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精选14篇)
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与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地理教材又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依据.那么,怎样正确地把握住现今地理教材的这些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几点体会.
作 者:叶三女 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城,0659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55关键词:
那么,怎样正确地把握住现今地理教材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地理教材中,每个章节内都存有很多的景观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实地拍摄的真人、真物、真景。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海洋、陆地,有山脉、河流,有沙漠、草原、森林,有城市、农村,有宗教、习俗,有人物、动物、植物等等。这些漂亮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去形象地认识世界。让学生一看到它们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感受到地理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形式美、建筑美,体会美所创造的地理规律。如“塔里木河”的图片,塔里木河那平静的水面,河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秋天的景色绚丽多彩,形成一道黄金海岸,让学生欣赏到一种自然美。各种图片色彩鲜艳、内容真实,使孩子们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章,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
在教学中,在学生欣赏这些景观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片的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娓娓动听的语言、充满激情的述说。这样,学生就好像眼看着“实物”——色彩鲜艳的图片;耳听着“自然界的声音”——老师描述的声响悦耳的语言,形、声、色齐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中学习地理知识。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表数量多,每个章节都离不开它们。现在的地理教材图表数量多了,除了地图外,还有统计图、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表格类图、曲线图、柱状图等。教材中的素描图,像“地形素描图”、“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图”等,形象直观,逼真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面貌,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教师可以借助它们,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的教材文字少,一些地理规律、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没有文字说明,而是要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表、分析探索来总结规律。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一个思维飞跃。例如“热带的气候类型”,教材中没有出现文字叙述,而是要学生通过四幅景观图和四幅“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观察这些图片,亲眼目睹到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自然景观、植被特点,进而了解热带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并知道它们存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再通过四季的气温、降水资料图来观察、分析,发现四地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点,最后归纳总结规律。
(三)利用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初中教材体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意图,在实践中也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每章的篇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景观图,在图中加入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且语言概括精练,富有启发性。例如《地球的面貌》设计的引言:“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巍峨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平原,雄浑的高原,苍凉的大漠……这样的‘沧海桑田’,才造就了如此绚丽多姿、生机盎然的地理景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来认识她的面貌,了解自己的家园。”这种引言,既点明了每章的学习内容、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多向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在整个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它紧扣正文,既是对正文内容的扩展和加深,又是巩固知识的练习和对所学知识的反馈,它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进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巩固和评价。为了复习所学知识,课本安排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用沙土等材料制作山地模型、用白色棉纱线在山地模型上表示等高线,演示地球公转等活动。这些活动可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更能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些是引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收集地理信息、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的,这些活动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课外和假期中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中锻炼他们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培养出在学校、课堂未曾培养的能力。这样的活动题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是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
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通过历史教材的启示,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科学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 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正确的结论。
比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具体写出了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原因是16、17世纪英国资本 主义广泛深入地发展。革命过程包括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议会军战胜王军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封建复辟王朝,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君权神授下的英国,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过程 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做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
比如,《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 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 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 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 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 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教材蕴涵着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可供教学上选 择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先提出在1927年大革 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败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作出预测,并坚定地 领导了中国革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革新能力,就是要求人们有改革现实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革新精神的历史人物,教学时,可 利用名人效应,启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的,从而培养学 生的革新能力和独创精神。
例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介绍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掀起的斯达哈 诺夫运动顿巴斯煤矿的一位矿工斯达哈诺夫用6小时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13倍。这位年轻工人的革新精神带 动全国,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这一事例对学生的未来很有教育启发意义。
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能力
历史教材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大书特书。秦始皇是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建立专 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开发越族地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张楚政权,焕发出 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创立了一批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这种革命的开拓精神更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教师培养学生开 拓能力的沃土,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好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新教材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很重视,知识结构、图画安排、活动方式等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的原动力,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会觉得学习地理知识一种负担。因此,要想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素。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认知、知识等方面的因素,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从学生日常所认知的实际生活方面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利用导课
所谓导课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规划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虽然导课只是短短几分钟,但却是一堂课的关键,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教师,应多花费时间、精力研究导课,让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感兴趣,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机。
(二)合理利用问题
学习知识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疑问,人都有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依据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提出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应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难度过高,学生都无所涉及,便会知难而退;难度过低,没有挑战性,学生也不会提起学习的兴趣。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感觉熟悉但不能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指引、启发,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对双胞胎,哥哥会比弟弟先出生几分钟,但是利用地理知识,会不会出现哥哥比弟弟后出生呢?对于这样和现实生活中常识相冲突的问题,学生有很有兴趣来解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能够实际运用自身所学是教育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仅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夏天雨季,有时多日阴雨不断,有时只是几分钟的事情,学生可以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以上只是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几点总结,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图形特色
高中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图形因素,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足以体现出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地图,培养、指引学生识图、辨图、画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和实际现象画示意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从而能够实际运用,即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学生若想把教材中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记忆和背诵就能够达到的阶段,这是一个让学生锻炼思维的过程,最终的示意图,就是学生思维的成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硬件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巨大变化,如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教学方式的出现,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来制作精美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加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三、培养正确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习惯、方式,在教师有效引导、启发下获取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总结规律
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很多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如我国的气候变化、资源分布、降水变化等等,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相关规律的总结,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归类分析
在练习、解答一些习题时,学生要善于对所做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出题者角度出发,分析答题思路,总结答题规律,最终做到对每一类的习题都有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重视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单纯教授教材内容,并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能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思维习惯。
五、建立认知架构
一、学案导学的定义和特点 1.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在课堂外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学习,以达到学会终身学习的目的。2.学案导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第二,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三,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学案导学与学案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使用学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一份好的学案应该围绕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来设计,重点关注于学生的“学”。1.以“导”为指南针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适时予以帮助和点拨,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将导学、导思、导练贯穿于学案的每一环节,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作用。2.以“学”为出发点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让学生学习的地方,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特级教师于漪曾这样说过。学案就是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以“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案的框架和内容,使学生能在学案的指导下做到举一反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的过程 1.教师提出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能够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2.学生自学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最后,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人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一、透过生活经验的再现,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其实对于各种形状的物体, 我们从小就有接触, 对于形状的感知小学生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现实生活中这些简单丰富的原型是学生学习空间知识的宝贵资源。形成空间思维的有效学习方法就是进行观察, 眼睛是接触现实世界的最敏锐触觉, 因此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也是发现数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图形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能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初步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图形, 这些图形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素材。在教学的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寻找熟悉的图形, 这样可以缩短学生理解图形、应用图形的路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射线、直线时, 我利用教材“看一看”中的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马路上的斑马线、铁路上的铁轨与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不同;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后, 我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家里、路上所看到的物体, 说说它们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又如在教授了平行线、垂线后, 让学生说一说门窗、墙角、立方体中哪些是平行线, 哪些是垂线。这些内容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数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 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加强动手操作,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步骤, 让学生亲自通过摸、看、量、剪、拼、画等行为,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以帮助他们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三、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辨析中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认识图形的水平要比用口头正确叙述图形的特征的水平高些。听到图形的名称, 他的头脑中立刻会呈现出相应的表象。当学生掌握了图形特征后, 学生就会用语言来表述图形特征了。但若要要求学生根据特征来辨别图形, 尤其要辨别变式图形, 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标准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特征, 促进头脑中概念的初步建立。对于变式图形, 教师要使其本质特征在多变的非本质中保持不变, 以便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区分出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为此, 在本单元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练习, 来巩固相关的知识, 强化学生概念和空间观念的形成:
1.下面的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2.下面两个图中的方框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比一比哪个角更大?
4.下面正方体和长方体中, 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垂线?
5.图中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几度?如果沿虚线剪去一半, 剩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重视过程指导, 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以上“知道”“区别”“辨析”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对“画”“测量”部分的知识却掌握较难。因此, 我把“画平行线、垂线和角”“测量角的度数”作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授之以法, 循规蹈矩
教学时, 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往往会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总结归纳出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用学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如画平行线的方法可概括为:一贴, 既三角板的一边贴紧直线;二靠, 即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 即移动三角板到指定的位置;四画, 即沿三角板的边画出平行线。再如测量角度的方法可概括为:两重合一看清, 即“两重合”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量角器的零刻度边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清”就是看清楚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度数。课上, 教师应多次示范, 让每位学生依法而行, 反复练习。课下, 教师逐个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进行个别辅导。
(二) 利之以器, 保证学习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是本单元学习的必备工具。可是, 我发现这些工具要么有的学生没有, 要么不全、不合格, 甚至95%以上学生的量角器形状、刻度都不同、不好用。于是, 我建议学生将量角器都更换成中心点无洞、中间部分无图案、刻度线较密较长、零刻度边无字画、有内外圈刻度的标准量角器。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贯穿于各个年级、各个单元。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课标, 准确把握教材,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深化空间观念的形成。
摘要: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特别是对于空间图形的教学, 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更是教学空间图形的重要方法, 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 教学方式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97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新教材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很重视,知识结构、图画安排、活动方式等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的原动力,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会觉得学习地理知识一种负担。因此,要想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素。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认知、知识等方面的因素,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从学生日常所认知的实际生活方面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利用导课
所谓导课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规划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虽然导课只是短短几分钟,但却是一堂课的关键,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教师,应多花费时间、精力研究导课,让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感兴趣,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机。
(二)合理利用问题
学习知识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疑问,人都有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依据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提出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应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难度过高,学生都无所涉及,便会知难而退;难度过低,没有挑战性,学生也不会提起学习的兴趣。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感觉熟悉但不能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指引、启发,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对双胞胎,哥哥会比弟弟先出生几分钟,但是利用地理知识,会不会出现哥哥比弟弟后出生呢?对于这样和现实生活中常识相冲突的问题,学生有很有兴趣来解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能够实际运用自身所学是教育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仅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夏天雨季,有时多日阴雨不断,有时只是几分钟的事情,学生可以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
以上只是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几点总结,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图形特色
高中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图形因素,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足以体现出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地图,培养、指引学生识图、辨图、画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和实际现象画示意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从而能够实际运用,即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学生若想把教材中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记忆和背诵就能够达到的阶段,这是一个让学生锻炼思维的过程,最终的示意图,就是学生思维的成果。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硬件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巨大变化,如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教学方式的出现,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来制作精美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加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三、培养正确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习惯、方式,在教师有效引导、启发下获取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总结规律
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很多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如我国的气候变化、资源分布、降水变化等等,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相关规律的总结,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归类分析
在练习、解答一些习题时,学生要善于对所做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出题者角度出发,分析答题思路,总结答题规律,最终做到对每一类的习题都有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重视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单纯教授教材内容,并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能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思维习惯。
五、建立认知架构
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如若学生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那不但对于学生高中地理认识有帮助,对于将来后期学习地理知识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建立地理认知架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这对于学生却是极为有益的,同时建立这一知识架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认知架构,具体操作时可循序渐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操之过急。
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更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返璞归真的体现。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引导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很关键。我们应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被动接收的填鸭式教学。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作者/ 钱文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打开通道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小学生模仿力强,具有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所以,我常肯利用课前5分钟和周五的阅读课给他们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显然是不能低估的。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做热衷读书的表率。每周五的阅读课,我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把想推荐给孩子读的书带到班上,先有声有色地读上一段,并从中挑一个有趣的能较好地激起他们阅读期待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觉得老师读的书很有趣,再水到渠成地把书推荐给他们。这时,很多孩子便会争相跟我借阅,并以借到老师的书为荣。
其次,因为深知儿童好胜心较强,我还采用向学生借书的做法,让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书借给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踊跃,就连班上语文成绩一向落后、少言寡语的同学也争着把书借给老师。一旦我借了他的书,孩子脸上就会写满自豪。当然,借了学生的书后,我必定会认真阅读,并挑其中精彩的章节在班上朗读,讲讲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其实,这也是在无形中为孩子们做好榜样,因为孩子们会渐渐感觉到,老师借我的书读得那么认真,我借别人的书也要认真读。
二、指导方法,由辅到放
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我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是教会学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寓言时,如何抓住情节道理;阅读神话故事时,如何透过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情节去感受神的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写人文章时,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及内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写事文章时,如何把握前因后果,弄清事情的经过,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其次是对选文方法的指导。读一本好书,等于和高尚的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对所读图书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阅读方向及阅读品位。我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是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报,特别是利用好人手一份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二是选择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三是选择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四是根据节选的课文选择原文;五是选择与习作练笔有关的`文章;六是选择内容健康、深浅适度的其他读物。
最后是对阅读习惯的指导,结合我班实际,我主要进行四种习惯的培养:一是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二是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边读边作记号、批语或写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三是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多少时间。最后是讲究阅读习惯,如注意姿势、与书本的距离等。
三、衔接课堂,厚积薄发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的东西越多,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的智力背景就越广阔。”因此,课外阅读最终要与课堂衔接,才能巩固阅读成果,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那么,如何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链接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课文编排的主题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 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走进名著”为主题,我们在带领学生开展本单元课文内容学习的同时,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诸如《西游记》《水浒传》《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等课外读物,向教材中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如学习《嫦娥奔月》之后,我就向学生推荐《希腊神话故事》。在教完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就给学生推荐了《呼兰河传》,教完了施耐庵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就向学生推荐了原著《水浒传》。这样做既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更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节选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使课内外和谐衔接。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充分发挥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作用。
关键词 提问;能力;化学;栏目;异常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说出了我们当前化学教学的一个任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指出了学生必须有疑问,思维才能活起来,就会主动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过程中,落实了三维目标,使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学习品质都得到培养。因此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就很重要。这里谈谈,我们利用教材中的栏目,“联想:质疑”、“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联想:质疑”自然产生疑问
学生不能提问的一个因素,就是不知道问什么?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利用“联想:质疑”栏目,处于一节课开头的位置,在各种预先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先联想,再合理的质疑提问,也引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1】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2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使用
的主要燃料之一,但在我国很多城市却禁止直接使用散煤。用PPT打出很多图片,学生看到图片,自然产生联想,也必然产生了疑问,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这堂课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二、“观察:思考”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些实验可能会和预想的不一样,这个时候往往是新旧知识冲突的时候,如果能鼓励学生多提问,让他们产生的疑问得到解决,那课堂就不会只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大家可以共同参与的,会调动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课堂更活跃起来,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有去观察一些实验的,会比那些只听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要好。
【案例2】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练习与活动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的以往的经验是有红色固体析出,但是事实上是蓝色沉淀。意外的现象,就造成了新旧知识的冲突产生了矛盾,自然发现了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另外我们经常还会有一些不成功的实验,那些意外的现在,教师能够也认真对待和学生一起解决,长期积累下去,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去对待化学实验。
三、“交流:研讨”多说中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多说的机会。借助“交流.研讨”通过多说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通过对“交流.研讨”所题问题的交流讨论,学生将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使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小组进行整合。
【案例3】鲁科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问题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
二氧化硅属于哪类物质?问题2二氧化硅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彼此提问解答问题?比如甲说二氧化硅可以和碱反应吗?乙说因为二氧化碳也可以?丙说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提问解决问题。
四、“活动:探究”中师生活动互相提问
“活动:探究”栏目所设置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或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活动.探究”中核心是“探究”,采取针对性的活动解决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给学生一些素材,或者发放资料,由学生找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和学生直接互相提问,完善方案。
五、对学生“异常”提问的处理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然而,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异常”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应对,势必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1.知识疑点问题即时解释说明
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或教材的描述有疑问,即时提出问题,打断老师教学进程。
这些问题和正在学习的内容往往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些同学共有的问题,所以教师一般不宜回避,可以采用直接解释,以疑诱导等方法来解决。
2.“超纲”问题合理引导,返回课堂
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超纲”了。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控制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任务,做到“形散神不散”。
3.“两难问题”变通引导
这类问题,是因解决过程中不知何种思路、方法、对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也搞不清楚,弄糊涂的问题。这类两难的问题情境会引出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策略充分运用该“异常”问题组织教学,促使学生思考并引导探究欲望和动机。
【案例4】反应速率是变大还是变小?请你画出一个放热反应在不改变其他条件下,在反应过程中速率的变化?有的学生认为:一直减小,因为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在减小。
有的学生认为:因为放热可能会一直增大。浓度和温度哪个是决定因素,大家不置可否,学生迷惑不解,如何解释这类问题。
一、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 地图能够引领学生的地理学习。
在我们的教材上有一节专门讲地图知识的, 有的教师觉得本节的内容较为浅显, 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掌握。其实不然, 我们要带着学生一起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牢固掌握地图的意义和用法。这样, 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就能通过自己对地图的理解去解决。在以后的章节中, 地图是我们必然会遇到的, 并且会大量出现。学好本节就能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能科学、合理地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2. 地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人们经常将地图成为“不会说话的老师”, 它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是必需的, 但不是唯一的, 因此,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地理学习来说, 良好地运用地图、将地图读懂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如进行《东南亚》的学习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地图找到东南亚, 并观察它有哪些山脉、河流, 以及位于东南亚的什么方位。地图能够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相比文字或口头的叙述, 学生对于地图的印象更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
3. 地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地理这门学科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还未达到需要的高度。因此,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越来越觉得地理艰涩难懂。并且, 地理的综合性和推理性较强, 文理科的知识融于一体, 有些学生的知识不太全面, 学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导致地理课堂死气沉沉, 缺乏必要的精神和活力。利用地图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的地理记忆加强, 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视图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对学生的读图习惯进行科学培养。
学生读图、视图习惯的培养要从地图的三大要素做起。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比例尺, 并习惯用地理的思维去对地图中的抽象距离进行思考, 促进实际概念在头脑中的形成。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图方向, 只有正确认识地图的方向, 在使用的时候才能有保证。最后, 要想让学生正确读出地理事物的名词。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看图例注解, 这样他们在寻找目标时也会变得更加迅速。地图中所蕴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在初次接触地理学科的初中生看来, 只是看到了一些基本的线条和符号, 无法提取到学习需要的信息。教师要从习惯培养上做起, 让学生结合学习目的去对地图进行解读, 并为学生设置适合他们的练习计划, 多看多练, 直到学生能够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2. 对学生的读图兴趣进行培养。
要想使学生的视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首先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采取一些活泼、生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学生制定一些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符的读图目标, 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如学习“俄罗斯的河流”时,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四条主要河流, 我就把河流名词编成了一句话“伏尔加毕业了”。看到这句话, 学生都很好奇。于是, 我就让他们在文中找到这四条河流。学生很快就结合提示找到了目标, 使得他们对于这四条河流的记忆变得非常深刻了。
3. 教给学生一些读图方法。
在读图和对地图进行分析时, 教师可以将一些比较经典的方法教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见的一些读图方法有: (1) 观察形状。有些地理事物的形状特征比较明显,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记忆, 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大体轮廓。常见的有黄河干流, 它的形状和汉字“几”非常相似;意大利的国土轮廓像是一个长筒靴;我国的国土轮廓看起来像是一只大公鸡。将这些图形记下来, 学生就能轻松判读, 当出现此类问题时便能轻松解答。 (2) 牢记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进行专门突破, 并利用这些重点实现日后读图的专项切入。 (3) 对地图进行对比和归纳。有的地图看来非常相似, 如降水和气温的比较图等。教师要将这些图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图中事物进行比较和归纳, 找到这些图的异同, 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图的学习与判读方法。
4. 学生视图能力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肃宁县南于庄中学 魏 胜
摘要:当今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接受能力增强。关键词:自主 兴趣 质疑 思考
当今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始终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当作教学的重点。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接受能力增强。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兴奋剂。学习兴趣的高低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就会高涨,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如若遇到阻碍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用毅力战胜困难,坚持学习,不会轻易放弃。相反,若没有兴趣,他只是抱着应付老师的心态,表面地、形式地去“学习”知识,遇到困难时会丧失信心,沮丧抱怨。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要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喜爱一位老师,意味着也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这就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枯燥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生如子,懂得尊重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先锋官,预习时,可以让学生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所学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时的学习效率。良好的预习,贵在独立完成。指导学生预习可以按“先引后放”的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预习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的“拐杖”,踏上自学的道路。
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等等。为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用多少时间,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次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再次一定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学生对预习就会失去兴趣。最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 ,独立自学的习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怕别人笑话。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 “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去学习。在课堂上把“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信,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开小差、打瞌睡也难。学校最有意义的变化也莫过于学习的责任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自主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实施个别辅导。
摘 要: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情境激趣,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讨论了小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四种途径: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善用课件,动手操作。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以下就是我在三十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说:“同学们,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很多同学很快得出:10平方厘米。
我趁机问:“你是如何得到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身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各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种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联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地创新,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例如,讲授“分数初步认识”时,学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横向纵折、纵向对折、沿对角线折。这时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在比划着、琢磨着,一会儿,她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经过中心这点的任意一条线都能把它平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来了兴致,纷纷折起来,结论和那个同学说的一样。富有创意的操作,不仅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31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1-29
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09-19
浅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01-1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06-0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07-10
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的能力11-12
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07-26