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讲稿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阅读讲稿(推荐8篇)

散文阅读讲稿 篇1

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4、.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6.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7.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11、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times;times;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6、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17、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句子的特点(修辞、手法)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18.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3、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散文阅读讲稿 篇2

不管是抒情, 还是叙事, 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 有神韵。”

——选自《季羡林谈写作》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形式自由、技法灵活、情感真挚, 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中, 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很大比重, 且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散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有的放矢, 结合考点去揭开散文阅读的神秘面纱吧!

一、认准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告诉我们散文选材的自由与灵活, 但散文写作也决非恣意而为。我们阅读散文时, 要注意透过“形”来抓“神”, 从而较好地把握文意, 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我们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过渡段以及概括性的句、段, 捕捉其中的动情点, 然后聚焦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段落, 仔细品读抒情议论的句子, 这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口, 从中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必要时还可以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

二、抓住一根文脉:线索贯始终

线索是珍珠项链上的丝线, 它把一颗颗价值连城的珠宝系在一起, 共同构成美丽的奇珍。阅读散文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把握其线索, 理清其顺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把握散文的线索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 思考散文的题目。有时题目本身就是线索。第二, 速读全文判断。在速读全文时, 可在文中划出文章叙述最多的人、事、物、情。这些人、事、物、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要求补充线索, 例如2010年福建省永春县中考阅读《囚绿记》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观绿→___, 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解答这类试题要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 答案要和“观绿”结构相同, 都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细读原文, 答案不难浮出水面:爱绿、囚绿。

三、寻找一个交点:情与物契合

文章贵在含蓄, 散文之美往往是因为作者的情感并不是苍白地喊出, 而是巧妙地融于景与物之中, 因此我们阅读散文时, 要善于找到情与物的契合之处。如写竹的散文, 人们发现竹的特点是有节, 空心, 于是就有了“未出土时先有节, 到凌云处也虚心”的赞颂。

四、赏析一些妙处:语言有风格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 好的散文在语言上一定有自己的风格:或简洁流利, 笔简意丰;或形象生动, 绘声缓色;或朴素自然, 风韵天成;或节奏分明, 读来声调铿锵。常见的考试形式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等。

如2010年芜湖中考阅读《鼓浪屿的快镜头》试题:“攀篱翻墙的喇叭花, 广播的是小草小花小道消息。”说喇叭花“攀篱翻墙”, “广播的是小道消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这个试题, 可以采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结合句子语境) ”的模式答题。答案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表现了喇叭花调皮、热心、可爱的情态。另外, 语言赏析要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的原则。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分析句子的作用, 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上则可从表达的情感、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角度去考虑。

五、发现一些技法:曲径通幽处

散文的写作手法是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内容。例如, 《海燕》 (高尔基)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知道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并理解各种手法的含义。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象征、联想、对比、衬托 (又称烘托) 、动静结合、卒章显志、象征、以小见大、渲染和托物言志等等。其次, 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用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等。

六、探求一种高度:片叶知森林

散文阅读讲稿 篇3

关键词:散文;初中语文;策略

散文不仅文辞优美,具有美的形式,更带有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具有美的哲学思辨,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要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散文,体会到散文中的意蕴,了解作者凝聚文章的悠悠情丝,那么教师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背景、词句、细节、主题等方面指导学生深度探究散文,从而更好地感受散文的特殊魅力。

一、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之“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抠文本,只在乎教授学生预设知识点,但却没有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我在教学中总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以散文的背景而言,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散文的背景,而是让他们自己搜索相关内容,并结合文本来思索,尝试揣摩散文的背景和散文的风格是否有关系,让他们把握住散文的情感源头。

例如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我让学生自己在网络或在图书馆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海燕》的相关背景资料,并且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对课文的预习之中,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文本。我让学生围绕几个内容来进行搜索,一是搜索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高尔基,看看他的生平是怎样的,他创作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二是查询一下《海燕》这篇散文的创作时代,看看这篇散文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产物。学生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搜索,在相关资料中发现高尔基是一个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而他创作《海燕》的时代则正好能够反映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的状态,这篇散文可以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革命宣言书的意义。在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再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从散文那种气势磅礴的文辞中感受到作者高亢昂扬的斗志,感受到弥漫在整篇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海燕》这篇散文正是作者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檄文,高尔基用“海燕”赞颂了革命者不畏艰险,敢于奋战的勇气。

联系散文的背景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走近作家,感受作家在创作之时的生活状态,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激活作者的心灵感悟。

二、吟咏文辞,领会语言之“美”

胡明道认为朗读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散文语言的理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索散文的内涵,和散文产生强烈的情感互动。由此可见,朗读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学习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再将自己领悟的情感投入到诵读之中,以此感悟散文文辞之美。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且思索一些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我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并且注重把握重音,以此来表达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在读到“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要用怎样的情感来诵读怎样的句子,让他们想象假设现在自己的面前有一个摇篮,自己要哄里面的小宝宝睡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学生很快便感悟道:“应该是很轻柔的感觉。在说话的时候要体现出对宝宝的感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诵读句子该投入的情感,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便会用较为舒缓而轻柔的语气来诵读。我安排学生进行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等,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更好地诵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并且在诵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给人的画面感。

诵读文辞并领悟文辞中的意蕴,这可以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文辞美和哲理美,更好地感受那些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韵味。

三、赏析细节,感受人物之“美”

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创作来共同产生的,有了美文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美文,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意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专注散文的细节进行赏析,让他们把握住人物性格之美,从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这篇散文的时候,我便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来更好地感受这篇散文中的人物。在赏析细节的时候,我从人物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形象?通过哪些细节来描写这个主要人物?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我的老师”的时候,选择了“假装发怒”“教学生跳舞”“观察蜜蜂”“教学生读诗”“看老师写字”“解决学生纠纷”“梦里寻师”等细节进行描写。此时还可以让学生一一分析这些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如论述“轻轻地敲、边上”等词可以反映老师并非真的想打我们,而“笑了”等则可以反映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学生在经过细致深入的研读之后很快发现,这些细节描写选择了不同的情景,如校内、校外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体现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通过细节赏析,学生明白了要如何在散文中展现人物形象。

现代散文往往注重细节的掌控,通过细节来描绘人物形象之美,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散文的细节,可以让他们在阅读细节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品读散文中的典型人物,品味人物之美,从而更加了解散文。

四、探究主题,探究立意之“深”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曾经提到,散文是形神合一的,要将作者的思想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贾平凹也强调了散文要有情感,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散文中凝聚着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感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探究主题的方法,抓住隐藏在散文深处的特殊意蕴。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便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意蕴,我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到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现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可以供大家思考,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思考一下哪一种说法最准确。一是通过将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进行对比,揭露了封建腐朽的私塾;二是通过这种对比来表现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自由快乐的心情,同时对封建教育对孩子进行束缚的做法表示不满;三是通过这种对比和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于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天真快乐的心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那种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让他们进行对比和探讨,找出百草园的细节描写,并和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探究作者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然后尝试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讨论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立意。

散文之所以给人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主要在于它有贯穿全文的主题立意,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散文的魅力,就要让他们深切探究散文主题,理解作者行文的关键。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大的,约占有全部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散文的诀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散文灵动如诗,美妙如画,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方法的全方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管海泉.求同辨异,比中见长:从散文教学谈培养学生两种思维[J].语文教学之友,2006(12).

[2]王丕娟.谈谈散文的教学[J].中学语文参考,2001(16).

快乐阅读演讲稿 阅读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书籍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思想的摇篮,是动力的源泉。读书,使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友谊、做人的道理。

读书,让我开阔眼界,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云雾飘渺的黄山庐山、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读书也让我知道了英国的大本钟、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国外著名建筑物。

读书,让我对真、善、美有了最初的认识。读书,让我明白许许多多人生的道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读书让我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读书让我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让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面对世间万物,书教我要保护环境,善待花草;面对长辈,书教我要学会感恩;面对挫折,书告诉我要有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面对别人的过错,书告诉我要有天空般的胸怀,学会宽容;面对朋友,书告诉我要有最真挚的友情。

书,是每个人的良师益友、是每个人形影不离的伙伴。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历史;读《夏洛的网》和《盗墓笔记》,让我体会到朋友间珍贵的友谊;读《动物远征队》,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竟如此强大;读四大名著,让我明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书,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做完作业,来到书架旁,随手翻开一本书,细细品读,感受文字的魅力。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 篇5

文/李艳华

【明确散文阅读复习什么】

“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基本阅读能力 :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捕捉信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质疑评价等。”——─摘自中考说明 【如何有效复习散文】 主要做法:

一、明确考点,有的放矢: 抒情类作品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冯骥才的《珍珠鸟》

2.能从几个方面理解题目(意象)表层和深层含义。例如:《行道树》、《紫藤萝瀑布》

3.能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要点。

4.分析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象征、对比、衬托(反衬)、欲扬先抑、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小中见大等。

5.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冯骥才的《珍珠鸟》

6.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句照应、结构呼应、过渡衔接等。7.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者的感情色彩、褒贬态度、思想倾向等。

8.赏析语言,从修辞方法、词语含义等角度体会特定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冯骥才的《珍珠鸟》

9.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斑羚飞渡》 10.开放性试题:古诗文积累、仿写、续写等。叙事类作品阅读(与上同略)

3.分析叙述顺序、线索、角度(人称)及作用。例如:丰子恺的《竹影》

4.分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体验人物心理,归纳人物思想性格。冯骥才的《珍珠鸟》

9.揣摩人物心理、评价人物做法、理解创作意图。

10.能由人物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11.开放性试题:古诗文积累、仿写、续写、名著阅读等

二、调查分析步步为营 1.根据最近一次大考的情况或者进行课堂调查,了解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是:(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2)答题后没把握。

(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4)要点不全面;

(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6)答非所问。

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

2.失误原因: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漏答,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3.梳理对策: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取得成绩

三、实战练习精读细思 总结归纳 反馈矫正 主要操作步骤:

两个方面,教师、学生,课内、课外结合。

梳理归纳散文阅读复习的要点,明确强化审题、规范答题的思路、方法。第一:教师层面:

散文阅读必须确立四大意识,同时在具体的答题时掌握“点面结合”的解题技巧。

 四种意识——立足文本的意识、领悟主题的意识、语言语境的意识、规范答题的意识

1.立足文本的意识

解题时必须立足文本,遵循“答案就在文本中”这一“黄金法则”,着立于确认整合文本信息。切忌凭借已有的阅读和人生体验,先入为主,随意阐发。2.领悟主题的意识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主题,才能在答题时不致于离题万里,即使回答不全面,也能打个“擦边球”。3.语言语境的意识

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答题依据,整合有效信息,从而组织出符合要求的答案。4.规范答题的意识 首先分条作答

其次注意限制字数 最后注意文通字顺

 方式方法:由课内到课外,归纳梳理散文阅读复习的要点(知识点能力点),传达审题、规范答题的思路、方法.1.将散文阅读分类复习(种类或单元都可以)(1)写人叙事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冯骥才的《珍珠鸟》;杨绛《老王》;胡适的《我的母亲》.(2)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丰子恺的《竹影》,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布封的《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

(3)议论性散文

冰心《谈生命》 归纳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那么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什么呢 ?

例一 :

窗 花(安黎)

①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窗花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的荣耀与自豪。

②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③ ……

④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的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⑤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就不外乎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在无花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如古人描绘它,会用“花闹窗棂”几个字。的确,束束花朵不但神韵俱备,而且形态上都挺夸张。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意味深长的是,窗花更多的与吃有关,映现着农民们对食物的渴望。麦穗特别肥大,玉米棒籽粒圆满,苹果鲜红耀眼,桃子鲜嫩欲滴。也许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⑥但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得到,于是只有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的确,我曾亲眼目睹过有的幼儿想吃窗纸上的苹果而不能时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过邻家大爷饿得卧床不起凝望窗花时木呆的眼神。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

1.文章的第⑤节作者只描绘了植物窗花而没有描绘动物窗花,请把下面提供给你的动物窗花描绘出来,并揭示它的含义。(任选一幅)(3分)2.阅读探究(3分)

过年过节,越来越多的人家喜欢在门窗上贴上各式各样的“福”字剪纸。

今年春节,南京剪纸大王陈耀在南京的市民学堂给市民传授剪纸技艺。前来学习的市民人数超出主办方想象,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而最大的学习者是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请结合你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谈一谈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剪纸艺术?

(附:参考答案: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它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或:令生活“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和梦想(或“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诠释人们的梦想”,“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只要答到“美化生活”和“寄托希望”两点,意思对即可。答前一点1分,答出后一点2分)

小结方法 :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方法指导(3)留意标点符号。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第二学生层面:怎么考?

有限的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文深题浅、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有据可行、不会吃大亏同时答题层次感(深浅、多角度)。

3.品味散文的语言的方法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文本中某个词、某个短语、某个句子、某个文段或者整个文段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题考察文本的意义。

2.在文本中,某个词、某个短语、某个句子、某个文段或者整个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意思——这是在探求作者的意义。

3.你如何理解文本中某个词、某个短语、某个句子、某个文段或者整个文段的意义——考察方向就读者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可以显示自己的主体性,答案可以是有条件开放。

例二: 洁净之莲(张佐香)

①莲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天性使然,莲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之上,莲亭亭如盖。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的远去。间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忽隐忽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尽了莲盛开时大气磅礴的美丽,而我则尤爱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A)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莲于恬静的岁月中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

③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④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莲塘上众多美的瞬间和形象用颜料固定在画布上,让它们永留人间。清淡素雅的莲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最终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亘古与莲相依相伴。莫奈与莲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进入了幻化的深处。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无我的世界。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无喜无忧,无生无死。如此境界,物我两忘。

⑤众生缘何沉醉于莲如斯!莲是天界与尘世交会顿悟的产物,莲有慧眼,我们见到的佛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祥,普度众生。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B)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浊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仿佛开在天国的梦幻里,它们无视外围的泥沼。究竟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出一枝枝洁净之莲呢?我们能像莲一样,从这个充斥着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吗?如果我们拥有莲的慧心,就能从一切的烦恼与灰暗中觉悟,而一切的纷扰的繁尘琐屑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心灵就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⑥莲的精魄升华在我们的生命中,让生命化做一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我想,这是莲昭示于人的天启与期待吧!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图象,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做洁净的人。洁净的人方为真人。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素雅洁净的智慧之莲吧!(选自《读者》)

1.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2.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3分)

(附参考答案1.①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视外围的泥沼)。②在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意同即可,每小点2分)2.(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怯生生”体现了莲的内敛之美,表现出月光下莲汲取洁净的露水和月光时谦逊而又优美的姿态,也映衬了月色下的莲塘和田园之美。(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污浊”和“黑夜”暗指纷扰乃至浑浊黑暗的尘世,“挤”“绽放”指莲萌生的勇气和力量,生动地展示了莲破泥而出的姿态,表现出莲勇于超脱黑暗、摆脱烦恼的慧心。评分标准: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得1分,抓住关键字词得1分,结合语境分析到位得1分。)

方法步骤指导: 1.通读文章

①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②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

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2.读试题

要求: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找准对应点(文、题结合)(1)结合原文回答:筛选有效信息区域

首先读试题要求,明确“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其次:找准对应区域:文章的第1、2段中均有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

再次:扣住题目要求准确、全面作答:“风景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2)明确试题要求,准确理解显形要求及隐性要求(隐性要求如:中考是踩点给分,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有些试题虽没有字数要求,但由于现在的高考是用答题卡,写在规定范围之外的答案无效,等等。)

(3)找准对应点:结合原文,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3.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问什么答什么: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相互照应。4.规范答题:

初中散文阅读 篇6

①分析散文的结构:体会散文讲求章法,布局精致的特点;体会散文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散文抒写一种心境抒写一种情绪,形式自由灵活的表达方法。

②把握散文的基调:基调中融合了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③品析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更注重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因此要留心作者怎样积极地修辞、灵活的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④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一、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示例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题,这篇散文共五段,第一段切入题旨,第五段照应开篇。中间三段选取三则材料:即将远离故国的游子的哀愁和乡愁;‚我‛自己对乡愁的体验;自幼离家的老人的思乡之情。第2、3题是对散文‚神‛的理解,三则材料以‚乡愁‛二宇贯穿。除开头结尾外,每则材料之后都有一句抒情议论段,使三则材料连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文章的‚神‛。

第3题,虽然‚一饮而尽‛,不久又‚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你‚醉倒‛,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其含义:对亲人、故乡思念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二.如何分析散文的线索和联想? 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叙事散文以其中心事件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景散文以特征为线索;抒情散文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了散文的线索,文章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示例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向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靳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仰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记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依着门儿,抱着花儿,向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拢来了,结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作者由眼前墙上安琪儿的笑展开联想,联想到哪些内容?其联系点是什么?

△文中摄取了三幅画面,三幅画面中有哪些相同的景和物?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方法提炼:

第1题,文章写了三幅画面;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五年前孩子的微笑,十年前一个老妇人的微笑。前一幅画面是作者眼前所见,后两幅画面是作者由联想展开的回忆,其联系点是‚微笑‛,即第七段所说的‚同样微妙的神情‛。第2题,三幅画面中相同的景物有雨、月、花。第二幅画面从‚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可以看出是雨后的情景。第3题,文中三幅画面因‚微笑‛连缀成篇,‚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是组材成篇的关键句,起了线索的作用。第4题,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由沮丧而欣慰。这从‚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中可以看出。第5题,散文的主题是赞美了微笑所传达的伟大的爱。‚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一句即是此意。

三.如何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体现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方法提炼:

散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一、散文的特点

在当代散文理论中, “形散神聚”一直被认为是散文特点的最精辟的概括, “形散”概括起来主要指散文取材自由、结构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语言浓淡相宜等;而对于“神聚”的理解不一, 依据最早提出“形散神聚”理论的萧云儒的观点, “神聚”即“中心明确, 紧凑集中”;“形散”与“神聚”内在统一, 构成散文的基本特点。

这一命题曾给人以深广的启发, 相当长时期内, 散文教学以此散文观为教学的准绳, 要求在散文的欣赏与解读中探究和总结出散文高度明确和集中的主题思想, 这种教学指向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模式化, 不符合散文创作和解读的实际, 也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我们对于散文的认识也应更全面和深刻。概括起来, 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写真纪实, 表现自我

散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所系, 是散文的‘生机’所在, ”散文“崇尚的、讲究的就是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它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一‘假’, 就失去了它的‘天性’, 失去了它的‘魅力’, 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的‘价值’”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所以, 佘树森说:“散文可谓是作者的‘独白’和‘自传’。”

2.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散文的题材广泛, 内容多样, “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宇宙人生、花鸟虫鱼, 什么都可抒写”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取材自由, 不受时间限制, 不受空间制约,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 再从东京到仙台, 又从仙台回到北京, 接着又写走到厦门, 空间跨度大且转换多, 但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总之, 散文在题材的范围和选择上, 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宽泛和自由。

3.形式自由, 手法灵活

散文的形式非常自由, 既可以叙述事情的发展变化, 写成叙事性散文, 也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写成抒情散文, 也可据事论理, 写成议论性散文, 还可以写成随感录、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形式;其章法结构也是不拘一格, 既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完整的矛盾冲突, 各部分之间或相互平行, 或层层递进, 或多头并进, 或中间穿插, 自然随意;笔法更是自由灵活, 或叙述、或抒发、或白描、或说理, 多种表达, 自由调度。

4.语言诗化, 洗练精美

散文语言优美洗练, 富有韵味。它讲究句式长短结合, 散整交错, 呈现出一种错综美;语音声调平仄相配, 无韵有韵交融, 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融合, 形成抑扬顿挫、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同时为增加散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笔等, 呈现出语言的修辞美;正是由于散文语言的精美,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形成别具一格的诗化语言风格。

二、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因散文的主要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学,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朗读,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培养语感;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 把握散文作家的不同的风格;通过捋清线索, 理清散文的结构, 启发学生揣摩作家精妙构思,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 我们可以将散文教学的策略概括如下:

1.披文入情, 与文本对话

“披文入情”其实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交汇、思想的融合, 实现超越空间的精神上的对话。

因此, 在散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 要复原文本作家的原意和思想情感,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甚至是不可能, 即使是作家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自己当时的心境, 所以对话中产生多元性的释义又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学生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过程中, 有的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的感悟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 有的则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 还有的则认为作者是在对人性进行批评与反思。可见, 在对文本的阅读品悟中, 学生的情感化体验是多样化的。

2.重视朗读, 培养语感

叶圣陶就曾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多, 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会随之增强。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 文中却只用了“原来如此!……”四个字和两个标点符号。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就能体悟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它饱含鲁迅对文学青年惨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 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挞, 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

3.品味语言, 把握风格

散文语言洗练精美,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美妙中, 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 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它直接涉及到作家的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课本选用的散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 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析中感受和把握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的风格。

4.捋清线索, 理顺结构

线索不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是指作为文章层次安排和内部关联设置的依据, 它起着连缀全篇的作用。如余秋雨的《信客》, 文章的线索是围绕“做信客”来串连全文的, 即按照“为什么做信客”、“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做校长、教师”的层次安排, 而文章主题的理解却是多元化的, 有的认为是赞美“为人行‘信’”, 有的认为文章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足迹”, 有的认为揭示了善恶交织的人性的复杂, 还有的认为文章叙写了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下传统道德的冲击等等。

散文结构灵活多变, 不易把握, 通过抓线索, 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说, 散文的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以时间、空间顺序为线索和以作者的思绪、意念为线索。前者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太阳落山”、“霞光消失”、“夜色加浓”、“月亮上来”、“夜已深了”等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为线索, 展示海滨仲夏夜色的变化;后者如巴金的《灯》, 以作者的思想发展变化为线索, 写了很多种灯光, 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的真实感情, 以及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炊烟”散文比较阅读 篇8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寬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选自《江门文艺》

1散文第二段描绘了记忆中的炊烟图,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散文第三段父亲对“我”说那番话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說“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鉴赏】1用心描绘“炊烟”,各显神通

两文都按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全貌,给读者完整印象和认识。前文第二段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后文第五段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

2由形到神,由实到虚,突出主题

两文都采取了由实到虚的写法,先实写生火做饭的炊烟,再慢慢揭示炊烟的文化和情感意蕴,炊烟是行文线索。两位作者笔下,“炊烟”已不再是自然景观,而被赋予了情感和文化,“炊烟”代表故土、乡情文化。炊烟将人间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

马文侧重写了三方面内容: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炊烟慰藉思亲怀乡之情;在城市遭到挫折时,炊烟给了前行的力量;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炊烟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王文侧重揭示了四方面内容: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缠绕着游子乡情、绵延出时光推移、氤氲着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

一、1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3点题(1分);前后照应(1分);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4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二、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奠定文章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2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2分)

3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

4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2分)

【作者简介】

吴建刚,高级教师,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上一篇:招投标部门岗位职责下一篇:消防自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