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共10篇)
工作汇报
阳关镇位于合水县南部,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7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3250户14082人。
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文明新肖咀的重要举措,始终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为了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真正取得实效,防止活动中的不排查、不调处,避轻就重,避实就虚现象的发生。真正使一些影响全乡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乡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积聚的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矛盾纠纷进行了梳理、归类,理清了我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形式和现状,提高了认识,牢固树立了“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结合我乡实际,至目前,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起,其中:地界纠纷9起,婚姻纠纷3起,其他纠纷5起,调处成功16起,调处成功率94%。
二、全面动员,广泛宣传
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为了保证全乡上下积极参与到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中来,乡上筹备召开了由乡、村干部即乡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参加的全乡矛盾纠纷大
排查大调处活动动员会议,使他们了解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维护肖咀和谐稳定,就是促肖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就是树肖咀文明形象,就是改善肖咀投资环境。增强了全乡上下参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结合法律知识“七进”活动的开展,采取刷写标语、召开群众会议、散发宣传材料、办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土地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等农村常用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为全乡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在宣传活动中,共召开群众会议场(次),悬挂横幅条,刷写标语条,出动宣传车辆车(次)。讨论制定了《阳关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实施方案》,从“为什么调?调什么?怎么调?”三个面,对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各联村领导为成员的阳关镇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乡村两级调委会组成人员。在全乡上下形成了上下齐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是带有全面性、根本性的保证,在活动开展中,我乡把健全工作制度,创出一条路子,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作为活动的重中之重。
矛盾纠纷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出了符合我乡实际的“五项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和“三诊”工作机制,为解决新形势下的矛盾
纠纷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五项调处制度即:一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乡的矛盾纠纷实行“以村为主、领导包片”,按照“三不出”的要求进行调处;二是按照“农村矛盾纠纷无小事”的思想,建立了矛盾纠纷定期摸排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矛盾纠纷专人负责,信访接待和档案资料收集归档整理工作制度。做到“来访有人管、接访有据查、调后有卷宗”的要求;四是坚持群体性矛盾纠纷“一把手”亲自接待制度;五是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党委定期研究、督办制度,集中化解矛盾纠纷。“三诊”工作机制即:一是“坐诊”,包村干部每周分两次到所包村固定接待群众,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受理来访;二是“出诊”根据来访情况,疏导化解矛盾;三是“会诊”定期召开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凡包村干部难以解决的,及时上交乡矛调办公室处理落实。继续采取滚动式,拉网式的办法,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事”。尤其将排查的重点放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两项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各领导小组要按照“一件纠纷、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调到底”的要求,主动调处、超前防范。同时,建立健全了乡、村矛盾纠纷受理、调处登记薄,规范了调解卷宗,月报表,信息报送等台帐记录,制作了阳关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手册,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取得实效。
四、落实报酬、提高效率
经费落实是矛盾纠纷调处的保障。为了切实调动乡村干部调处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乡上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优先保证矛盾纠
纷排查调处经费的投入,制定出矛盾纠纷调处补助制度和补助标准,即:乡、村干部及调委会成员成功调处矛盾纠纷给予一定补助,补助标准是一般纠纷10元,疑难纠纷20元,重大纠纷50元。补助标准按参与人员计算补助,调节结束后,由调解人员凭调节协议,经司法所审核后领取。止目前共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7起,补助资金380元,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干部,调委会成员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不出乡的工作目标,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五、扎实调处,效果明显
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关键是取得实效,使一批影响全乡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活动中,我们始终抓调处这个关键,实行主要领导包重大矛盾纠纷,村干部包疑难矛盾纠纷,组干部包一般矛盾纠纷,按照谁接待、谁负责调处,一包到底的原则,对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造成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的,要追究乡村干部的责任。
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包办责任制,使一批重大矛盾纠纷得到较好化解,如5月3日,肖咀村村民丁海军在要求办理不符合事情的情况,与村干部发生冲突,致使双方受伤住院,此时引起双方族人的不满,随时有可能发生集体械斗的事件,此事如不及时得到解决,既影响干群关系,又可能使小纠纷酿成治安案件。了解情况后,乡上立即组织由包村领导、司法、派出所等组成的工作组,对双方族人进行了耐心的教育说服;给丁海军讲明政策原则,使双方承认了错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一起治安案件的发生。
如卓堡村村民,由于夫妻关系长期不和,致使外出不能回家,本人多次在法庭上诉未果,造成多次上访,家庭随时面临解体的境地,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出活动中,乡上把这一矛盾列为卓堡村头号矛盾纠纷,司法所、乡村干部先后4次深入其家中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使双方认识到各自的错误,放弃前嫌,重归于好,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既挽救了一个家庭,又减少了社会部稳定因素。
1 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1.1 林权换证工作存在漏洞
林农有的持林业“三定”时期核发的林权证, 有的持21世纪初拍卖、流转时颁发的林权证, 还有的持有退耕还林林权证, 存在新林权证与老林权证四界交叉与重复。
1.2 林权证四界填写不规范
部分村组填报林权登记表时, 未按地形图上东南西北方位填写, 而按习惯方位或以水系流向标注, 发证时四界填写含糊不清, 甚至用“上、下、左、右”描述, 在换发新《林权证》时与“东、西、南、北”四界等同起来, 方位上偏差大。
1.3 林地现场四界模糊
在林业“三定”时期, 因地形图涉密运用和科技欠发展, 采用指手为界、目估面积, 四界缺乏永久性地物标和界桩, 造成国有、集体、个人三者相互之间界限模糊, 特别是一些林分质量较好、林木资源丰富以及旅游、矿产资源开发价值较高的林地, 林权争议和纠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给林权纠纷调处带来极大困难[1]。
1.4 自留山、管护山林权不清
林业“三定”时期, 劳动下放落户到村组的干部和知识分子, 按当时政策, 按人分给自留山、承包管护山。后来, 这些干部及子女陆续“农转非”, 其自留山、承包管护山有的交集体经济组织, 有的直接赠送他人, 有的请人代管, 绝大多数当事人未履行相关的法律手续, 导致了集体经济组织、受让人、被受让人各方产生林权争议。
1.5 习惯占用引起的林权纠纷
一些地块因山洪爆发、泥石流侵蚀而改变了地类原貌, 形成沙洲或河滩。林农将其改造成林地, 长期习惯性占用, 在进入林地实质性经营利用时, 引发纠纷。
1.6 林地产权不明晰
20世纪80—90年代, 实施领导抓点工程, 营造示范林, 将连片荒山不分村组个人、不分权属, 统一纳入造林, 对自留山责任山以行政手段强行收归集体统一营造没有签订造林管护合同, 也未对林地、林木权属作具体约定, 造成产权不明晰, 引发林权纠纷[2]。
1.7 林地流转程序不合理
林地流转政府包办行为严重, 未经林权使用者同意, 擅自拍卖转包他人, 在林地流转过程中, 不按规范程序和原则履行林权转移手续;一些正常的林地流转, 也未严格按林地流转程序和原则操作, 由此引发的矛盾特别突出。
2 林权矛盾调处
2.1 林权矛盾调处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调处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林权矛盾调处依据。
2.2 林权矛盾调处原则
林权争议调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 应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将林权矛盾消化在基层;坚持依法维权、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原则, 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改变林地利用现状;以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群众生产生活、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为原则, 合情、合理、合法, 公开、公平、公正地解决林权争议和纠纷[3]。
2.3 林权调处工作程序
林权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向所在乡镇林权管理单位提交林权争议调处书面申请, 乡镇在接到林权争议当事人申请后, 及时上报县林业局 (林权争议调处机构) , 由林权争议调处机构组织工作人员与当地协同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 收集取证, 形成第一手调查材料, 并依法及时处理争议事项, 尊重双方当事人的合理建议, 不得推诿拖延、敷衍塞责, 坚持秉公办事;与争议双方当事人或争议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或其他可能影响争议事项公正处理的, 调处工作人员应当申请回避[4]。
2.4 林权矛盾调处方法
成立林权争议调处机构, 确定工作人员, 严格遵照调处依据和原则, 按照维护安定团结, 利于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 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原则, 本着公平、公正的调处方法,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对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产生争议经调处无效的, 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作出调处意见书, 报同级人民政府, 做到让群众满意, 让政府放心。
2.5 林权矛盾调处实践
组织相关人员到有林权争议的地方进行详细调查。通过现场勘验、调阅档案、走访询问等方式, 全面了解林权争议产生的原因、经过、历史背景。并认真收集有关证据材料, 整理后作为调处依据。现场调查取证时, 应通知双方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 做好调查笔录和签字盖章。在调处过程中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调处协议, 当事人签字生效;人民政府做出的调处决定, 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人民政府做出的决定不服的, 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 可依法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林权纠纷调处工作措施
3.1 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乡 (镇) 、村应成立林权调处领导小组, 把林权矛盾化解在基层, 避免群体上访事件, 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 把林权纠纷调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充分调动各级调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3.2 排查矛盾, 防患于未然
林权矛盾纠纷的排查, 要本着宜早不宜晚、宜查不宜保、宜解不宜结、宜疏不宜堵的原则, 查出不稳定的因素, 防患于未然, 努力把林权矛盾化解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做到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3.3 抓好法制教育
积极参与普法学习教育, 加强法规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 增强守法自觉性。对借林权纠纷带头闹事、破坏稳定和谐、违法乱纪的, 必须依法查处, 严厉打击。
3.4 正确处理跨界、跨权属林权纠纷
无论跨乡 (镇) 、跨村、跨组或跨国有、跨集体的林权纠纷, 对于林权四界明确、事实清楚、文字表册证据确凿的要力争达成调解协议;对双方争议较大涉及人民政府调处的行政案件, 在纠纷未解决之前, 要协同相邻的镇、村做好稳定工作, 双方都不允许进入争议的山林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升级。
3.5 发挥村规民约与“三老”作用
在纠纷调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和“三老”人员的特殊作用, 针对遗留时间长、产权不明晰的林权纠纷, 要充分发挥敢说真话、原则性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作用, 通过他们找寻当年实地勘界的“老册子”, 并利用“三老”的威望说服争议双方。
3.6 依法解决林权纠纷
林权争议, 当事人应本着互谅、互让原则, 主动协商解决, 达成协议。对协商不成、多次调解失败的纠纷案件, 应引导争议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对法院已判决生效案件, 败诉方既不提出上诉, 又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的, 调处机构不再作为林权纠纷案件受理, 支持当事人依法进行维权。
摘要:分析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依据林权矛盾调处原则、工作程序和以往的调处经验, 总结了林权纠纷调处的工作措施, 以为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权调查,纠纷调处,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 2004 (2) :49-55.
[3]周训芳, 谢国保, 范志超.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基层矛盾纠纷 化解 和谐社会
2004年以来,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山林土地问题权属纠纷和劳动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以小河乡为例,2008年乡上承办的来信来访案件84件,其中山林土地权属纠纷38件,劳动社会保障问题30件。基层矛盾纠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正确及时有效地调处好基层矛盾纠纷,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作为基层政府,要积极介入,妥善化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当地;在促进当地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保一方稳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做细工作,严把排查关
要彻底消除基层矛盾纠纷、从源头上给予解决,就必须“重心下调、关口前移”,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一是落实“三查”职责。在保障信息畅通的基础上,努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落实村组自查、村级群众工作站排查和乡维稳中心督查责任,充分利用乡村组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增强新形势下不稳定因素的预警能力。排查方案要细致、方法要具体、措施要合理,将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重点排查与全面排查同实施,对重要时期的重要事件要进行专项排查。通过排查分析,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隐患及其动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二是落实“六制”职责。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关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促进排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责任意识。实行领导责任制、领导包案制、重大矛盾纠纷联席会议工作制、严厉考评制、限期办结制和责任倒查制,确保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能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三是落实“两变”措施。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变“干部动嘴,群众动腿”为“群众动嘴,干部动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畅通信访渠道。信访网络要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村组,不留盲点、不剩死角。建立信访直通车、接访中心,组建来信来访接待队伍。在畅通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掌握群众心理动态;注重接待信访群众艺术,有针对性的做好来信来访者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接待上访群众时,能当场化解的,要及时化解;不能当场化解的,要做好解释说明;难度太大的,要及时汇报。五是发挥“四老”的作用。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老退伍军人等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发挥余热,积极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找准症结,严把控制关
矛盾纠纷的调处,首先是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控制事态,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一是以人情稳情绪。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群众情绪稳控工作。通过亲情、友情稳定民心,对情绪激动群众进行重点思想疏通,积极引导他们控制情绪。二是以疏导安情绪。首先,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社会劳动保障法》等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其利益受到侵犯时,能自主拿起法律武器保障其权益。其次,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引导法律援助走向群众,使农民群众能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遇到的矛盾纠纷。三是以宣传平情绪。当好“信息员”,做好“宣传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大力宣传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通俗的方式说服教育群众控制好情绪,最大限度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注重实效,严把调处关
一是突出“早”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努力做到措施早准备、人员早到位、问题早解决。首先,早做战略储备。组建一支精干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队伍,如在乡级维稳中心下设调解室,在村级群众工作站设立调解岗等。其次,早制定和完善预案。“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旦矛盾纠纷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快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二是突出“快”字。群众利益无小事,矛盾纠纷的调处,宜稳不宜急、宜快不宜慢。对于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并做好群众的解释和稳定工作, 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对于已出现的矛盾纠纷,要清醒认识、准确判断、积极介入、妥善调处,在维护稳定的同时,做好矛盾双方的思想工作,把握时机,引导群众坐下来通过正确途径解决问题。三是突出“好”字。矛盾纠纷调解,要以人为本,“好”字优先。首先,工作作风要好。调解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掌握矛盾纠纷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只听一方之言就片面地下结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上访事件发生和矛盾纠纷激化、事态升级。其次,调解措施要好。矛盾纠纷的调处,要运用辩证、科学的工作方法,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的矛盾纠纷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对于问题简单、事实清楚、涉及当事人不多的矛盾纠纷,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摸清情况、展开调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当场处理;对于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持之以恒,直到问题圆满解决;对于在初次调解时,双方情绪激动且又难以磨合的,要劝服当事人先冷静思考,待情绪平稳后再另约时间调处;对于难度太大,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要积极汇报,请求帮助。
四、秉公调处,严把善后关
把公平、公正、公开调处矛盾纠纷提到促改革、求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是增强群众观念。调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科学,做出调处结果后要及时了解各方面的反映,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排解, 确保当事人双方都能接受处理意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二是高度负责。“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才会把你推到台上”,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遇事不推诿、不拖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耐心地听取群众的诉求,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让其说真话、说实话,以便尽快找到事情的真相,妥善调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三是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深化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努力增强广大乡村组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政策、教育等方式,及时依法调处群众反映的问题,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利益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四是定期回访。对已经办结,但有可能出现反弹的矛盾纠纷,实行有针对性的回访,彻底消除矛盾纠纷。
当今既是机遇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政府肩负着谋发展和保稳定的双重使命。作为基层干部,要常做四有“心”人,在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保一方稳定,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一是用心。工作中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深入群众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诚心。沉入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最大限度的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和群众交朋友、和群众建立感情,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三是真心。常怀为民之心,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耐心地向群众说明情况,让群众相信党、相信政府,把干部当成自己人,能和干部交心谈心,顺着干部的思路解决问题。四是热心。多做利民之事,心系群众的安危冷暖,努力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多办实事,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通过真情化、专业化的服务,同农民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一、加强了学校及周边矛盾纠纷排查等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王雷为组长,马丽娟、金慧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认真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召开教师例会和专题会:其一,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学校的安全治理工作;其次,明确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安全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深入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了“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2.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从而确保了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社会稳定。3.各校认真做好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上报。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做到在最短时间里报告,发生重大事件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4.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了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加强了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平安班级”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了治安保卫力量
各部门明确了责任,健全了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了学校的门卫保安的力量。
(2)提高了技防水平
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加强了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双休日安排护校教师轮流值班,确保学校财产万无一失。
(3)整治了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首先,加强了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村委会、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淫秽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形成了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其次,发挥了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
(4)采取了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学校强化了学生特别是寄宿生的管理工作,加强了平时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了门卫工作,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经常组织人员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做到了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齐备,确保安全有效。此外,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 报教育局办公室。
(5)加大了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
通过对上级部门的精神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组织了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了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5.采取了有效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部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了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加强了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学校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加强了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了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取到了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了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教育,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了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做到了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等系列主题教育;落实了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淫秽、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了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
我校组织开展了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安全知识,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室、功能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主要工作成果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在全体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探索学校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并逐步实现了学校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了学校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等“五无”工作目标,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校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伊宁市巴镇三段小学
2013年12月
伊宁市巴镇三段小学2013年下半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小
结
一月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社区党支部村委会严格事执行党工委办事处决策,和综治办派出所的安排,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日排查,零报告,做到小不出村。难事不上交,把矛盾纠纷清除在萌芽状态,现总结如下:
1、好日排查、零报告,把重点人员控制在现线范围。
3、成指定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附上联系方式,确保24小时能找到人。
2、做功化解村委会后面大水塘的填平,村民和县政府施工的矛盾纠纷,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
4、成功的稳控群众与宇航驾校的关系。
最后,一月下来,排查了3件矛盾纠纷和1次信息上访事件,也及时给予解决处理。
某某社区村委会
恒辉(办公室)字第2009 007号
主旨:关于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制度
说明:
为全面掌握可能影响公司稳定的矛盾纠纷情况,及时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意见,为共建和谐生产、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一、排查的组织
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由人事部和警卫队组织有关单部门实施。
二、排查的内容
对可能产生影响稳定的问题;影响公司治安的突出问题;有引发集体罢工、聚众闹事的动态和苗头;其他有必要排查的问题。
三、排查的原则
1、矛盾纠纷排查要把握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掌握真实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2、排查工作必须深入实际,做到范围广、情况明、内容实。要把集中排查和经常排查结合起来,全面掌握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应予以高度警惕。
四、应急处置程序
重大纠纷情况发生后,由公司安全责任人立即将有关情况上报开发区管委会,同时迅速到达开展相关处置工作,控制事态发展。
纠纷情况是这样的。新开街社区居民刘某于2002年10月娶了个老伴, 虽然双方都是再婚, 可婚后的时间里, 双方在生活上互相照顾, 感情很好。2003年, 刘某患上脑血栓下不了地, 生活不能自理, 老伴王某没有弃刘某于不顾, 将刘某照顾的很好, 每天护理的十分周到, 八年多的时间, 从没有过怨言, 邻居们也都说老头到晚年找了个好老伴。但天有不测风云, 刘某病情加重, 于2010年8月去世, 生老病死, 虽人之常情, 但王某与刘某儿女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财产 (主要是丧葬费) 如何分配王某老人谁来赡养……问题多多, 矛盾多多, 双方据理力争, 互不谦让, 矛盾持续了3个月, 一直没有解决, 最终王某一纸状子告到了法院, 刘某的子女知道此事后十分愤怒, 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刘某的长子、长女处事比较稳妥, 看此矛盾在不断升级中, 自己又无法解决, 于是想到了新开街社区调解委员会, 希望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调解此矛盾。
新开街社区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张文慧、王丽荣等人初步了解情况后, 觉得应尽快调解此矛盾纠纷, 避免双方因争夺财产, 撕破脸后, 闹得满是风波不说, 还费时费力造成双方损失。为达到尽快让几个家庭恢复正常生活, 让王某老人达到老有所养的目标, 新开街社区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马上采用“寻根调解法”, 向双方当事人追根求源。一方面立即与王某取得联系, 向王某了解情况, 并了解其所需;另一方面, 迅速行动, 按提供的名单、地址、电话及时与刘某的其他儿女取得联系, 对相关当事人进行走访了解, 希望当事人能统一思想, 尽快参加调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纠纷, 防止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情况。
可是事情并不一帆风顺。王某认为:刘某瘫在家中八年, 一直都是她在照顾, 没有功劳也应有苦劳, 刘某去世后, 她没有经济来源, 虽然不是亲生母亲但跟刘某有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四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和第二十七条“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 不得有虐待和歧视”之规定, 其子女应该给予她一些钱财养老。
刘某的5个儿女则认为:第一, 刘某去世后所有丧葬费用都是他们几个出的, 单位所报丧葬费自然应给他们几个, 在《继承法》第三条所列举的七款内容中也不包括丧葬费, 王某不应争抢此钱;第二, 根据《婚姻法》相关条文, 王某虽与刘某结婚但并不是他们亲生母亲, 王某与刘某结婚时子女们已经长大, 王某未对他们尽抚养义务, 所以他们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因此几人都不愿与对方对话, 都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此事。可是王某患有心脏病、糖尿病, 现在身体状况令人堪忧, 诉讼程序必耗时较多, 如何尽快解决此事, 让老人能够尽快安享晚年成了摆在调解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她们决定“背对背调解法”将其“各个击破”, 调解员张文慧、王丽荣、袁凤伟、钮春霞、王静全部行动起来, 每人负责劝说一方。一次不行, 二次, 二次不行, 三次多次的电话与上门终于让王某和刘某的儿女看到了调解员解决此事的诚意和能力, 双方也终于同意召开家庭会议, 对此事进行协商。
为了使调解更具有说服力和法律效力, 新开街调委会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到扎区第一法律服务所向关志强律师咨询常用的法律知识, 还借了法律书籍。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了使调解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调解员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研究, 起早贪黑, 加班加点, 《婚姻法》和《继承法》那一部分法条都快被她们翻烂了。
2011年1月7日, 在新开街社区调委会的主持下双方终于坐到一起召开了家庭会议, 会上双方都坦诚相见, 直接说出自己的所需, 调解员采用了“求同调解法”, 坚持“求大同、存小异”, 多往“同”上靠拢, 在“同”上做文章;调解过程中“放大了共同点、抓住了关键点、找到了解决点”调解员不断向双方进行开导, 梳理矛盾。同时, 调解员分析双方各自的处境和特殊情况并将“丧葬费参照遗产处理, 配偶和子女都有继承权利”这一法规告知了本案所有当事人, 对他们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两者结合最终使各方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调解意见, 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如下:第一, 财产 (主要是丧葬费) 归刘某的儿女分配, 王某不得有异议。第二, 刘某的儿女要为王某申请遗属费, 以确保王某晚年正常生活。
至此一场赡养纠纷, 在调委会同志“情理兼顾、情法兼顾”的巧妙办法下顺利化解。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如何正确引导患者及其家属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违法事件应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其次,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导向作用,加强法制宣传,引导人们用法律手段解决医疗纠纷;同时,要鼓励患者及家属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医疗纠纷,要使人们明白,现代的医学不是万能的,要客观的面对医疗结果。
医疗机构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医疗纠纷
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建设。医务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坚决杜绝有悖于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同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医生的责任感。
加强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规范医疗行为。①只有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才能使治疗过程符合科学的要求,避免出现医疗纠纷。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遵守诊疗技术操作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自2001年9月1日起鉴定的88例医疗事故争议案中,有23例定为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违反诊疗技术操作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其中违反诊疗技术操作常规的有16例,违反规章制度的有7例[1]。③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疗文献及相关资料的管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医疗纠纷案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倒置后,医疗机构在诉讼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证据材料的收集,更好地为自己举证;因此,医疗机构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医疗文献及相关资料的管理,才能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拿出充分的证据,使医疗纠纷得到客观的处理。
医疗机构不要和患者或其家属盲目“私了”。根据《民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了医疗纠纷,可以协商解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前提是医院确实有过错,需要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或害怕患者无理取闹,无论自己是否有过错,简单地同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私了”,就会助长社会中一些不正常现象,不利于依法办事。
充分发挥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职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职能,使医学会成为医疗纠纷中联系患者及医疗机构的枢纽。但是,一些医疗纠纷中,患者及其家属不愿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还有一些患者及家属进行完市级、省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不服鉴定结果,要求到中华医学会进行鉴定;更有甚者,在中华医学会进行完鉴定后,依旧在医疗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扰乱秩序,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只有确立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医学会的鉴定职能,缓解医疗纠纷中医患之间的矛盾。
医学会所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缺乏权威性,主要原因有:①医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现在的医疗机构多为非营利性医院,是政府举办的,易使患者及其家属对鉴定结果产生不信任感。②医学会的职权范围过窄。在医疗纠纷中,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病历、化验单、各种医学影像等医学资料,《条例》中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但在实际工作中,医学会只是被动地接受医疗机构或患者提供的医学资料,其中很多材料的真实性不能保证,而医学会无权也无能力鉴别医学文献的真伪,使鉴定的时间被拖延,鉴定的结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医学会应该争取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并在医疗纠纷前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详细的调查,在对医疗资料真伪有争议时,可委托司法机构对医疗资料进行鉴别,以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③由于多数医疗纠纷都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而在一个省、市内,本专业的知名人士可能相互间都比较熟悉,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鉴定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大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更常见。④鉴定专家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鉴定专家组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就是像法官审理案件一样,不仅要考虑到医疗技术上的问题,更要有缜密的逻辑分析、准确把握法律法规的内涵和主旨[2]。
为了加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威性,为了使医学会组织医鉴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很多医学会进行了尝试和探索:①有的医学会和法院联合制订了法院和医学会委托和受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统一规定;②一些医学会对法院委托的鉴定,请法院主审法官旁听鉴定会;③有的医学会与司法机关建立了多条沟通渠道,使鉴定更符合司法要求[3]。
改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
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在这种制度下,医疗纠纷很难得到公平的解决,为此,新的《条例》规定由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医学会与卫生行政部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给医疗机构及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独立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权力,才能为彻底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创造有利条件,保证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卫生行政部门要引导医疗机构加强业务能力和道德规范教育,做到以预防为主,争取把可预防的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引导医疗机构同保险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事故保险机制,使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后,由保险公司出面协调、解决医疗纠纷,给予相应赔偿,从而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贤仁,王芳,刘海英,等.88例医疗事故鉴定案例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34-736.
2 王芳,刘海英,唱晓燕,等.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差异的分析及启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28-731.
1、学校要加强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领导,组织学校各层次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的管理人员成立排查小组,确保排查效果。
2、学校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实行月查制度。
3、安全隐患排查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后左右,天上地下;校园内外无遗漏”。
(1)查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校舍状况、实验教学设施、消防设施、体育设施、水电设施、学校车辆等。
(2)查教职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3)查学校德育工作和法制安全教育。
(4)查学校周边治安秩序。
(5)查安全制度建设。
(6)查组织领导。
矛盾纠纷排查要做到“内外兼治,上下并查;事无俱细,防患于未然”。一是各层面全方位排查。二是关注重点人群。三是落实帮扶人员。四是确保纠纷彻底解决。
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变消极为积极,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稳定的有效途径,应该而且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使这项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村调委会的中坚力量,全面掌握了解我镇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尽最大努力杜绝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不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坚持依法调处,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原则。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要继续坚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村、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镇成立矛了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
组,由镇长***同志任组长,副书记***同志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各村、镇直各单位都要明确专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三、工作制度
1、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就是第一个接待矛盾纠纷的人员必须负责落实该矛盾纠纷的受理、登记、汇报工作。凡属村委会辖区内的纠纷,村委会必须明确专人进行调处。但如果调处未能达成协议,可上交镇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由镇党政班子领导包案处理,需要上报县的,要及时上报办理的进度和结果。
2、定期召开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及时解决当月发生的矛盾纠纷。因工作需要,也可随时召开。
3、领导接访制度。在工作日期间,每天至少有一名党政班子领导成员在镇信访办值班,负责接访,并及时进行交办,限期结案。
4、信息报送制度。村委会、镇直各单位每半月要书面向镇领导小组报告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镇领导小组每半月也要向县报告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遇有突发性、群体性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随时向镇政府汇报,镇政府根据情况向县政府汇报。经排查没有发现矛盾纠纷的,也应当记录在案,并实行零报告。
5、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度。对去县及县以上越级上访、上级部门要结果的案件实行党政班子成员包案制度,并限期解决。
五、工作要求
1、强化部门责任。镇直各部门要切实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做好本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强化基层责任。要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党支部、村委会要有专人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治保会、调解会要把排查调处工作纳入工作职责,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使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
3、强化责任追究。对因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导致应排查的矛盾纠纷未得到及时排查或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疏于调处,造成矛盾激化,以致发生重大矛盾纠纷或群体性事件,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对主要负责同志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镇政府
年 月 日篇二:乡镇矛盾纠纷排查实施方案 河西乡2011年矛盾纠纷排查实施方案
为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时间,切实做好维护
社会稳定工作,经乡党委、政府同意,从今年1月至6月底,在全乡深入开展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建设平安河西、推进东向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
实施《信访条例》为主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深入地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认真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实际困难,领导带头、上下联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老问题、化解新矛盾,全面推进“人不出去,事要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各村党总支、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要求,全面掌握、有效调处本村、本部门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重点抓好信访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隐患和新的利益群体因互相攀比可能引发矛盾纠纷苗头的排查调处,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排查调处活动,实现“四个坚决防止”和“四个最大限度减少”,即: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发生,最大限度减少群众不满意程度;坚决防止群众进京赴省到市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集体上访;坚决防止突发性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异常极端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影响乌江形象的事件,全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
1、排查到位。对本村、本单位的各种信访问题、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等社情动态,尤其是进京赴省到市来乡上访隐患、可能造成大规模群体性上访或异常上访事件、已进京赴省到市来乡集体上访未息诉息访问题、进京赴省去市来乡未息访或滞留在外的老上访户、扬言滋事或联名反映问题的来信,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排查,做到全面掌握并记录,不留死角死面。
2、调处解决到位。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调处化解,能够解决的,抓紧予以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解决时限,落实解决办法;不能解决的,要落实教育和稳控措施。
3、预防控制到位。建立健全排查、防控相结合的工作 机制,确保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不出当地、不出单位,尤其要
制定应急预案,有效防止突发性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宣传教育到位。加强《信访条例》等法规政策宣传,教育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诉求,不听信谣言,不参与非法组织活动。
三、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排查梳理。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并对2005年以来,进京赴省去市来乡上访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包案到人,对上级交办的未结、未息案件梳理归类、确定重点。
(二)排查调处。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对已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做到底数清楚。二是全面排查、突出重点。建立自上而下的排查调处网络,通过工作调研、下访接访和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形势分析会等方式,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全方位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上报,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明确解决时限。三是全力调处,加强防控。对属于本村、本单位调处解决的矛盾纠纷问题,要求合理,符合政策的,限期一次解决到位;已经解决、要求过高的,区别情况妥善调处;重大疑难,情况复杂的,领导包案限期解决;行为过激、制造事端的,加强防范,落实稳控措施。对不属于本村、本单位调处解决的全局性、政策性的群体性利益问
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四是妥善处理非正常上访。对进京赴省去市来乡的非正常上访,要尽快将上访人接回;对无理取闹、寻衅滋事的,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与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事件工作结合起来。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部署,带头参加排查,切实推动这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各村、各单位要全面彻底地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绝不允许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把本级问题推向上级,把系统问题推向社会。各村、各单位要及时汇总报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重大问题随时随报。对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坚持正面引导,营造依法解决信访问题和依法信访的良好舆论氛围。领导接访下访包案活动安排,包括职务、姓名、分管工作以及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活动中,要加大解决矛盾纠纷积案的力度,提高疑难案件结案率和息诉息访率,重点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信访突出问题,做到解决老帐、不欠新帐。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对受理的信访事项,坚决做到“三不放过”,即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篇三: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方案
大滩乡党委
关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大滩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完成大滩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和干扰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各类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经乡党委研究决定,全面深入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换届氛围。结合我乡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
1、成立专门工作组
为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以人大主席黄立清为组长,综治办、司法所等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组。
2、明确责任目标
通过集中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行动,全面了解掌握我乡影响或干扰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在为期一周的时限内全部解决。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扎实做好矛盾纠纷的摸排工作
1、确定摸排范围
排查的范围是有可能影响和干扰本次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各类矛盾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以设施农业建设、水权管理、惠农政策的落实等引发的一些关系民生的各类问题。
2、深入调查研究,化解矛盾纠纷
工作小组要走村入户,加大各类矛盾纠纷的摸排力度,全面了解掌握影响干扰乡镇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扎实做好矛盾纠纷的摸排工作,力争做到问题发现的早,控制的了,解决的好,妥善处理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确保党委换届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台账
对摸排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调处一起,销号一起,化解一起,销号一起。
三、建立依法行政机制,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保障服务
1、建立健全制度,突出工作重点
逐村开展摸排工作,对摸排出的矛盾纠纷要逐件按诱因、涉案人数、事态发展预测、时限等要素登记处理,并进行跟踪管理。
2、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建设
依法调处纠纷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基础,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根本。扎实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切实解决行政部透明、群众不明白、百姓不支持的问题,畅通化解矛盾的诉求渠道,以渠道畅通化、调解和谐化为目标,从而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努力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摸排调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篇四:矛盾纠纷化解实施方案
矛盾纠纷化解实施方案 篇五:矛盾纠纷排查实施方案
西布河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全面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密联系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实际,着力排查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突出矛盾纠纷,着力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着力减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全乡持续稳定,全力促进和谐西布河建设。
(二)工作原则
坚持事要解决、注重预防的原则。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积极帮助群众克服生活困难。统筹兼顾各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协调利益关系中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
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各片组、村委会、各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确定排查
化解工作重点。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起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做到息事宁人、定纷止争。
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各片组、村委会、各单位负责组织排查化解各自管辖区域和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明确排查化解工作责任主体,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坚持齐抓共管、各方协同的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法定渠道的调解功能,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面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二、工作目标及步骤
(一)工作目标
集中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基本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2011年实现“五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即: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恶性刑事案件,不发生暴力事件,不发生“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滋事捣乱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二)工作步骤 从4月1日起,全乡组织乡干部职工,开展“破解难题促发展、化解矛盾保稳定”活动。时间从2007年3月1日至12月30日止,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1日—4月23日),各片组、各村委会、各单位按“属地管理”、“属谁管、谁负责”原则,集中调查摸底,建好矛盾纠纷工作台帐,开展矛盾纠纷调处。
第二阶段(4月24日-5月23日)各片组、各村委会、各单位按分级负责原则,集中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大部分矛盾纠纷得到消化化解。片组之间的村矛盾化解由乡综治办、乡司法所负责协调化解。
第三阶段(5月23日-11月25日)配合县委、县政府组织1个专项工作组,攻坚克难,巩固提高,集中力量解决疑难纠纷,并做典型推介工作。
第四阶段(11月26日-12月30日)检查验收,建章建制,兑现奖惩。
三、工作重点
(一)排查重点
排查矛盾纠纷的范围包括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重点是:涉法涉诉、原97一次性退休等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因交通事故、碧源、大沟探煤引发的矛盾;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族群纠
纷、山林权属纠纷、村务管理纠纷;交通、火灾及生产安全隐患等。
四、工作措施
(一)摸底排查到位。各片组(村)和站所负责组织排查本单位、本区域存在的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隐患。各片组、各单位要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民情民意、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特别是联名信、集体诉求,全面评估拟出台的政策措施、改革方案和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矛盾的隐患。派出所、司法所要及时将搜集掌握的有关矛盾纠纷的信息报告乡党委政府。乡党委政府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逐件按诱因、时间、地点、单位、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要素登记建立台帐,同时建立台帐,逐案落实责任单位,逐人落实帮教班子。
【矛盾纠纷】推荐阅读:
灵秀社区矛盾纠纷09-15
矛盾纠纷调解机制12-16
妥善处理企业矛盾纠纷06-12
化解矛盾纠纷动真情07-21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案07-24
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汇报10-0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汇报05-29
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总结10-03
矛盾纠纷排查实施方案11-01
矛盾纠纷排查会议记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