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共10篇)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

在林业领域而言,GIS着力于通过计算机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对现实中的林地资源做出数据模拟,并且通过此种模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对于林地内部状况比较直观和明确的认识。此外,GIS系统与GPS通常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互补,GIS多作为GPS系统的数据库出现,为GPS提供相应的决策和行动根据。对于林业领域而言,GIS数据系统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相对复杂,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必将对林业整体发展起到极为重大的积极作用。

遥感(RS,RemoteSensing),是一种通过遥感器一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在林业中,遥感技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森林资源分布地域广大,因此想要通过人为探明必然会花费较多资源,而遥感技术就在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相应人力,实现远距离识别。GPS、GIS以及RS三大技术,在林业中统称为“3S技术”,除此以外,一直作为此类技术支持的还包括相应各类软硬件技术,包括计算机应用以及无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并且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也参与到整个应用体系中来。数据挖掘能够帮助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发现一些相对隐蔽的资源,帮助发展林业经济,并且在提升数据访问速度方面一直起着积极意义。此外,云计算也是另一个新兴应用技术,通过网络将我国林业管理资源以及相应的节点相联结,通过云技术共享数据以及运算能力,不仅仅对于整个系统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对于从整体上掌握我国林业发展,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同样有着推动作用。

林业曾经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柱型资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林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林业发展总体而言相对滞后,甚至是对森林资产的清查手段都还包含有很大比例的人力清查成分。因此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介入至关重要,从整体上看,信息产业对于林业的推动作用目前聚集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控。

林业资源包括林地以及其上的所有资产,这其中既包括土地资产,也包括在土地上生长和生活的各种动植物,既包括野生也包括人工养殖,除此以外,还包括一些景观,也都属于林业资源。想要对如此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使用GPS和GIS,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林业资源管理体系,是相对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这种管理系统而言,其重要的改进作用在于描绘出整个林业体系的数据特征,并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更为隐蔽的,容易被忽视掉的自然资源。对于林业资产清查工作而言,更为完备的数据描述,有助于减轻每一次清查的工作量。

2、对林业灾害的监控。

通过RS技术,能够有效对林业中不同寻常的状况及时发现,尤其是对于火灾以及病虫害的及时发现而言作用重大。RS技术能够有效侦测到与常规林地不同的波长,从而进行报警。RS技术同样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需要对常规的森林状态波长进行获取和综合分析,并以此作为对照依据进行判断并作出告警,而后通过GIS和GPS综合系统对出现状况的林区进行定位。这样构成的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林地上发生的状况,对于无法由专业人员进行例行检查的大片林地,此种方法对于防范火灾和病虫害意义重大。

3、对林业产业链的建设。

想要发展林业,必须将整个林业置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才能有效利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林业的发展。具体可以将用GPS和GIS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林业体系与相应的产业平台相连接,让整个经济社会去发现更多可以利用的林业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网络平台的建立,来平衡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状况,推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2

一、林业领域应用的主要信息技术

科技的发展, 让很多信息技术浸入到林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目前在林业领域中已经相对成熟的“3S”系统以外, 数据库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也已经投入推动林业发展的大潮中。就目前的状况看, 出现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是一种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目前GPS在社会上主要应用于物联网, 重点在于对于车辆的定位等方面。GPS在林业环境中, 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勘测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GPS对林地资源进行划分以及定位,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的森林资源资产清查的误差, 同时在对林地标记的过程中, 也可以避免采用物理标记对于林业资源的伤害, 还可以提升分区精准性。在进行森林资源资产清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 GPS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 , 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 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 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在林业领域而言, GIS着力于通过计算机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对现实中的林地资源做出数据模拟, 并且通过此种模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对于林地内部状况比较直观和明确的认识。此外, GIS系统与GPS通常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互补, GIS多作为GPS系统的数据库出现, 为GPS提供相应的决策和行动根据。对于林业领域而言, GIS数据系统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相对复杂, 但是一旦建立起来, 必将对林业整体发展起到极为重大的积极作用。

3、遥感 (RS, Remote Sensing) , 是一种通过遥感器一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 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 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 (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 , 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在林业中, 遥感技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森林资源分布地域广大, 因此想要通过人为探明必然会花费较多资源, 而遥感技术就在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相应人力, 实现远距离识别。

GPS、GIS以及RS三大技术, 在林业中统称为“3S技术”, 除此以外, 一直作为此类技术支持的还包括相应各类软硬件技术, 包括计算机应用以及无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并且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 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也参与到整个应用体系中来。数据挖掘能够帮助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发现一些相对隐蔽的资源, 帮助发展林业经济, 并且在提升数据访问速度方面一直起着积极意义。此外, 云计算也是另一个新兴应用技术, 通过网络将我国林业管理资源以及相应的节点相联结, 通过云技术共享数据以及运算能力, 不仅仅对于整个系统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对于从整体上掌握我国林业发展, 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同样有着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林业曾经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柱型资源, 也正因为如此, 才会使林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 林业发展总体而言相对滞后, 甚至是对森林资产的清查手段都还包含有很大比例的人力清查成分。因此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介入至关重要, 从整体上看, 信息产业对于林业的推动作用目前聚集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控

林业资源包括林地以及其上的所有资产, 这其中既包括土地资产, 也包括在土地上生长和生活的各种动植物, 既包括野生也包括人工养殖, 除此以外, 还包括一些景观, 也都属于林业资源。想要对如此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使用GPS和GIS, 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林业资源管理体系, 是相对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这种管理系统而言, 其重要的改进作用在于描绘出整个林业体系的数据特征, 并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更为隐蔽的, 容易被忽视掉的自然资源。对于林业资产清查工作而言, 更为完备的数据描述, 有助于减轻每一次清查的工作量。

2、对林业灾害的监控

通过RS技术, 能够有效对林业中不同寻常的状况及时发现, 尤其是对于火灾以及病虫害的及时发现而言作用重大。RS技术能够有效侦测到与常规林地不同的波长, 从而进行报警。RS技术同样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 需要对常规的森林状态波长进行获取和综合分析, 并以此作为对照依据进行判断并作出告警, 而后通过GIS和GPS综合系统对出现状况的林区进行定位。这样构成的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林地上发生的状况, 对于无法由专业人员进行例行检查的大片林地, 此种方法对于防范火灾和病虫害意义重大。

3、对林业产业链的建设

想要发展林业, 必须将整个林业置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 才能有效利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林业的发展。具体可以将用GPS和GIS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林业体系与相应的产业平台相连接, 让整个经济社会去发现更多可以利用的林业资源, 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网络平台的建立, 来平衡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状况, 推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三、结论

想要推动林业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就需要将其放置在自然的市场环境之下, 深入引入信息技术, 使其与实际的林业体系密切结合。还应当进一步注重相应人才的培养, 只有人才到位, 才能让引入的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琴、乔牡丹, 等:《林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初探》,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 32 (6) 。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3

一、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精兵简政段之一。但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中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窨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这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不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就语文第九册教材来说,倘若学生学习《太阳》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情绪激昂;学习《十里长街总理》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森林的主人》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便反映了这些课学生的精神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目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便教师的课讲得如何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五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攻取反馈信息,及时攻缺弱补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弱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及时攻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明亮时进行巡视畏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待到一两天后的批改作业时解到学生尚未真正理解这个寓言的寓意。

四、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拔苗助长》后问:“老师,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教师应从这一疑问中了过并把寓意抄给了学生。教师便能意识到,学生在堂只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农夫愚蠢可笑的情节上而教师到临将下课时匆匆忙忙分析的什么寓意。学生其实就无听下去,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脾益吗?

所以,但凡成功的教育者,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饋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我所用。此文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加强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仅供参 考。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4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3结语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5

1现阶段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的影响

1.1保护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生境具有重要作用。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保护林区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建设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加大环保力度,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给不同生物提供了生长发展的空间。

1.2发展林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林业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在生活中低碳出行,大力发展林业,推动低碳经济实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改善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1.3对林区中违纪违规的现象进行监督规范

林业政策是制定林业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是具体实施林业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法规则是林区中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参照标准尺度。所以林业政策对于林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现象进行监督,并及时地纠正改善,促进林区的健康发展。

1.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严重,国家和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在不影响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林业政策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对策

2.1加强生态林保护巩固营林建设

2.1.1加大生态林的保护,提高生态林补偿标准,建立健全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关系到森林分类经营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的關键,森林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可长达50年甚至更长时间,难以修复,因此,应加强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实行分类经营,坚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走森林分类经营的道路。在生态公益林区,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之间的矛盾。大力打击破坏公益林的行为,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林农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好林农这块有力的生力军,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保护森林的行业中来,真正实现社会化,从而减轻林业部门的压力。

2.1.2在商品林区,加快营造林建设步伐,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建立龙头企业示范林,带动小型如农户造林,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保护天然林的生存空间,让天然林更持久的发挥其作用。特别说明的是,短轮伐期树种不仅只限于桉树,很多的本土树种通过人为的人工促进更新也可以达到速生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前收益。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本土树种如杉树、一些良种松树、目前提倡的刨花润楠等,通过现代的管理技术措施,在短期内都能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前5-10年收益。

2.2加强农业管理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正确管理,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于林业的管理问题也应该得到合理的改进。首先应明确的规定出林业建设管理的具体范围,并严格的来规范建设中的每一步,以此来保证林业建设的高效运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产业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来大力倡导广大农民群众来发展林业建设。并在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奖罚分明,加强对农业建设的`管理。

2.3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4严格执行和落实造林技术方法

应该按照当地林业的基本情况,做好事先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使用合适的造林技术,并且有效落实。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首先,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联系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然后需要确定树种的数量,优化树种的结构分布,可以使用本地化的植物品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给林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林业发展。

2.5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胆创新,发挥科技人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扩大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队伍,现代林业才能稳步进行,林业才能高效地、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林业重点工程的投入,我们要利用好政策,加快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结合好现代林业的科学理念,稳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增利.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J].江西建材,2015(04),186-188.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6

1 林业有害生物简介

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定义

林业有害生物泛指那些会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正常生长, 影响林木成材质量、成材率、外观形状、寿命长短等, 进而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生物。这些生物大部分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有的是从境外传入。这些生物很容易随着植物继续传播, 很难控制, 危害性大。

1.2 林业有害生物破坏林业的原因

首先,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个地区、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 高度发达的境外贸易很容易将一些境外的有害生物带进国内。它们在我国境内属于新鲜的“入侵者”, 缺少天敌, 所以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传播, 破坏森林原有的生态系统。其次, 大部分林业有害生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很容易破坏森林原本的食物链, 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下降。最后,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森林体系的结构, 大量人造林的出现导致了我国林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很多新林区由于自我恢复能力差, 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御能力也很弱, 所以也是为林业有害生物猖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营林技术防控的意义

2.1 营林技术

选育优良树种、科学播种、营造混交林、及时清除病虫木、有效管理中小型林木的生长, 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预防森林虫害的根本性措施, 即所谓的营林技术。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林木的生长, 而且可以增强林木系统整体的抗病虫能力, 增强森林生物链的牢固性, 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2 营林技术防控成功案例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的延边林区, 拥有2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 其中将近一半的植物可以作为药材, 各类山野菜、野果、食用菌数量巨大, 被誉为“天然野生动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同时这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林区森林覆盖率为79.59%, 是国家的重点木材生产基地。然而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也为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7年已知害虫数量就多达1440余种, 其中经常给延边地区林业造成巨大灾害和经济损失的就有50种左右, 因此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成为了保证延边地区林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3 营林技术防治策略

3.1 治理到预防, 运用科学方式及时监控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 从治理到预防。当虫害发生之后采取行动只是治标不治本, 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林业防治必须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 从最开始推行科学的营林技术。首先, 用科学的手段了解土壤的性质, 根据土壤湿度、质量、所含养分等进行有计划的育种, 及时深翻、消毒, 为苗木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次, 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 营林管理人员要及时清理病虫木, 及时修剪、及时清理干枯死亡的叶子和树木, 避免给其他树木带来不好的影响。最后, 新生长的林木抵御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并不是很强, 所以管理人员需要保证林木不受外力的侵害。

3.2 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

营林技术就是把原本的化学防治转变成为生物防治, 即尊重生态环境本身的规律。

生态系统可以长期维持稳定, 是因为其本身就有自己的结构, 也拥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自然界的生物本身就是相生相克的, 因此首先应该做到不干扰正常的生态系统,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生态环境的运行, 利用天敌来消灭林业害虫, 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度, 以免矫枉过正。

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平衡也是因为其总是在一定的度内, 所以我们一定要科学育林。首先, 按照土地的条件选育不同的林木。其次, 注意林木的密度, 为其生长留有足够的空间。第三, 营造混交林, 避免单一化。最后, 科学监控, 及时补充土壤缺少的养分。

3.3 提高林木自身的免疫力

以上所说的这些措施都能够对林木防治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防治不能只是从外部做起,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林木自身的免疫力。现在科学技术发达, 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或者常规的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 然后选择无病虫害的幼苗壮山。

4 总结

森林是地球的肺。在现在这个空气污染空前严重的时代, 林业的健康发展是关乎生态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我们理应探索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上至下, 从专业到业余, 给予这个问题广泛的、足够的关注。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营林技术也将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更多的惊喜。

摘要:生态问题是现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保护森林资源不论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 林业有害生物是危害森林资源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简单介绍林业有害生物, 并从解决林业有害生物的根本途径——营林技术这一角度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有害生物,营林技术

参考文献

[1]汪贱生, 汪振兵, 陈诚冰等.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29) :292.

[2]王爱清, 邢秀云, 张星等.浅谈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 2015 (6) :87-88.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7

1、林业政策的定义

林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施政目标。各级林业部门根据林业政策指导、干预和影响林业的发展方向,协调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政策还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的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强制性。

林业政策按业务性质可分为森林永续经营政策、森林权属政策、造林政策、森林保护政策、木材利用政策、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供需政策、林业劳动政策、林业科学研究及林业教育政策等;按经营过程可分为林业生产资源政策、林业生产政策、林业经营政策、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价格和流通政策、林业财政及税收政策等。

2、林业政策的制定

2.1 制定依据

林业政策主要根据各国的自然、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林产品的需要情况等制定,因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情特点而异。由于社会经济情况或其他条件的变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林业政策也常有相应的调整。但一切林业政策都应有严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用材林短则十数年、长则几十年才能成材,获得收益。因此林业政策必须相对稳定,才能使经营者乐于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否则森林资源就有可能因经营者得不到长期经营的保证和林政管理松弛而遭到破坏。同时,林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如土地政策、水利政策、农业政策、矿业政策以及轻工、劳力、科研教育等政策的相关性也应受到重视,以求林业生产与农业、牧业、工副业等生产部门能协调发展。过去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木材,以经济效益为主;近则随着对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认识不断深化,日益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制订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如限制森林采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及有关进口木材的政策等,以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林业政策还应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2 特点

各国林业政策 森林经营开始于中欧国家,统治阶级借营林而保持其土地所有权,继之有皇室森林的管理及相应的政策。有的国家以保存地方矿产用材、海军造船用材等公共事业为名,将部分森林收为国有。第一次产业革命对林业政策及林政管理有很大影响,19世纪中叶以后,各国出现不同的特征,如德国注重发展林业教育,科学管理及森林永续经营;法国及

瑞士注重防止山洪及水源林的经营;美国、加拿大则以雄厚资本开发天然森林;苏联将森林收归国有,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林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规定森林归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允许有少量林木归个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森林一方面是公有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保护私有林所有者的利益。美国在罗斯福及杜鲁门执政时期,曾以国家全部支出的55%收买森林归国有,对私有林也加强经营管理。英国工党提出“私有林捐献林地办法”,规定凡捐献者,其所经营之森林可获得政府大量的永久的营林补助。现代林业政策趋向是森林由国家管制或直接变为国有林,对私有林则加强监督、给以奖励扶持并促进联合,如瑞典的“林主协会”、日本的“森林组合”等。

3、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

集中反映在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及《森林法》中。其主要内容是:

3.1 明确山林权属。长期稳定不变。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林木由县或县以上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具有法律效力。林权纠纷由政府组织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由法院裁决;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准采伐有争论的林木。

3.2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对森林采伐实行统一管理。对现有森林资源严格遵循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控制采伐,限制消费。任何单位及个人采伐自己所有或经营的森林、林木,都必须向林业管理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以防止过量消耗,甚至乱砍滥伐。

3.3 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把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和按规定提取的育林基金和更改资金,列入林业基金,实行分级管理,专款专用。地方财政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基金中也以一部分扶持林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给以补助费或长期贷款。

3.4 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充分利用林区采伐、加工和造材的剩余物,发展小材小料加工,发展人造板生产。推广金属、水泥、钢铁等代用品,并鼓励研制新的代用品。用经济补贴办法鼓励林区单位和群众利用枝桠、茅柴等作燃料,并实行以煤代木,发展沼气、小水电等。

3.5 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由各级政府制订规划,确定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目标,组织实施,并保障国家、集体、个人对林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规定归个人所有的林木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以调动群众兴办林业,代代相传的积极性。全民义务植树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株,系无报酬劳动,林木属于集体和国家所有。

4、现代林业的提出

4.1 现代林业的提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

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4.2 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5、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发展现代林业的指导作用

5.1 林权改革

5.1.1 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是农村生产责任制在林地上的延伸,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5.1.2 农村发展空间的扩展和延伸。广西农村耕地较少,人均不足1亩,而林地达到5亩/人,林业为农民增加了新的生产发展内容。

5.1.3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素。林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林改有效消除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及调动其他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二是改善了林农生活。林改增强了林业吸引力,增强了林农的致富信心;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减少了山林纠纷的发生;四是促进民主管理。林权改革的方案,必须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需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5.1.4 增强林业竞争力的支撑和手段。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把林木、林地、森林等林业资源资产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把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他们舍得向林业投入。特别是农户以自家山林为资本和企业联营,可吸纳了大量资金发展林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大量投向林业。从而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增加林业的市场竞争力。

5.1.5 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保障。通过林改,加速提高林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供给,从而减少对生态林的破坏,保护了公益林,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建立和创新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调整和创新政策,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体制,提高林业质量和林地的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期数增长,生态功能期数增强,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林农收入的期数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5.2 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

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要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明确了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

5.2.1 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林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走出去”,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5.2.2 完善并实施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林业企业予以积极支持,鼓励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5.2.3 对用于国内建设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珍稀树种用材林等基地建设,及其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林木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都给予积极扶持。

5.2.4 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逐步将其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纳入财政预算。

5.2.5 政策性银行将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根据南北方林木生长周期不同,贷款年限为12年~20年;珍贵树种培育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贷款年限为10年~15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5年,最长为8年;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项目贷款一般为5年,最长为10年,具体贷款期限还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考虑到林木生产周期长,贷款宽限期可适当延长,具体由银行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林业贷款具体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5.2.6 研究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5.2.7 加大贴息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山区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林场(苗圃)和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林农和林业职工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5.2.8 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信贷担保机制,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支持开展林业担保工作。

5.2.9积极研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

《要点》实现了四大突破姚昌恬说,《要点》在扶持政策,林业产业发展的内涵、目标、方向,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管理新机制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5.3 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农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林业局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并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意见指出,木材节约和代用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木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国家积极发展木材节约和代用,进行木材生产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木材防腐等保护处理、废旧木制品回收利用与再生利用,以非木质材料替代木材,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当前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木材消费行为、消费结构还不合理,生产加工、保护处理、回收利用水平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木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随着木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木材节约和代用,对满足市场需求,抑制森林超限额采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我国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6、总结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8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关键词,不时在网络和报刊杂志中出现,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教育学界的一个重要字眼,不断袭击着人们的眼球,那么究竟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专业化有什么影响呢?怎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一、教育信息化

以下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3.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4.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描述很多,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一种专业,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环境,将外在因素转化为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第二,关注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程度,分析自己不同时期专业发展的主题,不断超越自我;第三,关注进步,在专业发展中释放自己生命的活力,享受专业发展的成功体验,巩固自己的专业热情。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是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影响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的技能包括:掌握Windows 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进行word文档编辑处理;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如利用Google等网站进行搜索下载;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制作电子教案、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教学课件。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反思和交流进行知识更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找资料,如电子教案、学术论文;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发表教学论文,如可以申请自己的e-mail来进行论文投稿;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同学生进行交流与联系;教师能申请教育博客进行思想交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能够利用加密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评价、考核进行档案管理。

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即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和协作者,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环境的管理者还有教学的研究者。

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另外,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地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再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后,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轻松、快乐、有成就感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9

一、项目概况

福鼎市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林业厅《关于下达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 ( 其他推广) 示范资金的通知》, 将黄栀子良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作为推广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应用自有成果《黄栀子优良药用无性系选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对选育的优良无性系进行连续测产、低产林进行改造、抛荒黄栀子复垦等几项工程的实施, 分析其对地方性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一) 推广的主要技术

1. 扦插育苗技术。采用 2 ~ 3 龄段枝条的插穗 进行春插育苗; 基肥、生长期施肥和秋季控肥技术。

2. 低产林分改造技术。实施深翻、施肥、平茬复壮、疏伐、垦复、病虫害防控、采摘期控制等综合措施。

3. 丰产栽培技术。选用优良无性系, 采用立 地、种苗、生态、密度控制等丰产栽培新技术。

( 二) 建设地点及规模

建设总规模58. 73 hm2。其中: 黄栀子良种育苗基地3. 33 hm2; 新造黄栀子示范林21. 53 hm2; 低产林改造33. 87 hm2。

三、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 一) 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至2013年12月31日已完成投资162. 6373万元, 占计划任务的108. 98%; 其中国家资金100万元, 占投资的61. 49 %; 自筹资金62. 6373万元, 占投资38. 51%。详见表2。

单位: 万元

( 二) 建设完成情况

经过三年实施, 该项目已超合同完成了优质种苗基地、低产林改造、新造示范林建设推广与示范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1. 育苗技术示范情况。完成黄栀子扦插育苗3. 37 hm2, 占任务101%, 其中分关栀子专业合作社2. 24 hm2, 茗洋村利农专业合作社1. 13 hm2。共培育栀子苗161万株, 其中合格苗150. 7万株, 合格率93. 6%。年收入128. 8万元, 利润41. 2万元。

2. 低产林改造示范情况。完成低产林改造38. 6 hm2, 占任务114%。其中分关村15. 27 hm2, 茗洋村23. 33 hm2。分关村实施的是老残林改造, 通过冬季隔株或依林相伐除多余植株, 剩下的植株冬春深翻、施肥, 春、夏季再次追肥和土壤施防治根结线虫病的药肥等措施使林分达到合理密度, 根结线虫得到控制, 树势得以恢复。以分关村栀子专业合作社32亩为例, 2010年冬至2011年春进行改造, 2011年采收2800 kg, 2012年采收11 000 kg。茗洋村对过去几年失管、根结线虫危害较严重的中龄林实施低产林分改造示范, 在冬春季节垦复深翻、施肥, 春、夏季再次追肥和对土壤施防治根结线虫病的药肥, 使根结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树势旺盛, 增产效果明显。以茗洋村大岗头自然村为例, 35户133. 2亩, 2010年产量64 100 kg, 2012年产量96 550 kg, 产量增加50. 6% , 平均栀果产量10 873 kg / hm2, 达到低产林改造的预期效果。

3. 新建示范 林情况。新 建黄栀子 示范林24. 07 hm2, 占任务112%。其中茗洋村5. 4 hm2、分关栀子专业合作社18. 67 hm2, 幅射带动面积600 hm2。均采用分关1号良种壮苗栽植, 造林第二年幼树长势旺盛。茗洋示范片立地条件较好, 肥力足, 经检测造林保存率98. 75%, 栽植平均196株/亩; 二年生平均树高81. 1 cm, 平均冠幅78. 25 cm, 单株平均结果32个, 单株平均抽秋梢340个, 由于黄栀子秋梢顶芽95%以上形成花芽, 预计第三年平均树冠100 cm以上, 结果1. 21 kg / 株, 产量3557 kg / hm2·年。分关造林示范片位于山的中上部, 立地条件较差, 经检测造林保存率95%, 栽植平均177株/亩; 二年生平均树高53 cm , 平均冠幅55 cm, 单株平均结果13个, 单株平均抽秋梢156个, 预计第三年平均树冠80 cm以上, 结果0. 56 kg / 株, 产量1487 kg / hm2·年。两示范片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效果。

四、项目实施对地方性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动 作用

该项目在贯岭镇分关村和茗洋村实施, 得到贯岭镇政府党委和广大栀农的大力支持, 人们发展种植的积极性较高, 通过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指导和带动一大批其他乡镇、县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个人规范种植, 项目的实施对福鼎栀子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 一) 经济效益

1. 育苗技术示范带动苗木产量和质量提高, 效益好。育苗技术示范带动村民以高标准培育苗木, 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2012年全市黄栀子育苗100多亩, 产苗400多万株, 产值720多万元, 平均苗木单价1. 8元/株; 2013年全市育苗面积超500亩, 预计产苗2000万株, 产值1600万元。

2. 实施低产林改造栀农增产增收效益显箸。根结线虫病防治的成效让栀农看到了集约管理的必要。通过两年的实施, 我市黄栀子根结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整个林区栀子树势旺盛, 增产效果明显。茗洋村大岗头自然村35户村民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低产林改造鲜栀果产量由2010年的64 100 kg到2012年的96 550 kg, 增加50. 6%, 产量10 873 kg / hm2·年。分关村集体1998年营造的32亩栀子林2009年基本荒芜, 2010年栀子专业合作社承包管理, 通过低产林改造; 产量由2011年的2800 kg到2012年的11 000 kg。通过两年的低产低效林分改造示范、培训、咨询指导, 栀子树增产效果明显, 栀农收益大幅提高。2012年在未增加采收面积的情况下福鼎全市栀子果产量达到6200吨, 是2009的1. 63倍; 产值5600多万元, 是2009年的6. 5倍。

3. 新造林示范促进福鼎黄栀子的标准化种植。福鼎黄栀子由于产量高、栀子果质量好, 这几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价格看涨, 人们发展种植的积极性较高。福鼎市政府已经将黄栀子列为重点特色农业产业予以扶持, 一大批乡镇、县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个人成片种植。新造林的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对于这些从其他行业转来进行黄栀子开发的企业和个人来说, 指导和带动的意义更大。他们通过对普通栽植和按标准栽植的成效比较, 提高了贯彻执行技术标准的主动性, 促进了我市黄栀子原料林基地的标准化, 栽植2年树体生长和结果量明显增加。2011—2013年, 三年间全市新种植黄栀子的乡镇从2010年前的9个扩大到16个, 种植村从31个增加到169个, 涉及农民从1. 8万人增加到19. 5万人, 新增面积超过2万亩, 其中60% 以上为成片种植, 规模化原料林基地的建设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保证。

( 二) 社会效益

1. 促进传统、粗放、简单的农产品转型升级为原料林基地。通过黄栀子良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促进我市黄栀子产业由简单、粗放、零星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由过去个人、分散、单打独斗的销售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下集中、合作、扩展、做大做强, 转型升级为真正意义上的原料林生产基地, 实现规模效益, 使黄栀子深加工成为可能。吸引更多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黄栀子综合利用, 延长产业链。黄栀子种植规模及效益的提高也引起了福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3年福鼎市将黄栀子产业列入重点特色农业产业, 并且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实现林农的增收致富。

2. 农民靠山致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项目实施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如茗洋村农民陈为怀2012年光黄栀子一项收入达到26万元, 促进大量返乡农民工实现“门前打工”、“靠山致富”, 新农村一派兴旺景象。同时, 黄栀子深加工产业链将带动交通运输、食品、医药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安置社会闲散人员和剩余劳动力, 为社会尤其是山区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3. 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推动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黄栀子的果和花都可以药食两用, 可加工提取食用油、色素及各种药用成分等, 产业链长, 特别适合进行林特资源的产业化及高效利用。而且黄栀子适应性强, 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 易管理, 生产季节上可以错开与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的农时, 既可以成片规模种植原料林基地, 也可以充分利用四旁零星空地大力发展, 既绿化和美化环境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别是在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的情况下, 黄栀子很适合留守的老年和妇女劳动力经营管理。闽东南、浙南地区山地的立地条件较差, 大多不适合用材林生长, 而用来种植黄栀子却能有不错的收获。所以项目的实施, 实现黄栀子原料林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种植, 能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推动地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三) 生态效益

黄栀子是我市乡土、优良油料、药材、灌木树种, 其根系发达、枝繁叶茂, 四季常绿, 耐干旱瘠薄, 适生范围广。成年栀子树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的功能, 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优良树种。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又能绿化美化荒山、四旁, 树形美观、花香且花季长, 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五、项目实施的体会、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 一) 体会

1. 项目实施应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期工作基础相结合。由于黄栀子产业在当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项目实施符合当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项目实施得到当地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民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在认定目标后经过很多人长期、有效、坚持的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 编制并贯彻实施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88 - 2012“黄栀子果用原料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分关1号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Fenguan 1’, 经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于黄栀子产业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 所以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务实开展, 取得预期效果。

2. 项目实施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 并采取有力的措施。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栀子产业发展, 把申报福鼎黄栀子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工作列入2012年的工作重点, 2013年又把黄栀子产业列入福鼎市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市政协2013年列为头号议案开展调研。2013年“福鼎黄栀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3.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承担项目后, 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组织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山头地块, 开展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等工作, 制定了比较科学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出台后, 征集各专家、实施单位、工程队的意见, 编写作业设计说明书, 以求更好地完成本项目。

4. 实体承担, 多方合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项目的示范作用, 项目承担单位与各合作单位签定合作协议, 合作单位也和村民签定用地协议, 明确建设内容、技术规程等; 按要求由具备营造林资质的营造林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统一施工, 并签定施工合同。实施过程分阶段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验收, 保证了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与合作单位的协议确保了项目验收后新造林的继续管理。

5. 强化项目资金和档案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在实施中, 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项目 资金管理, 实行专款专用, 独立科目记账的会计核算方法。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对项目从立项、实施、培训、经费拨付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的各种类型及载体的原始记录, 集中统一管理, 做好项目档案工作, 做到完整、准确并及时归档。

6. 加强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黄栀子的丰产栽培和低产林改造事关栀农的切身利益和增产增收, 栀农和专业合作社对技术的需求旺盛, 所以参训积极性高, 效果也比较好。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办小的培训班和一对一指导, 针对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操作, 更有利于农民学习。由于黄栀子更适合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种植, 而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大多文化程度低, 留守的更多的是妇女和老人, 大型培训也轮不到他们, 他们是扫盲的死角也是科技兴林的死角, 通过上山下乡进村入户, 针对他们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解答更实在, 农民真正受益。从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并对以后的林业生产采用科学方法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

( 二)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黄栀子为强阳性灌木树种, 当地长期以来的生产经营习惯是把地面物清理的干干净净, 所以新栽植林地在基本郁闭的前3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地面裸露或水土流失情况。虽然通过树木的生长3年后可实现自身治理, 但3年内林地地面裸露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做进一步的试验, 需要提请专家论证和推广水土保持措施等。

( 三) 下一步工作设想

福鼎是我省唯一形成规模种植黄栀子原料林的生产基地, 也是唯一栀子果销售的集散地, 同时福鼎又是福建的北大门, 是面向温州的窗口, 黄栀子示范项目也同时带动浙南及宁德各县市黄栀子种植的发展。黄栀子产业在我省是一个很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由于这几年黄栀子产业在福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的发展势头, 大面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出现的问题, 比如盲目发展, 出现毁林、毁茶、甚至用良田来种黄栀子的现象。还有一些过去没有出现的病虫害, 以及不法商贩把外地劣种流入福鼎等问题, 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多省内外同行和专家的指导。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篇10

1、科学、技术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

技术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

2,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科技革命推动劳动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劳动方式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其次,科技革命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技术革命就是这样通过变革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一股合力,有力地改造着社会活动主体——人,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劳动方式的变革具有决定的意义。

具体说一下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A:理论工具和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结合:形式化、结构化、信息化的思考。电子计算机作为知识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示出来的神奇和魅力正在推动着人们把这些技术系统推广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岗位上的脑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今天为学者、专家、经理、工程师、管理者所要努力掌握的知识,在将来大概都能为人工智能机所“编译”;今天人们从事的许多脑力劳动,在将来大概都能为人工智能机所代替。这就要求一方面把电子计算机发展到在原则上可以提供给任何人、甚至文盲都能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人们把脑力劳动及其成果变为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易于接受的形式。人们曾经指出,同构和形式系统是贯穿于数理逻辑、绘画、音乐中的一条永恒的金带。循着这条金带,人们通过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创造了电子计算机。实践表明,凡是结构严密得能够形成符号系统的知识,电子计算机处理得最高明,因此把人类脑力劳动及其成果的知识理论体系形式化、结构化,进而达到程序化、信息化,就成为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重要前提。B:.分析现实和预测未来相结合,对未采进行科学预测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向未来的价值思考。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不断地扩大着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又以崭新的技术设备供给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节律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些情况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时空尺度观念、价值观念,于是现实和未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就不仅是哲学家讨论的问题,同时成为生产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社会改造问题,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中的问题、人们将更多地从未来目标出发来考虑当前的各种问题,面向未来将成为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的重要特点。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科技的价值和伦理问题最为突出。

比如人类对核能的利用上就很明显:二战中原子弹的参战直接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但是他也显示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给灾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灾难,所以人类才打成了拒绝使用核武器的共识。但是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和能来发电的话,核能就能给人类带来福祉。

另一方面,基因技术的发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本应该给人类带来惊喜和福利。但是转基因产品,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出现给很多人带来恐慌。像目前欧洲流行“转基因恐惧症”就让人深思,从198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到今年比利时污染鸡查出致癌的二恶英和可口可乐在法国导致儿童溶血症,欧洲人对食品安全颇有些风声鹤唳,关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假设如条件反射一般让他们闻而生畏。如果我们能真正掌控转基因技术的话,人类许多的医学得方面的难题也许会取得重大突破。

总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用机器运转全面取代人的躯体活动,用电脑代替人脑工作,用各种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类不断用“技术物”来超越自身,使人类从劳动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技术化生存”在减轻人的负重之时也导致了人对技术和技术物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将无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为技术对人的控制,而人类受控的直接结果将是人类自由度的剧减。当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让人类完全可以创造生命时,它也把人类进化推向骚乱的边缘。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价值危机、伦理危机。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

第一,做好科技评估工作。

第二,建立道德约束体系。

上一篇:环城公园导游词下一篇:除夕夜的小学三年级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