既有古代与中世纪研究,又有现当代中国、法国等国别研究等。各领域均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如MIT分布课程中的“国际妇女之声”等课程均要求学生从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分析与研究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民族性、国际性等内容方面相得益彰。如MIT的集中课程,既包括美国研究,也有黑人研究、东亚研究、外语和文化(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拉丁美洲研究等。对于UW,各学院也设置了体现不同文化与文明的课程,如科学学院设有东亚研究、国际研究等人文教育课程;工程学院也设有东亚研究、法国研究等人文教育课程。[17]

4. 重视专业实践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理工大学不但有学时分量较重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MIT为学生规划的实验课到UW学生必须完成的工作学期来看,两所大学为本科生设置的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实践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挖掘实践之余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来完成人文教育课程的要求。“非预置性”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或实习期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学习人文教育价值,也成就了两所理工大学的教育特色。如MIT设置了旨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集合项目(Concourse Program)、独立活动期(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IAP)、本科生实践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Program,UPO)等选修课程或活动项目。而UW为学生设置的工作学期中,学生可以通过选修“非预置性课程”,利用工作灵活的时间安排接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2]Mission[EB/OL].http://web.mit.edu/facts/mission.html.2012-05-11.

[3]Campaign for Students[EB/OL].http://web.mit.edu/aboutmit.2012-05-11.

[4]School of Humanities,Art and Social Sciences[EB/OL].http://web.mit.edu/catalog/overv.chap3-gir.html#restr.2012-05-11.

[5][8][9]Student discipline.University of Waterloo policy.1989,2.

[6]Regulations and Procedures for Co-op Programs[EB/OL].http://www.ceca.uwaterloo.ca/manual/appendices/appendixa.php.2012-05-11.

[7]Framework For UW’s Sixth Decade[EB/OL].http://www.adm.uwaterloo.ca/infosec/sixth_decade/framework.html.2012-05-11.

[10]Undergraduate studies academic calendar[EB/OL].http://ugradcal-endar.uwaterloo.ca/page/ENV-Academic-Plans-Overview.2 012-05-11.

[11]Arts Advantage[EB/OL].http://arts.uwaterloo.ca/.2012-05-11.

[12]Undergraduate Studies Academic Calendar(2012-2013)[EB/OL].http://www.ucalendar.uwaterloo.ca/1213/PDFS/eng.pdf.2012-05-11.

[13]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Requirements[EB/OL].http://web.mit.edu/catalog/overv.chap3-chart.html.2012-05-11.

2018年澳洲大学研究生 篇3

munication),制造或机械工程(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生物化学(Biochemical Engineering)等,这些专业之间的申请是比较容易批准的。再比如商业和经济系(Faculty of Business of Economics)下也会包括很多专业,如金融(FinanceApplied Finance),会计(AccountingCPA),银行学(Banking),货币学(Monetary),学这些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申请也是比较容易批准的。

典型的跨专业申请是在不同的Faculty下提交的申请,如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去申请学习会计的研究生课程;再比如工程类的本科毕业生想去学习管理专业或商科类专业。成功的跨专业申请包括:国内少数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人

merce)的录取,国内工程类的毕业生获得麦考瑞大学商业学硕士的录取等等。由于每个申请人的特点不同,决定了跨专业申请的难易程度不同。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4

问卷测试说明:

1.进行测试前,理工医科研究生请认真阅读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人文社科研究生请认真阅读学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下载地址:http://gs.xmu.edu.cn/ch/index/show/id/3146.html 2.题号前标注※的是核心题。

3.完成并提交问卷后,系统会自动判别错题并以红底色提示更改。4.问卷全部正确解答后,系统将判别为通过。

一、单项选择

※1.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是否可以将作者不同时间多次的口语实录自行综合()。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2.学生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导师在课堂教学、个别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阐发的学术理念和思想()。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3.引用译著中文版标注为原文版,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4.中文期刊引用需按顺序注明()。

A.作者/期刊名/篇名/年期 B.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期 C.篇名/作者/期刊名/年期 ※5.外文引文译著按顺序需注明()。

A.作者/译者/原著书名/译著书名/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B.作者/译者/译著书名/原著书名/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C.作者/原著书名/译著书名/译者/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6.引用外文文献期刊中的析出文献按顺序需注明()。

A.作者/刊物名/文章名/卷期号/出版时间/页码 B.作者/文章名/刊物名/卷期号/出版时间/页码 C.作者/文章名/刊物名/出版时间/卷期号/页码

※7.谁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A.署名者 B.整理者 C.出版者

※8.学术批评要坚持学术与学术对话,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要采用()的办法来进行。

A.召开学术会议 B.学术评价

C.公开发表学术批评文章

※9.论文公开发表后收入论文集()。

A.应注明原来发表的出处 B.可以不注明原来发表的出处 C.应征得公开发表刊物的同意 ※10.任何学术评价的最终主体()。

A.都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B.不一定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C.都应是非官方学术机构

※11.评价学术研究者个人或学术团队应当坚持()评价方式。

A.“所有作品” B.“代表作” C.“一刀切”

※12.引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说的()。

A.最新研究者 B.原创者 C.最新转述者

※13.()是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14.评价专家发现评价对象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存在妨碍公正评价的其他因素时,()。

A.应主动申请回避 B.同样可以参与评价 C.应保持评价的公正性

※15.合作论著应联合署名,署名次序应按()排列。

A.资历的长短 B.对论著的贡献 C.地位的高低

※16.数据核实不足,属于()行为。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17.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18.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19.伪造注释,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20.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21.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一般会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一定的假设。关于假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假设可能对确定立意和主题、研究方法设计、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等,造成一定的预设性影响 B.假设需要在研究和试验过程中进行检验 C.假设应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D.研究者应该坚持先行假设的偏好

22.引用外文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需按顺序标明()。

A.作者/编者/文章名/文集名(要求特殊字体)/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页码 B.作者/文章名/编者/文集名(要求特殊字体)/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页码 C.作者/文集名(要求特殊字体)/文章名/编者/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页码 23.论文关键词一般选取()个,置于内容摘要的下方和正文的上方。

A.8个以上 B.没有数量规定 C.3-8个

24.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

A.学术批评 B.学术审查 C.学术发表

25.师生合作的论文署名()。

A.视所起主要作用决定署名先后 B.老师应该排在第一个 C.视需要而决定

二、多项选择

※26.下列属于学术腐败行为的是()。

A.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 B.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 C.侵吞或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

D.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27.合作论著署名者必须对成果承担相应的()。

A.学术责任 B.道义责任 C.法律责任

※28.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权益包括:()。

A.著作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学术资源获得权 E.知情权 F.批评与反批评权 G.申诉权

※29.在论文或著作中的参考文献,属于有意遗漏的情况有()。

A.为了掩盖事实,冒充首创,故意把最应当列入参考资料的文献删除 B.对不符合学术规范或公认品质低下的论著没有列入参考文献之中

C.对应当作直接引文或间接引文的文献有意回避,不做标志,也不出现注释,只列在附后的文献目录中

D.参考文献应搜集广泛,但并没有把所有参考文献都列入其中

30.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学术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依序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申诉:()。

A.向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校领导及学术管理部门提交申诉报告 B.向教育行政部门、监察部门、纪律检查部门提交申诉报告 C.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判断

※31.学术失范行为的动机与情节较学术不端行为轻。

A.正确 B.错误

※32.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

A.正确 B.错误

※33.在选题论证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选题低水平重复。

A.正确 B.错误

※34.整理稿可以将不同时间多次的口语实录自行综合,同一作者不同时间、场合的口头发言无需分别注明出处。

A.正确 B.错误

※35.学生在论文中复述导师的口语实录和思想时,应不加入学生本人的任何个人意见,并通过注释说明来源。

A.正确 B.错误

※36.学生在论文中不能把导师的口语实录和思想未加集中说明而淹没在自己的论文各处随意使用,引起知识产权归属的混乱。

A.正确 B.错误

※37.文中参考文献如果故意回避的资料数量较大,或是涉及论文的主要观点、方法、论据,则实际上已经形成抄袭,构成侵权。

A.正确 B.错误

※38.学生听课后协助导师整理的讲稿,不应要求署名,更不可未经导师许可,用自己的名义发表。

A.正确 B.错误

※39.书评是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成果。A.正确

B.错误

※40.评价学术研究者个人或学术团队应坚持“代表作”评价方式。

A.正确 B.错误

※41.评价论文应以刊物的等级作为成果优劣的绝对标准和唯一标准。

A.正确 B.错误

※42.任何学术评价的最终主体都是国家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A.正确 B.错误

※43.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在刊物不在作者。

A.正确 B.错误

※44.凡是在学术会议论文集刊登的稿件,都不可以再次在其他正式刊物上发表。

A.正确 B.错误

※45.判定研究选题的学术价值,要看该选题是否针对前人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学科的发展。

A.正确 B.错误

※46.论文公开发表后收入论文集,可以不注明原来发表的出处。

A.正确 B.错误

47.论文稿件应避免一稿多发。

A.正确 B.错误

48.师生合作的论文导师应署名在先。

A.正确 B.错误

49.引用未发表作品应征得作者同意并保障作者权益。

A.正确 B.错误

50.判定选题的社会价值,要看该选题是否能够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对社会发展做出前瞻性的预测,以满足社会的需要。A.正确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5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三)我校作为招生单位(代码10080),可接受全国各地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我校作为报考点(代码1246),根据规定,只接收以下考生选择我校作为报考点和考试地点:报考我校的天津市辖区各高校(含河北工业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或户口所在地在天津市的往届考生。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 专注教育20年)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根据查询到的信息准确填报毕业院校、专业名称、证书编号等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校验。

(五)考生填报的“通信地址”主要用于邮寄调档函、录取通知书时使用,填写要详细规范。考生填报的“移动电话”、“联系电话”主要用于接收招生单位通过研招网发送的复试通知、待录取通知等短信。请考生务必填写在2018年6月30日前稳定有效的通信地址和电话。

(六)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九、现场确认

(一)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本人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 专注教育20年

我校作为报考点,现场确认和考试地点均在北辰校区,现场确认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注意事项将在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主页公布。

(二)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三)在2018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自学考试机构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四)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五)考生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六)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报名时已经网上支付的,不再现场缴费)。

(七)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 专注教育20年

十、准考证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做任何标记。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考生在初试和复试阶段均需提供《准考证》,《准考证》须保留至2018年7月。

十一、初试时间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日期为准。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6小时设计科目考试时间为8:30-14:30,中间不休息。

十二、学费及奖助学金

(一)学费根据国家、河北省财政厅、物价局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收取。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门类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法学门类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学费为8000元/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翻译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学费为7000元/年。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 专注教育20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金融硕士和会计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学费为2.4万/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工商管理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其中MBA学费3万元/年,EMBA学费7.5万元/年。

(二)国家助学金以《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为准执行。对于符合条件的硕士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每学年按10个月发放。

(三)国家奖学金以《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为准执行。对于符合条件的硕士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四)学业奖学金以《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为准执行。

(五)优秀生源奖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励办法(试行)》为准执行。生源奖在研究生正式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一次性发放。

对来自“985工程”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推免方式录取的研究生,每人奖励分别为理工类4万元、经管类3万元、其他2万元;参加全国统考被录取的研究生,每人奖励分别为理工类2.5万元、经管类2万元、其他1.5万元。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 专注教育20年

对来自“211工程”高校及其他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推免方式录取的研究生,每人奖励分别为理工类3万元、经管类2万元、其他1万元;参加全国统考被录取的研究生,每人奖励分别为理工类1.5万元、经管类1万元、其他0.5万元。

(六)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6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共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2018年我校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80名左右(含普通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三种招生方式),确切招生规模数以教育部当年下达为准。具体招生的专业名称和导师(导师组)详见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

学制三年,其中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四年。

三、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公开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考生的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不包括非学历硕士研究生);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视为同等学力的考生: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北图核心学术期刊(最新版)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3000字以上);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前五名)。我校部分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请考生报考前查看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凡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凭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报名。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必须为苏州大学在校全日制学术型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符合(一)公开招考中的第1、3、4各项要求;仅招收非定向脱产类别考生;具体报名时间、程序、要求以届时公布的工作办法为准。录取的考生占导师当年的招生指标。

(三)以申请--考核制招生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符合(一)公开招考中的各项要求;仅招收非定向脱产类别考生;招生的博士生导师仅限两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导师或提名奖导师;在研的国家重大(不包括培育项目)、重点项目负责人;行业内公认的大师、国家级工匠、传人等。具体报名时间、程序、要求以届时公布的工作办法为准。录取的考生占导师当年的招生指标。

四、报名手续

(一)硕博连读及申请--考核制招考方式

2017年11月上旬在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上公布具体工作办法及报考手续,请考生注意查看。

(二)普通公开招考方式 1.网上报名及缴费

(1)所有公开招考的考生于2017年12月5日——2017年12月20日登录博士研究生网报系统进行报名,提交本人报考信息,网报地址:http://yz.chsi.com.cn/bsbm/,网上报名结束后不需要寄送报名材料,报名材料在资格审查时提交。

考生网报时如果选择报考导师组招生,请在备用信息里填写自己报考的意向导师。我校部分导师只招收非定向脱产考生,请考生在报考前务必仔细阅读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的录取名单将于2017年12月初在研究生院网上公布,占导师(导师组)2018的招生指标,请各位报考公开招考的考生在报名前务必查看有关导师(导师组)招生情况。由于招生指标紧张,招生专业目录上的导师(导师组)不能确保招生,请各位考生在报考前咨询相关学院(部)或报考导师。同一导师如在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导师组内同时招生,该导师招生指标原则上也不超过1人(含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

(2)公开招考考生务必于2017年12月30日前交报名考试费240元,否则网报无效。具体缴费办法请点击查询。

网上报名和缴费成功的考生,考生名单及考试须知等于2018年1月上旬在研究生院网上公布,不再另行寄发考生通知,请考生登录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看。

2.现场确认与资格审查

公开招考的考生于2018年3月23日持以下材料到研究生院(苏州市十梓街一号苏州大学校本部蕴秀楼一楼)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领取准考证。资格审查时,提交以下报考材料,清单如下(请事先按要求准备材料并按序装订成册):附件材料下载地址,点击下载附件。(1)苏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二代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原件不订入报考材料内)。(3)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请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原件不订入报考材料内);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和应届毕业硕士生证明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证明原件需订入报考材料内);同等学力考生请提供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原件不订入报考材料内)。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件不订入报考材料内)。

(4)思想政治考核表原件一份。

(5)本人自述(主要介绍本人学习、工作经历、科研情况等,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设想等)。

(6)科研成果目录(包括论文、专著、课题、发明专利、获奖等);近五年来在公开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复印件(复印件须有封面、目录、正文);科研项目证书复印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其它证明考生科研水平的相关材料。

(7)专家推荐书2份。

(8)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单(加盖考生单位人事档案部门或培养学校公章);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同等学力考生请提供本科阶段成绩单】。所有报名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它将作为招生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考生务必重视。

五、初试和复试(普通公开招考方式)

1.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全天,25日上午。

2.复试时间:2018年3月25日下午、26日全天;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一门政治理论课和二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六、录取

根据德、智、体等情况全面衡量,依据考生材料评价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导师招生指标等择优录取。

七、收费标准

学术学位:每生每年为10000元。专业学位:每生每年为12000元。

八、其它

1.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引起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档、录取等,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2.考生提供的所有报考材料均应属实、准确。如有弄虚作假,将取消考试、入学资格和学籍。

3.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4.考生录取时分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录取前须签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时采用“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去向。

5.我校不提供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历年试题、不办考研辅导班等。有关信息发布:初试成绩、拟录取名单等材料不再通过邮局寄发,请考生及时查看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6.以上文件如与教育部2018年招生博士研究生相关文件冲突,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准。

7.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博士生原则上在攻读学位期间应有三个月及以上的海外研修经历。8.各学院(部、中心)联系方式:

编号 基层招生单位 001 003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健法学院

联系电话 051265880152 051265227483

编号 基层招生单位 002 004

东吴商学院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 051267162396 051265884409 005 007 009 011 013 015 017 019 021 023 025 027 体育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 社会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电子信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医学部

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医学部护理学院

051267162123 051265882065 051265880539 051265112082 051267873731 051265880090 051267871249 051267161703 051267164993 051265884128

006 008 010 012 014 016 018 020 022 024

文学院 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沙钢钢铁学院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金螳螂建筑学院 医学部儿科临床医学院

051265880510 051265880451 051265243012 051265112418 051267165485 051265882846 051265241203 051267501742 051265880196 051280696317

051267780538(附一院)、051267783559(附二院)、051968870672(附三院)051265221437

030

马克思主义学院

051262763547

9.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一号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15006

网址:http://yjs.suda.edu.cn 电话:0512-65227655,65227656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7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5249人,全日制研究生6303人(其中博士804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4096人,学历留学生460人;有教职工23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06人,正、副教授771人,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专业规定的体检要求。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8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8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同等学力人员报名前必须提前向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研招办”)提供如下材料:①英语CET-4成绩(需达到425分以上);②报考专业六门以上大学本科主干课程成绩单;③五千字左右相当于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在杂志上发表过的论文。经我校批准后方可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二)报名参加单独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4年以上,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3.考生报名前需向我校研招办提供如下材料:①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②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书;③考生身份证及毕业证书复印件。经我校批准后方可报考。

4.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各学科和全日制专业学位中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单独考试,并且只接收英语类考生。(三)推荐免试 具有资格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具体要求详见“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章程”。

已被招生单位拟录取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推免录取资格。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1.网上报名

报名网址:中国研招网。

报名时间:2017年9月24-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阶段,限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数据同样有效,无须再次报名)和2017年10月10-31日每天9:00-22:00(正式报名阶段),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2.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现场核对并确认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在2018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报考我校在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均须选择北京化工大学作为报考点,一律按北京市考试院要求实行网上交费。具体安排届时上中国研招网查询;报考我校的外埠考生报名注意事项请按报考点的要求办理。

3.报名期间教育部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4.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次计划”的考生,请于2017年11月15日前将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邮寄至我校研招办。

5.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须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学、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6.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具体时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

2.初试地点:选择我校报考点的考生在我校参加考试;选择外埠报考点的考生在报考点指定的考试地点参加考试。

3.复试工作方案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本科基础课程(考试时间为三小时),加试科目详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4.我校将在复试时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以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所获得的文凭为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五、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有关要求执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通知。体检不合格者我校不予录取。

六、录取

学校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七、其它

1.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年(包括休学时间)。2.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年(包括休学时间)。3.我校的招生信息实行网上发布,请考生注意查询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4.复试录取阶段我校开通《考生报名个人信息修改系统》,考生报名时登记的地址或联系方式有变动时,请进行更新。如因考生地址或联系方式不详等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5.我校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需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收取学费8000元/人/年(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艺术硕士按有关学费标准执行),向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硕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发放每年6000元的国家助学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按相关标准执行12000元/人/年((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和艺术非全日制硕士按有关学费标准执行))。6.为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在学制内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及国际会议资助基金等。同时学校、院系和导师为研究生设置“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统称为“三助”岗位)。承担“三助”岗位的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岗位津贴。具体奖助事宜以学校相关政策为准。

八、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录取时按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各专业实际上线人数确定录取人数。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8

一、报考类型和条件:

(一)全国统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的中国公民。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2、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1日止)或2年以上的毕业生,以上2类考生以本科毕业的同等学力身份报考,限报与毕业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研究生毕业的在职人员应作为原单位定向培养研究生报考。

(二)推荐免试

我校所有今年招生的硕士专业均接收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拟报考我校的推免生需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我校并参加我校组织的复试,复试合格后通过该系统确认待录取。

(三)单独考试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专业可对优秀在职人员进行单独考试招生(考试科目与全国统考相同,选择单独考试考生由我校参考国家最低分数线单独划线)。报考条件:考生必须在拟报考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在拟报考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四年以上,政治思想表现好,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成为业务骨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业务优秀者亦可),同时经所在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参加单独考试考生限报原单位定向培养,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二、报名

考生报名前要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负。

报名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2个阶段,所有考生必须先进行网上报名,再办理现场报名。

(一)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考生登陆网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注册并提交报考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在网上预报名,预报名数据有效。

(二)现场报名

日期请关注报考点及其所属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通知,已在网上报名的考生凭身份证、学历证书(或学生证)和报名号到网上报名时选择的报考点办理拍照、缴纳报名费等确认手续。

打印准考证:2017年12月14日—25日,考生可登陆报名网站,查询考试信息,并下载打印《准考证》。

三、资格审查

网上报名期间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否则将不予初试或复试。

考生要如实、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等报名信息,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四、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一)初试时间为2017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5日进行),初试地点由各报名点安排。

(二)复试时间拟定在2018年3月份进行(届时请关注网站通知)。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复试时还须加试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实验技能等科目。

五、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我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录取

我校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并结合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拟录取名单。复试和录取办法等其他未尽事宜由学校另行制定,并及时在网站发布。

七、学费与奖助学金、资助政策 按照国家、安徽省及我校相关文件执行。

八、其他

(一)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关信息均通过网站公布,网址:http://yjsc.ahau.edu.cn/web/index.aspx。考生的初试成绩等由考生自行在网站查询,我校不再邮寄成绩通知书。

(二)考生填写报名信息时,请慎重并详细填写本人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以便在审核报名资格等事项中及时联系。

(三)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解决。

(四)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组织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办理邮购书籍业务。

(五)我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九、凡报考(含调剂)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视为已认真阅读本招生简章并接受本招生简章的规定和要求。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9

二○一八届春季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

北京校部(113人)

马宇飞 阴 凯 毛乃强 唐 萁 许璞轩 石 璐 徐义良 陈搏威 王 兵 蒋若蒙 李 彦 刘 昶 关 睿周福文金东亚吴梦凯王婉君陈 剑刘慧敏贾明祥张 月刘昌泉吴 晗张为荣司冠林刘 虔王晓鹏黄及娟张 晶成敏杨杨佳艺张毓颖徐定康郝嘉诚赵裕童周亚男白雪亮陈俊寰牛晨巍龙 芸李源非简一帆白雪剑崔文军范威威罗维昱龙日尚马玉龙高彩霞王江天孙洪宇王 超吴俊杰李 超韩泓池周冬冬张栩蓓李 旭陈丽雪龙东腾王雅雅吴高翔熊 野黄 婷 张伟波 王 畅 朱俊谕 汤卓凡 杜 倩 席 翔 白 璞 陈 颖 高燕维 王 杨 董蕊芳 李青青 牛文静 廖珩璐 梁 宇 赵悦含 胡 浩刘启智曹望璋薛宇石姚黎婷王国成刘亦芳薛小军刘 雷辛美玲谢 超张 帅张 洋张 璜蔡刘颍何文栋沈 敏石 城 吕思琦 成 锐 杨治中 张 晗 王 震 陈 宇 郑清清 韩继朋 王鹏毅 张弘扬 李 荆 刘大贺 聂祥谦 李 楠 李德贞

2018滑铁卢大学研究生 篇10

武大研字〔2014〕11号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将提高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2-2016)》进行了修订。现将《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4-2018)》印发实施,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武 汉 大 学

2014年2月27日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建设方案(2014—2018)

(修订版)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切实将提高质量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战略需要,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主动服务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我校素有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明确将“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主旋律”作为指导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形成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的理念,确立研究生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及产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招生选拔机制;构建分类指导、方式多样、充满活力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相契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课件,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大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以项目化和规模化方式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建设一批高水准学科专业和学位点,优化学科结构,培养、吸引、选拔和聚集一批在国内卓有声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导师队伍,培育和组建一批水平高、后劲足、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导师梯队,以大视野、大气魄、大项目引领和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建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产出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与评估,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稳定而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机制;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性作用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地。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一)优质生源拓展与招生选拔优化工程 1.优质生源拓展项目 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招生宣传方式,优化考生来源结构,争取更多优质生源,努力提高我校优质生源报考和录取比例。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到全国高等院校分布集中的地区开展招生咨询宣传活动,到“985”、“211”高校开展专场招生说明介绍会,扩大我校在重点院校考生中的影响力。鼓励、组织培养单位到相关高校进行招生宣传,利用“优质生源互推平台”逐步与更多的重点院校和优势学科建立长期稳定的优质生源交流、合作、互推机制。积极支持各培养单位举办“武汉大学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吸引相关高校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选拔优质生源。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对来自“985”高校学习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10%的考生给予奖励。通过接受调剂复试、推免生优先享受基本奖学金、优先推荐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与直博生、优先推荐申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等政策措施,吸纳国内高水平大学考生。以提高绩效为导向,完善招生指标分配模型及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建立生源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优质生源增幅显著的培养单位,学校在招生指标、招生工作业绩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招生信息网络和咨询平台的建设,增强信息公开力度,以多种方式为考生提供招生咨询和服务。

2.招生选拔优化项目

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对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的选拔程序,不断探索完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工作,探索硕士研究生优秀人才单独考试选拔方式,进一步推进通过“入学考核”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改革,进一步推进“先面试后统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进一步发挥命题工作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评卷工作的规范公正,强化考试安全工作,加强命题质量分析,逐步建立试题库,推进分类考察,提高考试命题质量。优化初试,强化复试,进一步发挥导师在复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初、复试成绩比例,积极探索符合学科发展、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化复试办法。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1.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拓展项目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业务学习的紧密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重视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的教育,培育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的品质。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加强研究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2.深化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项目 加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制,彰显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分类培养特色;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直博生制度和“1+4”、“2+3”、“3+3”的硕博连读培养体系,在基础学科积极探索本硕博长周期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3.国际合作培养拓展项目

积极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渠道,努力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探索建立研究生海外实习与志愿服务机制;切实扩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出国留学规模,大力推进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加大优秀博士生海外研修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选派300-500名优秀研究生到国(境)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建设一批国际化品牌专业课程,逐步建立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的知识共享机制,打造5-10个全英文硕士项目;加强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中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比例。

4.跨学科培养推进项目

主动适应国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每年遴选10-50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进入试验区,开展跨学科团队式联合培养;鼓励培养单位之间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联合设计交叉学科培养项目,进行跨专业、跨院系培养建立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珞珈跨学科学术论坛”和“跨学科博士生沙龙”,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锻造平台;建立复合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的优势,形成跨学科学术指导机制。

5.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组建一批研究生创新团队,让研究生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立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完善“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支持研究生为完成高水平研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实行博士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延期资助计划,加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稳步提升研究生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力;积极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坚持导师论坛常规化,支持优势学科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与研究生暑期学校,搭建国内外优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办好“弘毅讲堂”、“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博士生学术沙龙等研究生学术科技品牌。

6.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鼓励高水平实践创新,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与联合培养,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一批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到国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实践,实现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的良性互动。加强创业教育,扶持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鼓励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7.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常态化就业咨询、进行职业倾向测评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拓展研究生就业市场,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与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跟踪反馈机制,提高研究生职业发展质量。

(三)学术学位研究生高质量课程建设工程

1.公共课建设项目

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推进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断向“精、新”方向调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重点在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提高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2.通开课建设项目

继续以一级学科通开课和方法论课程为建设对象,重点资助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通开通讲、以团队形式按主题讲授课程内容且授课对象达到一定规模的一级学科通开课课程,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每年建设30门左右。

3.核心(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在一级学科通开课建设基础上,对于按二级学科设置的研究生课程,遴选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效果突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课程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课程作为研究生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每年建设20门左右。

4.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每年建设20门左右全英文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要求授课、考试、作业等全部教学环节全程使用英文,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英文专业,全力营造跨文化交流氛围。

5.优秀研究生教材评选、资助出版项目 在立项建设研究生通开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资助出版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并对已出版的研究生课程教材进行评选和奖励。

(四)学位授权点建设工程

1.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项目

根据我校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进一步做好资源整合。理顺学院、系与各类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稳定现有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授权点总体规模,并根据国家需求及学位点建设水平,按退一进一的原则,适时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各培养单位可以调整专业及研究方向,加强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为研究生培养打造创新研究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从而提升我校学位授权点的总体水平和学术竞争力。

2.强化学位授权点评估项目

以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院系、学科专业、导师三级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体系,完善评价指标,对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状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考核评价,部分优势学科试行国际评估。各学科积极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性评估,在两次评估之间进行学校评估,评价结果与建设经费投入、招生计划结合,末位调整。

3.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项目

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升各学科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组织各培养单位和相关学科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全面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估工作,遴选创新性强和质量高的博士学位论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建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专项基金,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学科和培养单位进行重奖。对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取得突出学术成果者,授予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设立“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从当年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评选出10篇左右优秀论文资助出版。

(五)导师队伍建设工程 1.导师遴选优化项目

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结合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建设适合校情的学术型、学术型与专业型、专业型三类导师队伍。同时从实际工作部门聘请500位左右高级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2.导师梯队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青年导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优秀人才引进、重点培养与竞争淘汰激励机制。以创新为主导,通过对研究方向、学历学位、学缘结构方面的调整,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构建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导师交流平台建设项目

加强导师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学部为单位或几个学科群联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或“导师论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新途径。

4.师德师风建设项目

进一步完善导师学术道德标准,规范导师的学术行为,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学术规范专题讲座。

(六)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与质量提升工程 1.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项目

根据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根据学校学科(领域)优势,设置相应模块课程,体现培养特色。增设行业前沿讲座(1-2学分),由行业有影响的高级管理、技术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增设与任职资格相关的选修课程。开展专业学位精品课程建设。将课程理论要点与教学案例结合为一体,教学团队由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以参加导师横向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实践基地(单位)重大攻关课题开展专业实践。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建立200个左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同时按专业学位类别,建设40个左右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示范基地。

根据各专业学位特点,加大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在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前,先进入校内综合实训平台训练,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方法和技能,缩短到实践基地开展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专业实践质量。

3.完善双导师制项目 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制定校外导师选聘条件,明确校外导师职责与权力。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是指导研究生在校外专业实践主要负责人。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课程教学、行业前沿讲座、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增加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开展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重点审核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行业领域是否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主持或参与行业领域相关课题的研发等。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意识。

4.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项目

根据全国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格式和评价标准,统一规范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要求。在专业实践中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5.加强专业学位国际合作项目

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双硕士学位项目合作,开展专业学位与国际行业组织的认证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研究生获取国际行业组织的资格证书工作。吸取国际一流大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和国际行业组织的认证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6.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估项目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抽查(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计划,企业导师对其完成实践情况鉴定评分),评价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的关联度,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

开展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对我校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向用人单位定期开展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找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

(七)质量管理强化工程 1.管理队伍建设项目

定期组织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开展培训、交流和研讨活动,提高其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有计划地选聘优秀管理人员充实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工作考核,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选派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到境外一流大学学习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2.质量评估项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估工作,以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为单位,分别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行业社会人士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研究生招生工作评估、培养过程评估、学位论文质量评估、就业工作评估、职业发展状况评估、学位授权点评估等各种单项性和综合性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实行绩效信息校内公开。强化评估结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与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年终业绩奖励等直接挂钩。

3.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实现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就业、研究生工作等信息模块的统一与协调;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功能结构,完善基础数据,着力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服务全校师生、服务管理部门、服务社会的高效率、人性化的信息平台。通过3至5年的建设, 实现研究生管理的全面数字化,使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保障体系

(一)学校成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质量工程的大政方针,审议有关政策文件,协调安排经费投入。工作小组具体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协商解决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学校文件精神,制定本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在学校专项建设之外积极筹措经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本单位质量工程建设。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培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把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提高质量上,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围绕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四)不断完善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根据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及进度,在年度预算中设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制定质量工程专项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由研究生院协同财务部等部门具体负责经费的划拨、使用和管理。

(五)学校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和发布项目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组织评审立项。获得立项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

上一篇:小学生一年级数学暑假练习题下一篇:有关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