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推荐12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1

2000字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1:

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们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

们观看最新新闻视频,学习时事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时事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在各个方面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和平的环

境,那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一再的温和政策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不闻不问,现在中国政府也在重视这个问题,也将在“钓鱼岛事件”后更加重视国家海权,包括中国在处理南海诸岛屿问题。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政府,跟着党和政府走。

同时,这也引起我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反思。我们做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可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又几个人能够面对着国旗,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做好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不知道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青年们,能不能肩负起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钓鱼岛事件启示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

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也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10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党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组织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武装下,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

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2: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堂《形势与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是“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定位是“理论”。《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事报道、德育、理论兼有, 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课程定位不明。

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色,明确其课程定位,非常重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理解、运用、执行政策,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媒体信息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必须迎接挑战,明确定位。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1.《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挑战。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呢?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及时、连贯、准确地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获取咨讯的渠道十分便捷。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增加对时事新闻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所以,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和条件,更加凸显了该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在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专题式报道的信息环境中,其角度、立场、说服力是高低不一的,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强有力地冲击。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不能变成是对信息和新闻的简单整合和重复。这需要教师提高对相关专题资料的整理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掌握教学工作的主调,不能盲目。这需要国加强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培训。

2.《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通过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可以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对于个人,可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新闻相关的信息相比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在内容上相关联但内容的完整度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期教学文件依据是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每学期要点内容都是对党的工作、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形势等领域的情况综合。这与教学同时期的时事新闻是相关联的,但在内容的完整度方面是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事件的过去,更要整体把握住现在的最新情况,要求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对事件的了解是共同的,但是认同度不同。了解事件,把握住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础和前提。与专题类和深度的时事新闻信息相比较,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是相同点,也是教学工作中师生在认识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同,导致掌握信息的数量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不同专题的认同度是不相同的。

第三,立场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立场,而各类时事新闻信息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信息则更多地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这导致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动性及判断其走向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认识,强化认同地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通常不存在立场,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立场形成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立场。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教育微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将承担未来社会的特定角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个性多样的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要具备“具体个人”的意识。“具体个人”是指,在校学生对未来的与专业相关的“自己”的都怀有一致期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医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如下:

1.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和命运,感受个人成长。《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虽然不断更新,强调时效性,但都是涉及和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史、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更应凸显个体的生活、经验的真实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本身的内涵”[1]。以对人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统一体”[1]的需要的关切,凸显人文色彩,使得课程的基础更加厚实。

2.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疾患更加严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更加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缺乏坚韧的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在和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护理人员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传递理性、积极的能量、树立勇气、活力的形象。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影响到工作对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目标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明确其课程目标排序。

(一)情感价值目标

确立情感价值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感情;第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科学分析形势,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使具体工作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二)能力目标

确立能力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方面。全面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第二,认同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第三,认知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培养模块,即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活动精神;第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宣讲教育;第三,世界形势。中国外交关系及周边形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仅仅强化工作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是不利于其发展进步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应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其实效性有三个方面:时效性、理论性、针对性。

(一)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时效性。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问题都汇集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渠道,关注自身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带动力量。

(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强调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更强调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现实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答,就无法给人带来寻求改变的力量,指明个人、社会和国家一致的方向,就是解答思想困惑的根源。所以,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核心。

(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如果无法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针对性是重要特色。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力的增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方面,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贴合学生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环境方面, 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时效性。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与政策

中央16号文件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

首先,矛盾的教育制度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导作用。

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读书将近二十载,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而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其考核往往敷衍了事。由此,轻视形势与政策课就好像显得理所当然,这似乎很是合理。我们经常喊着“要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口号,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制度在这方面无疑起着误导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但如今的大学生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要取得社会的报酬”观念的人居高不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不在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的动荡和模糊不利于自身崇高信仰的形成,大学生普遍功利化、肤浅化,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心系祖国发展的动力,缺乏胸怀全球的志向。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热点、难点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

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现在大学生们大都期望“工资较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致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感情比较淡化。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和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理应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意识,这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当今全球化的日益深化,科技的迅速发展,更需要我们具备全球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所以无论是从增加个人的知识层面,成功应对以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看,还是从社会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要求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过程还停留在教师讲课这一模式上,没有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形式与政策课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老师授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缺少与同学们的互动,只是拿着准备的材料朗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第二,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认识存在严重偏差。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公共课,不太重要,所以对待教学不是那么认真,备课时间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也很难合理化。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政治课,必须坚持原则不放松,这样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往往拒绝开放的探讨,仅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教学,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难以发挥。

第三,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有着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单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经分析发现 ,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风气,学习也只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课余的时间根本就不能触及此类资料。

四、如何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

一、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

现在有很多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一门“形式”课。没有对这门重要的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理解和达到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就一堂课,一共才一个半小时,没有其他的活动;讲课的老师不都是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关的专业老师,头衔很多,教学水平非常一般;最终的考核仅要求学生交一份“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等等。所以要想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把这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转变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高校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认识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从制度、物质、环境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严格的按照课程要求加强管理。

二、从教学上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使得教学方式要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避免出现“形势课”向“形式课”转变的怪现象,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片、举办时事政治论坛、讲座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利用宣传窗、校园报纸、网站、广播台进行宣传、报道等。相对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时数比较少, 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相关专题的讨论研究, 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逐渐熟悉本专题的内容, 并且在收集过程中, 也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而教师在课堂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阐释, 并适当组织讨论,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要加强教学资料方面的建设,教学资料要以课堂的基本理论为主,重点介绍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理论宣讲,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精干化、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教育教学监督、评估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形成教育教学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的监督体系。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案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多项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发展。最后, 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 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 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 以保证客观和公正。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 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2004-0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许浩.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熊培西.论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2005(11)

[5]布占坡.新形势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4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如期而至,老师介绍了当前最具影响力,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2014年12月至今,总书记曾四次提及强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时期规划中国经济社会蓝图是提出的战略布局。这个影响中国几十年的词汇,在党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赋予其更为深邃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在党的十八大上将其升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字的差异,却体现了政策与实情稳步的结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总目标,它的深远意义可想而知。其余三个全面的提出,均是为了保障和促进总目标的实现。所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不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增添了新的内涵。其范围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等。实现一种更加安定、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社会。

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断地改革完善,针对实情修正与创新,这体现了党的对于改革的自信、自主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党和国家的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也体现了我党治理国家的自主抉择,体现了党的领导人大胆改革、坚定改革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依法治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一直以来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依法治国是社会稳定,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习总书记曾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最新提出的要求,其意义深远。自习总书记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十分注重反腐工作,强调党的领导团队的公正廉洁。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发展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在领导团队内部不可以自乱阵脚,不可以有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存在。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5

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了解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来了解整个时代的主题。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正确认识了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更感 谢老师的授业解惑。偶尔茫然的自己似乎找回了信心与希望。面对未来,不再是那么惧怕。前进道路的方向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思想再次得到了升华,就算不那么伟大的说成是为了为国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而努力学习吧。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加理解当前形式与政策的重要性,增强了我对社会的紧迫感,让我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把握时代命脉,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时代在进步,我也不能落后, 跟紧时代的步伐,不做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深刻的认识到不全面的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我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努力奋斗,这样才能争取早日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情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对我们学生进行情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当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心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门题目,帮助我们把握正确分析情势的态度,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尽,睿智灵敏的思惟,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别有风趣的报告,无不为我们展现了一名领导所具有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但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穷快乐,更被其无穷的报告魅力所深深沉醉。我赞美他,是由于他优秀,我们敬佩他,是由于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括的个性来凝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收获颇丰、泽被至深。

我们熟悉到,情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豪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豪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天生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熟悉和掌控情势与政策。情势是制定政策的根据,政策影响情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晓得灵活变通,具有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情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上风,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根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进步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情势与政策,为我所用,构成对情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掌控情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情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建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现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往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腐的观念,拥抱外面出色的世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气力。不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现今国内外情势风云变幻,进进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入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展开情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纷复杂的国内外情势下,重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掌控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出口形势与政策导向分析 篇7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六,应加强税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财政补贴的功能不应该用于出口退税,而应该用于转岗培训。如果压缩低端出口对于就业方面会造成压力,财政可以把从出口退税当中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动力转岗培训或者对企业的扶持上,让企业进行经营领域的转换或者鼓励出口产业升级。财政应该主要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补贴出口以减轻目前暂时发生的困难。暂时的困难出现以后不应该维持现有的格局,而应该推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四、出口转型不会对经济与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出口调整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产生冲击的担心,我们认为虽然冲击是有的,但是还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图5中对于2011-2012年度的预测表明,内需增长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GDP增长。短期来看,具有可以维持GDP增长率8-9%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而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保证结构合理增长水平放缓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出口调整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冲击。出口转型并不见得相关企业全部倒闭,这些企业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它们对就业的吸纳不会有太大的减少。在调整过程中服务行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就业,城市化推进也能吸纳一部分就业。虽然出口部门就业人数有一亿多,但是实际调整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政府培训转到其他领域,出口部门做一些调整并不会带来对经济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出口到了负贡献的阶段,以后每年都会是这样。尽管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复苏并不强劲带来对出口的短期压力,还是应该对出口领域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具有正向的意义。第一,能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第三,低端劳动力紧张状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几年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度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不进行调整,低端劳动力工资会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不是基于效率方面提升带来的工资上升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使得中长期的经济走得更好,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会更多。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词: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建芳.政策结构性放松将促使中国经济回稳[J].经济研??究参考,2010,(66)

[2]本刊编辑部,裴长洪,蔡进,刘奥林,左小蕾,包玲,曹远征,张燕生,王允贵,诸建芳,王元龙,陈炳才.顺差与顺收“双行线”[J]中国外汇,2011,(11).

[3]诸建芳.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J].今日中国论坛,2011,(11)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融合程度高,所以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研究水平,又要有课堂的传授表达能力。因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去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总结和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因此,该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该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师资又紧缺,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与能力增强,搭建一个规范的平台,用这一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聚起来,消除“兼职”“临时工”心理,从而逐步建设一支持久稳定、坚定不移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反过来推进该课的课程建设。

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9

我国要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你认为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

随着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当代的我们又怎可只待在那四角的书柜中呢!

学习了《形势与政策》,不但使我对当代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了解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形势,学习到了更多的文化。

对于文化,不但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还有我们南北的文化不同呢,例如南方人、北方人性格的不一样,现在读大学的我就是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了。

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因此众多国家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实力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以千方百计的增强自己国家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1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一个历史机遇期和繁荣期,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看国家总体,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的文化实力明显在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我们国家文化实力建设才刚刚起步,文化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变,这与我们国家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极不相适应,也与我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

再者,现在世界局面的相对不稳定,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不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大的挑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当然,中国的崛起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重要原因,我们就更应该在挑战中抓着蕴藏的机遇了。

在如此的格局下,我们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力军。当今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力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青年们应该承担起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特别是我们大学生,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修养,以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贯彻好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发展相关知识,提高文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以顺应国家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

《少年中国说》中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智则国智;大学生强则国强;大学生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增强我们国家文化实力的同时,应该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参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的推动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

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我们国家要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大学生的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任。在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现在的很多青少年,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的。因此,大学生的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的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使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而二十一世纪又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时代,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象牙塔中的菁菁学子,作为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该如何赶上时代的脚步?又该如何面对将来未知的困难与挑战呢?我们作为社会思想最为鲜活的知识群体,应当立足校园,探究社会,展望国际。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更应该是社会问题的参与者,是国际话题的思考家。大学生的视野与水准,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长,也影响着未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关注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从自己做起,从基本做好。我喜欢看《百家讲坛》,不但是因为里面的内容丰富,更是因为在很多名师的教导下,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

张镇柳

形势与政策心得 篇10

通过本次的学习——《形势与政策》,我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的关注社会经济。这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更能影响到我们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学习中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指引我们以后创业与工作的方向,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经济环境,创造了一个创业与工作的崭新平台。在《形式与政策》中还指出了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

1、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

3、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4、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

5、下大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6、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

7、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

9、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0、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当今中国,人才市场日益拥挤,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及时就业,随着高校的扩招,金融危机的袭击,当前我们这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面临失业的危险。现在国家的《形式与政策》中指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我们许多的优惠政策。我们只有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这种趋势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是需要自主创业来为自己铺路。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我对我国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有了一定的想法。大学生就业创业这一个主题是最比较吸引现代应届毕业生的,了解这个点后,我受益匪浅,感触很多。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来得非常及时,如及时雨一般,让我们未雨绸缪,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发展。对将来的创业作出必要的铺路,以谋更好的将来。

学校为我们开展《形式与政策》,是为着我们的未来着想,国家的《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当前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就是把握自身将来的前提走向。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82—02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的指引下,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常规而富有实效的群众性教学研究方式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一种常设的制度采纳。但笔者作为高校一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时依然存在实效性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认识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提高其实效的根本前提

1.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之所以必要,是由该课程的特性决定的。首先,“形势与政策”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没有教材,教师教学只能按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编写的教学要点授课,教师必备参考资料为《时事报告》,学生的辅导资料为《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因此,无论是从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还是从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旨和要义来讲,要上好这门特殊的课程,单靠教师的独立备课显然是不够的。其次,要达到《通知》规定的“形势与政策”课要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实行学年考核制、课程总成绩按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等要求,各高校普遍采用且只也能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专职任课老师主要由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担任,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占少数;兼职教师主要由校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处领导、院(系)级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构成,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占多数。

2.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虽然迄今教育法律、法律和规章中还没有见到关于集体备课的制度性规定,且集体备课的功效还在备受各界争议和讨论当中,但考虑到其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校本教研的方式已被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所采纳并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讲,集体备课比某些成文性的制度和规章还更具制度性[1]。面对“形势与政策”这门特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利用集体备课这种作为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至少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难题:首先,集体备课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专家引领等方式制定出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预案,解决该课程面临各任课教师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一致和形势与政策要旨把握不准的困境;其次,集体备课可以通过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和完善提高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解决该课程专、兼职教师因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储备有限、把握课堂能力不同、业务水平有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缺憾;最后,集体备课可以通过激发该课程这个特殊的任课教师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和“闭门造车”的备课方式,而这正是当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教学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正视“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其实效的关键

1.“形式主义”问题突出。由于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着学生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校领导不重视甚至是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的“边缘化”的危机,《通知》中规定的“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制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保障。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未被列入课表,即便列入课表也都是走过场,搞形式,骗上级,更不用说搞集体备课了;有些学校即便搞了集体备课这种形式,那也只是召集专、兼职老师开个会、找个领导讲个话、请个专家作个辅导报告、拍几张照片发个新闻稿完事,过后依然是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管集体备课的真正内涵和实效等等。

2.“空心化”倾向明显。纵观各高校进行的“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专、兼职任课教师集中到一起,听领导或专家做辅导报告。毋庸置疑,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也确实能发挥集体备课的一些功效,但实践中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和忽视集体智慧的发挥陷入“空心化”。主要表现在:首先,会前大多数与会教师因得不到会议主题或即便得到主题也因惰性、能力有限、不重视等因素也不做准备,基本上都是无备而来;其次,会中大多数与会教师基本上就是听报告、做记录,缺乏积极参与,虽然有些集体备课会也会设立中心发言人发言或集体讨论环节,但由于一些领导或专家喜欢搞“一言堂”,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随意耽搁集体讨论的时间不说,在讨论中一听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话就抢过话题,自己继续一讲到底,大搞“话语霸权”,再加上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和一些兼职教师因为没有准备或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意见不成熟,难被采纳,干脆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这又进一步助长了“话语霸权”的蔓延,集体备课会成了少数领导或专家的“说书场”;最后,会后我行我素,缺乏反饋和交流。

3.陷入了“集体备案”歧途。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的制度建设方面只注重制度的规范性,忽视制度的灵活性,再加上缺乏对集体备课内涵的深入理解、过分强调课程的政策性和意识形态性、担心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等其它原因,“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在实践中变成了以统一教案为基础,以统一教学目标、进度、内容、重点、作业和检测为终极目标的“大一统”教学研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集体备课成了几个专职教师难于推掉的“苦差事”:集体备课会前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撰写初稿;会中要重点讲解教学思路和设计、讨论时还要做记录;会后还要根据意见进行教案的修正并最终形成规范的教学文本资料,把统一的教学文本资料下发到各任课教师手中等。

三、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创新是提高其实效的根本途径

1.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进行思想创新。集体备课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之所以会在实践中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受到很多教师的反对和挞伐,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集体备课理解有失误、功能定位不准、目的和手段把握不透[2]。要改变现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审视。在“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中,开展如下五个方面的思想创新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基础上的求异”而不在于“求同”,即在对形势与政策的准确把握和领会上寻求同一性的基础上设计多条路径,探求多种方案,彰显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其次,“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功能定位是解决问题而不在于形成统一的教案,务必改变集体备课就是集体备案的错误理念,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重点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主旨、怎么样才能把形势与政策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晰明了、采用那种方式和手段更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等,通过观点交锋,共同解决教学难题;第三,“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的重心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互助合作,而不是个人(专家或领导)引领;第四,“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是中心任务是教学研究,而不是集体备课或集体备案;第五,“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

2.要结合校情、课情对“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建立集体备课的内部奖励机制。集体备课的核心是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带有很强的“共产”成分,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做到无私奉献、“和盘托出”、享受给予,因此,应该根据集体备课中贡献成分建立奖励制度,既要有物质上的,更需要精神上的,通过奖励机制营造一种和谐、健康、向上的备课氛围[3]。其次,要建立向“形势与政策”教师倾斜的考评机制。“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是教师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团队,集体备课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大多都落到专职教师头上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认为这些事情理所当然应该由他们完成,而不对这些教师工作给予肯定并在考核和评价机制上没有倾斜的话,必然会挫败他们对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强,且其主要工作不是上课,失去对集体备课的兴趣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一套人性化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的话他们也自然会失去对集体备课甚至是这门课的信心。最后,要建立精细化的集体备课管理机制。要在统一性和创造性相结合、个体和集体相结合、过程管理和终端管理相结合、改革形式和优化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把“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分成确定课题—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个案—交流反思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有人负责管理、记录和督促,并把它作为考核、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3.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进行方法和手段创新。传统的集中交流、听辅导报告等方式虽然也能在短期内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实现智慧碰撞和资源共享,但对于建立集体备课的长效机制来讲并无太大帮助。因为,首先,这种方式在模块化教学为主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因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和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每个模块中实现都采用;其次,这种方式在精细化的现代集体备课管理机制面前无法实现全程参与和监控;最后,这种方式在独特的教师团队无法实现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陈桂生.“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0-41.

[2]李国华.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拷问[J].教育与管理,2005,(10):6-8.

上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尝试 篇12

1986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1];1987年, 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规定“《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1]。

我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管理模式是:两个教研室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并存, 但是, 分别隶属两个部门管理。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由《思想道德教育教研室》开设。这个教研室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或者是双肩挑的领导干部。当时《形势与政策》课是没有进课表排课, 只是临时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教研室只有安排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上课。结果是教师不愿意讲, 学生不愿意听。没有合适的办法考核, 也没有依据给学生成绩。一句话, 不能有效的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 没有应有的教学效果。

1998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两课”课程设置的“98方案”[1], 专门规定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我校为了贯彻实施“两课”课程设置的98方案, 加强统一领导, 进行科学管理。学校决定, 两个教研室合并成为人文社科部, “两课”教学从此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这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就有专职的和兼职的两个部分, 上《形势与政策》课, 由教研室制定计划, 制定题目, 把教师分成小组, 以专题形式讲课。但是, 仍然不能在正常的时间上课。还是利用课余时间上课。每个自然班的学生听几组专题。采取学生不动, 教师转圈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用这样的方法, 考核比较容易, 因为, 自然班没有乱。但是,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 学生必须听所有的专题, 而且只有这些专题。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看不到教学的效果。

2004年5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4]2004年, 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4]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9号) (简称“05方案”) , [3]在这个方案中又明确专门规定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见, 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 并把它专门作为一门课来进行建设。

我校为了落实05方案, 对于如何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解决有效性的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教研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上, 教学内容陈旧, 与形势发展脱节;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管理不规范, 课程建设滞后;教师的教学采取的是“一本讲稿、一支粉笔”或者过于简单化的电子教案等教学手段和模式,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认为, 不能一支粉笔, 永远地写下去。我们要改进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 加强课程建设;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教学效果;抓国内外热点, 讲民生的大事;我们一致认为: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兴趣、有想法、有要求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学生、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室要求教师在讲《形势与政策》课时, 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实际,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思想、贴近实际, 有理论、有实践、有历史、有现实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我们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一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基本要求, 结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的主要内容, 制定每一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提纲。教师根据提纲要求, 自己申报专题, 由社科部组织审核, 而后, 发出通知, 张贴广告。让学生能够清楚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自愿选择要听的内容。文稿最后汇编成册。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讲稿汇编已经有8本了。这样专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既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 又可以适当的结合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调动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双方的积极性。使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政治课。还被学生们称为;《形势与政策》课是黄石理工学院的百家讲坛。在我校办学以来, 第一次教师公开挂牌上课, 就是社科部的《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开这个先河的意义, 使我校的学生都体会到他们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由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师, 自主地选择听课的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首先是选专题, 然后看教师。学生在选择专题后, 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学生为了听课, 不得不早早地去教室占座位, 我们8点上课, 学生7点就去教室。有时教室里学生坐满了, 没有空座位, 学生为了听这个专题、听这个教师的课, 宁可站着听课。

2010年, 《形势与政策》课在实施上, 为了避免矛盾, 规范管理, 我们利用网络工具, 建立社科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选课系统, 每一个班有固定的人数、学号、姓名, 方便了成绩评定。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要求, 我校实行学期和学年双重考核制, 每一学期考核一次, 每学年综合总评一次, 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 一次性计入学生成绩册。

这些年来, 我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管理, 进行了一次次大胆的改革, 在实践中, 我们及时总结了经验、找到差距, 及时研究了问题, 找到了新的方向。使《形势与政策》课在管理和教学上逐渐规范化, 常态化、制度化。

摘要:我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管理, 进行了一次次的改革, 提出了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路, 在实践中, 我们及时总结了经验、找到差距, 找到了新的方向。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收到了好的效果。使《形势与政策》课在管理和教学上逐渐规范化, 常态化、制度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 (1949-2003) [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 (1949-2003) [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004年11月17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004年11月17日) .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 (2004) 16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 (2004) 16号) 》.

上一篇:2024年中考百日誓师九年级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2007年元旦文艺晚会公司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